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世界是部金融史》
作者名:陈雨露杨栋
出版方: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85303

前言

1956年,因为陈雨露家的地主成分,当时祖父又在香港,有海外关系,在空军工作的父亲就被迫转业到河北石家庄。年幼的陈雨露也就随母亲下放到河北省一个叫做阳台的偏远小村,陈雨露一待就是十多年。

1983年,陈雨露才通过高考入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的金融专业。当年参加高考时,陈雨露的数学成绩得了120分的满分,而他本人对数学也特别感兴趣,作为文科考生的陈雨露选择了对数学有相对较高要求的金融专业。

尽管高考报志愿多少有些懵懂,然而一学上金融,陈雨露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是以时间作为纲领,从古罗马时代一直谈到二十一世纪,横跨了两千年。他用诙谐生动的语言,把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金融事件以及人物一一展现出来。而且还紧扣了当前的一些金融热点,比如说「美元量化宽松」、「人民币升值」等等。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国家天生是老大,西班牙、荷兰、英国都曾在艰难中行走,也都曾执世界牛耳。一代代世界强国倒在了自己的繁荣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成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是否能成为下一个王者呢?我们先来看看曾经的王者的金融史。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先行简单选取其中三个重要的环节,两次世界大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垮台,到次贷危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英德两个国家的金融实力之战。这场战争几乎耗尽了欧洲所有的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就是美国。因为各国几乎没有调兵遣将之前,就在金融上各出其招,来摧毁对方的经济。

1914年7月底,英格兰银行先下手为强,将贴现率从3%提高到10%,以吸引资金回流到英伦诸岛。柏林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贴现中心,资金立刻出现了恐慌,德国帝国银行出现挤兑,一个月存款减少了20%。

德国银行当时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粗暴,宣布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3个月国债纳入货币体系。这基本相当于增发货币,是一个极为不明智的选择。金本位时代宣布与黄金脱钩,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贷款途径。德国可没有考虑这么多,因为它执意要打一场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到来,机会终于有了。8月2日,德国出兵卢森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打仗肯定是要花钱的,理论上,一个国家支付战争费用的方式是征税;但实际上最好的战争筹款方式是贷款,借外债。因为,征税或内债会降低国民支持度,而且速度太慢;另外,胜利后,债务完全可以转嫁给战败国。比如,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我们就赔了倭寇很多很多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日本欠人家的钱,等于人家用了我们的钱在打我们自己。

先打了再说,管它身后大浪滔天。德国的选择,是对内借款。因为,德国人很实在,战争一开始,指望从伦敦融资,想都不要想;而最大的中立国美国却一直忽悠大家说自己要中立。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总统称「美国必须保持中立,名副其实;必须抑制我们的私人感情,以及一切可能被视为偏袒交战一方的交往;必须公正不阿,言行一致。」况且,德国人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得战争,只要每年税收足以偿付内债利息,将来战胜,赔款就是净利润。

他们在战前竟然做了预算,估计战争的费用约为700亿马克。当时,德国财政部长赫尔费里希对此充满信心,只是,德国人恐怕不会想到,1920年战争结束,德国公债总额已经高达2200亿马克。根据以上判断,德国制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这个作战方案与二战中的「闪电战」如出一辙:利用高速机械化部队在6个星期内击溃法国,然后再东进去进攻沙俄。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讲,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协约国不这么认为。英法美本就是同种同源,算是老乡。有时候,老乡骗老乡还是比较方便的。老乡认为,从美国财政部取得支持暂时不太可能了,变通的方法是向财团借贷,比如摩根财团,当时富可敌国。

第一个冲向摩根财团的是法国。1914年8月,法国向摩根财团求助,要求贷款1亿美元,而且交给摩根财团价值600万美元的黄金。此时,美国的白银战士布莱恩第一个跳出来反对。8月10日,布莱恩忽悠国会立法禁止私有机构向交战国贷款。坚持就是胜利,法国又转向了花旗银行,而且玩起来花样。法国驻美大使会晤了白银战士布莱恩,除了表达对布莱恩先生的敬意,法国大使还说明:法国贷款只是普通意义的银行信贷(credit),不是国家借债(loan)。

