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
原书名:《The Psychology of Finance: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Markets》
作者名:[挪威]🇳🇴拉斯·特维德
译者名:周为群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8515
前言
作者拉斯·特维德写了很多书,包括2012年大热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以及2003年的《金融心理学》,《趋势投资50年》以及《创新力社会》。在工作上,他是美国期货公会认证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员,曾经担任过衍生商品交易员、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十一年之久,而后于1990年代转进PE行业,主投电讯与软件业,创办、资助成立数家得奖的高科技公司,涉及卫星通讯、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等。
所以,这个作者的著作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是比较专注于前沿和交叉学科的领域。
这本书讨论的是股票期货市场交易时,心理学对股票买卖决策的影响。说实话,这已经是一个极其迷人,极其有争议的领域了。为什么?因为统计学家和数学家们说,在有效市场上,股价的变化幅度是一种布朗运动,随机漫步,但是你打开任何一张K线图,任何一支股票的运动都明显不是随机漫步。
很多人可能会问,股票买卖决策,对一个真·价值投资者,真有这种重要吗?不是说巴菲特老爷爷从来不看股市行情的吗?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
一、工具理性
不管是价值投资,还是在市场利用行为金融学发现股票的交易,只是利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试图为投资标的定价罢了。不管是随机漫步,还是现在最流行的流体动力学,马尔科夫链,都是人类试图用量化模型描述不可捉摸的金融市场。
有一次听一位非常知名的私募证券基金经理做分享。他管着近百亿人民币的资产,业绩也是持续保持在业内的第一梯队内,非常稳定。他对中国市场的说法就是,在中国投资股票有点像种植业,就是你要分清楚,你买入的股票的是「花」,还是「菜」,还是「树」。
有些股票表面上看上去是一棵大树,然而在特定的市场情况下,它其实只是一棵菜,不能一直放在地里,就不管了,成熟了就要收割。有些概念股,看上去是一棵花,其实是一颗树。千万不要因为短期之内有一些华丽丽的收益,你就把这样的股票给抛了,丰厚的收益还在后面,你要拒绝收割的冲动,坚定的持有。有些股票呢,则有可能是一颗花,有几个涨停板,可能也就凋谢了。
所以,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专业私募基金经理来说,手上使用的工具是需要多种多样的,不是仅仅「买入且持有」这样一种方法。对于中长期的投资标的,价值投资提供的是很好的定价工具。而在短周期的交易活动中,中长期的定价机制就失效了。
一个股票在一个牛市里到底是个什么价?所有的因素都在错综复杂的起作用:
- 市场的资金供给。
- 对某一支特定股票的供需关系。
- 对价格的不同解读。
- 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在当下的情绪:贪婪和恐惧。
- 对股票市场后期走势的共识或者预期。
- 作为一个参与者,你当下的情绪和对未来的共识。
这或许也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因为在短期的投资决策中,了解金融心理学,会让我们在复杂的、可能会自我影响、自我实现的市场上,先于市场解读出投资者的心理变化。
二、金融心理学的四项基本原理
2.1 市场走在前面
在股票市场泡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注意到,那些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包括分析师、经济学家、投资咨询人员和记者等,总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无可奈何地分析该事件的影响,而市场早已对此做出反应。换句话说,市场走在新闻之前。
证券投机商科斯托兰尼在他的书《这就是股票市场》中是这样描写的:一般来说,消息不会带来价格波动,而是价格波动带来消息,这无论在巴黎、伦敦还是纽约都一样。一天的交易结束后,每一个人都在为当天的价格变化或者趋势反转寻找借口,而这些借口是他两小时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2.2 市场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
这里有个小试验,用它来说明你对市场的判断有时会飞快地与实际脱节。
这次我们选择外汇市场。假设你在伦敦休假。午餐以后,你开了一个巨大的空头美元头寸,这个头寸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反方向的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后果都将是极其严重的,会让你一夜之间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这么巨大的赌注,会确保你会非常的尽心尽责。
