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2

为什么有人会说读书无用?

一:不会读

针对实用性的书,我们要谨记:“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上,在讨论阅读实用性的书的四个基本问题中,第四个问题也是这个。

为什么“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那么重要?

原因有三点:

  1. 任何领域/书籍 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也有相当多你不需要学习的。所以,没必要把书读完。
  2. 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回忆一下:彻底读完的书是否为帮助最大的书?
  3. 只要能把书上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上,那么书创造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书价了。

    二:阅读无法创造价值,但改变行为可以

    因为阅读本身不能创建价值,改变行为可以创建价值;那么行为的改变,来源于知识的内化和反思之后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需要理解和记忆后,进行考试
    但对于成年人,你的学习方式应该“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只要能内化,改变行为,应用上即可
    那么成年人(职场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就比如:即使我们熟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因为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这类书,是实用性的书籍,如果不能内化,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那有什么用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犯这样的错?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没有应用的场景,不能马上的输出应用,读了它只是作为知识储备,或者说,换了一个地方进行「堆积」而已。
    第二:无法进行内化和反思后应用,改变行为。就好比:老师课堂上教怎么做?每个同学执行做的时候,又会有差异。这需要我们多去实践,反思总结,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关联。

    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5条公理

  4. 自我导向。主动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

  5. 关联经验。能基于自身的经验,跟别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
  6. 强调实践。考虑“是否用得上”的学习标准
  7. 聚焦于实际问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而不是考试
  8. 内在驱动: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的学习。

所以对于读书无用的人,他们还停留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生时代,不知道成人/职场人的教育应该“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为中心,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内化,不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如何将知识内化,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先提个问题:“为什么培训比读书贵”?

培训的内容跟书的核心内容相同为什么价格相差百倍,企业还不断交钱做培训
因为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效果(培训)比读书的效果好。能够帮助学习者内化,拆己所用。帮助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那到底培训的效果比书好多少?下面公式告诉你:

  •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 培训=图书+X(书面表达和口头相差不大,可抵消)

所以好在X:那X到底是什么?(如图一)
内化:拆己所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3

  1. 如图一 <br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培训」可以作为「被引导的学习」,而「读书」是「自我发现的学习」**。<br />**短期来说,被引导的学习更好,更容易确定方向,有目标,可执行性强。而自我发现学习,则是长期。因为脱离固定的场所,环境,得自我学习,自我摸索和突破。**<br />培训之所以比阅读更好,**关键就在于它能体现出对成人学习特点的尊重和配合,以及对**[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5条公理](https://www.notion.so/f860cd4a757b4586b0857efeb30cfd01)**切实的落地和操作**。<br />**学习者在拆为己用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和“反思”,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与生活**。

那么如何通过读书达到培训的效果呢?

通过「拆书法」
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
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组织学习:依靠“RIA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下面一一介绍

组织学习:如何操作“RIA现场学习”法

首先,要一本能带来核心知识的书。
其次,需要一个拆书家,带领我们拆解原书某页,
接着,让读者阅读,引用他们联想自身的经验,理解内化和应用。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4
图二:RIA核心环节
具体3个核心环节:(如图二)

  • R: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 I :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 A :拆己所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 A1:要求学习反思经验
    • A2:规划应用
    • A3:现场演练

这里的关键需要一个拆书家。

什么是拆书家?

需要一个人带领大家进行,不需要像培训者那么权威,以及精彩的表达能力。
只需要:带领学习者,激活学习者的经验,促进他们参与和催化他们应用。必要时进行讲解和点评。
拆书家的作用是
激活学习者的经验,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催化学习者的应用,还需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适当点评,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自我反思。
那么如果拆书家没有丰富的经验将知识转为案例怎么办

  1. 书中有案例,只需要结合当下的情景,时代,进行转述原书案例即可。
  2. 学习者互相之间的案例,是最好的案例。不失为很好的启发。

    个人学习:便签法—“拆书”7步曲

  3. 确定拆的书是实用性的图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上的。

  4. 快速阅读,当被卡住的时候,问自己“这对我有多重要?”重要就放慢速度,细读相关的内容。
  5. 在便签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内容,并贴在相应的书页上。
  6. 针对I的内容,问自己是否有经历/听过/见过的事,然后写在便签A1上,贴到便签I旁边(控制在1个便签内)
  7. 规划今后应用:先写好应用目标,在写下实现的具体行动,然后写在便签A2上,贴在相应的书页上。(要求:内容清晰,精炼)
  8. 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边,贴一张标签,作为学习资料,便于以后提醒自己。
  9. 看完书后,把所有A2贴在墙上/冰箱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细说三张标签的标准(如图三)

