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安全边际》
原书名:《Margin of Safety:Risk-Averse Value Inves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作者名:赛思·卡拉曼(Seth A. Klarman)
出版方:HarperCollins
ISBN:9780887305108
前言
这本书号称是投资界最贵的书,说它贵,一个是因为这本书已经没有再版,在亚马逊上,一本二手的标价是2000美元。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事投资的人如果认真领会了安全边际的精髓的话,那么他在投资上所有可能避免的损失将成千百倍超越这本书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以及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安全边际。
在价值投资界,这是一本带有传奇色彩的书。它的英文版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后,就没有再版过,也没有正式的中文译本。在美国的各大学的图书馆,这本书永远处于丢失的状态,因为丢失一本书的罚金是200美元。
赛思·卡拉曼,大学毕业后进入基金公司工作,1982年他筹集了270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而1982年的美国股市恰恰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当时美国股市已经熊了18年,没人相信股市会涨。
卡拉曼就是从这时进入股市,到2009年他得到了年化20%的回报,或者说,在27年的时间里,他的本金翻了137倍,因此他还得到了一个绰号「小巴菲特」,而他所依靠的理论就是这本《安全边际》。
卡拉曼的投资方式跟巴菲特比较一致,就是价值投资,用低于资产价值的价格去买入资产,卡拉曼是个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他说从没想过赚大钱,只是想保护资产。他不做对冲,也不用杠杆,而且经常在手上保有大量现金,有时现金比例达到50%。
他像一只目光锐利的猎鹰一样,大多数时间里他总是盘旋在天空中在等待,等待稳准狠的出手机会。而这个稳准狠的机会,就是指市场陷入焦虑和恐慌的时候。
卡拉曼的名言就是在投资中「拥有接下焦急卖家所有资产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说,雷曼银行倒闭之前,市场陷入深深恐慌,大家都不敢再碰债券了,此时卡拉曼疯狂扫货,买入大量金融债,这些债券当时的收益率竟然高达15%,他前后一共投入了18亿美元,最后等危机过后,竟然赚到了12亿美元。
有人问,卡拉曼不担心踩雷吗?他已经调查过了,虽然深陷危机,但是汽车贷款的损失率仍然很低,所以就是这种不信邪的态度,让他赚到了大钱。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反而错过了躺着赚钱的机会。
在卡拉曼看来,必须首先关注风险,其次才是收益,成功的投资者不能被情绪左右,投资者如何看待市场的波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投资结果。
如果你和市场的主流理论一样,认为股价的波动是风险,那么你就不会赚到钱,如果你认为股价最终由公司的价值决定,股价的波动带来的是机会,这样你才能赚到钱。
他在投资实践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一个是等待最佳的击球机会,第二就是给自己留足安全边际,给自己留下在估值上犯错的空间。
到底怎样才能给自己留足安全边际呢?实际上,安全边际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
一、投资者会在哪里跌倒
主要厘清投资与投机。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他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有两种情况不应该去投机,第一是他输不起的时候,第二是他输得起的时候。意思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要投机。
对于投资者,他们买入的是企业的股权或者债权,他们相信这些证券的价格,从长远来看是由内在价值决定的,投资者获得回报的方式有三个:
- 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反应在股价和股息上。
- 其他投资者愿意用更高的估值买走股票。
- 低估的股票价格向企业价值的正向回归。
那么我们再来看投机者的视角,他们不断的在预测价格的上涨还是下跌。 他们买入证券的根据不是基于基本面,而是对市场心理的揣摩,别人未来也会买入,就有机会,别人未来都要卖出,那么就该卖出。
他们将证券,看成不断换手的废纸,牛市就买,熊市就卖。但实际上从一个长期的时间段来看,从未有人能连续预测正确市场的价格。
