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原书名:《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作者名: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译者名:渠海霞
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5482

前言

世界可以是简单的,如果你认为是复杂的,那是因为你的主观世界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会通过一副眼镜去观察世界,眼镜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往往都是被我们自己过滤了以后的世界。

我们很多想不通的事、改变不了的状态,在换一副眼镜之后,都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样子,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想不到解决办法,是我们在这副眼镜之下的世界里想不到解决办法,换一副,很可能就全没了。

这本书在几乎任何同类榜单中都有一席之地,是真正的畅销书,而它的讲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全程都是一位求真理的青年跟一位哲人的一问一答,这位哲人引用的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巨头、也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让我们看看阿德勒到底提供了一副怎样的眼镜给我们。

一、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定义的

幸福这件事是非常主观的,可能很多不幸的人会给自己的不幸找诸多理由,比如父母双亡、单亲家庭、家境贫困、被同学欺负、配偶出轨等等,但我和阿德勒的立场是相同的,所有人的不幸,都是一种自定义。
**
很多人都会强调原生家庭有问题,比如「我爸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打我,导致养成了暴力的性格」,也有一种人用的是相同的理由,但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比如「我爸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打我,导致我现在非常懦弱」。那我再说一个真实的,我爸在我小的时候是真的经常打我,但我的心理很健康。

所以你的不幸真的是由于原生家庭吗?是你想打人,所以你觉得是你爸的错而不是你的错;是你不够勇敢,所以你觉得是你爸的错而不是你的错。你先有了目的,先有了结果,可又无法接受真相,不肯承认,于是大脑就会帮你编织出理由。
**
的确,很多不幸的事情会让我们在那一瞬间很难过,但它会如何持续地影响我们,则是看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同样的经历,有些人觉得是导致其继续不幸的原因,而有些人觉得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才让自己现在更懂得抓住幸福。

人的大脑是解释的天才,不存在客观的不幸,也没有客观导致的怒火。

如果有人真的惹到你了,你大发雷霆是由于他真的惹到你了吗?不,他惹到你是真实的,你发火也是真实的,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你把它们用因果串起来,是因为你想串起来。
**
你发火是因为你想发火,或许对面是一个怯懦的孩子,是一个瘦小的女生,若是换成 2 米的大个子,你一定能压住怒火;或许对面是你的父母、你的妻子,若是换成你的老板,你也一定能压住怒火。

你有一个目的,你就是觉得可以在一个确保自身安全的环境下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去威慑对方,这样的发泄让你感到爽,这样的威慑让你觉得可以保障未来的安全感或者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于是你发火了。

同样涉及「客观」的还有很多,比如「客观上无法改变」的痛苦——真的很想改变,但就是无法改变。

这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出改变现状的行为,不是任何人的问题,就是他不想改变而已。
**
一个人尽管很想赚钱,但总是不愿意付出时间学习和践行,他会怪自己天生就自制力不够,但其实就是他不太确定学习和践行是否能得到回报罢了。他就是不想改变,不想有做无用功的可能性,在犹豫中自然无法改变。

所以愤怒、不幸、无法改变这些所有都一样,都是你想愤怒、你想把自己的结果想象成客观的不幸,以及你自己不愿意改变。

一切都不是客观,全是主观。

二、害怕和逃避

人脑善于给自己提供理由,有时候还会用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来让理由显得更真实一点,比如很多内向者在不得不面对公众表达的时候,会有胸闷、气紧、心悸的感受。

这些感受真实吗?绝对真实,但它是大脑调动人体去产生的,其真实原因就是告诉自己:我不喜欢这么做,我做不了这样的事,请你记住现在的感受,下次能逃避的时候一定要逃避。

而它的背后则是害怕搞砸、害怕被嘲笑、害怕面对别人的态度、害怕自尊受损等等,是过于在意他人的态度,不够勇敢地面对另一种自己想象中的状况,而不是「天生内向」或者「天生就做不好」。
**
有些人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主动的人,所以无法主动向别人表白,其实背后也是类似的原因,先想到被拒绝后的糗样,没有勇气接受这样的后果,于是就主动选择成为一个在表白上内向的人——注意,是主动选择,这样的理由可以逃避主动表白,也就可以逃避概率性的被拒绝。

同理,很多人觉得自己学历低,所以才在社会中处处碰壁,于是当别人说起「为什么无法成功」的话题时,他们总会引向「学历低」这个理由,这样似乎就能让人引申到他们身上,得出他们不成功就不是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有问题的结论。

比如,很多人不努力不是不想努力,不是特别喜欢懒,而是害怕努力。因为不努力考砸了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我努力了该有多强」,可努力了还考砸就必须承认自己不怎么行。

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客观理由」,都是为了逃避某种结果引起的,是不够有勇气面对另一种情况,所以才找了各种奇怪的借口。
**
其实很多时候要面对并没有那么难,尽管情况是客观的,但每一种情况的意义都是你可以定义的,比如你只想到了表白后被拒绝的窘迫,但被拒绝也有好处,首先对方已经知道了你的心意,万一有一天对方对你有好感了,就不必畏首畏尾再猜测你的心意;其次你可以把精力放在下一个身上,没准成了呢?那又何必为了不被一棵树拒绝而放弃整片森林呢?

