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把话说到心窝里》
作者名:[美] 刘墉
出版方: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145758

前言

同学的亲戚过九十大寿,有人前去祝寿,举着酒杯到老爷子跟前说:「祝您老长命百岁啊。」看到在场的人面色尴尬,他突然意识到不对,于是连忙加了一句:「啊,我开玩笑的……」九十岁的老爷子,脸都绿了。这件事之后,朋友们的婚丧嫁娶,这个人再也没被邀请过。

罗振宇在《奇葩说》中曾经提到:「职场,或者说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缺的就是表达能力。

说话很简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但「会说话」真的太难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一片好心,却因为不会说话惹得对方生气;明明手握真理,却因为不会说话被人带进了坑里;明明很有实力,却因为不会说话,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到手的机会。

其实,会说话与不会说话,常在那一念之间,好事坏事,也就是一句话的事。那么,怎样说话才算是真正的「会说话」,怎样说话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呢?

一、学说话,先学不说话

刘墉说:「真正想要学会说话的人,先要学会的是『不要说话』。」

关于怎么学说话,很多人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不是为了炫耀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有的人一张嘴就是「子曰」、「诗云」的,说得天花乱坠,别人听的一头雾水,这样的话,说得再多,也都是废话。

所以学说话的第一步,就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能说话,什么话不能说,以及什么时候不必说话。

关于怎样真正学会「不说话」,除了「什么时候不能说」、「什么时候不必说」以外,刘墉还特别提醒我们注意一点,那就是「什么话不能说」。

简单来说,关于民族、政治、宗教信仰、身高体重、收入支出等敏感性话题不能说,踩一捧一的话不能说。

刘墉在书中写到:「由于成长背景不同,一样的句子、一样的动作,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 有些民族,你用左手为他递食物,他会觉得受辱,因为他们习惯『右手抓饭、左手擦屁股』。 有些民族,你在跷二郎腿的时候,把脚心朝着他,他会立刻跟你翻脸。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大不敬,表示你把他踩在脚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我们谈到一些特定的话题时,你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可能对别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了解释这一点,刘墉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

几个同事一起用餐, 兴高采烈地吃完饭,侍者端上咖啡,一位小姐把转身离开的侍者叫住,说道:「等一下。我要代糖。」侍者很快地递上代糖,并且笑着说:「对不起。小姐,我怎么看,您都那么苗条,不需要用代糖。」

小姐得意地说:「笑话。减肥要早早开始啊。难道等我痴肥了,再减。那就来不及了。」侍者笑笑离开了,走一半,又折回,望着桌上一位胖小姐,问道:「对不起。我忘记问您要不要代糖。」

胖小姐脸色本来已经不怎么好,听她一问,更火了,特别生气地说:「不用了。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虽然只是个笑话,我们也都相信侍者只是想更好地服务客人,但他无心的话却真正触痛了胖小姐的自尊心,将欢乐的聚会引向尴尬的境地。

既然知道「代糖」与女士维持体重有关,面对这样敏感的话题,侍者要做的就是不要说话,递上客人需要的东西就好了。而他却自己把话题引向更加敏感的地带,也难怪聚会中的胖小姐生气。

真正会说话的人,能分清场合地点,会关注敏感词汇,最擅长的,就是「不说话」。

二、逻辑先行:说话要分清场合和顺序

要想把话说到别人心窝里,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去说。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说话的场合和顺序。

我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说话也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为了获取利益,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挑对正确的说话时间和说话场合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2.1 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说话

刘墉讲到了邻居的一件小事:有一年夏天多雨,发大水,小陈和小邱两位商户,因为损失惨重,都希望可以找到房东老萧,稍微减少一下租金。老萧就住顶楼,但早就被大雨弄得四处漏水,正跟他老婆往外倒水。

小陈上了楼,对老萧打招呼,寒暄道:「还没吃午饭呢?老萧。」老萧没好气地问:「去他奶奶的午饭,谁给?」小城有点惊讶地说:「刚才楼下就有人发便当啊。」老萧擦擦汗,站直了,说道:「我没听见啊,你知道有便当,为什么不给我要两份啊?你是我的房客啊。」

小陈笑笑,尴尬地说:「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想到。不过提到我是房客,您有空下来看看,我店里全淹了,损失惨重,所以我来跟您商量商量,是不是能减点房租?」

