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
英文名:《The Economic Naturalist》
作者名:[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Frank)
译者名:闾佳
前言
《牛奶可乐经济学》不同于其它的经济学书籍,它会比较浅显,比较零碎,但又足够有趣。如果你看过那种一集就是一个故事的小侦探剧(比如柯南),并十分喜爱,那你也会喜欢这本书的讲述方式。
同时,它更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经济学版本。
一、回顾经济学知识
1.1 机会成本
我们在前面的一些书籍中学了几次“机会成本”的概念,知道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这件事放弃的其他事的价值。
那么,我们来看一道题:
假设你赢得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卖。但另一位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
迪伦的演唱会票价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在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你的心理承受价位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哪怕你并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成本。
那么请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公布答案:10美元。
为什么是10美元?不是0美元,不是40美元,不是50美元呢?让我帮大家复习下机会成本,看看这个问题是怎么分析的。
首先,你能花50美元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但现在只要40美元,你就相当于多赚了10美元,对这一点的理解很重要,因为对方要价50美元你也会去看,所以你赚到了10美元。
如果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的话,你就没法赚到这10美元,因此,你一旦选择克莱普顿就得损失10美元,这就是它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费雷罗和泰勒向270名最近上了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提了这个问题,在有4个选项可供选择的前提下,正确率只有7.4%,比瞎蒙还低得多。
1.2 绝对值还是比率
我们不得不重复“绝对值还是比率”的话题来给大家复习这件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事情。
你想去隔壁杂货铺买个闹钟,20块钱,现在有个朋友告诉你,沃尔玛只要10块钱,你会进城去买吗?大多数人会选择去城里买,毕竟差这么多。
好,现在你想买台笔记本电脑,杂货铺卖3010块,沃尔玛卖3000块,你还会去城里买吗?大多数人会选择直接在杂货铺里买。
这种思维是不好克服的,一不小心就会中招,我们衡量该不该在哪里买的标准是什么?是来回费用跟差价的关系,与东西本身值多少钱应该毫无联系才对。
再讲个变体可能会更加清楚点:你要出两趟差,可是打折卡只能用一次。去北京的机票200块,打折以后能省下90块,去东京的机票2000块,打折以后能省100块,你会在哪次使用呢?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肯定选东京那次啊,因为100>90,一定要好好分析什么时候该用绝对值思维,什么时候该用概率思维。
1.3 一价定律
什么叫一价定律呢?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标准化商品来说,哪儿都是一个价。
比如黄金,在哪儿都是一个价,比如食盐,也差不多都是一个价,有人说,不对啊,在上海和在北京卖得不一样啊,上海城区里跟偏远一些的小店里卖得也不一样啊,那是因为运费的关系,不相信的话,你从出产地开始把费用加上,它几乎还是一个价。
如果价格不一致,一出现盈利机会,就会有人去套利,在极短的时间内,立马就会变得无利可套。
**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同样的食盐,富人愿意付的钱会比穷人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卖给富人的时候价格稍微贵一点呢?
不行的,即使所有盐商都联合起来这么做,还是会有很多穷人从中作梗,他们会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价格稍低来转卖给富人,接着,价差就很快被抹平了。
1.4 规模和折旧
租过礼服或者婚纱的都知道,但凡租这类东西的,租用的成本都很高,甚至有人宁可自个儿买一件,哪怕之后极少会再次用到。
那么,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只需要40美元一天,而一件500美元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这是什么道理?
