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英文名:《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 - Child Communication》
作者名:[美]海姆·G·吉诺特
译者名:张雪兰

前言

关系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当我们忽略了关系,而只顾着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会起到效果。和孩子的关系建立在每一件和孩子共同面对的事情上。

当孩子做得好,我们应该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好,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另外,我们自己当然也会有情绪,如何发怒不会伤害到孩子;如何对孩子的抱怨、消沉、愤怒等行为作出适当的回应……

作者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角色定位的理解也很独到。“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作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无私”、“全身心”地爱和付出,这种“爱”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

父母要学习的,不仅有如何去爱,还有如何后退,以及如何照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本书除了关注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之外,也对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错误行为、责任感的培养、化解孩子妒忌和焦虑的情绪等方面有精彩的阐述。

一、有效沟通

1.1 有效沟通的关键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比如:“你要去哪?”“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或者我们试图说服孩子不做某件事,苦口婆心,费尽口舌,自我感觉挺有成就感了,谁料转身喝口水的功夫,孩子那边又开始了。

每逢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不缺乏对孩子的爱,也不缺乏讲道理的技巧,我们缺乏的是用心感受和理解。
**
当孩子冲你抱怨,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冲你大声嚷嚷的时候,我们不想看到孩子这样,于是就想转变他的看法,纠正他的行为。

太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妨碍有效沟通最大的问题。
**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之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当然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其实,你我都一样,当你一肚子火的时候,有人过来对你说“你不应该这样,你要怎样怎样”,你也听不进去。

情绪是关键。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下面这些话可能会起作用:

  • “那一定非常难受。”
  • “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 “那个时候你一定很生老师的气。”
  • “那一定让你很伤心。”
  • “对你来说,这真是糟糕的一天。”


    拙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却采用我们眼中的“不当行为”来表达,是孩子普遍存在的状况。他们善于感受,却不擅表达。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他们愤怒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能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去理解他们。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举动。

“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并不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只有接纳和理解可以。
**
因此,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此事的感受作出反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比如一个孩子抱怨自己的礼物没有妹妹的多,去纠正孩子的错误比较并不是个好主意,他可能真正担心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爱。“你在担心我爱你是不是跟爱妹妹那样多,是吗?”然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原本可能演变为一场无休止的争论,随着孩子情绪的多云转晴,消弭于无形。


有的家长会说“一看到他抱怨,我就来气,哪顾得上分析背后的情绪啊?”或者“对自己的孩子还得这么小心翼翼,有必要吗?”
要达成目标,就必须付出成本,一个人能付出的东西越少,他手上能应用的工具就越少,也就越难以完成一些更高难度,更有价值的事情。

1.2 做得好如何称赞

当孩子表现好时,当然应该得到称赞。恰当的称赞可以帮助孩子继续保持并发扬被赞的行为。这也是家长最想看到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称赞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会有相反的效果——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行为失当。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六岁的伊凡安静地坐在后座上,少见地陷入了沉思,像个天使。妈妈坐在前面,回头看到伊凡的样子,觉得应该表扬一下,车子正在准备驶入隧道,妈妈转身对伊凡说:“伊凡,你真是个好孩子,你这么乖,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没过多久,伊凡开始行动起来,他把烟灰缸里的烟灰烟蒂扔得到处都是。因为在隧道里无法停车下车,一家人被呛得几乎无法呼吸。伊凡的妈妈这时恨不得杀了他。而最让她心烦的是她刚刚夸过他。
几个星期后,伊凡说出了自己当时那么做的原因。他当时正在考虑的是如何“搞定”他的弟弟,如果汽车从中间折断,把弟弟切成两半,而自己和爸妈没事,那就太好了。正在这时,妈妈夸他乖,这样的夸奖让他很惭愧,于是他就想表现出跟妈妈的夸奖完全不符的样子来。很不幸的是,他看到了车里的烟灰缸。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好或不好的行为,并不一定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因此,我们称赞孩子的话,应该让他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他是个多好的人。

下面的例子也许能帮到你:

  •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送给我的手工卡片,很漂亮,你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吧。
  •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真是个好孩子。
  •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地方写的很有趣,也很有想法。
  • 无益的称赞:写的真不错。

花点心思去观察孩子具体哪里做得好,会让孩子真正受益。

1.3 做得不好如何指导

和称赞孩子一样,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和如何解决问题,不应该针对孩子本人做出评价和批判。
**
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很多时候,当孩子犯了错,家长和孩子容易陷入到“家长批评—孩子反驳—家长反击—孩子更无礼—家长粗暴惩罚—孩子服软—下次依然如此”的循环,孩子从这个循环中学到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和对家长的疏远,却没有学习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此类的错误一犯再犯,家长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处理方法出了问题,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孩子的成长。犯错误不该被当做不可饶恕的事情。相反,这对孩子来说很正常,而且应该当做孩子进步的机会。

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果必要,先去理解孩子的情绪。
**

例:当果果妈妈看到孩子又一次把湿浴巾放在了床上,忍不住想发火,可这次她没有,她很平静地走到孩子身边,指着床上的毛巾,说:“我看到湿浴巾放在了床上。”果果扭头看了看,“哦,我马上收起来。”


例:洋洋回到家,没有换鞋就进了自己的房间,书包随手扔在了地上,洋洋妈妈刚拖过的地顿时一团糟,书包底部也有点儿湿。洋洋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看到这个情形,没有冲孩子发火,也没有替他捡起书包,而是走到孩子身边,

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看起来你的心情有点儿糟糕,能对妈妈说说吗?”孩子于是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和小伙伴之间闹别扭的事情。妈妈听完了,说“原来是这样,难怪你很沮丧呢。”然后指了指地上的书包说:“我看到你的书包在湿乎乎的地上呢。”孩子马上跳下椅子,去捡了起来,“还有你的鞋子。”“哦好的。”


二、事与愿违

家长经常采用的很多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造成破坏,实在是让人很痛心。

2.1 辱骂和挖苦

我曾经听到过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出难听之极的话,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真的是孩子的妈妈吗?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他们认为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非常重要,骂你是为了让你改正,是为了你好,“别人家的孩子我还不骂呢”。不客气地说,这是很无知的行为,背后是想当然的“不合理想法”。

辱骂或者挖苦性的字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毒箭,却能够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
当被说难看、愚蠢、笨蛋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报复的行为,也可能是报复的幻想。

话说回来,如果孩子还能想着报复,就算好的。最可悲的是,家长骂他的那些话孩子慢慢已经当真了。

比如老师或父母不断重复说孩子愚蠢,笨蛋,渐渐地,孩子就会相信,他会认为自己的确是笨的,要不怎么父母老师都这么说啊。再然后他就会放弃智力上的努力,他会避开各种比赛和竞争,他的座右铭就会变成:“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

这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

2.2 发火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发火时,好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当一切结束,我们感到非常的内疚,并郑重决定,以后坚决不能再这样了。

但是,下一次类似的场景又会再次上演,我们会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甘愿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一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试图去规避和控制它的努力,最后都会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愤怒,承认它,进而合理地表达它,尽量不造成伤害。毕竟,发起火来,伤人又伤己。
合理表达怒气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我们自己。

  • “当我看到你的鞋子、袜子、衣服扔得满地都是,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把你这些东西扔到外面去。”
  • “看到你打了你的弟弟,我很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不允许你再这么伤害他。”

这样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怒气,又不至于引起伤害。而且孩子也会向我们学习到合理表达情绪的方式。

2.3 恐吓

对孩子来说,恐吓不仅不会阻止他们,反而会刺激他们重复去做。

例:五岁的壮壮新得到一个礼物,一把玩具手枪,可以发射一种橡胶子弹,射程很远,还带音效。壮壮非常喜欢,拿着手枪到处射击,邻居家的窗户,马路上的垃圾桶,大树,玻璃幕墙都是他的瞄准目标。

