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
作者名:吴军

前言

这本书它是著名的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在“得到”App专栏《硅谷来信》的精选集,也是该专栏订阅用户最为关心的内容,经过重新补充、调整后的作品,其中增补、调整篇幅超过60%。

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一个人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领航者的经验,以极其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我们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一、创业与商业的本质

当下,创业几乎是人人都想参与的一个时代主题,每过一段时间,这个世界里就会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概念,但也是每次经过爆炒之后,几乎没剩下多少有价值或是可以延续的东西。只有认识到商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创业。

1.1 经济模式的未来

近几年,每当外国人谈起对中国的印象,都离不开高铁、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这样的词汇。其中,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就是未来主要的几种经济模式之一。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无疑是备受推崇的。世界上的总人口仍旧处于上升趋势,而地球上的资源总量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于那些没必要人人拥有的东西,选择“共享”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共享经济旨在分享,通过产品或者工具与用户相连接,从而获得收益。对于广大的用户群体来说,共享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生活。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能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符合现代的环保理念的。

但是,共享经济说起来很容易,实施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首先是共享产品的选择,如果是共享那些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产品,用户就会放弃这种共享。同时,对于那些成本比较高昂的产品,如果没有做好必要的保障措施,平台就难免会遭受亏损。

除了共享经济,跟踪经济模式也是十分具有发展空间的。跟踪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精准地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产品。对于跟踪经济来说,网页技术和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生活中浏览网页的时候通常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产品推荐,并且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跟踪经济的一种方式,但是显然这种方式会引发我们的反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未来的跟踪经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只是根据大数据推荐相似的产品,跟踪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史蒂芬·科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了合作双赢的思维模式,其实不只是个人或者团体的思维,未来的经济模式也会进入到合作的阶段中来。随着互联网这个媒介的出现,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因此,在现在,即便是相似的行业之间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和竞争关系,转变一下思维,就能够合作共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双赢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产业相结合。比如说,常见的互联网+,这种思维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其他的领域结合起来,实现推广或者别的目的。

1.2 创业,什么是关键?

在创业之前,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商业是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在本书的作者吴军看来,商业的本质就是让消费者多花钱,只有消费水平上升,市场才会进一步地扩大,其中的商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并不是不好的现象,如果社会的购买力大量地下降,市场就失去了活力。没有活力的市场,就难以推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近几年来,国家和地区相应的政策都在提倡自主创业,商业的繁荣能够拉动经济,推进社会的进程。那么,创业应该要怎么做呢,创业的关键是什么?其实,看一看最近几年的例子,创业者大都是因为获得了一点灵感,发现了一些商机而去创业。当然,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创业最关键的不是最初的灵感,而是后续的发展。获得灵感比较容易,而把自己的灵感一步步实现才是最艰难的。

同时,作为创业者,很多人都是本行业的专家,或者说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这样的创业者来说,最难做的就是跳出自己的思维圈子,拓展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合理的招纳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在招收的时候,除了那些技术互补的人才,也要多参考一下本专业的专业人士的分析。虽然他们的观点可能和创业者的初衷不同,但是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延伸自己的思维,避免不必要的误区。

日本有一家著名的公司叫做“无印良品”,据说这家公司的员工手册有两千多页。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并不是加重员工的负担,相反,这是在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考虑。比起一遍遍地询问,查阅手册明显简单得多。

同时,在这份手册中,还提到了这个公司的文化、理念。表面上看,灌输公司的理念对于提升业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就像历史上的家训,现在各个高校的校训一样,这其实是一种无形之中的纽带。通过灌输这样的理念,员工根本上的态度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公司在开发出一件产品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是为什么样的人群服务。明白了自己的目标,所有的工作就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有针对性地开发,效果就会好很多。

1.3 创新,怎么抓重点?

