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3 大阶段》
原书名:《The Long View: Career Strategies to Start Strong, Reach High, and Go Far》
作者名:[美] 布赖恩·费瑟斯通豪
译者名:苏健
出版方: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2168
前言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要解决的都是「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和「世界需要什么」之间的关系,能让这三者协同起来,才会有个比较好的职业生涯结果。
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你认清职业生涯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只有合理地在每一阶段关注最需要关注的事情,你的职业生涯总效用才能达到最优。
一、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
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有着错误的想法,大家更关心的是下个月怎么样,是不是会升职加薪,而不是当我四五十岁时怎么样,我是不是还有职场竞争力?大家都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视了职场是一次长达40年或以上的马拉松。
提个问题,你猜一个人在40岁之后平均能赚到的个人财富的百分比占他一辈子的多少?
大部分人估计在60%,年轻人可能会有一个更小的数字,因为他们经常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估得过于靠前。
但其实真正的答案是85%~90%,也就是到了40岁之前,很多人认为应该已经佛系了之前,个人财富平均其实才只有10%~15%,因为40岁以后我们的薪水更高,也更加能享受到资产复利。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根据不同人的职业生涯长度,弹性地以10~15年作为一个阶段。
1.1 开局积累
第一个10~15年,是开局的积累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让你去尽快捞钱或者尽快捞到什么头衔——没有B公司会因为你在A公司是总经理,所以就给你一个总经理的职位。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开局貌似不错,但马上后劲乏力,一过35面临被裁才发现原来离开了原公司就一无是处,顿时中年焦虑就来了。
这就像什么呢?游戏里面有发展经济和发展军事两条线,那些后期达人基本都是经济狂人,前期的经济非常厚实,全部的收益都拿过来继续投入到扩大经济规模上,后期才能源源不断造兵。
有些新手前期喜欢有一点资源就造兵,有一点资源就造兵,前期看起来军事力量挺强,但由于后期经济跟不上,这些兵一旦死完,后期人家造两个你造一个,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这第一个阶段,是你不断地尝试不同的事情,不断地试图去发现自己热爱的事,积累行业的人脉资源,补齐自身短板的时候——演讲不行,补演讲;写作不行,补写作;销售不行,补销售;管理不行,补领导力。失败什么的,在这个阶段根本不可怕,就是要到处试,到处补,到处积累。
这个阶段比职位和收入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良好的职场习惯,懂职场规则,拥有与人协作的情商,然后有一条职场能力、人脉和见识边界明显增长的曲线,这就足够了,足够为第二阶段打好铺垫了。
1.2 聚焦长板
第二个10~15年,大概在一个人的35~40岁,才是这个人开始真正发力的时期,只要前面的习惯基础打得好,能力、人脉、见识曲线都增长正常,这个阶段聚焦在长板上就会厚积薄发,一下子后来居上,且越来越幸运。
注意,这段基本没啥给你补短板的时间了,全部精力聚焦于自己的长板(初期把基础打好的优势会显现出来),毕竟几乎所有的长板都要靠实实在在的10000或20000小时去打磨出来。如果你实在有短板,找好的合作者去搞定,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去发挥你的长板为公司做贡献了。
专注长板展示有个好处,就是你的特点会非常鲜明,你可以找到一条属于你的独特赛道,然后被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是我们说的个人品牌,当其他老板来店里找人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就是货架上排第一位的。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第一阶段捞再多钱,在这个阶段的后期看来完全不叫什么钱,所以如果你在第一阶段的重心错了,这个阶段就会错过很多。
1.3 持续影响
第三个10到15年,大概是在一个人的50岁以后,这个时候就不是拼体力的时候了,而是利用第二个10~15年积累起的动能和势能,顺势把雪球自发地滚下去,资金、人脉、过往的成绩,都能帮你轻松地进入新的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像年轻人一样从头开始。
这个时候比较好的选择是担任一个老师的角色,因为你的经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你可以去辅助别人达到你的成就,同时也扩大你的影响力。
这件事你在前两个阶段很难做,因为你的经历可能不够丰富,你也不够成功,但在第三个阶段,做一个顾问或导师就是比较好的选择,持续地影响年轻人,帮助他们成长,这是另一种或许更大的价值。
你会发现,很多商界领袖到一定年纪都会转型成「鸡汤教授」,其实道理本身可能没有错,但你没有特别深的体会,他们又不能在那么短的篇幅内把人生经历都解释清楚,所以听起来特别鸡汤而已。
这种鸡汤教授的身份可以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在帮人的同时也是帮己。可它是一件需要基础和铺垫的事,如果你在前两个阶段做得不够好,第三个阶段你就没法让别人信任你能够传授出优秀的经验。
二、职场燃料
要从第一阶段持续平稳地过渡到第三阶段,达到我们所说的持续影响,并没有那么容易,正如我们开头所说,很多人都低估了这段旅程的长度,导致他们在利益的引诱下关注在了错误的地方。
成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是要靠「职场燃料」来持续推进的,就是我们前面拿游戏来比喻的「经济」,经济是后劲的保障。如果你的关注点不在职场燃料,而在头衔、办公环境、短暂的薪水上,那么还没等你走到一半的路,就会发现自己燃料不足,在职场上变得寸步难行。
那么职场燃料有哪些?