道理是这样的,汽车租赁连锁店都是批量购买新车,他们有资格跟制造商讨价还价,获得一个很低的折扣价,他们的车通常只用两年,之后就会按进价的75%卖掉,所以车子在他们手里的使用成本,比私人用户低很多。
但大部分的礼服租赁店都是小店,他们的采购量不足以拿到好的批发价,同时,二手礼服市场很小,用旧的礼服只能捐赠或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学校的表演系和乐队,这样,汽车租赁公司收到的租金,只需在两年内高于购车价的25%即可,但礼服租赁店收到的租金,必须高于每件礼服的全价。
还有一点,多数礼服只能在周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
二、职场中的收入
职场永远是我们最关心的领域,现在就来看看职场中收入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1 产业容量
辛迪•克劳馥是20世纪90年代收入最高的超级名模,即使是今天,20多年后,也没有哪个男模赚得比她多。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这么高呢?是不是因为她们更为漂亮,因此衣服穿在她们身上就“增值”更多呢?从单一性别来看当然是如此,好看的衣服穿在好看的人身上大概率会更好看,但如果不分性别,显然男性跟女性没办法直接横向比较颜值,因此,说女模特比男模特更好看没有道理。
真正的原因是产业容量。
女模特收入高,是因为女性的时装产业比男性的时装产业大得多,以前有个购买力排名,年轻女性排名榜首,男性排名末尾,排最后第二位的是狗。
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数据反映,男性花在衣服上的钱确实远小于女性,而市场容量越大,显然占据头部的公司收入越高,那么最能吸引读者视线的模特,自然价值更高。
从这个现象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职场规律?如果你是头部人才,那么市场容量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市场容量越大,你的收入越高;如果你是普通人才,市场容量决定了你成为头部的难度,市场容量越小,成为头部越容易。
择业的时候,需要先对自己有一个大致准确的估计。
2.2 职业延展性
在高档餐厅,一名侍者一个晚上光小费就能挣几百块,而同一家餐厅的助理厨师却只能挣到几十块。
很明显,助理厨师需要的经验、天赋、和训练,都比做一名侍者的要求高,那么为什么侍者的收入反而要更高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例子来着手:
大妈卖煎饼果子,月入三万;快递员送快递,月入过万;月嫂月入过万……
这些技能要上岗并不需要培训很久,相反,很多在技能上有突出能力的反而拿不到这个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职业的晋升空间不同。
**
快递员送快递,滴滴司机开滴滴,就算干了一辈子,他们的收入也很难上升,而很多岗位是有晋升机制的,一旦晋升,就是一次收入和地位的飞跃。
助理厨师是有机会晋升为主厨的,而主厨是受人尊敬且收入十分优厚的职位,所以会有很多人愿意接受较低的薪水去积累必要的训练和经验,所以在职场上不仅要看薪水,还要看个人的发展空间,掌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
2.3 迟到的奖金
我以前奇怪一个事儿,为什么员工的工资通常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效率的增长而增长呢?
很多公司会有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员工的薪资随年限递增,就算生产效率同时也是考核中的一环,年限这一环也是无法去掉的。
那么公司为什么要跟员工签订这样的合同呢?原因就在于公司想筛选和绑定那些想长期为公司效劳的员工。
**
这种合同里虽然在后期,公司等于是在“养”员工——老员工的薪水比新员工多,干的活未必有新员工价值高。但在初期,公司是划算的,对于新员工来说,他提供的价值收不到对等的薪水。于是,只有那些愿意长久跟公司进行绑定的人才愿意签下这样的长期合约,而一旦员工中途反悔、偷懒,或者干的活不尽如人意导致被解雇,吃亏的肯定是员工自己。
这种年限工资制度,也被称为“迟到的奖金”,并非是毫无道理的。
2.4 奖励工资
陆刃甲开了一家公司,有一次有个程序员来应聘,他很满意。当聊到薪资的时候,陆刃甲问他期望月薪是多少,他说是15k,因为他的上一份工资是15k,陆刃甲说好的,我给你18k,他感到很诧异,说为什么,我说这部分是给你的奖励工资。
很多公司的职位只要一有空缺,就会有很多人抢,那么公司是不是任由他们PK,然后选择符合条件但要价最低的那位才是最好呢?
还真不一定。
当企业开出的价码大于其所能提供的价值时,该位子就会有更多人盯着,而员工本身也会有更多的危机感,努力往这个价值上靠,因此,这一份“奖励工资”其实就成了挂在驴前面的胡萝卜,始终催促着员工变得更好。
对于资金比较宽裕的公司招募有潜力的新人,“奖励工资”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
2.5 报酬设计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客户,现在你的理财顾问推荐你购买一款高风险产品,你是不是应该相信他呢?
