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亲密关系的购买》
原书名:《The Purchase of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作者名:[美] 薇薇安娜·A.泽利泽
译者名:姚伟,刘永强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3875
前言
我们在很多的事故中都会发现一个叫「金钱补偿」的东西,比如有人丧生,过错方会赔偿金钱给丧生者的亲人,那么问题来了,亲密关系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兑换关系呢?
一、亲密关系需要购买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关系形式,比如和父母或子女、和伴侣、和朋友等等,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往往比较纯粹,通常认为不应该加入任何金钱的因素,但在现实中我们又无法完全割裂金钱的参与。
例如当孩子长大需要买房买车的时候,父母为什么会掏空积蓄买给他还冠上孩子的名字呢?法律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义务。
那么是孩子用20几年的亲密关系付出换到了这样的金钱?如果是这样,那么亲密关系和金钱显然是有关的,因为我们不会对亲密关系以外的人这样去付出金钱。
还有人说婚姻是合法的嫖娼,话比较难听,但不管是男嫖女,还是女嫖男,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亲密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导致金钱的给付。
:::info 人们之所以在亲密关系中羞于谈钱,往往是不想被认为是斤斤计较的人,但是这种羞于启齿,又同时造成了「以为自己过度付出」的一方的不舒服,从而导致亲密关系紧张。反倒是那些有着非常公平合理的金钱参与的亲密关系,亲密程度会更好一些。 :::
比如「爷爷奶奶照看孙辈」这样的劳动,很多时候正由于亲密关系中并没有谈钱的习惯,从而成为了免费劳动。而这种免费劳动,会导致爷爷奶奶对于孙辈教育,或者是生活模式的过度干涉,因为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既然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就得管或者我就能管。可是这种理由并不能被堂而皇之地说出口,于是就变成了「你不听我的你就不孝顺」。
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孝顺的事情,是在亲密关系中并没有给到足够的回报但又说不出理由,只能扯到别的方面去了。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试着给他们对等的金钱回报,你会发现他们因为你「忤逆」他们的意思而生气的频率会越来越低。
所以亲密关系也是需要购买的,刻意去模糊化甚至直接不提倡只是掩耳盗铃,反而会让亲密关系走向滑坡。因为每一种亲密关系都必定有其独特的经济形式,需要我们去尊重。
二、亲密关系影响经济投入
经济交互的频次和经济交织的深度,往往跟亲密关系的程度和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预期有关。
也就是说亲密程度越深,经济交织越多,或者我们对未来亲密程度的预期越高,彼此投入到公共利益区域的经济比重越大。
我们以订婚为例,很多国家都有订婚的习惯,订婚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意义,但有一些有趣的特点,例如订婚通常需要摆酒来公告四方,通常需要钻戒和其他成本,这样投入经济资源能换取什么呢?换取亲密关系的独占性。
订婚跟普通恋爱状态不同,它意味着极大的结婚意愿和极其看好的结婚前景,已订婚的人就需要跟其他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会接受其他人的调情和暧昧,同时订婚的两个人就跟夫妻一样会经常同步出席活动,还伴随着独占性的性资源。
所以当人们对未来的亲密关系更为看好、觉得亲密关系更为稳定时,我们就更愿意投入经济成本下去。
有一些伴侣在订婚以后还会开始一起购买住房等大件,这种对结婚前景的看好会导致我们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则会进一步对更为亲密的关系进行锁定,因为经济被绑定在一起,解锁会需要更高的成本。
三、亲密关系的补偿
亲密关系可以和金钱进行转化,所以那些更想要获取金钱资源和现实机会的,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情感付出,以便于补贴给另一方。
同样的,那些试图进行更为亲密接触的一方,也同样过更多地付出物质去购买亲密关系。
这两者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的,都是更有愿望的一方补贴给另一方。
但是如果被动的另一方不想有进一步的亲密关系呢?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虽然一方补贴给了另一方以求达到更亲密的目的,但如果另一方并不愿意与其有后续接触,比如相亲时候一般男性付款较多,但如果与其相亲的女性并不愿意与之继续相处,那么通常就会提出AA,所以AA代表的是「我当前并不确定是否要与你要有进一步的接触」,它可能是不愿意,也可能是不确定,总之至少还处于观察期。
当然如果另一方也愿意,那么亲密关系的购买就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交互,因为欣然接受此次的购买行为,可以用「还人情」为理由进行下一次的接触,来回的购买行为就为亲密关系的深化提供了理由。
你在电视剧里有时候会看到男女主角一方借了另一方一把伞,另一方在本来可以轻松还的时候,找各种理由要拿回去给他修或者给他做别的什么,就是因为还了就没有继续见面的理由了。
四、亲密关系的竞争
:::info 出于亲密关系和金钱的转化关系,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亲密关系的质量和频次会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于金钱的给付金额。也就是相处越久、彼此在情感关系上付出越多,双方之间通常就会变得越慷慨。 :::
我们跟有钱的朋友也不会一直谈钱,我们不会那么傻,我们当然是先会抛离金钱因素以「情」相交,但这不是我们更不喜欢钱或者根本没想过对方的钱,而是我们认为纯的亲密关系如果做得好,在适当时候是可以转化为机会和金钱的,而如果纯的亲密关系还没有到那个地步,谈钱反而会引起对方警惕,反而对亲密关系是一种破坏。