然后你就坐下来紧紧盯住计算机屏幕,观察美元价格一秒一秒地变化(它确实每秒都在变化)。如此大的头寸,再加上如此紧张地盯住屏幕,你将体会到这项试验要达到的目的——非理性感觉。
当美国人在伦敦时间下午四五点钟开始交易时,美元开始上涨,瞬间涨了几个美分,走势跟你下注的方向正好完全相反。突然之间你脑海中所有的买进理由大大增加分量,「我真傻,它当然会涨」,此时你迫切想改变自己的头寸,撤掉巨大的空单,然后加倍头寸,做多美元。
无论你如何深呼吸,在巨大的损失压力的阴影下,你都无法真正冷静下来。
其实美元只是涨了一个微小的幅度,任何人都知道市场价格的这种小小变化无足轻重,有的时候甚至只是随机漫步。
但是这种随机漫步却一举推翻了你明明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才制定出来的投资决策。
通过这项试验,你会发现,情绪其实是跟着价格走的,如果价格上升,感觉是它应该还会继续上升;如果价格下跌,感觉它也应该会继续下跌。
而且,这种心理上的跟随,无论对职业人士还是新手都适用,唯一的差异是职业人士能够保持冷静。
但是有时候一种特殊的情绪会从少数几个人逐步蔓延到更多的人,演变成群体运动,最终导致集体歇斯底里。世界上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股票投机交易崩盘发生在1557年的法国,其中最有教育意义的是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711-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当然还有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1987年华尔街的大恐慌。
2.3 确定性混沌
确定性混沌最著名的例子是蝴蝶效应。科学家洛佐兹在天气预测的系统当中输入一个数字。以前他输入的是小数点后六位数,但是他不小心只输入了小数点后三位数。就是这种最多千分之一的变化,结果引发整个预测系统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对于洛伦兹的气象计算模型,这些极小数被证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试图像描绘天气那样,描绘一个国家经济的相互关系,我们将会遇到同样复杂的现象。总之,这些众多的反馈循环表明系统没有简单的平衡点,而是自我振荡,或者表现出其他更复杂的运动。
每一个这种正反馈循环都有助于经济现象的自我强化本质,直到最后被其他机理阻挡。为了正确描述这种系统,需要了解复杂非线性数学。
2.4 正反馈环与自我实现
1986年9月11日,星期四。欧洲市场正在交易,人们谈论美国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国债期货合约下跌,但同前7天的连续下跌相比,这次幅度并不大。然而,在股票市场,情况完全不一样,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美国股市一开市,就涌出大量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卖盘,很快就将指数打到比基础股票低2~4个点的水平。这种下跌激发一系列相同的计算机程序交易系统发出大量卖出指令。而且,基础股票的卖压引起期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使得趋势更加明显,直到收盘股指跌去87点。「黑色星期四」之后的第二天,股指又跌去34点,直到跌到前期低点才获得支撑。
「黑色星期四」过去不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在全美范围内随机挑选出175家机构投资者和125个个人大户,给他们发去调查问卷,他提出的问题是:「这期间你买进或卖出的理由是什么?」
他一共收回113份问卷,110份问题的答案是:市场下跌本身。大部分交易员是因为市场开始下跌才卖出的。
在正反馈环中,每一个人都猜测别人将采取什么行动,凯恩斯的「选美比赛」比喻是对正反馈环的最佳描述。
凯恩斯将股票市场比作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比赛参与者可以从报上刊登的100幅美人头像中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但是选中最后得票最多的 「选美皇后」,将会获得大奖。
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第一阶推测),也不选一般人真认为最美者(第二阶推测),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可能获得选美皇后的人(第三阶推测)。而有些人会运用到第四阶、第五阶,甚至更高阶的推测。
三、信息心理学
关于市场信息心理学的知识,这似乎是本书独一无二的特色内容,因为在其他地方,我们没有发现有过关于市场信息心理学的论述。
市场信息心理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在的信息心理学机制;另一个是信息之阶。
信息心理学主要研究专业人士和新手在处理信息时共有的心理现象,分为三个部分:思维框架、参考点、态度。
3.1 群体思维之框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常重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即群体框架。
框架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简单的游戏。参加游戏前,每个人先去玩一个转盘。然后会出现一个数学,如「9」,然后参加游戏的人会被问,非洲大陆上有多少个国家?