市场参与者是不会佩戴袖标的,所以你很难区分投资者还是投机者,甚至投机者他们也会伪装成投资者,更狠的是他们连自己都骗。
而一些专业的投资者,也会在特定的时候,去执行一大堆投机的操作。市场长期会是一台称重机,不但能称出优秀公司的斤两,还能区别出谁在投资谁又在投机,真正的投资者会获得持续的成功, 而投机者往往像是坐过山车。
投机客玩的只是博傻的游戏,他们追逐估值过高的证券,只不过希望有下家以更高的价格接盘,如果找不到这个下家了,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成为那个接盘侠。而至于为什么要买这个证券,这个证券能给他到来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之所以不建议投机,就是因为人性根本控制不了,也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傻子,所以别看一开始赚的很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泡沫就破裂了,然后就会损失惨重。
比如1983年美国市场上,热炒温切斯特磁盘驱动器的公司,但一年后这些公司的市值就从54亿美元跌到了15亿美元,只有很少的人提前带着钱离开,更多的人都损失了至少70%。
在书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国市场曾经热炒沙丁鱼罐头,价格炒到了很高很高,所有的沙丁鱼罐头,都只用来交易而不被消费了。
有一天一个哥们觉得自己赚了很多钱,就拆开一罐沙丁鱼罐头尝了尝,结果发现,他手上的沙丁鱼罐头早就全都变质了。当他告诉同伴的时候,同伴哈哈大笑说,兄弟,这些罐头是用来交易的,不是吃的。
这就是典型的只知道交易,而不去关注价值的案例。这种事情在股市上天天都在发生。大家手上拿了太多的变质的沙丁鱼罐头,都还乐此不疲,以为发了大财,真正发财的是那些把这些变质罐头卖给你的人。
那么怎么来区别投资品和投机品呢?其实方法特别的简单,投资品能够给你带来现金流,而投机品不能。
比如说,你买入茅台的股票,即使股价不便宜,只要公司的盈利收益率超过了你的资金机会成本,你就是投资。因为茅台的价值有很好地现金流入支持。相比之下,艺术品本身并没有现金流,因此在价值投者眼里,只能算投机。
炒房算不算投资,曾经算。
10年前,房租可以超过5%,覆盖掉贷款的利息,所以炒房算是一种很好的投资,但现在不算,房租回报不到2%,甚至不如你把钱存银行划算,他的收益小于机会成本,如果你是贷款买房,那么现金流更是流出的,所以现在价值投资者眼里,炒房不再是投资,而变成了投机。
卡拉曼也提到了市场先生。如何看待市场,是价值投资者区别于其他人最重要的地方。
在价值投资者眼里,市场不可预测,但会犯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的错误赚到很多钱。
从表面上看,这跟《漫步华尔街》一书中提到的观点相冲突,因为从统计数字上看,投资者,包括专业投资管理人在内,很难长期战胜市场。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证券市场上,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极少数,市场的主流是不断判断市场走向,企图通过交易战胜市场的参与者。对于这些人来说,频繁的交易意味着更多犯错的机会和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一个长期的时间段内很难战胜市场。
以卡拉曼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认为,市场先生有时会失去理智,低于内在价值卖出证券,或者高于价值买入证券,这是千千万万市场参与者交易出来的结果,而市场作为一个群体,经常受到情绪的扰动,当这种机会出现时,我们有很大的机会战胜它。
但前提是你自己得十分的理智和清楚,只把市场先生当做交易对手,而不要受到市场的情绪干扰。
但大家通常不是这样的,比如你买入一只不断下跌的股票,你率先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市场先生比自己知道的更多?然后就陷入了恐慌,最后错误的卖出了股票。而如果是聪明的投资者,他们低价买入后,发现价格还在下降,应该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他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入更多筹码的机会。
如果你是看重价值和现金流的,10块钱的时候敢买,那么5块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给你带来的现金流翻倍了,没有道理不敢买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拿国债来说,每年给你4%的回报,这4%就是流向你的现金,而如果国债价格下跌了一半,那么他给你的回报,就变成了每年8%,那你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高兴呢?但通常这时候有人怀疑了,说国家是不是快完蛋了,国家以后还能还本付息吗?