很多人说,是法国人在玩文字游戏,希望借此忽悠布莱恩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这个不容易。最终逼迫布莱恩放弃的,还是利益。1914年,美国出口需要依靠农产品支撑,7月德国还从新大陆进口了260万蒲式耳小麦,8月份却1个麦粒也没进口。威尔逊总统也被棉农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号召全国人民每人买一包棉花,据说威尔逊总统就带头买了一包。1914年,英军控制着北大西洋,我不买,你也别想卖给同盟国。白银战士向来代表农场主利益,协约国购买农场品是要挟布莱恩最好的借口。不卖给同盟国,那您就卖给我吧,法国承诺白银战士,这笔借款的用途将全部用于购买美国商品,比如粮食。

10月23日,当时的花旗银行副总裁公开表态:「国际关系中,今后三四个月是美国金融业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允许协约国到其他国家购买,我们将在我们最需要和最佳的时机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贸易。」言下之意,这生意美国不做,有人会做,最后吃亏的还是美利坚合众国。

接下来威尔逊总统表态:「政府债券与商品购销借贷之间有明确的区别,前者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后者是一国政府与美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债务…….与交战国贸易是正确的。」总统表态等于承认协约国借贷合法:金融机构可以对交战国融资,但不准以国家名义。这其实就是一种掩耳盗铃。

继获得花旗银行1000万美元信贷后,法国政府在1915年3月又获得了摩根财团5000万美元信贷额度;1915年7月,摩根财团同时为俄国提供了4.75亿美元贷款,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采购美国军需物资;1915年10月,摩根财团又为英法两国提供了5亿美元贷款,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采购美国物资;到1917年,美国授信给协约国的信贷总额已达23亿美元,《泰晤士报》估计,协约国几乎一半的战争费用都来自借贷,最大的债主是纽约的金融市场。与之相比,德国仅仅获得了非常可怜的2700万美元。

英国在不断向美国贷款的同时,在德国海外贸易航线上设置了很多水雷,就连从美国运往欧洲中立国的非禁品,特别是运往意大利和荷兰的粮食亦遭到截获。英国的解释是,这些物品有可能运往德国。美国与德奥的直接贸易从1914年的1.7亿美元下降到1916年的只有区区100万美元,看着大批美国物资,德国只能望洋兴叹。

更为缺德的是,美国不但想协约国贷款,而且禁止德国搞潜艇战,1915年美国国务卿照会德国大使称:「德国政府若非立即宣布放弃其现时对客轮及商船所采取的袭击手段,则美国政府除了断绝与德国政府之外交关系之外,别无他途。」此时的德国,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当然不愿意与美国闹翻。结果是,德国作出「沙塞克斯保证」,宣布停止潜艇战,当然,也断掉了最后的胜利希望。

德国的示好,并未换来美国的回心转意。摩根财团更加肆无忌惮,1916年开始在美国本土直接承销协约国国债。1年时间,摩根财团为英国在美国本土发行了4笔价值9.5亿美元的债券。

然而,1916年后协约国支付能力越来越弱,整个欧洲黄金已经不足35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找不到一种方法支付美国人欠款,那么只能停止购买。如果是这样,那美国只能是贸易缩减,生产则大幅萎缩,接下来就是市场低迷、公司倒闭、金融衰败、资本过剩、失业率也会上升。

为了借款,美国政府的态度有了实质性转变。代表和平势力的白银战士布莱恩被排挤出威尔逊政府,国务卿兰辛公开提出:「借款」‘不符合真正的中立精神’目前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想出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事实上鼓励对交战国的商业信贷。」