统计发现,大部分的人回答的数字跟他刚才拿到的数字很相近。在转盘例子中,转盘上的数字成为一个锚定点,决定了你的思维框架。
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框架由下述一系列因素决定:
- 我们从分析师和大众媒体那里读到和看到的。
- 我们认识的人所说和所做的。
- 尤其是价格运动告诉我们其他人正在干什么。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由于信息的自由流动,投资者和短线炒股票的人,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这意味着存在下述可能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被自己所想象的对他人的了解所框住。这可能再次导致全体市场参与人员由于致命的「群体思维」而被集体框住。
这两段都有点绕:就是我们大部分人会认为别人或者市场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猜测市场是正确的。然而,市场本身可能处于一个错误的位置上。
3.1.1 群体意见
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准备认可明显的错误,仅仅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认可。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个我们认为估值偏高,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天天涨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判断逻辑错了,而是别人获得了隐含的信息,而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去修改那个结论。
而且金融市场这种错误特别多:
- 第一,金融市场的价格错误不像阿什试验中的问题那么明显。
- 第二,科学家们发现群体思维主要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况非常复杂的时候,此时群体领导者利用相似决策方法,也就是群体决策法,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情况都特别容易犯错。
特别明显的,就是技术图形派的「自我实现」。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群体意见——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使用了同一种技术图形,当他们进行着相同的操作,那么大致上市场价格的变化就果真如他们所愿:在指定的金叉位置出现了大量的买单,在指定的压力线下,出现了大量的抛盘。
很多案例说明,当存在统一群体意见的压力时,人们特别容易屈服于群体意见。
3.1.2 群体思维的一些表现
说服效应,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可信的消息来源所说服,而不是可信的论据。
自负行为,我们过高估计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不够全面,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不确定性。
适应态度,我们容易形成和我们认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我们对某些事情拿不准的时候,借鉴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是试图接触那些确认自己行为和态度的信息。
选择性感知,我们总是按照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方式来解释信息。
3.2 金融价格成为精神参照点
金融群体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可以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能比价格得到更好、更广泛和经常性的交流,也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比价格更能反映「其他人在干什么」,它告诉我们其他人认为合理并愿意出的价格,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参照点,告诉我们合理的价格。
这不仅是一个静态现象,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样也是一个参照点。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倾向,就是认为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会延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方向参照」,这种精神外推有时叫做「代表性效应」,它意味着我们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特维斯基和卡尼曼做了一系列试验来解释这种现象。
框架、参照点和群体思维的烦扰现象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群体循环思维系统。人们做一些事情是因为其他人也这么做,即使这意味着以极高或极低的价格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如果考虑到方向参照和代表性效应,问题就更严重了。它成为动态的,产生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可能延续下去,直到事情变得稀奇古怪、难以收拾。
3.3 态度的效果
框架和参照点是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还必须掌握我们的态度如何把我们引向错误的结论。
态度是隐藏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觉察到这种需求和愿望,但是它影响我们的行动。很多调查表明,人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采取一定的态度,而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因此可以假设态度影响人们的思想。
