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 - 图1

译者序

寻找个体存在差异,主张差异的独特与潜质,普及个体在人格和尊严上平等。这种观念有助于个体解放,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虽与他人有所区别,但在人格和尊严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实际工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虽与他人有所区别,但在人格和尊严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实际工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感谢译者的付出,这么努力,还这么谦虚,受教。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瑕疵,望大家见谅。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

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在为地球所困扰,我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福祸紧密相连。

接下来是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

一个人如果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最终只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无法使生命得以延续。正是因为人类所共存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总要与他人团结在一起。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对人类和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必须与人联合,共同发展。要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约束,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将无法继续生活。

第三种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性关系。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处理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理想其他人根本无法从中共享。他们如果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或实现了某种理想,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虚无的优越感,这种自我满足和陶醉,也只有对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其实,自我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每个人都在力争与众不同,但如果并不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卓越是建立在为他人作贡献的基础之上,那么错误就难以避免。人生的理想和行为与此同理,其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是否存在意义。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与合作。

即他们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生活技能。

*确实,对于艺术,哲学,科学等巨大贡献的人,往往是或多或少存在缺陷的人,与其说缺陷,我认为应该称之为反差。这些反差的特质造就了一个人从自己独特角度去认识世界,去面对命运安排,从而形成了普通人不具有的特质和认识。

如果反差对个人的带来的影响不是具有超越性,往往会带来自卑,抱怨,厌世和无尽的痛苦,甚至死亡。

现实的社会对于差异的个体态度和行为,往往是排斥和厌恶。这是生物的本性,本能排斥异于群体的人。如何打破固有观念和本能的限制,善待和重新认识具有差异的个体,是整个社会要努力的方向。

如果这种普世壁垒能够被打破,社会会更具有包容性,差异化对世界和人类事业的贡献,将是划时代。*

有很多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为某一时代的杰出人才,虽然他们有的一生与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正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坚强源自奋斗,他们执著于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业,所以成就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仅凭对人肉体的观察,我们无从判断心灵发展方向的好坏。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都未接受过正确的训练。正因为无人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总是越来越自我。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大多是失败者的原因,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很多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为某一时代的杰出人才,虽然他们有的一生与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正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坚强源自奋斗,他们执著于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业,所以成就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仅凭对人肉体的观察,我们无从判断心灵发展方向的好坏。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都未接受过正确的训练。正因为无人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总是越来越自我。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大多是失败者的原因,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人忽视、不受欢迎和没人理睬的孩子进行研究,可能发现,他们从来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他们就像与世隔绝了,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对互助互爱的事情更是一窍不通。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儿期是平安度过的,那么他就已经很好地受到了关心和照顾。

总之,事实证明,被人忽视的孩子根本没有对人的依赖感。我们感到很悲痛,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中,失败的人常常不是孤儿就是私生子,因为这样的孩子被人忽视的概率更大。

从以上我们得知,身体残缺、被过于宠爱和被人忽视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他们经常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这些孩子极力需要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他们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已经给予了他们帮助,就会在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所以,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不管阻碍怎样的合作方式,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无力吐槽。比如,植物已经预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到我的身体。”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即使预料到,结果仍然无法改变。

结果,其对于视觉方面的感觉反而优于正常的孩子,也会比他们更有欣赏力。所以,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

只有想将自己融入整体、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慢慢弥补自身的缺陷。那些一心想摆脱困难的孩子,肯定会落后于他人。只有他们心中有一个克服困难、努力争取的目标,才会有加倍的勇气。

如果一个孩子想去克服某项困难,肯定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

不只是小孩,成年人何尝不是用相同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与其说缺陷带来痛苦,他们却乐在其中。

处于不同环境和身体有着其他缺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们会用哭闹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处于不同环境和身体有着其他缺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们会用哭闹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锻炼身体给人带来满足,自信,力量和勇气,通常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和投入,也会更加开朗和健谈。

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这个胆小的孩子开朗豪放。

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这个胆小的孩子开朗豪放。

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不足。

精神与身体相互依赖,强健的体魄有助精神的活跃与充沛。精神作为行动的指导,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要想实现伟大的目标,最大化提高目标的专注度,在生活中增大阅读量,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卫生,和谐的家庭环境都是必要的条件。

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

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

*感知可以描述为预见,通过事物的状态和发展趋势,预知事物最终的形态。态度可以解释为为了达成目标,所要秉持品质,如古代圣贤所倡导的”安贫乐道”,”全性保真”。

对事物状态掌握的越精准,事物的发展趋势就越清晰,目标的可预见性就更加直观,人生的态度也就更加专注,不断被强化,目标的达成率就越来越高。这是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

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

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

这是一种强迫式被认可的心理,内心无比渴望被接纳和关注。也证实在社会群体中,个体是寂寞的,是渴望融入群体,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

有一天,他竟然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了餐厅里。因为他的身材的确很好,这一点足以比得过他的哥哥和其他人。

有一天,他竟然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了餐厅里。因为他的身材的确很好,这一点足以比得过他的哥哥和其他人

我们说他们外向,也许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苦恼。

因此,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夸大,他们本人自然也就因为缺陷而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

缺陷对精神的影响,如果没被正确的引导,缺陷会使人自卑。有些存在缺陷的人,往往极端,情绪不稳定,自我为中心,这也是存在缺陷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而我这种自我保护,不利于与人相处与合作。人往往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暴露什么。称之为缺陷引发的负反馈。

因此,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夸大,他们本人自然也就因为缺陷而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

但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问题。我们了解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不过是想了解他们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和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如今,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这就好比那些身高不足的人走路常常踮着脚一样,这样会让他看起来高一点。这就像两个孩子比个子,害怕比不过对方的孩子常常挺直了身子站在那里,他想尽力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我们如果问他:“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高?”他定然不会承认。

有人说自杀,是一种反抗。而我只能说真正的反抗是直面惨淡人生,在滚烫的地狱中活出生命的尊严。自杀比每一种活法,都要安逸。

在困难面前,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人已经放弃了解决问题之道,且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被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自杀的人同样在争取一种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要告诉别人:“我是那么敏感、脆弱,可是你们却那么残忍地伤害我。”

自杀是一种自卑且懦弱的行为,逃避苦难,推卸责任,轻视生命。我们经常遇到有人说 不得不,没办法,大家都等字样,这种表现等同于自杀的心理,通过自卑的方式释放压力,逃避责任。

在困难面前,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人已经放弃了解决问题之道,且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被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自杀的人同样在争取一种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要告诉别人:“我是那么敏感、脆弱,可是你们却那么残忍地伤害我。”

在困难面前,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人已经放弃了解决问题之道,且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被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自杀的人同样在争取一种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要告诉别人:“我是那么敏感、脆弱,可是你们却那么残忍地伤害我。”

爱哭的孩子和那些胆小畏缩、有负罪感的孩子一样,自卑心理会显露在表面。相反,喜欢吹嘘的孩子则给人自高自大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撇开他的言语只观察他的行动,就会明白,他们是那种不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的人。

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使用恐吓的方法还是哭诉的方法统治自己的领地,总之,他们会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种办法不行,他就会转而选择另一种,可是目的却是相同的——获得优越感,但不改变自己的处境。

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使用恐吓的方法还是哭诉的方法统治自己的领地,总之,他们会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种办法不行,他就会转而选择另一种,可是目的却是相同的——获得优越感,但不改变自己的处境。

其实,恋母情结也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无法克服自己的病症。如果他只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的“小城堡”中,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也总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解决自己的性欲问题了。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从不会将兴趣放在自己熟悉的人之外。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在自己的范围内掌控他人,所以害怕控制不了这一范围之外的人。这种孩子大都在家过于娇惯,他们从小到大只认定一点:他们的愿望就是必须执行的法律。所以他们没有想到过到家庭之外去赢得爱情。这种人即使长大成人,也会愚忠于母亲。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想找的并不是平等的爱人,而是一个供他奴役的仆人,而他最忠实的仆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不让他去关注别人,也不让他与父亲亲热,那么恋母情结会发生在任何孩子身上。

