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创新的思考:打破常规的束缚》
作者名:罗哈德
前言
有人把创新思维说成是人类思维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最具创造性的优秀思维品质。人类取得的许多伟大的成就,都和创新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助益,单就个人的生活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创新虽然重要,但它并不神秘,更不是什么天赋异禀之人的专有品,在作者看来,创新思维并不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更与知识层次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创新讲究的是独特性和新颖性,即从全新的角度考虑问题,脱开原有的程式化思维的束缚,开发思维领域及物质世界领域的处女地,创新思维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争取的思维工具。
而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打破常规束缚,用创新造就成功。
一、创新性
创造性是几乎任何行为都包含着的一个方面,不论是感知的、态度的、情绪的、意动的、认知的、表现的。
1.1 创新思考来源于潜意识
罗素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写一篇题目比较难的文章,最好的计划是努力加以思索——尽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最后再让工作转入潜在状态。几个月之后,我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题目,发现工作已经完成了。”
著名法国科学家费尔曾表示:实际上,他的一切有益的想法都是在自己没有积极考虑问题的时候产生的。
托马斯·A·爱迪生在一个问题上卡住时,总是躺下来打一个瞌睡,而不是一味地硬钻下去。
如果我们想想那些作家、发明家和其他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他们的经验会告诉我们,创造性的观念并不是在大脑工作时产生的有意识的思维,而是在意识放弃所考虑的问题,并把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时自动和自发地产生的。当然,这些创造性的观念也不是不经过对问题最基本的意识思维就突然降临的。
因此,这些证据只能导致一个结论:为了得到“灵感”或“预感”,一个人必须首先热衷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寻找一个特定的答案。他必须有意识地加以考虑,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一切信息,考虑一切可能的行动方案。最主要的是,他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但是,在他确定了问题之后,他就要在自己的想像中看到预期的结果,安静且敏锐地等待灵感的来临。这时,多余的挣扎、焦躁和操心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可能阻碍问题的解决。
1.2 高峰体验
人们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入迷或沉湎于某些事物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来源于很多方面,潜意识觉醒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高峰体验是偶然发生的,但当一个人进入高峰体验的时候,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你回想一下你的高峰体验时刻,是不是有一种与世界融为一体,创意层出不穷的感觉?
1.3 三类创造力
马斯洛把创造力分为原初创造力和二级创造力两种。
前者出自原初思维过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最初的创造性想法或者创造性观念,也就是最初的创新发生地。
后者需要借助原初创造力,是以二级思维过程为基础的创造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创造性行为。这种类型包含着绝大部分的世界生产成果,桥梁、房屋、新的机动车,甚至许多科学实验和许多文学作品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本质上都是精练和延伸拓展他人的思想。
两种创造力之间的差异,类似于突击队员和预备役之间的差异,类似于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间的差异。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我将称之为“整合的创造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
如果以创造性所带来的成果来排序,整合创造力最盛,二级创造力次之,原初创造力再次之。
我们最不缺的其实是原初创造力,因为创新的想法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能产生好几个,但是这些想法往往在刚产生的时候便被现实限制所扼杀,倒不是说畏难情绪抑制了创新,而是创造性行为的实现难度本就远高于创造性想法的产生难度。
这些所谓的现实限制是很广泛的内容,可能是个人的财富、智力、认知、人脉等资源上的限制,更可能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时代的限制。
好在人类的知识与智慧是可以传播与传承的,一个人有了创造性观念,不一定需要他本人来实现,他可以将其保存下来,等待有条件的人和时代的来临,也就是等待二级创造力的出现。这一现象在经济学和物理学界尤其明显。
既要有创造性想法,又要有实现想法的创造性行为,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这种不易程度往往和创造性成果的伟大程度成正比。因此,我们才说整合创造力是稀缺资源,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
1.4 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从思维活动结果来看,这三类思维活动又可以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与“再现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方向的来异性、思维路径的综合性和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和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等等。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求异的思维。
对我们来说,培养求异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没有什么利害攸关的事情相逼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赖于前人的绿荫底下,不敢、不愿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方式是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的。
要求异,就要善于联想。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常被当成“无稽之谈”、“荒诞之举”,被作为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笑料,常与“不务正业”、“不安分守己”之类的词联系起来。
没有丰富的联想,人类能将堆积如山的书本上的东西浓缩在手掌大小的一张薄芯片上吗?之所以要进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灵光。