    便签I:重述知识的标准。
  •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文字干练,还可以归纳总结。

便签A1:内化的知识标准。

  • 要求:联想自己的经验,叙说事件要完成,切记泛泛而谈。反思要深刻。

便签A2:应用知识的标准。

  • 要求:有目标,有行动,可量化(smart法则)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5
不好便签&不错的便签对比(图三)

便签法所需要的工具

最重要的工具是3个不同颜色的便签,记录3种笔记

  1. 便签I:用自己语言重述信息(阅读的内容)
  2. 便签A1:自己的相关经验
  3. 便签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注意:「便签I」在卡片笔记中,要用自己语言重述信息(读书的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分析阅读的原则六中,还有《卡片笔记法》都有提到:划线&摘抄笔记不是你的,只有通过用自己的话说一遍,才是你的

职场人的迷茫-我该学习什么技能?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拆书法了,那么在众多的必备技能中,我们该学习什么技能呢?
现状:职场人的迷茫,对于缺乏规划的职场人,最在乎解决自己痛点的能力。越是迷茫,越是没有职业规划的人,越在乎这些,导致自己乱学习一通。比如:ppt,时间管理,美化简历和面试技巧
但这种“脚疼医脚”的学习通常不能帮助你获得能力的提升,只是些皮毛或花招儿罢了。

那么我该学习什么技能?
在学习任何技能前,最应该学习的是:学习能力(关键和特殊)

提升学习能力|核心:分析与整理能力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信息?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知识是信息呈现的一种(如图5);
他是由:专家/权威给出的,包含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而上下文的信息,主要表现为: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并且结构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

比如:网上的“一天要喝8杯水”。这句话为信息,其上下文为:

  • 前因后果:对身体有益;
  • 适用边界:“肾功能没有问题”和“针对成年人(婴儿就不适用)”

通过这样补充后,才能算为知识。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6
信息&知识关系(图5)

所以,我们追求的“干货”,其实是“伪知识”

首先「干货」是把知识摘抄下来,去掉了上下文的信息。然后以多种形式展现,例如:短文,笔记,思维导图等。
他无法看到整本书的全貌。然后还降维成“信息”,不能加工成为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所以,他是伪知识。
如果把「干货」当宝,时间久了,他们会焦虑,学习怎么把干货分类,怎么整理笔记,实在整理不过来,就学习如何断离舍。你可以打开你的微信浮窗/微信收藏的文章,可以看看有多少是干货

如果知识缺乏上下文怎么办?

为什么知识会缺乏上下文?
因为断章取义的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抖音上的视频和标题等,都喜欢断章取义。
那日常日常会遇到知识没有上下文怎么办?
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找出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当你面对信息的时候,试着回答以下问题,来找到他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1.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
  • 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通过这8个问题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当然可以使用便签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注意:知识和信息难以界定,不要纠结,重要的是自己具备对其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如何用便签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

针对便签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这里的信息是: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即:对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的回答和思考
针对便签A1:联想自己的经验,如果没有,那么这信息对你不重要!
针对便签A2:规划自己的目标和行动,如果很别扭,难度太大,那么信息对你也不重要。
谨记“拆己所用”的原则,时时刻刻联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而且,对于同样的信息,虽然知道他的适用条件,对不同人来说,是因人而异,同一段文字或者知识点,可能适用于我,但并不实用其他人。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上,给出的建议,针对实用性的书籍来说,是因人而异:
因为:实际问题,只能用行动来解决。而书只能给你提供帮助。每次行动的发生,都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作者无法身临其境给你特殊性的判断。而实用性的书提供的是应用在同类型特殊状况中的通用规则,所以,读者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想法,才能运用到实际情况中。这样才能不「纸上谈兵」,真正的应用.
还有一种属于经验性的问题:书中无法找到答案,问人又怕不够专业,该怎么办

面对经验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办?

这类问题的共性
前因后果千差万别,适用边界因人而异,不可能有人给出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解决?
使用便签法,完成:“库伯学习圈”的小循环;
什么是库伯学习圈
人类从经验中学习的机制,绕不开著名的经验学习圈模型。由教育学家戴维·库伯建立。具体模型,如图5-1

  • 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Experience)
  • 然后是对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
  • 再系统化和理论化反思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Theorization)
  • 最后是“行动”(Action)。
  • 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开始又一轮的学习圈,如此循环。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7
库伯学习圈(5-1)
具体操作:

