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全新增订版)
    威尔·鲍温
    358个笔记


    ◆ 序言

    >> 如果我们能够转变世界上百分之一的人,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就定能在其周围人中产生连锁反应,那么最终我们就能够提升世界上所有人的意识。

    >> 通过一心一意的投入、锲而不舍的努力将梦想转变为现实。

    >> 安杰卢博士

    >> 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 “抱怨只能让恃强凌弱的浑蛋意识到自己附近住着一个弱者。”
    ——马娅·安杰卢

    >> 这是怎么做到的?
    管他呢!
    我们仅仅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这决定看上去远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但我们绝不放弃这个想法。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然后它就真的实现了。
    我并不仅仅是抱有会见安杰卢博士、把手环献给她的美好愿望,而且还向身边的人们大胆表达了我的这一愿望,并告诉他们:这个愿望“会”(而不是“可能会”)实现。

    >> 想象一下吧,人们之间的对话会更加温和有礼。礼貌这种美德重新回到千家万户,回到起居室、卧室、儿童房以及厨房。
    如果世界上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抱怨,我们会更加关爱我们的孩子,并且意识到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论其肤色是黑是白,不论其相貌是美是丑,是日本人还是犹太人。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如果世界上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抱怨,我们就不会再为我们自己的过错而责怪别人,也不会再因为认定别人犯了错误而对他们怀恨在心。
    想象一下,我们会更加频繁地欢笑,更加勇敢地互相接触、接近,那简直就是通往天堂的开端。而现在,这种改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 简介

    >>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秘诀,其实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 其实,他们使用的方法很简单,只不过是戴上一只紫色的橡胶手环,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直到他们能够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如此一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他们逐渐注意自己的言语,并且有意识地改变它们,进而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并打造出崭新的人生。

    >> 她指出,大部分人都声称想要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们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抱怨自己已然拥有之物上。如此,他们不仅无法过上富足的生活,甚至会适得其反。

    >> 抱怨从来不会吸引、带来那些你想要的东西;相反,抱怨会使你永远摆脱不掉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著名作家韦恩·戴尔(Wayne Dyer)曾经说过:“如果你并不喜欢某样自己已然拥有的事物,何苦想要更多呢?”通往富足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对你已经获得的东西心存感恩——我们不可能同时对某样东西既心怀感恩又不停抱怨。

    >> “高贵并不在于比其他人优越多少:真正的高贵在于比从前的自己优秀。”
    ——印度教箴言

    >> 不抱怨运动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持续、广泛的影响,原因有两条:
    1.这个世界上的抱怨实在是太多了。
    2.我们并不想要这样的世界。
    我认为,以上两点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我们的诸多抱怨表明,我们总是太关注世界上不对劲的事物,不断提醒着自己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沉溺于这些不对劲的事物。我们对此抱怨不已,因而也就使自己的关注点一直放在这些问题上。与流行的理论相反,抱怨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反而会具象化我们遇到的挑战,让我们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目前,整个世界都太关注事物的消极面。抱怨就像是笼罩在天空上的乌云,它令我们看不到阳光,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光明和希望。

    >> 阅读本书会让你注意到事物的消极面和生活中的抱怨。事实上,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将你世界中抱怨的声音音量调大。然而,一旦你注意到了它们,你就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要参与其中了。

    人是容易麻木的动物,一旦养成习惯,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有还是没有自己都不知道的。
    >> 因为我们对此习以为常,所以没人注意到那些烟味。

    >> 因为我们对此习以为常,所以没人注意到那些烟味。

    >> 在你训练自己不抱怨的过程中,你会开始注意到,人们(包括你自己)的处世态度及对事物的评论往往都很消极。其实,这种消极性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过现在你可能第一次意识到它的存在。抱怨就像是烟味,它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你,只不过现在你才注意到它而已。
    “牢骚和抱怨是没有灵魂、才智低下者的最明确的症状。”
    ——杰弗里勋爵(Lord Jeffrey)
    看所谓的“新闻”时,你会注意到我们是多么迷恋于消极的事物。

    >> 畅销书作家埃斯特·希克斯(Esther Hicks)曾经说道,如果新闻能忠实反映每天发生的事件,那么一个三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好消息应该能占到二十九分五十九秒,而坏消息只能够在一秒的时间内一闪而过。我们所谓的“新闻”,其实更应该说是“不好的新闻”。所以,我鼓励大家在追求不抱怨的旅途中不再收看、收听或阅读这些坏消息。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错过重要的事情。如果发生了某件大事,总归会有人告诉你的。

    >> 而那些不好的事情,人们更是会想方设法让你知道。

    >> 在《结果的法则》(As a Man Thinketh)一书中,詹姆斯·艾伦(James Allen)就此有过如下一番妙论: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你可以仔细呵护培育它,也可以任它自生自灭。不管你对它是细心呵护还是放任自流,花园里都一定会长点什么东西。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种子,那么那些没用的种子就会在花园里生根发芽,并且生长出更多没用的东西。

    >> 消极的思想就像我们通过抱怨播撒在这个世界上的种子。它们会生根发芽,生出更多的消极因素。因此,你要保护、守卫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免受消极观念以及所谓“新闻”的影响。并且,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做出抨击性的批评;相反,提些建设性的意见吧。
    思想创造生活,语言表明思想。

    >> 世界正在觉醒,人们逐渐意识到还有另一种不同的、全新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层面。而这种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抱怨,不再把精力耗费在喋喋不休地谈论那些错误的事情上。

    >> 每时每刻,你都在用你最关注的想法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 所谓的秘密就是: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自己的世界反映我们的想法并据此进行改变。

    >> “道德文化的最高层次,就是当我们察觉自己应该控制思想之时。”
    ——达尔文(Charles Darwin)
    “为什么我们就是命运的主人、灵魂的统帅呢?因为我们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
    ——孟塔培(Alfred A.Montapert)


    >> 所言决定所行。我们的话表明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又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你愿意改变自己的话语,那么你的生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事实上,人们好像有个盲点,格外容易忽视自己的消极或悲观的情绪、言行。别人能够觉察到他们言语中的悲观成分,但是他们自己觉察不到。他们可能经常发牢骚——在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之前,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认为自己积极、向上、乐观、乐天。

    >> 想要有意识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控制我们的大脑。

    >> 你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订购一只不抱怨紫手环。手环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从此刻起,你就开始了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旅程的第一天。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批评、讲闲话或者讽刺别人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此时,你重新回到二十一天旅程的第一天。
    3.坚持下去。一般说来,你可能要花上四到八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

    >> 别灰心丧气。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会发现你可能需要花好几天、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一整天不抱怨,进入不抱怨之旅的第二天。然后,你会再次抱怨并且重新回到第一天。但是,你要相信,以后要再进入不抱怨的第二天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了,并且你之前的成功会使你坚持不抱怨的努力渐渐轻松起来。
    大部分人的不抱怨旅程是这样的:第一天……第一天……第一天……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二天!回到第一天……第一天……第一天……一……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一天……

    >> 等到生活改善后再开始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练习,这简直就好比是等到你身材变苗条后再开始节食和锻炼。

    >> 成功的关键是:
    1.每说出一句抱怨,就把手环戴到另一只手腕上。一些人自己加大了难度,脑海中每闪过一个消极的念头就移动一次手环。这样,过一段时间,你的消极思想肯定会减少,但是,还是请只在自己发出抱怨、批评、讲闲话或严厉讽刺时移动手环。
    2.记住自己的时间。那些认真地想要变得不再抱怨的人总是会记得自己处在练习的第几天,“我在第一天”或者“我在第十二天”等。失败的人则会说:“我想,我在第八天了吧;不过我也不确定。”如果你都不记得自己处在练习的第几天,那么你肯定是没有认真参与这一练习。如果需要一点东西帮助你监控自己的进步,你可以到我们的网站上免费下载一个电脑插件,它可以帮助你记录自己的练习情况,并且你每天都能通过它收到一段我写的鼓励。哦,对了,当你连续二十一天没有抱怨时,这个软件会在你的电脑屏幕上绽放美丽的烟火,庆祝你的成功。
    3.不要管别人的手环。如果你指出别人正在抱怨,告诉对方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正在对他们的抱怨行为进行抱怨。

    >> 4.别聪明反被聪明误。我知道有一些人,他们打破游戏的规则,两边手腕上都戴着手环,这样他们抱怨时就不用再移动手环。或者,当他们发现自己抱怨了之后,就很快地再抱怨一下,这样就不用再移动手环了。我甚至还知道,有人在发现自己抱怨后,就说他们明天会重新开始,并把当日剩下的时间作为“自由时间”。这些小把戏(虽然其中一些还挺有意思)不会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相反,会降低成功率。
    每抱怨一句就移动一次手环。一般来说,人们每天抱怨十五到三十次。因此,你要习惯起移动手环来。想象一下战士行军时的景象:左!右!左手!右手……刚开始进行二十一天不抱怨练习时,我移动手环的频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我看上去有点神经紧张似的。我的手环移动次数太多,以至于手环都磨破了。

    >> 移动手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每次,这样的动作都在你的意识里深深地刻下一道痕迹,让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抱怨时,你才会开始改变。

    >> 关键在于抱怨时,要把橡皮筋换到另一只手上或者把硬币移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且从第一天重新开始。

    >>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秘诀,其实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请你向自己立誓,不会像大部分家庭将运动器材丢到车库(只差一步就丢到垃圾桶了)一样,将不抱怨手环丢到抽屉的角落里。
    “如果对于坏事我说‘为何偏偏这种事落在我的头上’,那么对于好事我也应该说‘为什么这种好事偏偏落在我的头上’。”
    ——阿瑟·阿什(Arthur Ashe)

    >> 做一点能让自己受益的事情,这无可非议。当你变得更加幸福快乐,你就提高了这个世界的整体幸福度;你点亮了快乐的灯火,驱走整个集体的悲伤阴影。你释放乐观与希望的能量,这能够与别人产生共鸣,然后幸福快乐就会在人群中增殖、传播。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经写道:“从来都不要对此怀疑:一小群有思想、坚定的公民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 第一章 我怨故我在

    >> “人们发明语言,来满足自己深切的抱怨需求。”
    ——美国演员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

    >> 大部分时间没准儿你都和其他人一样,在消极和抱怨中苦苦挣扎。
    就像鱼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周围水的存在,人根本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即使你听到或自己发出抱怨,你也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抱怨的存在。抱怨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很难辨别究竟什么是抱怨、什么不是抱怨。
    《韦氏词典》对“抱怨”一词的解释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

    >> 许多二十一天不抱怨活动的狂热追随者会在自己产生消极思想时也移动手环。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约七万个念头,试图监控自己的思想注定是无用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试试这个更加简单、卓有成效的方法:不再抱怨,你的思想也会因此而积极向上起来。