老萧突然跳了起来,冲到小陈面前,生气地喊道:「什么。谁没损失啊?你知道我损失多少吗?我最近股票已经损失一千多万了,你给吗?你给吗?」老萧把一双脏手伸到小陈面前,又推了小陈一把,骂道:「你他妈的落井下石,房租一毛钱也不能减,要减,你就给我滚蛋。」

小陈下来对小邱抱怨,小邱没吭声,摇摇头进去了,一边跟老婆丹丹收拾泡水的东西,一边把小陈的事说给丹丹听,丹丹低头听了一阵,突然抬头说:「我去。」也不管小邱拦阻,就冲了出去。

老萧站在门口问丹丹:「你是谁啊?」丹丹回答道:「我是您房客小邱的太太。」老萧冷笑了一下,接着问道:「你也是来?」丹丹赶紧说:「我是给您送便当来的,听说您还没吃东西,会伤身的。」老萧把便当一把接过去,问道:「这就是免费便当?」丹丹回答说:「不。是我特别为您二位去买的。」老萧居然笑了笑,说:「噢。谢了。」又叫老婆拿椅子,说:「请邱太太坐。」

丹丹摆了摆手,笑道:「谢谢您,我不坐了,店里东西全淹了,我还得下去收拾。」说完鞠个躬,就下楼了。

傍晚,小陈和小邱两家人都坐在门口,看看能不能从被水泡的一塌糊涂的杂物中找到些能用的。突然楼上的老萧走了过来。老萧看看丹丹手上生了锈的机器,有点惋惜地说:「损失真的不小啊。看来你们损失比小陈大,他还有两个员工,你们只有两口子。」说完,转身走了,走几步,突然回过头来,说道:「小邱的房租,从这个月开始,减收五千块。」

其实老萧一直都知道,大雨给商户们都带来了损失,如果不降价,很可能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直接退租,这样对自己来说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在老萧的立场上,降低房租也是能够接受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小陈专程去谈,没谈成的事,由丹丹出马,只字未提,事情却成了呢? 将心比心,相信你一定知道答案—— 因为小陈在房东最忙、最累、最狼狈,而且肚子最饿的时候去谈。

有谁在这时候脾气会好呢? 不错,丹丹去的时候,老萧还在忙,也还在饿,但是丹丹不是去跟老萧讨价还价,而是为老萧「雪中送炭」。

一个是趁火打劫,一个是雪中送炭,你是老萧的话,心里会怎么想?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挑对时间和场合说话的重要性了。放在具体的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刘墉将这种方式叫做「说话挑吉时」。什么意思呢?挑时辰就是找最恰当、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去「进一言」,当然也就是避开「凶时」。

如果你还是个孩子,想找老爸老妈谈事,你会找老爸有「起床气」、老妈急得发疯的一大早去谈吗? 如果你是职员,就算你想了一夜,有一肚子气、一肚子委屈,你能在主管才进办公室,堆了一桌文件,急着处理,或急着要去开会的时候,去跟他争吗? 如果你要讨价还价,跟人理论,你会在对方肚子正饿,急着要去吃饭的中午十二点打电话去吗?

所以,会讲话的人知道,自己讲的话有理有据是一方面,但要想说服对方,单纯有理有据是不够的,你需要明白对方的心情和状态,找准说话的时机,才能真正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

2.2 正确的说话顺序

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说话很重要,掌握正确的说话的顺序更重要。

刘墉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设你是一位秘书,你的老板不想接电话,告诉你:「我忙不完,任何电话来,都说我不在,留下姓名,再回电。」这时,有电话进来找老板。你该怎么说?

是说「对不起。老板不在,请问您是哪位?」还是换个顺序,说:「您是哪位?对不起,老板不在。」

为什么明明是一模一样的三句话,只是因为顺序不同,就有很大差别呢?

因为,当你先说老板不在,再问对方是谁的时候,对方不会多心。但是当你先问对方是谁,才说老板不在,对方就可能不高兴了。如果对方比较敏感,就会想:「是不是因为是我,所以说不在?」脾气坏的人还可能因此当场冒火:「他是真不在,还是假不在?」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无关痛痒的顺序问题,其实却藏着很大的玄机。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说话的顺序呢?在这里,刘墉给出了两点建议:报告事情进展的时候先挑重点讲,而告知负面消息的时候则需要步步铺垫

具体来说,当你要回答某人的问题,或者报告事情的进展的时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要领」,要抓住「要点」,要直指人心、要干脆。