我们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方法要创新,技术要创新,制度也要创新。那么,在创业中,或者说在职场中,创新应该怎么做呢?在了解创新的做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件事,创新并不仅仅是领导或者创业者的事情,只要我们还在活着,就需要创新。

创新要着眼于小处。看待世界的眼光可以长远,做事之前的部署可以重视格局,但是在具体执行的某件事时,就要注重于细节,注重在细微之处的创新。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大的方面的创新往往会比较费时间,最后也未必会有效果。因此,在一开始就要从小的方面一点点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

企业中的创新不应该只局限于现有的基础,也应该注重下一步的战略。互联网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现有的模式难以长久地存活,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这就是一种创新。

传统文化中有“先发制人”这个说法,用来形容现在的形势最为合适,能够提前看到机会并且为之创新的人或者企业,就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见识的重要性

聊完创业,接下来跟随作者来了解一下职场人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毕竟创业者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派,大多数人的一生还是要奋战在职场当中。

2.1 走出工作困境

试想一下,当我们有大量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时候,最想要的是什么?是想要工作期限可以延长,还是工作的效率可以提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最想要的是后者。因为提升了自己的效率,就是在节省时间,同时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在工作中,想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首先要弄清楚工作中的几个常见的错误做法。第一个错误的做法就是重复简单的工作。这是一个相对来说的概念,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工作的性质导致他们需要不断地重复相同的事情。比如说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一般来说很难有能力上的提升。

此外,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自己选择去不断地进行重复,即便是有上升空间的工作,我们也难以发现它其中的价值。

习惯对于我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优秀人生的必修课。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一次次地经历失败,就可能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倒不是说作什么都会失败,而是我们逐渐地对于失败这件事感到麻木。这就是工作中的第二个错误:习惯性失败。在正常的逻辑中,如果我们没有做好,事后就要认真地总结经验,避免下一次地犯错。而如果我们习惯了失败这件事呢?就会变得得过且过,不去总结,进而难有改正和创新。

比起犯错之后的不愿意总结,工作中不会总结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在学校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的身边一定都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平时努力,但是最后的成绩或者业绩并不突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不会总结。做好总结这件事是为了防止我们忘记之前的所学,如果学一点忘一点,就会陷入无效学习的误区,最终并没有什么效果。

针对这些生活中的误区,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给出了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做这个工作是为了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想要提升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明白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工作。其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先不要急着排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合理之处。

就像在创业的时候,创业者需要通过不同的观点来拓展思维一样,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语时,也要学会去找一找其中的合理之处。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可以尝试随时记录。记录的时候要保证事实的客观性,同时要注意细节性地描述。通过这样的记录,可以避免很快遗忘。详细的记录可以方便我们日后的总结,从中发现经验,取得进步。

2.2 避免职场误区

当我们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快速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一旦度过了适应期,学习过程就变得缓慢起来。

是真的没有东西要学习了吗?自然不是,职场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哪怕是一些老员工,都有可能处在这样的误区中。比如说,分清楚工作和职业的概念。工作是什么,职业又是什么?

这两个概念需要分清楚,工作是用来谋生的,一般来说只存在利益关系,而职业是需要职业道德的,每个人都需要有相应的操守。在职场中,不能把工作当做职业,那样太累,也不能把职业当做工作,那样各行各业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心理学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经把个人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最终的阶段就是成为生活的主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在职场中,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主动性,凡事主动去做,结果可能就会更好。

作为职场人,工作的主动性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说,在进行一项工作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是为了什么而做?经常问这两个问题,就是相当于给自己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工作的热情就会随之提高。带着这样的热情去工作,就会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即便是面对别人的质疑,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想法。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任何两个人都是通过这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在职场中,和他人的沟通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不仅工作的时候需要主动性,沟通也需要自己占据主动权。经常与领导沟通的人自然会建立起更优质的关系,同时沟通有利于构建自己的圈子。需要注意的是对沟通的话题和方式要进行合理选择,不能随意发问,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3 学点投资理财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职场中,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懂得一点理财知识,做一点投资总是没有错的。

在学会投资理财之前,首先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收益永远是与风险同在的,既然想要通过理财获得更多的财富,就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拥有这个意识之后,我们理财就会有一定的限度,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

