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前言

一致性,即对等价的问题给出一致的回答,这正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1章 10元等于两个5元吗?——心理账户对行为的影响

  1. 事实上,把诸如投资股票这样的重要决策交由所谓的“天意”或者“猫意”来决定,本来就是欠理性的表现之一。
    2.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的概念: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3.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4. 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5. 你相信吗,你和正常的傻瓜一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决策都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心理账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账户最大的概念上的不同是: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每一块钱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你是捡来的一块钱还是你挣来的一块钱或者是得奖赢来的一块钱都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的总财富都多了一块钱;同样,你丢掉的一块钱和你用掉的一块钱或者被偷了一块钱也是一样的,你的财富都少了一块钱。
    6.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不管是丢钱还是丢票,只要绝对数量相同,人们的行为就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正是由于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对待这两种问题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7. 正常的傻瓜有心理账户误区,他在心里对每一个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8.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当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而把不同用途或不同来源的钱割裂开来。你应当让财富在你的心理账户间相互流通。
    9. 心理账户分类很细,也很自由,在你的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门票都被严格地放在两个账户中,也就是买衣服的钱和买门票的钱要从不同的两个口袋中掏出。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个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账户间流动。因此就会产生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打电话,甚至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经济决策,消费决策也好,投资决策也罢,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间流动,假如说你某个账户超支了,你应该从其他账户中挪一点钱过来,保证各个账户间大致的比例不变。
    10. 对待不同收入设置不同心理账户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三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另一种情形是对待不同来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11. 人们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收入分置不同的心理账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12. 可就是他们人为设置的心理账户使得今天的工资和明天的工资似乎不可以替代。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工作效率的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工作状态是有周期的,有时候兴致好效率也高。
    13. 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或者你正在忙碌的项目离最后期限还有一段时间,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来调整工作时间,而不必要给自己订一个日工作量。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好,那就趁着这股劲头多干一点;如果你感觉没劲乏味,那就先休息会儿,回头再来干。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不够有计划性,但是你必须认识到,完全按照每日定量的计划行事在效率上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14. 正是司机的心理账户作怪,使他失去了另外的赚钱机会。他怕亏但其实亏得更多。
    15. 在人们的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靠运气赢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的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政府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
    16. 明白心理账户的存在对于政府制定经济策略也有非常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17. 人们对不同来源的收入往往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18. 但是由于这两笔钱一个是通过自身努力辛辛苦苦挣来的,一个是通过运气从天而降博来的,你对待它们的态度就这样有了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在行为科学中叫作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人们对待赌博赚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赌博或外快得来的钱往往敢于冒风险,消费起来大手大脚;对工作赚得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
    19. 赌博赚来的750万和工作赚来的750万从传统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很显然,正常的傻瓜并没有把赌博赢来的那750万当作自己的收入看待。这也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有钱的道理。赌博赢来的钱在他们心里专门被放在一个账户中,这个账户里的钱是“上帝”掌管的,属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他们没有把这个账户中的钱跟工作挣来的钱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因此在消费这笔钱的时候,赌博账户中的钱更容易花在赌博上或挥霍掉。
    20. 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
    21. 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对花钱的感觉较之用现金更淡漠,更舍得消费。(在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你的购买欲望更强)
    22. 仅仅因为付款方式是信用卡,在付款的时候不会直接看到自己的钱从口袋中出来,因此也就更加大方。商家也意识到了使用信用卡付款可以刺激购买欲,消费者在刷卡消费的时候比从口袋里掏钱更加大方,因此他们也积极鼓励消费者划卡消费。对于国家而言,如果要促进消费的话,也可以鼓励支持信用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一来鼓励信用卡的使用能使得人们的购买过程和手续更方便快捷,二来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对花钱的感觉较之用现金更淡漠,更舍得消费,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鼓励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不失为促进消费的一个好手段。
    23. 人们不仅把不同来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有时候属于同种收入的一大笔钱和一小笔钱也会被分开看待,分开消费。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
    24.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拿了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有一笔比较小的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25. 人们根据一次性获得的收入的多少的不同而把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导致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26. 如果你想跳出这个误区变得更理性些的话,就应该对大钱和小钱一视同仁。
    27. 对政府来说,如果要刺激消费,也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发奖金的时候以若干次小金额的形式发放,这样一来,较之一次性大额奖金,人们更愿意将这些小钱投到日常的消费中,而不是把它们存起来。
    28.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的话,你应该明白,钱是等价的,不应该将同样的钱人为的打上不同的记号,而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