从1914年夏天到1917年4月,美国银团共向交战双方贷款21.6亿美元,其中21.2亿美元是流向协约国的。就算不是为了钱,为了经济,还是为了国人生命,美国都不可能站错队。况且,德国对美政策也实在有点过火,明的不行就玩阴的,忽悠墨西哥对抗美国。1917年3月1日,德国拍发给墨西哥的一封密电被公开:若美墨之间爆发战争,德国将协助墨西哥取得美国南部领土。当日,美国对德宣战,欧洲局部战争升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最后敢向美国叫板,有他自己的根据:美国参战的时候,陆军只有134500人,国民卫队也只有12万人,所以,德国才叫嚣「倘若威尔逊要打仗,就让他打吧。让他领教领教吧。」

没有想到,威尔逊带来的,不仅仅是士兵、战舰,还有对协约国无条件的100亿贷款。战争中,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决战前夕其实都是强弩之末,资金、战力都耗费得差不多了。谁能拿出最后1美元,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凭借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美国迅速武装了一支海空军,到战争结束时候,美国共有383艘舰艇在海军服役,到1918年年底生产出了3227架飞机。这些力量都投入到本已厮杀3年的欧洲战场,同盟国军事力量遭到了空前挑战。美军参战仅半年,德国的潜艇优势就被打破,当年11月协约国仅损失28万吨排水量军舰,而4月这个数字是880万吨。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合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正式的结束了。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同样也是由邪恶的法西斯德国所发起,英美新旧两个老大都坐以待毙,看着轴心国吞噬自己的兄弟,像波兰、匈牙利、中国、法国……最后,惹火烧身。整个世界打成一锅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历程、战术等,我们就不展开了。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这场世界大战背后的实际支撑——金融。

「闪电战」一向是德国推崇的战术,在一战中用过,在二战中他们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波兰在两个星期内灭亡,44天内半个欧洲都沦陷在德国战车之下,一个月内进入苏联境内纵深800千米,上百万苏联红军匆忙撤退。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也「闪电」,败也「闪电」。「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军队推进速度很快;军队推进速度快,消耗就更快,这就要求必须集中全国力量来备战。

为了这一天,希特勒准备了很久。1937年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长是元首直接兼任;1939年颁布《帝国银行法》: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决定。纳粹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国有化掌控了全国财富,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

刚才说的是战前准备,而打仗战的时候就不好使了。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战争最好的融资方式是对外借款,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对外举债。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又把一站的失败教训当作了经验:只是在国内把税收换成国债,以占领区赔款计算利息;在占领区,成立国家信贷银行,以占领区土地作为储备发行银行券,基本上等于对内对外一起来抢劫。

不长记性啊。其实也怨不得希特勒,不是希特勒不想借钱,实在是没人借给他。二战期间,德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英、法、苏、美都是敌人,哪有人借钱给他?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只在中立国瑞士得到了1.5亿瑞士法郎借款。

一定有人想,既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何不抢劫?希特勒也这么想,而且也这么干了。二战期间,德国总计从占领地抢劫了差不多90亿英镑,折合成1500亿马克,这些财富确实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德国的「闪电」战术。

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执行咱们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打持久战。国家生存与普通人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希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抢劫毕竟只是一次性买卖,有了这次没了下次。

1940年8月,德国帝国银行试图在占领区发行以马克标价的货币,建立一种长效抢劫机制,但是由于纳粹政府不能有效稳定占领区秩序,军事胜利并没有促成这个方案。1943年以后,即便在德国本土,马克也不再被认为是通行的货币,收入中出现了实物交换改为以物易物。市场物价虽然被官方冻结,柏林却存在一个马克交易黑市,价格是官方市场价格的100倍。官方交易中有效的不是货币,而是供应卡,类似于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粮票之类。魔鬼可以装作神佛,也可以把自己塑造为民族偶像;就算把全世界最极端的个人崇拜提高1000倍,崇拜者仍然要吃饭,如果没饭吃,也就只能不听领袖命令。

