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贼巢:美国金融史上最大内幕交易网的猖狂和覆灭》
原书名:《Den of Thieves》
作者名:[美] 詹姆斯·B.斯图尔特
译者名:张万伟
出版方: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0272118

前言

2015年A股的大起大落让很多人的发财梦灰飞烟灭,但有一个人却一战成名成为寥寥无几的幸存者,而且还大赚了一把。此人名叫徐翔,事后发现他也不是什么神仙,靠的是内幕交易来操纵市场而已。因为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年纪轻轻的徐翔被判了5年半、还被罚了110亿元。

百亿罚款一出来,吃瓜群众立马就炸开了锅,能弄到如此巨款的内幕交易到底是啥玩意,是不是就像传说中那样可以坐等数钱呢?而且,内幕交易是年年月月有,国内国外也都层出不穷,这种扰乱市场的犯罪行为,难道就没可能被遏制吗?

实际上,除了名不见经传的徐翔,我们应该对另一个人不陌生,他一手打造了国美电器,是中国家电零售业连锁模式的创始人,黄光裕。他曾经三次成为胡润百富榜的大陆首富,也曾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一,是那么多人的偶像。但是,他也是因为放纵自己进行内幕交易,最后锒铛入狱。这是发生在我们国家,离我们不远的一起内幕交易案,当时也引起举国轰动。

然而,3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一起震惊华尔街,震惊世界的内幕交易案。实际上,后来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内幕交易案件,包括黄光裕案件在内,都不及30年前那起案子复杂和庞大,可以说是,后来的案件,都只算得上那场内幕交易案中的一个小缩影。而《贼巢》里面记录了那场举世震惊的内幕交易案的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就来看一看,人性的贪婪和对规则的漠视,是怎样一步步打造出这样一个内幕交易的犯罪集团的?我们又能从故事中得出什么启发呢?

詹姆斯·斯图尔特是普利策奖的得主,书里很生动地还原了上个世纪80年代华尔街上的几路人马是怎么建立起了金融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幕交易网,又如何鱼死网破,受到了法律制裁的。因为案情非常复杂,波及的人员特别多,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60多个,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后来的很多案子都不过是这个案子的缩小版、删减版或复制版。事实上,也正是这个案子直接让美国出台了新的证券法。

可以这么说,如果搞清楚了这本书,对于内幕交易的情况,就算是基本搞懂了。

一、首战告捷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华尔街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投资者最向往的地方。但是那时候,很多公司不想着老老实实把自己的业务做大做强,而希望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来一下吃成一个胖子。

在这些企业并购的交易中,那些被收购的公司的股票往往会出现飞涨,如果运气好提前买到了这些股票就很有可能一下子就赚翻了。

正是由于有巨大的利益诱惑,那些能够提前获悉并购消息的人,就铤而走险去进行内幕交易。再加上,那个时候的监管不够严格,资讯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某种程度上也助涨了内幕交易的盛行。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在华尔街工作的莱文告诉银行家威尔吉斯,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雄心壮志,有一天晚上,他神秘兮兮的对威尔吉斯说:我确信有投机的内幕途径,关键是得有信息。他甚至诉说着他自己的梦中之梦,他说:9月12号,我就看到了9月13号的华尔街日报,具备这种超人的能力该多么幸福啊。

威尔吉斯对莱文的奇思妙想很少当真,而且莱文在寻找信息的途径方面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来莱文由于没有在花旗银行得到升职,他就转向了其他的银行工作,转入美邦银行后的第一周,莱文就给了威尔吉斯打电话,透露了一只股票的内幕消息。

莱文显得很坚决,告诉他:不要问任何问题,只管买。威尔吉斯买了几百股,没想到之后,这支股票开始猛涨。这是莱文的第一次试水,可以说也比较成功。

1979年夏天,莱文终于加入了美邦银行并购部,他非常开心,带着威尔吉斯到曼哈顿的一家酒店庆祝,在庆祝的时候,莱文把身子靠近威尔吉斯,神秘兮兮的说:我现在可以像大人物一样玩儿了。