    本章小结:

    l 知道错误的存在正是改进和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行为上的误区一无所知,那么又如何谈的上改进和避免呢。同时,你要知道,钱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和买彩票中的奖如果数值相同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应该在有了意外之财的时候大手大脚,也不必对自己的辛苦钱看得太紧;对于大钱和小钱也应该一视同仁。除此之外,我还要介绍一种将会贯穿本书的方法——换位法。虽然这个方法没有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那么玄妙,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决策的作用却不一定较之逊色。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换个角度思考,考虑如果自己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时会如何决策。
    l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的话,可以采用换位法,换个角度看问题,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和原来一致。
    l 利用换位法,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同样的问题,你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就是一致的、不矛盾的,你的行为就是理性的。

    第2章 你买过没用的东西吗?——交易偏见

  2. 购买决策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决策的很大比重。通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在判断是否购买某件物品时衡量的是该物品对自己的效用,也就是说这样东西有没有用。可是仔细想一想,你买的东西都是真的有用的吗?你会买没用的东西吗?
    2. 理性地说,我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样东西时,衡量的是该物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和它的价格哪个更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能价格比,然后看是不是值得购买。
    3. 可是在我们做购买决策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账户里面还在盘算另外一项——交易带来的效用。所谓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用。通俗点说,就是合算交易偏见。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使得我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4. 你应该考虑的是“好梦”药片的价钱与5小时睡眠对你的效用的比较和权衡。
    5. 因为无论在上海这种药片是500元一片还是5元一片,身在法兰克福机场的你当时都无法到上海去买药片,此时,上海的价格是一种无关的参考价,我们不应该让它来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相反,如果你觉得睡5个小时带来的效用抵不上购买“好梦”药片要付出的价格,那么你就选择不买药片,这也与“好梦”在上海的价格无关。
    6. 对于同样的啤酒,正是由于交易效用在作怪,而引起人们不同的消费感受。
    7.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8.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消费决策总是受到一些无关的参考值的影响。就像买被子,现实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会去拿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的价格比较,并从它们的差额中得到满足,即获得交易效用,然后选择那条比原价便宜的最多的被子,为自己得到一个合算的交易而沾沾自喜。
    9. 事实上,被子的原价和“好梦”在上海的价格是完全不应该影响你的购买决策的,因为对你而言,被子的原价和“好梦”在上海的价格不仅是无关参考价,而且是不可得的参考价。同样,啤酒在杂货店里卖的价格和在酒店里卖的价格也与你品尝啤酒的美味无关,它们也是无关的参考价。你需要关心的只是物品本身可以带给你的实际效用和它现在的价格。
    10. 看到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平时消费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因为抵不住大减价的诱惑而去购买自己其实并不是最想要的商品呢?打开衣柜,里面是不是有不少衣服是你因为经不起商场打折促销的诱惑而购买的,而现在又是被你闲置一边高高挂起的?认识到交易效用后,你应该明白,当初刺激你购买的也许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这个折扣,也就是“贪便宜心理”在幕后操纵着你的行为。交易效用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促销对消费的刺激,难怪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商场,几乎都可以看到各式各类的促销广告呢。
    11. 买或者不买的决定都不应该受到已经成为历史的昨天那个促销价格的影响。然而人们却因为难以不受昨天的促销价格这个无关参考价的影响而改变了购买的决定。
    12. 合算交易偏见和不合算交易偏见使得我们做出欠理性的决策。理性的决策者应该不受表面合算交易或无关参考价的迷惑,而真正考虑物品实际的效用。将物品对你的实际效用和你要为该物品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权衡,以此作为是否购买该物品的决策标准。
    13.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当只考虑商品能够给你带来的真正效用和你为此所付出的成本。
    14. 参考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是“交易效用”的源泉,实际支付价低于参考价越多,你越觉得这是一笔合算的交易。这个差额在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中都是绝对的差额,但是我们注意到,即使在绝对差额一样的情况下,不同的相对差额也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效用”,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15. 他应当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值得为节省这些钱而付出10分钟的时间和精力。
    16. 没错,有些时候,我们的确应该以比例作为决策的标准。
    17. 1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绝对值,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究竟省了多少绝对的量,而不该受到节约量与原价比例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往往过多地看重比例,而忽视实际收益的价值。
    18. 正常的傻瓜在消费时,通常更加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优惠的绝对值。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当仅仅考虑你所能得到的优惠的数额以及你为获得优惠所花费的成本。
    19. 由于比例小而忽视了实际更大的金额,因为折扣比例大而将自己局限在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钱上,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0. 大多数人往往会受到比例的影响,过多地注重于小处的节约,而对大处小比例的节约却视而不见。
    21. 大多数正常人欠理性的一个表现,即在小的地方斤斤计较,却对于大的事件麻木不仁。殊不知,大件中的一点点节约就能为你省下很多,比起小处的节约不知要翻多少个番了。

