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自卑与超越》
英文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作者名:[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名:曹晚红,魏雪萍

前言

《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作者,你可能听说过。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你也一定听说过弗洛伊德或者是荣格。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和他们并称“心理学三巨头”,他曾经跟着弗洛伊德学习了九年,后自成一派,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也都在追求优越感,正是因为这两种力量的存在,我们才实现了自我超越。他强调我们一定不能过度焦虑,以免陷入“自卑情结中”。他告诉我们,我们的职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合作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是被生物本能决定的”。他却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从而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通过这本书,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身边人的谈话,从他们的童年时代记忆中,找到现如今他们在生活中正面临的些许问题的蛛丝马迹。

一、生活的意义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生活的意义?随着阅历的增加,你是不是发现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意义,可能多少都有些错误的成分存在。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我们也不能否认别人持有的生活意义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两种极端之间发生变化。

1.1 人生的三大事件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三条重要的事实,因为这三条事实无时无刻都在制约着我们。可以说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这些事实造成的。

现在请你低下头看看你的脚下,你看到了什么?

不管我们的回答如何千差万别,其实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我们都看到了地球的表面。这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事实——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我们需要这个星球给我们资源,我们才得以活下去。

然后我们又会发现,如果是一个人生活,我们多数情况下都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别人的鼓励,甚至是他们提供的资源等。我们和他们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我们以生存下去为目标,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又和这个目标保持一致。

这里就要说到第二种事实——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的周围还有其他的成员,只要我们活着一天,我们就避免不了和他们发生联系。

最后我们说说第三种事实——人类的两种性别。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依靠的就是这一个事实。父母恋爱然后结婚,因此才有了我们。

以上三种事实其实又对应了我们会面对的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谋求一份职业让我们得以生存;我们需要在同类获得地位以使我们互助合作并且分享合作的权益;我们需要调节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两种性别的事实。

1.2 “真正的”生活意义

有一个小团体的领袖,有一天召集了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告诉他们,世界末日在周日就要来临。团队中的人都很震惊,他们中的有些人变卖了自己的财产,放弃了世俗的杂念,还把这个消息传达给了他们从那一刻起遇到的每一个人,然后一心一意就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

可是周日那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团队中的所有人第二天都跑去质问领袖,怪他让所有人如今陷入了很困难的境地,特别是他们曾带去消息的那些人,现在也开始反过来嘲笑他们。

没想到这位领袖回答到,我自己的周日并不是你们的周日啊。

显然,他用这个属于他私人的意义来逃避队友的攻击。其实,私人的意义实在是禁不起任何考验的。

所有真正的“生活意义”标准,其实是别人可以分享,分享后也被别人认定的有效意义。

1.3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我们未来生活的基础时,我们很可能已经犯了某种错误。意义并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某些情境很容易就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

首先,有些儿童从小就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因为不小心,发生了意外,导致身体的某些器官有了缺陷。这样的儿童心灵负担非常重,他们总是在关注自身,以及自己心里的感觉。如果到了学校,没有人愿意亲近他们,这样也会让他们更加气馁。

不仅如此,如果同伴再对他们表现出怜悯或者是嘲笑,他们也只会更加自卑。这些环境因素导致了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怎么美好。

其次,把儿童骄纵宠坏的情境,也可能会使他们在赋予生活的意义时,造成错误的情境。

因为一直被宠爱,他们会开始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看待,似乎他们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成为宠儿,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一旦他们进入了一个不以他们为中心的环境时,立刻就会觉得,整个世界亏待了他。他们只知道获取,从来不懂得给予。他们以为生活的意义,就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某件东西。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被忽视的儿童所处的情境。

因为被忽视,他们从小就不知道合作和爱是何物,他们当然也就不明白友善的力量。只要一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习惯性地去高估那些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以及旁人的帮助和善意。他们因为被忽视,就觉得社会很冷漠,以至于他们一直都处在怀疑别人,不能信任自己的情境中。

由此可见,器官缺陷、被骄纵、被忽视,最容易使我们把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二、心灵与肉体

