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助推:我们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英文名:《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
作者名:[美]理查德·塞勒,[美]卡斯·桑斯坦
译者名:刘宁
前言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在被“助推”着而不自知,什么意思呢?跟《怪诞行为学》中所说一样,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被设计过的。
不过这不代表被设计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没有办法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得到那些个长远更有利的结果的时候,“助推”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这本书试图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哪些事上,需要别人的助推,而在哪些事上,我们需要识别出并避免别人给我们的助推。
一、什么是“助推”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究竟“助推”是怎么一回事儿。
1.1 选择设计者
人们的很多“自主”选择其实严格来说都不能算是完全的自主,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引导着,而且是不知不觉。
**
之前我们说过一个案例,一所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健康,就把健康的食品放在他们能顺手拿到的地方,而把没那么健康的设置成要问食堂阿姨讨要才可以拿到。
不要小看这多一步,孩子们总体吃炸物的次数降了很多。学校里提出这个改善建议的人,我们把TA叫选择设计者。
选择设计者在设计着人们的选择,他们有着自己的目的,然后设计引导人们的行为不知不觉地向着他们的目的移动,TA可以让孩子们尽量多地吃上健康食品,也可以根据哪家给的回扣多让孩子们尽量多地吃哪家的食品,还可以根据不同食物的利润大小让孩子们尽量多给钱。
1.2 自由选择
选择设计跟助推有着莫大的关联。
之所以叫助推,这个助就是帮助,是因为我们不打算强行改变人们的决策。事实上,人们的固有想法和欲望很难被彻底改变,比如上面的例子,很多人说,要让孩子吃营养食品?很简单,你只提供营养食品不就行了?
这不是我们的目的,且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
首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越是想着,因为欲望还在那里,其次,这么做反而会得到负面评价。
我们不希望强制,我们希望在任何时候都保留让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我们会引导,让人们“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你看,所有选择都放在那里,选A还是选B都是你自己选的,我们并没有对此进行干涉。
**
这样的自主选择才会让人们觉得——我在自主意识上更偏向A,主观上不抗拒,甚至认同,这是我的决策。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形成长久习惯。
1.3 默认选项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一门这样的学科,叫:选择科学。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常常带有个人偏见,这就很容易导致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注意,这里并不是说理性人做的选择就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允许错误,因为我们不是全知全能,但我们不允许以一种有意的方式出现系统性的错误。
偏见不代表一定是观点上的,那些根植在骨子里的习惯也可以被称为偏见,比如“现状偏见”,也可以被称为惰性。
**
人们总有保持原有状态的倾向,比如一部手机买过来以后,很多设置上的东西人们都很少改动,研究表明,多数人都情愿保持不变,来电铃声默认是哪一款,大多数人用的就是哪一款,无论手机自带的里面有没有更合心意的。
这里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 不要低估惰性的作用;
- 这样的特性能够为我们所用:如果你想让人们做什么,将其变成默认大多数时候都能得逞。
1.4 利用默认选项
我们以前讲过一些利用默认选项的例子,效果是很显著的。
比如捐献器官,如果要让人们签一份同意死后捐献器官的协议,是困难的,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这样的计划,但如果默认大家死后是捐献器官的,只是不同意的人可以签一份拒绝的协议,拒绝就是困难的,因为根据惰性,大部分人都懒得选择,而那些摇摆的人看到大部分人都没有拒绝,则自己拒绝就显得很奇怪,于是,器官捐献计划就顺利完成了。
养老保险也是同样的道理,默认大家都交,哪怕给大家选择,大部分人也是会交,但如果默认都不交,要交的人得办手续,得跑各种政府部门,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人到最后都会处于没有保险的状态。
你看,既没有剥夺人们的自由选择,又达成了原本难以实现的目标。
对政府来说,应用这样的策略很有效,但对于你们来讲,要懂得识别这样的“诡计”,我希望你们的每一个决策都来源于“去默认化”,这样就算最后选择的还是默认,比如依然是交保险,也是更纯粹的属于自己的决策。
最后提醒一下,我们要让大家“去默认化”,不代表从一开始就要反对别人对我们实施“诡计”,正确引导是很有效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顺从”默认,好的引导要鼓励。
因为好的引导对大部分人有益,而对于我们来讲,要有“去默认化”的意识和能力,仅此而已,希望大家要能够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有能力去默认化,然后决定上不上套。
二、偏见
偏见是理性决策的天敌,人们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这些偏见有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有些是人们懒于思考的结果。
2.1 锚定法则
在《怪诞行为学》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锚定的知识,知道了锚定的威力,其实锚定也是一种助推,助推我们的想法朝着锚定的数字靠近。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群学生把自己电话号码的后3位拿出来,把结果与200相加,将结果写在纸上,然后思考,匈奴人是什么时间打败欧洲军队的,是在你写的时间之前还是之后?
