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原书名:《Working Identity: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
作者名:[美] 埃米尼亚·伊瓦拉(Herminia Ibarra)
译者名:张洪磊,汪珊珊
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2636

前言

开始先说个小故事,有个人身上绑了块石头想游过一条河,游着游着力气变小,开始下沉,岸上的人就劝他扔掉石头,但他像没听见似的,还是游啊游,直到快沉下去的那一刻才听到他说「石头是我的」。

一、做了再想

转行是我们比较容易遇到的一种职场场景,据说一个人一生中平均要经历7份职业,所以转行是一个非常正常,正常到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我们可能会在职场中遇到意外被裁员的情况,也可能遇到行业衰落不得不换行业的情况,还有可能遇到自己不顺心想尝试新职业的情况,甚至是单纯看到别人在某个行业做得不错就想去做的情况。这些都会让我们被动或主动的有转行的念头。

那么正确的转行过程通常来讲是什么样的?

正确地自我剖析一番,然后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建议去做出选A还是选B的决定?

现实状况是这样,无论你有多么了解自己,还是职业生涯规划师有多么专业,这样转行的风险都是很大的,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在接触到具体现实之前,光凭纸上谈兵,对现实的认识往往也是较为浅薄的,所以无论「计划」得多么周详,当我们深入进一个领域之后,最终的现实往往都会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成功的转行,往往都是从可能性中「试」出来的,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增加了精力的比重,最终让你意识到「我该在A和B中做一个选择了」,此时两者已快要旗鼓相当了,这才具备了转行的基础。

甄佳之前做过公务员,但从来没想过要转行到投资行业,也没有想过要彻底放弃饭碗去写作或者是创业,如果那时候你让他这么做,很可能就会像一开始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抱着石头不撒手。

可他虽然抱着石头,也还在进行尝试,机会来了就尝试,什么事情都尝试,只要不是特别不靠谱的方向都不排斥和拒绝。然后就发现,事情做着做着其中一个方向就会跑出来,渐渐占据了甄佳在另一些方向上的精力和时间,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就会竞争出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方向。

如果这个方向还不够明确,那就继续做,然后可能又会衍生出其他方向,最终总会有一个占据他自己足够多精力的方向摆在他的面前,让他去做选择,而不是他坐在家里冥思苦想「以我现在的技能和经验,我要转行去哪里」。

转行的初期应该是非常发散和自由的,正确的方式并不是想了再做,恰恰是做了再想。

二、躬身入局

我们有时候并不那么了解自己,也不那么了解很多工作的实质。我们以为自己不会厌倦,其实会;我们以为很多工作是这样的,深入以后才发现是那样的。

有人喜欢裸辞,然后孤注一掷去从事那个想象中认为很好的工作,这并不赞同,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喜欢那个事情,往往是在对当前环境的厌恶和逃避心理的影响下,将那个新工作自我说服式地描绘地特别美好罢了。

:::info 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你至少去做一段最小化尝试才能大体上了解它,你无法从朋友的口中了解它,也无法从别人的描述中了解它,你只能自己去试。 :::

如果在试的过程中遇到了精力的严格冲突,所谓严格冲突就是无论你怎么压缩,都无法再多加一个新物种进去了,那么你就需要从你的现有事情里抠下一个,然后再塞一个新的进去。这种尝试方式就像末位淘汰制,可以始终让你处于完成优先级更高事情的满载状态,直到你找到那个你真正觉得「对」的事情,这样才顺利地完成了转行的过渡。

注意,在转行的过渡期间我们始终还是需要有收入的,如果你没有,你的另一半也必须保障整个家庭所需,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由于缺钱而短视,然后就不得不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再次面临转行。

三、先赚钱

在刚刚的讲述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尝试的事情,这种尝试在很多人看来,像是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去做更多有可能性的事情,是的,如果能发展成一份副业就更好了。

为什么副业对于转行如此重要?因为「副业」这两个字本身已经代表它已然给你带来了收入。

:::info 如果你要确定一件事能不能成为你的新职业,那么就必须在选择它之前就先用它来挣到一点钱,因为在那之前,你就算自以为深入地做了很久,事实上也并不那么了解它能给你带来什么,甚至实际的收入和你预想的会有数量级的差距。 :::

比如你在2014年或者2015年在某个自媒体号积累了几万的粉丝,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也不知道自己能给他人带去多少价值,你想转行做个自由职业者,但你没谱,你可能非常高估自己转行以后的收入,以为一年有几百万,也可能非常低估,认为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就不少了。

所以你需要做什么?你需要先试着用它来测试,究竟这件事能给其他人带来多少价值,你试着去提供服务,让市场来告诉你结果,来告诉你这件事是否值得你长期坚持,而不是靠猜或者靠赌。

四、去认识新人

当我们想要转行的时候,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恰恰不是我们身边那些最亲密的朋友、同事或亲人,因为我们与他们的人脉重合度较高,生活圈子也较为相近。

反而,他们会常常给我们反作用,这不是说他们一定是不支持我们,而是他们出于对我们的「关心」,会尽量想让我们待在安全的地方,毕竟这几乎不会出错,而如果他们支持我们贸然去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就可能在失败以后将怨气撒在他们身上。