判断这件事的首要,是我们要了解你的理财顾问的报酬设计规则,如果他领取的是固定工资,利益亏损都跟你绑定,也就是你赚他也赚,你亏他也亏,那么他的建议靠谱概率更大;如果他领取的是灵活工资,也就是从你赚的部分里拿提成,亏损你自负,那么他的建议里就有更大可能夹带私心,因为高风险产品收益也更大,既然他不为亏损承担后果,那么显然就可以肆意向你提供高风险产品了。
不过这并不是说该理财顾问的职业道德低下,他或许只是在某种报酬设计制度的激励下做出无意识行为。比如医生,很多人说为什么我一进医院就得全身检查,我明明只是看个普通的发烧。
人体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我相信大多数医生都想对症下药,不给病人造成额外的金钱上的负担,但如果对医生的考核里包含了检查费用的激励机制,同时,施加了“若该检查而未检查导致病情恶化,则医生负有连带责任”的压力,那么显然,大部分医生都会给你尽量仔细地检查,这种现象有时候跟道德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而是一种被制度下意识推动的行为。
三、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公地悲剧?有时候个体和整体的利益并不一致,哪怕个体在博弈中使用了最佳策略,在整体上,却是人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
3.1 整体与个体
亚当•斯密说,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比如你为了赚钱去卖煎饼果子,但这份工作同时也给其他人带来了便利,他们终于能在去公司的路上吃上早饭;比如公司与公司之间为了竞争,争相研发新的技术以压低成本更好地活下来,最后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但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不是总是好事呢?我们以前的书里说过框架的概念,在一个小框架内的最优,并不等于在更大的框架里还是最优的。
**
雄麋鹿会为了接近雌性而彼此争斗,它们头上的犄角就是战斗最主要的武器,而犄角更大的雄麋鹿打赢对手的概率更大,于是他们能赢得的配偶也越多,显然,下一代中,出现大犄角的概率就更高,犄角就变成了军备竞赛的焦点。
不过若是我们将框架放大,这种对个体有利的进化对整个群体却未必,因为大犄角虽然在麋鹿之间的竞争中有用,但在森林里,当他们碰到狼或者其他食肉动物时,逃跑起来就更困难,那些小犄角的反而活下来的概率会更大,可惜那些小犄角的却无法将基因传递下去,因为他们接触不到雌麋鹿。
个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会导致整体最优,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进化方向。
3.2 公地悲剧
我们在《经济学通识》中讲过“公地悲剧”,即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整体利益一起受损。
**
比如在影院里观影,在我小的时候,电影院的阶梯区分还没那么明显,我个头小,经常会被坐在前面的大人挡住视线,那么按照我的利益最大化考虑,我应该站起来观影,这样看得更清楚,但很显然,如果我站起来,那么我后面的所有人都得站起来,结果导致整体的观影体验都比之前更差。
3.3 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就是导致公地悲剧的主要行为模式,而军备竞赛的动机则是陷入了囚徒困境。
**
为什么医生开抗生素类药品总是会过度,明知道会引起细菌进化,导致活下来的一小部分细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
医生也有自己的囚徒困境,如果他开我不开,那么在我这儿看病的就好得慢,他的名气会越来越大,钱赚得比我多得多。反正细菌的进化是要靠积累的,我开一次抗生素并不会直接导致它的变异,那我为啥不开呢?
再比如为什么有些小店要24小时营业呢?明明凌晨时候的照明、供暖、员工工资等成本加起来肯定是要比凌晨时分那偶尔几单生意的利润大的,这不是傻吗?
这并不傻。人们在镇上的小超市购物常常有惯性,比如离你家差不多近的有两家,卖的东西也差不多,去惯了哪一家就会常常去那一家。
当有些人在23点以后回家路过超市想买点东西时,发现只有这一家是开着的,那么这就增加了他平时去这家超市买东西的概率,因此超市的凌晨亏损会转化成平时的更大盈利。
这也会陷入囚徒困境,你这么干我不干就吃亏了,于是大家都这么干,最后导致谁也没有比“都不通宵”时更好,但谁也不愿意先撤出这种死循环。
3.4 AA之殇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AA制吃饭,往往会让我们消费更多东西。
为什么呢?如果是各自点自己的东西,那么每个人付自己的账单,大家都会权衡成本与收益,但AA了以后,由于每个人点餐时的成本都被均分了,比如你想吃一道大菜很久了,但很贵,此时5个人一起吃饭,你只需付1/5,用这些成本去尝一尝很划得来,更何况你不点,别人也会点其他他们自己爱吃的大菜,每个人的大菜成本你都要均摊,因此你为什么不点自己喜欢的贵菜呢?