即使你一点儿不了解欧洲历史,你也一定会知道,匈奴人的所作所为跟你的电话号码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但即便人们想到了这一点,却还是会不知不觉受到锚定的影响,写下较大数字的那些同学推测出来的时间比写下较小数字的同学平均晚了300多年。
除了解这些客观题以外,锚定更适用于主观题,甚至能影响到你对生活的看法。
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向大学生抛出了两个问题:
- 你有多幸福?
- 你跟朋友约会的频率多高?
当我们按这个顺序来问的时候,两个问题的相关程度不高,但当我们仅仅把两个问题的次序颠倒一下时,相关性就顿时变得很高了,那些先回答与朋友约会频率不高的,大都认为自己不够幸福,而那些先回答了与朋友约会频率高的,则大都接着回答挺幸福的。
关于锚定这样的助推方式,其实在很多自媒体作者的公众号文章里面也有运用。
当作者的默认赞赏金额设置成1元、2元、3元、5元、10元、20元和其他时,会发现赞赏1元的很多,零星的有20元。如果将金额改为3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和其他时,发现3元的最多,零星的会有100元,总赞赏次数只少了一点点,赞赏收入却大幅度增加。
这里应用了锚定法则和人们的默认偏好,因为3元和1元对人们的感觉上其实并没有差多少,都是小额赞赏,但对作者来说,收入却相差3倍,而默认3元的情况下,人们很少会先选择“其他”,然后再填上1元。
那为什么不直接从50元起档呢?因为默认只能是同类默认,如果小额变了性质,那么默认偏好将不再起作用。你看,这再一次证明人们的大脑是很懒的。
2.2 易得性偏见
懒惰的大脑会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产生偏差。抛一个问题,你对飓风、疯牛病、核泄漏、恐怖主义、中风、鳄鱼袭击和禽流感的害怕程度如何排序?
