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多元智能
作者名:霍华德·加德纳
译者名:沈致隆

前言

霍华德·加德纳的头衔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等。这本书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进行研究的二十年时间内,在100多所学校进行了实验,甚至对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跟踪对比,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元智能从原有的七个范畴增加到九个范畴:

  1. 语言智能;
  2. 数理逻辑智能;
  3. 空间智能;
  4. 身体运动智能;
  5. 音乐智能;
  6. 人际交往智能;
  7. 内省智能;
  8. 自然探索智能;
  9. 存在智能。

加德纳关于人的多元智能理论最开始是写给心理学界看的,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却在教育界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一、智商测试的问题

一说起智商测试,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各种测试题,我们现在就专门来学习一些关于智商测试的知识。

1.1 智商测试

1900年,巴黎的不少学生家长向心理学家比奈·阿尔弗莱德提出了一个请求:设计一种测试方法,预测哪些学生将来会有出息,哪些人将平平庸庸。这种爱子心切和中国的“抓周”、“算命”有点像,都希望能够预测孩子将来的人生走向。

1905年,比奈和西蒙一起创造了一种测量智力的方法,并且编成了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这种测试智商的方法叫做“智力测验”,测试结果称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也就是IQ。

这一量表很快就被移植到许多国家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智商测验被用来测试新兵,红遍了美国。从那个时候开始,智力测验就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科学工具,由此产生的各种变种量表也越来越多。

在以前,人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聪明,只能够凭借直觉来进行,一个人聪明或者不聪明,到底有多聪明,两个人比较起来谁更聪明一些,都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智力测验量表诞生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了。

这就类似于,在过去没有工具的时候,你只能大概估量一个人的身高:“这是个高个子,那是个小矮子”,但是现在你可以用一把软尺来测量身高的具体数字,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这个人身高180cm,那个人身高178cm,前面的人比后面的人长得高”。

有了智力测验这样一把尺子,用来测量任何人的智力高低,看起来似乎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1.2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

在各种各样的智力测验中,有一些直接通过反应速度来测量智商,测验过程非常简单:相对来说更加精密复杂的智商测试之一是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让学生进行语文和数学考试,然后把这两个学科的成绩加起来,以此推断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智力的高低。这种看起来并不严谨的做法,却非常普遍,甚至有专门为超常儿童或者天资聪慧的孩子开设的学校就是通过这种测验招收学生的,如果智商超过130,就可以进入学校学习。

这种选拔精英式的教育方式需要每个学生都学习同样的核心课程,并且使用纸笔的方式来完成测验,根据测验获得的数据大小进行排序,最聪明和有前途的学生被送到最好的大学进行继续学习,他们将来有可能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地位。

这种做法看起来非常熟悉,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种教育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最优秀的学生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精英式的培养方式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

在智商测验中取得较高成绩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确实更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看起来也更聪明一些。但是,成绩更高的学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所取得的成就却并不像之前的预测的一样。某些无法通过入门考试的人成为其他领域的大师,而成绩优秀的人却度过平庸的一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智商测试的真实作用。

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就说明他非常蠢吗?那么,那些考试成绩不好,但是却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象棋大师的人又如何解释?传统的纸笔测试必然只能够测试人一部分的智能,测试成绩得分高的学生也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在其他方面的成功。

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是多元智能观点的来源。

二、智商和智能

上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关于智商测试的知识,人们经常说的智商和加德纳所说的智能是不是一回事儿?

2.1 智能不同于智商

在“零点项目”跟踪的孩子中,其中有两个小孩子参加智力测验,试卷上印着各种单词、公式、图表等相关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类似于国考中的行测。

最后的测试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孩子的得分要比另外一个高一些,老师们据此判断,成绩高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会更好,而得分相对较低的那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就相对比较差一点。这种预言不出所料地得到了证实,他们后来在学校中的表现确实如同智力测验分数所预测出来的结果一样。

这是否就能够说明,智力测验的成绩就能够预测孩子一生的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普遍认为“智力是快速有效学习、寻求特定问题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解答大量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这种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够预测到孩子的这种能力,也就能够预言他们在学校的成绩。

但是,他们毕业了之后呢?项目研究中,那位成绩平平的孩子,却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工程师,而成绩优秀的那位“超常儿童”,刚开始想成为一名作家,由于作品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最后只能在银行做一个小职员,表现相对平庸。智商测验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测儿童在学校的成绩,但是对于走出校园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却并不适用。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希望在孩子走出校门之后,能够一直保持优秀,可是,为什么智力测验的结果预测在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就不管用了?