有一个问题一直被争论不休,到底是心灵支配着肉体,还是肉体控制着心灵?现在我们来看看。

2.1 交互作用

个体心理学家们认为,肉体和心灵两者都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习惯性先有一个思考,然后才有接下来的动作。换句话说,心灵总是无时无刻为肉体订下了动作的目标。
**
试想一下,你从来没有一个努力的目标,只是不同时间心血来潮做一些散乱的动作,基本上这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心灵决定了动作的方向,它在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因为做出动作的是肉体。心灵只能在肉体所拥有的及它可能被训练发展出来的能力之内指使肉体。
**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努力为的都是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这就好比,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做整件事的过程中,我们都已经得到了最后的安全和胜利。所以为了争取安全的最后目标,我们有必要让目标变得具体化。

当我们在看到一种表现或者是病症时,想要认出它背后的意义,了解它的最好方向,就是依外形来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动作。

我们以偷盗来说明。偷盗是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 首先它的目标是使自己富有,以拥有较多的东西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所以这个动作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很贫穷或者是有物质匮乏感;
  • 其次,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个人,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他才会觉得匮乏;
  • 最后,我们要看他有没有采取正当的方式来改变这些环境,并克服其匮乏的感觉。

偷盗无疑就是因为他选择了一种错误的途径。

2.2 罪恶感

大家不要有一个误区,觉得心灵的力量被过分强调了,其实如果要克服困难,身体的合宜是绝对必须的。

心灵参加控制环境的工作,以使我们的肉体受到保护。我们的感受,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也使得我们对未来创造一些幻想。幻想又可以反过来激起感觉,使我们的身体随之行动。

我们的情感可以控制我们的肉体,可是却又不受制于肉体。那么,我们的个人情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个人情感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
可这并不是说,支配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生活方式必须被感情加强后,才可以引起行动。比如有些小孩子,用自己的焦虑或者是哭声,来控制母亲;还有些老板,通过愤怒来控制员工。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个男人在家里排行第二,他因为无法摆脱罪恶感而十分痛苦。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很重视诚实这种品质,他七岁,把本是哥哥帮他做的作业向老师撒谎说是自己做的,这件事他一直隐瞒了三年,内心的罪恶感也折磨了他三年。

最后,他终于跑去找了老师,承认自己曾经撒了谎,老师一笑置之。然后他又哭着去对自己的父亲认错,父亲因为他的诚实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还安慰了他,不过他依旧很是沮丧。因为家里注重诚实的这种品质,他有在诚实这方面想超越别人的冲动。他在学校功课和社会吸引力方面,都觉得自己不如哥哥,所以他用了道歉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

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更因为其他各种自卑而感到痛苦,在学习中他依旧戒不掉欺骗行为,特别是面临考试时,他的罪恶感总会逐渐增加。即便是到了工作以后,他强迫性的罪恶感变得更加尖锐异常,他把时间花在了请上帝原谅这个行为上,工作的时间也被占据了。

他通过一次次的认错,向上帝祈求原谅,让大家一次次注意到它的良心。

其实他的罪恶感只不过是使它显得比其他人更诚实的方法,他也朝着这个方向,挣扎着获得优越感。

2.3 自卑情结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行为,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时候,个子矮小的那一位,总是试图挺直身体并一直十分紧张地保持着一个姿势,以便使自己看不来比他本来的高度要增加一些,可是当我们问到他的时候,他多半不会承认自己觉得自己很矮小的这一事实。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三个孩子被一起带到了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三个人表现都不一样。第一个马上躲在了妈妈的背后,叫嚷着要回家;第二个还是站在原地,脸已经变了颜色,声音也在发抖,但这个孩子却说,自己一点也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却问妈妈,自己能不能向狮子吐口水。

其实,这三个孩子在面对狮子时,都知道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他们都用了自己的方法来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处于那样的地位,我们都希望尽快加以改进。

当我们对一件事已经十分气馁,即便我们已经不能认同努力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处境,但是我们也还是自卑,我们仍然会努力摆脱这种自卑感,只是这时候我们就不再是克服障碍,而是用一个优越感来自我陶醉了,本身对我们的目标不会再有任何帮助。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软弱,他会跑到那些他觉得强壮的环境中去,而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强壮,更有适应能力。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让别人看起来他很强壮。

我们可以看出,自卑情结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也表现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态度。

2.4 追求优越感

我曾问过一位医生朋友,他为什么会从事这个现在这个职业,他说自己在儿童时期几个很重要的亲人都相继离世,他那个时候就认识到了死亡的真相,死亡让他觉得很不安全。所以他才会找医生这个行业,让自己更安全更能抵抗死亡。

他小时候无力改变亲人离开这一局面,他的无能为力让他觉得十分自卑,后来他成为了医生,自卑感被优越感所取代。

显然,他的优越感目标被具体化了。那么,如果优越感的目标没有被具体化,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

那些在班上最懒惰的孩子,当老师问到他们为什么功课这么糟糕时,他们会回答:“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来不会注意那些好好学生,他们功课满分,也不会调皮,你怎么会注意他们?”