壮壮爸爸一再警告他:“不许往近处的墙或者玻璃上射击,反弹回来会很危险,只能往远处空地射击,不然就会没收你的枪,以后再不买了。”爸爸在的时候壮壮还会注意一点儿,等爸爸一离开,他就开始随意射击。直到有一次,反弹回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眼睛,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

如果发现孩子的危险行为,第一次可以告诉他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第二次发现的时候,就要立即用行动制止。

用行动表达你的态度,而不是去恐吓和警告。

2.4 贿赂

当你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就会得到某种奖励时,你就是在贿赂。

  • “如果你和弟弟好好玩,我就带你去看电影。”
  • “如果你不再尿床,到儿童节我就给你买一辆脚踏车。”
  • “如果你写好这篇作文,明天我就带你去游乐场。”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甚至从来不会。

请你仔细体会一下。上面的每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都是对孩子能不能做到的怀疑,对孩子能力的怀疑。

“如果你不再尿床”,意思是说“我们不确定你能”,“如果你写好这篇作文”,意思是“我们认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却不想”。

甚至,贿赂会导致孩子故意犯错,好让父母为了让他们变好而提供奖赏。还可能导致讨价还价和勒索,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要求也会日益增长。

2.5 粗鲁

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可能靠大锤砸出来。

家长们往往非常在意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礼貌。当孩子没有及时说“谢谢”或者“再见”,家长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孩子,还外加各种威逼和诱导。而且一定会当着外人的面,好像这样就显得家长很有礼貌一样。其实,家长自己还没说呢。

不断地说孩子没礼貌,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还可能会和自己的愿望相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礼貌,甚至是粗鲁和无礼。

当孩子打断大人们谈话时,大人通常会生气地说:“打断别人说话时很不礼貌的。”但是,打断插话的人同样也是不礼貌的。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对有礼貌的父母进行模仿和同化,来学会礼貌举止。不管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有礼貌时,父母必须先要有礼貌。

三、怎么处理孩子出现的不当行为

孩子出现一些不当行为,这很正常,因为没有完美的孩子。这时我们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

3.1 当孩子撒谎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注意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提前已经知道答案,还故意挖坑让他跳。

比如说看到了孩子藏起来的玩具碎片,故意问孩子:“你的新玩具呢?”这很没有必要。家长没必要扮演侦探和检察官,去问一些明明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故意等孩子犯错,然后不出所料地“抓个现行”。

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就是为了证明孩子果然是会撒谎的吗?

不如直接说:“我看到你的新玩具坏了,真遗憾,我知道你很喜欢它。”孩子可能因此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教训:爸爸能够理解我,我可以告诉他我闯的祸,我得小心保管自己的玩具。

其次,真话可能让你高兴,也可能让你不高兴,家长都要接纳,而不是有意去回避不好的。
**

比如,四岁的小利冲进房间,对妈妈吼道:“我讨厌奶奶!”妈妈大吃一惊,回答说:“不,你不讨厌奶奶,奶奶最疼你了不是吗?我们对老人要孝顺,要尊敬,不能说讨厌。”但是小利不听,坚持说:“我就是讨厌奶奶,我不想再看到她。”妈妈生气了,摁住他打了一顿。

小利可不想被打,于是改变了说法,“好吧,我现在不讨厌奶奶了。”妈妈又是如何回应的呢?她拥抱了小利,亲了亲他,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这种前后变化,让孩子学到什么?说真话,要受到惩罚;说谎时,你会得到爱。妈妈喜欢说谎的小孩。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保持诚实的品质,就不能用行动鼓励他隐瞒自己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

除了以上两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还要辨别孩子这么做的动机。

有时,孩子撒谎是一种幻想。三四岁的孩子经常会这么干,他们用幻想来表达自己的期盼或者渴望。比如一个三岁的女孩宣称自己收到了一头活的大象作为生日礼物,实际上是在表达她对拥有动物朋友,或者拥有一片丛林的向往。