莱文还把自己的秘密说了出来:我都已经弄好了,我开了个瑞士银行账户。

二、愿者上钩

终于,莱文取得了一个他认为的胜利,部门其他人都致力于研究数据表,而他却集中精力研究它的识别机会。有一天下午,他冲进领导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些股票行情的记录纸,他注意到某公司的股票好像非常活跃,他告诉领导:我们打电话让他们加强防守吧,这家公司看起来要被收购了。

因为莱文的发现,美邦公司通过和这家波动剧烈的公司打交道,挣到了25万美元。莱文认为自己是利润的中心,他不断的关注股市的波动,寻找类似的异常交易,因为这可能就是公司要兼并的预先征兆。而他发现最棒的一点是,这不仅可以让他从企业并购当中获利,还可以让他为自己的公司赚到钱,这简直是共赢。

所以,莱文经常对身边亲密的人说:每个人都是在用内幕消息获得成功,都是在游戏中作弊,没有那么正直的人,而且,美邦所有的合伙人几乎都有日内瓦银行的账户,而且常常到瑞士度假。看到关于瑞士账户的暗示,全部都水落石出了。

威尔吉斯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莱文是在利用内幕消息在瑞士的账户上做交易。莱文开了账户以后,他在美邦公司做了四次交易,不过数目都很小,以免引起注意。不过即便是这样,他账户里的钱也已经增加到了10万美元。

威尔吉斯为了集资有点担心,因为内幕交易是违法的,他感到很害怕。可是威尔基斯虽然害怕,但是仍然希望向莱文说的那样,先变富,然后永远离开华尔街。所以,在两人有次散步的时候,威尔吉斯问莱文交易收益的问题,他说:你不公开交易怎么缴税呢?

听到这个问题,莱文当时非常高兴,这说明威尔吉斯已经上钩了,他已经对内幕交易开始感兴趣了。莱文便大声说:你这个傻瓜,根本就不用交税,这就是诱人的地方,你所需要就是开个账户,我给你详细解释一下吧。整个程序就是:如何开一家空壳公司,如何匿名交易,还有加勒比海地区银行保密规定等等,听起来好像很容易。

所以,威尔吉斯开始为自己找借口加入这场内幕交易。并且,他也认为莱文说的是对的,华尔街的每个人好像都在用内幕消息为自己牟取利益,所以这并不会带来什么真正的伤害。

当然,莱文和威尔吉斯都明白,一旦他们一起实施了这个方案,他们的命运就被拴在一起,将会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所以,掂量了风险回报以后,威尔吉斯发现,做这件事的风险好像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仍然怕暴露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的联络用暗语,打电话或者留言的时候都用化名,两人讲话的时候像是恶作剧,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很滑稽。

比如莱文说,我在慢慢吃猪宝,这就意味着,莱文正在一点一点买进珠宝公司的股票,他们还把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处的负责人称作空调,而莱文的仇敌叫三根棍儿。

三、培养线人

莱文知道名叫拉扎德的公司在操作一项业务,他想让威尔吉斯去弄清楚这项业务是什么,甚至要威尔吉斯私闯到拉扎德的办公室翻文件。莱文说:这有什么的,翻翻抽屉就行了。威尔吉斯听到以后吓得浑身发抖,他坚持说:我不能做这个事,太危险了。莱文很不耐烦说:那我自己做了,我今晚到你办公室去。

然后,莱文就在办公室里搜索,威尔吉斯在门口放风。当然,莱文最后还是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家法国石油巨头将会收购另外一家大的石油公司。如果交易成功,这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那通过内幕信息交易的人,就会获得巨大的利润。莱文把文件复印了一份,然后把它放回原处,对威尔吉斯说:看看,就这么容易。

这之后,莱文又开始在律师事务所培养线人。这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赖克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他已经向莱文透露一个内幕消息。这是两家石油巨头将并购的事。他原本以为莱文听到这个消息会欣喜若狂,但是赖克显然错了。莱文听到消息后,面带微笑的看着赖克,轻轻的说:我知道。