    本章小结

    你可以通过克服交易效用偏见而变得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需要意识到,做决策时不应该受到成本和收益之外的东西的影响,许多的参考价都是与决策无关的,不要被它们遮盖了双眼。唯一需要关注的是物品带来的真实效用和你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不要因为贪便宜而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同样,也不要因为比较贵而不买自己正需要的东西。不忍心放过那些看似合算的交易往往会在事后让你后悔。同时,切不可仅仅关注相对收益而忽视了实际上更重要的绝对收益。将绝对收益与绝对成本进行比较权衡才是做决策的依据。

    第3章 坚持到底一定是胜利吗?——沉没成本误区

  3. 我们这一章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大家花了钱买票以后,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听音乐会。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误区(SunkCostFallacy):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
    2.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是不应该影响我们决策的。当我们决定是否去听音乐会时,应该站在现在的角度,判断去听音乐会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是否足以弥补从现在开始去听音乐会所需付出的成本。
    3. 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时候是不应该把沉没成本算在内的,因为过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就应该让它过去,在决策时应将其忽略。
    4. 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了,比如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除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的影响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促销带来的交易效用,甚至有时候人们买某些东西仅仅单纯是因为已经逛了一整天街还没有买东西而导致的。
    5. 正常的傻瓜往往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做出欠理性的决策。
    6. 可是我要问你,你花钱买领带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带上它能让你更有风度和魅力。你花钱买音乐会票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希望可以通过精神享受而感到快乐。如果领带和音乐会不能达到你花钱购买的目的,那还有什么回报可言吗?真正的回报并不是带上领带或者去听音乐会,终极的回报是自己开心。如果你带自己不喜欢的领带或者冒着风雪去听音乐会给你带来的是负效用,那么你不仅没有“挽回”曾经沉没的成本,反而是自己找罪受,招致更大的浪费。
    7.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该仅仅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8. 不要因为存在沉没成本而影响了你的理性决策。你仅仅需要站在现在的时刻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你是不应该考虑在内的。
    9. 不要因为已经支付的800元钱而让你去做本不愿意的事情。
    10.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
    11. 不忍舍弃沉没成本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12. 因为花了钱而去做自己本不愿意的事情,是我们在消费中经常犯的错误。我们总认为真正消费了才对得起花的钱,但如果你已有的投入是错误的,接着做下去就是不太理性的了。这种“追加错误投资”的例子不光在企业内存在,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13. 股票的走势也决不会受到你是多少钱买进的影响。我们在特定时间考虑是继续持有股票还是立即抛售股票,应该以该股票的走势、其他备选投资股票的情况和你当时所需的资金为考虑依据,而不应该囿于买入时的价格(沉没成本)。如果你觉得这支股票未来前景看好,而且其他没有更好的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你目前又不缺现金,那你不要管现在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就先留着;如果你觉得这支股票将来一定会跌得更惨,或者你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你现在需要资金,那么不管你当初是多少钱买进的,你都应该抛掉它,否则你只会承受更大的损失。割肉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要看是什么肉。好肉不要割,烂肉要早早割。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却往往把最不该考虑的买入价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因为沉没成本的影响,分不清什么是好肉什么是烂肉。有人说,一个好的投资者是一个没有记忆的投资者。的确,如果你想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加理性,就应该把沉没成本抛到脑后。
