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说谎心理学:一针见血的精彩读心术》
作者名:[德]乌特·艾尔哈特,威廉·尤能
译者名:高会真,廉德冰

前言

说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诚实,但我们又不得不说谎,可以说日常生活很多都是由谎言构成,不说谎根本无法立足,不信你在孩提时代试一下,某天老师穿得花枝招展,并要大家评价时,你说,老师你穿得好俗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不说谎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得分清楚什么时候能说谎,什么时候不能说谎,什么时候说谎有利,什么时候说谎很愚蠢。

你以为这本书是教你如何说谎,其实不是,这本书要教我们的是各种谎言背后的心理原因,提高我们对谎言的感知能力与辨别能力,成为一个更清醒的人。

一、说谎真的很差劲?

说谎并没有那么差劲,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是出于自我安全感的需要,可是我们自己是否在协助创造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呢?

1.1 谎言没有那么不堪

我们需要谎言。第一次见老丈人的时候,你会说一堆恭维之词,而不是嘲笑他的发际线,尽管你的内心很想说他很老,但你必须说,您看起来真年轻。

当你的朋友表达完他的遭遇后向你诉说“我真是太没用了”后,你如实回答,对,你就是个差劲的傻X,你觉得这种“如实”是不是很好?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说,为了照顾朋友的情绪,你会用一个仁慈的谎言去掩盖。

不仅如此,谎言和幸福的关系也是极其密切的。

1.2 我们一直在说谎

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说谎,即使在我们看来再有道德的人也是一样,因为说谎在很多时候都无关道德。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使情节丰富一些,会添油加醋一番,这是说谎吗?当然是,我们想获得对方“惊讶”或者什么其他的情绪。

我们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女生时,明明很喜欢,但偏偏在别人开玩笑时死不承认,这是说谎吗?当然是,我们想维持自己的自尊,或者我们有一些其他的目的。

我们在跟自己的伴侣吵架时,明明认为自己理直气壮,却说“我错了”,这是说谎吗?当然也是,我们不愿意再多加争吵伤害感情。

无论是大的还是温和的谎言,我们一直都在说谎,但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否认,或者说,我只说过一些无关紧要的谎,这不是狡辩,是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本身就会有效过滤有关说谎的记忆。

所以当我们教育孩子不要说谎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一句废话,其最大的作用可能是“不要对我说谎,请让我尽量容易地监控你”,我们并没有把真正的人生智慧教给他们。
**

1.3 诚实也不容易

当你的朋友说自己从小在贵族学校上学,并在众人面前吹嘘一番时,你作为他的同学,有一天戳破了他的谎言:他啊?我们乡里初中的同学,学校破得很,快毕业时候还被开除了。

你很诚实吗?当然是,既然别人问了你,你觉得自己就要诚实,但显然,当你干了几次这样的事儿之后,就没人愿意跟你相处了。

那么,我们在好朋友面前能不能足够诚实呢?比如你今天的裙子配色真丑?也得看情况,看气氛,否则,这就是好朋友之间的一大友谊杀手。

那些天天把自己“说话直”放在嘴边的,其实是短视的自利者。说自利,很简单,违心就会不爽,所以宁可让别人不爽也不让自己不爽,但为什么是短视呢?为了让自己短暂舒服不惜牺牲友谊,就是短视。

1.4 正面谎言

谎言在很多时候是“必需品”,且是打造正面形象的必需品。很多人会说,谎言怎么还能是正面的呢?当然可以。

试想你的朋友说了一个只有你才知道的秘密,他要求你保密,而此时另一位朋友刚好问到,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说,我知道,但我不能说,或者我不说,很显然,反而会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从而不停地向你发问,当最后得不到答案的时候,你们的关系可能就会受影响。

但你也不能直接把别人的秘密说出去。或许最常见也是最好的回复就是:我不知道。

此时你说谎了,但长此以往,你会赢得“可靠”的声誉。

1.5 动物也说谎

我们所说的“说谎”其实还是偏向于“说”,那动物呢?如果要说说谎是人类特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他生物虽然不会“说”,但在整个自然界中,说谎都远比诚实更为常见,而那些最最诚实的,基因多半不太能够留存下来。

变色龙通过改变颜色来迷惑苍蝇,竹节虫也是如此,让自己显得跟树枝一样,就连植物,捕蝇草都会模仿苍蝇求偶,然后在苍蝇进来的时候,咔擦一下关门。

谎言和生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和其他生物都需要尔虞我诈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
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一直保持诚实,那么显然,他不是特别高尚,而是他认为在你面前诚实的远期利益可能会更大,而当他认为说谎的远期利益更大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谎。