于是就导致了所有人的整体成本上升。
那么如果要让所有人的整体成本下降怎么办?很简单,各自点自己的东西,然后拼在一起吃,这样当你点大菜自己买单却要被人分走,而别人点小菜你根本分不到多少价值的时候,你就会感觉亏了,于是大家都想着自己点便宜的菜来占他人的便宜,最终导致整体的用餐成本比自己单独吃饭时更低。
3.5 入学年龄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晚2年入学,这样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是成绩最好的。
很多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入学年龄的规定,比如7岁或8岁上学,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个决定交给父母呢?这是由于这同样涉及军备竞赛的问题。
如果自家的孩子能晚一年上学,那么他的心智和体力都会比同班同学多发育一年,他有更大概率是班里比较强壮的,比较聪明的,老师们更偏爱他,更容易给他开小灶,他也更容易积累自信,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他会变得更为优秀。更别提有些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晚两年入学。
于是,这就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部分家长拖着不让孩子入学,你晚一年我晚两年,你晚两年我晚三年,结果谁也没受益,受损的是全体孩子的利益。
3.6 避免“悲剧”
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形成公地悲剧,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限制人们的行为。
**
每个人都希望有鱼就捕,因为我不捕就被别人捕走了,我只捕大鱼不要小鱼,可是别人转头就把小鱼拿走去卖,所以我也要大鱼小鱼一起捕。
这样看起来,所有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都能捕到比以前更多的鱼,但随着利益的增大,渔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捕法肯定会造成过度捕捞,最终结局就是所有人都无鱼可捕。因此我们要规定休渔期,我们要限制用来捕鱼的网眼大小。
冰球选手都愿意不戴头盔,因为这意味着比对手的视野更好,听得也更清楚,但风险是受伤的概率更大。然而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也就意味着在没有得到更多优势的情况下平白增加了受伤风险。因此我们要规定所有选手都必须戴上头盔。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个人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上,但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四、解读信息
对信息的解读是必要的,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先搞清一些事情。首先,解读信息的人有没有利益纠葛;其次,是真有能力还是装有能力;再次,是必须对信息做出解读还是在容错范围之内。
4.1 分析师的隐性动机
如果你听过股票分析师的建议,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股票分析师总是在推荐你买入。比如2000年,股票分析师对全美公司做了28000例推荐,其中99%以上都是建议大量买进或是继续持仓,但事实上,2000年,美国有大量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很多甚至跌了一半多。如果你研究下别的年份,你会发现大抵也是如此,推荐买入永远比卖出多很多。
那么为什么分析师总是倾向于做买入推荐呢?
假如有5名不同的分析师负责盯同一支股票,每个人都希望对股价做出正确预测,同时还能跟被评估公司(老板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搞好关系。
这种情况下,他们各自都会想参考其他4名分析师的决策,他们明白,其实几乎所有分析师都会稍稍偏向买进,因为在概率平分的前提下,拍受评估公司的马屁总比结梁子要好,退一步来讲,如果大家都推荐买入,最后股价跌了,那客户也没什么好埋怨的,毕竟大家都认为“好”。
反过来说,如果你推荐卖出,而其他4人推荐买入,万一真的涨了,那么你就是“三重输家”,不仅推荐错误,对比其他人还显得水平特别低,同时得罪了东家的潜在客户。
因此,分析师的买入推荐对精明的投资者来说,常常并没有提供到什么有用的市场信息。
4.2 故弄玄虚
分析师在分析的时候常常会摆一堆术语忽悠你,事实上,如果这堆术语真的有用的话,显然他就不用帮你分析了,帮自己分析就可以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对抛出难懂术语的分析师有更多的信任感呢?因为我们有一种盲目的权威崇拜,我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懂的更多的标志,毕竟,一个对这一领域所知甚少的人如何可以懂得这么多术语呢?