不管是理财还是投资,我们都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在做出决定之前,自己首先要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基本的原理和运作套路。同时,还要对最终的结果有一个预期,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自己能够接受的亏损限度是多少?一切决策都要量力而行。

和工作一样,在投资理财中也是有很多误区的。比如说,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只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就能够弄明白投资理财这回事。其实不然,研究是有方法的,不是只要花费了时间就会有回报。同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敢于去实践。然后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三、人生智慧与个人幸福感

3.1 舍弃带来幸福

在商业中,有这样一种营销策略,就是不给对方太多的选择。许多人以为,给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选择是敬业的表现,也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之处,然后消费者就会买你的帐。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给消费者太多的选择,他们往往会犹豫不决,然后最终放弃。所以许多著名的大公司所生产的科技产品、衣服配饰等,都不会提供很多的选择,主打的只是几款,而销量往往很好。

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在作怪。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是讨厌选择的,这会使我们的内心陷入一种痛苦之中,结果往往就是放弃这种纠结,这对于商家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近几年的一本世界级畅销书《断舍离》(山下英子 著)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舍弃。扔掉那些多余的东西,精简自己的生活,反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这种“断舍离”的观念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呢?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痛点,通过刺激、展现这个点,就能够引发共鸣。

不仅如此,进入新的时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之前人们思维中所谓的提高生活品质,大概就是随心所欲地买买买,以保证自己不会有贫乏感。就拿衣服来说,很多人买来的衣服可以装满几个衣柜,但是真正合适自己的并不多,自己真喜欢的就更少了。这样一种消费观念会导致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大量的废品,明明没有存在的价值,却也舍不得扔掉。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舍弃,给自己的人生做做减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环保生活理念,显然是已经认识到了之前的消费方式是不可取的。舍弃也是一种环保措施。不在自己的生活中囤积废物,不给这个世界产生多余的垃圾,这就是一种环保理念。有舍就有得,当我们舍弃掉繁多的产品时,内心会获得一种痛快感,同时生活多了几分简约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中舍弃并不仅仅是扔掉多余的东西,还包括我们的观念。有时候,有些观念并不是多余,而是不合时宜,这样机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从而做出不太理智的行为。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减去的不只是物品,还应该有自己不良的情绪以及功利的心态。确实,功名很重要,追逐功名没有错,但是这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该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学着缓一缓自己的心态,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3.2 投资你的人生

美国的史蒂芬·科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了“情感账户”这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人际交往之间就有一种无形的账户,欠下别人的人情就相当于自己的账户欠费,帮助别人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账户充值。虽然这样的考虑很可能是多余的,对方未必会计较这些,但是我们自己的心中应该有这样的一个量度。当然,这样不是为了斤斤计较,而是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够欠费。

工作中我们需要做一点理财,人生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理一理,做出一点投资。那么,应该投资什么,怎么做投资?首先来说,就是投资自己的人情。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去理解他人,学会去聆听他人就是最好的尊重。同时,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够透支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在生活中注意细节,时时怀着善念,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最好投资。

除了人情上的投资,还有一种投资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学习上的投资。学习上的投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投资,就是现在积累更多的知识,另一种是能力上的投资,现在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这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我们做知识储备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记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等,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投资方法。

这其中,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因为同一种能力在未来依旧适用,现在需要管理能力,以后仍然需要这种能力。而知识的积累就不一样了,随着时代的变革,我们的知识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学习,这才是有效的知识投资。

投资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幸福感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并且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满足感。投资是为未知做准备,虽然未必能精准预测,但是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3.3 面对未知

生活中,什么是未知的?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天气系统中的“蝴蝶效应”,我们很难预料到未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做准备了,相反,我们要做更加详细的准备,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未知。

这个逻辑矛盾吗?并不矛盾。思考一下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为未来的项目或者是活动写策划,这就好像是出发之前的旅行攻略一样,虽然旅途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但是最初的计划还是要有的。同时,为了让旅途更加顺利,我们就需要做更加详细的计划和部署。