二、爱情需要一点谎言

爱情也需要一些谎言,这些谎言不仅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有人说,爱情容不得一点谎言,此人要么是天真,要么是自私,相信我,TA根本没想明白爱情这回事儿。

2.1 爱情收益

很多人说,爱情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是无私的,但他们是否如自己所说真的是这样的呢?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对象有衡量,虽然其中的因素很难被量化成具体的效用,但我们还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在模糊衡量:她的身材好,谈吐优雅,他会赚钱,讲话幽默等等。

衡量好收益以后,我们还会衡量成本:跟他在一起吃穿不愁,可或许会被闺蜜嘲笑嫁了个老头;跟她在一起可以让哥们儿羡慕,但好像不太安全……

我们并不像我们以为的这么“盲目”,我们在爱情里是很聪明的,我们会根据社会的反应和别人的评价来推算自己的“市场价值”,从而去寻找与自己相配或价值高于自己的人,而之所以有些人在恋爱之后智商会降为0,并不是因为TA更高尚,而是TA更贪恋爱情中回报时的那种感官刺激,为此愿意放弃利益。

2.2 出轨心理

出轨是摧毁爱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当出轨的事儿没被挑明的时候,有时候一方可以假装不知道。

这种假装不知道,就是对自己说谎,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谎呢?因为在衡量了离婚成本之后,觉得还是暂时忍耐更好,也就是忍耐成本小于婚姻内的收益。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情况下一方更容易装聋作哑?就是TA在婚姻内得到的利益足够大,大到比忍耐出轨的心理成本还大的时候,TA就宁可不戳破谎言,知道了这个以后,那些撺掇别人愤而离婚的就显得很傻了,你觉得别人不应该忍受,是因为你在婚姻内得到的利益没有人家大而已,所以你的感同身受是不准确的。

那么,为什么装聋作哑可以,但对方“自首”了却更难在一起了呢?一方面是假装不知道的时候可以骗自己是多想了,没有实锤,这个在心理上还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假设对方知道了自己已然被出轨,自己还能接受继续在一起的话,两人间的相处天平就会倾斜,出轨方虽说一开始会苦苦道歉,但之后会更为肆无忌惮。

因此,对于被出轨方来说,如果在婚姻中享受到了足够大的收益,那么就更不愿直面现实。
**

2.3 白头到老

我们都会很羡慕那些白发苍苍却依然在一起的伴侣们,我们觉得他们才是爱情的典范。

但其实过程通常没这么简单,一起生活5、60年,关系始终很好的伴侣是极少的,通常都是动态变化着的,甚至有很多是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的。

两个人能够很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情感经济”,什么叫情感经济,就是两个人在不断磨合之后,会对这种磨合过程产生“不想再经历”的倦怠感,于是在衡量成本以后,会偏向于跟原来的伙伴合作。

因此,很多人之所以白头到老,不一定是他们很合拍,很可能是他们在选择分还是不分的时候,彼此都不愿意花时间再去接受新的风险了。

当然,这样的心理可不能拿出来说,否则故事就不动人了。

2.4 排他性谎言

都说爱情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说,相爱的双方都要求对方是完全忠于自己的,而自己是对方的唯一,是不可取代的。

其实没有这样的道理,而之所以大家都认同这个道理,是为了虚张声势:因为我秉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你最好知道我的底线,别乱来。
**
只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太可能只遇见“伴侣”这唯一一个能让自己心动的人,但我们同时又只能对伴侣说:是的,我只爱你一个人。

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秘密,而我们也需要一些谎言来保存这些秘密,所谓的爱情排他性是我们在争取“爱情权益”时必须坚持的原则,但它事实上并不存在,我们关心的只有对“我”够不够好,至于对别人,这不是我们关心的范畴,而之所以我们对排他性如此在意,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对我们还“不够好”,理由是他还有能力将爱分给别人。

因此,只要你不知道对方将爱分给了别人,而对方分给你的部分又足够多的话,其实你是感觉良好的,排他性障碍只跟我们的贪婪有关。

2.5 伴侣的特质

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我们喜欢优秀、喜欢美,然而评价这些的时候往往又是主观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