自卑有两种: 自卑的正反馈,自卑的负反馈,一个是知耻后勇,一个是恬不知耻。

我曾讲过,自卑感并非只有坏处,它亦可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比如,人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作好准备迎接未来,才会促使科学进步。它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进一步了解宇宙,更好地开拓生存环境。的确,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拥有自卑感。

我曾讲过,自卑感并非只有坏处,它亦可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比如,人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作好准备迎接未来,才会促使科学进步。它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进一步了解宇宙,更好地开拓生存环境。的确,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拥有自卑感。

正常人会合理地解决某一个问题,然后再去面对另一个问题,转而找到新的办法。这样,他们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不甘心居于人后,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也不需要别人的特殊照顾,他们会依照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的认知勇敢行事,独立解决问题。

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也会与这一目标相一致。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也都会遵循这一目标。

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除非说真话会带来危险,否则说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这些在寻求优越感时走错了方向的人,我们应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对他们表示同情。他们的错误只在于为自己定的目标毫无意义。

正是那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它是我们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源泉。人类的伟大进程都是循着这一路线——从下到上、从失败到成功、从缺失到充盈——前进的。但是,只有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顺利应对生活难题的人。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就会很容易说服他们。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和行动的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社会情感。这一点连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罪犯都一清二楚,他们同样知道为自己的罪行辩解,同样知道将责任推向他人。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正常人的勇气。自卑的心理一直告诉他们:“你无法与他人合作。”他们离开了人生的正确轨道,抛弃了现实的问题,并沉浸在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之中。

在这些特殊目标中,我们发现:在对自身缺陷进行补偿的同时,也许还会使一些不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也会到达那些难以达到的目标。比如,一位哲学家需要远离社会,安静地思考和写作;可是,如果他追求优越感中含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不用通过任何检验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这只能说明我们对他还不够了解。

早期的记忆能够说明一个人的人生观,这是其人生态度的雏形。它可以让我们看出他是以什么作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早期性格,就无从了解其真正的性格。

我们如今的文化总是很难让老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以他们总爱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肯定自己的价值,比如喜怒无常。

当一个孩子被当作‘炫耀品’拿出去的时候,她会将目光放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上,而不是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天要下雨,你应该怎么做?你只有支起雨伞或者打车,我们和风雨对抗或者想打败它是毫无意义的。而现在的你就好比在和风雨抗争,只会无谓地浪费时间。你以为这可以表示你的强大吗?你可以战胜它们吗?事实恰恰相反,它只会更强烈地伤害到你。

即他通过惩罚自己去惩罚他的父亲。

这种情况很像那种恋母情结的情况。这个年轻人只想伤害自己的父亲,但是对母亲却异常依赖。然而,此事例与性无关。他母亲很宠爱他,而父亲却极其冷淡。他受到了这种不良教育的影响,所以人生态度也变得扭曲。这和遗传也毫无关系。他的行为和原始人吃掉部落首领的行为不同。他的行为是被经历所逼迫的。这种行为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只要他有一个宠他的母亲、一个严厉的父亲,就如同这个年轻人的情况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和父亲对抗,而自己又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采用那种方式情有可原。

第五章 梦

人们在梦中的预测能力远远比不上人在清醒时候的预测力。梦中的思想不会比醒着的时候更敏锐、清楚,只能更加混乱和难以理解

梦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身后潜藏的思想,这一点对我们很有用处。

弗洛伊德忽视了科学心理学的前提——认识性格的关联性以及个体的思想、言行的一致性。

作者解释梦是人生态度和目标的强化。有意思。

如果白天我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努力钻研,那么晚上的梦境中我同样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人们在梦中时的目标和在现实中的目标是一样的,就像他们做梦的时候也必须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奋斗一样。所以,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并与之息息相关。

如果白天我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努力钻研,那么晚上的梦境中我同样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人们在梦中时的目标和在现实中的目标是一样的,就像他们做梦的时候也必须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奋斗一样。所以,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并与之息息相关。

梦是对平静睡眠的一种干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我们没有将事情处理妥当之前,在我们还存在重大压力之时,在现实还存在种种问题之时,我们才会做梦。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在对梦的解读中就有了新的发现:人在梦中会欺骗自己。每一个梦都是人们的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其目的就是引发一种我们已经作好准备去面对某一种情形的感情。在梦中,我们的性格与平时并无二致,但是我们需要将这一性格加工成白天需要使用的感情。如果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甚至可以在梦的整体构成和梦中所运用的手段找到自我欺骗的成分。

梦是一座桥梁,它联系着现实的生活和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本就应该直接与现实衔接,并不需要我们的强化。

美满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么不幸的婚姻会更为不利,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我们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不要让他只关注一个人。这其实也是一种被宠坏的孩子,他们想夺取母亲所有的爱,一旦母亲无法做到,他就会故意制造麻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一般来说,母亲的技能就是指她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让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母亲的所有活动中看到她的态度。母亲有着各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比如抱孩子、与他谈话、给他洗澡、喂他吃饭。如果她对这些事不熟悉或者没有兴趣,就会显得很笨拙,孩子也就不会对她产生兴趣。如果母亲从不去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觉得洗澡是很令人厌烦的事。这样,母子之间就不会有一种和谐存在,孩子还会想着远离母亲。所以,母亲把孩子放上床的方式、制造出的声音以及她所有的行为动作都应该很有技巧。母亲要懂得照顾孩子,并让他学会独处,还要为他考虑空气、室温、营养、睡眠、生理健康和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因素。她时刻都在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喜欢她或者讨厌她、亲近她或是排斥她。

中国的留守儿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本身得不到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学校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会给社会制度带来挑战。这不仅是作为父母的责任,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性格并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实现某一目标,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观。

性格并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实现某一目标,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观。

一位母亲的本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在很多研究中都表明,母亲对孩子保护的本能超过任何动力

母亲是生命的创造者,是生我者,是养我者,是教我者。有各种理由不去爱她。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自己生命的力量。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自己生命的力量。

生物的本能和意义在于繁殖。繁殖是将优秀的优秀的适合生存的基金进行拷贝并遗传给后代,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这个物种延续下去。关于丁克行为是违背生物本能的。

拥有做母亲的欲望,是人类向卓越发展的一个表现。

拥有做母亲的欲望,是人类向卓越发展的一个表现。

母爱是以人类最深的情感去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同样我们要以这种情感去对待世界万物的。

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人类最深的情感去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人类最深的情感去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世界上任何的教育都应该以这种情感的延伸作为教育的目的。

有的母亲将孩子看得过重,认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依赖她,受她的约束。这样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她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开。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村妇在75岁的时候还和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俩同时患上了肺炎,之后母亲康复了,儿子却死在了医院。母亲得知儿子死去的噩耗时,说:“我知道自己很难将这个孩子养好。”在这位母亲的心里,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未想过让他独立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将母子之间的联系延伸,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合作,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有的母亲将孩子看得过重,认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依赖她,受她的约束。这样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她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开。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村妇在75岁的时候还和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俩同时患上了肺炎,之后母亲康复了,儿子却死在了医院。母亲得知儿子死去的噩耗时,说:“我知道自己很难将这个孩子养好。”在这位母亲的心里,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未想过让他独立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将母子之间的联系延伸,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合作,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作者这里要表达的依旧是情感的延伸。

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如果母亲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对孩子过分宠爱,以至于惯坏,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良好稳定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可是,如果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父亲都没有兴趣可言,那么孩子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之后,还要将这种关系扩大到周围的环境中,像别的孩子身上、亲戚和朋友中。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她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要将这种信任延伸到整个社会

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如果母亲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对孩子过分宠爱,以至于惯坏,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良好稳定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可是,如果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父亲都没有兴趣可言,那么孩子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之后,还要将这种关系扩大到周围的环境中,像别的孩子身上、亲戚和朋友中。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她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要将这种信任延伸到整个社会

