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
作者名:孙圈圈(孙园媛)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6759
前言
看书名,相信大家都会以为这是本鸡汤书,但它其实是一本职场干货书。这也是一本「真正有用」的书,不是某些「看似有用」的畅销书。
一、价值和天赋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关于价值和天赋的概念,我们的职场价值有多少,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有没有天赋,究竟什么才叫做天赋,以及有天赋的人还需不需要努力?
1.1 我们的价值
在职场上,老板一开始给我们定的薪水,通常看起来是与我们自身的价值相当的。但价值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薪水到底是怎么估出来的呢?相信这个问题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都很陌生:我到底值多少钱?
这里有个适用于一般情况的简单公式:薪水=实际价值+外部溢价。
什么是外部溢价?比如说我们运气好,选到了一个风口领域,薪水水涨船高了,外部溢价就是正的,有的人运气很差,外部溢价就是负的,这就导致实际价值相等的两个人,薪水也会不等。
那实际价值又包含了什么内容?最显性的当然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个是老板一眼能看到的给出的估值,也是比较准确的。
还有隐性的,比如能力和天赋、学习和思考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性格、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他人一开始看不到的,也很难为我们的这些不知道是不是有的隐性能力付钱,但这个问题却是实际上事实存在的。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同样的求职者,以同样的起始薪水进入一个领域,一个几个月一涨薪,另一个长年不动。
这就是随着隐性能力渐渐发挥作用导致的薪水变化,而隐性能力,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1.2 知识和能力
现在,有很多人在报各种技能培训班学习的时候,他们学习的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依然没卵用,这是因为知识和技能是最容易习得的。
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任何知识,也可以搜索到任何想要的技能的教程。然而,我们很多人都没想过这么一个问题:知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可以将这些东西结合进去,或者创新出新东西?不知道。
然后,什么时候应用,怎样应用有最好的效果?也不知道。
举个例子,罗胖的知识丰富吗?他自己也说了,好多都是前一天刚得来的东西现学现卖,他的那些个也不是什么秘密的东西,怎么我们自己就不能做呢?
因为知识本身根本算不得什么,最重要的是他能给你讲明白,同时还能跟商业运作能力结合起来将它们卖出去。这就是能力。
:::info 能力不同于知识,能力是通用的,举一反三,以一化百,任何新学到的知识,都得内化成能力,才能说真正的有用。 ::: **
在我们身边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执着于知识本身,比如:诗词大赛、成语大赛、一站到底之类的。
这些跟能力比起来,就相对是属于低质量的,只是在舞台震撼力上,很有优势。
1.3 天赋是潜力
很多人认为天赋是一种能力,事实上,天赋只是一种潜力。
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但他达到的成就却不仅仅靠天赋就能实现,要知道,他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而他父亲作为一位音乐家,也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全身心去培养他。
这样看来,似乎后天的因素才是主导?也不是,如果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努力程度和机会,能不能达到莫扎特的高度呢?大概率也是不能的。
所以天赋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它在那里,用力去开发它的时候,就能比其他人成长得更快;但它光在那里本身是没有用的。
我们现在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加速器,它能放大努力的作用,但很多人却以为有天赋的人不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那就错得离谱了。
**
天赋是潜力,而不是能力。
1.4 努力也是天赋
一直以来,努力一直被认为和天赋是对立的。我们常说因为某人天赋不足,因此只能靠努力来补足。
其实这种说法,考究起来的话,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懂得努力本身,也是一种天赋,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赋——意愿天赋**。
所谓的意愿天赋,指的是有意愿成长,有意愿为发挥天赋而努力。「知道自己要努力」这件事,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共同决定的,也是有天赋的因素在里头的。