转行这件事需要自己去尝试各种可能性,还需要机遇和人脉,而这个人脉的关键,往往就在新朋友和久未联系的老朋友上,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弱联系」。

利于转行的人脉,并不在于跟我们的亲密度如何,而是一种可能性,在于他们认识多少我们不认识的人,能提供给我们多少跟我们从现有信息源处得到的差异度极大的信息——孩子去异地上大学或者出远门打工,一段时间后对世界的看法或者做的事情往往就会令老家的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远离了以往的「旧人们」,建立了新人脉,获得了新知和旧人们没想到的新机会。

当然,这个新人脉也不是随便拉一个的价值都差不多,你最好能找到一个「导师」或者「榜样」来试图跟他建立人脉关系。你很喜欢他在做的事,很想成为他,那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你的导师或榜样。

通常来讲这种人脉都是偶然得到的,例如你向他推荐自己,或者参加了他的什么课程成为了优秀学员,或者你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给他提供了帮助甚至进入了他的公司等等,而与新领域的导师一旦建立关系后,他就能迅速带你入场,就算不能,至少也能从他那里了解到你想了解的领域的那些外面不知道的潜规则,你会非常容易地了解到这件事情是不是正是你想长期去做的。

除了导师外,你可能还需要多参加实践性的社群。

:::info 什么叫实践性的社群?就是有一帮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实践,大家一起加油打气,互相扶持。 :::

你必须在转行前就多参加这样的社群,因为社群是一个保护壳,在社群里你会感觉到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支持你坚持到能判断出这件事值不值得一直做下去为止。

而在外面由于你单打独斗,没有支持者,就很容易被朋友和亲人的「枕边风」吹得什么都不敢做——毕竟人有惰性,多加点鼓励还能抵抗一下,再多加一股拉力要坚持就太不容易了。

比如读书,有一个高质量的同频社群就会不一样,大家都是爱读书的人,自然不会把你当异类,还会以跟你共同提高为荣;但当你出了这里,你是不是会发现其实有很多朋友和亲人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读书的?这就是实践性社群的作用,要一群人互相鼓励推着往前走才更有可能达到改变的阈值。

五、为什么要转行

很多人想转行,但他们从来不找导师和社群,从来不勇于接触新人脉,从来不踏出第一步开始最小化尝试各种新方向,他们归咎于没有机会。其实真的没有机会吗?你看看,不同的社群有多少,大家都在做什么,等着你来尝试,你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转行,以及真正愿意为了转行放弃些什么。

举个例子,你是公务员,你真的愿意为了任何其他职业去放弃公务员的身份和福利吗?你会在很多时候觉得公务员工作让你感到厌倦,但你的内心潜意识其实非常清晰地在告诉你——就算我找到了再好的出路,到了面临二选一的时候,我终究还是不会放弃体制。

如果你的内心有这样潜在的声音,你自然就不会去尝试以上事情,又或许你不是没在尝试,但试一下就告诉自己「我试过了,不行」,而真实情况是你内心的那个声音告诉你,快放弃吧,反正就算有了什么看似有希望的结果最终也是要放弃的。

我们想转行,就必须是找到了人生真正想要的东西,真正想明白了一些事,比如有些人经历了一次濒死过程,他们的思维就会发生巨变,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些建议才能真正被用起来。

而当建议被用起来以后,转行就很可能在不久之后真正成行。同理,如果你处于内心并没有真正想明白为什么要转行的状态,就会对很多事情浅尝辄止,那么你就不容易找到那个真正能让你改变的机会,于是你更加觉得是自己没机会,根本想不到自己还能干什么。

:::info 我们总以为先给我们一点苗头,或者先给我们一次重磅的选择机会,我们才能够下定决心,改变思维,但其实因果恰恰是相反的,是先必须改变思维,拥有决心,然后其他的事情才会做着做着变成自证。 :::

后记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着的,要寄希望于一个人在一开始就做一份最适合自己、一直做到老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不现实的。

没有人可以在一开始就认清自己到终局,社会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你觉得适合的事情可能做着做着就不适合了,又或者这件事本身就被社会给淘汰了。

我们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触角式地探索,才能发现未知的自己,这种探索的本质就是「遇见运气」。

运气总是会更多地在那些准备好了开启它们的人手里,因为做的事情足够多,才有更多可能被某一处的运气刚刚好光顾到,这是个数学概率问题。

甄佳的父亲和他讲过一个故事,说他有个同学,后来成了科学家,是从他在植物里提取出了一种菌开始的,这种菌一开始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以及怎么提取,导师团队研究了几十年都没结果,有一次导师不在,吩咐他让他看着一种植物,他做事情很认真,真的就一丝不苟地日日夜夜盯着,突然那个植物断了,他就发现了原来菌只有在植物断裂的切面才能找到,接着各种头衔好运就全来了。

你说运气好?是的,但是那个年代能去做研究是不是首先就是佼佼者?然后他的个人品质是不是也占到了一定的因素?运气会光顾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做的是对的事,那么这头不光顾,迟早也会有别的机会光顾,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去保持好奇,去做那些小小的尝试吧,什么都做,它们中的一些就很有可能会是你下一个10年为之奋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