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要事第一:最新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实用的时间控制技巧》
英文名:《First Things First》
作者名: [美]史蒂芬·柯维,罗杰·梅里尔,丽贝卡·梅里尔
译者名:刘宗亚等
前言
本书内容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之三,这个习惯单独成书,足见它的重要意义。
要事第一不就是怎么抓重点吗?是的,但大部分人仅仅只是知道要抓重点,却根本抓不住重点,其根源就在于对“重要”的理解有偏差。
这样的偏差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当然和思维水平的差距有关。很多人往往会将紧迫的事情与重要的事情混为一谈,甚至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没那么重要仍然会优先选择执行。
通过本书的学习将尝试去解决这些认识偏差,帮助我们把精力真正投放是要事之上。
一、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方向
传统的时间管理观念是,通过提高办事效率,最终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掌控程度会带来你所追求的平静和满足。
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那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的方法,它超越了推崇更快捷、更努力、更灵活的传统方法,不是给你提供另外一个时钟,而是给你一个罗盘——因为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前进方向。
这一点我们用时钟和罗盘来比喻最为恰当了,服从于我们内心的罗盘,比按照墙上的时钟行事更有效。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和我们花费时间的方式之间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是无法由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弥合,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追求的是更快更多。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快了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1.1 时间总是不够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被自己想做的、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以及自己担负的许多责任搞得精疲力竭,疲于奔命。对于如何最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我们必须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做出决定,对此我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的人整天忙得团团转,开会、打电话、写方案、商务接待。把自己推到极限,晚上倒在床上精疲力竭,第二天早早起来,又是如此,周而复始。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显然不是,但又无可奈何。
为什么我们很难选择那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是一个非“好”即“坏”的问题,做出决定很容易。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利用时间的某些方式纯属浪费,使人头脑麻木,甚至贻害无穷。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好”与“坏”,而在于“好”与“最好”。
因此,“最好”的敌人常常是“好”。
1.2 时钟和罗盘
由此看来,甄别事情的重要等级是自我管理的关键。按照思维模式上的不同有两类管理工具,可以用时钟和罗盘来比喻。时钟代表我们的许诺、约会、进度表、目标、行为。罗盘代表我们的构想、价值观、原则、使命、良知、方向。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时钟代表的是以进度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即如何来管理时间;而罗盘则是以原则为中心,即识别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以及如何生活。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总是在应对紧急情况,不断地被“小事中的大事”缠身——忙于救火,却从不腾出时间去做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
按计划行事让我们低头走路,一味地忙着攀登“成功阶梯”,却没能珍视和培养身边的情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妈妈,有两个孩子,被检查出患有不治之症后痛哭流涕。她唯一想做的就是能多为孩子换换尿布。
她多少次换尿布都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匆匆忙忙,甚至对它给繁忙生活带来的不便感到懊恼,而此刻才意识到充满亲情和生活气息的时刻多么宝贵。等到来不及才猛然发现一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我们说这就是因为缺乏“叫醒服务”。
1.3 时间管理四象限
叫醒服务没法通过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解决,最新的时间管理方法也就是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提出了时间管理四象限。这在很多书籍里也被反复提到,如果已经比较了解可以跳过本小节。四象限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识别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我们所做的事情划分为四类,分别归在四个象限内。我们的时间会消耗在其中一类事情上:
第一象限代表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处理重要客户投诉、做心脏手术等等。在这个象限,我们进行管理,创造,需要拿出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来应对诸多需要和挑战。如果我们忽视它,后果会很严重。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很多重要事情之所以变得迫在眉睫,是因为被延误或因为没有进行足够的预防和筹划。
第二象限包括“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是质量象限。在这个象限,我们进行长期规划,预测和预防问题,提升能力。忽视这个象限就会导致第一象限扩大,从而造成压力、筋疲力尽和更深层次的危机。另一方面,对这一象限进行投入将使第一象限缩小。
第三象限几乎就是第一象限的幻象,包括“紧迫却不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蒙蔽象限。紧迫的噪声造成了重要的假相。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第三象限花费很多时间,满足他人优先考虑的事情和期望,却认为自己在干第一象限的事情。
第四象限是留给那些“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情。这是浪费象限。当然,我们根本不应该在这个象限白费时间。但是我们被第一和第三象限折腾得伤痕累累,因此为了生存经常“逃避”到第四象限。
1.4 寻求“真北”原则
很少有人认识到紧迫性对我们的选择影响有多大。电话响了、孩子哭了、有人敲门、最后期限快到了,一些人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处理危机,因此我们变得对危机依赖起来,因为危机给人一种兴奋和精力旺盛的感觉。
如果我们的一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空虚,不完整。我们可能会通过沉迷于处理紧迫事情来填补这种空虚。
这就是一种“嗜急成瘾”的表现,嗜急成瘾是一种自我摧残的行为,它能够暂时填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所造成的空虚,但从长远看,将使人不断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之中。
如何能找到内心真实的需要呢?人有四大基本需求: 身体需求,对衣食住行、经济福利和健康的生活需求; 社会需求,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相互关爱;心智需求,成长和进步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内心平和,作出奉献。
应该从满足这些基本要求来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真北原则”。
理解真北原则最好的办法是想一想农事规律。在农业上,自然规律和原则制约着耕种,决定着收获,对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认可,但是在工作中却往往忽略这种规律。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抑制短期内取得显著成功的冲动,按照自然规律去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二、个人使命宣言
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想在人生中做出怎样的大事以及它们基于什么原则。这些是决定我们选择哪些事情作为“要事”的基础,也称为个人使命宣言。
个人使命宣言能帮我们立刻由紧迫性思维转向重要性思维。这样就能让我们按照重要性行事,而不是基于情绪或周围环境做出被动回应。这很像对“嗜急成瘾”的人展开的的“急救措施”。
2.1 实现要事是第一的步骤
这样的急救措施将我们的精力从其它象限拉回到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上面。当我们聚焦在当前事务时,只能看到眼前紧迫的事,所以措施的第一步是将镜头拉远,看到全景图像,一旦看到全景就很容易对行为进行纠偏,这和开车要把眼光放在百米开外的距离一个道理。
要纠偏我们的行为,最终按照重要性行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联系到个人使命宣言,这是决定我们行为的框架,是一种承诺。经常回顾这些承诺将加强我们脑海中“要事第一”的观念,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
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要确认自己的角色,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生活中各有各的角色——不是扮演的角色,而是我们选择去履行的真实角色。通常情况是我们成功履行了某个角色,其代价却是牺牲另一个角色,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能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但在父亲或配偶方面却极不合格。每个角色的重要程度不同,而我们能同时处理的角色是有限的,研究发现,要动脑处理的类别多于七个的时候效率会下降,角色也一样。
所以第三步就需要为每个角色选择属于第二象限的行动目标。建议以一周为尺度,在充当各个角色的时候,问自己能做哪些最重要的事情以产生最大的积极效果,从中优选出一到两个目标。
目标的优选需要一个决策,进入第四步:为一周的活动建立一个决策平台,这个决策机制并不复杂,就是先把最重要的事排进去,而不是考虑如何见缝插针地设置计划。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智者给大家做了一个测试,他拿出一个大瓶子,问大家能装多少石块。当用大石块装满后问大家还能装吗?大家都说不能,智者又拿出一些鹅卵石摇晃一下又装了很多进去。这时智者又向里面倒了很多沙,最后再倒入水进去。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按照重要等级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行动计划是关键。
安排好行动计划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意外来打乱节奏。