理论研究及实践都证明,在创造性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逆向思维等。它们都是非逻辑性思维,主要由人的右脑控制,因此,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没有这些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实现思维的突破,但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任何高功能的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二、自我实现者的共同点
马斯洛根据对他的研究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性或独创性。
2.1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创新仅仅是作家、发明家与“创造性工作者”才有的一种天赋才能,正是这种天赋让这些人充满创造性。
但杜克大学的J·B·莱恩博士认为,我们所谓的“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种过程,是人的头脑以自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成功机制。不管是厨房里的家庭主妇、学校师生、推销员还是企业家,我们都具有同样的成功机制,用以解决个人的问题、管理企业、出售商品,就像创作小说和进行发明一样。
只不过创造性成果在作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手中被放大了而已,如果单就创造力而言,这些创造性工作者与普通人的差距仅在于对创造力运用的程度,而不在于创造力的有无。
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天生就具有创造性的本能,因为我们都具有想像力。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情不自禁地使用它。
例如,当我们烦恼时,就是在以消极的方式运用想像力,创造一些莫须有的苦闷,我们的脑海中浮现着以后的景象,因为我们害怕失败。由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快乐时,就是在以积极的方式运用想像力,回想曾经取得的成功,想象未来目标的实现,然后获得现在的快乐。
其实,我们大家都具有创造力,但是我们错误地认为,只有将这一过程应用在写作、绘画或是发明上才可以称为“天赋才能”。
2.2 弹性的创造力者
富有创造力的人很有弹性,他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可以放弃计划,持续而有弹性地顺应变动的环境,根据不同问题的不同需求来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些人的创造力或者使用创造力的意识往往较强。
这种弹性让富有创造力的人善于并乐于面对变动的未来。也就是说,他不需要一个固定或不可改变的未来。他不会受到无法预料的事件的威胁。对于有创造力、应变能力强的人而言,计划不再时刻左右着他的行动,即使完全搁在一旁,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后悔或不安。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他也不会因此而慌了手脚。
相反,他会对这种改变的情况产生更大的兴趣,甚至故意制造一些“震动”,来给生活添加不确定性,并被神秘、新奇、浮动等状态所吸引。
有创造力的人遇到问题时,不会满足于从过去的解决方法中找出适合眼前情况的解决方法,他们完全着眼于眼前,并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当新问题来临时亦能平静地面对,他相信自己有应付能力。这就是健康的自尊与自信和勇于面对不安与恐惧的情绪。
2.3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
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三个方面:
- 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起和维持创造性活动;
- 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 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
2.4 提出问题
当我们被要求具有创新意识时,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
这份冲动的第一反应便是“提出问题”。
而恰恰是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困难。也许你认为个人的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随各种环境、形势、条件等变化而变化,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一旦某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要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念将是异常艰难的,如果不放弃固有观念,我们是“看不到”问题所在的。
接受新观念、抛弃旧观念是创新的基本功,有了新旧的冲突,你才能“看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5 通才更容易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
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的跟踪研究证实,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靠通才取胜的。通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被约束在狭隘的直线思维当中,并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找到灵感。富有创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识基础。
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更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有变成明天的“学生”,后天的“门外汉”。
2.6 创新个性品质
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对模糊的容忍度、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它往往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进而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
适宜于创造的个性品质特征主要是:
- 独立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自信自尊,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
- 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要有不服输的劲头。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着对旧东西的“破坏”,期间必定充满着坎坷、阻碍以及各种艰辛。这就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够在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的目标,坚韧不拔。
- 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的东西,有一种旺盛的欲望,就是获取它,求得它。
- 具有冒险、进取和献身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
三、激发创新及有效方法
3.1 生命在于脑运动
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人脑是越用越好用。比如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第四门就容易多了。
