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
英文名:《The Heart of Parenting:How to 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作者名:[美]约翰·戈特曼,琼·德克莱尔
译者名:付瑞娟
前言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戈特曼,是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被称为婚姻教皇(代表性书籍:《幸福的婚姻》)。戈特曼关于家庭方面关系的研究长达40年,被评为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具有影响力的十位心理治疗大师。
然而婚姻教皇不只研究婚姻,在戈特曼成为父亲之前,他就已经花了20年的时间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自从女儿出生之后,这位心理学大师也经常有受挫、失望和脆弱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这就造成当孩子生气、伤心、害怕时,父母很难跟孩子交流,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也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也会一直受情绪的困扰。
于是戈特曼对美国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四岁追踪到青春期,还对130多对金婚夫妇,从结婚到养育孩子的全过程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大量案例中父母与孩子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他们情绪的记录和心理健康程度的对比分析之后,戈特曼总结出了情绪管理训练法。
他认为,教育子女不仅要靠智商,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这一点是过去30多年众多育儿理念当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跟其他育儿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给你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方法让你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你在不干涉孩子成长的前提下,跟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
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也被证明,他们比其他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和朋友相处得更好,在情绪上更健康,从压力中解脱的能力也更强。简而言之也就是情商更高。
一、情绪管理的典型教养方式
1.1 常见的四种教养方式
1.1.1 忽视型家长
忽视型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不够重视,不与孩子共享情绪或忽略孩子的情绪,希望孩子的消极情绪能够快速消失,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
我们来看个例子。当玛丽哄三岁的儿子穿外套的时候,她已经上班快迟到了,一顿仓促的早餐和关于穿哪双鞋的争执之后,儿子的情绪也很紧张了。临出门前儿子告诉玛丽,他不想去幼儿园,只想呆在家里玩。玛丽直接了断地拒绝之后,儿子蹲在地上大哭起来。
在玛丽看来,孩子离开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认为儿子的想法很可笑,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她的方法是用饼干哄孩子,转移注意力,给他讲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你可能觉得这样很好啊,孩子被好吃的吸引,不就不哭了吗?然后就乖乖去幼儿园了。
但作者认为,玛丽其实是一个忽视型的家长。忽视型家长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因此没必要当回事,对孩子的话也没有兴趣听,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然后不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有些家长其实并不是故意要这么做,但从与孩子交流的实际行动来看,他们确实忽视了孩子的情绪。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身存在某种问题,所以才会有那种不好的感受,他们将不太擅长调整自己的情绪。
1.1.2 压抑型家长
压抑型家长身上具有很多忽视型家长的行为表现,只不过更加负面。
他们会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评判或指责孩子,强调孩子要向好的情绪或行为标准看齐,不论孩子是否有不良行为,都会因孩子表达情绪而斥责、教训或惩罚孩子,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表达消极情绪应该有时间限制。
如果同样出现上述情况,压抑型家长会直接告知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要求孩子马上出门,如果孩子依然坚持,换来的很可能会是一顿训斥或威胁。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与忽视型家长相同。
1.1.3 放任型家长
而放任型家长则与压抑型家长完全相反,他们完全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达,当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给孩子以安慰;但对孩子的行为不提供任何指导,不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以刚才的情况为例,如果是放任型家长,她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她看到孩子伤心,自己会跟着难过,她会上去抱抱孩子,跟她说想留在家里的想法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她既不打骂孩子,也不哄骗孩子,她会提议跟孩子玩十分钟的游戏,然后还是要答应她乖乖的去幼儿园。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家长处理的挺好,很多家长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结果呢,极有可能同样的事情第二天再发生。这就是典型的放任型家长,她能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却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帮助孩子划定行为界限。