他就不想想,国家完蛋了,你留着人民币还有什么用,即使你拿着黄金,也肯定还是饿死街头的结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股票价格上升或者下跌,都是估值变动引起的,而并非是企业自身出了变化。
换句话说,只是你想象中的企业变了,而实际上人家没有任何的改变。如果你只根据想象中的变化,就买入卖出股票,那么你就是在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
对于这种投资者,作者的建议是,你最好还是找别人来管理你的资金,你自己可能完全不是这块料。非得去自己投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不过,即使你找到别人来管理你的资金,结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你自己不提高,到时候波动性一大,你就谁也不信了。那么多好基金,都在底部被赎回,其实就说明了这点。买基金并不能解决你投资的问题,或者说除了自己,没人能对你的钱真正负责。
卡拉曼说,之所以这么多人,在投资上懒得研究,主要是因为主观上他们就把股市当成了一个不劳而获的赚钱机器,而对市场缺少敬畏之心,如果要告诉他,股市要按照劳动时间取得报酬,那么他们保证也就不会想在这里赚钱了,专业的投资者其实很辛苦,需要阅读和计算大量的内容。
所以股市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赚到钱的地方。
贪婪的情绪会把投资者的焦点,从长期投资目标转移到短期投机,当疯狂上演之后,往往接踵而来的就是悲剧,而很快,贪婪就会让路于恐惧,投资者在恐惧中会变得损失惨重。
作者举例在华尔街80年代早期的时候,政府债券的年化收益率都到达了2位数,那时候很多人都去追这种债券,以至于后来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大幅下降之后,他们仍然在到处寻找这种两位数收益的固收产品,这些人被称为收益猪,说的就是他们没脑子,最后很多人都被高息理财或者垃圾债给骗了个血本无归。
甚至把之前投资高息政府债券赚到的钱,都赔进去了。
后来这些人发现这条路不通又开始去投资股市,但他们不知道,债券收益率其实早就反应在了股票价格之上,也就是说债券收益率持续低迷的时候,股价可能已经涨起来了,此时他们冲进股市,结果又接了一个高位。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大家开始找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我们知道的市盈率,低市盈率是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呢?然而并没有,投资者只买低市盈率的公司,结果往往买到了一个失宠的便宜货。
而且最要命的是,后面随着价格下跌,市盈率还可能不跌反升,因为他的业绩下降的速度更快。作者说这叫做只看后视镜来驾车,结果必然把车开到沟里去。
所以结论就是,金融市场太复杂了,他是投资者交易出来的,所以充满了人性的博弈,也提供了太多的诱惑,很容易引导自己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去投机而不是去投资,多数投资者的情绪很危险,而且一触即发,当市场价格朝着一个方向波动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会表现的非常强烈。
所以投资者必须要了解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也就是说你必学会看到现金流的方向,从而利用市场先生所提供的有利机会。如果看不清资金流的方向,那么你就是在投机。
二、价值投资的理念和实例
2.1 理念
价值投资讲的是50美分买到1美元的资产,但在不同时期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如果通胀环境下,价值投资的标准会被放宽,70美分去买,也不是不可以。而如果要是通缩环境,即使你真的花50美分买到了1美元的资产,你心里也打鼓,怀疑自己是不是仍然买贵了。
就比如2018年10月的情景。A股已经跌到了历史大底,但大家仍然望而却步,不敢出手。
也就是说,即使是价值投资者,在遇到市场环境糟糕的时候,也会选择放过更多的球,挑选最有把握的那个,折扣最大的那个下手。这个折扣就是安全边际,就是预防价值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的一个缓冲阀。
你觉得他值100,但其实他只值75,这时候你要是花80买,那实际上就亏了。所以格雷厄姆提出,你看他值100,最好把它想象成80,然后用60去买,这就是避免自己看错,从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巴菲特这么来描述安全边际,如果你修一座大桥,他的承重是3万磅,但你只会让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这个桥,而不会让3万磅的卡车上来。
那么作者是怎么考虑安全边际的呢?