    >> 你可以这样想想看:你的头脑是生产商,而你的嘴巴是消费者。生产商(头脑)制造消极思想,而消费者(嘴巴)在抱怨的时候购买了那些消极的思想。
    如果消费者不再购买生产商提供的产品,那么生产商无疑会重组设备,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当你不再对你认为不对的东西发出抱怨,而是开始表达你的感恩之情或者表达你的愿望,你其实就是在逼迫生产商(头脑)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当你发誓以后只说积极向上的东西,你的头脑就会对你生活中的积极事物变得更加敏感,并利用它们作为原材料生产积极的思想。这样,你头脑中的基本关注点就会产生变化。你会更加关注你所期望的东西,而这很重要: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吸引到更多你所期望的事物。并且,当你将注意力从生活中不好的方面转移到好的方面时,事实上你就减少了不好事物出现的概率。

    >> 没有所谓的现实,一切只是人的看法而已。而你就能改变自己的看法。

    >> 抱怨与对事实的陈述之所以不同,在于它们表达了不同的能量。“今天天真热”这是一句对事实的陈述。如果在说完“今天天真热”这句话后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这就是抱怨了。

    >> 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在他的著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A New Earth)中曾对此这样总结过:

    为了助人改正而告知别人其错误与缺点,不能与抱怨混为一谈。我们也不必为了做到不抱怨,而一味容忍不良的品质与行为。告诉服务生你的汤是冷的,需要加热——只要你专注于绝对客观的事实,就不会有自我中心的问题。“你竟敢把冷掉的汤端给我……”这就是抱怨了。

    >> 人在抱怨的时候会散发负能量。大部分的抱怨都是“这太不公平了!”或者“这种事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来”之类的。这就好像是抱怨者被某种行为或某个人攻击伤害,并反过来以抱怨回击。
    人们以抱怨回击自己认定的不公行为。而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则是为了向听者传递信息(而不是责备对方)。

    >> 虽然还没有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但很多人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更加快乐起来。
    这种快乐是自发形成的,因为比起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快乐的人更容易结交积极向上的人,拥有愉快的经历并吸引更多的好机会。因此,他们会变得更加快乐,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好事情……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人们就会不断地变得更加快乐。

    >> 养成不抱怨能力的四个阶段是:
    1.无意识的无能。
    2.有意识的无能。
    3.有意识的有能。
    4.无意识的有能。

    >> 现在,你正处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没有意识到(无意识)你发出了多少抱怨(无能)。一般说来,每人每天会抱怨十五到三十次,但是你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抱怨,更不知道自己抱怨得算多还是算少。

    >> 如果你呻吟,那么疼痛就会出现;如果你抱怨,那么你就会遇到更多可抱怨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当你完成以上四个阶段、不再抱怨之后,你也就不会再呻吟着自寻苦恼。你会吸引美好的事物,而不是苦痛。

    >> “当你感到忧郁沮丧或乖张任性,切记不要通过抱怨公之于众。”
    ——塞缪尔·约翰逊

    >> 人们常常问我:“我永远都不能抱怨了吗?永远?!”
    对此,我是这么回答的:“你当然可以抱怨。”这有如下两个原因:
    1.我不是要来告诉你或其他任何人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这种心态,我就会想办法改变你,这就意味着我把关注点放在你身上我不喜欢的那些方面。我是在表达对你的不满,而且由此推论,我这是在抱怨。所以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是你的选择。
    2.有时候,抱怨也是合理的。
    要真正理解以上第二点的意思,你得先仔细想想什么是“有时候”。不要忘记,我和全世界几千人一样,已经达成过接连三周(也就是连续二十一天,或五百零四个小时)完全没有抱怨的目标了。没有抱怨——零、无、一点都没有!讲到抱怨,“有时候”往往指的是“极偶尔”。

    >>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生活中值得我们表达哀伤、痛苦、不满的事情真的是寥寥无几。当然,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过着非常痛苦不幸的生活,并且所有人都会在某些时候经历挫折、苦难。
    然而现在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历史上最安定、健康、繁荣的时代。但是,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抱怨。

    >>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就曾说过:“不停地抱怨是对我们享有的舒适生活的最差回报。”

    >> 抱怨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善事态。相反,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听觉污染”,妨碍了我们的幸福与美满。
    你可以自我检视一下,你抱怨(表达哀伤、痛苦、不满)的事情真有那么严重吗?你是不是经常抱怨?或者,你是不是经常抱怨且自寻烦恼?
    要做一个快乐的人,掌控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你就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常高的门槛,规定自己只有在遇到一定程度的难事或不公后才能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下次你要抱怨时,就先问问自己,你要抱怨的事有没有像几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件事一样糟糕。

    >> 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之人。

    >> 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或者说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糕到能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的份儿上,但抱怨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就是会抱怨。

    >> 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口中发出时,我们能注意得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察觉不到。

    >> 你抱怨的次数很可能比你自己以为的要多得多。而如今,既然你已经接受了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你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抱怨。当你开始把手环从一只手移到另一只手时,你就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经常“kvetch”(意第绪语的“习惯性抱怨”之意)。

    >> 每个成功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的优胜者,都对我说过:“这很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凡是有价值的事都得来不易。这个行动简单吗?很简单。简单但不容易。“容易”这个词和成功者可沾不上边。我这样说可不是要吓唬你,而是要激励你。如果你觉得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那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如果你正在抱怨,这就对了,这就是你现在应该处于的境地。现在,既然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你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抹除了。
    “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这就代表你和平常人都一样。”
    ——欧德森(M.H.Alderson)

    >> 你只需要在每次抱怨时移动自己的手环,然后重新开始。

    >> “习惯是通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而产生的。重复次数越多,习惯就越根深蒂固。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截然不同的行为来打破业已养成的习惯,培养截然不同的习惯。”
    ——美国哲学家莫提默J.艾德勒

    >> 对大部分人来说,抱怨就是一种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过程中逐渐根深蒂固的习惯。但是,通过有意识地避免,很快你就能够摆脱抱怨这种不良的表达习惯。
    一次不抱怨看起来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是这能够帮助你渐渐改掉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当你管住自己,收住一句即将出口的抱怨,其实就是在给你的新习惯涂上一层油漆,而这个新习惯势必会发展壮大,帮助你变成新的自己。
    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但是,你做得到!我曾经一天抱怨几十次,但是我做到了。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

    >> 这就是挑战不抱怨的行动所需要的信念。永远不要放弃。不过好消息是:即使你尚未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你也会发现自己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你自己也变得更快乐了。

    >> 备受尊敬的电台播音员保罗·哈维(Paul Harvey)曾经说过:“我希望有一天能达到这个世界所认定的成功。这样,如果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就能告诉他们:‘我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和所有那些值得追求的事物一样,你肯定会一路跌跌撞撞,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 “达克效应”取名自康奈尔大学的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与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他们对尝试学习新技能的人们展开研究。当一个人尝试新鲜事物,无论是滑雪、杂耍、吹长笛、骑马、冥想、写书、绘画或任何事,人性中都有一部分会认为精通这项技艺很简单。研究结果发表在1999年12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文中这样说道:“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带来自信。”换句话说,你没有意识到做某件事会很难,所以就会试试看。你心想“这肯定会很简单”,然后就开始行动,而开始行动才是最难的部分。
    如果没有“达克效应”,当知道实际上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精通一项技艺时,或许很多人在开始之前就会先放弃了。

    当我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我压根想不起来抱怨,因为在我知道抱怨没有用的时候,我就懒得去抱怨了——还不如着手去解决问题来得痛快!
    >> 过去几年里,对于抱怨,我也有了自己的定义:一种包含能量的语言,它让你将精力投注于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
    抱怨本身是有负能量的,往往是那种“这种事怎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的负能量。

    >> 过去几年里,对于抱怨,我也有了自己的定义:一种包含能量的语言,它让你将精力投注于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
    抱怨本身是有负能量的,往往是那种“这种事怎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的负能量。

    >> 你、我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自己做午餐的。我们用自己的思想以及那些表达我们思想的话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你被困在肉卷三明治的菜单之中,其实你自己就掌握着解救自己的钥匙。
    “我们往往是生活在枷锁之下,却从不知道钥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老鹰乐队《已然逝去》(Already Gone)

    其实飚脏话本身就是最大的抱怨。2017年8月前我基本不会说脏话——因为我认为那样显得非常没礼貌,属于素质底下的表现。不过后来看到身边说话有趣的人也时不时出口夹杂脏话,我发现脏话原来用对了也不错,就开始说脏话了。但是说脏话本身就是在表达人内心深处极大的不满,所以还是早点戒掉的好!
    >> 她可是在冲机器喊啊!并且她的愤怒使情况变得更糟。

    >> 她可是在冲机器喊啊!并且她的愤怒使情况变得更糟。

    >> 你厌倦了肉卷三明治吗?你每天都是自己给自己做午餐。思想创造生活,而语言表明思想。改变自己的话语,你的思维也会随之改变,你的人生也会就此变得不同。
    耶稣说“寻找就必寻见”,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你所寻找的,你就一定会找到。当你抱怨时,你就是在用自己不可思议的思想力去寻找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并一次又一次吸引这些东西过来。然后你抱怨这些自己寻找、吸引过来的东西,这就又引来更多不想要的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这样的现象将在未来自行实现,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在《局外人》(The Outsider)中写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灵,或无论你如何称呼,都是善意(好)的,但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话语呈现思维的力量,为自己呼求爱、健康、快乐、丰盛、平安,或为自己引来痛楚、苦难、悲惨、孤单、贫穷。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自己的言语时,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我们渴望的结果。

    >> 中国人认为,抱怨就是“拥抱你自己的怨气”。
    当你抱怨时,你就是在拥抱你自己的怨气。你支持、帮助、巩固自己脑海中那个“你不配得偿所愿”的念头。你感到自己与美好丰裕的世界割裂开来,你限制了自己享受富足的能力。

    >> 当你试图改变旧习惯时,之前的习惯也会想方设法阻碍你。只要你坚定信念,每抱怨一次就移动不抱怨手环,你就会感到一种力量在对抗原有的恶习。坚持下去。每一分钟时间的流逝、每一次移动手环,都像是一层薄薄的油漆,它们很快就会发展壮大,改变你的人生。


    ◆ 第二章 抱怨与健康

    >>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些自我应验预言,其中最致命的一条恐怕就是:年老就一定意味着衰退和健康不良。
    ——玛丽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宝瓶同谋》

    >>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就像我们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我们察觉到这会带来好处。

    的确如此,有时候我们的抱怨虽然不能对事实有丝毫改变,但是却可以收获一些心理上的认同、安慰,给了自己一个理由去堂而皇之地逃避掉本该直面的痛苦。
    >> 我抱怨自己的体形,我的抱怨使我不必去做某件令我感到恐惧的事情,并且收获了别人的关注、支持与认可。从此,我染上了“毒瘾”,我找到了令我不断上瘾的东西。抱怨就是我的毒品,能使我亢奋。