所以那些只谈情不谈钱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只谈情,也有可能只是还没收网而已。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丧偶的老人年纪比较大了,想要个新的另一半,会遭到儿女的反对,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涉及了从亲密关系到金钱的转化。由于这个新的另一半会时时守在老人的身边,在亲密关系上就会成为比儿女更亲密的存在:原本儿女最亲密,现在成了次之。那么假如这个新的另一半是有心机的,在这最后的几年里通过各种借口物理隔离儿女和老人,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持续疏远,而自己则无微不至,那么老人就很容易在对比之下立遗嘱把财产中的一大部分留给新的另一半。
注意,亲密和钱的关系并不是一条斜率一定的直线,不代表多照料一天就多获得例如万分之五的财产,它是一条斜率不断变大的抛物线:
当亲密关系没有达到临界点时,几乎是没什么转化机会的,但当过了临界点,则会不成比例地进行转化。
所以在最后阶段印象最深的亲密关系,是有能力不成比例地获取到财富,而同时将其他在过往很多年付出亲密关系的人压制到零界点以下的。由于这种转化是比例,因此跟越有钱的人产生亲密关系,获益就越大,这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原因,同样相处到一定的亲密程度,跟富人显然性价比更高。
美国有个例子,最后进行照顾的新配偶是一位律师,当老人将大部分遗产留给他的时候,就有很多法官怀疑是律师利用了专业知识进行了「不当影响」。
除去老人,孩子也是一样,保姆或育婴师有时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跟孩子建立起深厚感情,但孩子的利益跟父母的利益有时会有冲突,如果这位照料者根据建立起的感情跟孩子始终站在一起,那么显然孩子就会认为照料者比父母更亲,从而有可能给予其超额利益。但事实上照料者是收取了父母给付的工资的,一边收取工资,一边又在有的时候出于情感要跟父母竞争孩子的情感和注意力,这就会让亲密关系和金钱关系交织起来,变得复杂。
如果照料者不懂得剥离出情感,用纯粹的专业性做事,那么就容易跟雇主把关系搞砸,丢了工作。
刚刚举的例子都是家庭外成员,其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为什么这么难以管束?就是由于其缺乏亲密关系的竞争。
试想在几十年前,普遍都是四五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孩子之间就会为了多争取一口吃的或者多争取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从而主动去变得符合父母的期待,也不会反驳父母的话。
:::tips 亲密关系的竞争,就是注意力的竞争,最终会转化成金钱、物资和机会的竞争。 :::
五、亲密关系的威胁
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其财富共用的特点,当然也会对金钱的如何使用展开争夺,例如家庭的共同账户究竟是购买妻子更喜欢的东西,还是丈夫更喜欢的东西,还是孩子更喜欢的东西。
家庭财产在很多时候都并不会将用途区分得那么清楚,于是就会有人不满意有限金钱的分配,人们大都会将这种不满写在脸上甚至反映在言语上,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威胁:我将削减你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所得来惩罚你。
孩子会将这一切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又哭又闹,甚至刻意在公众场合让父母难堪,以威胁父母达成他自己的金钱使用目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亲密关系本质上是需要购买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得到亲密关系,还会拿金钱作为诱饵,例如承诺给你买一间大房子,来获取你这段时间的亲密关系。不管最后有没有买,我们都通过了一种类金融的手段,把远期的承诺在这段时间变成了现实,直接用来购买得到了当下的亲密关系。
而当这种远期承诺最终没有实现时,我们就倒欠了对方,因为我们白白享受了亲密关系。如果我们无法从金钱上做出补偿的话,就会遭到亲密关系的反噬,也就是关系会变得比原来更差。
比如我们承诺孩子最近一段时间乖乖吃饭、乖乖做作业就给他买辆小汽车,我们就已经把远期的小汽车拿过来交易了亲密关系,当孩子达到亲密关系的要求却又无法得到小汽车时,就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显然这种交易总得有个配平的方式,不在金钱上配平,就会在亲密关系的削减中来弥补孩子在这段时间的付出。
六、亲密关系的长期购买
很多父母都会忽视孩子的这种情感反噬,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孩子过几天就没事了」,但其实这是混淆了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交易在短期内没有配平,孩子会从短期的情感反噬中给予回击,但从长期来看,孩子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由于无法脱离父母的照料,他就会在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中选择洗脑说服自己为了长期利益而放弃自己短期的诉求,也就是「忍」,表现为「没事了」。
但这种「忍」会在孩子开始发现自己有一定的独立能力以后迅速爆发,也就是前期忍得越多、在短期亲密关系执行反噬越多的孩子,在青春期或者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越叛逆,也就是越难以忍受为了金钱去迎合亲密关系,这种效应是会累加的。
:::info 所以为什么说父母不能随意承诺或者「欺负」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在短期内看不到孩子的长期反抗,不代表这种0成本的亲密关系购买就能永久占便宜,孩子会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予以一次性回击:每一个白占的便宜都是有长期代价的。 :::
后记
我想我们从未有如此深入地去思考亲密关系,也从未从经济的角度去解剖每一种亲密行为,人的目的在很多时候都藏在冰山以下,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地方。
亲密关系跟金钱息息相关,也无时无刻不在购买和出售。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都市女性一旦有了个人资产的保障,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意识、表现会完全不同。当一个一直只能是出售亲密关系的人突然有一天可以购买的时候,自然就会影响到她和亲密伙伴的相处模式。所以情感也需要理性去看待,一个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使用感性的人,往往得不到最好的感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