从这样的事例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能因为未来是未知的就不去做打算,相反,未来的机会是给那些准备最充分的人的。面对未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给自己“未来会更好”这样的心理暗示。同时,面对未知,我们要事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进行准备,这才是好的做法。

四、增长见识

很多事情的成败在于个体见识的高低。

4.1 见识的重要性

说到见识,我们能想到什么?是井底之蛙的典故,还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样的流行语。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知识的积累,它更会增长我们的见识。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见识有多重要?卓越的见识能够使我们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前做好准备。见识使我们体会到事物变化的细节,从而尽快去适应变化。甚至,那些更加卓越的见识能够帮助人们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改变社会。

增长见识首先要去多经历,或是多读书。自己亲身去经历才可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而通过读书,与那些优秀的作者进行对话,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体会。当然了,走路多的人未必就见识多,因为他们未必进行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人只能说经历多,而不一定就是见识多。

增长见识的第二步,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管是自己看到的事,还是书中读到的故事,都不能是看过就算了。可以去想一想别人这样说是否合理,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可能看起来没有意义。但如果真的去做的话,其中还是有诸多趣味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个过程磨炼了自己的思维。

在中国,我们对“起跑线”这个词汇都不会感到陌生。大概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们与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就是所谓的起跑线不同,所以才会有“不能输在起跑线”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口号有道理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起跑线,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去在乎起跑线的那点距离。

确实,拥有一条高的起跑线能够帮助我们在前期领先。但是那些最终能够跑到前面的人,都是在中间的过程中持续发力的。在前期,与其去争那一点起跑线上的领先,不如在过程中静下心来多做一点积累,增长一点见识,这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4.2 大学学什么?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大学的解释是这样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人的观念中,读大学是人生品德上升的一个阶段。大学不仅仅是教授技术的场所,还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地方。

为什么要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呢?在我们的先贤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是拥有高超的技术而没有相应的品德,那么他只能说是“器”,而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因为器具是没有思想的,可以拿来做好事,造福于社会。但是同样也可以拿来做坏事,危害社会。防止一个人变成“器”,就需要在大学之中培养他的品德,使他能够有所信仰,有所畏惧,这才是大学的作用。

在我国,大学又被称为“国之重器”,因为这是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每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校训,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的校园氛围。虽然这些校训、氛围都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只有具备了高尚品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否则,那些掌握了学术知识而没有品德的人,进入社会之后,就相当于埋下了一颗炸弹,随时可能会危及他人。

做好了品德培养之后,就要开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随之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许多人选择了进一步地学习和提升。从这个方面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们普遍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这个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社会正在蓬勃地发展,市场仍在一步步地扩大。

因此,机会是越来越多的,而我们的品德与能力也要相应地提升。

4.3 大学里要做什么?

在大学里要做什么?很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个疑问只是针对于大学生来说的吗?并不见得。人生本身就会一所大学,我们都是其中的学习者。那么,我们真的清楚应该学什么了吗,学什么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

毫无疑问,大学是个人增长知识的地方。那么除了学习知识,还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有没有比知识更加重要的。其实,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我们今天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但是明天可能就不适用了,或者说行业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了。知识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而能力只要拥有了就基本会是不变的。

就像今天的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惯,在明天,这个习惯依旧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在大学之中,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学习。这不是说知识积累不重要,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即使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慢一点,记忆的东西少一点,但是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

在本书的作者吴军看来,我们应该养成四种习惯,或者说培养出四种能力。

  1. 执行力,就是做事不拖延。如果我们能够改掉这一种毛病,就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克服自己身体的惰性和思维的惰性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带动其他方面往好的方向前进。
  2. 交流与表达能力,语言和文字是连接我们每个人的一座桥梁,只有我们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座桥梁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3. 表达爱和友善的能力,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能力。但和我们日常中的表达不同的是,它更侧重于非语言的表达,通过用行动或者神态来表现。
  4. 逻辑推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保持自己理性的思考,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而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比如日常的总结,或者工作中的写作。只有保持清晰的逻辑,才能够保证人与人的沟通更加畅快。