因此,不要瞧不起努力的人,也不要认为凭天赋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牛人,知道自己要努力,本身就含了天赋。
1.5 相对天赋
往大了说,在我们身上,都有天赋,不存在没有天赋的人。所谓的天赋,并不是说只是最顶尖的那几个人拥有的才算,天赋是跟你自己对比,你的A方面天赋>B方面天赋,那么你在A方面就是更有天赋。
所以天赋是个相对概念。如果是绝对概念的话,这世上基本就没有人有什么天赋了。
在我们身边,有人会说,小明在钢琴上有天赋,另一个人说,大明那才叫有天赋,还有人说,大明叫天赋,那莫扎特算什么?如果这样,那么天赋的概念就是个无底洞了。
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的相对天赋在哪里。那怎么知道自己的天赋呢?有一个指标,叫敏感性。
以前小学的时候,老师有一个测试数字敏感性的方法,测出来全班我同桌的数字天赋最好,接着当年让她接受了奥数培训,最后奥数竞赛拿了个满分。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在某一方面异于其他方面的敏感性,老师会拿一套东西来测试我们的数字敏感性。
那如果没有老师怎么办?那么,相信只要我们自己有心,我们在平时就感受得到的,那些有天赋的领域都是迅速上手且进步神速的,在那些领域,我们会感受到更加多的胜任感和归属感。
二、学习到底是学什么
学习是学什么?这个一定得分清楚。在我们的老一辈人,他们对于字写得好比较看重,认为字写得好,就有文化,就有学问,但事实上呢?可能有那么一点微弱的联系,但并非必然的因果关联,这就是典型的认知缺陷。
学习也是一样,工具、手段和真正有用的东西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该在哪里花最多的时间自己心里是要有数的。
2.1 学习和意志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耗费意志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学习区,因此才有这么多人坚持不下去。
很多人非常苦恼,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力不行,事实上,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上限的,谁也不例外,有时候也会感到枯燥、疲倦,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意志力作为能量补给。
之所以有些人的学习时间能比一般人长,是因为他们学习时消耗的意志力少,有时候甚至不怎么消耗意志力。
圈圈(作者)提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叫按需学习,当你有某方面的需要,就去学习,那么你学完的时候,是能即时给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这就不容易像无目的的学习一样感到倦怠,前提是这个问题你很想解决。
在比如说,你觉得钱好不好?好。那么你喜欢挣钱吗?不喜欢。事实上你喜欢的是花钱,那么挣钱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苦差事。
现在,我们可以把挣钱当作游戏,自行设置关卡,把通关当作一种乐趣。那么当我们挣钱的时候,消耗的意志力就会比较少。因为挣钱并不是一种手段了,它本身就成为了我们获取快乐的一种目的。
2.2 知识和工具
说到手段和目的,相信会有不少人会搞混。
像是思维导图,它是学习知识的手段,这种手段在网络上可以随意搜索到,也不具备什么价值。注意,不是指这个东西没有应用价值,而是它不具备稀缺价值。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会晒出漂亮的思维导图。这一点是不错的,如果它确实帮助我们进行了高效的学习,那么它就是一件好工具,但若是为了思维导图而导图,把思维导图本身变成了目的,这就把主次给搞混了。
思维导图画得再好也得需要我们清楚,对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才是第一位的。
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对有些人来说,思维导图并不一定比草图更有利于吸收知识,不过目的都应该一致,那就是将好的知识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融入大脑并指导实践。
2.3 找到问题核心
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爱因斯坦说: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弄清楚了以后,花5分钟解答足矣。
以前,小光有个同事小明,当上级布置任务给他的时候,他永远是第一时间开干,但是当他交上去的时候,每次都得修改三四遍。有一次小光也在场,上级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啊,为什么你会这么以为?」他支支吾吾解释了一通,大概意思是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
又有一次,小明又自作主张地理解上级的意思就开干。小光就问小明:「你确定是这个意思么?或者XXX也有可能啊,你这么做很有可能最后会做无用功的。」他说,怎么能一直问领导呢,就按这样理解了,先做了再说,不行就重做呗,大不了加班。
很多人都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谁要你的苦劳呢?