因此,股票分析师只需要术语和话术就能有源源不断的生意,经济学家只要会复杂的数学公式就能靠四处走穴赚钱,尽管那些数学公式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是太清楚,有时适用环境非常小,但只要让人不明觉厉即可。
这种现象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屡见不鲜,很多所谓的大牛说话都喜欢用一些读者并不十分熟知的概念简称,而这些概念简称翻译成概念再翻译成人话,你会发现,往往是那些并不颠覆的、并不震撼的、随处可捞的东西,之所以这么包装,就是为了让人感觉到“专业性”,这样的“老师傅”非常多,名气极大的鸡汤届导师我能捞出一大把,就不点名了。
我们需要警惕这些人和这些事,搞不懂的东西,一定不能不明觉厉就算了,要挖出它的内核,才能分辨到底是“真厉害”还是“装厉害”。
4.3 二手车的低估原因
有人说,新车开出4S店后,就跌价20%,更有人说跌价30%甚至50%。
为什么呢?一辆接近新车的二手车,价格应该跟新车很接近才对,这里面就关市场信息对称性的事了。
很多二手车虽然很新,但有什么缺陷有时连专业的维修师也不一定能检查出来,因此,对车况的了解肯定是车主大于买家。
比如一个人认为某特定款的没毛病的二手车价值20万,而同年限同款的不靠谱的二手车只值10万,这样,该年限的该款二手车平均值就是15万。
但事实上,最终该二手车的成交均价一定是低于15万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车主自认为自己的车是靠谱的,那么他就不会卖很低的价格,而那些自认为车不是很靠谱的,才会愿意以均价15万出售,因为他们本就知道自己的车只值10万。
因此,那些一定要以20万出售的,买家很难下手,因为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想装成车没毛病的样子出售,这里有个风险,有风险就要折价;而肯以15万出售的,买家会默认为这车肯定有毛病,只会愿意以10万的价格购买。
因此,较烂的二手车反而在市场上好卖,也渐渐会充斥市场,而整体价格,也肯定低于车实际该有的均价。
4.4 均值回归
上面几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有关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导致的决策问题。
对信息的分析可以帮助决策,可有时候我们又不能对信息反应太过敏感,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期限,给出一定的容错率。
**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考全班前3,但某一次突然考了第10,能不能说明他退步了?家长、老师各种找问题,甚至联想到他最近去哪里玩了一趟,是不是心玩野了,下次再也不敢带他去。这就是对信息的过度解读。
一个孩子成绩有波动是正常现象,并不一定是任何原因造成的,哪怕他比之前更努力学习,学到的知识点更多,成绩排名也有下降的概率,在篮球界也是一样,某位NBA球星某个赛季没有上一个赛季出色,并不一定是他训练不够刻苦或者是退步了,波动是正常的。
我们之前有提过均值回归,在均值两端的现象都有向均值回归的趋势,因此如果我们因为某个瞬时信息而对其作出过度解读,甚至自己拼凑理由,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一家公司某年业绩不太好,董事会大发雷霆,决定炒掉CEO,果然新CEO上任的第一年业绩就大幅好转,董事会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而高兴,但事实上,新CEO的能力却未必比老CEO强,这家公司很可能做了一个没那么正确的决定。
再比如管理者在做批评和表扬实验时,常常觉得批评的效果比表扬明显。
那是因为当他们进行批评的时候,往往是员工做得不那么好的时候,这时候就算不批评,员工也有更大可能在下次做得更好;但当他们进行表扬时,往往是员工做得很好的时候,这时候就算不表扬,员工也有更大可能在下次做得不如这次这么好,因此看起来批评能使员工进步,而表扬使员工因骄傲而退步。事实上,这常常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断。
需要时刻牢记两点:
- 波动是正常现象,可能没有任何原因;
- 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段,避免对瞬时信息做出过度解读。
五、男女关系的经济学
正如我们所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活的学问,它并不专门跟钱打交道,钱,只是它应用的其中一个标的物而已,最后让我们看看经济学+男女关系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5.1 结婚年龄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这其中当然有寿命增加的因素,人们不必这么早急着繁衍下一代。
但性成熟的年龄显然不会有多大的差距,那么为什么性成熟、达到法定年龄以后,人们不想着马上结婚呢?不急,不代表不能结婚,之所以不结婚,肯定结婚会影响些什么。
结婚晚最主要的原因是跟衡量结婚的利弊有关,以往高中毕业,也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现在,同类型的职位大都需要大学生甚至硕士生。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推迟结婚计划与生娃计划,将重心放到工作和学习上来,也就是说,早结婚的机会成本增加了。
**
况且,对以往的人来说,早结婚可以在自己还身强力壮的时候,有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现在,显然“身强力壮”的年龄大大延后了,而帮助孩子也不仅仅是以身强力壮为标准,而是经济实力,因此,晚结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财富上的积累,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到孩子。
晚婚还得分农村和城市,显然农村里结婚会比城市早很多,一个原因是农村是以小团体为主,相对较为封闭,错过一个好的再找一个更好的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适婚年龄的女性大致都挑过了,就这么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很少有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接受教育才能胜任的工作,因此,早婚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5.2 颜值的作用
为什么男女双方挑选伴侣时会看重颜值?