有时,孩子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一个孩子撒谎说考试分数还没公布。

分析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家长明白:孩子撒谎不是那么可怕,背后有着各种动机和诉求,有时候可能还跟我们给孩子挖坑脱不开干系。正视这种行为,辨别撒谎背后的动机比惩罚撒谎更关键,也更有用。

3.2 当孩子偷东西

年幼的孩子对于所有权是分不太清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拿人家的东西,比如从超市货架上拿块糖,我们不能定义为“偷”。

当“窃行”被发现的时候,恰恰是孩子学习所有权归属的好机会。你千万不能装腔作势地训孩子,或者一通说教,给孩子讲一个小时,把孩子说得眼泪汪汪的。只需要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应该还回去。”如果孩子拒绝,我们可以直接从他口袋里拿出来,自己还回去。孩子会从你简单的话语和坚定的行动中学到东西。

如果孩子比较大了,你发现他确实偷了东西,比如从你的钱包里偷拿钱。

规则依然是:当我们知道答案时,不要提问题。避免激起防御性的撒谎,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控。

平静地告诉孩子:“你从我的钱包里拿了一块钱,我希望你还给我。”当钱被还回来时,告诉他:“如果需要钱,可以问我要。”如果孩子否认,不必和他争论,跟他说:“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必须把钱还回来。”如果钱已经花了,接下来谈话的内容应该放在如何赔偿上。

千万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者什么难听的字眼,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请参考前面“挖苦和辱骂”部分的内容。

3.3 当孩子抱怨

大概每个孩子都会有抱怨。而抱怨的背后,是孩子失望的情绪,和对现状的不满。

“绝不”和“总是”是孩子们最喜欢用的词语,他们好像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但我们清楚,灰色要比黑色和白色普遍得多。事情不像他说的那么严重,但总归是哪里做得不够,让他不满意了。

了解到这些,我们对孩子的抱怨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更不至于跟孩子较真儿,甚至陷入争吵。

比如孩子说:“你从来不给我买东西。”如果我们跟孩子掰扯,“上个星期还给你买了衣服还有玩具呢,你这孩子从来不记好的,也不知道感恩。”这就没意思了。

我们需要学会承认孩子的抱怨,以此作为对孩子抱怨的回应。

比如还是上面那个孩子,我们可以回应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想让我给你买?”

3.4 当孩子妒忌

我们这里聊的是家里孩子之间的妒忌。当家里有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孩子时,妒忌是不可避免的。

妒忌起源于孩子希望成为父母唯一爱的人,这种占有欲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不能容忍任何竞争对手。当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孩子们之间就会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隐蔽的。不管我们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持公平,都无法避免。

妒忌之火是安全地摇曳,还是危险地突然燃烧,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

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保持公平,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
年长的孩子应该享受更多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权利和责任应该公开地,得体地赋予孩子。年幼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占据父母更多的时间,这些也应该和年长的孩子坦诚地沟通,取得他的理解和配合。

当孩子因为妒忌做出报复甚至是伤害的行为时,要记住:攻击是有害的,情绪是无辜的。在制止之后,我们可以先理解孩子的情绪,“看得出你非常生气”,然后建议他把怒气发泄在无生命的物体上,而不是小宝宝。

对妒忌我们还可以做一些“预防性”的工作。

我们要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并不渴望平等地分享父母的爱,他们需要被爱得惟一,而不是均一。爱的重点是质量,而不是平等。

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要传达我们和他惟一的联系,而不是公平和平等。我们需要保证每天或者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和每一个孩子单独待在一起,这很重要。而且在这个时间,我们要和孩子完完全全地在一起,排除所有的干扰。这和正面管教里的“特别时光”很相似。

孩子渴望得到完整的爱,我们通过这种单独陪伴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满足,他就会安心,就会变得坚强和豁达。

四、孩子的责任感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机会为家庭生计奔波,从而自然发展出责任感。所以,全世界的父母都在寻找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