    >> 我抱怨自己的体形,我的抱怨使我不必去做某件令我感到恐惧的事情,并且收获了别人的关注、支持与认可。从此,我染上了“毒瘾”,我找到了令我不断上瘾的东西。抱怨就是我的毒品,能使我亢奋。

    >> “许多人抱怨,是因为他们想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罗宾·柯瓦斯基

    >> 我们抱怨自己不够健康,以此获取别人的同情与关注,使我们免于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它们会引来真正的疾病。
    你吞入口中的东西决定了体形和重量,你从口中说出的东西决定了你的现实。

    >> 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发出的抱怨之一。人们抱怨自己不健康,扮演病人的角色,以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那些让自己“反感的事件”,例如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真的有一些人是因为不健康所以抱怨的,但是抱怨身体状况往往会使其将注意力集中于痛苦之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痛苦。

    >> 抱怨自己的病痛,不仅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所遭受的痛苦,同时也会让你自己的身体不自觉地寻找、体验病痛。

    >> 一旦你开始想要模仿别人,你就会变成别人那样的人。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要表现得像那个你想要成为的人一样。这是自我控制的第一步。把这最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称为“假装”,其实是轻视了其重要性。
    “我们不可能在保有旧习的同时,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马克思·迪普利(Max De Pree)

    >> 当你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时,你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以及关注,但是你使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 “不论你是头痛、坐骨神经痛、得了麻风病,还是被雷击了,我都恳请你无论如何都保持平静,不要破坏掉这美好的早晨。”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心之所信,身之所现。数十篇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认知最终在他们自己身上实现。

    >> 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 “如果你一直说不好的事情将会发生,那么很有可能它就真的会发生。”
    ——伊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 医生怎么说都没有用,简认定自己快死了,而她的身体也相信了她,并且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自己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在你的脑海中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起更多的健康问题。
    “要达到身心健康,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健康。同时,我们也会受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多重影响。”

    >> ——格雷格·安德森(Greg Anderson)

    >> 我们的思想创造生活,语言又表明思想。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降低疾病的严重性。相反,抱怨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请认真想想看,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你也许只是下意识地想要博取同情、关注,或者逃避做某事。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请记得你可能是在用汽油灭火。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自身的疾病时,你其实就是在把制约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当你感到忧郁沮丧或乖张任性,切记不要通过抱怨公之于众;相反,你要尽量隐藏这种情绪,隐藏情绪的过程中,你会将不良情绪驱走。”
    ——塞缪尔·约翰逊

    >> 对了,大夫的诊断可不准。霍尔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在确诊后又过了两年快乐的生活,享受着周围人的祝福,也为身边的每个人祈福。他战胜了医生的诊断,多活了一年半。对生命充满感恩,而非抱怨,这是种能够确保健康的力量。
    我们的不抱怨之旅走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何时抱怨、多么经常抱怨了。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 第三章 抱怨与关系

    >> 我自己买了一本书,用橡皮筋作为我的不抱怨手环。我的一些同事也开始接受不抱怨的挑战。这变成了一场比赛,我们会互相询问彼此处于哪一天,并且分享是什么事件让我们发出抱怨,重新回到第一天。

    >>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很难再在一起喝咖啡闲聊了。我们得字斟句酌,才能在对话中避免抱怨与讲闲话。

    >> 我用了差不多六个月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我改变了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这让我变得更加快乐。我现在还经常在车载CD设备中播放这本书的音频,激励我自己继续保持,永不抱怨。

    >> 不抱怨者收获幸福。
    ——阿布·贝克尔(Abu Bakr)

    >>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你开始能够发现自己正在抱怨,但是等你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并且,你仿佛根本无法停止抱怨。你不断地移动手环,但是你的抱怨好像并没有减少。有人曾戏称此阶段为“在我再次抱怨之前制止我”阶段。

    >> 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大舒服,那就对了!不舒服意味着你正在进步。你上道了,你只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神学家查尔斯·H.司布真(Charles H.Spurgeon)曾经说过,不论你的进展是不是慢如蜗牛,你其实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尽管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控制它,但这确实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只要坚持不懈,蜗牛也能爬上挪亚方舟。”
    ——查尔斯H.司布真

    >> 当你感觉到你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同时急切地想要抑制抱怨但是做不到——请你放松下来。记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了。
    耐心点。改变自己,不再抱怨,以后有的是好事情等着你呢。

    >> 抱怨使你的关注点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将你的注意力从你期望的事情上分散开来;并且,抱怨有碍健康。此外,抱怨还会破坏关系。

    >> 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更多不幸福的夫妻认为自己的伴侣爱争辩、尖刻、爱唠叨;也就是说,不幸福的夫妻更爱抱怨。

    >> 消极的状态和沟通方式,常会导致不和谐的关系。

    >> 不幸福的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这段关系中抱怨常存。
    抱怨能够扭曲、减弱,甚至摧毁一段本应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关系。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的关系也会停滞不前,渐渐变味。抱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们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并且使对方也感到不满足、不满意。

    >> 研究表明,长期习惯性抱怨者如果过度抱怨、负能量过大,最后往往会被那些自己也同样爱抱怨的人排斥。
    咯吱作响的车轮能够得到润滑油的滋润。但是,如果叫声过大,它就该被换掉了。

    >> 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抱怨,同时,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我们喜欢那些乐观向上、能够激励我们的人,不管他们比我们积极多少。所以,要想改善你与爱人、朋友、同事、孩子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抱怨。

    >> 你可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负能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到精疲力竭。滑稽演员丹尼斯·米勒曾经说过:“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这样的人能够耗尽你的精力。对于同样一只只盛有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会说杯子里有一半水,悲观的人会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着的;而爱抱怨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杯子中的水没准儿有毒。

    >> 当你不再抱怨了,也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立马停止抱怨。这时,你还是应该把抱怨看成是一种毒品。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酗酒、吸烟、吸毒,如果其中一个人脱离了组织,其他人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其他从事不良行为的人打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不好,因此当别人不再继续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多多少少有所抱怨时,我们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振动能量不同,振动能量不同的人会互相排斥。

    >> 我们都是散发着能量的人,如果我们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是不可能合得来的。

    >> 关于抱怨,人们最大的误会就是: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然而,事实上,当你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认定对方会做你所抱怨的这件事情,而对方往往更可能会重复这种使你产生抱怨的行为。
    你对别人(包括自己)的抱怨从来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改变。

    >> 你的评论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把脏袜子随手扔在地上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种行为。更好的方法是:说出你的期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 你的头脑会为你的预言寻找依据,你的抱怨会变成一个必然会实现的可怕预言。

    >> 寻找就必寻见。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自己的现实。

    >> 抱怨其实会使人更加不快乐,因为抱怨使人认定自己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 语言表明思想,并且能使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在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排斥那些你期待、渴望的东西。抱怨让你亲手送走那些你声称想要拥有的东西。

    >> 若你直接跟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交锋,那也就算不上是抱怨了。
    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

    >> 当人们在老板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伴侣抱怨;在伴侣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他们会和所有的人抱怨,唯独不去跟那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沟通。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觉到失望透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与别人的关系。
    关系有两个作用:
    1.带来快乐。
    2.助人成长。

    >> 快乐是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感受,成长则是源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想起那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与别人结交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之前就存在的旧问题会开始重新浮出水面。

    >> “人们不可能自己白白受苦,让别人好过——其实,每一句抱怨都含有报复的成分。”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 要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会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会责怪别人,向朋友抱怨,并在自己的抱怨中扮演受害人的角色。而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人直面问题,并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不去和引发问题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这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三角问题”——也就是说,你和某人之间有点矛盾,但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之间存在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三角问题是一种无效的抱怨,它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永远存在。

    想起来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思想品德课上说情绪的疏导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现在看来这不就是再叫我们去找第三角去抱怨么。
    >> 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 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之所以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

    >> 你会发现别人身上惹自己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

    >> “如果我们自身不存在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会那么乐于挑别人的毛病了。”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如果你非要指出别人的不足,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请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察觉到这个缺点并进行改正。当你发现并开始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说当你开始接受自己的癖好后,你也就不会再因为别人身上的同样问题感到心烦意乱了。

    >> 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某些自己欣赏的优点——你自己也有这些优点,这也是你的特质。你欣赏的别人的优点其实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这些优点可能正在你的体内潜伏着,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借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 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越来越多了。当你自己渐渐不再抱怨,你身边人的抱怨也会越来越少。
    要想改善自己的关系,不要坐等别人停止抱怨。你应该矢志成为关系中释放积极能量的那个人。你所追求的改变从来不是在“别处”;相反,改变就在你的自身。
    “你所寻找的正是自己。”
    ——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
    若想改善关系,就继续提升自己吧。你的为人以及你的语言,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关系。

    >> 这一切都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一个人会先抱怨一句,如此一来,他吸引到了别人的同情或者关注。而其他人(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也想要吸引同情和关注)也开始抱怨起来,并且抱怨的内容好像也比第一个人更加糟糕。你可以想象,人们对于第二个人的抱怨非常同情,异口同声地给出回应。第一个人不想被比下去,于是添油加醋继续抱怨起来;或者第三个人掺和进来,想要把前面两个人都比下去。很快,一场全员参与的抱怨比赛开始了。

    >> 抱怨是一场竞技活动。抱怨总是不断发展。

    >> 抱怨往往都会走向一个方向——更悲惨的经历。

    >> 抱怨的程度总是不断增强的。

    抱怨让人迷失自我,陷入悲观消极的比惨大会里,而不自知。
    >> 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

    >> 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

    >> 想要变成一个不抱怨的人,首先你要把自己的情绪从消极模式调整到积极模式。

    >> 我们的语言,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别人。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抱怨来向世界传递负面的情绪,也可以下定决心让抱怨传到我们这边就为止。

    >> 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为别人做出榜样。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如果你想要让别人做出改变,如果你想改善关系,那么你就要首先改变自己。
    “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别人效法的样子。”
    ——甘地(Gandhi)

    >> 你要时刻谨记:领导就是冲锋陷阵、永远走在最前面为其他人指明道路的人。

    >> 是我将自己与斯科特的交流模式预设为抱怨模式。下次他打电话过来时,我下定决心即使是沉默也绝不抱怨。我没有抱怨,而且,他也没有抱怨!