当你打算告诉老板一件事情虽然中途出现问题,但由于你的努力而顺利完成时,很多人会说:「老板。老板。不好了,工厂把东西全弄错了、装反了,幸亏我过去,及早发现,告诉他们,已经全改好了,送到客户手上,一点问题都没了。」

他们觉得这样说跌宕起伏,能突显自己的功劳,但问题是,他们从来就没有从听众——也就是他们的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你是老板,听这样的话,听到一半,会不会心跳加速,大喊一声:「什么?怎么办?怎么办?」 如果你有心脏病、高血压,是不是可能一下子昏过去? 作为老板,关心的不是某一个员工的具体工作过程,而是这件事的最后结果。

所以,这件事的正确说法是「报告老板,货物已经送到客户手上,一切 OK,不过原来差点出问题,因为工厂起先把东西弄错了、装反了,幸亏我过去发现,及时改过来。」说的是一样的事,半句也没少,不仅不会让老板忽视你的功劳,还能让他觉得你是个有逻辑,识大体的人。

而当我们要告知别人一些不太愉快的消息的时候,我们则需要先做好铺垫,一点一点地说。在这里,刘墉举了一个大家可能都有过的经历——考砸了。

如果你今天考数学,考了六十分,你回家要怎么说?如果你开门见山地说:「爸爸。我数学考六十分。」 搞不好,拍一声,一记耳光过来。 但假使你拐个弯,对老爸说:「今天数学考试好难哟,多半的人都不及格,连向来第一名的王大毛都只考六十五分。」

你老爸问:「那你考几分?」你回答:「刚好及格,六十分。」 相信,那一巴掌绝不会过来,老爸当天如果情绪好,还能赞美你两句呢。

这就是掌握说话顺序的魅力,正确的顺序,可以将坏事说成好事,错误的顺序,则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正确的说话顺序,就是在听你讲话的人心中铺路,一步一步,让他跟着你的节奏去思考,从而让你的话语直接抵达听话人的内心深处,起到最好的效果。

说话要讲逻辑,只有分清说话的场合,正确处理说话的顺序,才能让你的语言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艺术,真正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三、交流中的实战小技巧

3.1 被动应对:焦点转移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总会有一些不想回答,或者难以融入的话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是硬着头皮强行回答还是选择尴尬地沉默不语呢?

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是「焦点转移」,也就是用一定的技巧模糊对方的视线,绕过难以回答的话题,尴尬的场面,而将谈话带到我们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中。

这种做法是政治家常用的手段,经常被批评为「顾左右而言他」,但在生活中,这些技巧却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化解尴尬,或者推动谈话向我们期待的方向继续下去。

有一天,你和很多人聚在一起聊天,大家正在大骂「九一一」的恐怖分子,而我们知道,这些恐怖分子全是中东人,所以谈话越来越激动,甚至开始骂所有中东人都不是好东西。就在这时,你一抬头,看见有个中东籍的朋友正好走进来,这时你该怎么办?

这些话只是大家一时激动说出来的,但如果让那位中东的朋友听到,一定会觉得受到了侮辱,难免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想到这里,你就把话锋一转,说:「唉。昨天美国股市好像涨了,老王啊。你消息最灵通了,你有没有听新闻,美股涨多少?」

如果和你一起谈话的人很聪明,听你突然转移了谈话的焦点,一定能立刻意会到情况有变化,再看到中东的朋友进来,于是心领神会地帮你把话题带开。两分钟内,你用了「爆炸案」、「股市」和「老王」这三个「环扣」的东西,把骂中东人的话题转到了老王身上。

短短几句话间,你已经把焦点转了三次,使尴尬的场面能够立刻「不知不觉」地化解。

如果你刚好有在背后谈论别人的习惯,这个方法就非常适用了。被谈论的人突然到场,为了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尽快将谈话的焦点转移到别的地方,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当然,焦点转移也可以帮助你掌控谈话节奏和方向。当一群人的谈话转移到你陌生的领域,让你觉得插不上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焦点转移的方式,将谈话带到我们所熟悉的领域,展示我们的才学和知识。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谈话的主题是没办法轻易改变的,随便转移焦点只会让谈话变得前言不搭后语,陷入鸡同鸭讲的僵局。

3.2 被动应对:学会幽默

刘墉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向我们阐释什么是幽默,怎样理解他人的幽默,以及怎样展现自己的幽默,甚至还列出了很多笑话,要求读者背诵,以便在合适的时候运用。为什么刘墉这样看重幽默的价值呢?刘墉谈到了他见过的一次电视采访。