比如有家公司要破产了,但他已经公告,债券持有人,会获得清偿,得到本金和利息,他账面上也确实有这些资产,而此前这家公司的债券年化利息是11.8%,但就是因为要倒闭,再赶上87年股灾,所以市场上没人愿意要他的债券,这些年化收益两位数的债券全部都打9折出售,而且价格还在下跌。
但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绝佳的抢钱机会,他买入这种债券,至少获得了年化11.8%利息,还有10%的折扣,短期内年化收益超过20%,所以管他是不是还下跌呢?当然应该全力扫货。最不济拿到破产,也赚大了,而一旦市场转好,弄不好还有更大的价格涨幅。
在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这种低估的安全边际才会出现,人们常常忽略他的内在价值,甚至一些股票价格还不及每股营运资金净额,还有些股票的价格,都不到每股净现金。这就是明显低估了,换句话说,在这种时候,你用手上100块钱,买他公司里的100块钱,很多人都不敢了。其实都是100块钱,公司还附赠了那么多资产给你。
价值投资的基础,就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市场经常犯错误,这才给价值研究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空间,相比于指标权重股,不被人关注的中小股票,更容易发生定价错误,道理很简单,因为研究的人少,没人关注,所以他们很可能会产生黑马,而一旦他们成为黑马,成为了明星,那么就会引来机构,从而纠正这种定价错误。
而大家都关注的明星股,比如茅台、格力,这种公司定价错误的概率比较低,因为研究的人太多了,除非超级大牛市或者股灾,基本上不会发生错误。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想投资这些价值股,必须等到极端情况出现。才能够出手击球。熊市里才是你建仓和做资产配置的机会。千万不要到牛市里去做配置,那样你头几年会亏的很惨,甚至最后动摇你投资的决心。
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股市经常出现无效的情况,作者也给出了解释,因为短期证券价格的走势由供需决定,长期才由价值决定,而供需和价值可以变得毫无联系。
市场上的大量交易者,他们愿意买卖的价格,可能跟一名价值投资者愿意出的价格,完全不一样。什么意思?
比如到了牛市,大家就一路看涨,愿意出的价格也越来越高,而价值投资者一开始在价格上涨前买入,在价格上涨中持有,在价格高的离谱的时候,他们也会卖出。
比如某只股票,我算的是每年15%回报,5年翻倍就行,结果半年就被炒翻倍了,一下我5年的任务就都完成了,我当然要卖出了,这5年中肯定会回调。到时候再以合理的价格接回来就是了。
所以价值投资者,只愿意在价值低估,或者合理的时候长期持有股票,价格高太多,也是会卖的。如果简单把价值投资想象成,买入蓝筹然后一直持有,那就是脑子进水了,2018年的行情就有效的教育了大家,蓝筹也是会跌的,而且跌起来也同样很惨烈。
格雷厄姆的名言是,市场短期看不是一台称重机,他是一台投票机,是无数个体选择的结果,而这些选择只有部分是理性的,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所以综合在一起,一定是感性的结果。
价值投资的中心原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价值总是趋向于反映在证券的价格之中,证券的价格会更加接近潜在价值。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接近,而不是等于。
比如一只股票的每股盈利1毛钱,市场估值10倍,那么他价格就是1块钱,因为恐慌可能会跌到5毛钱,因为乐观可能会涨到2块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每股收益变成了1块,还是10倍估值,那么他就应值10块,所以这时候,他就会在10元这个附近波动,即使再恐慌也还有5块钱。这也算是一种价值回归。
卡拉曼说,价值投资其实就是一种证券价格与潜在价值之间的套利活动,只不过这个套利要用时间去完成。所以他是三维的而不是二维的。
在80年代的华尔街,出现了很多的价值骗子,这些人打着巴菲特的旗号,夸大企业价值,用高价购买证券,也没有做好安全边际,但是由于那几年是牛市,所以他们仍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到了1990年,市场回调之后,这些价值骗子立马现了原形。
所以价值投资知易行难,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标准,而且需要遵守纪律,善于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判断力,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2.2 价值投资
作者讲价值投资有三个要素:
- 自下而上的策略。
- 追求绝对表现。