货币体制紊乱极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和占领区的生产效率,当储备消耗殆尽,也就「闪电」不起来了,没钱了。没钱之后,希特勒就开始动歪念。经过长期思考,希特勒终于想到了一个馊主意:发行「军队紧急货币」。这是一种马克纸币,虽然可以按照正常汇率在当地换成本币,但不能汇款回国内。「军队紧急纸币」用来抢劫当地的财富,问题是,希特勒把「军队紧急货币」当军饷发给自己在海外奋战的士兵。

希特勒本来的想法是,让军队尽量掠夺敌国物资,节约本土物资,也就是所谓「以战养战」。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简直是荒谬,就算德军能抢到大批物资,军官也可以把金银财宝弄回家,但是,普通士兵却只能带只破枪四处流窜。整个战争中,士兵几乎得不到任何财富。就是对领袖再忠诚,德国士兵也是人,也需要发点小财。这种毫无意义的纸币,回国就等于废纸,换成实物又不能弄回家去,士兵哪里还有什么作战积极性。一旦把抢劫的矛头对准自己的士兵,德国就已经注定了败亡的命运。

穷人,是打不起战争的;还好,同盟国中有一个富人。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诸国欠债不还的恶劣行径,美国从银行到军火商都亏了很多钱。这些人,不可能是工人,而是一批大佬。大佬很愤怒。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坛出现了一种政治力量叫作「孤立主义」,他们倡导不干涉欧洲事务,1935-1937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三个法令,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不是不借给你钱,实在是上回被骗得太惨了。

尽管一战赔款中美国实际帮助了德国,可希特勒还是不会领情的,法西斯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欧洲。关于这个问题,有的美国人还是很清醒的,比如,罗斯福总统。

欧战刚刚爆发,罗斯福总统就在国会演讲中呼吁:「英法赢得了战争,美国就保持了和平;如果德国胜利,美国本土就会很快燃起战火……我深切而坚定地认为取消武器禁运较之维持现行法律更能保持美国的和平。」1939年,在罗斯福总统坚持下国会终于通过「现购自运」修正案,即欧美军火贸易需要现金结算,由购买方自行运往战场。这一次,不能再让欧洲忽悠了,现金结算,不怕你不还。可是「现购」自运是废话,老子有钱不会自己生产吗?

1940年,法国沦陷;同年,美国大选,孤立主义者的选票很重要。罗斯福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来没有妥协,在选票和国家安全之间,他坚定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最终,罗斯福赢得了选举。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提到「要想和纳粹和平共处,只能以全面投降为代价,这种受人支配的和平,绝不是和平。」当年,美国提出了年产5万架飞机的目标,颁布《全国义务兵役法》,军费拨款突破50亿美元。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会痛陈:绝不能让英法因为没有子弹而投降,任何消极防御的措施都是最卑劣、最不真实、最没有爱国心的表现。

鉴于盟国确实没有钱,而美国军火商又产自私人厂商,罗斯福想到了绝妙的一招:租借,有联邦政府出钱购买,租借给盟国军火商。为此,罗斯福的谋士团还在一堆国会旧文里发现了1892年的判例,该判例授权陆军部长「如果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可以租借陆军财产。」根据这个判例,罗斯福起草了《增强美国防御法案》,即《租借法案》,只是陆军司令换成了总统,总统可以「出售、划拨、交换、租借或另行处置任何此类防御物资给任何此类政府。」

1941年5月6日,罗斯福宣布,中国被纳入《租借法案》,到抗日战争结束美国共援助中国国民政府8.45亿美元。

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态,将尽一切可能为苏联提供援助,苏联并入《租借法案》,解除苏联4000万美元海外资产冻结。1941-1945年,美国共计向同盟国输出价值600亿美元的援助物资和资金,其中英国得到54%,苏联得到22%,遍及亚非拉35个国家。