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找出问题的核心所在,解决问题就可以又快又准。
2.4 真正的问题
当我们费力地寻找问题时,有时候会陷入迷茫,因为现实问题不可能只有一个,先解决哪一个好呢?
这里需要我们记住两点:
-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有的人会纠结在一些并非真正问题的小事上,比如先穿鞋子还是先穿衣服,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并煞有介事地告诉你这是很有讲究的。
这在工作上就很要命,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次要的东西占据了精力,势必会影响到解决主要的问题。
于是,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就显得特别累,最后还不出成绩。在合作中,我们就得小心这样的合作伙伴,分不清主次跟细心,那就是两回事。
三、结构化思维与独立思考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什么是独立思考?相信这样的词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但很少人愿意去弄懂它们真正的含义。
3.1 结构化思维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说了半天话,你全部听得懂,但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换个角度想想或许你我也是其中一员。
是他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吗?那倒未必,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思维有问题,如果思维清晰,表达顶多是磕磕绊绊,不存在不知所云的情况。
要清晰表达就要有结构化思维,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就是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和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种结构,把那些碎片信息都放进去,同时分门别类。
人天生就喜欢规律性的东西。「1 6 5 9 4 3 1 8 7 0 2 2 4 3」这一串数字基本没人能快速记得住,但「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这一串数字大家都能记住,因为规则很明显,但两者就数字内容本身明明是一样的。
人们都有一些普适性的思考模式,当我们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要让别人听得懂,也要从普适性的思考模式出发。
那么,该如何进行结构化思维呢?有一个普适性的方法,不管之前是不是有结构化思维的习惯。
对于简单问题:比如你今天吃什么了?很多人会说,早饭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不会有人一会儿说中饭的两个菜,接着说早饭的包子,然后又说中饭的米饭,再讲晚上的肘子,又说早饭的粥。相信这一点对于大家来说都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对于复杂的事情呢?比如有人问我们如何看待区块链和现实世界的融合?怎么办,没有早上、中午、晚上这么清晰的结构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纸和笔,把能想到的所有东西全部都写下来,无论多碎片,相关性是不是那么强。
当自己觉得差不多穷尽了的时候,把相关性强的连起来,进行分组,提炼出每个组的主题,确保每个组不相互交叉,但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又完全包含了问题的所有方面。
最后将它们用正确的顺序串起来。
3.2 独立思考
都说要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真的很难。
首先,独立思考通常是反人性的,现成的「观点」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拿一个呢?就算不拿一个路人甲的,拿一个专家的总可以吧?人的大脑就是能懒则懒。
其次,正确而严谨的独立思考的结果常常和大多数人的想法相悖。比如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等,麻痹一下大脑是不错的。因为简单,只要我笑就有好运气了,但事实上呢,完全没有这回事,在独立思考以后,幻想打破了,很多人宁可不愿醒来。
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实,比如多吃蔬菜有益健康。而观点就是观点,比如荤菜比蔬菜好吃。但就是有人认为蔬菜是更好吃的,我们也不能说他不对,但他要是说多吃蔬菜有害健康,那我们就可以说他不对了。
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老师灌输给我们的往往是观点而不是事实,比如学习不好的是坏孩子等。这就不是好老师的行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要致力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而独立思考最重要的,是关注整个论证过程。
**
比如老师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这里,我们应该问为什么,听听老师的论证过程是不是合理而严谨,证据链是不是都是由事实组成,有没有某些个人的观点掺杂在里面鱼目混珠?这样的思考过程才叫独立思考。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就此理解为独立思考就是要反驳他人,寻找他人的漏洞,其实并不是,独立思考是以推出事实或检验证据为目的,而非赢过什么人,或者赢过什么观点的争论。
这无关输赢。