放任型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觉得孩子的情绪一旦发泄出来了,父母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所以他们是好好先生,什么事都答应,除了包容以外没有什么可做的,说白了这跟溺爱差不多,是在纵容孩子,用不恰当甚至是恣意妄为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时间长了,孩子其实没有学会怎么调节情绪,生气时会伤害别的小朋友,难过时会毫无节制的哭闹,难以平复心情,进而很难集中注意力。
1.1.4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而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会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作增进亲密感的机会,当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愿意花时间和他在一起,不会对孩子的情绪失去耐心。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会尊重孩子的情绪,并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样是面对不想去幼儿园的儿子,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一开始会跟孩子共情,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他为什么难过,这一点跟放任型家长是一样的。
但后面一点就很关键了,她会提供指导,告诉孩子如何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还原一下母亲露西跟孩子的对话。
孩子说:“我不想去幼儿园。” 露西问“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因为我想和你呆在家里。” “是这样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呆在家里一起玩,而不是赶着出门。但是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在九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孩子这时候开始哭了,嚷嚷说“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把孩子抱到腿上说:“我很抱歉,宝贝,但我们不能呆在家,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是的!” “还有点伤心?” “嗯!” “我也感到有点伤心。”
这个时候露西一边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哭了一会儿再继续说:“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也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呀。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吃冰激凌看动画片。” “不错,那一定很棒,还有别的吗?” “我们能去公园看长颈鹿吗?” “我觉得可以。” “梅尔能跟我们一起去吗?” “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好的。”
从头到尾露西并没有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这一点跟忽视型的家长很不同,更不像压抑型的家长去责备孩子。相反,她花了几分钟时间照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尊重他的感受,认为他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她让孩子知道,她会因此迟到,违背对同事的承诺,孩子会有点失望,但是这完全是他能够应付的。这让孩子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学习去接受这种情绪。
然后再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的。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调整情绪、解决问题,他们有更强的自尊感,学习成绩更好,与他人相处融洽。
通过对比,相信家长们都已明白,情绪管理训练型是最理想的应对孩子情绪的教养方式。那么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具体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呢?
1.2 自我测试
1.2.1 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在这份自我测试中,会问你一些问题,包括你对悲伤、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的感受,也包括你对孩子产生这种情绪时的反应。请针对每项选出最贴近你真实感受的选项,“T”表示正确,“F”表示错误,如果你对答案不确定,请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这项测试要求你回答很多问题,但请坚持做完。只有测试的题型足够丰富,才能涵盖各种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
- 1. 对孩子来说,真的没什么好伤心的。
- 2. 在我看来,愤怒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就是正常的。
- 3. 孩子们有时表现得很伤心,是因为他们想让大人为他们感到内疚。
- 4. 当孩子生气时,他需要静一静。
- 5. 当我的孩子表现得难过时,他的样子真像耍赖。
- 6. 让孩子难过时,我需要为他解决问题,让他的世界恢复完整。
- 7. 在生活中,我真的没时间去伤心。
- 8. 愤怒是一种危险的状态。
- 9. 如果你忽略孩子的悲伤,它就会自动消失,自然愈合。