《租借法案》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每天美国援助盟国的坦克、军舰和飞机,一定要比战场上损毁的多。

1941-1942年,所有美国工业体系都在开足马力为这个目标奋斗。这也是盟军战争中最为艰苦的岁月,中、英、法已经丧失了制海权,无力护航海上物资,尤其是对苏联的运输,最短的航程也达4500英里,还要通过迷雾重重的北极;滇缅公路运往中国的物资则有美国十四航空队护航,每运送1美元,美国就要消费掉1美元……国民军滇缅公路生命线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租借法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1年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保证以全部军力联合作战,直到胜利。

英法士兵虽然也使用地方货币作为军饷,但士兵可以用地方货币按官方汇率兑换美元。要知道,就算是欧洲解放区也有黑市,实际汇率从来都是高于官方汇率。很快,盟军士兵就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他们经常以黑市的价格换取地方货币,却以官方汇率向军队兑换美元,再到黑市换地方货币,几个循环下来,就发了。即使如此,英法官方却从未明令禁止。此时,战争已经胶着了近3年,德国士兵整日在数军票,盟军却已经开始发美钞。有美钞的士兵,当然比数德国在占领区发行的废钞的士兵更有勇气。

《租借法案》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战时支持了盟军作战,更在于一种危急时刻的国际合作精神。

1942年6月11日,罗斯福在国会演讲,希望免除盟国债务,他说:「战争的代价是无法用货币来估计、比较和偿付的,这种代价必须以鲜血和辛勤的劳动来偿付,但战争费用应该由符合持久和平与相互繁荣的办法来补偿……美国不需要新的战争债务危害新的和平,胜利的和平就是偿付我们的唯一货币。」罗斯福的确是超越本国狭隘名族主义的世界政治家。

在这种策略指导下,《租金法案》没有引起各国的争端,1945年8月《租借法案》失效时,英美即发表联合声明:「根据《租借法案》,盟国在战争中丧失、损坏或消费的美国物资,不构成对任何一国的财政负担。」根据此精神,1946年美国一笔勾销了对英所有援助的求偿权,随后许多国家债务也都被勾销。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国际政治舞台说到底还是靠经济实力说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是在美国援助下才取得了胜利,英国、法国,甚至苏联和中国,全世界都在拼命借美元、用美元。无需标榜,美元已经为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英国和美国就开始着手准备重整国际金融体系,英国此时仍旧希望自己能与美国分庭抗礼。只是英国黄金储备已从41亿美元下降到19亿美元,而美国黄金储备已经从1937年的127亿美元上升到200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的70%。

根据这样的事实,两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鉴于英国黄金储备不足,凯恩斯建议成员国不得兑现黄金,可以向国际清算组织透支。鉴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量,美国的想法很简单:我的世界,我做主;别人的世界,我也要做主。

两个国家提出的计划,说到底都是固定汇率制,关键是哪个国家拥有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一点:究竟谁是老大?

1944年7月,在美国倡议下,44个盟国代表730多人来到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这个镇是华盛顿市民避暑胜地,位于考斯县境内,谁也没想到这个静致甜美、草木青葱的小镇会成为国际金融巨头争吵的场所。据说是因为怀特心脏不好,需要一个安静、设备好的去处;不过也有人说,选择布雷顿森林小镇,是因为美国财长小摩根拥有会议旅馆50%的股份。

布雷顿森林会议,全称「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主题是讨论战后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其实,无论会议形式如何,会议的本质始终是新一代江湖霸主淘汰前辈。就算英国再能忽悠,大家对英国的家底也心知肚明。会议基本接受了怀特计划,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并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司职这方面活动,为战后建立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奠定基础。

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因为美元一直在这个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又名「以美元为主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仍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比价固定,1美元=0.888671克黄金;体系建立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承认美元是「自由兑换货币」。这也就意味着,美元=黄金=唯一的世界清算工具=唯一的支付工具=唯一的储备货币。