2.1 可迁移的技能
这种技能有点像通用技能,就是解决几乎任何问题都需要用到的,不受公司、行业的限制。
比如销售能力,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有展示、销售自己的能力;再比如沟通能力和职场情商,别看它们虚,全是走哪儿都必须用到的技能;再比如靠谱的职场习惯或者是识人能力等……这些听起来都不像是「硬」技能,但都是人的底层系统,是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结果却完全不同的人的根本差别。
在《转行》这本书里我们知道转行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能平均经历7份工作或以上,所以你就能知道很多看起来很牛的「硬」技能其实不一定能发挥多久,因为一转行可能就用不上了,而可迁移的软技能才能让你持续地融入新环境和获得成功。
2.2 足够丰富的经验
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在职场里一个「杂家」会比「专家」更有反脆弱性,杂家不是「样样行又样样不行」的意思,而是有足够丰富的经历:他可能去很多城市工作过,可能去过国外,可能在大公司做过管理,也可能在创业公司做过销售,还可能自己发起过新项目,举行过大型产品发布会,又或者是在非常焦虑的情况下扛下过一次危机。
总之,这个人就是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下面对过各种境遇,并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经验,解决问题的武器库非常丰富。
《隐姓亿万富翁》的主人公用一辆破皮卡和100美元在陌生城市起家,3个月内建立起估值70万美元的店,他没有过人的力量或者是体力,在当地也没有人脉,有的是什么?就是这几十年来白手起家达到亿万身家过程中的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这让他不管被扔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到以往解决问题的相似点,从而迅速融入,并由于足够开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被新的团队成员信赖。
2.3 靠谱的品牌
靠谱的品牌不仅仅指的是你,还有与你相关的公司和你的人脉,它们共同组成了你的「综合品牌」。
- 你是谁?
- 你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标签,并在这个标签里以头部的身份被人认识到?
- 哪些知名公司跟你产生过关系?
- 你的哪些客户是只跟着你走而不是公司?
- 有哪些人是可以无条件帮助你的「人脉」?
- 如果你创建公司,谁会接受你的邀请?
这些加起来就是你的品牌价值。
以上三类职场燃料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储备的,它们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权」,不会被单一的公司或行业绑架,也能显著地延长我们的职业生涯。
三、选择成长型的环境
中期和后期的成功非常有赖于第一阶段的成长率,或者说第一阶段积累职场燃料的数量和深度,而这又跟环境的关系非常大——如果处在一个能让我们快速成长的环境中,这就不是问题,研究显示,多数大学毕业的聪明人每年的成长速度有10%,也就意味着毕业7年后能力差不多可以提高一倍。
那么怎样的职场环境才是有利于快速成长的环境?
