书籍信息

全书名:《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英文名:《How People Learn》
作者名:[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
译者名: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

前言

这本书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但是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对于实验的分析让这本书看起来妙趣横生。

如果说多元智能致力于让大家知道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的价值所在,那么这本书则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从经典故事开始

我们先来看两个经典的故事,然后探讨学习的意义所在。

1.1 桑代克的猫

桑代克曾经把一只小猫关在笼子里,笼子的门被一根绳子系着,小猫只要拉动这个绳子,门就会打开,这样小猫就能够从笼子里钻出来了。但是,刚把小猫关进笼子里的时候,小猫并没有直接就去拉绳子,而是试图从缝隙里钻出来,伸出爪子去抓任何够得到的东西,拼尽全力去做各种尝试,一直到打开门出来为止。

小猫拉动绳子把门打开,从笼子里钻了出来后,再把它关进去。经过许多次尝试之后,只要一把小猫关进去它就知道拉绳子门就会打开。

这个实验是行为主义中的经典实验,与此类似,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并不总是一开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很多时候,在一开始只能够去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后期的强化作用,不断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效果逐渐增强。

尽管早期行为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得不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试错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
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出错,所以提前把所有的注意事项都告诉孩子,但是孩子对这些惰性知识并不感冒,“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常有的事儿。等到孩子自己跳一次坑,吃一点苦头才能够对别人的建议重视起来,也才能够长记性。

比如孩子看到辣椒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家长担心辣到孩子,就不给吃,但是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想要尝尝那是个什么滋味,会趁家长不注意偷偷去试试。所以,孩子想要吃芥末、辣椒、大蒜等辛辣的东西,给他吃就好,大多数孩子尝一口就皱着眉头挤着眼睛拒绝了。

当然,家长在让孩子进行尝试的时候,要估量孩子是否能够承受住伤害。比如孩子对火很感兴趣,捉住孩子的手,试探性地往火前面去伸,等孩子感觉到被火烤得难受往后缩的时候,就放手让他把手缩回来。

再比如,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踢翻暖水瓶,但是孩子毛毛躁躁地到处乱跑,家长的注意力有限,并不总是能够看得住他们。

在水盆里倒上觉得烫但是并不会烫伤的水,让孩子把手伸进去感受一下,因为小孩子的皮肤比较娇嫩,总是会比大人更怕烫,他自己感觉到被热水烫很不舒服,就会有意识地自觉避开暖水瓶。

还有家长害怕孩子去高空高危场所,就抱着孩子往窗户边试探性地放,高空带来的不安会让孩子尽量避免去高空高危地带。不过,VR体验馆越来越多,带孩子去VR体验馆进行高空体验要比上面说的方法安全多了。

1.2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鱼就是鱼”,不过不影响理解,我们直接来看故事好了。有一条鱼和一只小蝌蚪是好朋友,小蝌蚪变成了青蛙跳上了陆地,回来向鱼汇报自己看到的东西。

青蛙告诉鱼:鸟儿长着翅膀,人会走路,奶牛可以挤奶。鱼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了三个奇怪的事物:一条长着翅膀的鱼是鸟儿,一条用尾巴走路的鱼是人,一条长着乳房的鱼是奶牛。

孩子们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和他们之前的观念融合在一起。如果简单地告诉孩子:“地球是圆的。”你不知道在孩子的脑海中,他到底是在平面圆还是立体圆的基础上来构建对地球的认识,所以,最好直接拿地球仪展示给他看,播放地球的视频给孩子看,或者告诉孩子地球像个鸡蛋也行。

在基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时,既存在着创造性的机遇也存在着谬误的危险,有时候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新事物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在教孩子各种知识之前,问问孩子有什么相关经验,要注意孩子对于初始概念的理解,给孩子讲完以后,让孩子复述一遍,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验收,看孩子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来的东西和我们要讲的是不是一样的。