来看第五步:在抉择时刻要贯彻诚信原则。当意外事件与计划事件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比较,心中要明白自己真正是按照重要性而不是按照紧迫性在行事。要暂停下来并与自己内心的罗盘取得联系,以确定怎样才能最佳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五个步骤让我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则去执行,最后一个步骤是闭环的工作,即第六步:评估。利用本周的经验增加下周计划的效能,可以避免我们周而复始地犯同样的错误、解决同样的难题。
2.2 构想的激情
当按照重要性原则一步步实施计划的时候,是什么驱动着我们持之以恒地朝着未来目标迈进?这种力量就是构想,构想是创造性想像力的最佳显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它是超越目前现实的远见能力、是创造的能力,它让人们依据创造性的想像力而生活而不是依据记忆而生活。
如果能够运用构想的能力产生特殊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激情。这种构想的激情能成为强大的推动力,甚至成了我们生活的DNA,植入我们的每一个分子,成为每个选择背后的决定性力量。
圣雄甘地原来是个胆小、没有安全感的人,然而,当他开始看到印度人民所遭受的不公正,他的头脑和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构想: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他树立了帮助印度人民转变那种自己比英国统治者卑微的观念,并发展自尊自重的理念。最终他让英国低头,解放了三亿印度人民。
培育构想的激情,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个威力强大的使命宣言并付诸实践。如果你从未试图写出一份使命宣言,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加以练习:想象一下你的80岁生日,或你的结婚50周年纪念。朋友、亲人和各行各业的同事都来向你祝贺。
尽你所能想象各个细节——地点、人群和庆典装饰。这些人会说些什么?你的哪些品格令他们怀念?他们会提到你的哪些杰出贡献?看看周围这些人,你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练习可以深入自己的内心并与它建立开放性的联系,最有可能触发埋藏已久的独特天赋。
2.3 角色的平衡(融合)
当我们经过千辛万苦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大都有着一些痛苦的经历,觉得自己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领域。例如在事业、体育运动或社区服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代价却是牺牲了健康、家庭或朋友等等。
如果把我们的不同角色看做是生活中相互独立的各个部门的话,必然导致顾此失彼,一旦能将各角色进行平衡和融合,就能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内应用同样的一些原则,不过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角色的平衡并不意味着各类角色需要花同等的精力去应对,重点是保持原则一致,达到以某个角色行事时,同时也促进其他角色的完善。这种角色之间的协作增效大大减少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精力。
一个原则,例如积极主动(也即承担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在应付愤怒的客户、严厉的老板或一份失败的报告方面,与应付抱怨的配偶或反叛的青少年同样有效。
要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个原则在工作团队中,就像在友谊、家庭和社区服务机构中的作用一样,建立了信任和力量。
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角色平衡的思维方式呢?
第一,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自然”角色来自我们的构想。每个角色就像大树的树枝,它们自然而然地从共同的躯干和共同的根系生长出来,这个躯干就是我们的使命宣言。每个角色都是重要的,一个角色上的成功并不能证明我们可以接受在其他角色上的失败,例如在事业上成功,就允许在婚姻关系里失败。
第二,每个角色都是一种服务。每个服务都是相互依赖共生的关系,服务就是一种信任,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负责的意识。无论我们选择何种方式行事,不管我们处理的是什么,财产、财物、乃至时间,都会造成后果,这也是留给后代的遗产。
第三,每个角色都包含四个基本层面:身体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和智力层面。我们应该从这几个层面去解构角色行为,把我们的生活看作一个整体,达到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并定期更新自己的这四个层面。
三、明确具体实施措施
如果说使命宣言是理想信念,那么坚持要事第一还需要在具体实施层面进行明确。我们需要确定目标,需要为达成目标而付诸行动,需要对行动效果定期回顾并根据效果制定新的行动目标,反复迭代以最终实现理想。
3.1 目标的威力
所有关于自我管理的书籍都谈到了目标的威力,需要确立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它能把构想具体化为可达成、可实现的行动。但事实上我们有关目标的经验和感觉却喜忧参半。
有些人树立了雄心壮志、执行了铁的纪律并付出了代价,也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另一些人却无法做到几天不吃甜点或者坚持一周的运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所谓的“个人诚信账户”,它反映我们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当我们做出并信守了承诺,例如确立并实现了目标,那么我们就增加了自己的账户结余。这个账户的大量结余是我们的力量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但是,如果达不成目标,我们就是从账户提款,从而成为巨大痛苦的根源。一段时间内的多次提款会让我们对于自己做出并信守承诺的能力丧失自信,接着就会玩世不恭和追求合乎经济原则,这些态度使我们无法确立并实现有意义的目标。
