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柔软对话:如何优雅而高效地说服他人》
作者名:[美]乔治·汤普森(George·J·Thompson),杰里·詹金斯(Jerry·B·Jenkins)
译者名:陈雪婧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9863

前言

相信很多朋友在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无论说得多么在理,分析得多么正确,对方总是充耳不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这种无效的沟通,有时无伤大雅,但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沟通,问题解决不了,沟通了,对方却不听你说话。怪不得有人无奈地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书中,乔治认为,人与人的沟通需要柔道的精神,那就是不要试图正面激怒对方,也不要刻意想要折服对方,而是要以柔克刚。如果连柔和的沟通都没用的话,那么硬碰硬的沟通更加没用。

那么,在书中,乔治的沟通诀窍到底是什么呢?

一、你是什么样的人?

1.1 不同性格,不同的沟通方式

在电影《当哈利遇到莎莉》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男主角哈利与女主角莎莉一起用餐,在点菜的时候,哈利指着菜单对服务生简短地说:「我要第三个菜」然后便没有其他要求了。

可是莎莉就不一样了,她对服务生说:「请给我一份主厨沙拉,淋上醋和油,外加奶油苹果派,派要热,冰淇淋不要加在上面,假如没有冰淇淋,那就改成泡沫奶油,一定要新鲜的,罐头的我不吃。」

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独特的交流方式,有的像哈利一样言简意赅,也有像莎莉一样注重细节,但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不刻意关注的情况下,很难发现自己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也许你习惯说话耸肩,也许你喜欢用夸张的表情来帮助表达,也许你会给人沉默寡言的印象,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日常交流。

有一句日本谚语说:如果你没有自知之明,就会先机尽失。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自己,每个人的方式也没有对错,各有千秋,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忌讳,如果对自己的沟通方式没有自知之明,很容易就会导致一些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平日里不修边幅、说话喜欢带脏话口头禅的人,代表公司参加会议,和对方谈一个重要的项目,这个时候,如果他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觉得他平时的交流方式不适合会议现场,依然我行我素,这个合作能否顺利达成,是不是就会画一个问号了?

再举个例子,你平时和朋友们相处,喜欢打打闹闹开玩笑,但如果是见伴侣的父母,会不会也去和他们打闹呢?我想大部分朋友的回答应该是不会。

1.2 多重角色的扮演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许多种身份,对于父母来讲,我们是子女,对于就职的单位来说,我们是职员。与此同时,我们还扮演着朋友、伴侣、同事、同学等等角色。

所以,如果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知,就会让我们的沟通陷入僵局。

那么,当你沟通的时候,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你扮演的是一座桥梁,桥这边是你的目的,桥那边是听你说话的人。而你的作用,就是将你的目的,通过你的表达,让对方认同。

当你在沟通前,需要先想好你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你需要说服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二者的联系是什么?共同点有哪些?再从其中寻找能够沟通的路径。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一位应聘者,希望进入一家优秀的企业,得到一个诱人的岗位,这个时候,你的沟通目的就是你被聘用了,而你需要说服的对象,则是企业的面试官。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分析,面试官是什么样的角色?他代表了这家文创企业,去寻找人才。那么,面试官所代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能力与企业需求所匹配的,能够担当岗位责任的人。

那么你的沟通目的,与这位面试官的需求有哪些结合点呢?你可以筛选自身的条件,找到最符合公司需求的地方,比如这家公司需要一位销售精英,而你正巧口若悬河;或者这家公司需要招聘一位管理者,而你拥有管理数十人团队的重要经验。

当你将你突出的优势摆在眼前,并且和这家公司契合度很高,那么面试官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开始。

1.3 关注对方的反馈

但是,了解我们的角色定位,并不意味着真正看清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很多人即使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可是对自己的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能力、情商都知之甚少,几乎所有人都会高看自己,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笨蛋,即使有一些缺点,也无伤大雅。

