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作者名:黄光国
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9113

前言

在中国,人情是社会的主旋律。

可人情到底是什么?我欠你一个人情,我该如何回报你?这事儿从来都没有一种可量化的标准。既然如此,为啥你还愿意先损失一点利益卖个人情给我或者给我个面子?不怕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不如预期吗?

人情社会哪里都存在,但在中国,是一种尤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中国人的人情

在一个群体中,往往有三种分配利益和资源的方式:
**

1.1 公平法则

公平法则就是按你在群体中做出的贡献大小来分配你该得的部分,比如在工作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有人的薪水高,有人的薪水低。
**

1.2 均等法则

均等法则指的是不管你做出的贡献大小,只要你参与了就平均分配,以前我还是公务员时候很多部门都是如此,事情做好了大家都有份,事情做坏了大家都有错。对于能力差的人来说,这样的团队挺和谐,但对于主动担任困难工作部分的人来说,容易渐渐失去做事的动力。
**

1.3 需求法则

这是中国社会比其他国家的社会更多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看谁更有需求,分配给谁更合理一些,就给谁多分一些。还是公务员时期,有时评优评先的推荐机会,不一定会给到部门里工作结果最好的人,而是给到最有需求的人,最「说得过去」的人,例如老王年纪大一些,今年再不入选就没机会了,你是小年轻先让一让。

所有的群体在分配资源的时候,通常就是这么三种方式。

中国的人情,往往并不特定局限于一种方式,而是几种方式的混合,比如基础先按均等分配,大家看起来都有机会,如谁突然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突然变成了按需求分配。

此时利益直接受损的人就会得到一张「欠条」——由于应该先满足你而未满足你,所以欠你一次机会,下次补给你。

那么利益直接受损的人为什么会愿意接受一张欠条呢?得看发出欠条的人是谁,假如对方有权有势,或者看起来回报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回报内容没准会大于欠条事项的,那么就很容易被接受。

这是真实自愿的情况下,还有不一定真实自愿的情况,例如对方是领导,有最终拍板权,于是明明不愿意也必须妥协。在这种「明知抗争也没有用」的情况下,「聪明」的中国人不会当场发飙或者戳穿,反而会装成特别大方地接受,特别理解领导的难处——利益受损已成事实,不如让对方感觉欠自己一个人情,至少捞回一张欠条,这在中国叫「顺水人情」。
**
中国的社会网,就是由无数的欠条组成的,你欠我,我欠你。而由于欠条越来越多,交织得越来越密,所以下次再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并不一定哪一张欠条就可以兑现。毕竟人家要先回报哪一张欠条,也需要先审核一下究竟跟谁建立起「互相回报」的长远关系更符合未来的利益。

你能收到的回报往往不以你过去施了多少恩为准绳,而是以你或者你的关系网有什么级别的能量可以有潜在惠及对方的机会为考量依据。
**
中国人特别喜欢吹嘘自己跟谁谁谁有亲密关系,原因就在于此,「世态炎凉」、「施恩没有回音」,这些并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往往是无权无势无硬关系网的人群专属。

二、共同的社会圈

之所以中国有如此特殊的人情潜规则,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中,「需要抱团才能更好地生存」的时间太长了,导致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已经完全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于是后面的人就只能跟着奉行这样的潜规则。

你跟你的朋友,绝大部分应该都有共同认识的第三方,甚至这个第三方是一大群人,如果你不奉行人情的潜规则,在交往中表现得冷酷无情,不愿意由于「情感上的亲密」而倾斜一些资源或利益的话,那么你的形象马上就会传遍你们共同的圈子,你就可能在遇到困难时,没人愿意在公平以外的地方给你特殊优待。

对多数人而言,这将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于是有时候尽管想拒绝,还是愿意给个面子,或者卖个人情。若是真的不行,往往也不容易直接拒绝,而是采用一个叫「拖」的方法,既不答应也不拒绝,让时间渐渐过去。