四、更正确的职场认知
职场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有正确的认知。比如沟通、人脉关系、职业规划、平台等,对这些东西认识不清,就容易事倍功半。
4.1 聊天的艺术
聊天沟通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对错。但人们也都有基础的审美,沟通也是,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要懂的。
讨论就是讨论,辩论就是辩论,汇报工作就是汇报工作,而聊天就是聊天。
聊天有时候只是为了缓解尴尬,有时候是为了分享感受,有时候是为了获得认同等,聊天的内容不一定要有结果,如果一定要把以上所有归纳成一个目的,可以是让双方感到愉悦。
有些人很较真,这是好习惯吗?无时无刻不在较真肯定不是好习惯,因为这样的人搞不清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背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有个人问我们,我最近是不是胖了?你要回答的并不是根据你的标准去判断她是否胖了,也不是根据你上次见到她的时候来判断她事实上是否胖了,而是先猜测一下,她内心真正希望我们说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我们的目的和最想要的结果,去选择合理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聊天虽然并不一定是一个目的性的事,但一定要搞清楚对方的目的以及自己的目的,没有目的那就没有目的,但把有目的理解成没目的,甚至听不清对方的真实目的,在聊天或者是普通沟通中,就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4.2 弱联系的重要性与定位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有些老师们总说,无论躺在微信里的人有多少,核心互动的人就那么几个,泛泛之交就那么几十个,接着是加了也不说话的,而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花在那些值得你花时间的朋友身上。
这种说法正确吗?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有一个现象我们也不能忽视,那就是那些对你的工作、生活起到跃进作用的,往往是弱联系的人。
为什么呢?道理也很简单,强联系的人由于跟你的工作或生活圈子比较相似,观点比较接近(聊不到一块去也很难长期建立强联系),因此你们的社交、工作等重合度较高,通常不容易发现意想不到的跃升机会。
弱联系的人优势:
- 跟我们的交集和重合度少,在这之间有许多未经分享的「秘密」,这些「秘密」就很有可能是之前想不到的信息,或者是一直想要却不知道对方有的资源。
- 弱联系的人数比较庞大,比强联系的人数要多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且资源和行业五花八门,这就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概率基础。
弱联系不像强联系,起初可能是因为某个原因联系上了,后来基本靠感情维持,而在弱联系中,如果找不到对于对方的价值,则很容易就会断。
因此,在任何的弱联系网络中,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 我在这个网络中可以充当什么角色?
- 是对方(们)需要的某领域的专业知识?
- 还是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
- 或者是某种资源的连接节点?
这些都要提前想清楚。很多人说,圈子不同,不要强融。但能想清楚自己在另一个圈子的定位,并肯定对方需要我们,那就不是强融了。
在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出,哪怕是弱联系,其价值、广度和机会也取决于你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有效社交一定是以自身的价值为中心点的,只是清晰自己在每个社交网络中的价值和定位,就可以更好地帮助进行筛选弱联系圈子,也能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什么定位该做什么,要明明白白,能提供多少价值就有底气接受多少利益。
4.3 规划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这不算是一项很难掌握的专业技能,当我们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以后,其实最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是我们自己,因为在正确挖掘之后,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至于那些上来就给你一堆术语的,通常不是好的规划师。
:::info 好的规划师要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正确引导你内心真正的需求并激发你独立思考未来的路,而不是将一套标准答案套在任何人的头上。 :::
职业生涯规划通常不能太长,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发生的事,规划得太细是没有意义的,有个大致的方向即可,尤其是在新兴领域,细致的规划更是要缩短至3年内。
而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点:
- 我有什么:列出所有能描述自己的项,是所有,足以把自己跟其他人区分开来。
- 我想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 我能帮助谁?我能提供什么价值?
- 怎么宣传我自己?
- 谁可以帮我?
- 回报的天花板是多少?
- 我愿意付出什么?
那么接下来,尝试为自己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试试?