阿德勒同时也解释了继母、父亲、孩子之间存在的普遍社会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提出在母爱缺失的情况下,孩子会寻找母系情感的弥补,往往会将这种情感的依赖投向父亲,继母的加入会被没有成熟意识的孩子认为是一种占有,从而产生三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

然而,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会有一种恋母情结,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情结的现象,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他们认为除了母亲,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男孩,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所以,恋母情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一个只和母亲保有联系的孩子,只要脱离了母亲,就会出问题。比如,他去上学或者去公园时,会一直紧紧跟随着母亲。一旦母亲不在他身边,他就会很难过。他会利用各种手段,让母亲时时跟随他,让母亲全身心地关注他。比如:他会充当母亲情人的角色,装出一副柔弱无助的样子,博得母亲的同情;当母亲不能满足他心愿的时候,他就会大哭或者装病,意在告诉母亲他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他还可能大发脾气,与母亲争吵,目的仍是博得关注。这些孩子几乎都是被母亲惯坏的人,他们拼命地想赢得母亲的关注,又拼命地拒绝着任何与外界的联系。 有人提出,将母子分开,让保育员或收容所培养他们是补救母亲失误的良方,其实这种建议可笑至极。如果要找可以替代母亲角色的第二人选,首先应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充满兴趣。事实是,孤儿院不可能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里长大的孩子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对母亲进行训练见效更快一些。 曾有人对收容所的孩子进行过观察,结果他们的发育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让保育员或修女单独负责照顾一个孩子,或将他们放在一个家庭里寄养,让他和养母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结果发现只要养母倾情投入,他们的成长情况就会大为不同。此类孩子多是孤儿、私生子、弃儿,或是出自单亲家庭,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就要为他们找一个可以代替亲生父母的人对他们进行抚养。由此我们看出,母亲的关系和爱护是何等重要。 继母的处境常常很难,丈夫前妻的孩子往往与之为敌。但是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继母做得非常不错。孩子在失去母亲之后,就会将自己的期望转向父亲,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像母亲一样的关爱;但是当继母来到家中时,孩子们就会觉得继母将父亲的爱抢走了,所以他们就会痛恨继母,并与她为敌。可是很多继母并不了解这种状况。所以继母将对孩子们的敌意表示反击,这样孩子们不但不会屈服,反而更加嚣张。在与孩子的交战中,继母永远不会胜利,因为孩子们即使失败了,也仍然拒绝与你合作。所以在这种争斗中,胜利者往往是弱小的一方。孩子们不想给予,你却偏要索取,这样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我们知道争斗解决不了关爱和合作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压力和努力。

母爱这种情感是无法被替代的。保育员、奶奶、收养所,任何一方都无法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样给予孩子同样的付出和爱。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缺失人格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即使知识是能够让他意识到这种缺失,他也会为母爱的缺失倍感失望。不过很多缺失母爱这种情感的人,会在他的后代的身上的得到弥补。

然而,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会有一种恋母情结,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情结的现象,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他们认为除了母亲,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男孩,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所以,恋母情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一个只和母亲保有联系的孩子,只要脱离了母亲,就会出问题。比如,他去上学或者去公园时,会一直紧紧跟随着母亲。一旦母亲不在他身边,他就会很难过。他会利用各种手段,让母亲时时跟随他,让母亲全身心地关注他。比如:他会充当母亲情人的角色,装出一副柔弱无助的样子,博得母亲的同情;当母亲不能满足他心愿的时候,他就会大哭或者装病,意在告诉母亲他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他还可能大发脾气,与母亲争吵,目的仍是博得关注。这些孩子几乎都是被母亲惯坏的人,他们拼命地想赢得母亲的关注,又拼命地拒绝着任何与外界的联系。 有人提出,将母子分开,让保育员或收容所培养他们是补救母亲失误的良方,其实这种建议可笑至极。如果要找可以替代母亲角色的第二人选,首先应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充满兴趣。事实是,孤儿院不可能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里长大的孩子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对母亲进行训练见效更快一些。 曾有人对收容所的孩子进行过观察,结果他们的发育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让保育员或修女单独负责照顾一个孩子,或将他们放在一个家庭里寄养,让他和养母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结果发现只要养母倾情投入,他们的成长情况就会大为不同。此类孩子多是孤儿、私生子、弃儿,或是出自单亲家庭,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就要为他们找一个可以代替亲生父母的人对他们进行抚养。由此我们看出,母亲的关系和爱护是何等重要。 继母的处境常常很难,丈夫前妻的孩子往往与之为敌。但是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继母做得非常不错。孩子在失去母亲之后,就会将自己的期望转向父亲,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像母亲一样的关爱;但是当继母来到家中时,孩子们就会觉得继母将父亲的爱抢走了,所以他们就会痛恨继母,并与她为敌。可是很多继母并不了解这种状况。所以继母将对孩子们的敌意表示反击,这样孩子们不但不会屈服,反而更加嚣张。在与孩子的交战中,继母永远不会胜利,因为孩子们即使失败了,也仍然拒绝与你合作。所以在这种争斗中,胜利者往往是弱小的一方。孩子们不想给予,你却偏要索取,这样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我们知道争斗解决不了关爱和合作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压力和努力。

阿德勒思想解释并弥补了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在此不得不献上我对阿德勒的敬意和佩服之情。

然而,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会有一种恋母情结,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情结的现象,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他们认为除了母亲,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男孩,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所以,恋母情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一个只和母亲保有联系的孩子,只要脱离了母亲,就会出问题。比如,他去上学或者去公园时,会一直紧紧跟随着母亲。一旦母亲不在他身边,他就会很难过。他会利用各种手段,让母亲时时跟随他,让母亲全身心地关注他。比如:他会充当母亲情人的角色,装出一副柔弱无助的样子,博得母亲的同情;当母亲不能满足他心愿的时候,他就会大哭或者装病,意在告诉母亲他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他还可能大发脾气,与母亲争吵,目的仍是博得关注。这些孩子几乎都是被母亲惯坏的人,他们拼命地想赢得母亲的关注,又拼命地拒绝着任何与外界的联系。 有人提出,将母子分开,让保育员或收容所培养他们是补救母亲失误的良方,其实这种建议可笑至极。如果要找可以替代母亲角色的第二人选,首先应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充满兴趣。事实是,孤儿院不可能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里长大的孩子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对母亲进行训练见效更快一些。 曾有人对收容所的孩子进行过观察,结果他们的发育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让保育员或修女单独负责照顾一个孩子,或将他们放在一个家庭里寄养,让他和养母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结果发现只要养母倾情投入,他们的成长情况就会大为不同。此类孩子多是孤儿、私生子、弃儿,或是出自单亲家庭,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就要为他们找一个可以代替亲生父母的人对他们进行抚养。由此我们看出,母亲的关系和爱护是何等重要。 继母的处境常常很难,丈夫前妻的孩子往往与之为敌。但是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继母做得非常不错。孩子在失去母亲之后,就会将自己的期望转向父亲,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像母亲一样的关爱;但是当继母来到家中时,孩子们就会觉得继母将父亲的爱抢走了,所以他们就会痛恨继母,并与她为敌。可是很多继母并不了解这种状况。所以继母将对孩子们的敌意表示反击,这样孩子们不但不会屈服,反而更加嚣张。在与孩子的交战中,继母永远不会胜利,因为孩子们即使失败了,也仍然拒绝与你合作。所以在这种争斗中,胜利者往往是弱小的一方。孩子们不想给予,你却偏要索取,这样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我们知道争斗解决不了关爱和合作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压力和努力。