- 价值投资是一种风险规避方法,对风险和回报给予同等重要的关注。
从这三个定义来看,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采用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也就是说必须先去判断宏观环境,并且从中得出准确地结论,还要正确的应用这些结论。
比如你看到利率下降,就会想到去投资债券,这其实就是在逼着大家去预测那些根本没法准确预测的东西,这种投资方法,没有安全边际,也不以价值为购买依据,他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预期已经反映在了价格之上。
比如公司的业绩切实好起来了,然后他们才会开始买入,因为他们预感公司后面的业绩会一直好下去。
那么价值投资者的自下而上的选股,又有哪些好处呢?能够规避自上而下所带来的问题吗? 自下而上的策略,他需要投资者一个接一个的去寻找便宜的证券,他不需要做出任何的预测,用他们的话说,这个方法就是买入便宜货,然后等待,就这么简单。
自下而上的投资者往往会持有大量现金,当他们无法找到诱人的投资机会,他就倾向于什么也不买。
比如2018年9月的新闻,说巴菲特就手持1000亿美元的现金,意思就是说老巴已经找不到什么便宜货可以买了。说明股市不便宜了。而自上而下的投资者,则总在考虑轮动,甚至考虑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该选用什么样的对策,投资什么最恰当的资产。
总结一下,自下而上的投资是考虑买不买的问题,而自上而下则不考虑买不买,而在考虑该买点啥?
作者说绝对收益的投资者他们看得更长远,如果你考虑相对收益,那么你很难忍受某只股票相对市场表现不佳,因为那样会拖累你的业绩,而绝对收益投资者不看重短期市场压力,他们更愿意买在左侧,在低价时主动布局,深知春种秋收的道理。
相对收益的投资者,他可能会更愿意满仓,不愿意持有现金,因为持有过多的现金,在牛市中会让他的收益落后于市场走势。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所以一旦遇到股价低估,市场暴跌,他们也就没有办法去抓住这样的机会。
相对收益投资者更像是给市场打工,等待市场发工资,而绝对收益投资者,则是私营业主,他们无利不起早,只关心投资的绝对利润。
当投资者更加关注绝对回报的时候,那么他对于风险也就更加的在意,有人说高风险高回报,作者纠正了一下,风险本身并不能创造差额回报,只有价格能够创造差额回报。
高风险高回报指的是市场在定价时对风险的看法,而价值投资者要抓住的恰恰是市场定价中的错误,因此价值投资者要抓的是那些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标的。
在市场上大家经常用一个指标来衡量风险,这就是贝塔值,也就是一种证券,或者一个组合他过去的价格波动,跟整个市场波动关系,如果波动比市场更大,这个证券就具有高贝塔值,相反,就说他是低波动的产品。
但作者并不认为这个东西有多大作用,用过去的价格来证明未来的走势,这有点太荒谬了。对市场而言,股价大跌,贝塔增高,投资者应该远离市场,而价值投资者正相反,以较低的价格买入股票,安全性大大增加,投资风险变小。
作者还提到一个投资中常常被忽略的概念,就是机会成本。
市场先生经常会犯下大错,但是如果你总是满仓投资,手中没有现金的话,那么你将无法抓住这个错误的机会,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巨大的。也就是说该赚的钱,因为满仓而没有赚到,那就相当于赔了。
所以不要总是琢磨我要买什么?我要投资点什么?其实持有现金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他是一份市场出现极端情况下的买入期权,而你总是匆忙投资,经常性满仓,就相当于卖掉了这份期权。
三、价值投资的过程及应用
关于价值投资决策的具体过程,作者先说,好的投资机会很稀少,他们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摆在你面前,你不可能通过浏览华尔街的研究报告就去发现这些机会。
还有一种情况,诱人的投资机会却集中出现,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时候你通常就没什么现金了。所以有钱的时候,往往没机会,有机会了,可能你没钱了,这些都是悲剧。
在股市上,股票打折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什么,你能否承担这个结果?是你要考量的因素。
从本质上来说,价值投资都是逆向投资,不受欢迎的东西,才会有价值低估的可能。当市场都去追捧的东西,绝对不会再有价值。
逆向投资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披上了风险的外衣,吓得你屁滚尿流,避之唯恐不及,更别提去出手买入了,那么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克服恐惧的心里呢?