- 10. 愤怒往往意味着挑衅。
- 11. 孩子表现得很难过,是为了让事情按照他们期待的那样进展。
- 12. 在我看来,只要加以控制,悲伤是可以被接受的。
- 13. 悲伤是一种需要释怀、驾驭的情绪,而不是供你栖息的港湾。
- 14. 我不介意处理孩子的悲伤之情,只要别占用太长时间。
- 15. 如果要在一个情绪化的孩子和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之间做个选择的话,我选择后者。
- 16.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就到了。
- 17. 我会帮孩子快速摆脱悲伤,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好的事物上。
- 18. 在孩子悲伤时,我没觉得这是什么教导孩子的好时机。
- 19. 我相信,当孩子伤心时,说明他们把生活中负面的事物太严重化了。
- 20. 当我的孩子生气时,他的样子真像个被惯坏的孩子。
- 21. 对于孩子的愤怒,我会给他划定行为界限。
- 22. 当我的孩子表现得难过时,他是在吸引大人的注意。
- 23. 孩子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值得我们去寻根问底。
- 24. 孩子的愤怒,绝大程度上源于孩子对生活缺乏了解和他的不成熟。
- 25. 我会试着把孩子生气的感觉转变为快乐的感觉。
- 26.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感受到的愤怒表达出来。
- 27. 当孩子难过时,拉近我们之间距离的机会到了。
- 28. 对孩子来说,真的没有什么事值得他们生气。
- 29.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试着帮他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她难过。
- 30.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让他知道,我理解他。
- 31.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悲伤。
- 32. 弄明白孩子为什么难过,这很重要。
- 33.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不应该在悲伤或愤怒中度过。
- 34.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和他一起坐下来,聊聊他的感受。
- 35.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帮他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 36. 我的孩子生气时,是一个增进亲密度的好机会。
- 37. 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花一些时间,试着体会他的感受。
- 38. 我想让我的孩子体验愤怒。
- 39. 我认为,适当地体验愤怒,对孩子来说很有好处。
- 40. 发现孩子生气背后的原因,这很重要。
- 41.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警告他,别养成那样的坏性格。
- 42.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很担心他日后会形成消极的性格。
- 43. 关于悲伤,我没什么好教给孩子的。
- 44. 如果说关于悲伤,我有什么要教给孩子的话,那就是你完全可以把它表达出来。
- 45. 关于悲伤,我不觉得我能做什么来改变它。
- 46. 对于一个伤心的孩子,你除了给他安慰以外,实在没什么别的可以做的。
- 47. 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告诉他,我永远爱他。
- 48. 当让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不太清楚他想让我做什么。
- 49. 关于愤怒,我不会试图教给孩子什么。
- 50. 如果说关于愤怒,我有什么好教给孩子的话,那就是你完全可以把它表达出来。
- 51. 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会试着理解他的心情。
- 52. 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告诉他,我爱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
- 53. 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不太清楚他想让我做什么。
- 54. 我的孩子脾气很差,对此我很担心。
- 55. 在我看来,孩子表达愤怒是不对的。
- 56. 愤怒的人都是失控的人。
- 57. 当孩子表达愤怒时,会演变成乱发脾气。
- 58. 孩子愤怒是为了让自己的意愿得到满足。
- 59. 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很担心他会做出什么破坏性的事情。
- 60. 如果你允许孩子发脾气,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 61. 愤怒的孩子是不会被人尊重的。
- 62. 当孩子愤怒时,他们的样子很有趣。
- 63. 愤怒总影响我的判断,让我做出后悔的事情来。
- 64. 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出面解决问题的时间到了。
- 65. 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就该打他的屁股。
- 66. 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的目标是让他安静下来。
- 67. 对于孩子的愤怒,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 68. 当孩子愤怒时,我常常不太把这当回事儿。
- 69. 当我愤怒时,我感到自己就要爆炸了。
- 70. 愤怒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 71. 当孩子表达愤怒时,他们会很兴奋。
- 72. 孩子的愤怒情绪值得重视。
- 73. 孩子有感到愤怒的权利。
- 74. 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弄清楚他为什么生气。
- 75. 帮助孩子找出令他愤怒的原因,这很重要。
- 76. 当孩子对我发怒时,我心里想:“我不想听这些”。
- 77. 当孩子愤怒时,我在想:“要是他懂得忍耐就好了”。
- 78. 当孩子愤怒时,我在想:“他为什么不懂得接受现实呢?”