4.1 责任感无法培养

这听起来好像有悖常识,怎么不能培养呢?如果不能培养,那家长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了?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都会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活,比如刷碗、扫地、倒垃圾、收拾房间等,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事实上,这些事情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会很有帮助,而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没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因为做这些事导致经常争吵,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苦恼和困扰的话,对孩子性格的不良影响更甚。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责任不可以强加。责任感也只能从内心产生,从对家庭和环境的观察模仿中自然产生,谁也无法强行塑造。

家长对于孩子责任感的养成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而是用的方向和方式要科学合理。

就像你要打开一把锁,你总不能去锁上找钥匙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通常不在问题上。

我们要认识到:品质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品质特征的养成无法通过语言传输,而必须通过行动来表达。
**
这两句话就是责任感养成的行动纲领了,后面所介绍的具体方法全围绕这两句话来展开。

请认真思考这两句话,如果你能理解和接受,再继续往下看。

4.2 和孩子的关系

大多数时候,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很容易被我们看到。

和孩子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我们去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而不只是针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孩子一直在给我们线索。

他们的情绪会通过言辞、语气、手势、姿态流露出来。当你开始留心这些,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就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东西。这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难,只要你有心去做。

既然要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那么我们就要在发现情绪的基础上,表示同情和理解。可能这样并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是孩子会从中切实地感受到你的爱意。

另一个关键是多听多问,少说。家长在孩子跟前普遍都很能说,却并不善于倾听。

当我们不停在对孩子说的时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你做得不够好,我比你更高明。这样给到孩子的感觉很不好,他们会感到沮丧,会想离你远一点。而感觉糟糕的时候,行为可能会同样糟糕。

而那些留神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会让孩子很受鼓舞,他们更愿意和你亲近,也更愿意听从你的指引。

4.3 发言权和选择权

父母在亲子关系上做出成效,就为孩子的品质养成奠定了基础。不过这还不够,责任感的获得还要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实践。

责任感就像学习弹钢琴一样,是慢慢获得的,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的就会自动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提供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让孩子锻炼。

有些事情完全在孩子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在这些事情上,孩子应该有选择的权利。而有些事情是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但是对孩子的利益会有影响,在这些事情上,孩子应该有发言权,不过没有选择权,决定要由我们来做。这两个责任范围要弄清。

比如吃饭,这显然是在孩子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的。我们负责提供有营养的食物,至于孩子吃多吃少,应该由他的胃口决定。父母没有必要强调要多吃蔬菜之类的,甚至是强制孩子去吃。有那功夫,还不如琢磨着怎么把蔬菜做出点儿新花样来吸引孩子呢。

比如穿衣服。现在有很多成年人,在没有参谋陪同的情况下,都无法为自己买一套合适的衣服。我们可以对价格和款式方面做一些限制,在此范围内,可以让孩子选择买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哪怕她的品味让你无法认同,也无妨。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很适合这里的工具,叫做“有限选择”。你给孩子提供A和B两个选择,不管孩子选哪个,你都可以接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把选择权切实地给到孩子。

4.4 零花钱

零花钱不应该是作为对好的行为的奖赏或者做家务的报酬,来付给孩子。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手段,我们要好好使用它。

孩子可以经由使用金钱的经历,非常有效地锻炼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父母如果监督孩子使用零花钱的话,就完全达不到零花钱的目的了。

零花钱最好从很少的量开始,随着时间慢慢调整。具体给多少,需要考虑的是家庭的预算,而不是其他孩子有多少。
对于零花钱的使用,我们应该提前和孩子沟通,达成一致。在什么范围内他可以自由支配零花钱,多长时间给一次,一次给多少等等,给他做决定的空间,同时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需要提及的是,余留下来的零花钱应该归孩子自己保管和支配。

4.5 独立性

好的父母,和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渐渐成为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
**
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是最好的成长机会,还记得吗?