  1. 便签A1,写下自己问题/经验(亲身经历,控制在一张便签内),对问题追问反思,问有洞察力的问题,如果不知问什么,就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1. 对问题追问:是否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的方案?(因为很多问题,可能已经被研究,梳理过了。)
    2. 如果有:明确问题本质后去找书/找人问。然后整理,分析,内化和应用:。
    3. 如果没有:对其反思和追问(即: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在「便签I」上
  2. 便签I,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写入;(重点:重新定义问题。从A1到I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学习就发生在这里。不可跳过)
    1. 因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
  3. 规划便签A2:进行真正的行动
    1. 要求自己在A2便签上尽可能写出一个以上的行动方案,因为多个备选方案会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行动和结果的可能性。
  4. 在行动中检验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再此反思
  5. 依次形成循环。

    当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后,还是模凌两可怎么办?

    从两类问题去思考:
  • 价值观:遵循的价值观是什么(所谓价值观,其实是一种排序,即什么比什么更重要)?作者和我的价值观一样吗?
  • 参考资料:信息源(参考的书)是什么?需要顺藤摸瓜去检索吗?

    行动|清掉堆积在微信浮窗/收藏的文章

    当你在微信订阅号、朋友圈或某个群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或者翻开自己收藏/微信浮窗,想细看/点赞/转发的时候,文自己几个问题?
  1. 是否能进行重述再转发?
  2. 假如重述:能知道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吗?
  3. 是否能补充一些自己的相关经验?
  4. 能加上自己的应用/行动?

可以通过这个原则,来清掉「堆积」在微信里的文章—那些你认为的「干货」文章。

提升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的3阶段:

  1. 以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分类为主,投入多产出差。(职场人最常见的误区)
  2. 知道联系经验,加工处理应用中学习,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 能输出,能表达,知识变现,同时增长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碎片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关键的知识管理是:加工知识进入大脑的管理
现在我们进入知识管理的第二阶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需要知识体系?

因为知识体系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能帮助人树立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还可以实现思维的升级,拥有成为专家的方法论
而没有思维体系的人,要么听风就是雨,要么针插不进

为什么成人不能照搬知识体系,而是要自己搭建?

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5条公理有关:

  1. 书中有很多知识,但只有部分知识,符合当下所用。跟「自我导向」匹配。
  2. 书中的作者,无法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只有自己才是最清楚的
  3. 中书中知识体系,会忽略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动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如果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经验,无法理解宏大的知识体系。
  4. 不是「内在驱动」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堪一击。

    搭建知识体系能带来的好处:

    知识体系能给学习者3方面的提升:

  5. 升级思维,尤其成长,批判,系统思维。

    1. 成长思维:应对多变的世界,不断助于自己学习和成长
    2. 批判思维:追根究底,认知全面
    3. 系统思维:能梳理信息/经验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面对复杂的世界能进行迁徙。
  6. 从0-1成为专家能力:到了新环境能进行迁移,透过经验发现真正的问题
  7. 待人接物的智慧。越厉害的人越谦虚学习。

    哪些领域需要构建知识体系?

    需要搭建的知识体系的领域:
  • 首先是你的「专精的领域」(比如:电商运营&产品经理)
  • 其次为「专业的相关领域」(比如产品经理周边有技术、运营、表达等领域)
  • 个人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心理学和登山)
  • 特殊:换工作/升职,发现你的短板的时候。

注意:搭建知识体系的核心标准:够用就好!不求多。那么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搭建知识体系框架的3种思路:

  1. 从问题出发。遇到问题,去追问反思,再请教,更深刻理解问题。
  2. 从点到网。针对同事/网络的锦囊贴士,去分析和整理,积累便签,从量变达到质变
  3. 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梳理书中的体系,针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查漏补缺。

    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便签法(应用)

    什么是体系?
    不是点,不是线,而是网,是立体的网络。
    如何使用便签法能聚沙成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 首先对接触的信息进行加工: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得出A1,A2;得出(图6的结构图)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8
加工信息点成结构(如图6)

  1. 然后跟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或者进行举一反三,扩展延伸知识点
  2. 让知识点与知识点不在孤立,而是构成一个体系,形成网状(如图7)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9
三个和尚没水喝来构建的知识体系的例子(图7)
最后构建庞大知识体系后,中间用什么填充
用案例,最佳的案例为:自己,书中,别人真实的,或者编造的案例
为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经验的改变/知识点的延展。关键是为了同一件事,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启发
通过讲案例能让人领悟知识的边界特定情景前提条件,使用条件。而且人们都喜欢听故事!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上的分析阅读的原则6也提到:
最佳的方法二: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

现在我们具备了学习能力,接下来识别核心能力,定制学习方向

如何避免「逛街式学习」?