    >> 漫画人物波戈(Pogo)有一句话说得对:“我们已经遇到了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不再跟斯科特抱怨时,我们的对话就不再充满了负面情绪和表达了。
    不计其数的人告诉我,他们努力做到不再抱怨,爱抱怨的人现在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要想让你周围的人也减少抱怨,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先学会不抱怨。他们会感受到你身上的正能量,因此也会在交往中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表达。
    想要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步就是接受现状。逼别人做出改变只会让他们更顽固地坚持现状。

    >> 人的抱怨也是如此:抱怨由内而外释放,对所有听到抱怨的人都会产生影响。

    >> 如果你想要成为战胜抱怨的人,那会比接受它们难得多。你必须学会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然,你就可能会把别人归类为爱抱怨的人,并且无意中使不良的关系一直维系下去。


    ◆ 第四章 我们为何抱怨

    不抱怨了,才有空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 想想看,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大大的恩赐(比方说赚更多钱、有稳定的工作、能减轻体重等)。但现在,我们要开始寻找每一天里小小的喜乐。

    >> 想想看,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大大的恩赐(比方说赚更多钱、有稳定的工作、能减轻体重等)。但现在,我们要开始寻找每一天里小小的喜乐。

    >> 消极滋生消极。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 抱怨有五个原因

    >> 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
    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 Power:操纵力
    Excuse poor 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 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
    人类天生有一种需要获得别人承认的需求。受到别人的关注使我们感到有安全感,受到了别人的关怀。受到别人的认可使我们感到一种归属感——我们属于某一个群体。人们之所以会抱怨,往往仅仅是出于我们对别人关注的需求,我们想不出另一种更加积极的能吸引别人关注的方法。

    >> 其实,发出这些抱怨的人是在说:“嘿,注意!我想跟你说话,我想获得你的关注,除了抱怨以外,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 如果你的一个同事经常来到你这边抱怨,你可以这么想:他只是想要获得关注。然后,你可以采取措施,主动找他问一个问题。你可以问问他的爱好、家庭、健康状况等。主动给他关注,这样他就不再需要通过抱怨这种方式寻求你的关注了。
    你也许会想:“我可没时间做这些事情。”那么,你就有时间听他向你抱怨了吗?你真的想要改变你和这个人的关系吗?
    想要使对话积极乐观,有个方法非常有效——你可以问对方:“(你、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爱好等)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吗?”

    >> 当别人试图通过抱怨寻求关注时,问对方:“你有什么好消息吗?”

    >> 正如也许你得花上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不断转移手环才能做到一整天不抱怨,也许你们得这样交锋好多次后对方才开始意识到,其实他的生活中也有好的方面。请你有点耐心以及同情心。请记住:这类人他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自己不抱怨,就没法与别人建立关系了。

    >> 只要你坚持不懈,你一定能达到以下两点中的其中一点:他的抱怨少了,或者他开始躲着你了。
    这就对了,你通过不断调整对话方向来确保你与别人的交流、交往是积极正面的,你的坚持可能会改变对方,或者让他躲着你。

    >> 若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一点都不想积极起来,那么你积极向上的问题会让他感到厌恶——就像你厌恶他的抱怨一样。
    无论如何,你都是赢家。

    >> 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抱怨的人会说“你想让我怎么样?”“这根本不可能。”“你根本没法和政府较劲。”“这是市场部的错。”“狗把我的作业给咬了。”“她应该叫我起床的。”“交通太拥堵了。”“没人会帮我。”诸如此类。
    这一类人之所以抱怨,是想要告诉别人取得某些成果毫无希望,以此来为自己的无能找理由。他们会说:“都没有用的,所以我也不会去试。”他是想要从对方那里寻求支持,巩固自己的受害者地位。
    这样的抱怨者往往会责怪其他人或者责怪大环境,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

    >> 一个人责怪世界、责怪其他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无能的;其实,这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让事情变得好起来。这类人会拒绝你提出的所有改进意见。他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他只需要你把他看作没有能力、完全无助的受害者。

    >> “责任是我们可以轻易推卸到上帝、命运、运气以及邻居头上的负担。占星学盛行的时候,人们还惯于将责任推卸给天上的星星。”
    ——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

    >> 当别人通过抱怨来推卸责任,你应该问:“假设这事能够做得到,你会怎么去做呢?”

    >> 这会帮助对方打开思路,不再只把自己的思考局限在难处上,而是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会开始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将思路转移到怎样成功地解决问题上。

    >> 如果你问:“假设这事能够做得到,你会怎么去做呢?”但对方还是坚持说:“是的,但是……”那么你就说:“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方法,完成这个任务。”然后,每次当对方抱怨说这个任务如何不可能完成,你只要简单地说:“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方法,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孩子,这种方法特别奏效。

    >>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有些人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要引人艳羡;也就是说,他们抱怨是为了自夸。他们对别人抱怨,以此表明自己并没有别人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抱怨“我的老板很蠢”,其潜台词就是:“我比他聪明多了,如果我管事的话,工作肯定会做得更好。”当有人抱怨“我的丈夫肮脏、懒惰”,其意思就是自夸,表明自己是个爱整洁的人。“他开车时就像个疯子一样”,这句话其实可以理解成:“我的车开得非常安全。”
    抱怨的人对此是不自知的。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改掉通过抱怨这一消极比较的方式夸耀自己的行为。若别人通过抱怨来引人艳羡,那实际上是在寻求你的赞赏。他们感到空虚,因此通过攻击别人来使自己看上去更好。
    “没有人会对别人隐藏的优点说三道四。”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 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讲闲话的人认为自己比被讲闲话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认可。
    讲闲话就是讲一个不在场的人的坏话。我并不是说你不能谈论别人,我只是希望你能够:
    1.只谈论不在场的人的优点。
    2.用与别人在场时一样的语气,谈论别人在场时你会谈论的那些东西。

    >> 人们讲闲话,并不是为了分享信息,而是为了指出自己观察到的别人的缺点,并显示与其相比自己的优越性。

    >> 当别人通过抱怨来引人艳羡,你应该转而赞美他,说他拥有与那个缺点相反的优点。

    >> 人们通过抱怨或讲闲话来引人艳羡,希望赢得你的认同。如果你认同了他们,你只会招来更多的抱怨。其实,你应该把注意力从被抱怨的一方转移开来,投注到抱怨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上来——投注到抱怨者自己身上。记得要赞扬他们拥有与他们抱怨的缺点相反的优点。
    不要试图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来只会削弱这一方法的效果。试图找到对方抱怨之后想要表达的潜在含义,然后赞美对方拥有的相反的优点。

    >> 你这么做,可能会使对方目瞪口呆、无话可说,立马停止了自己的抱怨。对方很可能会转而抱怨其他人。你可以再赞美他。很快,对方就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不再需要抱怨了。

    Power:操纵力
    抱怨是获得操纵力的有效方式。
    操纵力是一种权威。
    操纵力是一种特权。
    操纵力令人自在。
    操纵力是疗愈受伤自我的良药。

    >> 许多人都渴望拥有、保有权力。他们希望以外在的、对别人的控制力,来掩盖自己灵魂中内在的空洞。
    当事情发生时,你可以选择任它发生、解决它,或者挑起战争。抱怨往往就是招兵买马,寻找拥护者。
    “有权力就像做淑女一样。如果你需要告诉别人你有权力,那么其实你根本没有。”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

    >> 敌对势力发展时,抱怨是一种寻求拥护、反对敌人的方式。

    >> 通过抱怨谋求操纵力的人其实在说:“当我要和他对决时,以下是你应该支持我的理由。”

    >> 当别人向你抱怨其他人以获取操纵力,你应该请他们直接与对方谈谈。

    >> 他们可能会说:“我已经跟对方谈过了,但是一点用都没有。”
    这时,你应该说:“那么,看起来你们两个人需要再多谈谈。”靠边站,不要让自己牵扯进去。

    >> 不要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那些希望通过抱怨来换取你的忠诚的人,当他们意识到你不会随意忠于任何人时,就会停止抱怨的。

    >> Excuse poor 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与那些通过抱怨来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的人不同,那些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的人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抱怨,希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 通过抱怨来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这其实是在试图(用理智的谎言)告诉自己情况对你多么不利。
    就像抱怨的其他原因一样,通过抱怨来为欠佳表现找借口也是有用的。人们找理由,为自己的欠佳表现开脱。

    >> 年轻时,福尔曼的坏脾气、郁郁寡欢的态度臭名昭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成了一个谦逊、积极、正直的人。

    >> “如果你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其实你的潜台词是:‘我不想做这件事。’”
    ————萨古鲁·加吉(Sadhguru Jaggi)

    >> “这就是我的天赋。我让消极的事情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就像水从鸭子的背上滑落。我听不到抱怨。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就都不难了。”
    ——乔治·福尔曼

    >> 在我看来,那个拉斯维加斯之夜、那个他错失“唯一”一个复出机会的夜晚,他其实向我们证明了他无论如何都会胜利。他不愿推卸责任,不让别人为自己的表现负责,他向世界宣布,乔治·福尔曼不是受害者。无论如何,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不会责怪其他任何人。
    乔治·福尔曼没有为自己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 当你碰到别人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时,你应该记住,告诉对方他该为自己的失败负责,抱怨是没有用的。同样,向他们指出他们曾经拥有或者失去的优势,这也没有用。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能改变。你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问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办。
    当别人通过抱怨来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时,问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改进。

    >> 人们之所以会抱怨,是想要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掌握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当你听到别人抱怨时,你会注意到,有时候他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出于多种原因。一

    >> 要想让别人不再抱怨,最后的一个建议,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不抱怨的区域”。

    >> 你就这么回答:“我们刚才是在不抱怨的区域。我听到你在抱怨,所以就带你离开那个区域,这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这是一种有趣、微妙但是非常有力的方法,它帮助你巧妙地指出别人的消极抱怨,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并减少抱怨。你应该还记得当你发现自己多常抱怨时,会感到不安、沮丧;别人也是这样的。

    >> 让别人不再抱怨的最好方法不是与他们对峙,而是转移对话的方向。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有办法改变那些向你抱怨的人的。


    ◆ 第五章 觉醒时刻

    >> 我提醒她,这些人都打算毁了她这一天,但她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真正关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热爱的事物,能赋予她生命的意义;这些都远比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该让她心烦。

    >> “印第安人知道如何生活得无欲无求,如何遭受苦难而不去抱怨,如何唱着歌快乐地死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 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过去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经常抱怨。但现在你已经觉醒了,知道自己的确经常抱怨。

    >> 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那么在察觉到自己抱怨的频率之后,你可能会感到很吃惊。没关系,继续移动手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 即使你发现自己有多么经常抱怨、为此觉得吃惊或发窘,你也一样要坚持到底。即使你觉得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抱怨,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非常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获取别人的关注、同情,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特别是,即使你在好多天成功做到不抱怨后不幸马失前蹄、口吐怨言,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已经到了第二十天,只要你抱怨了一句,就要移动手环,重新开始。你就是需要坚持下去,一遍一遍转移手环,一遍一遍从头开始。
    “成功就是即使一次又一次失败,也依然热情不灭。”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 我表演抛接杂耍,人们经常会说:“我真希望我也会。”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也能,只要你花时间练习。”
    往往,他们会说:“我身体不够协调。”这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他们免于付出为掌握一种技能而应该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其实,这个技能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

    >> 变得不抱怨就像抛接杂耍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你只需要每次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很快收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