然后,他把从拉扎德公司偷来的文件中的信息说了出来。赖克发现,莱文掌握的信息比自己还要多。后来,赖克就迅速成为了最有价值的消息源,他不断的向莱文提供可靠的消息,两个人有时候在餐馆见面,有时候手拿披萨饼,在市中心繁忙的人行道边吃边谈。

这伙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互通公司的机密信息,然后私下进行内幕交易获利。一天,赖克向莱文透露,美国商店公司正准备收购宝石公司,出价大概每股75美元。于是莱文投了300万美元买了7.5万股宝石公司的股票,每股合40美元。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莱文坐不住了,他开始不断对外放风,与很多套利人大谈收购宝石公司的可能性,希望套利人购买这只股票让股价上涨,随便给美国商店公司施加压力,让他们快点公布收购计划。

让莱文失望的是,似乎没有套利人上钩,于是他决定利用媒体炒作,于是让威尔吉斯匿名给《芝加哥论坛报》爆料,经过几次消息的验证之后,论坛报终于发布了美国商店公司准备恶意收购宝石公司的新闻。

不出所料,宝石公司的股价大涨,莱文和他的同伙大赚了一笔,这次莱文获利高达120万美元以上,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意气风发的莱文正在实现他的梦想:提前阅读《华尔街日报》,因为报纸上的消息正是他制造的。

四、心理战

当然那个律师赖克,在公司里受到一次震动,因为在开会的时候,这家律师事务所37岁的合伙人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逮捕了。赖克心理相当惊慌,因为莱文做的事情比这个要复杂很多。这期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威尔吉斯的交易也开始持怀疑态度,下了质询书。

莱文则无所谓的说,这都是例行的检查。威尔吉斯可是吓坏了,在被巴哈马银行负责人询问的时候,威尔吉斯惊恐万分,虽然对方没有把他怎么样,只是告诉他:去别处开户吧,不要再和瑞士银行有任何牵连了。

但是,威尔吉斯知道,他可是在拿自己的事业和声誉冒险,他有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不想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所以他向莱文摊牌了。他满脸的焦虑不安说:完了,这是违法的,我真的不适合干这个事儿。他的眼泪几乎都快要流下来了。

但是莱文却很平静,他说:可是这种游戏对我很顺利啊,到现在我已经赚了100万美元,我可是实现了这个梦想。
而且莱文继续说:这游戏很有意思,也很容易,政府那么愚蠢,里面都是些没有脑子的人,他们只会虚张声势,自欺欺人。

然后莱文就拉开了办公桌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了一个小本子,扔给了威尔吉斯,告诉他:到开曼群岛去。

这个时候,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威尔吉斯受到了他的点拨,听从了他,继续着他们的内幕交易活动。

五、更牛的内幕交易者和更大的圈子

1981年的时候,杜邦公司收购了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收购价高达78亿美元,这之后,公司并购的狂潮真正到来了。最大的并购案中,参与竞争的公司多达14家,华尔街的每一家大公司基本上都参与了进来,而且这个并购需要大量的投资银行家,套利人从这样一场并购案中能收获巨大的利润。

这真像做梦,这样的交易几乎万无一失,不会损失一分钱。所以他们充分利用每一条信息,把财务杠杆利用到极致,通过这项交易,华尔街的知名套利人布斯基的资金就翻了一倍,赚到了将近4000万美元的利润,这可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

所谓套利人,用业内的话来讲,就是以套利为主要策略的投资者。这种策略在期货市场比较常见,比如同一个月份的石油期货与原油现货出现价差的时候,就可以低买高卖进行套利。

虽然干的是看上去风险不大的套利交易,但布斯基的操作风格淋漓尽致地保留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特性,他喜欢最大限度地利用杠杆手段,说白了就是喜欢借钱做交易,这样搞差不多就是在赌博,如果把握不对容易血本无归,就这样曾经把自己工作过的公司搞破产过。