头脑的好坏,决非是天生的,主要看你后天如何利用它。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长期善于用脑的思索者。
我们要开发潜在的智力,利用更多的脑细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用新的知识和信息去刺激它。例如:读书、看报或注意听别人的谈话,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勤于思索,多问“为什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保持灵活的头脑大有裨益。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指出:生命在于脑运动。每个人长到10岁左右,以后每1年大约有10%控制高级思维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但这不要紧,如果坚持用脑和注意脑营养的补充,每天又有新的细胞产生,而且新生的细胞比死亡的细胞还要多。
美国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把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组:自觉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初级观测结果是: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3年后,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还健在;思维迟钝组死亡12.5%;而受人监督组有37.5%已经死亡。
也许,勤于思考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
3.2 给思考留时间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见他的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事业巅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是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
不要吝啬思考的时间,它就像磨刀的功夫,是不会耽误你砍柴的。
3.3 克服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他找来7名大学生坐在一起,请他们判断两张卡片上的线段长度。第一张卡片上画着一个“标准线段”,其余的每张卡片上画着三个线段,其中只有一个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学生们找出其余卡片上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并且按照座位顺序说出自己的答案。
其实,那7位大学生中,只有倒数第二位是蒙在鼓里的受试者,其余6位大学生事先已经串通好了,他们的答案保持一致,但都是错误的。以此来测试那位受试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围人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实验的结果是,有33%的受试者由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另外,随大流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
自己跟随着众人,如果说的对,做得好,那自然会分得一怀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紧,无须自己一个人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责众”的说法。当我们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如果一味地从众,自己不动脑筋,我们就很难获得成功。
3.4 用丰富的想象扩展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以往经验中已经形成的暂时的联系重新结合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提升想象力有三个方法:
3.4.1 扩大知识面,丰富信息储备
丰富的想象力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也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而一切科学的创造、技术上的革新和艺术上的创作,都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取得成功的。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多少,信息储备的多少,对于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3.4.2 保持好奇心和积极的情感
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因此要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自己大脑的想象功能在思考中升腾。而要使大脑的想象奔驰起来,还要保持积极的情感。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刺激想象,而悲观失望的情绪无法活跃大脑,那么想象力自然也不会得到高度发挥。
3.4.3 扩张联想、富于幻想
想象从广义上讲,是联想和幻想。所谓联想,决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许多思考的联结和扩张。常常表现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顿悟。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联想,那么他就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可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所谓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的需要引起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幻想比联想距现实客体虽然远一步,但它是更高一级的思考。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假说,没有科学的假说,也就没有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比如,原子结构的模式,试管婴儿的诞生等,又何尝不是在幻想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呢。
3.5 列举缺点创造思维法
“列举缺点创造思维法”,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找出对应事物或问题的目标对象的缺点,从缺点入手,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列举缺点,实际上就是指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地主动去发现问题,发现缺点,改善改良周围的事物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做“有心人”,多追求完美,而不能用“将就将就”、“凑合凑合”来对待事物,否则就会失去创造新的事物的动机而失去创造的机会。
走进商店,我们就能发现货架上的商品似乎不停地在更新换代。电视、自行车、保温杯、衣服等等,这些日常用品在使用中会不断地被发现缺点,明智的厂家会根据这些缺陷对产品不停地进行改进。比如,如果下倾盆大雨,鞋子总是被淋湿,通常的雨伞帮不了忙。
假如高档的皮鞋被淋湿,鞋主会很心痛的。为此,日本人新发明了小型鞋伞以弥补这个不足。只要把固定在鞋尖上的鞋伞撑开,就能使鞋和脚保持干净。
3.6 产生“新思想”
创造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产生新思想”。
作者提出了产生新思想的五个步骤:
- 第一步,找到最初的观念;