如今,心理学家达成一致意见,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分别为「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
3.3.1 适应态度
第一类是适应态度,它是指我们无意识地形成和我们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
心理学家谢里夫于1937年做的一项实验具体说明了这种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项实验中,一群被关在黑屋子里的人通过一个金属盒观察外面的亮点。他们被告知,那个亮点在移动,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它移动的距离。每一组很快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他们的答案大相径庭。
这项实验的关键在于那个亮点根本就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实验小组的答案纯粹是心理操纵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对小组成员的调查表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个结论:我们无意识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随后的许多实验中得到验证。
而且显然也适用于股票交易。当我们的银行、经纪人和朋友告诉我们股票要上涨时,我们在形成同样的看法,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在潜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
适应态度的一个特例是客户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要惩罚那些赔钱的投资经理。如果这种赔钱是由于不循规蹈矩造成的。在利益方面,如果经理人员是由于随大流赔了钱,客户就会原谅他们。这就导致经理人员的趋势跟随行为。
3.3.2 追求自我实现的态度
第二类是自我实现态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票市场交易比老虎机更有吸引力。
如果这就是我们炒股的原因,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态度:我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个人物。虽然这种自我实现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但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依赖于群体时尚,因此与适应态度有关。
这种态度造成的结果是,牛市的最后阶段将吞没所有的散户,因为散户都是赌徒:他们急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3.3.3 知识态度
第三类态度是解决信息问题的。
这个世界,还有这个市场,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消化吸收,只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概括所有与我们的议题有关的信息。
我们将数据分成几块,每一块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来处理:「股票应该上涨」或者「债券应该上涨」。我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导致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
决策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信息很快就被忘记。同时,我们对决策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削弱。
这种现象极为重要,它有可能就是某些指标具有预测价值的主要原因。
3.3.4 自我防御态度
最难以理解的态度就是所谓「自我防御」。它是由人的强烈协调欲望产生的,这种协调欲望要求在这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
- 他所知的和他所信的。
- 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
由于股票交易是一种社会过程,他有可能告诉他的朋友、妻子或经纪人:股市要涨。因此,他的态度是市场很快就会有一次获利机会。如果股票大跌呢?这会在我们那位不幸的投资者心中引发冲突。他所说的和做的与实际情况又不协调,他必须转变态度。
现在他将使用防御机制,可称为「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感知」。
选择性暴露是一种忍耐机制,比如他开始在报纸上找对他有利的消息,而忽略那些对他不利的消息。他在寻求安慰。
选择性感知更复杂:如果他面临的证据依然不利于他的行动,他就会潜意识地曲解这些证据,使它们看起来支持他的错误的买进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同化效应」。
基本的心理原因在于我们有了自我防御态度,总是想保护自己,躲避失败。因此我们成为自己无意识自负的牺牲品。
最后,自我防御态度要对下述现象负大部分责任:散户们通常赚一点就跑,而亏了就长期持有不动。这尽管有些非理性,但他看见资金从基金流向自己的账户时感到非常自豪,而对于当前交易的潜在损失却视而不见,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只要亏损没有变成现实,他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他就一直不卖,除非万不得已,而这时往往是熊市的最后阶段,这解释了为什么熊市的成交量通常都少于牛市。
四、信息之阶