我觉得大部分人会将恐怖主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一种偏见,叫易得性偏见。
易得性偏见在这里会引导人们根据相关案例的“易得程度”来判断风险。恐怖主义的案例更为鲜活,而这种“易得”则让人们高估了它发生的概率,正如人们常常在媒体中看到他杀事件的报道,从而错误地以为他杀事件多于自杀事件一样。
我们之前有学习到“情感”会对人们估计事情发生的概率产生影响,易得性偏见这个概念则更为全面,什么例子更易得,我们就倾向于高估什么类型事件的发生概率。
由此可以推出,一个亲历9•11事件的,相对会比报纸上看到9•11事件的更容易高估恐怖主义的发生频率,最近刚发生过车祸的,相对会比10年前发生过车祸的开车更为小心。
这种概率上的估计不准确,常常让我们注意那些发生概率不怎么大的事情,而忽视真正需要花时间关注的东西。回到开头的问题再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中风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辨别出来呢?是易得的案例,也就是“懒惰”助推了你的思考。
2.3 对抗诱惑
还有一些类似随机偏误、损失厌恶之类的东西,在其它书中都讲到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书中的知识点都是想通的,而且我们可以学习到的东西还真不少。
那么面对我们本能带来的这些偏见,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
很多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总是无能为力,是,我都懂,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那怎么办呢?我们之前学过比如设置底线,那如果底线自己不遵守呢?我们还可以昭告天下,让“丢脸”的压力逼着自己前行,但如果脸皮太厚了呢?我们依然可以玩“做不到就付费”的游戏,但如果连钱都没用了呢?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案例,奥德修斯知道在航行的路上必经有海妖的岛,海妖会用美妙的歌声勾引他上岛然后吃掉他,他怎么做呢?他先用蜡封住自己的耳朵,这样还不止,他怕歌声太重,自己还是会隐约听到,于是让下人把他绑在桅杆上,并吩咐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要放他下来,就这样,他度过了危机,这也是一种助推,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助推。
不要高估自己抵抗诱惑的能力,让自己想拿都拿不到才是最好的方法。
2.4 思维会计
现实中需要会计,我们的思维里也可以内置会计,会计会把我们的账户梳理地井井有条,比如我们可以把很多东西分成一个个账户,账户里就这么多钱,用完了就不得向任何其他账户处挪用。
举个例子,这个月买衣服的账户里的钱用完了,就不得动用吃饭的钱,不得动用买书的钱,因为那是不同账户的钱,这样有个什么好处呢?可以助推我们控制成本,不至于在某个方面无节制地滑坡和超支。
思维会计还能被应用到投资里,比如用利息投资,就是典型的思维会计方法。
把赚来的利息搁在一个口袋,再把本金搁在另外一个口袋,只用利息投资,于是,无论成功失败,你都无需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用那个口袋里最大比例的钱去投你非常看好,逻辑非常靠谱,但很多人告诉你风险极大的东西,你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就是单纯为了你的价值观和喜好进行投资。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么做的好处,那就是你能更多地专注在其他的事情上,给你带来间接收益,因为普通投资带来的焦虑多少会让你分心。同时,由于你的“个人癖好”,你还能比常规投资拿得久得多,而我们知道,有能力拿得久,是投资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其它形式的助推
助推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前面说了自由选择式的助推,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形式的助推。
3.1 影响
我们一定听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这其实是个属于助推范畴的现象。
肥胖能够传染,当你身边最好的朋友都很胖的时候,你瘦的概率也不高,因为哪怕你很瘦,你很可能常常花时间在跟朋友相处上,在你朋友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你发胖的概率就会加大,因为你朋友肯定不会都是无缘无故发胖的嘛。
观点也是一样,观点上的助推就是我们俗称的“从众”,当前面已经有几个人发表了相同的观点时,你就更难以发表不同的声音,他们的观点会影响你,就算不直接影响你,你在追求社会安全感的同时会自我洗脑,慢慢觉得对方说得也有点道理。
**
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这么难以被改变的原因,很多传统的做法明明已经不适合了,明明看起来已经变得挺可笑的了,但由于没有人愿意先改变,不改变更安全,因此要改变既有的大规模共识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些大规模的固化,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助推形成的,你有社会安全感的需求,我也有,你选择固化,我也选择固化,而我们的固化则又变成了更大社会压力,迫使别人加入我们固化的大家庭。
3.2 反馈