随着华尔街公司并购的兴起,那些被收购公司的股票往往会在短时间大幅上涨,布斯基赌对了几次。他发现如果能够提前预测哪些公司被收购,就可以提前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到时候消息一公布他基可以狠狠地赚一笔。

但是这些消息都属于内幕内容,除非是参与并购的关联方,否则很难打听到。对于布斯基来说,跟这些做企业并购的投资银行家勾搭上就成了当务之急。其中,在企业并购领域冉冉升起的明星投资银行家马丁·西格尔就成为了布斯基的最佳猎物。

那么这个套利人布斯基就找到西格尔,并且把谈话引向了致命的一步,他对西格尔说:如果你提前给出某项交易的有关信息,让我有大量的时间主动应对,我会付钱的。

直白点说,布斯基就是在要求得到内幕消息。

西格尔觉得这种交易很有意义,好像也没什么风险,因为西格尔不做任何交易,也没有交易记录可以查得到,布斯基也不会被抓住,他是华尔街最大最成功的套利人,什么交易都做,无论给他什么消息,他都能掺杂到其他消息当中,政府永远也不能证明一个专业的套利人在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也难以证明他们是在用内幕消息在做交易。

西格尔还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应对技巧,现在被称为了最大胆的应对战略,叫帕克曼式防御,就是让被收购的目标以守为攻,把袭击者吞掉。

西格尔准备了一场反击策略,并且成功的让被收购者摆脱了收购者的威胁,维护了独立性,西格尔也受到了公众的赞扬。

这场交易中布斯基赚到了12万美元,这个交易规模并不大,对他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象征意义却很强,因为这证明这种交易毫无风险。所以西格尔开始向布斯基索要15万美元的分红,布斯基立刻同意了,但西格尔要的是现金。

两人交易金钱的时候像是在演谍战片,送钱的人小心翼翼的走过来,靠近西格尔,压低声音说「红灯」,西格尔按照指示回答「绿灯」,手提箱才被交换到了西格尔手里。然后,西格尔拿到这么一笔钱,按理说该高兴才对,但是他却感到很难受,所以他坐了下来,双手支头,等着这种感觉过去。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其实人内心应该有一个至高的道德和法律的准绳,每个人都知道他做的事是否合适。

当然,后来布斯基、西格尔和莱文他们进入了一个圈子。

当莱文把布斯基要加入的消息告诉威尔吉斯的时候,威尔吉斯非常吃惊,也非常不安,因为他害怕布斯基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参与,会刺激到他们的计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然后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莱文反而不怕,他还每次都把自己圈子里获得的消息透露给布斯基来讨好她。他不知道布斯基教育规模有多大,但是他知道布斯基的交易非常活跃,每次的获利都是百万计。莱文不断的向布斯基透露消息,他们甚至后来还制定了一个正式的协议。

而这起窝案的核心4个人当中,最大牌的就是垃圾债大王迈克尔·米尔肯。这哥们在华尔街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地位堪比载入史册的大银行家JP摩根。

米尔肯到华尔街之后,能够独辟蹊径开创出一个新的市场来——高收益债券,它又称垃圾债,在70年代几乎无人问津,规模不到20亿美元,到了80年代垃圾债的市场规模膨胀到近2000亿美元,十几年的时间快翻了100倍。

其中,德崇公司一家的市场份额就占到47%,这完全是米尔肯一个人的功劳。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华尔街,谁要是需要资金就找米尔肯,成为了一句流行语。

1987年单单这一年,米尔肯的收入就高达5.5亿美元,即便放到30多年之后的现在,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拿到这么多钱。就这样一个人,已经靠垄断垃圾债券市场而富得流油的人,为啥会以身试法踏进了内幕交易的深渊呢?