4.4 平台的价值
平台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人的高度通常取决于自身价值和平台的共同作用。
比如王思聪,他可能有些才华,成为了一线网红,但如果他不是王健林的儿子,就可能会被埋没在18线以后,王健林儿子的光环就是他的平台。
在经历了一番似懂非懂之后,我们知道了自身价值是最终价值的核心。于是只顾埋头苦干,这就是片面理解了。张小龙不是做完微信才变牛的,他一直都很牛,但微信让大家知道了他的牛,有没有跟他一样牛的?我们都相信还是有不少的,但名气和收入都跟他有天壤之别。
在现在这个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否则为什么地段好的地方租金如此之贵大家还抢着要呢?平台就是地段,但凡可以让我们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平台。
无论是我们的父母、丈夫、妻子、老师、老板、伙伴、企业等,有光环有跳板给你进阶,都要善于利用,在更大的平台做更大的事,可以让能力跃升得更快。
而反例则是那些明明有很好的平台,却不思将其当作自身价值跃升的跳板,反而认为平台里的价值就是真实的价值,因此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离开平台就一无是处的曾经的「牛人」。
:::tips 平台是很好的跳板,但只是跳板,我们需要牢记这一点。 :::
五、回归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他们会说:我就差一点点,我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行了。而这些人往往以「天赋者」自居,但最后往往泯然众人矣,为什么?他们的天赋明明很好。或者是我们错了,他们的所谓天赋好只是假象而已。
5.1 一点点
无论我们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中,总能遇到这样的人,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表示很满意,并对比他牛的人嗤之以鼻。
句式通常是这样的:唉,考得真差,才70分,不过算了,咱们都是不爱学习的,看看人家,每天多认真,考90分也是有道理的。
明里暗里都想展示自己「若是跟他一样努力,至少不比他差,甚至可能比他强」的优越感。
现在重新来进行定义问题,这不叫优越感,而是恐惧。
他不想考90分吗?不是的,他不想一样努力吗?也不一定。但他知道,如果一样努力,最后成绩并没有90分,显然他的天赋底线就被人测出来了,而他的自卑也会显露无疑,无法找到遮掩的借口。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随便学学就确实能到六七十分呢?那是因为任何一件事,要达到及格都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事,并不需要什么天赋,我们的设定就是这样的。
而70分到80分,甚至90分,就不是随便玩玩可以搞定的了,这10分、20分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数倍于前面60分的。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不会有这么愚蠢的想法。掩耳盗铃是很低级的,看似一点点,何止一点点。
5.2 资源性价比
就上述角度所言,是否60、70分才是最高性价比的呢?那我们凡事做个60、70分不就可以了?不可一概而论。
资源是按排名分布的。
你很「聪明」,很快就能达到60、70分,可「聪明人」太多了,你可以别人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自己难道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群体才是人数最多的吗?有何优越感可言呢?而每往上升10分,人数呈指数级减少,按照很多领域都奉行的赢家通吃理论,我们曾经以为的10分差距,可能会导致自己跟对方的资源获得比例为1:9,甚至差距更大。
什么人才可以在各个领域只追求60、70分呢?
- 他已经在某一领域达到了90分甚至更高,有一块占据绝对优势的长板;
- 有着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将诸多60、70分的东西整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跨界优势。
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凡事追求60、70分还是有很高性价比的。
5.3 情商的意义
情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准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利用信息来做出决策达到自己的目的。
情商是一个被发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被发现的概念,这是有区别的。被发现说明原本就有,被发明说明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自从情商被发明之后,就广受大众的推崇,甚至有人说智商不如情商等,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
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是泛概念,什么叫泛概念?
:::info 就是它们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既可以被装在智商的框里,也可以被装在情商的框里,只是看人们喜欢怎么装而已。 :::
真正影响人们最大的不应该说是智商还是情商,而是一些更为具体而清晰的概念,比如自我控制、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与动机识别、工具理性、认知理性等。
另外,关于智商和情商的定义非常多。但是我们不需要执着于泛概念,有时候我们说的智商和他人说的情商是一回事,但由于泛概念的框里装的东西不同导致我们在交流时存在障碍。
我们需要把泛概念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或许这样一来大家说的就是一回事了。
后记
学习任何一样新东西,其实是打破思维惯性、进行大脑重构的过程,要建立起重构后的稳定神经结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这是一个将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