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是孩子发展出责任感的基石。

以下这些话可以帮助你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 “这是你的事情,你来决定。”
  • “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
  • “不管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没问题。”

我们和孩子保持紧密的关系,在不同的领域为他创造自己做主的机会,把路指给他,陪他一起走。你可以在他旁边,方便观察,也可以在他后边,尽量不干扰,只在他需要帮助时上前一步。

尽量不要站在孩子前边带着他走,毕竟,这是他的路。

五、积极养育孩子

这本书主要分享的是父母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除了有效沟通之外,作者对于如何积极养育孩子也是有独到之处。

5.1 区分感受和行为

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孩子无法禁止自己的感受,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兴奋,激动,开心,也会感觉到愤怒,害怕,自责,恶心,甚至可能同时体验到两种矛盾的感觉,这是孩子无法选择的。

不管这些感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是矛盾的,因为是客观存在的,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宽容对待。
**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去看到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看到孩子的行为。

行为则不同。违反界限的行为是不能被允许的(界限的设立下面会谈到),当孩子违反了既定的限制,父母不能和孩子争辩,去解释,或者去讨论是否公平,只需要向他再次强调界限在哪里,比如“人不是用来伤害的”、“窗户不是用来打碎的”。

记住不必说太多,此时应该传递的是坚定的力量,比如直接行动,而说太多传递出来的,是软弱。

5.2 为孩子设立界限

家长需要给孩子的行为明确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作者给孩子的行为划分了三个不同的领域:

  1. 我们希望并且认可的行为;
    1. 比如孩子主动说谢谢,进行分享,帮助其他人等,这很容易理解。
  2. 我们不认可,但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可以忍受的行为;可能包括:
    1. 初学者的失误。刚开始的时候犯错很正常,我们可以预计这些失误在将来会自动消失。
    2. 困难时刻的失误。在碰到疾病,搬家,和朋友分离,家人去世等困难的时候,孩子需要时间调整自己的行为。
  3. 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必须制止的行为;
    1. 包括危害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和其他核心利益的行为,危害到其他人生命或者身体健康的行为,被法律,道德所禁止的行为;
    2. 这个领域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家庭的情况等综合考量。

明确界限这个事情要提前做,而且尽量全家人在一起协商来确定,至少也应该提前告知孩子。当然,界限随着孩子的成长,是可以调整的。比如三岁的孩子自己过马路是坚决不允许的,而对十岁的孩子来说,这个界限就不合时宜了。

另外,表示界限的语言越简单,越客观,孩子越容易接受。

5.3 关注自己能做什么

对于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他的想法和动机,理想和信念,包括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我们其实能决定的并不多。

认识到自己对于孩子影响的局限性,是学习科学养育的基础。我们就会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不会盲目自信,更愿意学习和思考。

虽然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

当孩子做得好,我们没办法让他的好行为就此形成习惯。但我们可以通过鼓励,鼓励他做得好的那些细节,给孩子增加信心和力量。当然我们也可以视而不见,认为这样做理所应当,或者随口夸一句。这都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当孩子做得不好,我们也没办法让他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可以理解和接纳,谁家孩子不犯错?和孩子一起关注解决问题,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当然我们也可以狠狠地批评,惩罚,让他承受犯错的代价。这也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每个人能控制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很多人可能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更谈不上控制其他人了。所以,不要想着改变谁,纠正谁,提高谁,想太多了。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放平我们的心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妄想,不瞎整,把自己能做的部分做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5.4 关系决定质量

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属于我们能做的范围。

孩子对于父母有天然的依附和亲近,这是本能决定的。但是很多家庭,亲子关系处着处着就越来越恶劣,甚至水火不容,这个大多是父母先作而引起来的。

这话搁到以前可能要遭到口诛笔伐,所幸的是现在社会舆论普遍比以前更加理性,而且能看到这里的各位都是善于思考的明白人,你们自己来衡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关系非常重要,重要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对所有的教育者来讲,首要的就是建立关系。而在这一点上,父母享有天然的优势。

你走到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跟他说,“我来给你说一段至理名言吧,你认真听,绝对对你有帮助。”别人对你会是什么反应?没有良好的关系,奢谈教育效果,就好比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

良性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的,是相互欣赏的。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莫不如此。

**
有此作为基础,不用刻意教育,你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是教育。

后记

这本书立足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而且对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