更不幸的是,虽然很多人宽于待己,却严以待人,对自己评价过高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对他人评价过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方对我们的认知,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的自我认知反而在其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讲了半天,对方却曲解了我们的意思,甚至我们没有惹他们,他们就生气了。

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对方的表情和反馈。当人们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时,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反馈,比如翻白眼、冷漠、缺乏耐心等等,而当喜欢你时,他们会给你很多积极的反馈,比如笑容灿烂,眼神放光,不断点头,甚至拉着你说这说那。

我们要尝试着锻炼自己接收信息的雷达,将这些反应看在眼里,然后得出结论,再调整现在的沟通方式。

1.4 影响表达效果的因素

1.4.1 声音和肢体语言

当我们观看辩论综艺时,会发现一个现象:正反方观点完全相反,正方说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对,可是反方说的时候,我们也觉得不错,并不是因为我们会同时相信两个相反的观点,而是因为双方的辩手表达的时候,采用了适宜又有效的方法。

在《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为了治疗口吃,在口中含着石子,忍受着疼痛坚持练习,最后经过了艰苦的训练和一系列治疗,终于在二战的演说时,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不管有没有口吃,乔治六世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并无不同,但是要想征服听众的心,他却必须苦练演讲,这说明了其实在交流的时候,意图本身只要不太离谱,良好的表达几乎就是成功的代名词。反之,即使是意图非常简单,但是表达欠妥,可能你话还没说完就被宣告失败了。

最能影响表达效果的,就是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

有研究显示,当人的声音与他说的话相冲突的时候,听到的人会认为,他的声音表达的才是真实想法。如果举止得当,我们的沟通成功率将提高五到六成。

1.4.2 言语的修辞

除了得体的声音和举止,我们说话言语的修辞也在塑造自己。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在情侣吵架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常见的沟通失败模式:

男生说:「我错了可以了吧?」 女生说:「你错了?你没错。你哪里错了。是我错了。」 男生就会说:「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

这样发展下去,这超吵架可能会持续很久。很多男生不明白,明明已经认错了,女生反而更加生气,这是为什么呢?而女生也会有些不懂,明明说对方没错,男生为什么也会怒气上冲呢?不是两个人没完没了,而是修辞出卖了双方的内心。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修辞,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比如认错这件事, 「我错了」本身表达了认错的意思,但是在后面加一句反问「可以了吧?」潜台词就变成了:「你在无理取闹,真是没完没了,我懒得理你。」这样一来,女生当然不会心平气和,反而因为对方鄙视自己,变得更加愤怒。

而女生说的时候,将「你没错」这句话变换句式不断重复,潜台词也变成了:「当然是你的错。但是我不会给你辩解的机会了。」那么男生也会因为想说的话被堵住了,不让说,而十分憋屈、生气。

所以,高明的修辞是找到正确的字眼,传达正确的意思,获得别人的合作。

而什么才是正确的字眼?这就需要在面对不同沟通对象时,因时、因地、因人来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比如,和家里性格古板的长辈谈论事情的时候,哪怕是家常唠嗑,选择的词语就要更偏向庄重、正式,所以年轻人之中能用来活跃气氛拉近关系的网络流行语是不能用的,比如不能用搬砖代指工作,不能用剁手代指购物,不能用喂狗粮来代替秀恩爱等等,同时说话时最好多用「您」、「请」这样的敬辞,这样在和长辈沟通时才能更顺畅。

和同辈间,关系一般的同事一起讨论工作室,需要的语言修辞就是在非正式里还表露出你们之间并非亲密无间,而是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会让他感到尊重,同时又不至于疏远,比如同事说出某个方案,你有不同的观点,那就需要在反驳的同时,肯定同事的方案里你所认同的东西,「我的方案是如何如何的,虽然和XX的方案略有不同,但我觉得他的内容和我的可以形成互补……」不直接否定对方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内容,这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回到情侣的问题上,两人亲密的关系往往会让双方很容易忽视对方的感受,下意识地认为他(她)就应该理解我,如果不理解,那我们还一起干什么?但问题时,哪怕两个再默契、再亲密的人,也需要通过语言修辞来判断对方是否有什么暗示,回到之前说的情侣间遇到了矛盾,一方要认错。