    >> 抱怨与陈述事实的区别在于你投注其中的能量。根据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说法:“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映出怨气……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满。”抱怨与非抱怨陈述,它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在“有意识的无能”这个阶段,你就是要察觉自己所说的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觉这些话背后所隐含的能量。

    >> “习惯就是习惯,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扔出窗外的;要想抛弃旧习惯,你只能一次一个台阶,慢慢把它拖下楼梯。”
    ——马克·吐温(Mark Twain)

    >>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不是赛跑,也不是仙丹,而是一种转变的过程。你是在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放弃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就应该不再试图改变无法变更的事实。

    >> 火车会在它该来的时候到站,而那就是最完美的时刻。

    >>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都能为我们带来益处,为我们赢得关注和同情;它甚至会为我们赢得收音机听众,但是抱怨所能带来的益处中不包括快乐。
    而你应当获得快乐,应当获得你所渴望的财富,应当获得让你感到充实、满足的友谊与感情,应当身体健康,并且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
    你要知道: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应当得到。

    >> 不要再找借口,快朝梦想前进吧。

    >> 如果你还在说些“男人都不敢给承诺”“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胖子”“我手脚不协调”“我高中的指导老师说我一辈子都一事无成”之类的话,那你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 我们抱怨,是为了让自己脱身,以逃避冒险和其他行动。这些怨言听起来合情合理,却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就像影片里的字条,写的人其实就是提交字条的人——我们自己。
    请你明白,我了解你也可能有过艰难甚至痛苦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无止境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不必对已然发生的一切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它成为囿限你一生的借口。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弹弓的原理。

    >> 是什么决定了弹弓上的石头能飞多远?答案是:看你能把弹弓上的橡皮筋拉多远。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而是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他们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借此来帮助自己成长。他们不向任何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寻找在困难挑战中转败为胜的机会。而且你看,他们找到了。他们把橡皮筋往后拉得远远的,结果也就翱翔得更高、更远。

    >> 在意识的边缘,她模模糊糊地想着:“我还没死。只要我没死,那么就没问题。”

    >> 对很多人来说,这场交通事故能够毁掉他们的一生。但是对于芙蕾达,这场事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我问她:“我知道你已经原谅了那个开红车的司机。但是,对于这场车祸给你带来的改变,你是否心怀怨恨呢?”
    芙蕾达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此时她笑得更灿烂了:“改变我?不,这场车祸并没有改变我。我还是之前的那个人,我一直都有内在美。”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寻找事物好的方面。”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 她会告诉你,如果这场车祸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也主要在于:车祸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有一张漂亮的脸蛋。
    她对我说:“我至少还能活二十二年,我准备尽情享受人生。”

    >>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创时,我们可以选择是让它打败我们,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灾难之火可以吞噬我们,也可以锤炼我们。
    困难可以是悲惨的结局,也可以是欢乐的新开端。


    ◆ 第六章 沉默与怨言

    >> 我拿到了紫手环,下定决心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

    >> 渐渐地我对此适应了起来。我会转变话题,或者是把对话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有时候我还会说:“不好意思,我得去趟洗手间。”)

    >> 我们重复做出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人格。杰出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里,你会变得超级敏感。你开始意识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你移动紫手环的频率愈来愈低,因为你说话十分谨慎。你现在的语言积极正面多了,因为你开始会在还没开口说话之前就逮住那些抱怨话。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了“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先筛选的过滤器”。
    “开口说话前,先想想你说这句话是不是比沉默更有意义。”
    ——印度瑜伽大师Swami Kripalvanandji

    >>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这种长时间的沉默是非常典型的现象。你也许之前就总是听到母亲说:“如果说不出什么好话,就干脆闭上嘴巴。”直到此时,你才领悟到这句话的真意。

    >> “spirit”一词源于拉丁文“spiritus”,意指“气息”。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人们能做的就是做个深呼吸,而不是莽撞地将抱怨脱口而出。抱怨是一种习惯,而暂停一下、吸口气,你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地用字遣词。所以,我们留下了“Spirit”一词,提醒大家要“深呼吸”,而不是“穷抱怨”。

    >> 不抱怨的世界是非宗教性的人类转变运动。
    “微笑,呼吸,慢慢来。”
    ——一行禅师
    Spiritus,意思是呼吸。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抱怨,而你也很想加入他们时,呼吸吧。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而你也有机会向其他人发泄自己的挫败情绪时,呼吸吧。
    呼吸。呼吸然后沉默。
    沉默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出于更崇高的自我、而非人性的自我来说话。沉默是通往“无限”的桥梁,但也是让很多人感觉不自在的东西。

    >> 沉默给了我机会,和内在的自我重建联系。
    “做所有事都不要抱怨。”
    ——《腓立比书》2:14

    >> 如果你喜欢祷告,“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是提升你祷告深度的良机。你已经真的不想再移动手环了,所以,你可以先说一小段祈祷文,再开始说话。为自己寻求指引吧,让你说出来的话具有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如果无话可说,那就保持沉默。在这个时候,保持沉默可比重新回到二十一天挑战的第一天好多了。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
    ——《箴言》17:28

    >> 他告诉我:“如果我不说话,别人会以为我比较聪明。”如果你什么也不说,大家至少还会赞扬你聪明。当我们说个不停时,不但不会让自己的言论听起来睿智,反而只会显示出自己不够自在,片刻都无法忍受沉默的局面。
    要知道我们结识的某个人对自己而言是否很特别,有一个测试方法是看看我们和这个人若不说话能相处多久。我们只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感到安心,享受着他们的陪伴。一大堆无心的闲扯并不会让我们的相处时光更美好,反而还会糟蹋了这段宝贵的共处时光。
    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你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不是任由不安驱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 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知道自己在抱怨,就会先暂停,移动手环,组织措辞,使用更正面的语言重新发言。

    >> 当我们抱怨时,我们会自我解嘲,挑战彼此,誓要找出更好的方法。

    >> 抱怨时用的字眼往往和非抱怨时使用的字眼相同;是你的意图和语言背后隐含的能量决定了你是否在抱怨。所以,你要开始注意自己是否经常说以下这些话,以及你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 “当然会这样!”
    · “难道你不知道吗?”
    · “我只是运气好!”
    · “我总会碰上这种事!”

    >> 当事情不太对劲时,你说“当然会这样!”或者“难道你不知道吗?”,这其实是在传送这样的讯息:你在等待坏事的降临。听见你说这样的话,生命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看看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说“当然会这样”,这是检验自己是否积极向上的最好的晴雨表。

    >> 我是如何第一次决定认真留意自己的言论,同时明白这些话是在反映我的想法,而想法将造就我的现实生活的。

    >> 太阳开始西下时,“引擎故障”灯亮了。那一刻,我的思考模式照理说应该是:“糟糕!有麻烦了。”但是,这次我克制住了。我记得,当时我下定决心,要监视并且控制自己的大脑。

    >> 我不知道问题会怎么解决,但我要相信可以解决。我相信,今晚这辆装满东西的卡车能够停在我自己的车道上。

    >> 像一个孩子一样,去坚信;这样奇迹就会发生。
    ——特里萨·兰登(Teresa Langdon)

    >> “他不相信那些不遵从自己信念的人。”
    ——托马斯·福勒(Thomas Fuller)

    >> 只要我们相信,这样的事情还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未来并不确定,抱怨当下只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困难。

    我们似乎把抱怨他人视作了唯一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实际上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 人们经常问我一个问题:“难道你不需要通过抱怨得到想要的东西吗?”其实,要获取想要的结果,你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期许,而不需要抱怨现况。

    >> 人们经常问我一个问题:“难道你不需要通过抱怨得到想要的东西吗?”其实,要获取想要的结果,你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期许,而不需要抱怨现况。

    >> 人都会犯错。我知道我也会犯错,而所谓的公司,只是一大群想尽力做好事的人。

    >> 这次我又打了一通电话,对客服人员说:“我知道出错是难免的,我也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但是我应该不再接到贵公司的电话才对,而我也愿意和你配合,直到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并一起解决。”不到十分钟,她就发现症结所在(他们把我的号码当成那个人的号码输入了电脑)。来电停止了。

    >> 我不必让血压蹿高或大发雷霆,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我也没有向朋友、同事和家人发牢骚,把他们牵扯进来。我反而是找了个可以帮助我的人,解释我想要什么,并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坚持到底。

    这里让我想起来了降维打击,遇到问题时可以先站在更高的层面去了解全局之后,再想办法找切入点解决问题。
    >> 要达到某个目的,更简单的方法是不要一直谈论这个问题,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面。你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这个问题,只谈你的希望,只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谈,如此解决问题的时间会缩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也会变得更加快乐。

    >> 要达到某个目的,更简单的方法是不要一直谈论这个问题,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面。你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这个问题,只谈你的希望,只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谈,如此解决问题的时间会缩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也会变得更加快乐。

    >> 迈向进步的第一步就是不满。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不满的阶段,就永远无法前进,无法迎向更光明的远景。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上。抱怨正是把焦点放在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上。

    >> 让全国人民的心也跟着雀跃、振奋。他们转化了全国的意识,结果也转化了我们的未来。
    “有些人是看到当前的现况,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
    抱怨的人会问:“为什么?”
    不抱怨的人会问:“为什么不?”

    >> 他并没有只是让人们沉浸在不满中。他没有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是超越了问题本身,建立更宏观的格局,激励人们在心中创造出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 这不是抱怨,这是梦想着美好未来的坚定远见。这也是在超越问题本身,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

    >> “你不可能同一时间既为战争做准备,又试图阻止战争的发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当这种真正的“和平谈判”发生时,规则就变得很简单了。他们不会再去谈论现在怎么样或是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所有的焦点都只会锁定在:当彼此不再针锋相对时,将来会怎样。他们可能会问:“我们之间的和平,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感觉起来是什么样子?当战争和异议对我们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记忆,是必须查阅史书才能知晓的过往情景时,又会怎样?”