这种方法就是「留面子」,代表我尽管不愿意接受你的请托,但也不愿意跟你交恶——我拒绝,但我肯定了你的社会价值,也给你留了自尊。
**
此时如果对方识趣,便懂了你的意思,于是转而寻找其他帮助,大家都不会将此事捅破,只是不了了之,见面当没事发生,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情规则。

若是谁不懂这种规则,直接就怒斥你拖着不给回应,那么关系就到此为止了,不懂的人吃过几次亏以后,慢慢也就懂了。

这是中国人对 「给面子」和社交圈里的「外在形象」的执念。
**
曾经有一个文化比较的实验,让一群中国人跟一群美国人分别跟陌生人(其实是研究员)一起协作,测试者和研究员两两搭档配成 N 组完成一些任务,每一组里都随机挑选一位必须用不擅长的手完成任务,于是到了最后,每一组里总有一个人的完成量会是另一个人的两三倍。

这时我们让这群中国人和美国人分别分配最终的奖励给他们的合作者,会发现一个显著不同,那就是美国人基本都是对方完成多少就分配多少,使用的是公平法则——对方的工作量是自己的两三倍,那拿的就该是自己的两三倍;自己的工作量是对方的两三倍,那给自己分配的也理应就是对方的两三倍。

但中国人不一样,当自己的工作量是对方的两三倍时,有一些中国人却选择了平均分配,他们更倾向于「完成任务大家都有功劳,只不过你刚好被分配到了用不熟练的手工作而已」;而当对方的工作量是自己的两三倍时,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更愿意把大部分的收益分配给对方,理由是「你完成得多理应拿得多」。

你会发现中国人并不是不讲公平原则,他们会视情况决定该不该讲公平原则,当讲公平原则更有利于他人时,他们会讲公平原则,但当可能会不利于他人时,就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讲其他原则比如这里的平均原则。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说的中国人更喜欢采用「混合方式」。
**
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生活在尤其复杂的人情社会,他们更愿意获得圈子里的好口碑、好评价,以便拥有更多的特殊优待或额外帮助,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个「让外界都无可挑剔或无可猜测他们内心的邪恶动机」的方案,哪怕有时自己的利益会受损。
**
这种愿意短暂受损仅仅是为了展示一个他们心中好的外在形象,以获得「不知道是不是会有回报」的潜在机会的做法,在中国文化中比在其他国家里要盛行得多。而由于习惯了,哪怕是面对下一次不会再合作的陌生人,他们也不愿意更改这种习惯,因为这样会让他们降低对自我的道德评价。

三、逃离人情法则

人情规则穿插在中国的角角落落,那如果一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社会规则,想要逃离这样的交互方式怎么办?

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全球化浪潮中,接触其他国家的文化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用另外的方式跟社会相处,比如更加不必违心、更加直接、更加对等交换而不是为了社会安全感先付出太多成本的方式。

在中国社会,逃是不可能完全逃离开的,但有一些方式可以让你选择用另一种模式去跟一部分人交互。

比如你从一开始就立住自己的人设,你从来不需要由于关系好而有任何优待或者享受任何额外的利益,那么当你也这么做的时候,渐渐大家都能理解,不会因为你「不给面子」而觉得自尊受损,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

大家感到自尊受损的并不是被驳了面子,而是别人可以不被驳面子,自己却被驳了面子,这代表自己处于权力和亲密关系上的低位,如果你一视同仁,对方就不会没面子。
**
再比如你也可以采用一种混合的方式,在一些你只有权力的使用权或分配权的地方,从来都不给予任何人优待,例如公权力,而在自己有所有权的地方,使用人情规则,这样的做法也能被接受,大家会说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无论如何,你要逃离人情规则,你想要「不给面子」、「拒绝」就都得一以贯之,而不是跟这个人讲规则,跟那个人讲人情,或者跟别人讲规则,自己却喜欢讲人情要优待,这种人就无法受到任何类型社会的欢迎。

四、脸面和群体信任

一个人一旦感觉到没面子就会不爽,那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脸面?中国可能是最注重脸面的国家之一了,亏钱事小,丢脸事大,我在小的时候就听说一大户人家家里遭贼,对外完全不声张,我爸是他们的好朋友才知道这个事情。为什么?怕丢脸,你这么大户人家连条狗都不养,这么容易偷。