1.3 投标枪

让两组孩子练习投标枪,目标在水下12英寸。第一组孩子在练习之前学习了光的折射原理,而第二组孩子则只是进行投标枪练习,并没有任何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他们都能够准确地投中目标。

这个时候把目标移到水下4英寸,之前学习过光的折射原理的孩子表现要比单纯练习投标枪的孩子好得多。孩子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原理之后,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且能够很快地根据新任务调整自己的行为。

单纯的动作重复可能在简单的动作中达到训练目标,但是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才能够保证孩子将事实性信息转化成有用的知识。

让两个身体素质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开始练习打羽毛球,其中一个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如何发力,如何挥拍,如何走步,另外一个并没有专业指导只是进行同样时间的练习,最后的练习效果差距很明显。十年业余打不过一年专业,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如果你想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学得更快,更专业,那么就请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业余运动员的一万小时训练和专业运动员的一万小时差距很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专业训练下运动员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遇到其他情况应该进行如何调整,学习迁移能力比较强。

一般人听十年鸟语也听不懂鸟儿在唱些什么,但是将不同种类鸟叫声的大小、声音长短、声调高低等信息与鸟的习性结合起来的生物学家却懂得鸟儿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二、辅导作业

辅导孩子写作业可能是影响亲子关系的诸多挑战之一,孩子听讲时走神会让家长抓狂,家长知识储备不足会让孩子质疑家长的权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1 馅饼和分数

小学数学老师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分数的概念,用分南瓜饼作为例子。但是,没有见过南瓜饼的孩子就会一脸茫然:南瓜饼是什么?和地瓜饼一样吗?好吃吗?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的?晚上回去吃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比老师讲的内容有吸引力的多,这种细微的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干扰。

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跟孩子讲题的时候,孩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总是抓不住重点,多半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都被不合适的例子吸引走了。

孩子的注意力相当容易分散,某种食物的味道、某个明星的八卦,甚至有一些孩子你只要跟他提起某个电视剧的名字,他就自动在脑海中将看过的画面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回放,电视主题曲也在脑子中自动进入单曲循环模式。

学习新知识时,尽量避免采用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做例子。
**
小学生数学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就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因为在学习整数知识阶段,孩子们已经牢固地记得8比4大,所以要让孩子们比较八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成了一件相当有挑战性的事情。

先前学习的内容反而会对后面学习的知识产生干扰,这种负迁移现象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改正过来。类似的情况还有正负数大小的比较,明明8比4大,为什么-8就要比-4小了,这个问题不真正搞懂了,犯错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教会孩子们懂得负数的含义,并且借助数轴这一工具来辅助理解,远比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进行咆哮要有用多了。

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并且在孩子走神的时候及时按下“暂停键”,将注意力拉回学习内容上。希望孩子能够举一反三之前,要先明白孩子之前学习的内容对于之后要学习的内容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发现孩子之前学习的内容对于之后学习的内容有可能会产生负迁移,要尽快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入手把问题解决了。

2.2 让孩子自己找水

有人把知识比喻为水:“你想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实际上,家长根本就不需要有一桶水,而且一桶水的量也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万一孩子挖了个坑需要填呢,万一孩子要钻井呢,家长的知识更新速度是永远跟不上孩子的学习需求的。
**
孩子并不是一个空白画板或者空的杯子,他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选择性地吸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家长倒给孩子什么,孩子的杯子里就装的是什么。孩子的杯子里本来就已经放了东西了,有可能是龙井茶叶、有可能是咖啡、有可能是果汁粉,不同的溶质需要配不同的溶剂。家长在给孩子教知识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特性选择不同温度和水质的水,才能够保证获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家长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够保证每次都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们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很多问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考虑到的,很多知识也因为长期不用而越来越不清楚。

超出知识范围的内容,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进行探索,教会孩子使用搜索引擎、字典等各种资源检索工具要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要有用一些。孩子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展现出令人惊讶的能量,同时也会展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家长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思维火花和推理过程,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水源。