这是因为,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仅仅是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大多数人都像被洗过脑一样,认为逻辑和语言就是全部的智力。实际上,这两种能力仅仅是人所独立存在的智能中的一部分而已,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多种独立的智能。

每个正常的人生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九种智能的潜力,人类个体的不同就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程度和组合不同。环境和教育对于开发和培育这些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智商测试和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堂学习,忽略了社会实践。

单纯依靠纸笔的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导致学生身上许多重要的智能无法得到开发。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走向社会后却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被社会嘲讽为“高分低能”。

大数据越来越火热,人们对于测试和数据的迷恋也越演越盛,恨不得能够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变成量化的数据,甚至对诗歌等文学作品也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创作。人们需要从对于数据的疯狂迷信中解放出来,去重视那些对于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先来仔细研究一下加德纳对于多元智能的分类。

2.2 多元智能

加德纳及其研究小组对于脑损伤病人、超常儿童、白痴学者、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都进行了研究,发现人类神经系统经过多年演变之后,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能。

经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确定了人类至少存在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九种智能。
**
语言智能,主要是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智能较高的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且和人进行交流沟通。在作家、演讲家、节目主持人、播音员、编辑等职业岗位中,更容易见到具备较高语言智能的人。

数学逻辑智能,从事和数字相关工作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逻辑智能,他们在学习时依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来寻求答案,善于寻找事物的规律和逻辑顺序,甚至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也喜欢寻找对方逻辑上存在的缺陷。数学逻辑智能强的人,相对更容易接受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数学家、会计师等数学逻辑智能相对更强。

空间智能,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型,并且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强调人对于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较高敏感性。具备较强空间智能的人,能够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把所感知到的空间表现出来,比如画家的形象空间智能较强,而几何学家的抽象空间智能较强,建筑学家的抽象空间智能和形象空间智能都比较强。

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调节身体运动,包括运用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具备较高身体运动智能的人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身体运动智能较高的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做东西,喜欢户外运动,甚至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加上手势和其他的肢体动作。舞蹈家、运动员的身体运动智能相对较高。

音乐智能,就是感知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能够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作曲家、歌唱家、音乐评论人等在作曲、歌唱和演奏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莫扎特就拥有极高的音乐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能够有效理解他人,并且和人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包括: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具备较高人际关系智能的人,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他人的情感动向,对他人表现出关心,能够协调和动员群体,并且具备排解纠纷的能力。成功的销售商、政治家、教师等都是拥有高度人际关系智能的人。

内省智能,也被叫做自我认知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具备较高内省智能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规划,并且能够通过各种反馈通道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这类人喜欢独处和静思,喜欢独立工作。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都具备较强的内省智能。

自然探索智能,是指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能力,自然探索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探险家、植物学家、气象学家等在自然探索智能方面都相当出色。

存在智能,是对于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哲学家和文学家等在存在智能方面比其他人更强一些。

在这九种智能之外,有可能存在其他智能,但是目前还没有被确认出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潜力和努力

经过第二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智能是多元的,每一种智能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人天生在某一种智能方面具有突出的潜力,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了?

3.1 智能早发现

尽管加德纳认为人的多种智能同等重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和数学很好,那么智商测试和考试成绩得分就会相对比较高,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就读的概率更大一些,但是离开学校之后的表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和运用其他智能。

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个好成绩,那么重点培养孩子的语言和逻辑智能就是一件非常明智的选择。但是,孩子终究要走出校门,学校重点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智能,走出校门的学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加持,就难免显得千篇一律和没有竞争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言和逻辑智能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评估都依赖于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测试,如果一个学生这两种能力不强的话,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就有可能会被埋没。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指望学校和整个社会改变评判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难度,远远高于培养自己的孩子。在能够接触到直接评估其他种类的智能前,孩子们总是要经过一些考验,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智能测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智能上潜力更大。

对于儿童进行智能测定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过早确定一个儿童的发展方向。

比如,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看起来是个音乐神童,就把他送去专心学习音乐,放弃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一个孩子在运动方面表现出特长,选入专业运动员训练队伍中进行专业训练,放弃了文化和艺术课程的学习。

儿童特长智能的早期鉴定,只是为了帮忙确定他可能从哪一种经历中受益;同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儿童智能上的弱点,尽早进行干预和强化,甚至设计特定的教学方法来保证重要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比单纯的听天由命积极的多。