    >> 这些谈判的焦点只会锁定在众人冀望的结果,也就是和平上。就只是这样。这些谈判完全不会提到“如何”。“我们如何做到”,这样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会被所有人禁止。

    >> 当你正在历经“有意识的有能”这个阶段时,如果使用了“当然会这样!”“难道你不知道吗?”“我只是运气好!”“我总会碰上这种事!”这样的措辞也没关系,但只能在你认为好事发生时才能用。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把这些话当成是你表达感恩的赞叹之语。很快,你会发现有更多的好事发生。
    “你要记住,最重要的是:随时做好准备,为了你可能成为的更好的自己,放弃现在的自己。”
    ——W.E.B.杜波依斯(W.E.B.Dubois)

    >> 他之所以生活如此美满,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很幸运。每天早上起床后,他都会寻找能证明自己幸运的证据,每天他的运气都很好。
    所以,何不试试看呢?当你诸事顺遂时,不管这些是多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记得说:“当然会这样!”
    我们的言语有着强大的力量。当我们改变嘴里说出来的语言,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

    相信什么,看到什么。
    >> 最后,我开始明白,是我自己认定“轿式休旅车的驾驶者都很没礼貌且妨碍交通”。因为我相信这个,所以这种事就落到我头上。

    >> 最后,我开始明白,是我自己认定“轿式休旅车的驾驶者都很没礼貌且妨碍交通”。因为我相信这个,所以这种事就落到我头上。

    >>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词典上对信仰的解释是:“某人认为正确的某事。”因此,信仰是一种绝对但武断的心理立场。信仰决定现实,信仰可以改变。

    >> 这听起来有点牵强。对于是否接受了这种理念就能够改变我的经历,我表示怀疑。但只要它能帮助我在以后遇到轿式休旅车不再焦躁,它就值得我去尝试。

    >> 改变自己对轿式休旅车的看法,并赞扬它们为定速车之后,我就改变了它们对我的意义;它们也变成一种礼物,而非障碍。如果你开始用能激发心中正能量的词称呼生命中的人、事、物,你就会发现,它们不仅再也不会让你烦心,还会为你带来灵感与成长。改变你的措辞,看着自己的生命如何随之改变吧。

    >> 当你改变用语时,情况也会随之改变。

    >> “境由心生,心可以使天堂沦为地狱,让地狱变成天堂。”

    >> 当别人问起近来可好时,我曾听过有些人语带嘲讽地说道:“真是快活似神仙呢。”我决定把这句话当成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真心回应。当有人向我问好时,我会不带嘲讽、诚心诚意地回复:“真是快活似神仙呢。”
    起初我感觉不太自在,但现在这已是我不假思索的答案了。我注意到,这句话会让其他人露出灿烂的微笑,同时也提醒着我,当下我就可以决定自己是想要快乐还是悲伤,是要置身天堂还是坠落地狱。

    >> “阿门”的意思是“确实如此”。它是在为你祈祷的东西做一个肯定性的结尾。这表明,你相信自己寻求的东西能够实现或达到。你已经向上帝说出了自己的要求,现在你肯定能够达成这个愿望了。
    想想看,你的语言具有多么强大的能力。然后,你自己决定是不是要在你说的话后面加上“阿门”(“确实如此”):

    >> 你所说的会变成现实。依你之前的习惯,你可能会倾向于说一些批评性的、讽刺性的、负面的话语。要克制自己需要花上一段时间。要学会新的说话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花点时间深吸一口气,然后选择自己要说什么。
    “沉默是最好的说话艺术。”
    ——马尔库斯·杜利乌斯·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选择说那些你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抱怨事情已经存在的方式。

    >>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哥伦布起航后放弃了,没有人会责怪他。但是,当然现在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了。”
    要变得不再抱怨,这本身也是一次航行,与哥伦布的航行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始于一个令人兴奋的念头,人们认为自己能够在航行中收获丰富多样的宝藏;但这两场航行都需要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会时间长到令你无法忍受。但是,不要回头,不要放弃。美丽的新世界在前面等着你呢。


    ◆ 第七章 批评与讽刺

    >> “现在,在我看来,讽刺整体来说是魔鬼的语言;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不再语出嘲讽了。”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 批评与讽刺都是抱怨。当你做出批评或讽刺,请移动手环。
    批评的意思是:以指责的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所以说,“建设性批评”一词实际上本身就是矛盾的:要建设,你是在构建某种东西;而批评,则是在拆除某种东西。当你在“批评”别人时,你永远无法做到有“建设性”。

    >> “人们都要别人批评自己,但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其实都是表扬。”
    ——W.萨默塞特·毛姆(W.Somerset Maugham)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而且,我们的批评往往只会扩大却不会消弭被我们批评的事端。

    >> 杰出的领导者都知道,人们对欣赏的回应远比对批评的回应热烈。欣赏能激励人们表现优越,以获得更多赏识;批评则使人耗损。当我们贬低别人时,其实也是在默许此人往后依然故我,认定自己永远做不好工作。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不要讨论这个人在过去没有做到什么,而是讨论一下你希望他在未来做些什么。

    >> 批评是一种攻击。当人们被攻击时,他们往往会有两个选择:奋起反抗或回避逃离。他们也许不会反抗,但是不要以为只要他们撤退了,战争就能结束。所有人都渴望拥有控制力,如果获得控制力的唯一方法是做出消极挑衅的行为,那么他们一定会这么做。
    关注会驱动行为。我们大概都觉得应该是行为在引发关注,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批评某人,就等于在诱使我们所批评的一切继续发生。

    >> 我对教授而言永远是卖花女,因为他总是以对待卖花女的方式对我,也永远都会这样做;但我知道,对你而言我可以是淑女,因为你总是以对待淑女的方式对我,也永远都会这样做。

    >> “无论你想传授的是什么,你都要在学生中灌输自豪感而不是羞耻感,以此来教会他们。”
    ——哈维·麦凯(Harvey MacKay)

    >> 每个人创造自己生活的力量都非常可观,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以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和他的行为有着什么期望。如果言语中带有批评,他的行为就会如实地反映我们所批判的内容。

    聪明的教育方式,把成绩还给孩子,巧妙地让孩子知道她应该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负责。
    >> 我自己的女儿莉亚一直以来成绩优秀,但不知何时起成绩开始退步。当她把成绩单拿回家时,我会称赞她在某些科目上表现优异,绝口不提那些分数很低的科目。
    “看到那些很低的成绩,你不生气吗?”她问我。
    我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这些都是你的成绩。你自己满意就好了。”
    她自己对那些成绩并不满意,于是很短的时间内,她的成绩全部有所提高。

    >> 我自己的女儿莉亚一直以来成绩优秀,但不知何时起成绩开始退步。当她把成绩单拿回家时,我会称赞她在某些科目上表现优异,绝口不提那些分数很低的科目。
    “看到那些很低的成绩,你不生气吗?”她问我。
    我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这些都是你的成绩。你自己满意就好了。”
    她自己对那些成绩并不满意,于是很短的时间内,她的成绩全部有所提高。

    >> 当我给了她机会,让她决定自己的成绩到底是否理想,她做出的选择、取得的进步其实远远超过了我能够鼓励她取得的成绩。

    >> 批评往往是那些没有真正领导力的领导惯用的手段。
    领导者的工作是激励所有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表现到最好。当员工做到了自己的最好,公司无疑会受益,员工本人也会感到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自己发现了之前一直没有意识到的秘密潜力,并为此感到兴奋。当员工做得更多,发觉自己更多的能力、潜力,他们会成长,这令他们感到兴奋与振奋。
    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小心维持激励与指导的平衡。
    “什么样的老板拥有什么样的员工。”
    ——J.保罗·盖蒂(J.Paul Getty)

    >> 他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员工们都恨我。确实,我能做成一些事情,但是员工们都害怕我的批评,并因此变得焦虑。我们公司此前一直在爆炸性地成长,但那时逐渐走入了瓶颈,甚至业绩开始下滑。”

    >> “我得学着如何不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并激励别人。”他说

    >> “我意识到,领导别人就像赶牛一样。”他说,“我鼓励他们往某一个方向前进,他们开始行动。这时,我应该放手。我之前不仅不会放手,反而觉得自己有必要刺激他们继续前进。我会向他们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并强调向这个方向努力的重要性。这样,即使他们正走在我想让他们前进的方向上,我也逼得太紧,害怕他们停下脚步。结果,他们会放慢脚步,而我会批评他们。然而,他们会感到无力,并开始憎恨我。他们会更加不愿意前进。现在,只要员工走上了我希望他们走的道路,我就放手。”

    >> 最后,他温暖地微笑着,说道:“现在,我自己干的事情少了,但是工作赚的钱越来越多,而且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更加开心了。”

    >> 即使用不着批评,好人也不会再重复犯错。

    >> 作为一个家庭、民间组织、教堂、公司的领导,你要做的,就是要在别人流露出对前进方向的微妙动摇后鼓励他们继续前进,然后放手。这会激励他们,并且让他们心中充满自豪感,感到更有动力。作为一个领导者,成功并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事情如何向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有时候你做得少,反而会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 在你批评别人的行为之前,先给他们一个机会自己改正吧!一般来说,他们都能自己改正的。
    讽刺是一种消极的/挑衅性的抱怨。

    >> 批评是一种直接的攻击性的抱怨,而讽刺则是一种消极的/挑衅性的抱怨。

    >> 讽刺就是这样,本身消极负面,但留着一个幽默的逃离口。如果有人追究这句话的责任,讽刺者可以打着幽默的幌子轻松否认自己所说的话。

    >> 讽刺的意思是:一句尖锐并且往往是语含挖苦的话,旨在造成别人的痛苦,伤害别人。从语源学来看,讽刺一词的意思更吓人。讽刺(sarcasm)一词的拉丁语词根是‘sarco’,其意思是‘撕扯肉体’。再近一步来看,讽刺一词源于‘sarcasmos’‘sarkazein’这两个词,它们的意思都是撕扯或扯下肉体,都是中古时期的某种极刑。

    >> 讽刺往往就是戴着幽默面具的批评性语言。它其实是尖刻的评论,但它是像讲笑话一样讲出来的。对于那些想要说狠话但又担心自己的话语会招致麻烦的人,讽刺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 “因为你说的是句讽刺话,而非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讽刺。如果我告诉他,你说这条路很好,那么他就会相信你说的话。如果我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条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批评。”
    “他们从来都不说讽刺的话?”我问。
    “是的,他们甚至都没有讽刺这个词。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你说出的是一个意思,而你想表达的是另一种意思。”他说,“对非洲人来说,你的话就表达了你的意思。”
    也许,非洲人的乐观心态和他们没有讽刺这件事根本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知道人们说的话就是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意思,这未尝不会给你带来一种平静祥和的感觉。

    >> “冷嘲热讽者往往有个情结,认为自己很有优越感;根治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懂得谦逊。”
    ——劳伦斯G.劳瓦斯科(Lawrence G.Lovasik)

    >> 我认为,非洲人民的整体幸福指数高和他们认为抱怨是种粗鲁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抱怨就是你把自己的负担卸下来,放到别人的肩上;抱怨之后,你自己依旧是不快乐的,并且你的不快乐还会传给别人。
    批评和讽刺是两种隐藏的抱怨模式。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经常批评或者讽刺别人。如果你这么做了,请移动你的手环。


    ◆ 第八章 如果你快乐,就按喇叭

    >> “当下充满喜乐。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它们。”
    ——行禅师

    >> 很多人把“有意识的有能”阶段称为“我才不要移动手环”阶段。当你马上要抱怨、讲闲话、批评、讽刺时,你自己能够意识得到,并且你会发现自己会这么想:“我才不要移动手环呢。”于是,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或者干脆沉默不语。

