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Dr.魏的科学养育私家课》
作者名:魏坤琳

前言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爱贝睿家长教练,未来脑计划专家。作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拿到运动控制学博士学位,回国到北大教书,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在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2001年和2016年两个宝宝的相继到来,让他的人生转换了轨道,他开始疯狂接触各种育儿方法,结果发现市面流行着各种育儿伪科学。科学家那股较真劲儿促使他在育儿领域发声呐喊,还聚集一批科学家共同发起了一家儿童教育机构——爱贝瑞,目的就是把真正科学的、聪明的家庭教育方法带给千家万户。

0到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新生宝宝的脑重只是成年人的25%,之后急速发展,三岁时就能达到成人的85%,五岁时是95%。

大脑发展不光是重量上的变化或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连接。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交换信息,宝宝刚出生时,大脑里的突触数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700到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连接,三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0到6岁早期发育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早期经验及其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他的一生。

正是基于大脑的发育特点和规律,作者和一批科学家朋友构建了一个新型儿童教育体系,把儿童早期教育中家长最应该重视的内容概括为五部分,分别为智利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这五脑涵盖了非常重要的五大核心功能。

一、智力脑

如果把人比作汽车,智力就像是发动机,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许多父母早期教育的关注点。市面上有不少声称能提升宝宝智力的方法,都打着“科学”的旗号,比如给孕妇补铁,给宝宝听古典音乐,开发宝宝右脑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在科学上经不起推敲的。

1.1 创造丰富的认知刺激

作者说,提升孩子智力的最基本方法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和经历,从而让大脑得到足够的刺激。为什么这么说呢?通俗来讲,连接人的大脑神经元的部位叫“突触”。

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突触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但后来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经元会丧失突触,即“突出削减”,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减大约40%。而经常被刺激的脑网络的突触会被加强,这就是“神经可塑性”。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神经可塑性,而0到6岁孩子的神经可塑性最强。因此,给予大脑刺激,就是增强大脑的驱动力。

那么什么是刺激呢?刺激就是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体育运动。

比如动画片,是对视觉系统的刺激;音乐,是对听觉系统的刺激;体育运动,是对脑部的运动系统的刺激。神经可塑的过程就是提供刺激、培养孩子大脑的过程,可以说是育儿方面最重要的科学原理之一,它不仅会决定孩子的智力,也会决定孩子在情绪运动等各方面的发展。

既然提供丰富的刺激这么重要,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允许孩子用多种感官感受立体的世界。孩子早期的学习以感官系统为主,他们听声音、看图像、触摸纹理、品尝味道和质感,建立对世界的最初认知,相应的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

比如当孩子拿起一个东西往嘴里放,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赶紧放下,别吃!”其实那是孩子在用口腔触觉感受物品。当孩子拿着树枝在土堆上跟小伙伴们打打闹闹,玩得满身泥土,你看了直皱眉,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游戏,除了感官还要动用更高级的语言、动作和情绪识别等技能。关键在于你要允许孩子自由的去感受。

其次,通过丰富的户外活动,扩展孩子的学习资料库。比如旅途上看到不一样的文化风俗,南方的甜豆花、咸豆花,给孩子说一说。看到不同文化的人,少数民族、外国人、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给孩子讲一讲。帮助孩子把更多可能性纳入知识库中。既然选择带孩子出去,就不要牢牢拴着他,只要不危险,就应该尽量鼓励他去观察。

有些家长认为,只有从书上学到的知识,或者大人教给孩子的答案才算学习,但其实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和大自然要比书本更合适。孩子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问题,对于他的问题也不要急着给答案,而是应该尽量引导他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在他没有问题的时候,你还可以提问题来激发他的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我们说,孩子的成长需要丰富适宜的刺激,但并不意味着刺激越多越好。比如玩具太多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导致孩子根本无法沉静下来专心玩一个玩具。另外,大人的过度关注同样会干扰孩子,比如孩子在专心搭积木的时候,家长一会儿问孩子问题,一会儿又让孩子喝水,虽然是好心,却对孩子无益。

大脑跟我们身体的肌肉很像,强度过大的训练会造成肌肉拉伤,同样,超出孩子承受范围的刺激,也会让孩子的大脑“受伤”。

1.2 发展空间认知能力

对智力的评价,有很多指标,其中空间认知、注意力、记忆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这里我们就重点说一说空间认知和注意力两个方面。虽然空间认知能力会受遗传影响,但是后天的训练对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几种有效发展孩子空间认知能力的方法。