什么是「逛街式学习」?
就像逛街式一样,漫无目的的,看到喜欢就买了,即:购买书,报名课程等,都是因为别人等推荐,讲解,感觉自己需要后,就购买了。虽然,购买的书/课程适合你,但有可能有你更需要的书,你却不知道
如何避免?
我们要在“学什么”的课题选择上实现“自我导向”。那么关键是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与目标岗位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题,再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强化自己相应的核心能力。
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后,即使遇到转岗,也不怕。转岗/换工作,只是:将这些能力组合成新的形式,找出可以运用这些能力的工作

那么有哪些核心能力(内功),不随时代发展而改变呢?

什么是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是一组特别的知识体系。每个岗位都需要核心能力,只是配比不同;核心能力对每个人都重要,只是有人认识不到。
即职场上,最底层的那些东西,有哪些呢?
一共7类能力:沟通表达;信息处理;运用科技;计划组织;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数学概念的能力
只要拥有上述的核心能力,无论时代发展多快,我们都不用担心被淘汰。比如拆书帮对职场核心能力构建图,如下:
谁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用|《这样读书就够了》 - 图10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后,如何选择学习课题的素材?

学习素材主要分3类:知识(书,权威)、信息(碎片,网络,他人建议)、经验(自身的经历)。
除了经验,是以个人有关外。知识和信息的选择,是千差万别的。
就比如:牛顿,他除了是个物理学家外,他一生中花了更多时间研究化学,研究炼金术。但他的笔记是全错的,毫无价值。
所以,无论我们是谁,都很容易陷入误区:沉迷于劣质信息(不合适的书/微信写手的文章),那么如何获取优质的信息/知识来源就尤为重要了。

那么如何获取优质的信息/知识来源?

成人选书的技巧:

首要书分3类:以知识,兴趣,致用性的阅读。
前两种:看豆瓣评分+经典的书就可以了。
致用性的书的复杂,用3步进行选择:

  1. “海选”:从问题,自己出发,确定要学习的主题。比如时间管理等,然后看亚马逊书评可靠一些。找十几本,了解剔除若干。
  2. “相亲”:用1-2个小时翻阅,每本书花10-20分钟。选择目标:只选最合适的那本。
    1. “相亲”是最容易误判,需要找“媒婆”,即:这个领域的专家,问的时候,要告知对方的具体情况,以便于分析,而不是直接问这个领域看哪些书好。
  3. “过日子”: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使用便签法,拆己所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把没选上的书,翻翻,对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丰富框架。

    移动阅读中,如何选择?

    首先不要效忠干货;学习/知识IP之所以起来,是因为有太多渴望学习而未被启蒙的脑袋。
    其次,取关一切营销公众号和售卖干货的平台
    接着,善用对比来帮助「分析与整理信息」。对感兴趣的课题,通过主动寻找不同信息,关键字搜索的方式,找到相关主题的2-3篇深度文章
    对比阅读这些文章,去思考和追问,极大帮助我们理解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最终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内化和应用

    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有输出的学习

    写作是非常高效的主动学习,尤其有助于强化对知识体系中前因后果的梳理。

    便签法写作法-卡片笔记的结合:

    首先「卡片笔记的写作逻辑」:确定主题,敲定论点,然后针对主题,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回答问题。在找资料回答问题中,用卡片进行记录。最后写的时候,将卡片排序,梳理成文。
    便签法就是卡片法,很好的契合。
    只需要在写便签的时候,想着后续作为写作灵感/素材,这样来写即可。最后将3类便签可以加工成几百字的短文。
    但对于1k以上的长文,这时候就不止一个知识点,只需要将相关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链接A1和A2后的知识体系,写出来,就是长文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的结构进行线性展开。(线性展开:对前因后果的不断延伸)

    实用性书籍写作法之四步成文法

    四步成文法:

  4. 立意。核心主题,找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然后调整顺序:先讲故事还是案例,还是问题/解决方案?

  5. 扩充。添加信息点,进行横向/纵向扩充,综合考虑两个信息点的关系,各自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区别。
  6. 推演。包括:引证(书+专家权威),举例(自己/他人)支流
  7. 包装。增加故事(细节+冲突),趣味(热点/文化),升华主题,润色文笔。

    通过写作方式来教别人好处

    通过写作发表出来/拆书家现场的方式,能得到他人的反馈,进而补充进知识体系中。因为在「分析与整理」过程中,面对4类问题,最难回答的是「界定适用边界」,很多时候自己无法马上想到反例/相关信息。但通过教别人,可以得到反馈,提问,质疑来,助于自己更清楚适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