4.1 第一级信息:新闻的价值
4.1.1 过多新闻会影响投资者的初始判断
当投资者暴露在不断涌来的新的信息面前,当这些信息与之前预期时,投资者会突然改变原来的判断而相信新的信息。如果我们不习惯处理信息,区分主次,则大量无关紧要的信息和谣言将很快破坏我们对实际情况的看法。
这些信息和谣言很可能包括:股票分析师的股评、朋友的推荐、网络提供的内幕信息、市场传闻等等。
4.4.2 公共信息或许有解释价值,但没有新闻价值
公共信息已在股票价格的瞬间波动中得到反映,因此,依靠行情显示屏播放的财经新闻是不可能赚钱的,同样,依靠上市公司的公开市场信息也是无法赚钱的。只要掌握真实的内幕消息才可以,但普通投资者是无法掌握真实的内幕消息的,股票分析师通过接触上市公司高层可能掌握这些内幕消息。
因此,为从股票分析师的推荐中获利,必须掌握它们的系统性偏见。
- 当分析师「强力买进」时,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真诚地希望你买进,无论他们是出于自己的判断还是主力的帮凶。
- 但当大多数分析师都这样建议时,他们很可能是主力的帮凶,这时,你可以买进,但需掌握好卖出时机,见好就收。
- 当分析师「买进」时,他们建议你观望。
- 当分析师「持仓」或「观望」时,他们建议你卖出,至少是卖出一部分。
- 当分析师「卖出」或「减仓」时,他们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坚决规避此类股票。
4.2 第二级信息:内部人(部分是「老鼠仓」)
内部人是拥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经理人员、官员或其他人员。
同时,与内部人地位相当的还包括:证券交易所会员、大的套利者、大的投机商。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跟随这些内部人的操作,如果内部人卖盘只占总卖盘的一小部分,则市场将上涨,如果市场大部分卖盘来自内部人,市场将下跌。这就好比「传物」和「占座」游戏,你总要盯住别人然后再考虑自己的策略,而不可能孤立地玩。
在股市中,你只考虑经济和市场传闻是不够的,还要关心内部人的交易策略,因为这些内部人掌握的信息无论如何都比你强。
4.3 第三级信息:散户
经济学家发现,在熊市的底部,散户的净买入很少,而在牛市的顶部,散户的净卖出也很少。因此,散户在市场中充当了「傻瓜」的角色:就是该获利的时候不获利,该斩仓的时候不斩仓。因此本书的作者建议,当分析师强力的建议买进的时候,因为他们真诚地希望你买进,无论他们是出于自己的判断还是主力的帮凶,而当大多数分析师都这样建议的时候,他们极有可能真的就是主力的帮凶,这时候你依然可以买进,但是要掌握好卖出的时机,见好就收。
当分析师只是提出买进,不是强力提出买进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建议你观望,而当分析师提出持仓或者观望的时候,其实是在建议你卖出,至少卖出一部分。
所以说,对于市场分析师,我们应该如何听取他们的意见,作者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因此市场信息,信息的层级至少在这三个方面:
- 公开的新闻。
- 内幕信息。
- 散户自己的信息。
特维德总结了四个市场环境中的心理学:
- 趋势形成时的心理。
- 平衡时的心理。
- 趋势反转阶段的心理。
- 崩盘时候的心理。
接下来讲两个主要的市场阶段,牛市的诞生(趋势形成)和趋势反转阶段人群的心理反应。
五、牛市的诞生
金融市场价格的运动大部分时间是一边倒。当它们上涨时,会遇到不同的阻力区,在阻力区它们很快遇阻回落,但跌下来时又受到不同支持位的支撑。在这些区域范围内的小的价格波动纯粹是噪音,难以预测。这里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利润。但是一旦市场突破了重要的阻力区,它就坚决地开始往上走(或往下走——原理是一样的)。
趋势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大多数投资者把这看成又一个新的随机运动,认为价格很快就会回落,许多人匆忙兑现他们的利润,抓住这次意外的上涨机会。然而,新的买主开始加入,经过短期振荡后,市场重拾升势。市场行情已经变了,那些刚刚卖出、落袋为安的人开始后悔了,希望在适当的价格再捡回来。
就是在这样的反复突破上轨以后,趋势才非常艰难地形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趋势一旦形成之后,也很有韧性。
当一个趋势开始形成时,它往往持续很长时间,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大部分投资者搭了一程车后,心满意足地退出观望,然后看着行情一直延续下去,简直难以置信。有些趋势发展成群众性运动,持续很多年,中间偶尔被短期的、暂时的波动打断。这种情况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定要抓住机会。不管这个运动是持续数年还是更短一点的时间,趋势都是挣大钱的机会。
价值投资对于一个趋势的形成的解释有时有滞后的。因为价值投资是对一个股票的未来自由现金流进行折价以后计算内在价值。但是关于那个行业增长的小g如何测算,又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一出现这个名词,就说明,其实大家没有什么共识。
大家可以想像吗?2015年3月,茅台还曾经有过160元的最低价。金融机构给出的集体预测,内在价值也只是在260元。因为当时执政党开始严厉反腐,对茅台酒的销量预期造成严重的打击。然而就是从160元开始,茅台酒开始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趋势,最高达到1241元人民币每股。掰指头算算,其实只有5年时间。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所有金融机构的预测。
后来看,原因很简单,反腐对茅台酒的销量,也就是基本面基本没有影响。无论是之前的,还是现在的价格,更有些类似共识之框的不断合理化。
茅台酒基本面的不断向好,类似燃料,而火上浇油的,则是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共识之框。
六、趋势反转时的心理学
当市场处在一个大的趋势中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有很多放大的因素支持你参与。但是,这种趋势迟早要结束,反转必然发生。反转时会出现什么呢?为什么会反转,其内因是什么呢?