- 79. 我希望孩子能够表达愤怒,说出自己的想法。
- 80. 对孩子的悲伤情绪,我不太当回事儿。
- 81. 当孩子愤怒时,我希望了解他的想法。
1.2.2 如何解读你的分数
忽视型:
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
题目编号:1,2,6,7,9,12,13,14,15,17,18,19,24,25,28,33,43,62,66,67,68,76,77,78,80
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5,得到的数字便是你忽视型方式的得分。
压抑型:
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
题目编号:3,4,5,8,10,11,20,21,22,41,42,54,55,56,57,58,59,60,61,63,65,69,70
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3,得到的数字便是你压抑型方式的得分。
放任型:
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
题目编号:26,44,45,46,47,48,49,50,52,53
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10,得到的数字便是你放任型方式的得分。
情绪管理训练型:
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
题目编号:16,23,27,29,30,31,32,34,35,36,37,38,39,40,51,64,71,72,73,74,75,79,81
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3,得到的数字便是你情绪管理训练型方式的得分。
现在比较你得出的4个数字,哪一项得分越高,说明你越倾向于哪种教养方式。
二、情绪管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以及4种常见的教养方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一下关于情绪管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2.1 情绪管理训练的关键步骤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因为隔壁的孩子们不愿意和自己玩,八岁的威廉沮丧地回到家里。这时正在看报纸的父亲鲍勃只是抬起头说了句:“不要再这样了!威廉,你是大男孩了,不是小娃娃,不要每次别人一冷落你,你就难过成这样。别想它了,干点别的,给你的同学打个电话,读读书,或看看电视也行。”
因为孩子总是习惯性的相信父母的评价,所以威廉极有可能会这样想,爸爸说的对,我的表现就像个孩子,这就是为什么隔壁男孩不愿意跟我玩的原因。我为什么就不能像爸爸说的那样忘记这事?我这人真是太逊了,没有人想和我做朋友。
我们再想象一下,当威廉进门时,如果鲍勃换一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他放下手中的报纸,看着自己的儿子,问道:“威廉,你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那么他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可能会这样展开:“汤姆和乔治不让我和他们一起打篮球。” “我猜这一定让你很伤心。” “是的,我简直要疯掉了。” “我看得出来。”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能和他们一起投篮。” “你问他们了吗?” “没,我也不想问。” “那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不知道,我想我还是干点别的吧。” “你觉得这样做是更好的主意?” “没错,我想他们明天说不定就改变想法了。我还是给同学打个电话,或者看看书,看电视应该也不错。”
显而易见,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父母是否有对孩子共情。所谓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对孩子的情绪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这两个场景中,爸爸都很关心儿子的感受,或许他一直担心威廉对伙伴们的拒绝太敏感,想让儿子变得更坚强一些。
然而在第一个情形中,鲍勃犯了一个家长们最常犯的错误,那就是让自己对儿子的期待变成了与儿子交流的阻碍。他不但没有共情,还对儿子进行指责,并抛给他一些建议。结果他的好心却适得其反,威廉更伤心地走开了,甚至会认为自己像个胆小鬼。
而在第二种情形中,鲍勃花时间聆听儿子的心声,让孩子明白,爸爸理解他的感受,这让他感觉更坦然,对自己更有自信。最后,威廉自己想出了一些爸爸可能要给他的建议。因为这些想法是小男孩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当他走开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完好无损,共情就是这样起作用的。
共情的概念虽然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而以下就是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让父母学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做到共情,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
2.2 觉察情绪
父母要想觉察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也就是说,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首先要情商高,因为孩子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父母的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同时小宝宝也会用自己的表情和体态作出回应。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觉察到宝宝的情绪,并及时用眼睛或儿语(也就是婴儿咿咿呀呀的语言)给予回应,一些宝宝就会更早的学会情绪调节。
比如当逗他们时,他们会很高兴,表现得很激动,但是之后又能很快的恢复平静,进入休息状态。在不同的情绪之间切换,就是一种情绪调节的表现。相反,如果父母忽视婴儿的提示,比如抑郁的妈妈不愿意跟宝宝交流,宝宝就不知道嘟囔着出声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就会选择安静和被动,长大之后就不能主动融入社会。
这说明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够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影响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
关于这一结论的科学依据,我们要从迷走神经说起。迷走神经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人在紧张的时候心率加快,呼吸也快了,消化系统有可能紊乱导致拉肚子,这些都是情绪对生理进程的影响。而迷走神经会通过调节人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调节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统这些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身体情况,给身体踩刹车,使身体不至于运转太快而失控。
比如在进行消防演习的时候,一年级小学生中有着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同学,在消防演习开始的时候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快速疏散,一旦演习结束,他们也可以短时间内回归平静,回到教室后集中注意力继续学习。
而低迷走神经的张力孩子就不能轻松应对了,“什么?现在让我离开教室?现在还没到下课时间呢!”演习结束回到教室后,他们好长时间都定不下神来。总之迷走神经的张力越大,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大。