一个原因是“看起来更养眼”,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性吸引力可以更强,而那个表面上一看就足够出色的伴侣则是你最佳的参照物。
除非你身上已经被打上了标签和烙印,众人皆知,比如李嘉诚等,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无法一眼看出来,但颜值是显露在外的,颜值是不是优秀一看便知,因此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素人最好的参照物。
5.3 契约绑定
我们再来聊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有婚姻契约呢?除了政府的强烈动机以外,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我们先从租房市场看起。
现在你找到了一处好房子,你想住下来,但是你又不仅仅想住在现在的房子里,你想购买窗帘,你想购买沙发,你想生活得更好,然而你面临着一个风险,就是房东可能找到更好的房客,出价更高的房客,这样他会让你走人,你所有的布置就都白费了。
于是,你提出跟房东签一份合同:我知道这附近有更好的,但我不想费精力再找了,我也知道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房客,但你要是直接跟我签长期合同,就不用再等待了。
有了长期合同之后,你想搬出去的话,房租还得照付,房东的房子就不会空着,而房东想赶你走,也没那么容易。
婚姻也是一样,双方都知道,一个人一生中要找到顶配和最优解是不可能的,于是,签下一份长期合同(目前是终身合同),把彼此的东西绑定在一块儿,谁都知道彼此迟早会碰到更合适、更动心的人,但违约就得付出代价。
但是这样的合同不稳定性也很高,因为婚后的改变没有人可以预料到,如果一方变得越来越优秀,而另一方止步不前甚至因为变老而吸引力下降,那么这份合同的稳定性就很低了。
因为原本双方都是为了防范对方看到更好的就直接走人的风险,但现在一方的选择权越来越多,而对另一方来说,当下的这位,就是一辈子能找到的最高配,这种关系还如何能持久呢?就算强行绑定,也大概率会遇到很多波折,其中一方也需要长久忍受“不甘心”的心理。
因此,婚姻双方同步前进是婚姻幸福非常重要的前提。
5.4 一夫多妻
一夫多妻制显然是封建时代的“毒瘤”,但这个毒瘤毒了谁?很多人认为,这对女性很不利,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在一夫一妻制中,不管多挫的男人,基本还是能娶到老婆的,因为男女比例基本无差,这对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压力,如果要以传宗接代来说的话,人人都有机会传下自己的子孙。
但在一夫多妻制中就不一样了,少部分男人有实力拥有多名配偶,于是,剩下的男人就只能平分少部分女性,也就是大多数男人他们连一夫一妻制都做不到,无论他们怎么练肌肉,怎么整容,怎么用力去赚钱,终将有为数不少的男人注定要打光棍。
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只能嫁挫男的挫女,顿时成了被哄抢的一枝花,她们将嫁到更好的男人,这也是古时候为什么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的原因,一夫一妻制实行久了之后,这种女性的优势就会消失不见。
而那些跟其他女人分享更优秀男人的女子呢?她们是不是吃亏了呢?只要在自愿的前提下,肯定没有,因为没有人逼着她们跟其他人分享,那些顶级优秀的男子是她们本来高攀不到的,但现在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拿到,如果分享造成的坏处大于得到该男子拿到的好处,那她们完全可以不必选择,选择那些次一些,或者原本就跟自己更为相配的男子。
禁止多妻制是避免男人过得太辛苦,长远来看,一夫一妻制如果女性乐意,男性应该更乐意才对,或许仅仅是那些最顶级的男性会反对。
后记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到这里结束,是不是很生动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