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会喜欢一些比较高尚的东西,比如心灵美,比如高尚的品质,比如有爱心,比如有孝心等等,当有人问我们对伴侣的要求是怎样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这样回复。

但事实上呢?不完全是。

研究证明,人们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尤其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方面,无论是在外貌上,兴趣上,宗教信仰上还是在价值判断上,尤其是在一些主观的方面,因为这些方面很难看出优劣。

但有一点,当人们有自认为的显性缺陷,或者叫客观缺陷,并对此感到自卑的时候,人们就会挑选明显在这方面能有互补的另一半,或者将这块加分加得特别多,比如特别丑的,自己如果特别在意,TA就会倾向于选一个特别美的伴侣;比如特别矮的,自己特别在意的,TA就会倾向于选一个特别高的伴侣。

这些是由我们的隐性心理驱动的,但我们往往不承认或者根本不知道。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从生物遗传学上来解释的话,就是当我们在主观判断上觉得自己的某一特质没问题或者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将其继承下去;但当我们觉得我们的某块基因是不行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将其在下一代中进行改良。
**

2.6 利用谎言

当我们走入婚姻很久了以后,当初的激情都会慢慢褪去。

直接的情感体验是转瞬即逝的,当我们事后去回想,其实再惊心动魄也就那样,而记忆是被自己一直在刷新和扭曲的。因此,无论之前有多么多的美好,被时间冲淡之后,我们都很难百分百还原当时的情感,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琐碎、新鲜感丧失之中。

不过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重拾一些爱情的感觉,那就是一起去做几件惊险的事情,当我们一起投入到惊险之中时,人会因为劳累或害怕变得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会被身体理解为爱情,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欺骗,但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欺骗。

一辈子太长,要长久稳定地走下去,靠的一定不是真相。

三、幸福为何需要谎言

我们第一部分就说了幸福需要谎言,现在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幸福需要谎言,以及如何正确地“说谎”。

3.1 幸福是什么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定义,我们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主观的产物,是我们通过调节内心而获得的主观感受。

作者将其称为:巧妙的自我欺骗。

很多人问过我幸不幸福,因为人们觉得我过于理性,应该很难感知到幸福,恰恰相反,理性的人最容易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可以用理性的大脑创造出来的,而感性的大脑只能被外在刺激影响,它们完全没有能力掌控幸福和不幸的感觉。

所以有一部分人,命运赐给他们再多的东西,他们还是会被日常的小事搞得牢骚满腹,因此,对他们来说,幸福就是奢侈品,这不是靠获得更多物质的东西可以解决的,当你觉得我拥有了这些就可以幸福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拥有的时候,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让我们感到幸福或不幸的,不是摆在眼前的真相,而是藏在内心的评判。
**

3.2 创造积极能量

感知幸福其实是一个创造积极能量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看似负面的事件,但无论事情有多负面,都不会妨碍我们创造积极能量。

其实,我们在平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能力,也发挥过这种能力。当你撞车的时候,你会怎么说,说自己驾驶技术差?很多人会说,如果不是前面那辆该死的车急刹,我怎么会撞上去,这谁也避不过。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说?因为我们希望将其“塑造”成一次小概率事件,塑造成一次“与我们无关”的事件,这样才不会打击我们下一次开车时的自信,避免让自己畏首畏尾。

其实热爱一项工作也是可以自我创造的。

现在还有人会问我,在我刚开始从事UI设计的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很辛苦或者工作内容很多而感到后悔从事这项工作?其实我一点都不辛苦,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其实工作内容和强度并不算高,有一定的自由活动和学习时间,我完全可以当成免费的进修机会进修技能和知识的学习锻炼,而且公司还会支付一定的薪水。而与那些付费进行的课程相比,其实也更加轻松,并且也不缺可以请教的人,所以,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件单纯因为“赚钱”而不得不做的事儿,那就辛苦了。而最终事实也是如此,现在的工作,一件很难再有那种机会了。

因此,积极能量是在于你的大脑如何思考,有人看到半杯水是“只有半杯水”,有人看到是“还有半杯水”。

3.3 酸葡萄心理

一只狐狸看着成串成串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可是,葡萄架太高,无论它怎么努力都够不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并表示不屑一顾:算了,葡萄还没熟透呢,都是酸的!