怎样才能确立并实现基于原则的目标呢,需要采用各角色协作增效的方式来运用我们的四项人类天赋。这四项天赋分别是创造性想像力、独立意志、良知、自我意识。我们运用创造性想像力来进行心灵演练,超越我们的直接经验来设想。
我们运用自己的独立意志来超越所处环境的限制以做出抉择。我们运用良知将我们的目标与使命、需要和原则紧密联系。自我意识则对于我们的能力和个人诚信账户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3.2 目标的确立
基于原则的确立目标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确立长期的背景目标。顾名思义,背景目标是一个中远期目标,当然这个目标需要和短期目标建立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通过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定期加以回顾而产生。这种回顾有助于按照“真北”原则逐步实现背景目标。
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在日程编制器的每个角色下保存一页背景目标以便查询,然后采用“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的格式来描述背景目标。
例如对于健康来讲,什么指的是目标“保持一个健康而训练有素的身体”,为什么包含了“我就能有必要的力量和耐力来完成我的使命;我就能在有效保持健康方面成为孩子们和他人的榜样;我就能树立个人性格魅力”,怎么做包含了“合理的膳食搭配、身体锻炼、身心的连接、对健康焦点问题的关注”等等。
第二个步骤,列出一个“也许”的清单。我们对自己承诺太多,很容易导致“个人诚信账户”透支,但是有些电光火石的灵感说不定在某个时刻会发挥作用,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记录在案,过后做日程安排时再仔细考虑,这样就不涉及透支问题。把想法记录在“也许”清单上能消除你忧虑和分心,而且这些想法仍能留待以后考虑。
第三个步骤,确立一周目标。以一周为尺度,采用“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格式对自己的角色和目标进行梳理,并思考这些角色中哪一件或两件事情是自己能在本周完成、能产生最大的积极影响的。
确立一周目标时,它的有效性可以用以下五个特征来评价:
- 它们来自我们的良知;
- 它们通常是第二象限目标;
- 它们反映了我们的四项基本需要和能力;
- 它们是我们的关注焦点;
- 他们是我们所坚持或者所专注的事情。
3.3 一周的前瞻
前面讲实现要事第一的步骤时讲到了视角的远近决定了区别重要与紧迫的能力,特写视角可以关注到紧迫的事情,而广角视角才能发现重要之事。
有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两难境地,大多数每日计划方案原来的目的是帮我们做到要事第一,实际上每日计划却让我们集中精力做紧迫事务为先。这种前瞻不足以实现它原来的目的。
但如果我们不把构想转化为行动,也会成为空想家,失去自信和他人的信任。一周前瞻提供了协作增效的第三种解决方案,它以一种平衡、现实的方式把全景与当天联系起来。
周代表生活中最完整的基元。它包括工作日、傍晚和周末。它的视野够近,与现实紧密相关;它又够远,能提供背景和前瞻。许多企业、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其他部门都按照周的框架来运作。
可以按照一些标准化的流程来培养一周前瞻的能力。例如: 每周指定特殊的时间来做第二象限日程安排,记录下每周做的事,留一天时间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等等。
3.4 抉择时刻的诚信
我们每天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挑战、新的机会,有种种理由或借口不按计划去做事,因此将不停地面临抉择。抉择时刻就是见证真理的时刻,这是对我们的性格和能力的考验。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抉择,例如事情的紧迫程度、大众流行眼光、我们自身的期望、他人的期望、我们的价值观和良知等等。但终其一点,应该以原则为中心进行选择,这就是抉择的诚信所在。
我们如何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 第一,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询问,例如什么原则适用于这个情况、是否还有第三种可选的解决方案、它是否在我的关注焦点之内等等。
- 第二,无借口地倾听,学习去倾听然后得到回应,要避免编造“理性的谎言”导致对他人情感的漠视。
- 第三,勇于行动,勇气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在抉择时刻往往最需要这种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心灵教育也有莫大的关系。心灵教育是头脑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培育内心智慧的过程。
心灵教育也是通过身体层面、智力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进行提升,对我们的心灵进行教育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观察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因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也反映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四、学习和总结的重要性
从事某件事情的价值不仅在于我们在此期间做了些什么,也取决于我们能从中学习什么、怎样由此使生活改观。有的人觉得很无聊的事,有的人却能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现在将探讨学习和总结的重要性,此外还将进入新的篇章,去了解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如何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协作增效。
4.1 向生活学习
我们很多知识都是从自然界提炼而来,真正的学习正在成为人类本质的重心。通过学习我们重塑了自己;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完成一些过去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通过学习我们扩大了自己的能力,成为生活推动力的一部分。