2.3 棋盘复现

给国际象棋大师、A级棋手和新手五秒钟时间观看一盘中局对弈国际象棋棋盘布局,然后盖上棋盘,复现棋子的位置。大师复位棋子数目比A级棋手多,A级棋手复位棋子数目比新手多。但是,对于随机打乱摆放的棋子,五秒后三人的复位棋子基本数目相当。

大师经过数万小时的对弈,对有意义的国际象棋布局辨识度更高,这种识别能力能够让他们想出高于对手的招数。

在某一领域不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使得在前期必须经过抽象或者推导得出的东西在后期更容易被快速感知。
**
比如,计算一个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多少?刚开始学习勾股定理的孩子老老实实地计算1的平方和后再开方,而中考前总复习做题的孩子则大多数一看到是直角三角形,45°角对应的边为1,斜边为根号二;30°角对应的边为1,直角边为根号三,斜边为2,答案就脱口而出了。

专业知识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于有意义信息的敏感度,而这对于新手来说则是陌生的。尽管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题海战术依然盛行,因为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够增强对于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快速解题的能力。当然,现在的题海战术也已经升级换代改头换面了。

以前刷题主要依赖于买一大摞学习参考书和习题,现在各种优质学习APP软件背后都有强大的试题库做支撑,既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和同类型错题推送,根据遗忘曲线提醒孩子进行复习,还能够把采集到的学习过程数据汇总起来,在学期结束生成学习报告,相当智能。

没有强大的事实性知识做基础,思维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够保证问题解决能力向新情境迁移。刷题和背诵,依然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大利器。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记忆力强大的人,也总是能够因此沾光。

三、见世界

适当的社交活动能够为大脑提供更多刺激,如果有空的话,多带孩子去不同的场所去见见世面,孩子会更出色。

3.1 聪明的小老鼠

选择一批断奶的小老鼠分两组,把一组小老鼠放在有玩具的环境中,环境中的物体每天都更换并且变更位置;另一组小老鼠则被关在空荡荡的笼子里生活。老鼠进入青春期后,让它们开始学习经验,在复杂环境下长大的老鼠从一开始就比其他老鼠更少犯错,给予正面奖励后,它们的表现更出色。

经检测,在复杂环境下生活的动物,视觉皮质要比在贫瘠环境下圈养的动物高出20%到25%,学习过程中大脑添加了新的链接。在具有社交活动的老鼠与独居老鼠的对比实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在社会群体中相互接触以及同物质保持接触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学习能够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这些结构的变化会改变大脑的功能组织,也就是说学习可以重组大脑。

人们经常会说:顽皮的孩子更聪明。顽皮的孩子相对于规规矩矩的孩子来说和外界环境接触更多,在与外界环境接触过程中产生新想法的概率更大,同时,对于组合到大脑结构中的信息需求量也越大,孩子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也就更强。

接触新鲜事物能够保持对于外界环境的敏感度和兴趣,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能够让孩子的大脑保持兴奋。当孩子主要通过接触外界环境来获取知识经验时,带领孩子多“见见世面”,同时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有助于孩子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搭建知识体系。

当孩子可以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时,要尽可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就算孩子并不能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作为,也能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添砖加瓦。

3.2 儿童的社交环境

社交活动也是孩子探索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不过,孩子的社交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那么简单。

孩子作为社会人,生活在社群中,在生活中会默默观察身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孩子们不仅仅会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互相学习,也会根据成年人的行为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泡在赌场里的父母,孩子学会赌博也不是什么难事儿;热爱阅读的家长,熏陶出手不释卷的孩子看上去也顺理成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还没完全定型的孩子身上表现地特别明显。

一群人去吃饭,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茶杯,众人一致认为损坏别人的东西就要赔偿,那么孩子就认为赔偿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成年人闭口不提赔偿的事,孩子多半会觉得坏了就坏了,只要不被发现发现就好;如果主动进行赔偿的人被众人一致嘲笑为傻,孩子就会觉得,承认错误不仅要接受惩罚还会被认为傻,以后再犯了错,就死不承认好了。