每一件事不管你之前定义得有多么差,只要你仔细找,一定能找到至少一个好的方面,按照那个方面去想,去赋予它这样的价值,就能面对它了。到时你的那些借口、理由全都会消失,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原来之前自己认为的全错了,因为你换了一副新的眼镜。

三、你真的自由吗

在意他人,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由。

这不是说我们就该自私地活着,而是我们有我们的自由,其他人有其他人的自由——我们可以依然做自己想做的不自私的事,比如帮助他人,从这个层面我们完全可以不自私,但如果他人试图用他们的情感绑架我们,那我们就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觉得「必须」面对绑架,那么我们就是不自由的。
**
现在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说父母逼自己回到小城市相亲,或者逼自己放弃喜欢的工作,或者做出其他左右他们自主意志的行为,还经常会以断绝关系作为要挟,所以非常苦恼。

阿德勒会告诉你,你做你该做的,他们认为他们该认为的,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但如果你因为顾及他们的感受而改变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那么你就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或者这么说,他们不愿意和你同步,这是他们的自由,也是他们的选择,你依然可以做出你自己的决定,哪怕他们寻死觅活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人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别人无法负责。

我们的一生只有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生,如果我们活在了别人的意志中,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让别人的生命活在你身上。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完全不需要迁就他人,只是你要明白你不是别无选择,你有的选,你可以不迁就任何人,只要你有被讨厌的勇气。
**
比如我非常不喜欢酒桌文化,所以工作之后聚餐的时候坚持不喝酒,发现其实也没我想象的那么糟,而那些每次都陪着领导喝多喝醉的人里,绝大多数除了变胖和落下一些病以外,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好结果。

每个人其实一直都有的选,但人们出于害怕,常常把后果想得过于糟,从而以为自己没得选。

四、更大的共同体

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分离和切割,并不意味着把自己孤立在社会的系统之外,恰恰相反,是把自己解放出来,认识到自己属于更多更大的共同体之中,从而不被某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所束缚。

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同时属于学校、属于家庭、属于公司、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属于某个社群、某个协会,对吧?很多人的烦恼(例如不得不陪酒、被校园暴力、考试考砸、必须加班等)其实都是把自己的眼界陷在了某一个小圈里,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同时身在其中的圈,比想象中的多得多。

如果一个人以为某个圈,例如学校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只有学生这一个身份,那么当他找不到解决方案时,比如遭遇校园暴力后,发现家长不理解、老师不帮忙、同学不敢援助,就会认定自己无法退出从而产生焦虑,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轻生。

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把自己给困住了,一个人的身份有很多很多,未来还会有更多。退一万步,就算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比如报警都不行,整个社会都不理解的时候,休学就解决了——为什么没有勇气休学呢?为什么不可以有以「我没有拿到某个学历」的姿态去面对社会的勇气?

其实都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属于很多很多的圈,很多很多的共同体。

对公司来说,我是员工,一名勤恳的打工人;对团队来说,我是大家的一份子,大家的工作成果需要我的配合;对读者来说,我是作者、是博主,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需要我的输出;对几个朋友来说,我是 TA 们可以倾诉、沟通、咨询的对象;对家庭来说,我是亲人,很多人需要我的拥抱……

还有很多很多,数之不尽。

现在会发现有一些中老年人,一旦退休开始就精神萎靡,因为他们长久地认为工作就是一切,一旦失去了工作就失去了价值,他们就是在长期地工作中忘记了,工作中的共同体只是他们人生中无数共同体的其中一个罢了。

我还发现很多领导在自己的小环境里作威作福惯了,以为这就是真实情况,自己就是高人一等。

尤其是那些活动范围经常只限小圈的领导,尤其会有这样的幻觉。但凡他们能活得更大一点,跳出自己的那个小圈,进入大圈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都不会有人鸟他们。

有一些人在这样的经历中会明白些什么,而有一些人则会害怕得赶紧回到小圈,再也不敢尝试人生的其他圈。

五、真正的人生

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自己的无数个圈,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这些都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每个人都过着独一无二的人生,有着独一无二的体验,谁也不能说某一种体验就优于其他种。
**
有时候我们羡慕其他人的体验,不过是欲望作祟,但欲望是无限的,被你羡慕着的人一样在羡慕其他人,是无止尽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在当下的事物上,尽量从当下的世界中获得足够好的体验,而不是认为只有远方的那个体验才叫体验,从而忽视和浪费了当下所有的经历。

我们当然可以追求远方,但前提是必须接纳当下的自己。

考了 60 分就是 60 分,想如何考 100 分是对的,但不能说「只是运气不好,这不是真正的我」——这就是真正的你,不管是因为运气还是不重视,这个 60 分的你你必须先要接纳,然后再谈下一步。

有人为自己的身材矮小而苦恼,有人为自己的容貌不佳而焦虑或自卑,其实我们只需分清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部分,接纳不能改变的部分,情绪马上就能修复到正面上来。

或许还有人会说,我接纳了自己,可周围有些人就是不接纳我,他们就是喜欢膈应人,他们的不尊重和嘲讽总会影响到我,我无法做到圣人那样心如止水。

的确,那你就勇敢地切断联系就可以了,人没有绝对不可切断联系之人,只需要勇敢——其实根本没什么。

你为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幸福的环境,和思维改变「配合服用」,效果会更好。

后记

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我们自己理想所想,或者如我们某些亲近之人所期待般优秀,但是不够优秀的人的人生就少了一些意义了么?不可能的,他们有着其他的经历和其他的意义。

人生并没有结果,如果人生的意义要从登上山顶才开始算起,那大多数登不上山顶的人的人生就都白过了。

可事实上并不是,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的片段组成的,这些片段和片段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等同的,就是我们选择体验哪一些罢了,但不管我们选择体验哪一些,每一个片段都是值得感受的——登上山顶的感受是人生,爬山的过程也一样是人生,人生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游戏,没有跑道,也没有目的地。

重点就是多关注此时此刻的感受:此时此刻,你如何定义这些经历的意义,你自己想对这些经历产生怎样的感受,这就是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