第一种,多用空间词汇。家长平时可以有意跟孩子强调一些方位词,比如“宝宝,能不能帮我把地上那本书放到桌子上的右边啊?”“能不能帮我把袋子里面的蔬菜放到橱柜中间的大抽屉里面?”带孩子出门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他注意方向,“宝宝你看,超市在家的右边,幼儿园在家的左边。”这些表述看起来简单,只是包含了上下、里外、左右这些空间词,但是孩子根据这些场景中的词语线索,就能去推理“上”的相反方向是“下”,他们在三维空间里是竖直的对应关系,孩子的思维一下就立体了。更大一点的孩子在外出时,父母还可以教他们东南西北的方位。

另外,家长可以有意让孩子玩一些建构类的玩具,比如乐高。孩子可以利用这些玩具,搭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2016年的一项脑成像研究中发现,玩建构类玩具的孩子,他们大脑中跟空间加工相关的区域更加活跃。当然也不是只能买乐高,用积木类玩具、橡皮泥类的玩具,都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出各种形状,达到玩建构玩具的目的。

1.3 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注意力是许多父母头痛的事,实际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是大脑中负责注意力的区域发展还不成熟,并不是孩子有问题。如果希望孩子能专注的完成一项任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帮助他,一是减少干扰。

比如孩子在纸上随便画画,家长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着急,“哎呀,这个太阳画的也太不圆了,你要注意长度跟宽度要一样。”“你这个草地怎么没涂色呢?”其实孩子自己在集中注意力,反倒是家长在旁边各种干预,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还有的家长想起一出是一出,只要他想起了什么,都要让孩子先做他想起来的事。

比如忽然想起来孩子今天还没吃水果,也不管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绘本,直接削个苹果就端过去了“哎,宝宝,来先吃个苹果,你要注意营养哦。”

家长除了需要注意自己的个人行为外,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微环境,这样才能锻炼他的注意力。比如把孩子放在一个开着电视或者满是糖果的屋子里,我们很难强迫他专心读书,不做别的事情。所以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以用物理方法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那么多刺激的微环境。

前面说的是如何通过减少外源性刺激来防止孩子的注意力被干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由内而外地改变孩子的注意模式。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因为游戏的设计大有学问:

  1. 首先,它有明确的目标;
  2. 其次,难度跟人们的能力相匹配;
  3. 第三,有及时的反馈。

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人们就会自动进入专注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它是一种让人能够全神贯注在当前任务的状态,是专注力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设计,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首先要帮孩子把目标具体化。

比如让孩子做作业,你可以先问孩子“今天有什么作业呢?哦,要做手工、还要画画。你想先做哪个呢?先做手工啊,那我们来看看要做什么样的手工。”接下来,你可以和他一起研究做手工的要求,帮他把这个大任务拆成小任务,你可以说“哦,用彩色的纸做一个小动物,那你要做什么动物呢?小猫?好啊,我们来看看做小猫需要什么。”

这时就进入了第二步,帮孩子挑选适度的目标,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如果孩子已经自己可以制作,你就让他自己去做,但如果他还不能完成,你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稍微动点脑筋就能完成任务,这样他会很有成就感。

第三,在孩子做手工的过程中,你要适当的提供反馈。当然这个反馈不能老是批评,最好的做法是批评的同时,温和地给孩子具体的建议。比如“这个猫脸有点扁了,你可以把它重新剪得圆一点吗?”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因此,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靠逼迫,而是得引导孩子,让他发自内心的愿意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二、情绪脑

2.1 关于孩子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是家长最大的烦恼之一,为什么孩子容易控制不住脾气,动不动就哭闹呢?作者说这是因为他们的情绪脑比理智脑发育得快,理智还管不住情绪,无法抑制冲动。在孩子很小时就有喜怒哀乐等各种基本情绪,但理智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父母不仅不要生气,还要充当孩子的理性前额叶。

除了理解、安抚之外,还要帮他们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作者说,我们要将理智层层渗透到孩子的情绪里,分三步走:

  1. 引导孩子描述情绪;
  2. 引导他分析情绪;
  3. 引导他反思情绪。

首先是描述情绪,作者举了一个他和女儿之间的例子。女儿每次发脾气时他都会慢慢地跟女儿说“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你是生气了吗?”“你为什么生气呢?”当孩子开始回答爸爸的问题,并且用语言来描述情绪时,就是她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定义的过程。这时候大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使用能帮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绪,起到安抚的作用。