一般情况下,有几个孩子的家庭中,年龄较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会相对比较好。侧重于遗传学的解释是,由于父母的大脑在进一步成熟,后出生的孩子大脑发育更完善,比哥哥姐姐们更聪明。侧重于后天教育环境的解释则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能够从年龄较大的孩子那里学习到知识。

一般家庭都会鼓励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照顾弟弟妹妹,在学习上进行指导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年龄较小的孩子相对于大孩子来说,在同一学习阶段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

“别人家的孩子”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同伴压力,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尽管成绩属于个人隐私,公布排名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由于排名能够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所以一直以来学校也都有张榜公示成绩的惯例。

不仅学校会在考试之后将成绩排名贴出来,各种学习软件也擅长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将成绩排名展示出来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某些时候,家长和老师的鞭策远不及同伴压力产生的动力大,让孩子去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不要总是把孩子一个人圈在家里,孩子在和同伴玩耍的过程中锻炼的不仅是社交能力,还有可能激发好胜心。

3.3 元认知

元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再细化来说,就是一个人能够监控到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合适的策略来调整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

比如,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不努力,就会忘记所学知识,为了抵制遗忘,他们会采用组块策略、复述策略、背诵策略等各种策略来努力记忆所学知识。

孩子们在进行5以上10以下的数字加法运算时,有时候从1开始一个一个数往上加,有时候采用大数相加法,有时候则直接从记忆中提取答案。刚开始进行计算的时候,有可能三种方法都运用,随着运算量的增加,渐渐地就可以直接从记忆中提取答案了。

他们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活动,当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采用某些策略的时候,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背单词或者背课文,孩子跟着照做,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背单词和背课文,只是单纯地去执行命令,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学好英语,他主动去向别人请教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资源、总结学习经验等,这一系列尝试活动过程中,元认知都在默默发挥作用。

当孩子想要在英语考试中获取高分的时候,他甚至还会去学习一定的考试技巧,比如答题顺序、适当放弃、答题套路等应试技巧。所有这些活动本身属于认知活动,但是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活动就是元认知了。

元认知能力发展起来的孩子,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兴奋点安排不同科目的学习;为了巩固记忆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推理分析类比等活动。简言之,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活动时,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了。

四、成长中所需要的激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外界力量伸来援助之手,也需要周围有掌声和批评,激励孩子继续向前。

4.1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成年人指导下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今天孩子需要帮助才能够做到的,明天有可能就独立完成了,所以最近发展区也是一个动态的范围。

最近发展区的存在强势打脸那些说要孩子“自学成才”的说法。孩子爬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不上去,但是别人拉一把他就上去了。等他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回看曾经走过的路,发现还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达成目标,也就进入了新境界。

家长为孩子提供指导的时候,尽量让孩子相信智力是可以塑造的。如果孩子相信智力是个人固有的属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尽量选择简单的试题来做,回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害怕一旦表现不好会被贴上“笨”的标签。如果孩子相信智力是可以增长的,那么孩子会将智力的不断提升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挑战,并且具有较高的持久性。

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不仅说明了孩子的实力水平有上升的空间,而且表明了导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虽然孩子能够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进行学习,但是如果能有人提供帮助孩子会成长地更快,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这就是孩子需要指导的原因。

当然,能够提供帮助的不仅仅是家长、老师,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也可以作为学习助手。

4.2 特惠领域

孩子在特惠领域,能够进行自我指导,一旦投入学习中就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没有外部压力和动力的影响下自愿进行学习。孩子在特惠领域的表现类似于去沙滩玩沙子一样,一个小铲子一个小提桶,甚至什么工具都没有,纯沙堆都能玩得不亦乐乎。

但是,指望孩子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有点不切实际了。孩子在没有入门之前,对于大部分陌生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知识是不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为一直学不会而感到烦躁,需要进行耐心指导。