有个人很幸运的中了大奖,但不小心被媒体曝光,一群记者涌到他家,搅得他的生活不得安宁。在采访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中奖者并不愿意回答记者的问题,但又很无奈,不能一句话不说就将记者轰走。

有记者问他:「你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打算怎么花?」 坐在电视机前的刘墉当时心想,他一定会像别的得奖人一样,说些「辞掉工作、买栋豪宅、买辆新车、还清贷款、环游世界」之类的话。

但没想到那个人答得很妙,他只说了三个字:「好好花。」在场的记者们都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识趣的不再追问了。

「好好花」三个字,是中奖者同记者们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虽然让人感到答非所问,但的确是既顾全了记者们的面子,也避免了回答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一个调皮的,充满幽默气息的答案,将矛盾冲突化为无形。

可见,当别人问到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时,用幽默的方式答非所问,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幽默不仅可以帮助你回避交锋,避免尴尬,在暗示对方你不愿意回答的同时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同时,幽默也是一种展现自身学养和魅力的手段,真正懂得幽默的人知道怎么开别人的玩笑,但更知道怎样自黑。只知道拿别人开玩笑,一旦拿捏不好尺度,就会显得刻薄;而懂得开自己玩笑的人,才算真正懂得幽默的精髓。

为此,刘墉举了一个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例子。

李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我在坐牢的时候,他们什么书都不准我看。我就问:『我看《蒋介石全集》总可以了吧。』他们想想说:『这可以。』就搬了整套给我。所以,我大概是这世界上惟一个一字不漏,读完《蒋介石全集》的人。」接着,李敖又问台下的听众:「你们看过吗?当然没有。就好像你们没吃过狗屎一样。」

想想,李敖这段话,有多幽默就有多尖刻,但他损得多高明。最重要的,是他由自虐、自损,到损人,所以圆融而不见刀痕。这才是真正懂得幽默精髓的人。

3.3 主动出击:逆向思维

焦点转移和学会幽默是为了化解谈话中的僵局和尴尬,属于一种被动的应对技巧,逆向思维则是从我们的立场和目的出发,主动出击,掌握谈话的节奏。

首先,我们要谈到的是交流中的逆向思维。

平常我们说话时,总是习惯想到哪说到哪,性格比较直率的人甚至常常是心里想什么就直接说什么。为人真诚当然很好,但问题是这种直率常常使得我们的交流出现困难,过于直接强势的态度,常常让对方很难接受,无法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所以时就需要我们学会交流中的逆向思维,同样一件事,你可以硬说,也可以软说;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而这当中的运用,就是我们强调的说话的技巧。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你第一次和一位朋友做生意,在完成了大部分交易程序之后,你有点担心他不能按时交货。因为是朋友,所以这话不可能像对待陌生人那样说得特别生硬,但又因是初次交易,没有保障,所以你特别担心他不准时交件。这时候该怎样提醒他呢?

很多人都会因为情面问题选择闭口不言,只是自己暗暗担心。但是这并不是足够理性的职场做法,而一旦出了问题,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这正是展现我们说话技巧,语言艺术的最好的时刻,刘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范本,他建议我们这样说:「只要您准时交件,我绝不会少您一文钱。」

这就是很典型的正话反说,硬话软说。这样一句话,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你在给他承诺,展示你的信用,表示你不会违约。但同时,听了这句话,对方也自然能会意,你看起来温柔和气的话语背后的警告是:「只要你不准时交件,我一定扣钱。」以暗示代替直言,想提醒对方反而从自己的保证出发,这就是我们在交流中需要的逆向思维。

在交流中采取逆向思维,有助于我们掌握谈话中的主动权。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将原本对方可能难以接受的问题,变成涓涓流水,流进对方的心里,真正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3.4 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自己的话

它和逆向思维很相似。

最能把话说到心窝里的,总是最能为别人设想,也总能退一步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不但能用言语帮助别人,也能用这种方式帮助自己——帮助自己用正面思考,度过人生的苦难。

「我一路光脚走来,哭我没有一双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运用这一技巧呢?刘墉给了我们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比如,你坐朋友的车出门,你要在车里抽烟,但朋友特别讨厌烟味,这时候,你是希望朋友直接冲你喊:「你把烟熄掉好不好?我受不了。」