比如有一次,女儿的玩具熊找不到了,爸爸说“你的小熊维尼找不到了吧,你昨天睡觉前不好好收拾自己的房间,这下麻烦了。”女儿生气地说“不是我!我记得放到箱子里了,现在找不到你不能怪我!”于是爸爸先试探着问孩子:“你生气啦?”女儿立刻回答:“是!”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就是帮孩子分析情绪,引导他想想他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比如接着上面的例子,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觉得爸爸错怪你了?”“就是你!就是你错怪我了!”在确认孩子的的情绪后,父亲说到:“哦,被人错怪就会让人生气,对不对?”“对!我明明记得昨天晚上收拾了,不是我的错!”这时候父亲抓住机会再次表示理解:“是,你记忆力挺好的,肯定是收拾了。可能是妈妈重新整理了你的箱子,爸爸能理解,要是有人误会爸爸,爸爸也会很生气。”“好了,那如果妈妈回家说是她收拾的,那就是爸爸的错,爸爸一定给你道歉,好吗?”

当父亲再次表示理解后,孩子就更加平静了,现在可以开始进行第三步,也就是帮孩子反思整个发脾气的过程。父亲说:“那我问问你,如果到时候找到了,我们也知道不是你忘收拾了,那我们俩之间的问题解决了吗?”女儿:“当然解决了。”父亲说:“但是如果你没有发脾气,而是好好跟爸爸说是别人收拾了你的玩具,爸爸也不会责怪你呀。爸爸一直都讲道理对不对?”女儿点了点头,父亲继续说到:“所以生气也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吗?”

运用这三步,一是表示理解,帮孩子描述情绪,二是和他一起分析发怒的原因,三是引导他反思整个过程,指出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的化解误会。

2.2 关于害羞

很多家长会担心自己孩子太过害羞,担心他在外面容易吃亏,或是认为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作者说,你的孩子可能只是比较谨慎或者思考比较多,所以跟别人互动时反应稍微慢一些,但并不代表他害怕或者不喜欢社交。而且,就算你的孩子比其他同龄段的孩子更害羞一些,也不用担心,因为害羞是个特质,并不是缺点。

这里作者还介绍了父母需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做孩子的代言人。比如,当别人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当孩子没有立即回答时,父母会抢着替他回答。”然后又转过头来对孩子说,“阿姨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呀?”这种行为就是家长过度干预的例子。

第二个误区就是,草率的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抱歉,我这孩子就是太害羞了”,其实孩子都非常敏感,这样的贴标签式的语言会让他们以为害羞是件很不好的事情,是自己出了问题。有时候孩子干脆躲在害羞的标签下面,觉得自己有理由不去跟别人交往,大人不是说自己害羞嘛!

因此,当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方时,有可能这与他的大脑发育和能力发展有关,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心理特征问题,家长千万不要反应过度。

那么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从而让他变得开朗一些呢?这里作者提供了两个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个是手把手教孩子融入到别人的圈子里面,也就是教孩子怎么跟人打招呼,怎么加入别人的圈子。比如,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想加入,但是又不敢,这时候你可以出场了。

首先你可以给孩子先预热一下,把他带到旁边一起观察,给他介绍那些人都是谁,让他心里有底。时机成熟后,你可以直接建议他跟那些孩子说“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这就是手把手的教孩子观察他人并发起互动的方法。如果孩子还是过于害羞,不好意思主动去搭话,这时候家长就得主动一点加入到其他小孩的对话里,把自己孩子引到话题中去。

第二个方法就是主动组织活动。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与其出去找圈子,不如家长主动组织活动。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还不是很会跟小朋友玩,也不会同时应对很多人,这时候一次只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就行了。你可以安排一些适合两个孩子一起玩儿的游戏,家长也可以加入进来,起示范作用,教孩子怎么玩。

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你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来。这里需注意的是,不要安排看动画片,而是要安排一些有互动的活动,比如一起画画、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等。

2.3 关于自控力

自控力是面对诱惑和冲动,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研究表明,自控力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很强的预测性,小时候自控力好的孩子上学之后,阅读和数学成绩也会更好。

但对孩子来讲,学会自我控制尤其困难,因为大脑中负责自我控制的额叶区成熟的比较晚,所以孩子自控力差是普遍问题。那我们大人如何能在外部环境上帮助孩子抑制不合适的冲动,从而提升其自控力呢?