作为一种国际金汇兑货币制度,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成熟,一些缺陷是无法弥补的,更直白些说,这个体系是热那亚会议2.0版,只不过当时美国还没有统领世界的经济实力。现在轮到美国做主了,它就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各个国家货币与黄金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即使持有唯一的「可兑换货币」——美元,也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可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事实上,各国货币全成了美元的附庸。作为唯一的世界本位货币,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通行货币支付清算手段,美联储就成了世界的「中央银行」,只要美国滥发货币,就可以通过信用手段操控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金融。

这个体系,对美国当然是相当有利,美国可以在不动用黄金的前提下通过发行美元购买别国企业、资源、劳动力等,战后初期美国高度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这个国际货币体系。说白了,美国只要通过开动它的印钞机,全世界都愿意拿自己宝贵的产品来换它绿色的纸张。当然,世界哪会这么简单。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是不能抹杀的。20世纪20-30年代国际金本位崩溃后,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英镑、黄金、美元代表的三个集团互不相让,成为各自独立的货币集团,加上无休止的贸易战、高关税、外汇倾销,这些都是国际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源,也终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了国际金本位崩溃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使得西方世界出现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长久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固定汇率,又不存在黄金输送点的概念,各国货币供应实际不受黄金储备限制,可以动用货币政策缓和危机和萧条。由于美元成为主要的世界货币,美国可以通过贷款、赠予、援助等多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货币,扩大其国际贸易。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独占世界货币规则制定和修改权,说到底是美国一家的买卖,美元才是世界货币的老大。当老大也是需要有条件的,这两个条件需要:第一,保证本币与黄金官价稳定,不能忽悠兄弟们;第二,要向兄弟们提供足够的本币。

要维持本币与黄金的兑换稳定,本币就不能过分流出;要当老大,就得给大家分美元,让兄弟们都有钱花,以维持国际清算。这两个条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不可能重合。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建立,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就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比金本位更不靠谱。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就是朝鲜战争。

钱到底值多少钱,大概只有上帝才能说清楚。频繁波动的汇率固然可以调节经济,但也会给各国经济带来重创,于是我们有了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巴西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自此,江湖不再平静。

四、四点启发

4.1 世界历史就是金融史

正如本书书名所揭示的,几乎所有人类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无论是重大的科技进步,还是国家之间的战争,背后都离不开金钱的较量。金钱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世间万物有利则必有弊,金钱可能成为助推人类社会进步的天使,也可能成为祸害人类的怪物。就像大家记得的「特里芬魔咒」,因为人类社会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4.2 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跟金融相关的,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各种规模战争背后的推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工业革命开始就让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彻底摆脱了生存经济时代的生存危机。但新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出现了,人类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总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失衡,当大众的购买力极度萎缩时,产能过剩就会出现,资本家这时候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将它们送给没有消费能力的民众,这个时候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危机。

4.3 经济危机能够得到缓解

虽然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强大的学习和纠错能力的帮助下,人类社会已经慢慢学会更好地应对经济危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比如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就吸取了1929年大危机的教训,及时投入大量资本救市,让美国避免了再次陷入大萧条之中。也就是说,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救市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

4.4 教育和创新可能是面对经济危机的最好方法

危机永远不可避免,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会有。当创新难以为继,危机就成为必然。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则是教育。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根除经济危机的希望,但只要我们自强不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地提升和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效率,从而创新出全新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不断陷入经济危机的魔咒,那么就有可能最大限度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后记

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下,绝大多数的资产和行业之间都没什么对冲关系。

我们的希望永远在持续的个人努力上。无论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赚了多少钱,理论上一个人最终过得好不好都是会反映在个人努力上,只要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把极端事件的年份全部包含进去。而且我们说的持续入金或者是专注主业等都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