- 你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或有一件事要做;比如你想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你的房子需要重新装饰一下;你想把你们公司里的废料做成有用的副产品等等。这些都属于最初的观念。
- 第二步,准备资料;
- 现在你要调查一下发展这个处在萌芽状态的观念的所有可能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那方面的资料,阅读有关书籍,记笔记,和别人交谈,提出问题。要善于接受新东西。
- 第三步:酝酿潜意识;
- 这一阶段应该让你的潜意识活动起来。散散步,睡个午觉,洗个澡,做做其他的工作或消遣消遣,把问题留到以后再解决。
- 第四步:捕捉灵感;
- 这是创造过程的最高阶段。当灵感来临时,你的脑子会一下子明亮起来,思路层出不穷,一切东西都突然变得井井有条。
- 第五步:核实阶段;
- 不管你的见识多么高明,但得到的灵感可能是根本靠不住的。这时便要发挥理智和判断的作用,经过逻辑推理对你的预感或灵感加以肯定或否定。你要回过头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你的设想,征求别人的意见,对这出色的设想加以修正,使之趋于完善。只有经过核实,你才会得出更新更好更实际的新思想。
3.7 把思维能力转化为创造性
从根本上说,思维就是为了创造。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大量把思维能力转化为创造性的方法,其中简便易行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3.7.1 仿生创造法
人类对于蝙蝠的研究发现,蝙蝠是由超声波来定位和检测物体的。蝙蝠的喉内发射出去的超声波信号与物体相遇后被反射回来,由蝙蝠的耳朵接收,据此判定物体的距离、方位。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雷达。这种模拟生物的机能和结构发明新的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叫做仿生法。
3.7.2 直接模仿法
当你进行发明创造遇到难点时,你要研究古今中外的与之相类似的事物,灵活地运用模仿,可以达到创造的目的。这需要你灵活地思考,以弹性的态度对待已有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创造。
世界玩具大王路易·马克斯,是一个发明的能手。他发现要发明一种畅销的新产品很困难,但要推广一种已经有的游戏却相对容易。于是,他每年到世界各地考察,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玩具和游戏。他到南洋考察当地土著人的游戏方式时,见到有一种套在腰间转着玩的木圈很有意思,回国后马上改用塑料制造,并在市场上大量出售这种叫“呼拉圈”的玩具。
3.7.3 灵活移植法
在野生的酸枣根上嫁接甜枣的枝芽,就会长出又多又甜的大枣。同样把一个技术领域的某种原理、方法和功能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就能导致新的原理、方法和功能。这种方法叫做移植法。
移植法的根本作用是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灵活地运用移植可以得到独创性的想法和方法。
3.7.4 广泛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同样具有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类比法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例如,狄更斯提出的波动说,是与水波、声波类比而受到的启发;英国医生詹纳发现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是受到挤牛奶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启示。
3.8 敢于说出不同的想法
既然叫创新,就会有与常人大不一样的想法,有的甚至要叫人大吃一惊。一般来说,创意因为独到,会与一般人的观念不一,所以,你要大胆说出你的创意,与合作者讨论其可行性,特别当你是一位职位较低的员工时,更需要勇气。
一个世界级的牙膏公司,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增长,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哪位业务主管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业务主管便可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所有业务主管无不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据点,甚至造谣攻击对手……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这些陆续被提出来的方案,显然不为总裁所采纳。
在会议凝重的气氛当中,一位进到会议室为众人加咖啡的小姐,无意间听到讨论的议题,不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壶,在大伙儿沉思更佳方案的肃穆中,怯生生地问道:“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吗?”
总裁瞪了她一眼:“可以,不过你得保证你所说的,能令我产生兴趣,否则你最好不要讲。”
这位女孩轻俏地笑了笑:“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个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本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牙膏呢?”
总裁细想了一会儿,率先鼓掌,会议室中立刻响起了一片喝彩。
一个清新简单的创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怪不得有人说:创新即创意。在你思考问题时,也不妨多加个巧妙的转变。当你清楚自己的创意是有好处的,则一定要大胆说出来,再付之行动。
3.9 善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问题,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成为打破根深蒂固观念的利器。
我们来看看“七喜”汽水的厂商是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夹缝中一跃而起的。当时“可口可乐”饮料可算是雄霸天下,接着又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打得难解难分,不分伯仲。如果再生产一种饮料与这两大巨头抗衡,成功率几乎为零。
聪明的商人终于想出了一个绝招:“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属于含咖啡因的饮料,我能否生产一种非咖啡因饮料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名字上都是较吉祥的字眼,我能否搞一个在名字上刺激的产品?
基于以上两点,通过运用逆向思维,一种叫“魔鬼之水”的非咖啡因饮料诞生了。产品一经投放市场,立即得到了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美国青年人的中意,产量大增,逼得世界级饮料王国——“百事可乐”最后不得以“招安”的形式——把“魔鬼之水”的股份买断,置于己旗下,才算免了一患。
“魔鬼之水”在打入香港市场时,经广告大师们的精心策划,考虑到东南亚人较注重“口彩”的忌讳,改名为“七喜”。
当然,经营中的逆向思维与行为,不是一味地“倒行逆施”,事先一定要考虑周全,是否行得通,进而真正做到以退为进,化负为正。
3.10 激发创造力的方法
为了便于大家刺激并捕获新的思想,作者还总结了4个实操技巧。
3.10.1 清单
一方面,你可以把诸如扩大、缩小、取代、重组、颠倒、合并等动词列一张表,设法把每一个动词都依次运用到你要解决的问题上,试试看是否行得通。
另一方面,你还可以把定语列成表格。拿螺丝刀举例,它可以有以下一些定语:圆的、钢杆的、木柄的、楔形刀头的以及用手旋转操作的。要设计一把更好的螺丝刀,你分别集中考虑这些定语,问问自己是否可以把圆形的起子钢杆做成六角形的,以便可以用扳手旋转,增加转矩。如果去掉木柄,把钢杆做成适合电钻的样子行不行?是不是可以为规格不同的螺丝刀做几种可以互相替换的钢杆?