首先要减少诱发条件。平时多注意观察引起孩子失控的情况一般是什么。比如孩子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兴奋的大喊大叫,那作为家长如果提前了解了这些,在带孩子去这种场合之前,就应该可以预测到孩子会做什么,从而提前做好准备,并跟孩子反复强调规则。

影响孩子控制力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家长的反应,如果孩子一哭闹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继续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哭闹时,家长直接采取压制的做法,告诉孩子“不许哭”,这样不仅无法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还可能使其反弹得更厉害。那么父母怎样的反应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冲动呢?

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描述孩子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比如“我知道这个娃娃很好玩,你很想要,对吗?”然后跟他强调规则,“但是这个星期你已经买了一个玩具了,我们说好了的,一个星期只买一个玩具,对不对呀?”最后提供给孩子一个替代方案,“家里的小熊跟这个娃娃一样,都是软软的,咱们回去抱抱小熊好不好?”通过给孩子提供替代方案,可以帮孩子转移“一定要”的冲动。

除了减少环境的诱发因素外,另一个关键是建立日常生活规律。为什么日常生活规律这么重要呢?因为日常生活规律可以增加孩子对生活的可预测性,孩子知道他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做什么事情。比如,如果孩子知道晚上刷完牙就要上床睡觉了,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会受到玩具的影响,避免一看到玩具就一定要再玩一会的冲动。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需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扮演理智脑的角色,当孩子分心时,我们要注意提醒孩子,把他们拉回原来的轨道。

三、运动脑

可能会有很多家长觉得运动只是身体的事情,与大脑关系不大,甚至有人会觉得四肢越发达头脑越简单。对此作者说,孩子的运动技能,社交能力,认知和语言能力是同步发展的,彼此之间相互支持。

比如,读书时要控制眼动,画画时要手眼协调,说话时学会运动舌头和口腔肌肉。可以说,帮孩子发展运动能力,不仅能够让他变得更强壮,而且会变得更善于跟其他小朋友打交道,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也更强,所以千万不能忽略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运动能力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其中粗大动作是指用到手臂、脚或整个身体的运动,比如爬、站、走、跑,这些运动用到了那些比较大的肌肉。而精细动作是指那些用比较小的肌肉,比如手腕和手指肌肉,做一些比较小的动作,如抓、握东西等。

3.1 精细动作

别看精细动作只是个小动作,但是却与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和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在婴儿大脑发育早期,当运动能力发展时,负责认知、协调多种信息、决策和时间预判的脑区,包括小脑和基地核区域,也会一起发展,并且二者紧密相关。

这是因为建立或展现认知能力的大多数活动,也都涉及精细动作能力,比如要让孩子掌握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发展精细动作能力来控制眼动,帮助孩子更好的追踪文字。要让孩子学会画画,首先要发展精细动作能力帮助孩子手眼协调,他才能画出想画的内容。要让孩子学会说话,首先要发展精细动作能力,比如学会运动舌头来控制声音的产生。

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在意的这些认知能力,无论是阅读、画画还是语言能力等,都跟孩子早期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当你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时,也就是在给他打造认知能力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练习精细动作呢?作者在这里建议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跟孩子玩精细动作游戏。对于不到一岁的孩子,你可以跟他拍拍手,或拿一件她喜欢的小玩具放在他旁边,比如安抚奶嘴。让孩子伸手去够,并让他抓住,然后练习自己把安抚奶嘴放到嘴巴里。孩子大一点之后,你就可以跟他玩更难的游戏,比如可以跟孩子玩填进去和倒出来的游戏。就是往一个容器里填满东西,然后再倒出来,可以是小积木、沙子、水等。

第二种是让孩子完成一些需要精细动作的任务。最典型的例子是穿衣和吃饭,对于两岁的孩子,可以让他练习自己穿衣服脱衣服,因为当他解扣子、拉拉链的时候,就是在练习他的手指和眼的协调能力。如果孩子还不能自己穿衣服,可以先用玩具来锻炼这个能力。

比如让他给娃娃穿衣服,或者更简单的,比如给玩具熊披上一件衣服。等孩子的手指比较灵活了,你再给他真正的衣服,不是穿在他身上,而是放在床上,让他先玩拉链、扣子,等他能够掌握这些技巧了,再让他自己穿衣服脱衣服。