    14.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在你决定是否卖出某只股票时,应当只考虑这个股票未来的走势,是否有其他备选投资方案和你目前是否需要的现金,而不该注重当初的买入价和现价之间的差异。
    15. 人们往往沉溺于沉没成本谬误中不能自拔。沉没成本谬误的害处小到令你受它误导,得不偿失,中到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业绩受损,大到引发巨大的灾难,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16. 正常的傻瓜显然是陷入了沉没成本的误区,由于不愿意让之前的精力白费,也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而让一个不合适的员工继续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其实,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沉没成本误区中难以自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常人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误。
    17. 造成人们陷入沉没成本误区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会把同样的东西根据不同的结果打上不同的标签。同样是500万的前期投入,如果项目做成了,我们就把这500万说成是投资;万一项目中止了,我们就会把这500万说成是浪费。这种按照结果给投入打不同标签的倾向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误区。
    18. 正常的傻瓜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承认错误和把同样的投资根据结果打上不同的标签而陷入沉没成本误区。
    19. “保本”这一观点一向是商家遵循的最基本的经营方针,“起码要保本”看似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孰不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其本身就包含了沉没成本谬误。许多零售商都喜欢用他们的批发价来决定零售价的底线,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亏损,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20. 保本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无奈孔子有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1. “沉没成本误区”普遍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有些时候也会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沉没成本谬误,我们还能让它为我们办事,这就是以病治病法。
    22. 碰到一些欠理性的放弃行为时,沉没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这时候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目的性。就像破釜沉舟一样,很多人特意设置沉没成本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也是十分的有效,因为沉没成本谬误实在是太难摆脱了。
    23. 为了帮助你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锻炼,我建议你给自己设置一个沉没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个季度初把所有的费用预先支付,并且不可以退费,这样你在嫌麻烦不愿意去锻炼的时候也会因为已经付了钱而改变注意,还是去健身。(当然,我们知道,沉没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在你的脑子里渐渐淡漠,所以你也不能一次性在健身房存五年的费用,而应该每季度或半年交一次费。)

    本章小结:

    Ø 正常人往往出于想挽回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所谓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欠理性的行为。如何纠正这种谬误呢?当你进行了一项欠理性的购买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和你支付的“沉没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消费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盈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吝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Ø 对于“沉没成本谬误”,换位法同样是一个很有效的“药方”,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考虑在没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决策。
    Ø 过去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在前途不好的时候就应该适时收手。既然已经花了钱买了票又做了那么精心的准备,就要往前看寻找新的机会。千万不能让沉没成本困住前进的步伐。