在大学中,知识要积累,能力也要同步提高。多结交良师益友,自己周围的氛围好起来,自己也就会跟着好起来。大学是这样,其实进入社会也是这样,因为我们一直都需要学习。

五、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语言交流来表达思维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成就有多大,所以,好好说话,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5.1 明确目的

美国科学家戴维·艾伦在《搞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工作管理的方法,叫做纵向管理法。

这个方法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因为它十分简单有效。在这个管理法中,第一步就是要求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完成这一步之后,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目标展开想象,就是把原来的一个点,现在扩大成为一个面,成为一个场景。

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对于未来有了初步的预测,同时,因为对目标的渴望,我们往往会更有动力。做任何事是之前都可以先做这样的一项工作,其中也包括沟通交流。在我们以他人沟通之前,就先自己想一想,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在之后交流的过程中,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沟通就会方便许多。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跟人聊天时说了好久,却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自己只能是干着急,有时候可能会反感。

由己及人,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自己在沟通之前就做好充分地准备。避免没有中心地泛泛而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影响与对方的关系。

同时,在交流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有没有什么禁忌。不该说的就不要说,生僻的概念一定要及时地解释清楚。比如说,我们做一场公开演讲,或者是一场工作报告。在登台之前,我们不仅要十分清楚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听众群体有所了解。有没有其他行业的人?如果有,比较专业的词汇就不要出现,或者及时地做出解释。听众都是哪一种阶级的,用什么样的事例更容易引起共鸣?这些情况都要考虑到,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场好的演讲。

在沟通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不仅包括自己想要的效果,还包需要沟通的对象。在生活中,这一点往往会被我们所忽略,但是更好地了解对方,就是给之后的过程清除障碍。

5.2 如何说服?

生活中,需要交流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和别人产生分歧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并不想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是又不愿意认同对方的观点。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在交流之前要保证自己的观点明确。既然我们不行认同别人的观点,就要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步,要先找到自己的位置,摆明自己的立场,这样才有继续谈下去的可能。同时,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出论据,比如说一些事例,或者说一些概念。事例和概念不一定要多,但是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契合这个观点。同时,也可以举出一些反面的事例举行比较,这样效果会更加突出。

其次,我们不要急着去反驳对方的观点。因为我们的交流不是一场辩论赛,双方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起来的,甚至会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急于表达自己而去否定别人,那么,对方就会因为被否定而开始集中精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很可能不会去管你说得有没有道理,这样就很难再去说服别人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对方的观点。当然,这不是完全地赞同,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赞同。找出双方观点一致的地方去赞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对方往往就会放下自己心中的敌意。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会更好。

最后,要保证我们所说事实的客观性。有时候,我们为了说明问题可能会故意夸大事实;有时候,我们的情绪过于激动也会在无意之间夸大事实。不管我们是处于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终究是不对的。对方经过推敲,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从而失去了对我们的信任。同时,用夸大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缺乏说服力。

想要说服对方,就要好好磨炼自己的表达技巧,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和练习。避免其中的误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能够有所进步。

5.3 倾听的智慧

人生于世,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都是一种群体动物。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种认同,可能是来自于亲人的,也可能是来自于陌生人的。我们可能需要无声的认同,也可能需要言语上的认同。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希望被孤立。

同样的道理,与我们交流的对方也不希望被独立,他们需要我们的聆听。学会聆听别人是一种智慧,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通过对方的表达去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本身就是对自我能力的一次提升。同时,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这也是对自己的情感上的一种投资。

通过聆听所建立起来的友谊会比别的方式所建立的更长久,因为对方更懂得你,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也不是单纯地因为志同道合。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君子之交,没有过于亲近,但是更加有意义和价值。通过聆听,发现知己,一路惺惺相惜,这也是人生的一乐啊。

后记

现在,需要我们自己去不断的学习经历和成长,阅读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也不仅仅是为了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而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最终,无论在什么年代,大众最关心的是一直都是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自己在事业上、人生中取得更大得成就。在本书中,内容庞杂,结构又相对松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调个人视角的观点集合。因此存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其局限性,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方式供我们自己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