然而,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会有一种恋母情结,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情结的现象,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他们认为除了母亲,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男孩,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所以,恋母情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一个只和母亲保有联系的孩子,只要脱离了母亲,就会出问题。比如,他去上学或者去公园时,会一直紧紧跟随着母亲。一旦母亲不在他身边,他就会很难过。他会利用各种手段,让母亲时时跟随他,让母亲全身心地关注他。比如:他会充当母亲情人的角色,装出一副柔弱无助的样子,博得母亲的同情;当母亲不能满足他心愿的时候,他就会大哭或者装病,意在告诉母亲他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他还可能大发脾气,与母亲争吵,目的仍是博得关注。这些孩子几乎都是被母亲惯坏的人,他们拼命地想赢得母亲的关注,又拼命地拒绝着任何与外界的联系。
有人提出,将母子分开,让保育员或收容所培养他们是补救母亲失误的良方,其实这种建议可笑至极。如果要找可以替代母亲角色的第二人选,首先应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充满兴趣。事实是,孤儿院不可能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里长大的孩子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对母亲进行训练见效更快一些。
曾有人对收容所的孩子进行过观察,结果他们的发育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让保育员或修女单独负责照顾一个孩子,或将他们放在一个家庭里寄养,让他和养母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结果发现只要养母倾情投入,他们的成长情况就会大为不同。此类孩子多是孤儿、私生子、弃儿,或是出自单亲家庭,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就要为他们找一个可以代替亲生父母的人对他们进行抚养。由此我们看出,母亲的关系和爱护是何等重要。
继母的处境常常很难,丈夫前妻的孩子往往与之为敌。但是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继母做得非常不错。孩子在失去母亲之后,就会将自己的期望转向父亲,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像母亲一样的关爱;但是当继母来到家中时,孩子们就会觉得继母将父亲的爱抢走了,所以他们就会痛恨继母,并与她为敌。可是很多继母并不了解这种状况。所以继母将对孩子们的敌意表示反击,这样孩子们不但不会屈服,反而更加嚣张。在与孩子的交战中,继母永远不会胜利,因为孩子们即使失败了,也仍然拒绝与你合作。所以在这种争斗中,胜利者往往是弱小的一方。孩子们不想给予,你却偏要索取,这样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我们知道争斗解决不了关爱和合作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压力和努力。

阿德勒思想解释并弥补了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在此不得不献上我对阿德勒的敬意和佩服之情。

然而,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会有一种恋母情结,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情结的现象,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他们认为除了母亲,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男孩,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所以,恋母情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所以,不和谐的婚姻生活,注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婚姻的目的应该是谋取两个人共同的幸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其中不管哪一方面出现了错误,都不会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之分。

在家庭生活中不需要有地位高低之分,如果某个成员的地位远远高于他人,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对于父亲的责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他必须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还要在家庭问题上与妻子很好地合作。

他应该知道妻子在家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应该轻视妻子的地位,而应与她合作。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虽然来自于父亲,但是管理家庭的责任仍然需要两个人共同承担。他万万不能将自己看成施与者,而将其他成员看成接受者。在和谐美满的家庭中,父亲挣钱只是其在家庭中的一项分工而已。很多父亲认为自己挣钱供别人花,自己就理所当然是家中的主宰者,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我们应该避免任何不平等的思想。

所有父亲都要明白,男性的强势地位是当今文化过度强调的结果,所以在结婚之后,妻子也许会害怕自己受人支配或控制。男性不能只因妻子是女性,不能像他一样给家里挣钱,便歧视妻子。不论妻子是否有经济能力,只要平等合作关系还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有关挣钱和花钱的问题就无须再追究。

父亲会给予孩子很深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孩子的一生中,父亲不是被视为楷模,就是被视为死敌。惩罚孩子,特别是体罚,往往会极大地伤害孩子。所有凶暴的教育方式也都是错误的。父亲在家庭中常常充当着惩罚孩子的角色,这是很不幸的,因为这样无疑给孩子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母亲的柔弱根本不能教育好孩子,必须依靠父亲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改邪归正”。如果母亲常常对孩子这样讲:“你等着吧!看你父亲回来之后怎样惩罚你。”这就在无意中告诉了孩子:男人才是家里的统治者,才是生活中的主宰者。同时也会使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变得不友好,孩子会因为害怕父亲,而不与他交流合作。也许女人害怕孩子因为自己的惩罚和自己的关系疏远,但是将这种事交给父亲去做同样是错误的。这样做也许母亲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怒火,孩子也仍然会因为母亲“召集救兵”的行为感到反感。如果母亲用“我会让你父亲惩罚你”的话来吓唬孩子,那么在孩子心中会对男性产生怎样的想法呢?
如果父亲可以适当地处理人生的三大问题,他将成为家中的主心骨,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父亲也会与人很好地相处,且朋友众多。因为交往范围广,他就将家庭融入到了更大的生活圈子中。他不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会把自己限制在传统观念之中。这样,家庭之外的事情也会通过他带给家人,他就会告诉孩子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关注他人。

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家庭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家庭之外也有很多可以交往的朋友。

有时丈夫的父母会因为疑心重,想知道自己儿子生活中的家庭琐事,这样就常常给儿子的家庭带来很多麻烦。

可是既然儿子已经结婚,他们就只有一条路可选——使儿子的婚姻幸福美满。

只有两人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还重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让给对方的爱大于对自己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当孩子遇到性问题的困惑时,一般要父亲向男孩解释,母亲向女孩解释。父母一定要记住:只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或他们在所处年龄应该知道的问题,不能主动去讲那些他们没有提问的问题。因为如果向孩子解释过多这方面的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好奇心。如果随便将性知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与不向孩子解释任何性知识而含糊了事一样没有益处。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他们想了解并能够接受的知识,不要随便讲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白的事情。我们要让孩子认为我们是真诚的,让他们认为我们在与他们合作,并帮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这样去做,就不会产生大的错误。

夫妻之间不可常常围绕钱的问题来说事。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女人对钱的敏感程度会甚于男性,如果有人说她不懂得节约,定会对她的内心造成很大的伤害。金钱问题也应该是家庭问题中的一部分,同样需要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妻子没有理由去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如果在金钱问题上夫妻之间一直意见一致,就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是被施舍或被剥夺的一方。

孩子会通过各种行为和情感的流露表达自己的需求,像哭泣、嚎叫、不睡觉等方式。往往关于情感的表达会被孩子故意夸大,以博得别人更多的关注甚至含有一种报复的意味。比如在玩耍的时候,被别人摔倒的孩子往往哭闹的比自己摔倒的孩子要凶的多。

孩子们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赢得父母的关注。比如,被过分宠爱的孩子往往害怕独自待在黑暗中,其实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黑暗,而是想利用恐惧心理来赢得母亲的关注。有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只要到黑暗的地方就会哭泣。那天晚上,妈妈听到哭声走了过来,问道:“你害怕什么?”他说:“我怕黑。”母亲知道了他的意图,所以说:“我过来以后,是不是就不那么黑了?”可见,黑暗并不是他真正惧怕的东西,他只是不想和母亲分开。他所有的感情、力量和心智都为了营造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他要和母亲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会利用哭闹、号叫和不睡觉等方式让母亲围绕在他身边

孩子们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赢得父母的关注。比如,被过分宠爱的孩子往往害怕独自待在黑暗中,其实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黑暗,而是想利用恐惧心理来赢得母亲的关注。有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只要到黑暗的地方就会哭泣。那天晚上,妈妈听到哭声走了过来,问道:“你害怕什么?”他说:“我怕黑。”母亲知道了他的意图,所以说:“我过来以后,是不是就不那么黑了?”可见,黑暗并不是他真正惧怕的东西,他只是不想和母亲分开。他所有的感情、力量和心智都为了营造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他要和母亲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会利用哭闹、号叫和不睡觉等方式让母亲围绕在他身边

恐惧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极为关注的一种情感。然而,个体心理学关注的不是恐惧的原因,而是恐惧的目的。几乎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有恐惧症,他们正是利用自己的恐惧赢得了别人的关注,并成为自己人生态度的一部分。他们想利用这种情感去接近母亲。那些胆小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并且想一直被别人宠爱。