为了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市场」到底是什么。
6.1 零星战斗
市场的内层核心是一群数量相对较少的职业投资者。这些人关注一切事情,分析最细微的价格变化。市场的短线波动大部分是由于这些专家投机的结果,他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即使最短的时间框架也不放过。
所以,当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出现分岐的时候,趋势就到头了。
6.2 市场决战:派发过程
当价格表现出长时间的非常显著的变化后,长期投资者、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小散户——所有这些市场参与者才会受到影响,采取行动。一旦最终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是零星冲突的问题,而是一场决战。
在牛市的后期,市场主力将会觉察到有些事情不对劲儿。他们或许认为价格相对基本面显得太高,或者他们的情绪指标发出警告,或者他们的变化率指标达到极值。因此他们开始大肆清仓,市场剧烈波动。新手认为这是绝妙的买进时机:「今天赶紧买,股价很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派发时,股价的反应并不是线性的,反馈过程会发挥作用——大牛市受到一系列放大机制或者被称为正反馈过程的支撑,这些正反馈可以将价格推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直到某个价位为止。
6.3 关键日反转
大部分主要的趋势反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市场上下波动,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消磨。
有时候基础会突然崩溃。 例如,在上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市场以巨量开盘,突破前期头部。形势一片大好。突然之间,传来了可怕的消息:据说美国总统或者英国女王退位了。市场一片混乱,价格上下波动,抛盘一个接一个,收盘价位于前一日最低价的下方。这就是所谓关键日反转。
需要大家记住的是,趋势反转并不是市场的最低点,而是市场的最高点。 所以我们在趋势反转的时候,是需要果断的清仓,保持现金,离开市场。而不是从一个所谓的热点,转移到另一个热点里去。
七、疫情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案例
那么这次的新冠疫情到底对中国的股市投资有哪些冲击,投资者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重温2003年SARS对股市的冲击,来温故而知新。
根据私募基金上善若水投资总监侯安扬和中山证券李湛的梳理,整个SARS疫情的发展阶段还是很清晰的。
- 第一阶段:大家还不知情的状况。当年SARS是2002年11月份在广东发现第一例。但是三个月以后,中国和巴西还踢了一场球。2003年2月,SARS传到香港并爆发。有多人死亡,这样才引发中央的关注。
- 第二阶段:2003年4月17日,温家宝总理正式宣布大规模公开防治开始。
- 第三阶段:2003年7月,随着大规模防治和气温上升,SARS病毒开始减弱。
所以,非典疫情从发现至正式结束持续约7个半月,从大规模公开防治至疫情结束仅花约2.5个月。
有意思的是,当非典还在传播的时候,2003-04-16之前的上证综指还涨了14.99%,而2003-04-17至2003-07-02大规模治疫期间,上证综指总体只跌了约6.63%。但是细看的话,仅仅只有2003年4月16日-4月25日这两周在大跌,从1649点跌到1481点,一周跌幅就达到7.23%。从4月30日到7月2日的时候,市场其实还反弹到1570点。
市场拐点出现在2003-04-16这一时点。其原因在于:
- 疫情由省市级上升至中央层面,因为有了大规模的媒体的密集报道,市场关注度与重点度首次出现拐点。
- 在高度的市场关注下,前期积累的一系列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引发市场恐慌,这是市场抛压拐点出现的根本。
- 投资者恐慌本身存在惯性效应,因此在两周的时间内对A股市场形成持续打压。
但是,很快,恐慌情绪就开始过去。
政府介入至疫情解除期间(2003-04-17至2003-07-02),上证综指总体震荡,仅下跌了0.26%。
2003年7月SARS疫情正式结束以后,中国的消费出现了报复性的反弹。央行甚至担心经济过热,在8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升到7%。中国股市因此而大跌了-12%,跌得比非典期间还惨。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宏观经济干预的话,中国股市的实际走势可能会是牛市。最起码在同期,香港股市走出了一个从8300点到16200点的大牛市。