第三种就是鼓励孩子用精细动作去做创造性活动。在孩子两岁以后,很多孩子就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了,比如拿起蜡笔在桌上、纸上、墙上乱画,这些画大多都毫无头绪,因为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他在画什么,他其实只是在尝试控制这根小蜡笔,摸索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嫌弃孩子弄脏了墙壁,要知道他不仅是在摸索表达创造力,还是在练习精细动作,因此应该鼓励孩子涂鸦。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安全的颜料和纸,让孩子在纸上涂涂抹抹。还有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捏面团。当你在家里蒸馒头或擀面条时,可以分孩子一小块,让他来摸摸或戳戳这个面团,或随意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孩子不断地用各种花样玩面团时,其实就是在练习他的各种手指精细动作。如果家里很少做面食,也可以购买安全的粘土玩具,效果也是一样的。

3.2 粗大动作

粗大动作,就是要用到手臂、脚和整个身体这些大肌肉的运动。粗大动作涉及的运动量比较大,所以它能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从而为大脑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使大脑运转起来更高效,孩子的体力和精神也会更充沛。可以说,四肢发达,头脑才会更发达。

对于一岁前的宝宝,主要是躺着睡,趴着玩和游泳。大多数家长都知道小宝宝不能趴着睡,会有窒息的危险,所以一般家长都会让宝宝躺着睡。但是这样孩子趴着的时间就会太少,没法练习一些粗大动作,比如抬头、爬行、用手撑起身体等。所以要在宝宝醒着的时候,让他趴着玩。

到一岁前后,正是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推拉游戏,就是孩子可以把它拉过来推过去的那种玩具,比如带轮子的小狗、小熊玩具等。这里要注意的是,推拉玩具是在孩子走路已经比较稳的情况下让他体验拉东西、推东西的感觉,锻炼他的平衡能力和手脚的肌肉。它不是学步车,虽然有些推拉玩具有比较牢固的手柄,可以让孩子平衡住,但它不是为了让孩子扶着它走。

孩子到了一岁半以后,手臂一般就发展出了足够的协调能力,可以玩球了。你可以拿一个比较软、能滚动的球,比如海绵球,放地上给他滚过去,让他抓住,再从地面滚回来。你也可以用弹性比较好的球给孩子示范一下把球往地上扔,球会弹起来,你接住再扔,然后让孩子试试。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和敏捷程度,这种游戏可以一直玩到三岁左右。

尤其是两岁以后就不仅是用手玩球,他还可以用脚把球踢回来。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会想要跑和跳了,这在成年人看来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其实没那么容易,所以家长也要帮助孩子训练他的跑跳。比如在家里的床上,你两只手握住他的两只手,利用床的弹性让他体验跳的感觉。

等到他对双脚同时离地比较习惯了,你就可以在家里或操场上跟他玩跳格子的游戏。在地上画不同的格子,让他按顺序从这个格子跳到那个盒子,也可以假装跟他赛跑,比如谁先拿到冰淇淋就归谁吃。

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试着骑三轮车,还有爬楼梯。三轮车的重心比较低,孩子骑在上面不会害怕,当然头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喜欢上骑车的速度感。三轮车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腿部肌肉以及一般的协调性。还有另外一种不花钱就能让孩子锻炼粗大动作的方法,就是爬楼梯,它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到了四岁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加大宝宝的运动量了。可以让孩子双脚交替着上下楼梯,孩子会跑得更稳,而且能够做到单脚跳。5到6岁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骑带辅助轮的自行车,这时候孩子不仅能平稳地快跑,准确的跳,还能做出比较平稳的投掷和扔东西的动作。

四、语言脑

语言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语言可以让人类的沟通更加高效,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触碰到古今中外的思考。而对内,语言发展在记忆、情绪理解及控制、社会技能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然语言学习如此重要,那么该怎样帮助孩子进行语言脑的开发呢?作者说,讲故事、亲子阅读、英语启蒙、念古诗以及自主阅读等,都可以对学龄前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于通过亲子阅读、自主阅读以及诵读古诗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关于这一点,之前的《从“小”读到“大”》一书中有更为详细的分享,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理念及方法基本一致。现在重点说说如何通过讲故事和英语启蒙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当然这也是父母非常关注的话题。

4.1 讲故事

无论是学中文还是学外语,讲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方法。脑科学研究表明,比起干巴巴的教科书、纪录片,我们更偏爱故事,一个好故事能让我们的神经系统极度亢奋,当听到好故事的时候,我们不只是沉浸在故事情节的联想中,我们的大脑中处理动作、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的区域也被激活了,跟在现实中被激活的那部分脑区一样。