    >> 注意:这个人不是要像掠食的老鹰一样,紧盯着你是否在抱怨、批评、说闲话。这个人要能和你分享成功;如果你得重来,他也会鼓励你继续下去。
    找一个能帮你以积极的态度重塑生活的人,他可以成为你的“守护天使”,帮助你在眼前任何境遇中发现光明面和良善点。你需要一个啦啦队长——在你试图放弃时鼓励你的人,希望你能挑战成功的人。

    >> 不抱怨最普遍的副作用是你会感到更快乐。当你不再抱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开始探讨生活中进展顺利的事情,你的大脑会情不自禁地对此做出反应。
    “快乐是最好的事情。要快乐,就在此时,就在此地。”
    ——罗伯特G.英格索尔(Robert G.Ingersol)

    >> 我不屑地对自己说:“真是瞎胡闹!”快乐?什么是快乐?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快乐。我只知道享乐。即使在我最享乐、最成功的时刻,我发现自己也在担心,担心什么时候又会有坏事发生,把我带回到现实中去。“快乐都是骗人的。生命既痛苦又充满挑战,即使事情进展顺利,下一步也必定会有什么当头棒喝,飞速地让你从‘快乐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或许死了就会快乐吧。”我心想,但我连这一点也不敢确定。

    >> 那块告示牌对莉亚来说,完全是合情合理,没什么好奇怪的。孩子们对于时间、报税的责任、失望、背叛或其他成人所背负的限制与伤痕,都没有什么概念;对她而言,生命就是当下,而当下就是要快乐。下一刻来临时,还是要快乐。那就按喇叭吧,庆祝这快乐的时刻。

    >>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快乐,那么他就不可能感到真正快乐。”
    ——普布利留斯·西鲁斯

    >> “尽管世间多欺骗、苦役及残碎之梦想,但世界仍是美好的。高兴起来吧,去追求幸福。”
    ——马克思·埃哈曼(Max Ehrmann)
    《迫切需要的东西》(Desiderata)

    >> “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决定要多快乐,就会感到多快乐。”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人们到底是快乐还是悲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性情,而不是他们所处的环境。”
    ——玛莎·华盛顿(Martha Washington)

    >> 虽然我太太快死了,但快乐可以不必随着她死去。其实,快乐就在我们周围。每天有好多辆车行经我们家几百英尺外的地方,那里就是蕴含快乐的所在。所以,我就放了那块告示牌。本来我也不抱任何期望,只是希望车子里的人不要把眼前这一刻视为理所当然。和心爱之人共度的特别时刻不会重现,这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他们应该好好领会当下的快乐。

    >> “当一扇快乐之门关上时,另一扇就会开启;但我们常常会长时间地停留在关闭的门前,而没有看到另一扇为自己开启的门。”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 “人们总是会数自己遇到了多少麻烦,却从不数数自己遇到了多少开心事。如果人们能数数自己的开心事,他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快乐。”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

    >> 生活并不在于你现在处于怎样的位置,而在于你将要走向哪个方向。而你的方向是由你的关注点决定的。
    “我的生命多精彩啊!我真希望我能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
    ——柯莱特(Colette)

    >> 从第一次呼吸开始,我们就在迈向死亡。什么时候会死亡,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悲剧并不在于人会死亡这个事实,而在于有些人根本没有好好生活过。他们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当下。
    我们往往会把快乐留到“未来某天”。等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快乐了。但是,等到你再也没有问题的那天,你也差不多该呼出最后一口气了。至死,你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所以,你最好现在就下定决心(是的,要下定决心)让自己快乐起来。

    >> 我们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现新的事物,或者以新的方式看待旧有事物。积习难改的抱怨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都投注在不好的事物上。不再抱怨,你就能看到世界上有更多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
    人们知道,幸福本来就有一定的自欺性。但是,不幸福也有自欺性。生于奥地利的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经说过:“幸福者的世界和不幸福者的世界不同。”
    生命本是一场幻象,我们自己的视角就是我们的幻想。选择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唯一重要的事情——幸福——的幻想吧。


    ◆ 第九章 臻入化境

    >> “阳光在我的眼中闪耀,但我几乎什么都看不到,
    也做不成我应完成的任务。
    憎恨这鲜活生动的光辉,我开始抱怨。
    突然我就听到了空气中回荡着盲人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
    ——厄尔·马塞尔曼(Earl Musselman)

    >> 在你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努力成为不抱怨的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正如盲眼鱼在世代繁衍之后,没有用处的器官和功能就会退化、消失。你也将发现,自己的心灵不会再制造那些曾习以为常的愁苦洪流了。你不说抱怨的话,于是心中的抱怨工厂也就关门大吉了。你已经旋紧栓塞,水井也干涸了。借由改变自己的言语,你已经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对你来说,你已经可以“无意识”(毫无所觉)地达到“有能”(不抱怨)的状态了。

    >> “没有人能通过抱怨到达成功的顶峰。”
    ——弗兰克·柏杜(Frank Perdue)

    >> 过去几个月,我一直在仔细检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现在,我的思想已经转变了,我心中的抱怨工厂也就关门大吉了。而且,我已经习惯于捕捉自己的抱怨,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我现在感觉只要自己一抱怨就会有晴天霹雳。

    >> 我现在已经达到了无意识的有能阶段。抱怨于我,如光线于盲眼鱼一样。我已经丧失了抱怨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做出改变后,我变得快乐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对所有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成功者,我们会颁发“快乐证书”而不是“不抱怨证书”。所有坚持下去、挑战成功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快乐了,我们希望通过“快乐证书”来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真实转变。

    >> 在“无意识的有能”阶段,你不再只是关注伤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东西上。你也开始注意到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不只是你自己更快乐了,连你周遭的人们似乎也更快乐了。你会吸引那些乐观向上的人,你的积极天性将激励身边的人进入更高的精神与情绪层次。借甘地的观点来说,你本身就体现了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变。当一切进展顺利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当然会这样!”当困难出现时,你不会对其他人提起,不会让它有扩散的机会,而是开始寻找其中隐含的祝福。而且,你寻找,就必寻见。

    >> 在“无意识的有能”阶段,你还会注意到另一件事,那就是当周遭的人开始抱怨,你竟然会觉得很不舒服,仿佛有一股非常难闻的气味突然飘进室内。因为你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检视自己、对抗抱怨,所以当你听见别人口中吐出怨言时,就好比在神圣的宁静时刻里出现了嘈杂的铙钹声。然而,即使旁人的牢骚听来很不顺耳,你也觉得没有必要指正对方,而只是观察着这样的现象——因为你既不批评,也不抱怨,对方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你会开始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连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

    >> 当你已经稳定地处于“无意识的有能”状态,你心中的预设立场会是欣赏与感恩。你仍然有自己渴求的目标,而且这样很好。现在,带着新发现的正面能量,你仍然渴求的目标会在你心中具体成形,而且你会明白,就算是现在,你也在朝着这个目标步步接近。
    “伟大永远不会垂青那些不求上进的人。”
    ——《嘉言集》

    >> 认真看待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时时感恩。如果有人为你开门或好心帮你提东西,把它们当成是这个宇宙对你的丰盛的祝福,如此一来,你就会吸引来更多的祝福。
    人们都更愿意和积极、快乐的人相处。

    >> 决定一个人工资水平的是以下三点:
    1.对你所做的工作的需求。
    2.你工作的能力。
    3.找到替代者的难度。
    一个人只要经过训练就能做大部分工作,但是一个能以自己的正能量点亮整个办公室的人,在工作场所中像金子一般宝贵。

    >> 不抱怨的人一般能更轻松地获得自己期望的东西,因为人们喜欢帮助那些乐呵呵的人,而不是那些对他们严加苛责、长篇大论的人。

    >> 改变源于不满。只要有人像你一样,发现事情的现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有落差,改变就会发生。但不满只是开端,不能成为结果。

    >> 如果你抱怨某种状况,你或许可以吸引其他人跟你一起嘀咕、抱怨,却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因为你的关注点一直是现存的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如果你能开始描绘挑战不复存在、落差已经填补、问题也获解决的光明愿景,你就可以振奋人心,促使人们做出积极、正面的改变。
    不抱怨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经常生气以及害怕了。生气就是害怕的外向表现。因为现在你已经不再是一个整天忧惧的人了,你也就不会再吸引那些生气、害怕的人进入你的生命。

    >> 人们抱怨往往是为了操控别人,掌握操纵别人的力量。

    >> “抱怨是一种操控的形式。”
    ——盖瑞·祖卡夫

    >> 抱怨是对你的能量的操控。既然你已经是个不抱怨的人了,当有人想用负面的言语来试图操控你时,你就会警觉到。

    >> 人们会通过抱怨来试着恐吓你,让你去做他们想要你做的事情;接下来,便是与“抱怨”如影随行的“麻烦”了。

    >> 不要抱怨,只是陈述。
    至于那种认为“抱怨令人健康”的说法,请记住,抱怨的意思是:“一种包含能量的语言,它让你将精力投注于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来说,抱怨中包含的能量是强烈的不快。“强烈的不快”就是词典上对“生气”一词的解释。所以说,抱怨往往是生气的表达方式。

    >> “我们的研究成果清楚地显示,发泄愤怒情绪会提高而不是降低人的攻击性。”
    ——布拉德·布什曼教授

    >> 事实和科学研究证明,发泄怒气并不能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伤害人类自我及其周围的人。

    >> “生气时,在心中默数十下再说话;如果你非常生气,那就默数一百下。”
    ——托马斯·杰弗逊

    >> 如果发泄怒气让我们变得更快乐,那岂不是最常抱怨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

    >> “不抱怨者永远都不会变得可悲。”
    ——简·奥斯汀(Jane Austen)

    >> 当我们抱怨时,就是在说:“事情不太对劲。”当我们经常抱怨时,就是持续活在“事情不太对劲”的状态中,因而增加了生活中的压力。试想若有人经常对你说“注意啊!”“小心哦,会有坏事发生”,或是“从前发生过不好的事,这就代表往后会有更多坏事降临”,不断指出你的周遭潜藏着危机与陷阱,你的生活难道不会备感压力吗?
    当然会。所以,如果你经常抱怨,那个按响警铃的人就是你自己。你是在借由抱怨加重自己的压力;你在说着“事情不太对劲”,而你的身体也会随着压力的出现发生相应的变化。

    >> 和心理学家或其他咨询人员谈论生命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借此渡过这些难关,也可能是健康的做法。好的心理学家能赋予这些事件以意义,并针对未来的理想生活提出希望,并提供建设性示范。然而,对朋友、同事、家人抱怨——通常被称为“发泄”,可能只是让自己放纵负面情绪的借口,并会招致愈来愈多的问题。更别说是和态度消极的人为伍,那更容易近墨者黑。