列定语表最基本的前提是对每一个部件提问:“为什么这个东西一定要这么做?”这样提问有助于打破无意识的固定观念。
3.10.2 记录
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由于人的创意想法总是稍纵即逝,因此你可以下载一个方便记录的手机APP,最好是带有录音功能的那种,当新的念头一出现时,便把它记录下来。
3.10.3 思想库
通过记录,你存储的大量的念头、想法已经形成你的思想库。当你需要寻找新途径或新思路时,这个思想库就会派上用场。
3.10.4 让时间为你服务
启示往往是在半夜里不知不觉地溜进你的大脑的。如果你正在设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把解决问题的障碍写下来,然后把它们丢在一边去睡觉,不要再想它们,让你的潜意识起作用。
当你一觉醒来时,往往已经有了新的设想或解决办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新的念头出现时,千万不要运用判断力。否则你就等于是一边拼命踩油门,一边刹车。只有当你已经有了尽可能多的新思想以后,才能运用批评性的判断力。
四、不利于创新的思维或习惯
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积极寻求新的设想时,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已形成的思考问题的程序和模式,即思维定势,排除它对创新的束缚作用。
4.1 因果方式
马斯洛曾非常坦率地坚信因果方式的思维在作为普遍的科学哲学时已经过时了。尽管它曾在非生命的世界中发挥大的作用,而且也曾在解决人的问题中因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功而被推崇。
但因果方式是单线思维,它只能引导我们进入特定的思维路径,即关于某一原因引起某一后果和某一要素产生某一要素的思维。
这与创新思维完全不同,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对那种系统的和机体的改变保持敏感,并认识到任何单一的刺激都可能会改变整个机体,而改变的机体又会引起一切部分的行为改变。换句话说,创新思维更讲究从整体出发来审视整个系统,这是一种上帝视角。
例如,你想要得到身体健康,你问医生:“怎样使人的牙齿好些呢?怎样使他们的脚好些呢?”或他们的肾、眼睛、头发等等。任何一位医生都会告诉你,最好的办法是改善一般系统的健康。也就是说,你要改善一般因素。
假如你能改善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这些办法将能一举改善你的牙齿、肾脏、头发、肝脏、肠子,以及其他任何器官,即整个系统都得到改善。
如果医生采用因果方式的线性思维,你只会得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建议。
4.2 强迫症
一般有强迫症的人表现为神情抑郁,举止刻板、封闭,但是有秩序、整洁、准时、有条理、有节制。
对于这样的人,“新”东西是很可怕的,他只有依据那些过去成功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法则、习惯、适应方式来步入未来,并坚持在未来继续利用这些法则,他才会感到安稳而舒适,他要的就是条理化、可预见和可控制,他要的,其实是不变。
我们说过,创造性的重要内容就是求变,但是强迫症患者拒绝了一切“变”的可能,放弃了他的始发创造性。
4.3 思维定势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0000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挖空心思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
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提出改变颜色的建议,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只需要突破惯例。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思维定势对创新的阻碍作用很大,主要是因为其普遍性。
上一个风扇颜色的例子是人们对社会常规的定势,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思考角度定势的真实案例。
麦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薪水丰厚,而且位置稳固,但是他非常讨厌自己的老板。最近他觉得对自己的老板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麦克找到猎头公司,想给自己重新谋一份工作。猎头公司认为以麦克的条件,找个类似的工作很容易,让麦克等消息。
晚上回到家,麦克把这一切告诉妻子,但是妻子却建议他重新界定问题,并颠倒看问题的顺序,麦克深受启发。
第二天,麦克又去到猎头公司,但这次他是请猎头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老板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结果,麦克不仅摆脱了自己的老板,仍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后来还竞争到了原来他老板的职位。
绝大多数人在面临这种两难选择时,都会跟麦克一样,选择自己走,这就是一种思考问题角度的定势。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只停留在一个角度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
后记
书中还有许多心理学上的专业理论,但实用的不多,而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了解结论并掌握应用也许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