3.2 多元智能组合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身上,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身上的智能都是以多种智能组合的方式存在的。
**
智能和智商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的智商测量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智能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独立性,比如说,一个人的具有很高的数学逻辑能力,但是音乐智能却有可能根本不存在。

几乎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比如拉小提琴,并不是仅仅只有音乐智能就能够完成的活动,还需要掌握身体运动的技巧。甚至,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来与经纪人和听众进行沟通。

这种多种智能的组合运用,有可能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一个人有可能在各种智能上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是所拥有的各种智能组合起来,在做事情的时候反而非常出色。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并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也不要担心,他的综合能力有可能很强。

3.3 智能的阶段性

智能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对于智能的评估和开发要考虑到孩子的阶段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婴儿期的方法并不适合于后续阶段,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在培养孩子的智能发展方面,既要注意不要拔苗助长,也要防止停滞不前。在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向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孩子们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的。

天分较高的儿童,能够自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种觉醒,通常发生在童年时期。儿童个体对于某一领域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反应,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对于这一领域感觉到亲切。

所以,儿童会在这个领域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上适当的智能组合,不需要很长时间,他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内取得很高的技能。这种天分极高的儿童在音乐领域和数学领域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然,通过有意地安排机会,让儿童接触特定的工具以及各行各业的人,能够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才能。

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比如在音乐智能中分辨音高的能力,在空间智能中辨别三维空间的能力等。在某一领域中,一部分人可能会有更为突出的表现。随着智能的发展,每一种智能都开始与符号系统联系起来,比如数学公式、乐谱等,在接受正规教育时逐渐学会这些符号系统。

在青春期和整个成人阶段,智能是通过对于理想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

五岁左右:神童,是超乎寻常早慧的人。在五岁以前,大部分儿童被特殊的领域所吸引,这种被吸引的原因主要是兴趣而不是拥有能力。

十岁左右:开始掌握领域规则。儿童很想知道领域的规则和文化的传统,并且希望能够尽可能快地掌握它们,也就是他们希望知道“游戏”规则。孩子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由于自己野心勃勃的坚持和追求,拒绝接受随波逐流。在群体中感到舒服和惬意的人,从来没有感受到压力和不和谐的人,成为专家的可能性很小。

青春期,成为神童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距离天才还有一段时间,这是最重视专业知识的阶段。在某一个领域专注学习十年,就可能达到专家水平,并且做出一定的贡献。其中有一部分人不会停留在专家的水平上,会变得有冒险和质疑精神,想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过了青春期之后,一些人身上的创造性会暂时或永久地消失。

成熟阶段,一个人的天赋模式的最后位置就可以确定了。如果专心从事某一个领域的工作,要么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专家,要么成为不令人满意的专家,或者是成为想要追求卓越而失败的人。追求创造性的人,性格特点一般会表现为:野心勃勃、自信、轻度神经质、富有冒险精神,很难得到他人的好评。

智能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阶段性的。培养孩子智能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关键期。

四、天赋到天才

加德纳认为,门萨协会的很多成员除了是考智力测验的专家以外,在别的领域就呵呵了。那么,从天赋到天才,到底有多长的路要走?

4.1 智能的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智能,但是有一部分人在某一些智能方面具有更突出的表现,而另一些人则相对较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运用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和强化,能够将大量儿童提高到前者的水平。这就类似于,有远见的家长会提前让孩子加强锻炼,增强体魄,降低生病的风险。

在某一领域表现超常的孩子,并不预示着在其他领域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就。因此,发现孩子的智能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传统的测试方法,过于依赖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

比如,如果要求孩子画一幅星空的画,但是孩子不认识星空这两个字,就算他曾经画出过非常漂亮的星空图,如今也无法完成要求。

忽略被测试者所处的阶段和环境来进行测试,无法测出孩子真实的智能水平。
**
可以将孩子们放入复杂的环境中,比如让孩子们观看一部情节复杂的电影,其中有几种智能比较突出,比如音乐迷人、动作优美等,都有可能吸引到这些特殊的小观众。在电影看完之后,询问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就可以大概窥得孩子智能的特点。

也可以将孩子带入一间大房间内,在屋子里放置很多游戏器材,简单记录孩子们在不同的区域或者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探寻孩子不同智能的状况。

不同智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我们习惯于用智力不足来形容在语言或者逻辑上有问题的人,但是在音乐和绘画领域,音盲和色盲也被认为是智力不足。这就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了,运动能力不强的孩子,有可能在绘画方面具有很强的天赋,并不见得就是弱智。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地不尽人意,尽早采用科学的手法进行干预和强化。