这些学生不改变作风,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还有使老师烦心,所以让他们改变行为是不可能的。他们会一如既往的调皮,这对他们来说十分正确。

他们的一致想法是:“我必须这样做,否则我就无路可走。”其实,只有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 ,当他的努力在某一方面受到阻碍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口。

三、个体心理学与梦

我们已经了解过弗洛伊德学派关于梦的一些知识(《梦的解析》),接下来,我们看看个体心理学派对于梦的解读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个体心理学家们认为,只要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之道,即便是我们睡眠时,那些问题也一直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即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
如果个人面临着的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所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不需要通过常识来解决,而只是想继续应用我们不合时宜的生活样式,那么我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维护我们的生活样式,使它显得似乎已足以应付问题。

假设一个人他的目标是不劳而获地赚钱,不想工作,也不想努力,也不想对别人有所贡献,那剩下的只有赌博这一种机会。虽然他知道,其实有很多人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可是他仍希望悠闲地度日并侥幸致富。

他会怎么做呢?他会满脑子充满金钱的利益,在幻想中为自己设想一副已经暴富后的景色,买房买车,受别人的夸赞。这些景象使得他继续赌博,于是他撇开常识,开始走到赌博的道路。

四、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1 母亲的影响

母亲和孩子合作的能力,或者是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所有潜能。
**

比如她抱着孩子四处走动,给孩子洗澡,喂孩子吃东西,都使孩子与自己有发生联系的机会,在这种过程中,如果她对自己的工作训练不够,或者对孩子缺乏兴趣,那么她必定也会缺乏耐心,对孩子做出粗野的动作,从而引起这个孩子的反感。

这每一步,她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喜欢她或是讨厌她,愿意合作或者拒绝合作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技巧之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她运用的所有技巧都是长期训练和兴趣的结果。

假如我们希望培养出很有技巧的母亲,我们必须教女孩子学会这种能力,让她喜欢当母亲,把母亲的工作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她自己面临所要扮演的角色时,不会觉得失望。

可实际上,人们却很少把整理家务看成是女性的一大贡献,而视之为贬抑女性的一种苦役。很多人的婚姻生活之所以会毁坏,其实多半原因是女性的地位在一开始就受到了歧视。而一开始就被认为对孩子的兴趣是一种低下工作的女人,绝对也无法学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开始所需要的关心、了解和同情。

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标也会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亲密的联系。她的目标和孩子的目标不一致,她每天想的是证明自己的个人优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觉得孩子成了累赘。

这样势必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4.2 父亲的影响

父亲最开始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后来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我们发现,一些不美满的家庭中,很多母亲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能使孩子的父亲留在家里,她们就会希望完完全全保有她的孩子。

甚至很多的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把孩子当作争执的焦点。他们都想要孩子更爱自己,父母可能会因为这个事情来竞争,来赢得管理孩子的权力,或者是证明谁更宠爱他们。很明显,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训练出合作的能力的。

因为他最开始对其他人之间合作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糟糕的合作关系。

作为父亲,他有哪些任务呢?

他必须证明自己对自己的妻子、儿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伙伴,他必须用良好的方式来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他要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照顾家庭,保护家庭。他不能忘记,妇女在家庭中所占的创造性地位是不容贬斥的,他的责任不是贬低妻子的母亲角色,而是要和她一起工作。在金钱方面,

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在家中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收受。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孩子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有些孩子则把父亲视为仇敌。他们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除了体罚似乎别无其他。然而,在家庭中,惩罚儿童的责任却常常落在父亲的头上。

这里有两个原因:

  1. 母亲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信念,认为妇女不能真正的教育她们的子女,她们自认为自己是需要强有力的臂膀来帮忙的弱者。
    1.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等你爸爸回来收拾你!”其实这是错误的,她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要把父亲当作最后的权威以及生活中的实力人物。
  2. 惩罚这个行为,会破坏父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对父亲产生恐惧,而不是把父亲当成可以亲近的朋友。
    1. 有很多的母亲,怕自己惩罚孩子,会让孩子离她们越来越远。殊不知脱口而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让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差了。