    第4章 你有自知之明吗?——过于自信

  4. 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三种:不够自信的人、过于自信的人和有自知之明的人。
    2. 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显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有自知之明的人。那么你有自知之明吗?
    3. 人们常常过于自信,通俗点说,人人都有夜郎自大之嫌。
    4. 很多时候,你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优秀。
    5.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知道哪些是自己所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了解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过于自信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多少,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
    6. 过于自信不等于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常常体现在人们的交往中,让人感到不舒服。相比之下过于自信则是一般人的通病,一般体现在人们对自我的评价上,而且通常让人察觉不到——这也是过于自信的毛病一直存在而不被人重视并纠正的原因。
    7. 许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和别人作比较的时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过于自信。
    8. 过于自信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9. 人们的过于自信常常被老道的营销人士利用,有些商品的营销活动就是根据人们的过于自信设计的。
    10. 要做出好的决策不仅仅需要有关于事实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的各种知识,还需要“知识的知识”——也就是需要知道我们的知识都有哪些局限,哪些知识是准确的,哪些是需要有所置疑的。过于自信表明,人们相对缺乏“知识的知识”。
    11. 造成过于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很难想像事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展。由于我们不能预见到事情可能的各种发展方向,我们就会对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将来可能的发展过于自信。
    12. 和没有经验的人相比,有经验的人不太容易犯过于自信的毛病,因为他们更多地知道事情发展的多样性。
    13. 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俗话说“水满无声,半桶水咣荡”,正是这个道理。当人认为自己充满自信的时候,也许实际上是“半桶水”在作怪。 
    14. 证实偏见也是导致过于自信的因素之一。
    15. 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或者说只关注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的证据,而不关注也不收集和自己的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这种行为就是证实偏见,也就是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一致的意见和证据。它的一个后果就是过于自信。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们就非常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而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16. 过于自信属于判断上的偏差,它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有的时候,生理上的原因也会导致过于自信。比方说,成功的喜悦常常使人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人们在这种“飘飘然”的感受的驱动下就会过于自信。而成功的喜悦,或者说飘飘然的感受,并不仅仅是认知上的一种状态,它也有其生理上的基础:人的身体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后,会产生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就会让人感到兴奋,高兴,从而导致过于自信。 
    17. 如果你是一个广告创意人员,当你想到一个新鲜的广告创意的时候,你感到非常欢欣鼓舞,恨不得马上把这个主意向上级汇报。但是别急,新鲜的广告创意带给你的兴奋感也许会使你对这个点子过于自信。你应该暂时冷静一下,全面地考虑一下采用一个新创意所需要考虑的所有因素,比方说可行性、成本费用等。
    18. 过于自信对于个人完全没有好处吗?也不尽然。让我们先来看看过于自信的好处。一般说来,过于自信有三大优点。第一,它往往使人乐观开心。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过于自信,认为很多人喜欢自己,从而有一种优越感。但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人对他们有钦慕艳羡之情。
    19. 由于过于自信的人容易激励和鼓舞别人,员工比较喜欢跟随过于自信的领导。
    20. 第二,过于自信往往会产生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不错,善于学习,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那么确实,这种心理暗示将会有助于你顺利地实现目标,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指引你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但是,如果自信不足的话,那就是一种恶性循环了,心理暗示自己不行,实际上也做不好,更加强了原先的不自信。同样,如果你对别人报有某种信念,结果就会发现别人真的向你原本以为的方向靠拢。
    21. 结果发现,那些被老师们认为智力发展会显出进步的学生,他们的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因为老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当老师期望某个孩子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的时候,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
    22. 因为在青春期这个形成个性的重要阶段,身高给了这些人较高的自信,并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比较自信的性格,有助于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23. 与此类似的是上司管理员工的方式。如果多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就容易激发员工的信心,使其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24. 第三,过于自信的人看问题会比较全面,他们比较善于抓住问题大的方向,而不太拘泥于小的细节。又由于过于自信的人一直拥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会比较有创造性,容易想出创意的点子。
    25. 正常的傻瓜通常对计划过于乐观。
    26. 这就是过于自信的一个典型表现,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规划的误区”(PlanningFallacy)。规划的误区实际上非常普遍,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一个经过仔细规划的大型项目,仍旧可能比计划的完工时间推迟许多。
    27. 这种对理性的背离并不是人们出于心血来潮而随意做出的决定,而是表现出一种规律性的行为——过于自信就是其中的一种。
    28. 爱喝茶的人都知道,用开水泡茶之后,不能马上品出茶味,只有等待片刻之后方能闻到悠悠茶香。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和泡茶类似。研究发现,在美国股票市场上,交易越是频繁,损失就越大。
    29. 正常的傻瓜通常由于过于自信而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过于频繁,损失过多。
    30. 为什么过于自信的人有时事业会不尽如意呢?这是由于过于自信的人因为其预计的成功程度高于了其本身客观上的成功可能性而轻敌,所以这些人在应该精心准备材料,好好咨询别人意见的时候轻视松懈了。
    31. 他们能够相对准确地预见到竞争的程度,但是他们过于自信地认为尽管许多企业都会最终失败,但是他们的企业与别人的不同,是终将成功的。
    32. 由于这种过于自信使得他们没有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上做好应有的充分准备,从而导致较高的企业失败率。
    33. 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他们的参照物:人们只记得自己的优势,却忘记了其实你的竞争对手也有自己的长处。