投资者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即使看到了机会,也会十分怀疑自己是否是正确的,因为这意味着要与天下人为敌,成为别人眼里的傻瓜,所以实在是有点难过。而且最要命的是,逆向投资,一开始都会是错的。
比如大空头里的巴里博士,他主动做空美国楼市,一开始巨亏,搞得老板差点把他开了,投资人差点把他告上法庭。所以他不停的打架子鼓,也是为了释放心理的巨大压力。
他知道美国的楼市已经严重高估了,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价格扭曲要持续多久。在这些逆向投资者眼里,全世界都疯了,而在全世界眼里,他们才是疯子、傻子。
所以价值投资者最怕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期限,一个是赎回压力。他们知道第二天太阳会正常升起,但很可能等不到明天的黎明,如果是自有资金,并且无期限的资金进行投资,那么价值投资者才是真的无所畏惧了,因为他们知道价格不断下跌,已经改变了赔率,让他们可以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去跟大众对赌。
在逆向投资中,就是要跟不确定性打交道,你可能永远也无法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因为一旦确定性的因素出现,价格可能就已经涨上去了。
这里有个小技巧,最了解公司的,无非就是管理层了,所以在熊市管理层大比例增持公司股权,很可能就是一个股价低估的标志。你在高管和大股东增持里面去分析投资机会,抓到鱼的概率会比较大。当然,也有些是滥竽充数,故意增持吸引眼光的。
而具体的方法就是,每天都在百度上搜搜,股东增持,高管增持等关键字,如果有消息,一定会有新闻爆出来。自下而上绝不是随便抓到一个就研究,那样你的工作量就浩如烟海,如果只在股东增持的里面进行研究,那么一下工作量就小的多的多。
价值投资者,还要时刻关注催化剂,低价买进去,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股票回归价值,一定离不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这个催化剂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他才能回归正常?
比如养猪的企业,他的催化剂就是猪肉价格周期来临,一旦猪肉价格上涨,那么他的资产价值也就快速提升,业绩也就出来了。还有的企业内在价值大,潜在分红多,他的催化剂就是野蛮人入侵,比如万科就是这样,宝能抢他的股份,价值就开始快速回归。
还有公用事业类公司,他们价值回归的催化剂就是市场利率下降。他们是重资产行业,利率降一点,就会产生很多的利润变动。
一些公司分拆,可能会产生机会,一个公司拆分出一个业务,这时候通常不会引发分析师的关注,而投资者也对他知之甚少,通常新拆分出来的公司,被卖出的比较多,所以往往这时候会有价值出现。
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大机构嫌弃他小懒得买,小散们不会注意这些没有明星气质的新公司,没人关心的灰色地带,往往才是产生价值的地方。
作者举例一家公司就是被分拆出来的,账面价值是15美元,净营运资金就11美元,而他的股价也是11美元,这个新公司就是因为市值太小所以没人关注他,结果后面他涨到了62美元,这才引发了华尔街的追捧。
这跟彼得林奇的看法完全一样。没有被华尔街关注的股票,才是好股票。一个天天都有研究报告发出的公司,他的价值早已经被价格所透支了。
作者说一般财务陷入困境的公司,往往会产生价值低估的机会,他之所以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陷入法律纠纷,或者单纯的财务问题。
而他们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现金耗尽,短期债务无法清偿。这看似危机重重,甚至有的可能真的会关门破产,但其实许多企业,只要给点阳光就能重新灿烂。只要有新的资金注入,他们就可以很快清偿债务恢复生产,恢复造血能力。
像作者这样的投资大师,他们很喜欢破产投资,因为一个企业已经启动了破产程序,那么他的所有价格也就全都变得可控,不用再去预测未来的业绩走势,这时候确定性的低估就更加明显。而且谁有钱谁是爷,谁缺钱谁是孙子,面对破产企业的时候,投资者更有话语权。