    >> “处理”和“抱怨”是两回事。“处理”是分享你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有何感受,而不是去重塑这些事件。如果老板对你大吼大叫,你可能想和另一个人谈论这个经验,分享自己的感受。你可能会说:“他对我大吼大叫时,我觉得又惊讶又难过。”
    当你在“处理”某项经验时,要确定自己说的话都聚焦于你的感受,而不是你对这件事的解读和说明。使用以下措辞:
    ·生气
    ·难过
    ·高兴
    ·快乐
    ·愤怒
    ·害怕
    ·欢喜
    用第一人称说:“你这么做时,我感到害怕。”这句话里包括了你的经验,而且你也正在处理这个经验。“你这么做,让我觉得你是个浑蛋。”这句话就只是责难,且在言语攻击之前放上了“我觉得”。你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指标,显示出你本着最理想的自我来过人生的成效如何;和另一个人讨论自己的感觉,不旁述背景故事或是谁说了什么之类的情节,也是健康的事。

    >> 即使是寻求治疗专家的协助,也不要耽溺于任何痛苦的经验太久。

    >> 谈论问题本身会让问题更加泛滥。

    >> 好的治疗专家会知道该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过去,并帮助你运用已经发生的一切创造更令人向往的未来。心理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思维如何运作,教会你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选择自己思考的东西、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史蒂芬·迪亚兹(Steven Dietz)的剧作《小说》(Fiction)中,有一个角色评论道:“作家不喜欢写作,他们喜欢写作完成后的结果。”同样的,人们也不喜欢改变,却喜欢改变后的模样。尽管这非常困难,但你已经付出了意愿、时间和精力,不断地移动手环,而且一再重新尝试。你是一个新的人了,你已经改变了,并且这种改变会持续下去。赫赫有名的高级法院副检察长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说过:“被新观念拓展过的心灵,绝不会再缩回到原本的规模。”你已经成功了。

    >>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已经在洞里了,就别挖了。”如果到现在为止,你的生活还是没变得像你期望的那样,那么,就别再通过抱怨把洞挖得更深了。


    ◆ 第十章 二十一天的优胜者

    >> “为了享受拥有自我的特权,付出再高的代价也不为过。”
    ——弗里德里希·尼采

    >> 我发觉抱怨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让我从相当悲观的角度看待许多事情。

    >> 现在我了解到,自己的愤怒与抱怨,都是源自我对工作没有安全感。由于我不确定是否能把工作做完,我会对愿意倾听的人抱怨工作量太大、完工期限快要逼近了。万一我无法完成工作,是否就意味着我的工作能力不够?因为我对工作又害怕、又生气,所以就只好抱怨。但如今我明白,要做的事总是很多,我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
    这份领悟让我得以面对一个事实:我无法控制工作上及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会发生什么,而抱怨也无济于事。我发觉当我愈少抱怨,我就愈不担心。放下过度的忧虑,我更能享受居家时光,也更能纯粹地放松自己了。

    >> 我们对别人有怎样的期许,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 我们应该得到别人最好的对待,应该对所有人都有最好的期许。

    >> 这个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你要变得多么完美,或者永远不抱怨;而是在于你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想想自己想要怎么表达,并且学会评价自己的思想动机。如果你的动机是寻求解决方案,那么这个过程就能帮助你训练自己,教给你如何据此转变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动。

    >>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与他们交流的方法,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并让他们自己思考这种结果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如果不是,我们就一起想办法,看看应该怎样才能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

    >> 我也意识到,我不可能只在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停止抱怨,我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不抱怨,这让我看到了所有事情的新的可能性。

    >> 同时,我也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与某些人的关系是建立在抱怨的基础上:我们向彼此抱怨,抱怨彼此、抱怨别人、抱怨天气。我开始疏远这些人,努力吸引更多积极向上的人进入我的生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车技提高了。

    >> “我现在养成了追求积极、说话积极、生活积极的习惯。”
    ——安妮塔·威克森

    >> 我并不想移动手环,于是在说话前仔细审度自己的语言。现在,我不再说消极话;而是反过来,说说我希望达到的成功,或者是做出中立客观、不夹杂批评或其他负面能量的陈述。有那么多话我都觉得没必要大声说出来。
    “我变得更加平和——我信任周围的人,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在其真正能够困扰我之前抽身而退。”
    ——芭芭拉·韦曼

    >> 自从我展开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以来,我觉得它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我更能接受和我价值观相左的人以及我无法掌控的事件了。我比较容易把事情想开一点了。而最美好的收获就是:我结交了好些志同道合的新友伴。如果不去接受这二十一天的不抱怨挑战,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和他们相识。

    >> “我发现自己渐渐疏远了一些喜欢批评与挑错的朋友,并且会去接近一些会往好处想的乐观朋友。”
    ——马提·波因特

    >> 在这二十一天的挑战中,我已经学会了不要太在意人与环境的缺陷,所以也更容易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面了。

    >> 不抱怨的行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具体一点来说,从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中“毕业”之后,我更懂得如何与部属沟通了。现在我会更留意自己的措辞,同时认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厨艺高超的老师,而不是老板或经理。运用更愉快而不带压力的话语来沟通,让我与周遭的人们都节省了很多心力。

    >> “当我的思想与言语更趋于感恩,积极去寻求解决方案,就能吸引更多类似的事物。”
    ——盖瑞·希尔

    >> 你自己谈论、思考什么,你就会吸引什么。

    >> “当你不再抱怨,你会有更高的觉悟,变得更加感恩。”
    ——马蒂·李


    ◆ 结尾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 “有多少人因为看了一本书而开始人生中的新阶段。”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 请允许我再说一次,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不再抱怨。人是习惯的产物。要用新的习惯替代旧习惯,这得花上一段时间。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行为的积累,就像是巨大的油漆球需要一层层薄薄的油漆的覆盖。

    >> 面包师傅和店老板得到了相同的祝福。面包师傅以正面、慷慨的心态开始一天的生活,也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店老板以负面、自私的想法开始一天的生活,结果毫无所获。
    祝福是中性的。你创造生活的能力也是中性的,你怎么利用自己的能力,就会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成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出于无私慷慨的关怀帮助别人,我们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 你想让自己的一天以何种方式度过,就要以何种方式开始自己的一天。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做到一整天不抱怨,那就看看早上起床后你能坚持多久不抱怨。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够坚持得久一点、再久一点,坚持不说第一句抱怨,你会发现自己在挑战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旅途中进步得更快,并且感到更加轻松。

    >> 我们的生命与电脑一样,也是中性的。然而,我们不是“垃圾进,垃圾出”,而是“垃圾出,垃圾进”。你的语言发出振动能量,为你招致更多你刚才所说的东西。当你抱怨时,你其实是在送出垃圾,这也就难怪你会收回更多这样的垃圾。口中说出垃圾,垃圾回到你的生命中!
    GOGI: Garbage Out of your mouth, Garbage In to your life!
    GOGI:口中说出垃圾,垃圾回到你的生命中!
    所言决定所行。如果你谈论消极、不快的经历,你就会收回更多可供你谈论的消极、不快的经历;谈论你欣赏、感恩的事物,你就会为自己吸引到更多积极的事物。你有一套习惯性的说话模式,这显示了你的思想,并且创造了你生命中的现实。不论你有没有觉察到,每天你都为自己设定了路线,并且会坚持走在自己设定的这条路线上。

    >> 若想改变世界,我们必须首先疗愈自己不安的灵魂。改变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彻底改变思想,并且能够转而改变世界。若我们不再抱怨,我们的消极想法就没有了出口,我们的思想也会随之转变,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快乐。消极想法得不到表达,我们的思维就不会再制造消极思维。当你不再口吐抱怨等表达消极思想的言论时,你会发现一些新的、更快乐的想法,它们之前被你思想中的消极雾霾遮蔽了。
    “要想打造不同的未来,我首先得成为不同的人。”
    ——约翰P.汉利(John P.Hanley)

    >> 不要让消极的人们剥夺了你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 要爱别人。我认为爱的最佳定义,是丹尼斯·威特利博士(Dr. Denis Waitley)所说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并着眼于光明面。”当我们决定接纳各种人、事、物,并从中发现其光明面时,我们体验到的良善与美好会越来越多,值得抱怨的会越来越少。爱别人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设法让其他人停止抱怨;相反,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扫一屋”,这才是“扫天下”的最好方法。
    要变成不抱怨的人,重要的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言语背后蕴藏的力量。有好事发生时,不论多么微不足道,你都要说:“当然会这样!”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可以吸引好事靠近的磁石;你甚至可能带着会心的微笑来成就这个经历。

    >> “对自己的残疾耿耿于怀无异于浪费时间。我们总得继续生活下去,而我做得还不错。如果你总是生气、抱怨,别人才没空搭理你呢。”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 当你在生活中使用肯定、有力、积极的话语时,你就像是在为更美好的生活铺上一层层砖瓦,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是空指望!”
    “希望”一词的意思是“相信某事能够实现的愿望”。只要你心中相信自己的愿望能够达成,那么它就一定不会是“空指望”。
    “空指望”一词本身就是矛盾的。

    >> 一棵葡萄树看见另一棵葡萄树变色,就会跟着变色。换句话说,一棵葡萄树会让另一棵葡萄树也跟着成熟。

    >> 当你在言语及思想上都颂扬着自己和他人最崇高、最美好的一面时,你只要表露原本的自我,就能向周遭所有人示意:该是改变的时候了。你甚至连试也不必试,就会唤起人们的意识。他们会受到你的曳引。
    曳引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规律。我想这也是人类喜欢彼此拥抱的原因。当我们拥抱时,即使只是短暂的刹那,我们的心也会互相曳引。我们会提醒自己:地球上只有一个生命,一个我们共享的生命。
    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别人混沌度日。我们不仅没有成为人群中的引路者,反倒成了被人群裹挟前进的随波逐流者。我们常跟着其他人亦步亦趋,却浑然没有发现自己在照葫芦画瓢。

    是时候了,去通过观察自己说出来的语言去认识探索自己,弄清自己到底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然后为之努力,不抱怨!
    >> 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别人混沌度日。我们不仅没有成为人群中的引路者,反倒成了被人群裹挟前进的随波逐流者。我们常跟着其他人亦步亦趋,却浑然没有发现自己在照葫芦画瓢。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中国谚语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将在你的世界里产生影响力。以往,你的影响力可能都是负面的,因为你喜欢抱怨。如今,你在为所有人树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各地引发着回响。
    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 附录A 不抱怨的周三

    >> 抱怨的对立面是感恩。感恩就是对你拥有之物表示感谢,而抱怨就是对你未拥有之物表示不满。在你真正懂得感恩之前,你首先得做到不抱怨。


    ◆ 点评

    点评:★★★★★
    值得边看边审视自己的语言的书籍。
    原来我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消极多了,比如我曾误以为唯有抱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2019年7月27日)我将开始戴上我的紫手环,开始挑战“21天不抱怨行动”,我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不抱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那些积极阳光正面的事情上,而不是那些消极阴暗的曾经叫人伤心难过倍觉不公和失望甚至绝望的过去等一切事情上。传播正能量,从让自己成为积极正面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