还是耐心地劝你:「少抽一根吧。尤其在车里抽,对你身体很不好。」再比如,你晚上忘记关窗户了,窗子开着,有凉风进来。你的妻子感到很冷,你是希望她立刻大骂:「你难道不知道冷吗?为什么不关窗子?」 还是关心地对你说:「亲爱的,天气这么冷,我怕你会着凉,把窗子关上吧。」

把自己代入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后者给人的感觉比较好。当对方从关心我们的角度出发,语言就变得特别有温度了,特别容易打动人了。

将心比心,我们在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也应该学着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我们的话说进别人的心里。

四、语言背后的情商和智慧更重要

人们会习惯于根据你说的话来判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修炼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修养身心,提升品德的过程。当我们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当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真诚,当我们能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时,对方是不可能感受不到的。

而做到了这些,同时让对方感受到了这些,我们的交流又怎么可能失败呢?我们的话怎么会不进入别人心里呢?

如果你希望成为演讲家、政治家、或是作个有说服力的人,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真诚和尊重。你要充分尊重对方,使他觉得你今天是真要跟他「说一番话」。那么对方自然会尊重你,会认真地听你的话。

大到两国间的交流合作,小到朋友间的闲聊,都需要这种真诚和尊重。

如果你是父母,今天你要训孩子,你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情境教育他呢?你可以一边炒菜一边骂,也可以在餐桌上瞪起眼睛,讲你的道理。

你还可以晚上敲他的门,问:「孩子,我能不能进来,跟你讲几句话。」你甚至可以早早在他书桌上留个字条,写着:「孩子,今天晚上九点,我会到你房间里,跟你谈谈。」

这几种方式比较下来,你觉得哪一种会让孩子更加重视?哪一种教育方式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很明显,越后面的方法越能引起孩子的重视,教育的效果越好。但是,很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都选择了前者。

无论你打算讲的事情有多重要,只因为你选择了这种炒菜、吃饭这种充满生活化、随意化的场景,你的话题不可避免的就变得很随意了。

在谈话的方式和态度上,你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又怎么能奢望孩子对你的话有足够的重视呢?如果让孩子觉得这不过是饭桌上的小事,他就不会在意;但如果让孩子明白你是在郑重其事地和他探讨一些问题,那么他自然也会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你和你提出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尊重对方,我们要将心比心,时时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急切地渴望着表达自我,但很少有人认真听对方在说什么,关心别人怎么想。

所以,理解和同情他人就成为了一种特别高的修养,而一旦真正具备了这种修养,你就很容易掌控谈话的节奏,真正将话说进别人心里。

小郑和圆圆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两人很是相爱,但却常常吵架。有一次,圆圆出差回家,小郑开车去机场接她,等了很久才看到圆圆。一见面,小郑就怒气冲冲地抱怨圆圆出来的太晚。

圆圆也有点不高兴,反问道:「飞机误点,你难道不知道吗?」小郑更生气了,说:「我不知道。但我已经等了两个半钟头了。」圆圆提高了嗓门,说:「我不是叫你先打电话问航空公司吗?」两个人都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于是沉默着不再说话,只是在心中相互埋怨。

其实,只要两人见面时,圆圆抢在前面开口说一句:「哎呀。飞机误点,你一定等久了,真谢谢你,这么早就来接我。」 就不会引起后面的争执,久别重逢的夫妻也可以甜蜜相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沉默不语。

后来,两人在沉默中开车回家。圆圆有事,就先回了公司,将朋友送的蜜枣递给了小郑,让他和孩子先吃。晚上,圆圆带着一脸的疲惫回到家里,还没吃饭。 小郑赶紧把一个餐盒往圆圆前面一推,洋洋得意地说:「我就猜到你没吃。我刚才特别为你带了一份,菜比我们吃的还好。」

圆圆点了点头,就打开餐盒,开始吃饭。小郑坐在旁边看,不知该说点什么,看见盘子里的三个枣子,伸手过去拿了一个,正要咬,又放回去,换了个小的回来。

再把剩下的两个枣子推到圆圆面前,对圆圆说:「一共只有五个,孩子挑了两个最大的吃了,我只吃了一个最小的,你劳苦功高,剩下的两个给你。」

如果你是圆圆,这个时候应该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会说话的人,在看到小郑为她多买的便当时,就应该先开口表示感谢:「哇。你真贴心。怎么会猜到我没吃晚饭。」