了解了“助推”的影响之后,无论我们是要摆脱那些被套路的助推,还是要努力筛选出那些帮助我们坚持的助推,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那就是反馈。
反馈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需要,比如疼痛,疼痛是人体自带的反馈机制,当你感到疼痛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反馈,告诉你应该调整,不能继续这么干,否则你有危险,再比如难受、喜悦等情绪,也是一种反馈,告诉你应该规避什么事,继续干什么事。
有反馈的东西,才可以越来越好,助推也是一样,当你设计了一个诱导之后,别人能否即时反馈给你结果,对你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陷入低效、无用而不自知的境地。
**
NBA有个习惯,当死球的时候,也就是裁判吹了哨,拿着球的球员很多都会顺势投个篮试试手感,但有些老油条在篮下就会跳起来把你将要进框的球给抓下来,比如凯文•加内特,因为他不想让你得到“这么投会不会进”的反馈,要投可以,待会儿正式比赛你废掉一个机会自己去试,那你的心理压力就大多了。
曾经有一个争论,说有个有钱人开一家面馆,是收钱好呢,还是做慈善好呢?很多人认为,做慈善好,有钱人嘛,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需要商业,靠慈善是不行的,因为慈善几乎没有反馈机制。
白拿的东西,很少人会嫌弃好坏,有钱人乐呵呵地做着慈善,以为面的味道做得不错,于是就一直没有改进。只有收钱,人们才会意识到“值不值”一说,不好吃,我就不来了,这下有钱人就会知道,哦,原来我的面不好吃,原来我店里的小哥服务态度不好,我得改进。
3.3 进击的助推
一次对人们有益的助推应当被设计成宽容的,我们前面讲过,就是既给人们选择,又引导人们向好的方面走。但是“宽容和自由”是人们进行更好选择的第一前提吗?在很多时候不一定。
比如如果这个助推的事情是关于便利性,而这个便利性是每个人都绝对确定想要的呢?那我们完全就不需要考虑宽容了,直接就做成所有人想要的样子就可以了。
比如很多人在刷卡的时候会正反上下试好几次,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哪个方向刷一下都行就OK了,巴黎的地铁卡就是设计成这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这个助推是一次对所有人都不愿意犯的错误的规避呢?那过于宽容的意义也不是很大。不让孩子吃薯条虽然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但孩子也有可能不要健康,这个时候用宽容是对的,毕竟你强迫别人,别人就可能不开心。然而在取钱以后忘了拔卡的这个事情上,恐怕没有人会想要吧。
所以在这些所有人都不会愿意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有更“强制”和“严厉”的助推,例如设计成先将卡取出,然后才可以在10秒以内拿到ATM吐出来的钱等等。
3.4 综合型助推
虽然默认选项利用了人们的惰性,让人们做出更多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很多人还是会对“被默认”感到不爽。
**
比如器官捐献,默认捐献当然能大幅提高捐献率,但当死后真的要动刀的时候,家属会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因为死者本人在生前并没有表态,也没有给其表态的机会,他们甚至可以辩解说根本不知道不同意捐献可以去办理手续。
然而如果要让人们自由去医院选择捐献,很多人又懒得去。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采取了结合型助推的方式,即强制人们对此做出选择,又给人们选择的空间。
**
比如有些地方在更换驾驶证或者身份证的时候让人们对是否捐献器官进行打勾,不选择就不给更换。
这样人们就必须对此“表态”,究竟是愿意捐献还是不愿意。这种情况最终也能提升“愿意捐献”的人数,只是没有默认强制那么多,但它的好处在于既提升了助推方向上的人数,又保证了选择是自己做出的,人们在事后的满意度会高得多。
四、助推之于投资
“助推”推的是什么?是人们的决策。以上的决策都是宏观上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助推对于投资的影响,从宏观到具体应用。
4.1 牌桌上数钱
损失厌恶说了很多遍了。
通常来讲,输掉1000美元的痛苦得要用赢回2000美元的喜悦才能弥补,假设这是两个独立事件的话。从这个角度来看,炒股也好,投资也好,赌博也罢,每天数钱的人肯定是焦虑的,因为就算输赢打平,痛苦也一直远大于喜悦,就不用说实时盯着K线和盯着收益的了。
牌桌上数钱是个坏习惯,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在一次“输——赢”之后再数钱,你会发现你是喜悦的,再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每1个月看一次股票户头的盈亏,每1年看一次乃至每10年每20年看一次,你最终的喜悦概率会越来越高,因为历史上还没出现任何时点的股票价格比20年前低的,且以这个投资时间跨度来看,回报率从未跑输过债券,债券算收益还可以了吧,安全系数又高,然而从长期来看,股市一样很稳,且收益率高得多。
所以股市的风险真的很高吗?那得看你以什么长度来计算,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且能用好的助推方式锁住自己的手脚,比如李笑来的“剪卡大法”,那么股票这个投资标的将是普通人能轻易见到的最稳、回报率最高的前几名。
4.2 摒弃盲目多元化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别把鸡蛋都放进同一个篮子里”。所以如果你有10个鸡蛋,你应该去选择10个篮子,这样能保证一个不行还有其他行,风险被分散了,是这么说吧?