那么怎么能让迷走神经张力变大呢?研究表明,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他们所体会的情绪经验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帮孩子抚平不好的情绪,这样便能使孩子的情商变高。
因为这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如果你能体会孩子的情绪,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把情绪化的瞬间当做建立信任、提供指导的好机会。
2.3 把握机会
先来看一个例子,凯文是一个四岁女孩的父亲,他很疼爱女儿。每当女儿不高兴的时候,他都会抱着她四处走,问她是不是需要什么?想看电视吗?还是想出去玩?吃巧克力会不会让她高兴一点?凯文表现得很有耐心,他想尽快让女儿开心起来。但是凯文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正面关注孩子的消极情绪。
凯文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你是不是不太开心?”因为凯文觉得关注消极情绪是在火上浇油,会把消极情绪放大。他希望女儿每时每刻都开心,这是出于他保护孩子的本能,于是就有意识地为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
作者说,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可怕,父母大可把它当成是一个跟孩子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这就叫共情。高情商的家长是可以与孩子共享情绪的,当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他们会很欣赏。
一位妈妈回忆说,当四岁的女儿在挨骂后冲她反击说:“我不喜欢你说话的口气”时,她心里有多么惊喜,她对女儿的果敢感到骄傲。高情商的父母会跟孩子用同一视角来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可以信任的盟友,会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同时高情商的父母也不会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他们难过的时候也会哭,也可以发脾气,还会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那么生气。
由于父母们理解情绪,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并相信自己能正确的表达情绪,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榜样。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比如父母经过激烈争吵,达成了和解,孩子也会学习如何化解冲突。
父母在悲伤时依然互相关心,给予对方支持,孩子也会学习如何分享彼此的悲伤,如何建立情感的连接。如果父母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也要大方向孩子道歉,用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处理内疚和悔恨。
因此,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作是跟孩子交流的好机会。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对孩子的情绪不当回事,都不能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同时,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不用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高情商的父母懂得通过正确的情绪处理,给孩子做出榜样。
2.4 倾听与认可
当你已经把孩子情绪化的时刻,当作与孩子增进亲密感,并教他如何解决问题的机会时,那么你就准备好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下一个步骤了,即感同身受的去倾听。此处我们所讲的倾听,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耳朵来收集信息,而是要能够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并用不带任何批评的去回应自己所听到的一切。
那么如何才能和孩子保持在同一个情绪频道上进行交流呢?这就要求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比如,你一定见过孩子皱起的眉头,僵硬的下巴和不安的双脚。
同时你要知道,孩子也能读懂你的身体语言,如果你是想放松、专注地和孩子交流,那你就要有相应的姿态。比如,和孩子眼睛平齐,放松,专注。你对他的专注,将会让孩子觉得你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并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知道你在很认真的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吃完晚饭,女儿梅根对妈妈说:“我明天不想去学校。” “你不想去学校?你平常不是很爱去学校嘛,你是不是在担心什么?” “或许是吧。” “那你在担心什么呢?” “我不知道。” “有些事让你感到心烦,但你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 “嗯。” “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
这时女儿眼睛含着泪水说:“嗯,可能是因为珍妮和道恩。” “今天在学校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吗?” “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对我爱答不理的。” “是这样啊,那你一定感觉很受伤吧。” “嗯。” “你不想去学校,是因为担心在课间休息时他们再次忽略你。” “没错,每次我去找他们,他们就走开做别的了。” “天哪,如果我的朋友那样对我,我一定很难受。” “我是很难受,很想哭。”
此时,母亲拥抱了一下女儿,说道:“亲爱的,发生这样的事,我真替你难过。朋友那样对你,一定让你感到很伤心,甚至很生气。” “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我都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过。他们是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接下来,梅根和妈妈分享了更多关于这两个朋友的故事。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女儿感觉到妈妈是自己的知己,并因此得到安慰。妈妈又听了几分钟孩子的叙述,开始复述她了解到的情况,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梅根知道妈妈完全理解自己的尴尬处境,所以也更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
但如果此时妈妈直接告诉梅根别担心,或者向她暗示这种处境有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等于在告诉孩子,她的困惑情绪一点也不重要,甚至很可笑。
因此,父母要重视情绪的价值,认可和倾听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愿意信任和依靠父母,并且相信自己的情绪是很正常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判断。
2.5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关注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后,到底应该怎样让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呢?