也就是说,从经典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人类内核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时代,童话故事给孩子提供的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内部原理。大脑爱故事的另一个原因是故事容易记忆。

认知神经研究显示,比起记忆知识,我们记忆故事更牢固,即使只是将知识改写成故事的形式,都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故事可以让孩子有兴趣学习本来枯燥无趣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讲故事不是仅限于你讲给孩子听,一起读故事书或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才能发挥故事的最大效用。对识字不多的小宝宝,家长可以多给他讲故事,让她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也就是让他听故事。等孩子识字多了,可以开始照着故事书给他读,锻炼他的语言复杂性。但不是说孩子不识字,就不能给他读故事。

相比口语,故事书的用词更加书面化,词汇类型比口语多样一些,读故事书孩子能接触到更多词汇。等孩子到了识字启蒙阶段,你就可以用指读的方法读给他听,或者跟孩子一起读。这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字形意识,为识字打基础。

给孩子听故事和读故事,是增加孩子的信息输入,那么让孩子自己讲故事,就是把输入转化成输出,这种能力不只跟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关,跟孩子的记忆提取能力也有关系。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发现他都懂,说明这些信息都在他脑子里面,但如果让他自己复述时,他却说得七零八落,没有逻辑性,也就是无法有效地输出。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多给孩子提供线索,帮助孩子把故事顺下来。那要怎么给线索呢?

第一种,让孩子给故事添加细节。孩子在复述一个故事,回忆不起来的时候,你可以问一些细节引导他回忆,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给故事添加细节。

比如以《三只小猪》为例,“这只大灰狼刚才恶狠狠的样子,他露出牙齿了吗?”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啊,故事里没有说。”你可以引导他:“那你觉得呢?”你可以张牙舞爪给他模拟一下大灰狼当时的样子。孩子看看你,想了想可能会说“哦,露出来了白白的尖尖的牙齿。”这样,他下次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可能就加进去了“大灰狼恶狠狠地露出白白的尖牙。”所以,多问孩子一些比较细节的问题,不仅可以锻炼他创造故事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扩充他的想象。

第二种,利用线索帮孩子把思路引回主线。孩子在复述故事的时候,记忆零散或者记串情节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除了问细节以外,你还可以问一些线索性的问题,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回忆故事的主线内容。

还以《三只小猪》为例,你可以问孩子“第一只小猪做了一个草房子,大灰狼来的时候用力一吹,房子就怎么样了?”你也可以说一些结果,让孩子来反推原因,比如“第三只小猪的房子吹不倒,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问一些线索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回忆故事情节,还能锻炼他们对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

4.2 英语启蒙

说完讲故事,我们再来聊一聊英语启蒙。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学外语?太早让孩子学外语,会不会让他混淆两种语言,最后中文说不好,外语也学不好。”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外语的方法就是直接送去外语培训班,甚至让孩子学习记忆术,疯狂背单词。

对于家长担心的“太早学外语,会不会打乱中文学习”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不会的”。因为孩子学的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换句话说,他很自然地就能明白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什么语言。比如,爷爷奶奶说的是方言,孩子很自然地会对老人说方言,但是一抬头看见你了,立刻就转成普通话,中英文的区别也是一样的。

作者说,学外语,晚一点不如早一点,而且越早学不同语言越不容易相互干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学习语言的能力最强,只要生活在一个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日常有亲人的陪伴,跟他说话、互动,就能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学会语言。另外,孩子越早学习外语,发音也会更标准。很多研究表明,两岁之后的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那些音的能力。

举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很多人会笑话湖南人n、l不分,其实这是因为湖南话里没有n、l的区别,随着孩子长大,会逐渐丧失辨别这些音的能力。所以不必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一语言要在两岁之后,而这时孩子有可能已经丧失了辨别某种母语里没有的音的能力。

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中越好,这也叫浸入式学习,就是让孩子浸泡在外语环境里,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的吸收外语。这比长大以后再用背单词、记语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很多家长可能会担心“我自己英语水平不行啊,该怎么在家里给孩子营造英语环境呢?”