这时话语中请求的修辞,要比反问更加合适,如「我错了可以了吧」就比不上「我错了原谅我吧」;「你哪里错了」就比不上「其实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就比不上「我觉得这方面我真的做的不够好」。

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同时说话的遣词造句尽量谦和,并且减少暗示性的话语,才可能在两人遇到矛盾时,让双方都明白自己对待问题的真正看法,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从而避免陷入「狗血」的无理取闹的无效沟通中。

这个技巧,很多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擅长,当他们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即使课文内容意蕴悠远,但是他们也能够用最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来阐述。

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的老师,也许会跟学生讲: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平仄,再分析一下作品的意象运用,延展探讨一下李白的创作习惯,惯用意象,再了解一下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那么高中老师又会怎么讲呢?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讲的是乡愁,有限的房屋空间,对应着无限的天地,举头低头那细微的动作,对应的是跨越千里之外的乡愁。

是不是表达方式更加简单易懂了?

如果是小学老师,表达更加通俗,他们会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呀?对了,月亮。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呀?是想家了。

如果你用教小学生的那一番话去跟大学生说,可能大学生们会觉得你在开玩笑,甚至觉得你在鄙视他们。表达方式要与沟通对象相匹配,这样才能让你的沟通更加顺畅,避免一些小小的不愉快。

搞清楚你的角色,善于借别人的眼睛看自己,选择正确的、适当的方法来表达自己,这是柔软对话的基础与前提,做好了这些,会让我们后面的具体实施变得更加顺畅,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怎么让别人愿意听你说话?

2.1 同理心

让别人愿意敞开心扉,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对方所想,具备一双洞悉他人的眼睛。都说人心隔肚皮,每个人的立场、状态都不一样,如果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别人,很容易造成误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锻炼一种特别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同理心(empathy)。

同理心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沟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对方完全不愿意听,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像是铁板一块,更糟的是,有些人还会揪住你的一些字词的错误,没完没了地抬杠。

所以,想要让沟通顺利,我们就需要先让对方敞开心扉,把我们的话听进去。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所以,当我们善用同理心,表达出对他人的理解时,就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倾向于认同我们说的话,这样一来,就能卸下不少防备与敌意了。

但是,拥有同理心,并不意味着这场沟通就十拿九稳了,在取得了对方初步的信任后,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说错了话,让对方不舒服甚至受到伤害,就会前功尽弃,迎接我们的必将是更加强烈的敌意和防备。

2.2 沟通中的三个雷区

2.2.1 命令语气

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刚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她希望能够多了解周围同事们的情况,这样在日后相处的时候,就可以更加融洽,少犯错误。这个想法本来是好的,于是她给培训自己的领导发了一条短信,写了这么一句话:「你给我介绍一下同事。」

结果是领导很不悦,没有理会她的要求,还对她产生了没有礼貌的印象。

双方在人格上平等,没有高低贵贱,需要相互尊重,这是沟通交流的基础,但是在日常的沟通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比较刺耳的语句,比如「你过来」、「你自己看着办」、「你懂什么」。也许说话的人并不是真的颐指气使,傲慢无礼,但是这些话语没有给别人选择的余地,而且也没有说明理由,更没有加一些礼貌性用语,来缓和语气。

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是非常伤人的,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别人需要我们帮忙开门,如果他说:「麻烦你开一下门」,我们会愿意帮忙,但是如果他说:「把门打开。」这句话就会非常难听。

因为当对方没有任何过渡,也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直接说出让我们去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被冒犯了。

这些话无形中显示了说话者的高人一等,并且贬低了听者,形成了一种命令的语气。

而命令的语气,以及背后的傲慢,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很大的反感,甚至以傲慢对傲慢,让对话变得针锋相对,难以推进。