所以如果父母事业有成,不妨在孩子面前降低姿态,与家人低调相处,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人过于优秀,卓尔不凡,往往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过于优秀的会占用的更多,而其他人相对会很少。所以一个优秀人要学会韬光养晦。

假如一个孩子凸显优秀,就会赢得大部分人的目光,对他而言自然很好,但是其他孩子却会对他产生嫉妒和不平的心理。任何人都不可能甘居人下而毫无怨言地默默忍受。优秀孩子伤害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的成长过程就会失去内在的精神动力,这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其他孩子仍会追求优越的地位,并且会永无止境地奋斗下去,但他们的目标有可能偏离主流,或是脱离现实,或伤及社会

假如一个孩子凸显优秀,就会赢得大部分人的目光,对他而言自然很好,但是其他孩子却会对他产生嫉妒和不平的心理。任何人都不可能甘居人下而毫无怨言地默默忍受。优秀孩子伤害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的成长过程就会失去内在的精神动力,这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其他孩子仍会追求优越的地位,并且会永无止境地奋斗下去,但他们的目标有可能偏离主流,或是脱离现实,或伤及社会

他们没有做好接受弟弟妹妹的准备,父母也的确因为其他孩子的降临忽视了他。所以,他们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求母亲的关注,让自己回到以前的地位。

在一个人人平等、凝聚力十足的家庭中,如此悲惨的结局很难出现。家中不应有对立,也不应为了某个孩子受到威胁而浪费时间去钩心斗角。

老幺们的志向总是远大的,但是志向远大的人却往往性情懒惰。懒惰是壮志冲天与勇气不足的混合体:志向过于远大往往不太现实。

我个人认为,间隔三年左右最好。当孩子三岁时再有弟弟、妹妹出生,那他已懂得一些合作精神,也能理解一个家庭不一定只有一个孩子。

在女孩子中间长大的男孩通常不受别人欢迎,如果让他们学着和其他孩子相处,懂得与他人合作,这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长期处在女孩的包围之中,其言行举止可能会带有女孩气。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弥补。在中国普遍的家庭中是没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的。学校是对家庭教育的弥补。如果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事宜可以独包独揽,也可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让他们顺利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难题,那么学校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学校是对家庭教育的弥补。如果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事宜可以独包独揽,也可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让他们顺利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难题,那么学校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孩子应该学会自立,应该多多了解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长大后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和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是让他求得一份工作或学习谋生的技能,而是要他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且还要帮孩子的家长纠正错误。

那些逃课、调皮、成绩差、看似愚笨的孩子们讨厌学校的原因多数是人为造成的。

一切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尊重、认可、关注。

然而在学校几乎没有人肯定他们的优点。走出校园,他们就会和其他逃学的孩子混在一起,在这里他得到的赞扬总是多于在学校的。所以,和他们在一起,他会有一种成就感,认为能够显现自己价值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在他们这个群体中。从中我们就了解了,那些在班里被人看成另类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容易被犯罪分子诱骗。

然而在学校几乎没有人肯定他们的优点。走出校园,他们就会和其他逃学的孩子混在一起,在这里他得到的赞扬总是多于在学校的。所以,和他们在一起,他会有一种成就感,认为能够显现自己价值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在他们这个群体中。从中我们就了解了,那些在班里被人看成另类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容易被犯罪分子诱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多学科相结合进行分析,还会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联系在一起。比如,老师和孩子在一起散步,在路上帮他们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结构、用处、习性,气候对它们的影响,景观的物理特征,农业的历史等,从而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当然,前提条件是老师对孩子的爱心是真诚的,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更别提教育了

一个孩子在家中并不被宠爱,所以他觉得人人与之相对;当进入学校后,他依然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没有人对他友好。因为成绩差,他在家里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其实这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在学校考试的分数很低,受到老师的责骂;回家后,又会招来父母的斥责

智商的测试和孩子未来的潜力是没有根本联系的,这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生不变的

教育中的最大问题不是孩子行为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中的限制。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是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的发展,老师和孩子都不应该拿这句话来作为理由:遗传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遗传决定成长的迷信观点,是教育领域的各种错误中危害最大的。

其实,身体的缺陷并不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只会影响到他们对残疾和身体发育的看法。所以,当一个孩子在身体上有缺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知道这并不会影响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这一点极其重要

身体的残疾可能会成为激发他潜能的巨大动力,也可能会成为阻碍他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们在推脱自己的责任和用宿命论解释人类的行为时,遗传论的观点便会被引出

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然而影响兴趣的因素并非遗传,而是缺乏自信和害怕失败。

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而来的,可是它不是思维产生的源头,而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如今看来,大脑的缺陷并非无法改变,通过适当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得到弥补。杰出之人才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我们会发现,他的爱好完全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在同龄的孩子对化学还一无所知时,他已经对此异常熟悉

懒惰的孩子,除非他们让自己懒惰是为了对抗自己的老师或父母,否则他定是有远大志向但是害怕受挫的孩子。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那些不爱交际、比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爱患上神经官能症,这样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为自己的种种作为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同样是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法。

患上神经官能症,这样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为自己的种种作为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同样是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法。

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的思想不坏,可是行为恶劣,不为他人着想,且不愿与人合作;罪犯,思想恶劣,但是还稍微有些责任感,并且精神受它的痛苦折磨。

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的思想不坏,可是行为恶劣,不为他人着想,且不愿与人合作;罪犯,思想恶劣,但是还稍微有些责任感,并且精神受它的痛苦折磨。

作者认为神经官能症患者是社交与合作的阻碍,危害性比犯罪更甚。

神经官能症患者自称做事情想精益求精,同时明白需要担负社会责任以及正视人生问题。但一旦问题降临,这一人生准则立刻被他们抛至九霄云外,而神经官能症,正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的人生态度好像是:“我也想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但不幸我实在无能为力。”这一点他不同于罪犯。罪犯通常恶意尽露,社会责任麻木不仁。因此难以判定,最危及人类幸福的,到底是哪种情况: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意图好但行为恶劣自私,从而妨碍与他人的合作;而罪犯,虽然对他人充满敌意,依稀残存的社会责任感却在痛苦中压抑。

神经官能症患者自称做事情想精益求精,同时明白需要担负社会责任以及正视人生问题。但一旦问题降临,这一人生准则立刻被他们抛至九霄云外,而神经官能症,正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的人生态度好像是:“我也想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但不幸我实在无能为力。”这一点他不同于罪犯。罪犯通常恶意尽露,社会责任麻木不仁。因此难以判定,最危及人类幸福的,到底是哪种情况: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意图好但行为恶劣自私,从而妨碍与他人的合作;而罪犯,虽然对他人充满敌意,依稀残存的社会责任感却在痛苦中压抑。

依旧是对爱和关注的缺失导致向外寻求这些诉求。

那些在家中自认为被人忽视的孩子,如果与人建立了友谊,就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会不断寻求这种称赞。如果男孩子表现出这种情形,将是很危险的。如果是女孩,她们会失去自信,在她们看来,只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她们很容易对那些大献殷勤的男人投怀送抱。

那些在家中自认为被人忽视的孩子,如果与人建立了友谊,就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会不断寻求这种称赞。如果男孩子表现出这种情形,将是很危险的。如果是女孩,她们会失去自信,在她们看来,只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她们很容易对那些大献殷勤的男人投怀送抱。

人被认可和尊重是多么的重要,如果缺失,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多大的伤害,不可估量。

假如当初女孩明白自己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发生了。

假如当初女孩明白自己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发生了。

几乎所有的妓女都有“不悦”的童年(其实有的只是自己的想象,并非事实),她们认为无人关心重视自己,先天条件就不如人,永远不会得到男性的疼爱。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你要明确地告诉他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极其重要的。

有时家人或朋友也会这样说:“你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女孩子。”此时,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先天的一种缺陷,甚至对以后的婚姻和生活造成影响