作者认为,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标签是个好办法。负面情绪分很多种,但是对于一个缺乏人生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嫉妒、委屈、失落、孤独。比如你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孩子很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大人来教的,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
给情绪贴标签,也就是明确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到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比如一个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礼物,而自己没有礼物的四岁小男孩,很可能会大声的抗议“这不公平”。
在这个时候,孩子爸爸可能会跟孩子解释:“那是因为你的生日还没有到,等你的生日到了,你也会收到礼物。这很公平哦!”尽管爸爸解释了原因,但还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反而会更生气。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很难克制内心的冲动,急于要纠正孩子的想法。
其实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如果爸爸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回应给孩子。
比如:“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样收到礼物,这可能让你感到有些嫉妒。”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他说的是对的,这是弟弟的生日,而实际上自己却嫉妒弟弟,应该表现得大方一点。
这样孩子会更能听得进去爸爸关于公平的逻辑推理,爸爸为孩子的不愉快贴上了嫉妒的标签。这样一来,孩子不但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还知道了该用什么词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情绪。
研究表明,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是有安抚作用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需要动用左脑,左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当逻辑思维起作用的时候,孩子就会更集中注意力,恢复平静。
孩子越能精准地表达感受,对情商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时,简单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往往比提出一个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要好得多。
比如,“你昨天晚上几点回来的?”“谁把花瓶打碎了?”这样的问句是带着不信任的语气说出来的,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圈套,好像父母在等孩子撒谎一样。最好的方式就是开门见山,说出你观察到的。
比如,“我知道你把花瓶打碎了,这让我很失望。”“你晚上1点多回来,这是不能容忍的”。
有的时候会有好多情绪一块出现,这对孩子来说,解读起来就更困难。
比如,孩子露营之前,既会为自己的独立感到骄傲,又会担心自己想家,他看到别的孩子都很高兴,就可能觉得“为什么大家看上去都这么兴奋?而我却这么焦虑,我这是怎么了?”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父母帮孩子认识自己的多重情绪,告诉他,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区分不同的情绪,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表达情绪。在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时,给情绪贴标签能有效安抚神经,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平复下来。孩子越能精准的表达感受,对情商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
2.6 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当你已经花时间倾听了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定义、理解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了。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
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就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适当的行为表达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恰当,什么不恰当,有明确的标准。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调整情绪。
比如,这样跟孩子说:“你很生气,因为弟弟把你的游戏机抢走了。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生气,但你动手打他就不对了,想想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再比如,“妹妹比你先抢到前排的座位,你心里很嫉妒,有这样的感觉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张口骂她可就不对了,你能想出应对这种情绪的其他办法吗?”
具体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家长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
父母的任务是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而不是情绪。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他还会明白,大人理解自己的情绪,还会帮助自己从烦人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各样地解决方案,然后再让孩子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可行的办法。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虽然大人的见解和想法能帮不小的忙,但作者建议家长最好忍住这种冲动,不要急于把主动权从孩子手里抢过来。而是应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将方案顺利地执行下去。
即使孩子倾向于选择一个不会成功但亦无害的方案,不妨让他试一试。尽管你想帮孩子选出正确的方案,但要懂得孩子也需要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三、不适合情绪管理训练的场景
前面我们详细介绍了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具体方法。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情绪管理训练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在孩子的每一次消极情绪出现时都有效。