父亲如果对生活的问题都能积极的应对,那么无疑,他会成为家庭的中坚,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由此可见,如果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必定就会有真正的合作。父亲和母亲其实都不应该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

五、家庭的合作关系

我们知道了母亲和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看看,在家庭的合作关系中,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5.1 孩子之间的合作

对这样的疑问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差距会那么大呢?有人用遗传来解释这一点,但作者却不认同。

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树木幼苗的成长。想想看,一丛树木种植在一个地方,每一株都占有不同情境。此时如果其中的一株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拥有的土地也更加肥沃,它一定会长得比较快,它的发展同样也会影响到其他幼苗的发展。

它遮住了阳光,自己的根四处延伸也会把其他树的营养吸收。结果就影响了其他树的长势。

在家庭中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太过嚣张跋扈,结果也会是一样的。这个一株独秀的孩子,很可能就夺走了父亲大部分的精力。其他的孩子就会特别不喜欢这样的差别对待。其实想一下就很清楚,你时常被一个人打压,屈居在他人之下,自己心里也难免会有所怨恨。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损害其他的孩子。

有一个很有趣的情况是,通常一个家庭的最小孩子是整个家族的栋梁。家里长子的处境,一般会在新的孩子降生时有了威胁,父母不再事事以他为中心,他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会想出一切办法来改变这种处境。

而最小的孩子呢,他们处在一个很有优势的环境中,父母亲,兄长,都会帮助他。父亲和兄长取得的成就还可以激发他的野心和努力;而在身后,又没有人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然而,为了避免不良的后果,在家庭里,各成员之间应该平等、合作、团结一致,家中不应该有敌对的感觉,也不应该让孩子觉得有敌人,并花费时间与之对抗。

5.2 教师角色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中一点也不惹是生非,可是一旦到了学校,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其实这并不是学校的问题,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家里,孩子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舒适,他没有经受过任何考验,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也就很少能够表现出错误来。

当他到了学校,一个老师带的学生常常很多,他不可能依旧是宠儿,这样新的环境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而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注意这些孩子的困难,然后纠正父母的错误。
**
有些孩子在家里就已经学会与别人合作,而有些孩子却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当我们对某一个问题没有准备时,就会犹犹豫豫,或者直接是畏惧退缩。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孩子适应新的环境,然后训练起他们对其他人的兴趣。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教师应该和学生发生联系,并对学生发生兴趣。不能一开始就训导和体罚学生。假如一个孩子到了学校以后,他发现和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沟通十分困难,老师对他的态度也总是批评,这就只能让他更加讨厌学校了。

老师应该去吸引儿童的注意。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去了解儿童的兴趣是什么,并要引导学生,让他相信,这个兴趣可以使他获得成功。

5.3 合作与竞争

我们通常会发现,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比对合作的准备更加充分。在学校中,关于竞争的训练从来都没有断过。

比如,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甚至是研究生保送的资格,这都需要竞争。

试想一下,如果拿一所高中学校的全级前几名和最后几名的孩子相比,哪一种孩子会更加不幸一些。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最后几名的孩子会更加不幸。

其实这并不一定对。因为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相对没有那么好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只会变得仅仅对自己感兴趣,当然就很难培养起他们的合作精神。

只有他们每个人都在一个班级中处于平等的地位,老师也朝着这样的方向进行教育,让学生之间对彼此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享受到合作的乐趣。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拿了一张坏成绩单,挨了老师的一顿骂,把它带回家后,父母也骂了他一顿。老师骂他已经让他很丧气了,父母再一次雪上加霜。结果这个孩子只能更加调皮捣蛋。这时候,老师最应该做的,其实是向班级的其他同学解释,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调皮,让班上的同学一起帮助他,老师也要帮助他,结果这个孩子的行为必然会有所好转。

小孩子很脆弱,当其他同学都觉得他是最糟糕的学生时,他自己可能也这么想,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了

5.4 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得到表扬或者奖赏,才肯学习。

比如在课堂上,当老师对有些孩子额外注意,经常要他们回答问题,或经常示意微笑,孩子在功课上的表现才会更加好。一旦这些孩子失去了这种关怀,他们便觉得自己没有了观众;即便是曾经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也可能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还有一种孩子,他们决心要成为众人的中心,假如不能如愿,他们就会经常恶作剧,扰乱班上的秩序,带坏其他孩子,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关注。