这时,用探问的语气来代替,比如:「能否帮我个忙?」会比命令要有效一百倍。

我们可以再在前面加一些字词,来缓和语气,并且提前感谢。比如之前实习生问领导的时候,完全可以说:「打扰了,我想了解一下周围的同事们,可否帮我介绍一下,谢谢了。」

那么领导完全没有理由生气,还会乐意帮忙。

2.2.2 利用反问逃避责任

当有人提出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反问,那就是:「那我能怎么办呢?」

听着好像没什么问题,好像是问对方有什么需求,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想帮你想解决方案,你自己想吧。

我们可以将这句话放在日常对话中,就可以听出背后的推卸责任了:比如妻子说:「我明天有事,不能送孩子上学了,但是其他亲戚也抽不出时间来。」丈夫却回答说:「那我能怎么办呢?」

丈夫言下之意是不想送孩子上学。

踏入了这个雷区,就代表了沟通的诚意不足,给人一种油滑和推卸责任的感觉,非常不利于沟通的推进。

所以,我们可以用解释加解决方案来代替这句毫无意义的反问,丈夫如果说:「我本来可以送的,可是明天有重要会议不能迟到,要不我去问问住得近的家长,看看能否和同学一同上学?实在不行的话,我可以早一点送他去学校。」

一场家庭战争,就这样消弭于无形了。

2.2.3 挑衅沟通

什么叫挑衅沟通?就是利用夸张、虚张声势的方法,想要在讨论中占据上风。

挑衅沟通广泛地存在于家庭中,在伴侣争吵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句式「你永远都是怎样怎样」、「你除了某件事,就什么都不管了」,但是如果真的算一算,也许事实并没有这样绝对。

当妻子抱怨丈夫从来不打扫卫生时,也许丈夫偶尔也会打扫,当母亲批评儿子除了玩什么都不干的时候,显然也是夸大了,因为没有任何人会「除了玩什么都不干」,他至少还要吃喝和睡觉。

这种夸大其词,在表达意见的同时,会给被指责的人一种委屈的感觉,虽然可能对方真的很少做家务,或者真的很喜欢玩耍,但是他们还是会认为你对他们的指责是不公平的。

还有一些更加严重的挑衅沟通句式,比如「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我再数三个数,你要是再不按我说的做,就会怎样怎样」,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这种话语所隐含的威胁,会激发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保机制,让他们产生非常高的对抗性,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要么产生更激烈的冲突,要么从此关闭心门,拒绝与你沟通。

所以,尽量抑制住你的冲动,就事论事,最好不要去翻旧账。

2.3 明确沟通的目的

沟通的目的,就是达成一致意见,而对方的需求、想法、感受等等重要信息,都会通过他的言语和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倾听是收集信息、避免误解的最佳途径。

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倾听,在听到别人的话语之前,很多人都会事先在心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这个想法有时是正确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偏见。

比如一个老人在听年轻人说话的时候,心里往往会认为对方比自己更加缺乏经验,也更加不成熟,这时如果年轻人的说法与老人的观念有了冲突,即使年轻人的确有道理,老人也会听而不闻,嗤之以鼻。

所以,要想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逻辑,就必须先放下成见,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

很多人会误以为倾听是说话的反义词,其实二者不仅不会相互阻碍,而且能够很好地补充与协同。

但是,即使有了开放的心态,也仔细听清楚了对方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搞不清对方在表达些什么,因为人们往往不会将他们的真实意图直接说出来,如果你的朋友想跟你借钱,他往往不会直接对你说「借给我一千块钱吧」,而是会先从天气、生活、工作等毫不相干的事情说起,慢慢开始摆困难、攀交情,有些比较敏感的人,甚至最终都无法将借钱这件事说出口。

如果你只是根据字面意思来解读,那么你很有可能把他的来访当成一次普通的见面。

所以,要想搞清楚对方真正的意思,就要像翻译那样,从对方所说的话语间找到关键信息,并且找到背后真实的意图。

抛弃偏见,认真寻找信息,然后搞清楚对方的真心话,有效的倾听能变成指路的灯塔,让我们在沟通过程中知己知彼。

三、如何才能以柔克刚?

