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
原书名:《The Half-Life of Facts》
作者名:塞缪尔·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
译者名:赵晖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2000
前言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确定无疑的知道有夏商周,但再进一步了解历史,就会知道夏朝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找到考古实物证据,这说明知识是有层次的。
在物理课本上我们知道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但事实上对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有很多个,只是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有些理论被抛弃了,大爆炸理论暂时胜出了而已,这说明知识是在不断迭代的。
不同层次的知识漂浮在不同的空间中,而又以一定的速率更新迭代,这就是阅读这本书所应具备的背景观念。
一、你知道的可能都是错的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膳食金字塔」,这是1992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用以指导居民膳食健康的一个饮食指南。这份指南在普通的民众眼中无疑是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指南,也因此在发布后的二十几年中影响了全球的几亿人,而最新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这二十几年来全美国肥胖与糖尿病人数越来越多,且没有减少的趋势。受到影响的不仅是美国,中国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还与膳食金字塔大同小异。
膳食金字塔的特点是:高碳水低脂肪。因为「相关研究」表明,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是心脏类疾病的罪魁祸首。然而,2017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生物学》(PLOS Biology)上发表论文称,制糖业有意隐藏了糖可能引发心脏疾病和癌症的研究,由此揭开了尘封半个世纪的制糖业黑幕。
后续的报道也陆续揭示了糖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胰岛素。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的水平,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储存进细胞中,以供日常的能量消耗,但是当血糖浓度持续处于高水平时,就需要释放更多的胰岛素,细胞就可能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这就会产生两种后果:第一是排出体外,结果就是糖尿病 ; 第二是转化成脂肪,结果就是肥胖。
如果你想验证一下糖在日常饮食中的影响力,只要尝试一下无糖饮食就会发现,在市场几乎无法买到不含糖的成品食品,即便是在家烹饪,打开烹饪教学,大多数的菜谱中都有「加入白糖少许增鲜」的建议。可以说,糖已经无处不在了。
美国农业部这份膳食金字塔指南当然是在食品业巨头们的刻意游说和引导下发布的错误知识,但即便是秉持着公正公开的态度,也有可能做错误知识传播的帮凶。
二、错误很普遍
如今,在很多的语境中,专家已经因为很多错误的判断黑化成「砖家」了。
首先,人们会有这样的嘲讽,追根溯源,其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隐含的心理预设,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透明的,而专家是掌握了一个领域所有知识的人,所以专家必须是理所当然的一直正确的。但事实是我们累积的已知相比未知不过是沧海一粟,很多事实的真相还处于模糊地带,更何况这些知识之间经常还存在大量相互矛盾之处。
其次,即使是专家,也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生物学中有个名词叫「分类偏好」,意思是人们研究某些生物的动机不在于该物种更普遍、更有研究价值,而是因为更喜欢,或者它是们更易于获得。
在禀赋效应(当你拥有某件东西之后,你对它的评价就会随之变高)下,专家们也会更多地夸大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价值。
此外,造成错误知识大量存在的还可能是因为发表性偏差,即大多数研究结论在发表之后并没有进行重复性实验的验证,其中存在的错误也就得不到纠正,又被人偶然看到之后当做正确的知识引用进行传播,接着错误就越滚越大。
错误的知识是如此普遍存在,那我们又该对知识抱以怎样的态度呢?