作者说,中国家长不会英语很正常,市面上儿童英语学习类的资源很多,英语基础一般的家长,如果想在家中营造一个英语的微环境,可以通过跟孩子一起听英语歌谣、看英文原版动画片、读英文故事来实现。

让孩子学英语的最好方法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背单词,或者给他放音乐、儿歌,看英语动画片,而是要多和孩子用英语聊天、玩游戏,在孩子熟悉的场景里,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也更容易习得语言。

比如作者给女儿教英文apple,也就是“苹果”这个单词。首先他会指着苹果对孩子说“apple”,让孩子知道这个红彤彤、香喷喷的圆果子叫apple。然后他会一边做出咬一口的动作,一边说“eat an apple”,让孩子知道eat是“吃”的意思。他咬苹果的时候还笑眯眯的看着孩子,这是一个表示鼓励的表情。孩子通过观察爸爸的动作和表情,知道apple这种东西是可以吃的。

在这一系列的互动中,孩子不仅学到一个词表层的意思,还能领会到更多深层的意思,这远比你在纸上写一个apple或者给孩子看apple的图片学到的东西多。

玩着学语言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边玩边学,因为孩子最容易掌握的语言就是日常生活中大量重复的语言。比如孩子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你可以利用那些反复出现的日常活动,如吃饭,上厕所,睡觉,起床来给孩子说英语。孩子需要在大量重复的场景中习得语言规律。

比如吃饭,除了前面说到的“eat an apple”之外,在叫孩子一起去吃饭时,可以跟孩子说“let’s go eat”,我们去吃饭吧。你还可以用其他说法跟孩子说,比如“it’s time to eat”到吃饭的时候了。还有反过来的否定用法,比如孩子从地上捡起个东西就往嘴里送,你可以赶紧拉住他的手说“don’t eat this”不要吃这个。

在这么多不同的情况下,反复用eat这个词,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记住它,而且明白这个词的相关使用场景。这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有效方法,因为这门外语跟孩子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五、创意脑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所谓的脑瓜比较灵活的人,碰到难题的时候,他总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来的独特的解决方法。很多人羡慕他们,说他们点子多,善于创新。但作者认为,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要想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了解“大脑暗能量”。“大脑暗能量”是美国科学家马库斯·雷切尔打的一个比方。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比如发呆或出神的时候,大脑好像没有被关闭,仍然有很多脑区在忙碌着,这些脑区消耗的能量比开动大脑完成某些任务消耗的能量还要多。雷切尔把它比喻为大脑的暗能量,对应的科学术语叫“大脑默认模式神经网络”,这是过去近十年脑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热点。

这个大脑暗能量其实是创造力的关键,我们经常会觉得灵感很神秘,比如有些艺术家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灵感是怎么爆发出来的,但是不能言说不等于它没有规律。从科学的角度看,那些非常有创意的点子,很多时候不过是将大脑中已经有的各种信息进行的重新组合。

我们平时很多奇怪的念头或者组合都被意识压制住了,但是当你的注意系统放松的时候,大脑暗能量在起作用,这些新奇的组合进入你的意识当中,就成了创意。

5.1 发散性思维游戏

针对大脑暗能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平时注意跟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创造力。跟孩子玩的小游戏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发散性思维游戏。在玩游戏时,你可以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孩子打开脑洞。

比如,问一个可乐罐除了装可乐之外还能有什么用途?可以想象可乐罐有什么样的特征,可乐罐是一个圆柱体,那么圆柱体可以干什么呢?除了装可乐之外,还可以装水、装奶、装酱油。可乐罐的材质是金属的,金属除了做成罐子,还可以卖钱,可以导电,没准儿还可以撕开当刀片用。

一个物品,它有形状、材质、大小,当你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孩子就需要根据它的特征去跟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匹配、连接,这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当然,发散性的问题不止这一种,你可以根据刚才举的例子举一反三。

5.2 联想性思维游戏

能够提升孩子创造力的游戏有很多,除了发散性思维游戏,还有联想性思维游戏,反事实想象游戏等,我们先来说说联想性思维游戏。

乔布斯说过,创造力是把东西连接起来而已。你能找到看上去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几样东西之间的关系,那么这几样东西之间的差异越远,它里面的创新程度就越高。家长可以跟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比如家长在跟孩子讲睡前故事时,可以随意想到几个关键词,比如湖水、小熊、火车和棒棒糖,家长可以迅速构建一个故事的架构,然后边讲边丰富内容和人物对话。

当然,这样的方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可能太难了,你可以让孩子试着从两样东西之间的联想开始。比如,可以指着家里的东西问孩子“电视机和吸尘器有什么共同点?”孩子可能会说“都是家里用的东西”,你可以继续鼓励他开动脑筋再做进一步的联想,你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都要用电,都要花钱买,都是爷爷奶奶用的多,爸爸妈妈基本不用……”跟孩子玩联想性游戏的时候,也要多多发挥创造力,尽量让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去联想。

5.3 反事实思维游戏

我们再来说一说反事实思维游戏。你可能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异想天开,比如画一只猫,他会说“我这只猫如果有超能力,就能把老虎吃了。”作者建议家长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可能有家长会问“这种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怎么就能帮助孩子呢?”