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对异性的基本看法。这种性的驱动力在几周大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但是在它没到释放的时候,我们无须去触动这种驱动力,所以这时他们的表现都是极其自然的,我们无须感到惊讶。比如,孩子在一岁之前,他们也许会观察或抚摸自己的身体,为此我们不用太担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再关注自己的身体,而去关注周围的环境。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抚摸或亲吻是表达爱和关心的一种方法,但是不要去碰触孩子的敏感部位以免引起不正常的反应。

所以,等孩子真正想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才是告诉他的最好时机。即使孩子不说出口,细心的父母也应该可以觉察得到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他们定会主动向父母提出自己的疑惑,但是父母的解释必须是简单易懂的。

此外,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亲密。如果可以的话,孩子和父母需要分床而睡,甚至分屋而睡。最好的办法是,女孩不要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共用一个卧室。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能过于粗心。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就永不会知道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把自己看成社会中的一分子,并且知道为社会奉献的意义,尤其是他可以用很平和的心态和异性结为朋友,那么青春期只不过是他为自己长大、计划未来所作的准备。

此时,在别人的施压之下,他也许会去完成某事;但是如果让他独立去做,他就有些不知所措,结果注定会失败。这样的人已经习惯了被人指使,一旦自由了,便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个体心理学能让我们把人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还会让我们看出,虽然人的情况各异,但是并无明显的差距。比如,我们所看到的,犯罪的人和问题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自杀者、精神病人、酗酒者、性行为不正常的人常常是失败的范例,他们是同一种类型的人。他们没有合理地处置人生问题,并且在一些规定严格的方面,他们恰恰犯了同一种错误:他们不但不知道何为责任,还不知道为别人考虑。但是,虽然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任何人都不可以说自己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是完美无缺的,其实罪犯和普通人的区别只在于,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

一句说透了人生。

即我们都想克服困难,这一点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断追求,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和超越他人。我们的这种想法是对安全的一种追求,也有人说这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但是不管我们对他们怎样理解,总有一条线贯穿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人们一直在努力地由卑微走向高贵,由失败走向胜利,由底层走向上层。这条线从一出生就开始显现,一直到人的生命终止。所以,我们如果发现罪犯也有这样的目标和愿望,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即我们都想克服困难,这一点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断追求,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和超越他人。我们的这种想法是对安全的一种追求,也有人说这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但是不管我们对他们怎样理解,总有一条线贯穿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人们一直在努力地由卑微走向高贵,由失败走向胜利,由底层走向上层。这条线从一出生就开始显现,一直到人的生命终止。所以,我们如果发现罪犯也有这样的目标和愿望,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犯错的人和普通人都是在从自卑追求卓越的,只是方式是错误的,不知道社会的要求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犯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就会发现他们一直在让自己克服困难,摆脱困难,并向上攀爬。虽然他们同样在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方向却与常人不同。如果我们明白,他们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社会的要求和与人合作的作用,我们就很明了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犯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就会发现他们一直在让自己克服困难,摆脱困难,并向上攀爬。虽然他们同样在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方向却与常人不同。如果我们明白,他们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社会的要求和与人合作的作用,我们就很明了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地帮助这些罪犯改正,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了解他的童年生活,看是否有什么事情阻碍了他与别人合作。

其实在罪犯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合作精神,这样也许会让他们的罪行稍微轻一些,然而这种合作远远达不到正常人的范围,然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尤其是母亲。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并使自己和他人拥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需要亲自实践,让孩子更关注人类及未来的发展。也许母亲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别人为关注点;也许父母婚姻不幸福,相处并不和谐;也许父母处于分离的边缘,相互之间并不信任。所以,母亲想将孩子独揽过来,宠着,爱着,惯着,从不让他学着自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定缺乏合作精神。

让孩子对他人产生兴趣、让他们学着融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的心中会这样认为:“为什么我要为别人着想?”并且,如果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无法解决他的人生难题时,他定会变得犹豫,转而寻找一些让自己轻松摆脱困境的方法。他们会认为克服困难实在太难了,即便伤害别人也无所谓。我们可以猜想,他即使处于任何状态都会毫无顾忌。

容易犯罪的儿童一共有三类:一是身体残疾的人,二是受宠的人,三是被忽视冷落的人。

在合作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当我们习惯这种被安排和安逸。久而久之,我们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最终会沦为被奴役的工具。

总要有人去走第一步的,别人合作不合作是他们的事,可是我希望你走出第一步,而不是顾虑别人会不会与你合作。”

总有人要迈出第一步,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我们自己,别人的行为你左右不了,但是我们面对不能改变的事情的时候是可以选择行动和情绪的。

总要有人去走第一步的,别人合作不合作是他们的事,可是我希望你走出第一步,而不是顾虑别人会不会与你合作。”

想要实现合作,必须要要有一个人先主动起来。

总要有人去走第一步的,别人合作不合作是他们的事,可是我希望你走出第一步,而不是顾虑别人会不会与你合作。”

总要有人去走第一步的,别人合作不合作是他们的事,可是我希望你走出第一步,而不是顾虑别人会不会与你合作。”

由于养母对他的爱甚于自己的亲生儿女,所以他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是对的,以至于他将自己摆在了低下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无法靠正常的手段谋生

所有的罪犯都有精神病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当然,有一些精神病人也会犯罪,可是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犯罪是两种定义,我们不能让他们承担任何犯罪后果,因为他们不受意识的支配,并且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

罪犯一般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他们知道社会中需要与人合作,相互关心,可是自己却从不去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敌人,认为自己被社会孤立,得不到任何人的赏识;另一种是被惯坏的孩子。

罪犯作案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都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合作精神,才致使自己脱离了社会。

如果一个人开始和全世界对抗,那么这个世上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具有刺激性呢?

在此,我们看到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即使罪犯,也不可逃离这一事实。但是,他们却极力想逃离这种责任感,让自己不再受此束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曾这样描述:拉斯柯尔尼科夫已经在床上思索了足足有两个月的时间,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去犯罪。他不断地问自己:“我是拿破仑,还是胆小鬼?”罪犯就常常用这种方法去蒙骗自己,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其实,罪犯很明白什么样的人生没有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有意义。但是,因为他们的软弱和胆怯,没有勇气去接受有意义的人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奉献社会的能力,所以变得胆小怕事,以至于不敢尝试有意义的人生,因为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与人合作,而他们偏偏缺乏这种基本的合作精神。当罪犯想减轻自己身上的压力时,就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

要想打破社会关注的束缚,需要有多大的决心。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所讲的问题,其实,罪犯和普通人一样,都想取得一种成功,为自己争得一个有利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不同的。罪犯的目的总是争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对别人没有任何益处,他们还时时逃避与人合作。然而社会却需要所有人共同合作、帮助、奋斗、支持。罪犯的目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益处,他们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我们在以后会详细论述。如今我们想说的是: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罪犯,就要看其在合作中的失败程度和性质。

与人交往好像是人生中最大的问题,其余的都处于附属地位,并且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去关心他人。

在我们与人交谈时,总想让人理解自己。其实理解同样是一种社交能力,我们所说的话和听到的话总是被听者和诉说者理解得一样

环境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误解,并且没有人给他做正确的引导。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凸显优秀,那么定会影响其他孩子成长。因为这样家人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优秀孩子身上,而其他的孩子就会感到沮丧、失望甚至痛恨。

如果我前面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没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罪犯们总是在寻找着一种虚拟的优越感,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该怎样做呢?