他们不怕惩罚,不怕责任,这正是他们需要的。比起被忽视,他们更愿意承受被痛打。他们会觉得,这种痛苦其实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欢乐而付出的一点点代价而已。

所以这样的孩子,可能在被父母打的时候,不但不哭,反而发出了笑声。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懒惰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懒惰不是因为他自己对父母或者是老师的直接攻击,那么多半他们是野心勃勃而怕遭遇失败打击的儿童。懒惰的孩子从来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直面过困难,对于他们眼前的问题,他们总是选择逃避。
**
所以很多人会以为,如果他们不那么懒惰的话,他们一定会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他也习惯性地在别人的这些想法里,找到了避难所。

他们经常的说辞是,其实只要我想做,有什么事是我做不了的?当一件事他们做了最后失败了,他们会说,我只是懒惰,并不是因为我无能。

他们最后就一次又一次的找到了说服自己的借口。

六、成年的问题接踵而至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都会觉得异常恐慌。

6.1 青春期的挣扎

他们之所以会恐慌,其实是因为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当他们遇到异性,和异性说话时,会脸红,会不知道该如何交流。

这些问题,都会使他们一天天感觉绝望,最后,对所有的问题都觉得十分厌烦了。这时候,也就没有人再愿意主动了解他。他对别人不上心,不关注别人,不跟他们说话,也不听他们的话。不工作,也不读书,只是终日在幻想中度过。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早发性痴呆”的精神错乱。

其实,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缺乏适当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孩子提前对未来的生活,心存畏惧,他们自然就会用最不费力气的方法来应付。可是,这些简单的办法其实毫无用处。孩子们越是受到命令、批评、告诫、他们越会觉得彷徨,不知所措。

当你想要推他们向前走时,他们反而会退缩。只要我们不鼓励他们,那么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他们的悲观和胆小,注定他们不再能够自发自动的奋发向上。

在这个阶段,有些孩子会希望留在童年时代,最好永远都不要长大。他们会开始和比自己小的小孩一起玩,用儿语说话。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生活,他们开始胡作非为,开始了犯罪生涯。

6.2 罪犯的类型

罪犯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
**
有一种人,他们从来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存在同胞之爱,对这一事实也完全没有经验。这种罪犯对他人会是一种敌意的态度。他们的外貌充满敌意, 并且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敌人看待。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发现其实有人正在欣赏他。

还有另一种,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他们一旦犯了罪,就会选择去怪罪他人,他们会说,自己走到如今的地步,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朋友。这种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多半会失掉奋斗的能力,他们总是希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或是期待某些事情就可以马上到来。只要他们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他们就开始责怪环境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名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在床上躺了长达两个月之久,考虑着是否该去犯一项罪。最后,他用“我是拿破仑,还是一只虱子?”这一想象来欺骗自己,激励自己。

其实,每一个罪犯,都知道自己从事的并不是有用的生活面,他也知道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更加有利。可是,因为懦弱,却对这一想法置之不理。

他们缺乏成为有用之才的能力,也不懂得合作之道,这就导致了他生活中的问题很多得不到解决,最后变得越加懦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想着摆脱自己的心理负担,来找借口掩饰自己的行为。

6.3 爱情与婚姻

在德国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据说可以验证一对未婚夫妻是否适合在一起过婚姻生活。未婚的夫妻需要怎么做呢?他们需要一起把一棵砍到的树,通过两个人的合作,来把这棵树的躯干锯成两段。

他们其实早就已经知道,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那么,爱情和婚姻究竟是什么?

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
**
众所周知,爱情问题里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争吵,即便是结了婚的夫妻也会面临这些问题,父母也很喜欢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之中,最后所有的人,都牵扯进了里面。

没有人可以仅凭自己的想象去解决他的所有问题,每个人都受到固定系带的束缚。他在某一个框架中发展,然后我们才得以做出种种决定。

我们居住在宇宙中一个特定的地方,我们在环境给了我们很多限定的情况下发展;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同类,我们有时候需要去适应他们;最后我们要依赖两性关系来延续种族的未来。

后记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条重要的事实,我们的现实生活都会受到三条事实的制约。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三条事实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我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还知道了,只有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合作。

最后,我们知道了,了解孩子的性格,一定比对孩子一无所知,更加能够掌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