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认为凝神聚气是人到中年脱胎换骨的第一步?
我们时常会发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己有一些积习难以改变,即使下决心更改也很难坚持,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呢?曾国藩戒烟的例子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早年曾国藩在涟滨书院读书的时候,因为读书苦闷,加上受到父亲吸烟的影响,自己也染上的吸土烟的恶习,书院老师屡次劝诫无果之后,终于向曾国藩下了最后通牒,曾国藩这次下决心一定要戒除烟瘾,谁知两个月过后,经不住周围同学的劝诱,又复吸了起来,曾国藩深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果断地转学到了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原本以为名校的环境会激励自己改变,谁知道烟瘾的诱惑远大于环境的影响,这次戒烟的时间还不如上次长,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为了戒烟来回拉锯了有十多年时间,直到三十多岁的曾国藩在翰林院任编修期间,他的烟瘾仍然没有完全戒除。
京城的京官生涯虽然少不了灯红酒绿,但是最优秀人才聚集的京城也让曾国藩见识了什么叫大江大河。拜京城大儒唐鉴和倭仁为师后,曾国藩开始了静坐和记日记的自律克己的生活。既然希望用理学来管理自己,烟瘾自然是自己绕不过的一道坎。回顾自己的戒烟痛苦生涯,曾国藩在日记中记到,“初失烟,如婴儿失乳”。反思过往,以前戒烟虽然决心很大,但总是难以有恒,关键在于自己的精气神不能聚于一处。东方文化特别强调精气神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前在书院,后来在京城,受到的诱惑太多,使得自己精气散乱,常常不能聚于一处,心事太杂,做事便难以有恒。
在了解了这个背后的玄机之后,为了表决心,曾国藩砸烂了自己心爱的烟具,并且烧掉了老家带来的上好烟叶。然后伏案写下了他后来纵横后半生的律己条约,《日课十二条》。
《日课十二条》的第一条便是主敬。所谓主敬讲得是平日整齐严束,无事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工作时要有工作的样子,要有仪式感,休息的时候也要学会凝神聚气,这样等事情来临的时候才能专注应对。
凝神聚气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在平时应该是聚拢的,而不是发散的,精气神越是聚合,就越有凝聚力,这样一个人做事的时候才有定力,而有了定力之后又往往能克服来自于困难的诱惑和打击,久而久之,一个人做事就有了恒心,当然他的行动力也好,执行力也罢,都能从中锻炼出来。
反之,一个人如果工作时懈怠,休息时懒散,那他的精气神就是散乱的,这种人的精神状态也往往会呈现出萎靡,颓废。如果一件事来了,最先波动的就是情绪,焦虑,愤怒,恐怖等负面情绪会接踵而至,使得自己又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心绪会变得更加散乱,如此一来二去,整个人就会陷入精神状态被来回撕扯的负面循环中不能自拔。
一个人不能凝神聚气还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得退化。很多人常常会说一句话叫,自己坐不住,尤其是不工作的时候,心思浮动,根本静不下来,这就导致一个人的思维无法产生连续性,无法陷入深度思考的心流状态,久而久之,大脑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陷入碎片化的状态,当遇到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从何着手去解决问题,即使找到解决的点,也因为思维平时缺乏逻辑性,而陷入思维断裂,不知道如何一步步解决的窘境。
工作时因为有一定的约束力,或许还好一点,最难的在于休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古人说最难之处在于慎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正的心性。从自然变化和生理发展规律来看,人在青年时代,心思萌动,要做到慎独确实很难,但是到了中年,各方面都复归于平静,正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契机,我们看到曾国藩真正人生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也是在中年的时候。
那么如何做到凝神聚气呢?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平日专注于事,或者干脆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其他人和事再精彩,再有诱惑力,也与自己无关。
曾国藩在初组建湘军的时候就认定塔齐布是一个将才,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平时练兵的时候,别的将领都是华冠美服,脚蹬一双漂亮的鞋子,而塔齐布训练的时候脚上只穿一双草鞋,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练兵之上,根本无暇在意自己的装束。后来事实也证明,曾国藩没有看走眼,湘军打破太平军不败神话的前几仗都是塔齐布带兵取得的,他也成为了湘军前期的股肱之臣。
我们熟知毛主席喜爱读书,从童年在干农活的间隙,到青年时代求学在湖南省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于在后来指挥百万大军的炮火年代,他都几乎做到手不释卷的阅读状态,这种专注所带来的定力帮助毛主席在革命生涯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解决方法,但是殊不知,其实很多问题方法就摆在那,几乎人尽皆知,但是为什么真正能做到解决问题的人却始终是少数呢,关键就在于曾国藩所说的一个人的精气神平时能不能聚合。一个人胸中有了一股气,自然也就有一种内在力量在心中油然而生支撑着自己克服种种困难的考验。到了中年,既是困难,也是契机,如果你还想要人生发生蜕变,那就先从凝神聚气这件事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