琼瑶电视剧中曾经出现过一幕非常经典的争吵场面,一方指责另一方:「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而另一方反口说:「我哪里无情、哪里无耻、哪里无理取闹?」双方互不相让,围绕着「无情、无耻、无理取闹」没完没了地吵。

这个桥段被网友们编成了段子,有的还做成了视频,大多都是因为觉得它很好笑。

但是这场可笑又失败的沟通案例,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是毫无意义的,除了让对方更加激动,导致沟通沦为情绪的发泄,并且埋下无数隐患外,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3.1 合理利用转述

那么,当遇到对方非常激动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用到柔软对话最厉害的撒手锏,叫做合理利用转述。

什么叫转述?就是将对方的话语归纳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再重复一遍。

听起来好像转述是说废话,其实转述的用处非常大。

  • 首先,当对方处于怒火中时,无论你是讲道理,还是骂他,还是不断道歉,其实都很难让他听进去你的话,而这个时候,他唯一能听得进去的,就是他自己的道理。而我们转述的,恰恰就是他的道理,他当然会仔细听了。
  • 其次,我们在说,他在听,这个时候我们就在无形中占了上风。
  • 再次,如果你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在转述的时候,他会纠正你,他纠正得越多,透露出的信息也越多,他的想法中如果存在什么误解或者错误,你也能够一览无遗。
  • 更重要的是,在你转述他的话时,是在表现出一种愿意理解他的姿态,这会让他对你产生很强烈的共鸣,愤怒和敌意也会相对减弱了。

转述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也要讲究章法。

在转述之前,你需要明白,许多人处于愤怒的时候,是不会给你说话的机会的,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历数你的错处,甚至不断让你解释,但你刚刚张开嘴,对方就会说:「你解释不出来了吧?哑口无言了吧?」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先用简短的话语,趁对方说话的间隙插话,「等一下」、「好」、「不对啊」,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然后在切开对方的话语,夺得主动权后,紧跟着说出转述,切记,转述的时候语气要平和,亲切,千万不能带有嘲讽的言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小A因为有事情耽误,错过了纪念日,女朋友怀疑他不再爱自己了,于是怒火中烧,指责小A说:「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每次约好了你从来都是放我鸽子,今天是纪念日,你居然会忘记,你如果想分手就跟我直接说好了。」

这个时候,小A如果只是不断地说「你听我解释好不好?」很可能只会得到女方的拒绝:「没什么好解释的。你不要再骗我了。」所以,小A可以先大声说:「不能分。亲爱的,你的意思是说,你认为我每次约会都不来,所以觉得我想分手,对吗?」

说这句话时千万不能阴阳怪气,而是要尽量保持真诚的姿态。这样一来,女朋友的怒气会得到平息,为之后的沟通和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会转述的技巧后,我们就可以学习柔软对话的组合拳,做到有步骤有条理的执行下一步,让对方的怒火和愤懑平息下来,然后再进行解释、商议,解决争端。

3.2 四步骤

四个步骤:转述、再转述、言归正传、畅所欲言。这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能够逐渐打开话题,避免在表达上僵持不下,从而解决真正的问题。

有一天,丈夫下班回到家,说了几句话,妻子突然怒火冲天地对他喊:「我受够了,你每天都故意在孩子面前伤害我,欺负我。你到底想干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从她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她的不冷静,如果这时硬碰硬地跟她对喊:「我哪有每天欺负你?我昨天就没有。」那这场家庭争执就会愈演愈烈。

所以,丈夫可以采用柔软对话来出击,转述妻子的话:「等一下,不要急,我先搞清楚你的想法,你是说我每天都故意在孩子面前欺负你,是这样吗?」这句转述会将针锋相对变成双方共同合作,弄清楚妻子的意图,所以妻子往往会暂时放下怒火,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她会纠正丈夫刚才的话:「我是说,你经常会故意在孩子面前欺负我。」请注意,这个时候她的指控从每天,变成了经常,已经弱化了。