米尔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常常会提前知道许多公司并购的消息,而且他发现赚大钱的机会在于争取公司的控制权,可以把一个上市了的公司进行私有化,这样不但可以赚一笔中介服务费,还能够通过倒卖公司的股票再赚一笔。

当然,这个事情只能暗地里搞,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合作伙伴,俗称白手套,而米尔肯最有名的白手套就是布斯基,所以,米尔肯就找到了布斯基。这样一来,这四个核心人物就是凑齐了。

这些被卷进内幕交易的银行家们,多次在同一栋别墅里洽谈交易和追求梦想。这栋别墅被称作8号别墅,是贼窝,定期举办鸡尾酒会,一些客人会受到邀请,也有一些年轻貌美的演员和模特在这里聚会。

这里经常酝酿着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些恶意收购被屡屡提及。所以会议甚至也被称为捕食者大会,这个词和垃圾债券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后来的高收益债券大会都改成了这个名字。

别墅里常常气氛热烈,大家一想到美好的前景,都非常激动。

但后来,一位参加当年会议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知道这是美国商业中的一个分水岭,还是一场不正当的投机。

六、内幕交易集团的幻灭

布斯基,套利人,在他巅峰的时候,他掌握着30亿美元的股票,只用一通电话就足以让任何一家公司即到。

1985年,他对所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毕业生说:贪婪是没有错的,这句话一经说出,便存在了十年。

甚至他的妻子都不太了解布斯基:布斯基幻想着成为当代的罗斯柴尔德。他拥有携带武器的保镖,他还曾对一位访客说过,和我做生意你需要配保镖。

米尔肯,用他的x形交易台控制着一个垃圾债券帝国。

1986年,他以125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豪,十年间他产生的收益是原来的九倍,他是美国金融业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也是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曾经对同事说,我们要拿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和IBM公司开刀,要让他们胆战心惊,坐立不安。

西格尔,是全美国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家之一,也是华尔街新时代的一个象征,他拥有一切,却总是担心还不够,商业周刊称他为万人迷,但是,他开始着穿插在内幕交易和装现金的手提箱之间的双重生活。

莱文在雷曼兄弟公司的并购和收购部门的地位非常重要,后来他的照片被检察官放在一大堆照片中,瑞士相关银行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找出了化了名的莱文。

后来被捕的时候,莱文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通过莱文提供的线索,一个罪恶的华尔街内幕交易集团露出水面。

这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犯罪阴谋,也是华尔街最暴力的圈钱活动。

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金融犯罪活动,比如火车大劫案、非法操纵股价案等,但是和这个案子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米尔肯从一家从事非法活动的公司获得的薪水和红利就高达5.25亿美元,认罪的时候,他同意缴纳6亿美元的罚金,这个数字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整年财务预算的数额还要大。

时间很快就到了1986年,对于以米尔肯和布斯基为首的这个内幕交易网络来说,这是他们开始走向覆灭的一年。

所有这一切源自于一年前,美林证券合规部收到的一封举报信,举报公司两名驻委内瑞拉的经纪人在从事内幕交易。调查人员发现他们牵涉到一位在纽约公司的经纪人,而这位的问题更大,他们发现这人是在模仿自己最大的客户进行交易,而且数量和收益都不再是小数目,这已经超出了美林公司的范畴。

于是他们把调查的这一切告诉了证券交易委员会,新上任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处负责人林奇深感到当时内幕交易的猖狂,他发誓要加大打击力度,全力追踪每一条可疑消息,对于这个线索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证券交易委员会终于挖出了莱文这条大牛。1986年5月12日,莱文被逮捕了,这一次他拒绝认罪,交了500万美元后获得了保释,而对于证券交易委员会来说,他们必须要在两个星期之内拿出确凿证据来证明莱文有罪,不过好在他们冻结了莱文1000万的存款。

一直到5月23日,莱文的律师与联邦检察院经过数次艰难的谈判达成了一项认罪协议,莱文答应供出内幕交易的同伙和一个著名套利人,这个人就是伊凡·布斯基。

在取证困难的情况下,靠着一个咬出一个,最后执法人员击垮了这个庞大的内幕消息帝国。

七、三个问题

内幕交易作为一种非法交易本身是很难攻破的,它的瓦解主要还是从自己内部开始的。

当然,也许大家可能会问三个问题:

  1. 是什么让贼巢如此猖狂?
  2. 现在、未来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贼巢?
  3. 如果总是有这样的内幕交易,那股市还有没有公平可言了?