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首先需要有耐心和创造性,父母应该在平静或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孩子也需要保持一种愿意学习的状态。在这里,作者总结出了5种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场景,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3.1 当你赶时间时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看着钟表过日子,孩子需要去托儿所或学校,家长要准时赶去上班,尽管这些紧张的时刻,是孩子情绪最容易出现波动的时候,但却不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理想时机。
我们来看个例子。一位职场妈妈需要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再赶去公司接待一个重要客户。到了幼儿园门口时,4岁女儿突然不合作起来。“今天蒋老师不在,我不想待在这儿。”
这时妈妈看了看表,知道自己只有5分钟的时间来处理这件事,于是她把女儿放在腿上,开始运用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处理女儿的情绪。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们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女儿似乎察觉到妈妈很着急,这让情况变得更糟了,妈妈问得越多,孩子看起来就越难过。
经过20分钟不太理想的谈话后,这位妈妈终止了情绪管理训练。把眼泪汪汪的女儿推到老师怀里,随之便急忙赶赴公司,却依然错过了客户。可以看到,在赶时间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我们很关心他,愿意帮助她,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在不断看表,而他完全看在眼里,这样他被遗弃的感觉更强烈了。
情绪管理训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保障,而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根据我们的时间表来调整情绪。
因此,父母应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在不赶时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和孩子谈谈心。对低龄孩子而言,这个时间段通常安排在睡觉前或洗澡时;对小学生或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谈心的时间可以安排在一起做家务时。
比如洗盘子、叠衣服时,开车去上音乐课或游玩的途中也是进行谈话的好机会。这样的时间安排能让家长避免因为时间限制,而把情绪管理训练搁置。
3.2 当有旁人在场时
当有旁人在场时,家长很难与孩子建立信任与亲密感。因此作者建议,父母需要一对一的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而不要当着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或陌生人的面。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尴尬,孩子回答的时候也会更诚恳,而不用担心旁边的人会怎么看。
当孩子需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却有旁人在场时,你可以记下这件事,把情绪管理训练推迟。告诉孩子晚些时候你们再讨论这件事,说话时要讲究方式,不要让他感到尴尬。
3.3 当你太累或太难过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时
情绪管理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创意思考,因而必须在父母有精力的时候进行。极度的愤怒和疲劳,很难让人有清晰的思路,你会发现自己很难打起精神,无法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意愿去倾听孩子的话语,并对他们的情绪感同身受。
因而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进而处理好他们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延迟情绪管理训练。
3.4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时
当孩子的行为明显违背你的道德准则时,你需要站出来说出你的反对意见。尽管能够理解导致孩子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但这时不是进行共情的好时机。
此时可能会有家长问,难道这时候就不需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了?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情绪管理训练要做,只不过需要暂时推迟。这时你需要明确告诉孩子的是,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及为什么会那样认为。
但父母需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失望,避免用贬低性的方式。
3.5 当孩子伪装情绪来操控你时
这里所说的伪装情绪,不是普通的哭哭啼啼或发脾气,而是孩子为了让大人满足自己的想法,而假装哭闹和发脾气,这些情绪表达不是发自内心的。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五岁的儿子得知父母第二天晚上要去庆祝结婚纪念日,到时候会把他留给保姆照看时,他很生气。父亲花了很长时间和儿子讨论他的感受,但没有任何进展,儿子唯一满意的解决方案就是带着他一起去庆祝。在父母停止谈话并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孩子开始大声啼哭,持续了大约30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隔一会儿便会去窥看孩子的情况。有一回,当他走进儿子的房间时,发现孩子一边平静的搭着积木,一边继续放声大哭。当孩子发现父亲看着他时,他的哭声也就更大了。
孩子希望自己的哭声能让父母改变主意,虽然装哭并不表示他对父母把自己留给保姆这件事不生气,然而当孩子试着用这种情绪来操控父母时,父母在情绪管理训练过程中的共情和倾听就会毫无结果。这时父母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他的哭声不会让他们改变想法。
当儿子得知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时,就停止了哭闹,过了一会儿,爸爸对孩子说,愿不愿意想一些办法,让自己的夜晚变得更开心,比如想想和保姆玩哪些游戏,准备一些零食等等,于是小男孩便欣然同意了。
总之,当你要推迟情绪管理训练时,要对自己同时也对孩子保证,你们会另找一个时间来谈这件事。除非你们觉得有必要,否则不要随意延迟情绪管理训练。
后记
情绪管理训练不是一种魔鬼方程式,它不能消灭所有的家庭冲突。
发生冲突,出现负面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以说是每个家庭不能避免的。但情绪管理训练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感情连接,为日后一起协作解决问题铺好基石。
情绪管理训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效果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后,到那时他们已经吸收了你传授的价值观,成就了自己的高情商,他们将知道如何保持专注,如何与同伴相处,以及如何应对激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