这种说法误导了我们很多年,是源于我们太害怕风险的心理,其实它只在很少的场合适用,比如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精确决策,但你又不得不决策的时候。
大部分时候,我们在投资决策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把鸡蛋尽量分散势必会造成精力分散,与其研究10个篮子,不如集中精力研究1个,把投资风险尽量压缩,哪怕只是下降几个百分点的风险都是赢,而把鸡蛋多搁几个篮子其实是一种懒惰策略。
人们不愿意放过每一种投资品的涨幅,这是人性,因为“错过赚钱”的感觉很不好,人们宁可买10种东西,有涨10%的,有涨1%的,有涨3%的,平均涨幅5%没关系,最重要买的“都对”。
但其实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只要没有把钱都投入10%的那个,其余的任何选择都是“不对”。
就算你选不到10%,至少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研究,选中那些高于5%的,而这,显然也已经比你随意分散的收益要高了。
4.3 借钱投资
投资任何一种东西所花的钱占你总财富的比例,都是按照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定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一个事情是最不能做的,就是借钱投资,但恰恰越是接触投资领域时间不长的就越容易这么干。
比如数字货币领域,应该算是聚集小白最多的地方之一,那里挪用信用卡资金投资的人按比例算应该是最多的,因为投资者经验不足,外加涨跌幅度巨大,而只有涨跌幅度大到一定程度,套用信用卡资金这样本来应该是非常高额的成本才能显得“不够看”。
借钱投资有着几个很明显的坏处:
- 拿到钱的人往往会觉得钱就是自个儿的了,容易麻痹,会在短时间内做出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投资决策;
- 信用卡类的借钱投资,借款成本是很高的,能挪用信用卡的钱去搏的,赢了大概率会继续玩下去,这类人的性格里ALL IN的基因占比很大,基本是连可借的东西都亏完才会离场,但就算玩的是零和游戏,玩的过程中也很克制,最后高成本的劣势也会显现出来;
- 借的钱有还款周期,这是又一个坏处,很多人明明看到后天可以盈利,却倒在了明天晚上,因为借的钱在某个时段不得不还款,这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态以及操作上的决策,让我们变得不够理性。
4.4 婚姻利益保障
在投资里加个餐,讲讲婚姻利益的助推,毕竟婚姻也是一次需要非常慎重的投资。
我记得在若干年前,我们听到有人签婚前协议时的想法是这样的:这刚结婚就想着离婚以后的事儿了?我们会觉得非常奇怪,甚至对此感到有一些鄙夷。
但现在我们大都不会这么看了,因为那些曾经鄙夷的人很多自己都遇到了麻烦或者动过那么一两次念头,这下他们会想,要是当初有个协议多好啊。
人们明知道离婚率是30%,甚至有些国家是50%,但几乎都不认为自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一种无视现实的盲目乐观。
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些方法去“助推”人们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所理解,并用前面学过的结合式助推法让人们强制选择是否签订婚前协议,以此来保障在家庭分工上决定了在离婚后可能会处于经济困境的一方。
五、助推的日常应用
最后让我们来介绍几个有趣的“助推”,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看,我们平时是怎么在应用助推的。
5.1 谁来助推
之前我们说了那么多助推,那么究竟谁有动力去做助推的事呢?当然是既得利益者或者是既得损失者,助推的两种趋向,一种是趋于获得利益,一种就是趋于避免损失。
酒店里有这么一个惯常的设置,就是插卡取电,进房门插卡有电,走了拔卡就断电,这样一个系统明显是增加了酒店装修的成本,为什么还要装呢?