我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并没有错,因为如果他们懂得了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懂得了关心他人,懂得了与人合作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做到这样,就只能宣告失败。

犯罪是软弱而非勇敢的表现,那么罪犯便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到充分的理由了,以后也就不会有孩子去犯罪了

很悲哀,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数人面对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都会将自己的合作精神收缩起来,这就是在世事艰难的时候犯罪率升高的原因

比如让那些缺乏知识的人和失业的人得到一份工作,这样起码可以让那些人继续保留最后的那点合作精神。毋庸置疑,这样做的话定能使犯罪率减少。我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不让人们再受到经济的约束,但是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其实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也许还需要加大力度。虽然对罪犯进行单独改造并不现实,但是进行集体培训也是可行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展开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然后通过他们的回答去一一开导,纠正他们思想中的错误因素,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之中,放开自己的思想,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我想,这样也定会带来不错的收益。

如果人们之间贫富差距过大,穷人便会愤愤不平、心生嫉妒。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过于奢侈、炫耀。

但是,不管态度好与坏都无法使犯人彻底改变,只有从根本入手才能得到解决。我们应该人性化地对待罪犯,而不是用死刑去恐吓他们。死刑只会让气氛变得更加僵硬,因为有些罪犯在临死前还在想是因为自己的食物才导致了被捕。

罪犯不管在狱中还是狱外,都不要再受到侮辱。如果可以,我想应该增加缓刑的监管人员,当然,这些监管人员必须对社会问题和合作问题有透彻的了解。

还有另一个可以随时利用的实用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让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会减少犯罪的发生,并且久而久之定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最欣慰的事就是培养一个志向远大、乐观向上、自强自立、全面发展的孩子。如果孩子得到了正确的培养,那么合作精神就会遍布全球,人类也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不但要影响孩子,还要关注影响父母和家长的因素。

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有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动用老师的力量。我们可以训练老师,让他们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纠正他们在家里养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关注他人。这应是学校自然的发展方向

只有甘于奉献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并为后人所铭记。如果我们在这一基础上教育孩子,那么他们长大后必定愿意与人合作。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会畏畏缩缩,而是勇敢面对,不损害他人利益,并且采取最佳办法解决问题。

第十章 职业问题

我们都是人类中的一员,要想生存就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

我们必须联想到其他人的利益,要使自己适应他人、关爱他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形成友谊、培养责任感并与他人合作。如果人际交往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更容易解决职业问题了。

有时,某些职业可以为人们避免与人交往和步入爱情提供一些托词。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有一些人常常以忙碌为借口让自己远离爱情和与人交往,这也成为他们婚姻失败后的托词。一个对工作几近痴狂的男人总会这样想:“我没有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的爱情上,所以对于婚姻的不幸我不应负任何责任。”神经官能症患者也常常以此为借口逃脱自己的婚姻和人际关系。他们几乎不和异性相处,对别人也从不感兴趣,只知道整天埋头于工作之中。他们不管白天晚上,满脑子都是工作、工作,他们把自己搞得高度紧张。所以在这种紧张情绪之下,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比如胃痉挛。而这些疾病随后便会成为他们避免社交和婚姻的另一借口。有些人总是在不断地更换工作,他们总是没有确切的定位,总认为还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结果他们只能是一事无成。

对孩子的职业兴趣有着最初影响的人便是母亲。孩子在四五岁时对职业的认识,将对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有人问到我关于就业的问题,我都会问他们小时候的梦想及那时最感兴趣的事情。

有这样一些人,认为任何工作都不会令他满意。他们要的其实并不是工作,而是一种安逸,一种享受。因为认为自己的人生中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也从来不想着去面对问题。他们都是些被宠坏的孩子,生活中只祈求别人的帮助。

懒惰、邋遢和散漫的习惯同样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当我们看到孩子总是在逃避困难时,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其原因,并帮他们改正。

我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加紧合作,奉献自我,这才是最合乎常理的答案

那些为公共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才会被我们称为天才或人才,而没有一个人称那些没有一点作为的人为天才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我们人类共同合作的结果,而那些卓越之人只是将文明的水平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不可置疑,卓越之人的合作精神最强。虽然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中我们不能看出他们的合作精神,但是从其一生成就来看,其合作精神就会显露出来。

他们的卓越是后天培养的,而非天生的遗传或先辈的恩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劳动成果。

如果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就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准确的目标,那么他的成长会更加顺利。当我们问孩子长大之后做什么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远大的志向。但是,他们在回答的时候一般都是没有经过任何考虑的,比如他们说自己想当飞行员或火车司机,却不知道选择这些职业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孩子立下此志向的原因,发现他们努力的方向、立此志向的动力,他们的具体目标,以及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其实他们的回答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这种职业是最有成就感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职业来从其他方面帮他们寻求成就感。

孩子在12岁~14岁的时候,对于人生的目标会有更明确地认识,可是如果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早一点让孩子给未来职业一个定位还是有益处的。在课上我经常问孩子们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不得不细心考虑,并且也避免了他们敷衍了事或不知所措。除此之外,我也会问他们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他们也会实事求是地回答。从他们对职业的选择中,我可以看到他们人生的态度。他们还会说出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和他们心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关心,极力将孩子培养成社会的栋梁,并且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兴趣所在,让他们懂得与人合作,那么这位母亲就是功德无量的。

母亲所付出的一切常常是不能直接得到回报的,并且一个专职的母亲在经济上还要依靠他人。但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付出的,不管作为专职母亲还是职业女性,她们和丈夫的重要性都是平等的

有时,对死亡的惧怕也会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去加以弥补。比如,他们会通过艺术类或文学类的创作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也可能成为宗教徒。

在孩子心中,最普遍的一种目标常常是胜过家庭中的某个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这样的目标价值非凡,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事例。

如果一个家庭对金钱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所从事职业的高低。这种错误极其严重,因为这样无法使孩子形成为人类奉献的价值观。如果在孩子心中认为钱才是最至高无上的,那么他们就会抛弃与他人的合作,只谋求自己的利益。如果他把钱作为自己唯一目的的话,那么利用一些不法手段去取得钱财也就不足为怪了。假使他们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心中还稍微留有一些责任感,当他们变得富有时,对社会和他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我爱世人,不问世人是否爱我,我不会要求他们爱我,也不会因为他们不爱我而放弃爱他们。爱是主动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由心而发的,爱是自主意识的产物。一个被过分宠爱的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我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一个被过分宠爱的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我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如果这些活动的参与者,目的只是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让他们有更强的责任感,并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且按照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方式去改变或修订法律,那么他们的努力就是有益的。

所以,我们判断阶级活动是否进步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的合作。促进合作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方法也许并非正大光明,但是只要其目的是促进人类合作,我们就不应该因为方法不正确而加以排斥。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直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只想让自己得到发展。在他们眼中,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但

集体的利益要大于个人的利益,实现双赢才是最好的合作,实现集体的利益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直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只想让自己得到发展。在他们眼中,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但

当我们遇到这种只想到自己利益的人,定会在他们脸上寻找到鄙夷和迷茫的表情,就像在罪犯和精神病人脸上发现的一样。他们从不会用眼神与人交流,甚至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也与常人不同。这样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嗤之以鼻,他们从不关注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而是将目光移向他处。

这种病人即使因为别人的鼓励而有了勇气,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他们内心对周围人的排斥感太强。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猜到,她想面对生活却不想合作所表现出的行为。她会像一个问题儿童,想尽一切办法去制造麻烦,比如摔东西、袭击医生。在我和她聊天的时候,她就曾袭击过我。我不得不去想该如何应付了,结果我没有任何反抗的表现,这让她深感意外。女孩的手劲并不大,我接受着她的捶打,并继续用友好的眼神望着她。我的表现显然出乎她的意料,所以她就不再继续,反抗的情绪也慢慢消失了。

因为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作出的反应大不相同,所以常常将我们激怒。其实,对待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他们有不吃饭或者撕扯衣服的类似举动时,不要呵斥,应该任其而为。

妄想症病人会抱怨所有的人,他认为别人都联合起来与自己对抗。抑郁症的患者则过于自责。

可是从安全方面来说,他不能自觉地考虑到他人的安全而采取防范措施,也是一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表象。

如果一个人是众人的朋友,并将有益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贡献给社会,那么他自身就不再有自卑感和挫败感。他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充满爱心的世界中,他所见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当遇到困难时会有人与其一起承担。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必须事事付诸行动,不能观望退缩。”他应该明白,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而自己则属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他也会感受到,此时正是自己完成开创性工作、为人类贡献力量的时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罪恶、挫折、不公和磨难,但这是我们的世界,无论善恶美丑,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这里工作,要让它更加美好。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人人都可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不会辜负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景:让世界变的更好,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界更加和谐。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富有爱心和使命感,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矢志不移且坚定勇敢,强健而富有激情。