我们现在常常以酸葡萄心理去嘲笑别人,但其实这只酸葡萄狐狸为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酸葡萄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直面现实,但有时当我们无论怎样都得不到一件东西,自己的内心又比较敏感脆弱的时候,酸葡萄心理也是一种防卫手段,它让我们不至于面对生活太消极。

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变成巨富的时候,他们会转而说,巨富有巨富的烦恼。诚然,巨富有着很多的烦恼,但却不是非巨富可以感知的,因此,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卫手段。

3.4 安慰剂效应

谎言可以治病,这是已经被证实了的,也被医学上称为安慰剂效应。

经研究测试,同一种药,哪怕只是糖或淀粉做成的安慰剂,首席医生开出来的效果比普通医生好,普通医生开给你的,比护士拿给你的好。

安慰剂的本质是谎言,医生的头衔越多越复杂,他开出来的药就越是能治病,哪怕是糖水,而如果你吃的药上一旦写明了:该药不含任何有效成分,当且仅当你认为它有效时,它才有效。这种药就不再含有任何神奇的作用。

德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针灸疗效的大型研究:针灸师对一半病人进行了“专业治疗”,针灸部位非常讲究;同时还是这些针灸师,对另一半病人进行了“非专业治疗”,当然,病人们都以为自己接受了专业治疗,最后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中,被“治好”的比例或有所缓解的比例几乎一样。

然而不会有针灸师愿意这样说:只要你相信针灸能治好你,那么你就能被治好,无论我扎在什么位置。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医学界就发现了,一次弄破点皮的假手术就有可能让患者复原,这也是谎言的作用。

3.5 创造幸福

我们说,创造幸福需要大脑的自我欺骗,而在很多人心里,幸福就是他们毕生追求的东西,因此,能否创造幸福,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我们从方法论出发,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3.5.1 记录美好

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时常进行记录,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幸福感提高了。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是有遗忘曲线的,而记下来哪怕不回味,在大脑中的印象也能留得更久,调用得更快,就跟抄书一遍更容易背诵是一个道理。

3.5.2 使用积极词汇

如果你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消极词汇,比如紧张、麻烦、焦虑、难过、问题等,会不知不觉给自己营造一种“我不太好”的心境,要改变这种心境和氛围,从使用积极词汇开始,让你一想到自己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蹦出“我目前还不错”的感受。

3.5.3 多笑

我们说,我们因为快乐而笑,其实这并不是单向的,很多时候,当我们笑的时候,我们会莫名地感到快乐。你可以试一下,笑一笑,不要管为什么而笑,就是笑,快乐就会来。

四、谎言如何帮助我们的生活

谎言并不全然是坏的,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谎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我们的生活。

4.1 掩饰自己

我们常常在社交中掩饰自己的真性情,我们所说的大部分话都和我们的第一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人会称之为虚伪,但其实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试想一下,当你的同伴、朋友对你开了过火的玩笑时,你是不是很想挥拳相向?但你忍住了,并打马虎眼转移了话题,因为你知道,你还想继续在别的方面与他们相处。

一个不懂得掩饰情感、控制情绪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自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我们的心理机制可以替我们感知到什么时候发火可以让我们不受惩罚,什么时候发火会招致对方的报复。

因此,我们常常说的忍无可忍其实并不是单指对方做的事让你忍无可忍,这通常只是我们发火的借口,也就是谎言,真正的原因是,忍受的成本和发火的代价之间的比值,领导和同事对你做出同样的事,你的忍耐阈值是不一样的。
**

4.2 真相有时不如结果重要

作者讲了一个很意味深长的故事:雷姆和艾瑞娜认识于一个派对,艾瑞娜年轻漂亮、光芒四射、追求者众多,雷姆却很普通。所以,当雷姆在派对结束后邀请艾瑞娜喝咖啡时,艾瑞娜有些诧异,也不是很情愿,但当时很多朋友在场,她不想让雷姆难堪,于是出于礼貌就说了一句“非常乐意”,其实心里想的是待会儿找个借口离开。 两人在咖啡馆坐下后找不到话题,气氛很尴尬,这时雷姆突然对服务员说:“请给我拿点儿盐,我喝咖啡喜欢加盐。” 艾瑞娜很吃惊,接着雷姆就解释为什么他喜欢加盐,他跟祖父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这种方式怀念祖父。 艾瑞娜听了很感动,于是也讲了自己的一些家乡事,接着他们就开始频繁约会,每次去喝咖啡,艾瑞娜都会为了他向服务员要盐。 雷姆是个好男人,性格好、体贴,还顾家,艾瑞娜很庆幸当时是出于礼貌撒了谎,否则就错过了。 几十年后雷姆去世了,艾瑞娜在遗物里发现了一封信,信里雷姆道了歉,其实他喝咖啡并不喜欢加盐,但当时实在找不到话题,就临时编了一个跟祖父的暖心故事,后来一直不敢说出来,并硬着头皮喝了一辈子的怪味咖啡,希望得到她的原谅。 艾瑞娜看完信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同时她又很感动,有人为了不想失去她,将一个难以坚持的谎言持续演了半个世纪。