那么丈夫可以进行第二步——再转述,他可以说:「好,你的意思是,我经常会故意在孩子面前欺负你,对吗?」 如果运气好,妻子可能会再次减轻指控,说:「我想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的确被伤害了,我被你说的话伤害了。」

即使她不说这些,她的怒火也会在第二次转述的时候降低不少。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来了,言归正传,针对这个指控进行解释,丈夫可以说:「亲爱的,我不是故意想伤害你的,我很珍惜咱们的感情,所以如果我真的无意伤害了你,可能是白天工作太累了,说话不注意,也可能是有些话造成了误会,咱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下,哪些话伤害你了,我以后会注意的。」

听了这番话,我想大部分的妻子都不会继续生气,这场情绪化的争执已经接近尾声,此时需要做的,就是畅所欲言,让妻子说出她不满意的事情,丈夫再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双方各有让步,最后很可能不仅不会影响感情,甚至还比之前更加恩爱。

但是化解一场情绪化的争执,只是治标不治本,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出现最多的并非歇斯底里的争吵,而是潜移默化的不愉快。

3.3 得当的赞美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自认为心直口快,甚至炫耀自己的毒舌,别人衣装楚楚,他说人家是假正经,别人能力出众,他说人家是贪图名利,你从他的口中得不到一句肯定,只能听到刺耳的负面评价。

这些毒舌的言论看似爽快,其实隐含着负面的恶意,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与不礼貌,会引起别人的不舒服,这些不舒服日积月累,就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成为人际关系的定时炸弹。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不愉快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得当的赞美能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而这些好感又会继续影响日后的沟通交流,让你的工作生活事半功倍。但是要注意,如果赞美和肯定不得其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一次歌剧演出后,一位观众找到了歌剧演员,并且表达了他的喜爱,他对演员说:「我真的很喜欢你的独唱,歌声美极了,现在我可不可以给你一个小建议,是关于你的服装和台风……」

此时演员的心中并没有充满被赞美的快乐,而是认为这个人是来批评的,一场对话不欢而散。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这位观众即使已经说出了赞美的话语,但是整体而言传达的信息是否定和批评,前半部分的褒奖反而成为了虚假的客套。

所以,想让赞美变得诚恳,首先就要记住赞美的两个要点:

3.3.1 将赞美留到最后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说话喜欢用先褒后贬的句式,比如说「你最近工作非常积极努力,这非常好,但是做事的效率却还有待提高」,但是两个字一说出口,我们就知道后面跟着的是大段大段的负面意见了。

而将赞美留到最后,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听见说话的人,会自动将重点放在最后,当他们最后听到的是好话,就会认定你这段话整体是在赞美他。还是刚才那句话,「虽然你的工作效率还有进步的空间,但你最近工作非常积极努力,我都是看在眼里的,这非常好」,一下子,员工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3.3.2 赞美要具体

赞美要具体、实际,不能肆意夸大,也不能太过笼统。

作者乔治在一次演讲后,很多听众围上来对他表示肯定,大部分人都在说:「精彩极了,这个演讲真好。」而乔治也只能蜻蜓点水地回答:「谢谢,是的,谢谢。」但是这些赞美并没有在他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只有一个人的夸奖让他记忆犹新,他说:「我很喜欢你拿日常生活的小例子,来说明复杂的道理,像同理心原则,许多演讲者都不讲这些,从这些事我了解到了你的观点,谢谢你的故事。」

这个事例说明,如果只是笼统地说「很好,非常好」,那么会让被赞赏的人无法接话,只能说谢谢,但是说出了具体的事情,就会让人感觉到你的认真和诚恳,也会让你的赞美显得没有那么浮夸。

不过,无论是多么高明的赞美诀窍,请切记真诚,毫无底线的赞美会给别人错误的引导,我们主张的从不是虚假的拍马屁,而是在真心认为对方很好的时候,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后记

学会了这些柔软对话的原理与技巧后,相信大家能够在日常沟通中,可以更加顺利的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