3.1 周围都是聪明人
如果你进入一家公司,周围都是比你蠢的,那么你想快速成长就很难。
那么在你进入一家公司前,怎么知道里面的人聪不聪明呢?首先你去看这家公司怎么样,一般来说蠢人主导的公司不太可能到行业头部;其次你看这家公司招人门槛如何,如果你千辛万苦才能进入到这家公司,那么至少证明其他人也是经过了同样流程的筛选。
3.2 工作环境并非一帆风顺
很多人都会想选择一份自己能完全胜任的工作,但完全能胜任也就意味着你目前的能力已经够用,于是你自然没有机会为了做好工作而去补自己不会的东西,那么成长和进步从何而来?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在挑战中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从不懂到懂」才叫成长,如果上来就能胜任,还谈什么成长呢?
所以得找到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最后的结果赢没赢,影响因素有很多,但真正的成长在挑战的过程——这句话可能很多人觉得是鸡汤,但其实并不——成长并不是一个固定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累积的经验。
3.3 努力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
网上大部分人都对996表示不满,其实996得看是什么样的996,如果是做流水线的,996就是单纯的摊薄自己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而已,但如果996是完成更多艰巨的、有更多自主发挥空间的任务,这就很难用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来衡量了。
有成长性的任务肯给新人去试错,本身就承担了一定的培养新人的成本和风险,作为新人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不要去管划不划算,能揽下的任务都主动揽下来,年轻时的清闲并不是什么好事,会丢失很多本可以属于自己的宝贵的职场燃料。
去加入一家与我们自己背景相似的人被赋予了重大职责的公司,会对我们的成长大有帮助。
四、职场危机
最后,无论做了什么,无论有多强大,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层、还是老板,都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职场危机,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有些人一遇到职场危机,马上变得不知所措,并且可能会一蹶不振,而有些人拥有正确的心态和应对方式,就能变得从容,从危机中顺利过渡。
怎么做?
4.1 客观审视自己
你是谁?这场危机是如何导致的?这里最难的就是客观,很多人大都不愿意把导致危机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这就会让人难以成长。
自己得放下骄傲,只有放下了骄傲,才能开始正确客观地检视自己拥有的东西,妄自尊大会产生错误的判断。
如果要换一个地方,或者换一个行业,记得抛弃自己过往的头衔、自尊、骄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归零的时刻,重新出发就好。
4.2 重新组织自己
在客观了之后,看看自己拥有什么,重新组织一下,看能不能跟未来的趋势产生什么连结而不是过去。
很多人都会被自己过往的经历给限制住,比如做房产销售做了很多年,他不知道自己除了做房产销售还能做什么,其实他最大的经验就是在销售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与环节中的每个人的斗智斗勇的经历。
这些都是很有用的,对于买房这样低频次的事情,人们无法累积到现实经验,他就可以选择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其他人,每个人都能在买房时因他而受益一大笔钱,这不都是价值的体现么?
不要总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找突破,这里跟《转行》这本书结合起来看就会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五、持续工作
未来属于持续工作的人,无论是我,还是书里都是这样的观点,不管我们多少岁,我们都需要持续工作,工作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有人可能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所以他并不这么认为,但你可以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世上一定有你喜欢的工作,但你不能不工作。
一个人如果放弃接收新钱,他基本上就跑不赢货币超发。无论我们往前推多少年,都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当年认为很多的钱,在后面都不够看,所以无论你认为自己存下了多少钱,你都只有「通过持续工作获取超发的新钱」这一种方式才能在社会上过得不错。
持续工作,能够让我们主动去接触更大的世界,更广的社交和更多的新技能,而这些持续不断地发现新天地的过程,是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种来源,而非寻常人内心所想的每日喝酒、打牌、不上班,后者在你经历一段时间后就会完全丧失幸福感,因为环境和生活模式一旦被固化,什么样的生活都会失去幸福感。
后记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问我70岁才学钢琴是不是太晚了,另一个人说,到你80岁的时候,你已经弹了10年了。
这个故事的核心非常简单,学习从来都不嫌晚,人们对此总是又低估又高估,低估的是人们总觉得学习一件事应该很简单,于是上手;高估的是人们在学了几天后发现难度太大,不是一两天能搞定的,于是放弃。
其实很多技能或知识的掌握恰好处于中间,我们需要用更远的视角去看待职场和学习,搞清什么才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里最重要的职场焦点,不急功近利,持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持续收获新的体验,毕竟我们真的还要活上好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