在这里,真相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呢?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是结果重要。

但现在我们改一下,如果故事的结局不是这样,雷姆骗了艾瑞娜之后,对她十分不好,这时很多人可能会痛恨雷姆那该死的谎言了,但其实痛恨的真的是谎言吗?不,依然是结果。

这就像我们以前常说的一个段子,一个富二代骗女孩子没有钱,最后坦言自己有钱,通常女孩子都会选择原谅他,哄两下就能好;但一个穷人骗女孩子有钱,最后坦言自己其实没有钱,女孩子通常都不会原谅,她们的理由往往是:我痛恨被欺骗。

但其实痛恨的真的是被欺骗吗?我想应该是结果。

4.3 谎言教育

虽说我们一直对别人说,我们痛恨别人对我们说谎,也如此教育孩子,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但就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我们往往会让孩子的大脑“失调”,而在这种失调中,他会渐渐领悟谎言的意义。

比如有时候,当我们自己的小秘密被天真无邪的孩子发现,或者我们需要他们帮忙应付一些事情时,我们会说: “要是奶奶打电话来,就说我们去外面了,晚上不能去吃饭。” “要是妈妈问起来,就说我们没来过游戏机厅,否则你下次再也出不了门了。” “去看看谁在敲门,如果是隔壁那个讨厌的阿姨,就说我不在。”

我们说,不要撒谎,但有时候我们自己却逼着孩子撒谎。当有时候孩子并没有照我们所说的做,而是选择把实情说出来的时候,他发现事情会变得麻烦,于是,这进一步让他认为,有时候我们就该说谎,包括大人“教我不要说谎”这件事,很可能也是不得不说的谎。

但,我们又不能就此放任孩子可能滑坡成为一个谎话精,毕竟,他还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时候应该说谎,什么时候说实话是“长久有利”。

因此,当孩子对我们说谎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而是说出他的内因:

  • “我知道你为什么撒谎,你想取悦我对吗,但显然你的谎言太差,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 “我知道你为什么撒谎,你不想让我去上班,可我现在告诉你,为什么从长远来看,我去上班对你最有利,你这样说谎,反而使我们本周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如此,孩子才能慢慢意识到,说谎只是一种方式,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对自己要达成的这个目标来说,说谎是不是最有利的方式。
**

4.4 自证预言

谎言对人的影响,有时是持久的,比如预测未来的那一类。

有个小伙子去散步,有感而发,就把自己的心情记了下来,可是一摸包发现自己的本子不见了。小伙子焦急地顺着原路找,最后在一位老太太那里找到了本子。 老太太问他里面是什么,他老实回答,是一些文章。老太太把本子还给了他,并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相信我,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 小伙子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他家境贫寒,希望早点赚钱养家,而且也不觉得自己有这么好的天赋。 然而他的运气不太好,每份工作都做得不怎么如意,就在这时候,他想到了老太太的预言,于是,他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试试,每当遇到瓶颈,他就会用老太太的“命中注定”来鼓励自己。

这个小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狄更斯,而那位老太太,据她女儿表示根本不识字,所以,她不可能看得懂狄更斯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自证预言,随机将孩子分成两拨,一波分到聪明班,一波分到普通班,结果一两年后,聪明班的孩子成绩就是比普通班好。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深信一些注定会失败的谎言,那么这种失败也一样会自证,因为反正努力也没用,那就不努力算了,结果真的就一直失败。

五、谎言也需要操练

常常说谎,且说劣质的谎,会给人不好的印象,但完全不说谎,又会分辨不出别人话语中的真正意思,因为谎言其实也是需要不断操练才能说得高级的。

5.1 识别隐形谎言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谎言,而不是全盘否定?因为任何不得不使用的东西,只有接受它,并操练它,才能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
这不是鼓励大家说谎,而是只有当你不排斥它,并且明白什么时候该使用它,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的时候,谎言才能为你带来最大的正向利益,你也才能更好地分辨出别人的语言里藏着些什么,而TA的目的是希望你怎么做。