作者说,传统观点认为,知识与想象之间是严格区分的,但心理学认为,儿童对于现实世界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不存在世界的想象力,其实用的是同一种能力。

孩子的大脑根据现实的观察构建了因果关系的解释理论,这些理论又让孩子可以展开想象,想象一个不同的新世界,测试各种新的可能性来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孩子的想象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相反当孩子在想象时,他其实是在练习在现实世界思考和解决一个新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这种想象力呢?对于这种想象力,有三个简单的分类法:

  1. 对过去的推断: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本来不这样,会怎么样?
  2. 对现在的思考:如果现在不这样,有什么其他可能性?
  3. 对未来的计划:如果未来是这样的,会怎么样?

下面我们来逐个说一说如何利用这三种想象力。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可以鼓励孩子想象,事情本来可以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当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孩子有了消极情绪,你就可以引导他想想事情本来可能会更差,现在他已经做得很好了。

比如孩子今天钢琴表演时弹错了几个音,他很不高兴,你可以跟他说“你今天从头到尾完整的弹了下来,如果你在场上忘了谱子会怎么样?”他就会开始想象忘了谱子的场景,那可比弹错几个音糟糕多了,这就能够帮他更快的从消极情绪里走出来。

第二种,鼓励孩子想象事情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这涉及孩子使用抽象符号的思维能力。比如,很多孩子都特别爱玩假装游戏,就是把一个物体假装成另一个物体的游戏。这种游戏很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因为他是在练习把物品转化为符号,这些符号可以代表一种抽象概念。

例如,孩子假装手上拿着是牙刷,然后用这个牙刷刷牙。别看这个动作简单,它说明孩子有用想象的物体来模拟一个动作的能力,用术语来说这叫做动作表征能力。孩子在玩假装游戏时,你可以用道具来辅助他们,比如跟孩子一起把废弃的纸箱变成孩子的别墅,把喝完的酸奶瓶子组装成一套架子鼓。你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支持孩子,提供游戏的工具和场所,让孩子尽情的玩。

第三种,对未来的计划,鼓励孩子想象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宇航员啊,那你要飞到哪个星球上去呢?你猜在这个星球上会看见什么?”

作者说,不要小看这些小问题,想象是能改变未来的,因为当孩子能够考虑世界的另一种状态,思考各种可能性时,他真的能对当前的世界有所行动,让它成为可能的样子。

你可以问孩子对未来的畅想,然后引导他,他的目标跟现实的差距是什么,问的越细致越好,然后问他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什么,再帮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比如女儿要参加电子琴考级,爸爸就问她“如果考级想拿优秀,你要怎么做呢?”“要弹1000遍。”“那我们来算一算,弹1000遍琴,现在要做什么?”“现在一天要练12遍。”然后爸爸就激励她说“真棒,我们就按你说的开始练习吧。”

简单总结一下,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一些简单的思维训练游戏,比如发散性思维游戏、联想性思维游戏,以及反事实思维游戏,来引导孩子开始想象,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后记

  • 智力脑:介绍了提升孩子智力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从而让大脑得到足够的刺激。然后分别讲述了提升空间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具体方法。
  • 情绪脑:孩子容易发脾气、自控力差,是因为他们的理智脑管不住情绪脑,家长除了理解安抚之外,还要帮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正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 运动脑:运动能力不只是身体的事情,通过培养孩子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不仅能够让他变得更强壮,而且会变得更善于与人打交道,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更强。
  • 语言脑: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亲子阅读、英语启蒙、念古诗以及自主阅读等,让孩子在日常与家长的游戏、互动中,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 创意脑:创造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如果家长平时注意跟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发散性思维游戏、联想性思维游戏和反事实思维游戏,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0-6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可以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养育,孩子的生命会更加精彩,幸福当下,不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