在人的一生中,遗传基因对于智能可能达到的程度具有上限,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逼近这个生理上限的可能性很小,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并且具备培养某一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在智能的发展上取得显著的效果。

4.2 天才的门槛

智能,是一种生理心理潜能,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慧会首先考虑到他的遗传因素和本人的心理特征,包括从认知能力到性格特点等许多内容。

天赋,是早期发育成熟的心理生理潜能的标志。如果一个人进步很快,并且在某一个领域内潜力惊人,我们就说他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奇才,是在某一领域内的天赋产生了登峰造极的表现。比如,莫扎特被称为奇才,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有着远远超出常人的天赋。通常惊人的奇才都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比如数学家高斯的天赋就和音乐家、象棋神童的天赋不同。但是,也会有极少数全能的神童作为特例出现。

专才,专门从事某一学科领域的工作十年以上,具有经验和心得,并且精通某一领域最高水平的技能和知识的人。专才也称为专家,当然专家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创造性和对于本领域的热爱,专家仅仅是具有高超技术的人才。

创造力,往往刚开始在该领域内十分新颖,难以理解,但是最终为人们广为接受。专业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某些领域的专门人才甚至毫无创造力,而另一些人才还没有成为专门人才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创造力。

天才**,既是杰出的专家,又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比如,在科学领域内,牛顿,达尔文被称为天才;在艺术领域,莎士比亚、歌德、伦勃朗、莫扎特等都可以被成为天才,因为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所以我们会发现,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称为天才的,天才具有极高的门槛。

五、真诚的夸

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夸孩子/别人的时候就不能只夸TA聪明啦,尽量精准到某一项能力,这样看上去更真诚一些。

5.1 多元智能的培养

摧残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的多。

家长们和老师们如果不具备培养孩子多元智能的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伤害他们。因为,天赋和特定的领域有关,而某一些领域被社会普遍认可,但是另外一些领域在社会上的地位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

在中国被视为天赋的东西,在其他国家可能就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甚至是多余的;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中,今天的天赋和明天的天赋也都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智能方面,各位家长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木匠教自己的孩子传承自己的手艺,政府官员培养孩子为人处世,作家教育孩子手不释卷……大都根据自己手头拥有的资源,竭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家长们经常会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尽管这种行为一直被人诟病,说孩子太小安排的活动太多会把孩子累坏之类的,但是,其实趁着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助于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一方面,家长扩大了孩子的接触面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学习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本来就是对孩子多种智能的培养。

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智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某个辅导班的课程结束之后,并不代表这门课程就学完了,孩子在某一个阶段所获得的训练,需要在后期经过巩固和提高,才能够扎实。

智能的培养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一场持久战,有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依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当孩子从众多学习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并且自发地选择一个特定领域进行专攻的时候,之前在其他领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其他智能的锻炼有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在其他行业具备落脚点,才迈的开腿去跨界。

5.2 聪明的孩子

一般人们所说的记忆力好,指的是善于记住语言或者文字的内容。神经心理学的证据表明,空间记忆、面孔记忆、形体记忆、音乐记忆、语言记忆都是分开的。我们通常不会把一个能够记住乐曲、舞蹈动作或者记路能力强的人作为记忆力好的表现。但是,在实际上,以上过程都和记忆有关,并且可能机理不同。

与记忆力相类似,批判性思维也是在特定领域起作用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有独特的逻辑思维,也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批判思维,在一个领域内的批判性思维并不见得会在另外一个领域内发挥作用。

开一门独立存在的批判性思维课并不能够保证在历史课上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神奇地应用到数学课上。相反,在特定领域进行反复而有意识的批判性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家长在夸孩子聪明的时候,最好具体到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某个具体的事情,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明白自己在哪个领域是有专长的。

单纯夸一个孩子:“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容易引起孩子误会,误以为一个聪明的人就应该在任何方面都是聪明的,在犯错误时就会倾向于掩盖错误,在面临挑战时会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能而选择逃避。

如果家长在夸孩子的时候和特定的领域结合起来,那么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愚蠢的或者聪明的人,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擅长,在另一方面还有待提高,清晰的定位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提供方向。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除了他特别喜欢的领域之外,他必须要学习一些不那么喜欢的知识,才能够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后记

多元智能理论相对于智商测试的一票否决来说,显得更积极。如果智商测试成绩显示是弱智的话,几乎就把一个人的智力判为死刑了。

但是,多元智能理论下,一个人画画不好,可能唱歌非常动听;一个人跑得不够快,但是下棋总是能赢……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总能发现TA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