三、理性对待知识
3.1 知识一直在更新
:::tips 理性对待知识的第一个核心观念是:知识更新本就是一直要进行下去的,且速度会越来越快。 :::
比如人类对于宇宙模型的认识,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迭代多次了,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天经地义的,而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人坚定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后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代天文学观测结果又告诉我们,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是绕银河系中心黑洞做公转的,而银河系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乃至于宇宙是否有中心等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答案。
人类的总知识一直在更新,这意味着我们头脑中那些「正确」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只是暂时正确,可能随时有一个新发现就把现有的知识给推翻了,例如冥王星突然就不属于行星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此变成八大行星;例如暗物质的观测基础又受到挑战,暗物质是否存在又有了疑问。
科学一直在发展,新技术也一直在进步,且进步之快,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1947年,德里克·普赖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在一次无聊中把整套《哲学年报》按年份分类码放的之后,出于数学家的敏感,突然发现,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之间似乎存在着指数关系。
受到启发的普赖斯开始大量收集数据,他想要验证这个指数规律对于其他的科学领域是否也适用。结果显示科学知识的增长确实普遍存着越来越快的指数增长规律。
而有增长自然就有淘汰,结果显示,淘汰一样是越来越快。
3.2 为什么你知道而他不知道
:::tips 理性对待知识的第二个核心观念是:知识是有层次的,在传播时是不均匀的。 :::
对人类知识传播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莫过于印刷术,虽然北宋的毕昇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因为汉字的特点,每个字都需要单独的一个活字,所以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并没有流行开来,反倒是由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的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得到推广,间接地推动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伟大的欧洲社会革命。
大约是在1440年,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美因茨(Mainz)发明了印刷机,但在初期,印刷机只是在德国和意大利北部使用。虽然古登堡大力推广他的印刷术,且那时的德国也并没有像现在的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一样封锁他的印刷术,可也直到1476年,英国才出现了第一台印刷机。
这当然有地理因素,以马车递送文件,不仅每次所递送的信息数量有限,信息表现的形式也单调,不像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传递海量的多媒体信息。但如果仅仅是地理因素,英国也并不需要三十多年的时间才能获得这个技术,显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人。古登堡印刷术是一项非常非常复杂的技术,涉及到非常多的领域,没有熟练掌握印刷机生产技术、操作技术、维修技术的人才,这才是欧洲其他地方滞后了几十年掌握印刷术的主要原因。因为信息和物质的流动性虽然较快,但人员的流动却没有那么快。
:::info 所以知识的层次其实就是人群的层次,在与新知识产生之地联系越紧密的群体,就能越早接收到新知识,然后才一圈一圈向外扩散。 :::
费孝通先生在解释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时候,曾用了很形象的比喻,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石子扔进水池中荡起的波浪一样,由中心往外扩展,波浪的力度也由中心往外递减。知识的传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量子力学理论基本都是由哥本哈根学派向全世界扩散的。
所以越靠近新知识的中心点,就越能享受到红利。
3.3 隐藏的知识
:::tips 理性对待知识的第三个核心观念是:很多的知识处于隐藏状态。 :::
任正非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多次说到华为在5G上能够领先一步,就在于华为的科学家及时发现了土耳其数学家埃达尔 · 阿勒坎(Erdal Arikan)的一篇论文 ,认为这篇论文所涉及的技术可以用做5G的编码。
在阿勒坎博士论文发表后的两个月,华为就投入数千人的团队和海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十年后,不仅阿勒坎博士的实验室因为华为的资助而大大扩大,华为也拥有了超过世界四分之一的5G专利,位居世界第一。
在图书馆、互联网、文献库中,有无数的知识堆积着,其中肯定存在着有巨大作用却没有被发现其用途的知识。
有些知识可能被人看到过很多回了,但因为看到的人自身不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所以无法迁移应用和找到灵感;而有些是因为相互联系的知识散落在不同的位置,没能被人同时发现,而科学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恰恰来源于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像这种隐藏在显而易见之处,却尚未被人们发现和运用的知识叫做「隐藏的公共知识」,也就是公开就在,但你就是发现不了、组合不起来,也因此,人们对知识的态度渐渐由占有向搜索转变。
四、当事实发生变化时,你会改变你的想法吗?
我们说了这么多知识的特点,似乎显得我们很愿意接受新知识,很愿意迭代我们脑中的旧知,就像凯恩斯被问到为什么会转变他的货币政策时所说的那样:「当事实发生变化时,我会改变我的想法,你会怎么办呢,先生?」
我们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固执得多,这也许是没有看到变化,也许是不相信变化。
事后诸葛亮是容易的,但身处变化之中,就很难看到变化的发生。如果小孩子每天都在身边,虽然时刻都在变化,可由于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就不会有惊奇的感觉,但隔几年才能见一次面就会感慨:长得真快。
有时候我们也会拒绝相信变化,人类似乎对于第一印象有异乎寻常的执着,很难纠正过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每掌握一个知识,本质上就是形成了一个神经元链接通路,而通路一旦形成,相应的信息处理就会进入快捷通道,而要迭代这个知识就相当于要抹除旧神经元通路,再重新构建通路,一加一减的作用下,所耗费的心智努力自然比接受一个新知识要高的多,更何况有些知识还错综复杂,所以越是接受了很多年的知识,越底层的知识,我们越拒绝舍弃。
还有一个拒绝相信变化的可能原因,是当我们自认掌握了某个知识时,就不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甚至不再关注此领域的新知识,换言之,在这个领域停止学习了。那么自然就形成了僵化的刻板印象,只坚信自己当初掌握的就是它的全貌和本质。
后记
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法再简单地依靠被动摄取知识的方式去获得更多进步了,我们需要主动靠近新知识的核心,才可以比其他人更早一步靠近未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入最前沿知识产生的人际网络之中,成为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