4.3 形成性评价

对孩子进行评价主要有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前面讲的在教孩子知识之前做一个小测试,看看孩子掌握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来确定学习内容。形成性评价,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孩子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比如孩子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美术课程之后,让孩子画一幅画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

关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厨师在品尝汤的味道的时候是形成性评价,顾客在品尝汤的味道的时候进行的是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汤味道不好了可以进行调整,同样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提高的空间。

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很多学校提倡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来记录孩子的成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孩子有可能会出现班级和学校信息的变动,所以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但是,这种方法在家庭中实施起来就方便多了。

借助照片和视频,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做成电子档案。不管是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还是绘画得奖以及在表演中的精彩表现,都可以记录下来。电子档案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能够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我怀疑的时候获得信心,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五、目光放长远些

《爱弥儿》中就曾说过,许多如今坚信是正确的事情,有可能以后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将目光放长远,跳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看问题,这样,有可能就会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5.1 一致性

在孩子面前放两个箱子,小箱子用透明绳子系着,推动大箱子上面的小箱子,一直推到看上去小箱子是在悬空放置的一样。相对于小箱子在大箱子上,孩子看悬空箱子的时间更长。

孩子能够意识到物体的稳定状态之后,在他们的预期中,没有支撑的物体应该掉下来才对,箱子没有东西支撑怎么会悬空呢?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外界现象和自己心理预期不一样的地方,并且去研究不一致的原因。

人们对不一致的东西敏感得超乎想象。早期电视电影还经常能够看到口型对不上声音的情况,现在观众对此已经零容忍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的时候,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说谎话,于是在孩子的心理预期中家长也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如果家长一边教育孩子不要说谎话,一边自己又寻找借口的话,孩子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大人会言行不一?很可能孩子会得出一个结论:大人都是虚伪的,嘴上说一套,自己做一套。不知道孩子对这种不一致行为的容忍程度有多高?

换老师是一件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的事情,并不是说之前的老师讲得都比之后的老师讲的好,更受学生喜欢,而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之前老师的授课方式和风格,后来的老师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学生的不适应。这种更换教师带来的不一致往往无力改变,帮助孩子及时调整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内容上才是正事。

5.2 耐心等待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问:“现在什么时间了?”然后回答是:“八点半了。”但是,在初中物理中,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时刻之间的差距才叫时间。

同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和具体学科中的定义不一致,容易引起孩子思维的混乱,也就容易出错,等孩子能够理解不同范围内同一个概念有不同含义的时候,就能够有侧重点地进行区分了。

“速度”这个概念在小学数学中都已经接触到了,但是在初中物理中,“速度”就不仅仅是一个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矢量了,而是具有方向的向量。

这种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扩展的知识点,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是“速度”“加速度”变来变去的方向还是会让孩子一头雾水,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捋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是进行应用的基础,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来帮助孩子巩固基础。成年人的学习记忆已经太过久远,忘记了自己曾经被虐的过往,总是会觉得孩子太笨,其实当年的自己好不到哪儿去。

如果孩子在某一个知识点上总是反复出错,提供的帮助又总是不见起作用,那就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去理解、去消化、去顿悟。

5.3 学习氛围

美国是一个很强调竞争的国家,学生们喜欢通过竞争的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并且获得教师的称赞,所以美国学校普遍运用竞争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是在日本,学生们都擅长于互相学习,教师会经常要求出错的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相互学习。

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学校之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在那些从来不将学习行为看作竞争的孩子眼里,把成绩排名靠前的人的名字放在光荣榜上的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同样的,在日本的文化氛围下,让出错的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分享给大家,也并不会让学生觉得出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源于不同的文化氛围,大肆吹捧其他国家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应试教育在国内被批评了很多年,一直在学习国外的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外国反而在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这看上去有点讽刺。

但是,教育界互相学习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后记

这本书主要是从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学校教师一道共同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帮助。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并不代表就可以从此做甩手掌柜了,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多一份理解和帮助,就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