因为电费是酒店付的而不是房客,因此,房客在离开酒店的时候就没有动机去关灯和关电视,早上离开晚上才回来,一天的电就这么浪费了,所以安装这样一个系统从长远来说是划算的,这种助推属于强制性避免损失。
那么,你自己家里装修时候为什么不安装这样的一个系统呢?那是因为电费是你自己付的,所以你在离开的时候会自动自发地关上那些耗电的电器,这种趋利避害的特性已经可以助推你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自然就不需要再装了。
5.2 健康助推
说到避免损失,我们来看看健康领域,保险公司跟参保人一样,都不希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所以,保险公司有“助推”参保人维持健康的动机。
美国有一些州的保险公司会实行一个类似“生命健康”的计划,鼓励人们主动做出强身健体的选择。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如果参保人在健康俱乐部“工作”一周,或者参加一定量的运动,或者血压测试正常等,反正有很多项目,达标了以后都能赢得“活力值”,这个活力值可以用来订机票、订酒店、订杂志以及购买电器等。
这种利益兑换的助推,既可以帮助到参保人保持健康,还提供了额外的利益,同时还能让保险公司省下一大笔支出。
这有点像“每天1美元”计划,美国有些城市会实行这样的政策,就是未成年女性在生育之后,在接下去的每一天里只要不怀孕就能自动得到1美元,结果很显著,原本未成年女性在怀孕之后很容易再次怀孕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同时,由于政府减少了抚养成本,总成本反而还少了。
5.3 克制型习惯
还有一种助推是这样的,是明知道自己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因此用一些助推的方法养成另一些习惯去对抗这些习惯。
比如你是个容易冲动的人,你很容易在自己不爽的时候发送一些语气或者态度不好的微信内容、电子邮件等给你的朋友,尽管你事后会非常后悔。
有一个好习惯是这样的,当你极度生气想喷死对方的时候,第二天再喷,反正对方跑不了的是吧,如果你第二天还想喷的话。事实上,你第二天通常就不会这么干了,因为情绪没有了,理智回来了,系统2又占据你的脑袋了。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购物,很多女生会冲动购物,可能是因为打折,可能是当时觉得不错,但事后发现用不到就会很懊悔,也可以试试这个习惯,一天后或者三天后还想买,那就买吧。
5.4 镜子也是助推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功减肥,那么少吃点或许是一个方法,如何让自己少吃点呢?在自家的餐厅装一面镜子,然后当你吃饭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到自己臃肿的脸,这样你就更容易保持克制。
相反,如果你是餐厅管理者,你绝不会做这样的蠢事,假如你不想什么都不做,你可以放一面修饰脸型的镜子,让人们显得更为细长,这样可以促使顾客在多点单的时候少一些心理负担。
同样的方法服装店也在使用,服装店的镜子往往有拉长身材比例的效果,这让人们在试衣服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更容易买下它。
你看,同一样东西不同的场合进行不同的设置就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后记
这本书主要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1、看上去不起眼的社会情形也可能是被设计过的,助推无处不在,且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决定;
2、选择设计者在很多时候可以让人们在保有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助推人们改善生活水平。
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非理性、缺乏自我控制的状况,因此“助推”作为一种帮助手段是十分有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是需要根据情况来区分该使用的是自由选择的助推、强制型助推还是结合型助推。
最后,关于助推,想着我们设计行业从业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经常性会用到这种处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