讨价还价中,也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保证你买到更多的便宜货。
冯仑就说过,房地产行业里,最不赚钱的是盖厂房的,其次是盖酒店的,相对赚钱的是盖住宅的,而最赚钱的是做资产处置的,也就是谁家没钱了,你拿着钱过去收他的资产。
不过这种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由于他不是大量交易者参与交易的证券,所以定价会出现偏差,几家投资者的报价可能存在估值不准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出现大家都想买,反而给出了高价的情况。另外不能光看资产本身的价格,还要看资产的造血能力,如果不能造血了,那么资产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第三就是注意负债,破产的企业往往都是被负债压垮的,并购他的资产,也必然承担他的负债,有些负债可能是你承担不起的。尽管这个资产可能以后会很值钱,但在赚钱之前,你可能已经被负债拖垮了。比如孙宏斌入主乐视就被坑惨了,发现自己100多亿,还不够还债的。
后记
首先卡拉曼讲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长期的视角,最重要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要习惯在市场上,做那个别人眼里的傻子。
在股市上获利的途径,只有三个:
- 企业自己营运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他将体现在股利和股息上。
- 其他投资者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
- 价格向价值回归。
所以卡拉曼反复提醒,一定要找到投资的抓手,那就是带来现金流。自己买的公司,必须产生自由现金流,它的生意必须是不断赚钱,而且是越来越赚钱的。
股票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跟企业关系并不大,他只是记分牌,而你应该关注比赛本身,成功的投资者要习惯看到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总是盯着价格不放。
长期看,投资的合理的回报,基本就是企业的现金流和他的增长率之和,不要总梦想着一夜暴富。学会投资,先要学会控制风险,在你想赚多少钱之前,先想想自己能抗住多少亏损。
投资是孤独的,需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挑战传统智慧,挑战其他人的眼光,站在群众堆里,永远只能当被收割的韭菜,跳出群众队伍,也并不一定就成功,只能说有机会成功。
投资就是一门用价格换价值的学问,而这中间的关键点就是估值,不过估值的目的并不是要计算出确切的价值,它只是用来判断,跟价格比是贵了还是便宜了,80%的估值结果,跟价格对照都是模棱两可的,但不要紧,有那20%明确的结果就够用了。
买入低估就能赚钱了吗?哪有那么简单,买进去以后还有漫长的等待,1974年巴菲特说过一句名言,这是我所遇到的唯一一次用格雷厄姆的方法买入费雪式股票的机会,但我们都知道,美股真正走出熊市要到1982年才发生。
也许你跟巴菲特一样,也能在2018年10月买入低估的股票,但你能有他的忍耐力,忍受随后8年不涨吗?
价值投资者应该在下跌的市场中去寻找机会,如果股市一直涨,他去寻找价值,那一定是一个二把刀。只有市场不好的时候,才会有价值的机会,市场恢复平稳,价值很快就会消失。
所以价值投资者都是喜欢熊市的,只有在熊市里才能找到捡便宜货的机会。反而讨厌牛市,因为牛市一来,他们就要做一个纠结的选择,到底要不要卖出自己的筹码。
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中最核心的概念,但是现实中很少能出现显而易见的安全边际。
想要真正成为价值投资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可以依靠的安全边际,需要对商业模式的准确判断,对财务数字的敏感分析,以及超越表面思维的复杂思维能力,和天生做少数派的淡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