    本章小结:

    Ø 正常人往往过于自信,过于自信虽有三大优点,但是却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种种弊端。然而不自信会使我们丧失前进的勇气,过于自信又会致使大意失荆州。
    Ø 在鼓励士气、鼓舞斗志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地自信;而在具体行事时,我们应该谨慎而有自知之明,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正如毛泽东所言: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Ø 需要强调一下,要克服过于自信的毛病的首要前提是你知道你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就是说,你需要明白,在什么时候你有可能过于自信。然后你要做的就是遇到这些情况就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不要让过于自信冲昏了你的头脑,这就好比你需要等你的酒劲过了再开车,茶泡好了才好喝一样。
    Ø 证实偏见是我们过于自信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证实偏见。避免证实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证伪检验。
    Ø 证实检验和证伪检验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信息,但是正常人总是一味的习惯于做证实检验,而很少主动去做证伪检验。一味做证实检验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过于自信就这样产生了。因此,为了避免过于自信,首先要减少证实偏见对我们的影响,在做证实检验的同时也要记得作证伪检验。

    第5章 适应性偏见

  5.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高估中奖人的幸福程度,也会高估遭遇车祸的人不幸福的程度,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这也就说明,我们常常高估了很多事情对我们的心情的影响。这就是适应性偏见很典型的表现。适应性指的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反应逐渐减淡的现象。这也就是上海人经常说的“疲掉”。
    2. 适应性偏见说的是人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一方面,人们觉得好的事情会让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感到快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比方说,人们觉得升职,涨工资,换了更大的房子,买了豪华的车子,都会让我们非常快乐,而且我们会为此高兴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产生适应性,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高兴程度又会大致回到原来的水平。
    3. 人们的这种错觉会影响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4. 事实上,幸福一辈子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我们的适应性会使得我们对这种幸福习以为常。
    5.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低估我们适应不利环境的能力。
    6. 事实上,人们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人们常常都不能想象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多大。
    7. 正常的傻瓜往往低估自己的适应性。
    8. 人们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特别强,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人们常常以为,改善了物质条件会带来永久的快乐,其实却不然,人们很容易对物质性的东西产生适应性。
    9. 有三类东西是人们不能适应的:
    Ø 第一类是极端的东西。太极端的东西非但不能适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不能忍受。
    Ø 第二类会导致人不能适应的东西是人际比较。很多时候,幸福或者不幸福的感受都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人际比较会带来刺激,也会产生不适应。
    Ø 物质方面的人际比较会产生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即会带来正面的效应也会带来负面的效应。通过比较,也许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动力,比如朋友的别墅给了正常的傻瓜更大的赚钱动力。但与此同时,物质方面的比较也会带来不少负效应。
    Ø 第三种难以适应的东西是变化。同样是噪音,对于那种恒定的噪音,我们是容易适应的,最怕的是那种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轻一会儿响的噪音,那是无论如何都难以适应的。
    10. 人们对极端的东西、变化的东西难以适应,人际比较会带来不适应。
    11. 一般来说,与物质的东西相比精神方面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容易就消磨掉的。因为精神方面的东西通常是以变化的形式出现的。
    12. 其实,不容易产生适应性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方说听音乐会,吃饭,旅游,养宠物,培养个人的爱好等。
    13. 正常的傻瓜往往忽视了适应性效应,对物质的东西看得过重。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多花点钱在和精神相关的东西上。
    14. 但是旅游却不同。每年一次出国旅游,他可以选择不一样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异国风情,人们一般不会对不同的旅游地点感到厌倦。

    本章小结:

    Ø 不要以为你现在对某样东西非常满意就认定你以后也一定会因为这样东西而获得很多快乐。然而,正常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适应性,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那些以为可以给自己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结果却未必能如想象中那么快乐。
    Ø 但是人并非对所有的东西都能适应。极端的、变化的东西会难以适应,人际比较也会带来不适应。因此,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就能适应,而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太容易感到厌倦。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到人本身固有的适应性能力,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那些物质的东西上,因为你会对他们很快产生适应性。相反,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和精神以及和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地方。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