家丑不可外扬,明明已经损失了,通常中国人还宁可再损失一点金钱去粉饰脸面。

什么是丢脸?丢脸往往是违背了某个区域内的某种默认行为规范,或者做了不符合自身身份的事。它跟违法还不一样,有些时候违法了但是并不违反某个地方的默认规范,就不丢脸;有些时候不违法,但违反了默认规范,就丢脸。
**
抢朋友的女朋友不违法,但会被人唾弃,传扬出去就很丢脸;用合法的手段趁合伙的朋友疏忽大意,把他的公司股份占走,不违法,但被人知道就很丢脸。

在小规模社会协作是主流的情况下,丢脸就意味着这个人不遵守这个地方的人共同默认遵守的规范,于是他就会被列入「不可合作」的清单之中,会损失很多的潜在收益。
**
而中国的历史时期几乎都是小规模社会协作占主流,这就难怪脸面比黄金还要珍贵了,因为一个十分珍惜脸面的人,就意味着他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也不会由于别人的疏漏而占别人便宜,就是个可合作的对象。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名声越好,好名声积累得越久,丢脸的代价就越大,跟他合作也就越安全,这就是脸面的价值。

五、做面子

我们从人情的必要性说到面子的作用,对于中国式的社会关系来说,面子真的非常重要,既然如此,自然就有很多人热衷于「做面子」。

所谓的做面子,是在彼此都不完全知道里子的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种尽量展示正面的行为。这种不完全知道里子的关系,被称为混合性关系,它介于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之间,比如同事、朋友、亲戚等,既有情感维系的动机又想着互相可以利用和帮忙。

我们跟最亲密的家人之间,往往是相对纯粹的情感性关系,他们也完全知道我们的里子,所以在他们面前,我们常常并不需要做什么面子,但在混合性关系中,我们就需要做面子。

我们做了面子,就希望其他人给我们面子,这代表他们认可我们的价值,认可我们在权力上处于较高位。

赵高指着一头鹿说是马,谁反对?谁反对就是不给面子——我摆明就是做面子,你们就看给不给吧,后来非得纠正他说是鹿的,都要么被赶出朝廷,要么被坐牢杀头。
所以给不给面子,是一种测试,测试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捧着这张面子。

酒桌上有领导找你喝酒,酒杯拿到空中不放,你通常就不能推掉这杯酒,因为这代表这位领导非常希望你给他面子,也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愿意维持跟他的关系哪怕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你认可了跟他交往的价值,他才会罢休,如果你死活不喝,等同于在众人面前宣布他对于你的社交价值低,那他就会没面子,这种没面子就容易转化为在工作中给你使绊。

附和面子或者给面子,不一定能迎来真正的帮助,但当众不给面子,就容易惹恼对方,毕竟你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在场的人对他的价值判断。
**
做面子这件事有虚有实。

实者,往往自身处于高位,他们做的面子别人都容易买单;而虚者则不然,他们花费大的成本去创造一种有面子的外在形象,事实上是配不上的,当别人知道或者测试出了他的里子之后,就可能在同等情况下不买单,那么这些成本就白费了。

不过虚者花费成本做面子也不全然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优越感,他们有时候会借由「别人没有看穿他们的里子」,从而得到高于自身里子应该得到的好机会,这样他们就能渐渐填满里子,从而把面子给做实。

比如一个人贷款买了一辆豪车,对方看到他的车,觉得他应该挺有实力,跟他谈了一笔大生意。这个人有钱了以后把贷款还了,虚的面子就成了实的了。

后记

人情与面子,并非中国人独有,但由于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超长的历史长度,导致成了一种非常难以打破的文化从而延续至今。

剖析人情和面子,既不是为了迎合,也不是为了打破,而是更好地认清他人的行为目的,以便于在社交场合中根据对方信奉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事特点对症下药——我们既不做一个什么时候都不给面子的人,也不做一个特别喜欢刻意迎合的人,我们做一个更灵活的人。

这样就能更精准地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