比如在职场中,有人在会议还没开始前当众“关心”你昨天是不是很晚才睡的时候,你需要弄清她是不是真的关心你,假设你看出来了她其实并不是真的关心你,她在撒谎,她想在大家面前说你憔悴让你难堪,此时你怒骂“你的脸不就靠粉遮着吗?”那就完全中计了。

有些谎言可以在台下,但不能被戳破搬到台上,尽管大家都知道是她先挑起的,但也会疏远你。

我们需要回敬这样的“谎言”,用类似的方式,但如果你不经常进行练习,显然是做不到的。我们常说某人情商高,其实“说谎”也是一方面,你以为就你一个人能听出别人的意思?就你一个人懂得骂粗话回击?

如何巧妙地摆住台面上的风度又不吃亏,还能让对手知难而退,这比直截了当要高明得多。
**

5.2 测谎仪的谎言

说不说谎除了通过经验来判断,还有什么方式?我们知道经验有时候不靠谱,就算经验再老到,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对方说谎,那么机器能不能做到呢?比如说测谎仪。

测谎仪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审讯工作中,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它依然只能作为佐证之用,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呢?

因为测谎仪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它没法判断对方是否说谎,它只是一台普通的生理反应参数测量仪,但它会通过一些诱导的方式让你相信它真的可以识别出你的谎言。

正式测量前,测谎专家往往会跟你聊上很久,确定你这个人的个性以及诚实程度,来制定对付你的方法,然后反复向你强调这是一台识别准确率达99.99999%的机器,没说100%是为了科学需要,但其从未有过差错。

不止如此,有些时候测谎专家还会提前做点小实验,比如让你挑一张纸牌,挑完后让你放回牌堆洗乱,当他一张一张问你是不是的时候,你都回答不是,接着他会准确地告诉你是哪一张,因为你一旦说谎是无法掩盖的。其实呢?他往往早就在牌上做了记号。

这所有的种种,都是为了让你在面对测谎仪说谎的时候产生更大的压力,从而加强你的生理反应,这样机器就果然变得“有效”了。

5.3 自我欺骗

看清自己很难。为什么很难,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对自己进行着自我欺骗。

我们很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哪怕是明显不正确的。那些稍弱一些的,可能在别人点破之后就能迅速意识过来,而自欺症状强的,会找尽一切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并将异己者都视为敌人。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改变观念也好,改变固有行为也罢,都是一种对过往的自己的否定,这会引起我们某种程度上的不适,而大脑的设定,就是习惯于将不愉快和难以接受的信息从我们的意识中剔除。

比如当你被一个团体除名的时候,你会安慰自己说,这么垃圾的团体,我当初是瞎了眼才会进去的,这是我们前面说的酸葡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要推翻自己,也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情。

然而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接受快速地否定自己呢?当有更大的利益在吸引我们的时候,此时,我们的系统2就能战胜系统1。

比如你有一位有钱的朋友,你跟他观点相左。可是你明白,要成为好朋友,首先要志趣相投,于是你可能会迅速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强行说服自己对方说得很有道理,因为表面上的认同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

这个时候,你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是建立在你想获得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但你会真心地认为自己是在“赞同”,这也是自欺的一种。

通过以上对自我欺骗的解读,我想大家都能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为什么要自我欺骗?因为我们想改善自己认知失调的状况。

比如明明我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是个不势利的人,为什么我会赞同他呢?那肯定是他的观点正确,值得赞同啊。

比如明明我工作得好好的,能力又很优秀,为什么会跟公司在加薪问题上谈崩了以致于下岗了呢,那肯定是公司格局太小啊,或许是我本来就想跳槽了啊。

所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前面说酸葡萄的狐狸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吧,这种将失调感调回来的需求就像饥饿一样,是一种十分强劲的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识别出来,用理性来控制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将其放出来,以便抚慰自己的内心,什么时候,就要坚决地刺痛自己,不让自己沉醉在自欺的麻痹之中。

后记

说谎心理学看完了,大家会发现,这本书并没有一直在鼓励大家说谎,而是希望大家正确地看待说谎这件事。首先承认我们不可能不说谎,其次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说谎,说怎样的谎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而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是死守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一种懒惰,所有用绝对正确的价值观来教育他人的,通常脑袋里都没多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