7.1 是什么让贼巢如此猖狂?

为什么「贼巢」中的人们会如此猖狂地进行内幕交易?这就不得不说时代因素了。一开始也说明了,当时美国处于第四次并购浪潮,并购交易频繁,内幕消息充斥华尔街。常在河边走的知情人,有意违规和无意越线泄露的消息自然会比其他时候多,给内幕交易提供了温床。

并且,这一次并购浪潮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恶意收购特别多。一般的收购案,双方会商量一下,但恶意收购,就是收购方虽然想要收购一个公司,但完全不和要收购的公司打招呼,而是直接在股票市场上「扫货」,直接从分散的众多股东手里买买买,买到持股水平能获得控制权。

这种收购方案常常会把标的公司的股价迅速推高,如果能够押宝命中这样的股票,利润空间将会巨大。所以在重赏之下,就会有更多人经不住内幕交易的诱惑。

同时,由于垃圾债券的兴起,融资变得更加容易,也让并购浪潮更加汹涌。像是小公司收购大公司、恶意收购、反收购等等金额巨大的交易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内幕交易的诱惑也就更大了。

在这几个因素的互相强化之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中,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贪婪的人们有足够的动力,结成大型的内幕交易关系网。

7.2 现在、未来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贼巢?

监管呢?法律呢?就不管管?如果不管,那现在、将来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贼巢」?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的就是,很遗憾,内幕交易是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在任何交易市场上,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现象都普遍存在,尤其是股市。无论是监管机制相对完善的美国,还是新兴的市场中国,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现象都非常普遍。

当然,因为「贼巢」案件,美国的监管机制在信息披露、法律监督等方面都越发完善,但即使如此,内幕交易犯罪仍然时有发生。美剧《亿万》中的原型史蒂文·科恩,就在2013年因为内幕交易被罚款18亿美元。

而且,内幕交易难以取证定罪,即使「贼巢」如此猖狂,破获也是靠小鬼咬除出大鬼才得以破案。法律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即使再完善,也没办法把内幕交易完全「关进牢笼」。

实际上,只要市场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人在贪婪的驱使之下进行内幕交易。

但是,现在想要结成这种空前绝后的大型「贼巢」已经很难了。

第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已经非常系统,内幕交易的界定和处罚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

现在的市场已经从行业自律、市场监管和法律保障三个层次来立体监控,想搞内幕交易,需要从地表走向很深的地下,结成「内幕交易网」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让市场更加完善。

在1980年代,交易还是「从前慢」,要通过电话委托。交易所的报价还是通过「报价纸带」,消息从产生到披露时差也长。而现在,交易已经电子化,交易价和交易量都是实时公开,股价有异动马上就会引起监管的注意甚至调查。

规则已经相对完善,消息从内幕到公开的时间差已经很短,传播速度也因为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更厉害的是,数据的归集保存和分析挖掘技术不断进步,一举一动都是记录在案,对过往交易记录的追溯和关联性分析,让很多贪婪之徒即使足够侥幸完成内幕交易,躲得过监管一时的注意,也难保一世太平,更别说搞团伙,频繁作案了。

7.3 股市还有公平性可言吗?

没错,内幕交易这种对市场「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恣意破坏是很难杜绝,也常常让人对那些体面精英的职业道德产生怀疑,让人对资本市场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这个市场就是贼人收割老实人的想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表现优异的投资人,并不依赖内幕消息。而且正如上述进行的分析,内幕消息能否落地,本身也有很大的风险。

对大多数投资人,尤其是那些无法左右消息结果的投资人,利用内幕消息投资的效率并不会比其他策略好到哪里去,现实中利用内幕消息偷鸡不成反而亏光身家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现在大可不必慌张,相比从前,股市的交易环境已经好得多了,优秀的投资人不会受到影响。

后记

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