而当注意到小郑特意挑了小的枣子吃,而把大的留给自己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理由不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关心和爱意。这个时候,说一句:「你全吃了吧。别给我留,我在北京已经吃过了,谢谢你这么体贴。」比什么都温暖。

如果圆圆能够这样直接友善的表达自己的心意,就不会引起任何误会,付出的人会感到欣慰,接受的人,也能体会到温暖。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圆圆一把将盘子推了回来,烦躁地说:「你不要说了好不好?你刚才挑个小的,我早看到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统统给你吃,我不吃。」

而小郑抬起头来,也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是怎么搞的,怎么我好心没好报呢?我照顾孩子、接你下飞机、给你买便当、给你留大的枣子,你就一点感激的心都没有吗?」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猜得到,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圆圆又是不是真的没良心呢?小郑又是不是一直在付出,没有一点问题呢?其实也未必。我们要知道,小郑和圆圆在一起很多年了,相互间的付出已经从恋爱中的浓情蜜意,发展成婚姻中的义务和习惯了。

他们当然理解对方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但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另一半日复一日地在你面前邀功,三天两天,你会感动和感激,但三年五年,恐怕只能让人觉得烦躁。

而故事中的两个人,他们虽然都很积极地为对方付出,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将心比心,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想想,如果小郑理解圆圆出差归来的疲惫,公司事情很多的烦躁,只是默默地为圆圆排忧解难,而不是一直炫耀自己做了什么,圆圆还会和他争吵吗?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圆圆能不感激他吗?

其实,很多事情,你只要做就好了,何必一件一件说出来呢?你付出了,懂得的人自然可以看得到。

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朋友,他送了你一件礼物,你本来满心欢喜,对他也非常感激。但他却反反复复地在你耳边念叨着这件礼物有多贵,多难买,多好用……你说了一遍又一遍感谢,但无论你们谈什么,他都能将话题重新绕回这件礼物上。

几个回合下来,相信你心中的感激之情已经基本归零了。

所以,把话说到心窝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情」。这个「有情」,不仅仅是你能真心实意地对待对方,为他付出。更重要的是,你先要用自己的心,去想别人的心,不是在意你想给什么,而是思考对方想要什么。

简单来说,别人一直邀功,你听了会不高兴,那么当你为别人付出了很多的时候,也不要一直炫耀,惹得别人不开心。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别人的感激很重视,那么当你看到了他人的付出时,从对方希望获得认同和表扬的心理出发,你就应该主动表达你的感谢。

将心比心,不邀功,常感谢,才能让你的爱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让你的每一句话都进入到对方的心中。把话说到心窝里,还需要我们学会真诚和尊重,学会将心比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容人之量。

我们都知道,怼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言语中夹枪带棒,讽刺别人的时候一针见血而感到自豪。心中想:哎呀,我真的是太机智了。你看,对方已经被我怼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谁让他叫我不开心了,我就是要骂他。

的确,这种不留余地的做法的确很解气,但是,真的有这种必要吗?

比如,你前一阵子生病,大家都来问候,偏偏有个老朋友一点消息也没有。今天遇到了,他一见面就抢着说:「哎呀。知道你病了,打了好几次电话给你,都没人接。」还装样子,接着说:「我都急死了。」

你心想:「得了吧。我电话在生病前才换的号码,只要拨原来的旧号码,就有录音告诉新电话,你要是打了,最少会知道我换了电话,而且我都在家。」但是请问,在这种时候,你是应该当面拆穿,还是表面道谢,心里记住呢?

聪明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对方可能是真的不在乎你这个朋友,才敷衍了事,但也有可能是真的很忙,一时忘了你,但同时又不想让你伤心,才撒谎骗你。无论出于哪种,都没必要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去揭露他。

从个人修养上来说,我们需要有容人之量,如果别人的错误没有对你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都可以选择原谅。真正会说话的人懂得怎样照顾别人的情绪,所以有些话可以说,但选择不说,这是气度的表现。

更何况,我们的话不仅是说给对方听的,也是说给旁观者听的。

谈话的技巧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内在的高尚品德才是驱动这种技巧的真正动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话,不是绚烂的言辞,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一颗温柔、真诚又宽广的心。

后记

书教我们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而且让我们明白说话的场合和顺序有时比说话的内容更加重要。

而语言是内心的表达,从一颗温暖、善良、宽厚的心中流淌出来的话,才能轻松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