SARS疫情里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为疫情定价(PRICE IN)的过程。完全可以用信息心理学来说明:思维框架、参考点、态度,以及两种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行动和散户的不同行为特征。
第一个就是思维框架。股市的走势与真实的社会情况是不一致的。记得当年2月到3月的时候,北京已经草木皆兵人人戴口罩了,但是股市依然在涨,在延续2002年年底的一波行情。这说明什么,说明因为信息被蒙蔽了,真实的信息没有到达大部分人这里。机构投资者们对市场的思维依然是牛市。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的疫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事件,还会是一场大的经济事件,会让股市大跌。
4月17日,温总理发布讲话以后。机构投资者率先开始行动,股市也开始大跌。
散户们的态度开始180度大转弯。投资者们开始接受到大量新的媒体报道,包含各地疫情的严重情况,那些危重病人令人十分不安的情况,前线医生的辛苦情况,包括SARS疫情可能会对经济产生的次生灾害也开始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大家都觉得中国经济要沉没了。所以整个市场几乎是连跌了整整两周所有的交易日。大部分人呈现了书中所说的把金融产品的价格当做「参考点」的心理机制——「下跌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市场在下跌」。
4月25日以后,恐慌情绪有所释放,市场上各种股票的价格基本上到了机构投资者预估疫情冲击以后的新价格之下。所以上证指数又开始反弹。行业估值开始按照新的信息,开始分化——旅游行业和消费行业受到重创,而医疗股开始大涨。
有意思的是,在8月23号央行升准之前,股市又重新跌跌不休。因为第一和第二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受损,公布出来的半年报显然不好看。当真实经济非常不错,大家开始狂欢疫情过去,消费开始报复性反弹的时候,股市的情况并没有跟随真实经济的情况一路上行。央行升准之后,因为资金面收紧,中国股市反而开启了一轮更长时间的阴跌,一路下行到1300多点。 事实上2003年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是相当不错的,已经达到9%。
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典型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受到极端情绪的冲击(连续两周的大跌),机构投资者的的专业估值判断(受冲击的行业应该如何估值), 盲目跟风的散户(不是太乐观,就是太悲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收紧),所有以上这些信息的共同影响。
后记
金融心理学,有些类似在说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
在金融市场的上上下下波动里,我们以为市场知道一切,价格是所有已知未知信息的总和——所有我们已知和未知的信息,都已经反应在价格里了。价格的波动,来自于新的、未知的信息。
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会知道,其实我们所瞄准的所谓价格,所谓市场共识,所谓市场预期,只是我们自己以为别人以为,而别人也以为是我们以为的一种东西。而且这些似是而非的共识之框,金融产品的价格可以经过BLOOMBERG终端机,可以瞬间到达全球。
这是否有一点像是我们在剑掉下水的船上的位置,划了一道线,以为我们关注的就是一个终极的指标。但是,那个所有人都盯紧的位置,那个锚定点,那个不动点,或者说那个均衡点,其实根本是无效的。那只是人心里的位置,而事实上船早已经在水里行进了好长一段时间了。
所以,终极问题是,如果我们所观察到的金融市场只是表象上的长期扰动和短期均衡,类似海洋上的洋流,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决定性的力量,一些「第一性」的力量,会影响这样洋流呢?
如果答案是「有」的话,那么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呢?这会是留给我们所有人的一道最好的思考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