我们对一个人所提出的最高要求和给予其的最高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我们对一个人所提出的最高要求和给予其的最高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爱情的结果是婚姻,他们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主要体现方式为以身体去吸引对方、两人相伴终生并延续后代的行为。爱情和婚姻需要合作,这不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全人类的幸福。

生物的本能是繁殖。不管是是爱情、亲情、友情等,还是创造了艺术、科学、哲学、文学等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适合生存与繁殖的环境。人类的任何产物皆是为了生存与繁殖服务,这是一种原始的冲动,存在人类的基因中,是在不断自我驱动的。

爱情的结果是婚姻,他们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主要体现方式为以身体去吸引对方、两人相伴终生并延续后代的行为。爱情和婚姻需要合作,这不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全人类的幸福。

爱情和婚姻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所完成的合作,它可以贯穿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即使是人类最原始的肉体吸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之前提到,正因为人类受着各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无法在地球上永存。而想要人类一直延续的方法就是繁衍生息,所以身体的吸引和生育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二、我们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所以必须与人相处;三、人类由两种性别组成,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两性关系的良好发展。

有些人对人类的幸福极度漠然。他们从不会问:“我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我如何才能成为社会中的优秀人物?”而是常常问:“我可以从中得到哪些益处?我得到的关心够多吗?我是不是赢得了他人的关注?”一个持此种态度对待人生的人,对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同样如此。他会想:我怎样才能远离这个麻烦?

庆幸的是我做到了对妻子更多的关心和付出,胜于对自己。我们的关系也很和谐。作者这句话我非常认同:你是最有价值的,你被我所需要,你是很优秀的,你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朋友,这虽只是一种感觉,却需要用行动说明。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为了让夫妻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需要给对方更多的关心,甚至胜于对自己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婚姻才会真正美满幸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婚姻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如果对对方的关爱胜于给自己的,那么他们之间就是平等的。如果两方都将心奉献给对方,就不会有所约束或存有自卑感了。但是,要想真正平等,双方必须都持这样的态度。只有我们努力为对方付出了,对方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再次,我找到了婚姻幸福的基本前提:你是最有价值的,你被我所需要,你是很优秀的,你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朋友,这虽只是一种感觉,却需要用行动说明。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为了让夫妻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需要给对方更多的关心,甚至胜于对自己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婚姻才会真正美满幸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婚姻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如果对对方的关爱胜于给自己的,那么他们之间就是平等的。如果两方都将心奉献给对方,就不会有所约束或存有自卑感了。但是,要想真正平等,双方必须都持这样的态度。只有我们努力为对方付出了,对方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再次,我找到了婚姻幸福的基本前提:你是最有价值的,你被我所需要,你是很优秀的,你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朋友,这虽只是一种感觉,却需要用行动说明。

任何人都不想毫无理由地附属于他人之下。所以夫妻双方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够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他们仍然需要达成共识,当婚姻中出现裂痕时,他们要想方设法补救,因为不幸的婚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在儿童时期的孩子表现出对异性的喜欢,并拥有自己喜欢的对象时,并不能将之视为荒谬的或性早熟,也不要以此取笑他们。我们应该认为这是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我们不能忽视这件事,反而要积极引导,让孩子明白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可以让我们为了人类的利益作出贡献,需要我们提前作好准备。这样,我们才会在他们的意识中种下这样一种思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夫妻一定要互敬互爱。我们会发现,受到这种引导的孩子很自然地会拥有和谐完美的婚姻,即使他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

如果父母的婚姻幸福美满,孩子也会对婚姻有更大的信心。因为孩子对于婚姻的早期认识就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家庭支离破碎的孩子,总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如果父母的婚姻无法达到合作,又怎能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孩子?当我们考察一个人是否适合结婚时,应该经常去观察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其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看法。最主要的是,他谈婚论嫁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环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他的思想应该是由他对环境的看法决定的。由此可见,他对环境的看法十分重要。可能在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他并不幸福,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这也会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会尽力让自己的婚姻变得幸福。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去全面肯定或否定他。

友谊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友谊,我们可以学会推心置腹,以及如何体会别人的心情和感受。

恋人是从朋友发展而来,我非常认同。

学会交朋友是为婚姻作的一种准备

学会交朋友是为婚姻作的一种准备

营造两个孩子一起做功课、一起读书、一起学习的环境氛围会很有益处。我还认为,不应该轻视舞蹈的价值。跳舞是两个人共同参加的一项娱乐活动,学习跳舞对孩子很有好处。当然,我指的并不是今天的那种舞蹈,因为它与其说是两个人的活动,不如说是一个表演项目。如果我们有专供孩子跳的简易舞蹈,将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更有帮助。

还有一件能帮助人们为婚姻作准备的事情就是工作。现在,人们将工作问题置于婚恋问题之前。婚姻中的一方或双方,必须先有份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婚后的生活,并撑起一个家庭。很显然,良好的婚姻准备也包括良好的工作准备。

将性知识毫不隐瞒地告诉孩子对他们是最具危险性的。这种问题最好让他们自己解决,孩子会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学习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孩子就不会在这方面出问题。

但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并非毫无意义。我们一直把美貌和健康的体魄作为审美的基础,所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让自己发展成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美似乎是永恒且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东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给人留有美好的形象,这也正体现了美的魅力。

在婚姻中只顾及自己的利益是对婚姻的最大忽视。如果存有这样的思想,那么,此人就会整天想到如何从生活中寻求快乐和刺激,而不想受到婚姻的任何约束和限制,更不会想到对方的生活是否快乐和舒心。这是对婚姻的极大破坏,这样的婚姻不会长久,终究会葬送在自己手中,这种办法不可模仿。所以,我们在恋爱中,不能只想着享乐而不去承担责任。

我们应该谨记:婚姻幸福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下一代。婚姻同样是一项工作,其中也有固定的规则可循。如果我们不遵从其中的法则或只遵循其中的一部分,就无法收获幸福的婚姻。

我们不可能为所有的事情都规定一条:永远不可逃避。

我们都知道情侣之间所必须遵循的一些法则:忠诚、真心、相互依靠、没有私心、大公无私……

既然已经走进婚姻,就已经表明我们不能再随意而行,而是与对方保持合作、共同生活。

一对夫妇都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人,可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最后导致了离婚。随后他们都开始寻找新的伴侣,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上次婚姻失败的原因。他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婚姻变得和谐并一直为之努力,可是他们却不懂得何为责任感。他们想享受一种现代的婚姻生活,不想受到婚姻的任何约束,所以他们做了一些协商:给双方足够的自由,对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双方要互相信任,不得隐瞒所有的事情。

我认为,婚前不发生性关系是婚姻和谐甜蜜的最大保障。因为很多男人在潜意识中都不想接受自己的爱人在婚前已不是处女。

现在或者未来的女性不用担心这点,一个独立的女性不会嫁给一个不接受自己不是处女的男人。也不会去迎合男人的需求而压抑自己的兴趣。

我认为,婚前不发生性关系是婚姻和谐甜蜜的最大保障。因为很多男人在潜意识中都不想接受自己的爱人在婚前已不是处女。

有时,人们总是言行不一、貌离神合,但是他们的身体却不会说谎。如果没有了身体上的依恋,那么就没有共同语言可言了。这说明他们两人已对他们的婚姻失去兴趣,至少一方已经不想面对这样的婚姻,而在极力逃避。

然而,如果我们把婚姻和爱情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职责,就会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当婚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尽早弥补。
一般而言,婚姻中出现裂痕是因为夫妻双方没有尽到自己应有的义务,他们总是幻想着幸福生活的到来,而自己并不为此努力奋斗、主动去赢得幸福的婚姻。

我认为,不能很好地处理婚姻关系的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不会扮演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