评估是学习过程最为重要的一环,评估过程的重要性,反映在“成长循环”或“评估循环”之中,通过个人的每周评估,我们增加了自我认知、教育了自己的良知、培养了心灵的良好习惯。
对于以周为单位的评估来讲应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尽可能从以下问题中选择几个来进行记录,例如我实现了哪些目标, 什么因素让我得以实现目标,我遇到了什么挑战,我是怎样战胜这些挑战的,实现这些目标是否是最佳利用了我的时间等等。
有了一周评估的基础,就可以做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评估,通过某一周与其他周的联系来考察某一周的价值。
定期的个人评估和更新时间是向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评估期间可以复习使命宣言、思考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对每个角色设定背景目标。
“安排日程、行动、评估”这个过程的反复进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行动和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就是四项天赋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向生活学习、通过学习而改善生活。
4.2 独立模式是有代价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部分清醒的时间用于同他人沟通或相互影响,有效的相互依赖是时间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过,独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独立反映出性格的力量,能使我们超越生活的脚本、社会的偏见和其他负面影响。独立往往能够产生出类拔萃的影响力,这一点在一些科学巨匠、文学泰斗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但独立模式也是有代价的,当我们为学习奔波,没有时间同别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我们为生计奔波,忽略保持健康的方式,身体不适时靠医生收拾残局;我们为爱情奔波,想从婚姻中得到好处,但是却不想做出感情上的承诺。
现代紧张症的研究之父汉斯·塞利把过于注重个人的收获比喻成“恶性肿瘤扩散,恶性肿瘤扩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肿瘤只顾自己,靠吸收宿主身体的其他部分的养分存活,直到杀死宿主为止,然后自己也无法存活。
4.3 现实生活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因此我们实际上都属于一个庞大的、高度相互依赖的生物种群,生活的质量是相互依赖的。依赖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信任,信任是生活中的黏合剂,是有效的交流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一种无法伪造或者能快速形成的东西。
每个人在他人眼里的信任度可以称之为信誉,一方面,如果没有基本的信誉作基础,就会对对方的基本动机缺乏信心,交流时存有戒心,另一方面,信誉可以带来灵活性,在人际关系中留下感情的余地,你可能偶尔会把事情搞糟,但不至于影响同别人的关系。
从独立的观念转向相互依赖的观念将带来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总结起来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人为第一,事务第二;领导层第一,管理者层第二;效果第一,效率第二;目的第一,结构第二;构想第一,方法第二。
就拿公司管理来说以人为本意味着管理的核心是调动所有员工的智慧、集思广益,共同为公司服务,反之则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绩效而绩效,无法真正获得员工的认同感。
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以在个人力量的基础上建立强大的团队,使单个人的弱点变得无关紧要,我们可以通过强有力和有效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4.4 共同做到要事第一
相互依赖意味着合作,意味着双赢。合作远远比竞争更能提高生产力,这种合作比我们任何一方单打独斗的收获要大得多。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对双赢有过介绍,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要具备双赢思维,即必须以相互受益的原则为基础;
- 第二要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即以尊重、谦虚和可信的原则为基础;
- 第三是协作增效,即以重视不同观点和寻求第三方案的原则为基础。
协作增效的能力可以通过共同构想创造的激情产生。这种激情能够把所有人的精力、才干和能力释放出来并且综合在一起。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事业团体而言,共同构想变成了团队中的宪法和决策的标准,它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给大家团结感和目的感,这种感觉在挑战出现的时候能够提供巨大的力量。
共同构想需要通过具有能动性的共同使命宣言来确立。那么,我们如何制订一项能动性的使命宣言呢?
一项能动性的使命宣言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注重贡献,注重能创造集体激情的有价值的目的;发自团队内部每个成员,而不是来自上层压力;建立在统一的原则基础之上;满足大家的共同需要;满足人类的四大需要和能力,即身体、智力、精神、社会四个层面。
共同做到要事第一能带来哪些好处呢?它是获取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把“一对一”的收获比例提高到“一分努力,千分收获”的比例的最终方式,因此它也是第二象限不紧迫但很重要的事务中的核心。
五、改变自身处境
在大自然中平衡而和谐,好比季节如约而至,如约而去,又如生命循环往复,冥冥之中自有秩序。我们可能会尝试着使季节倒转,或者摆脱重力的影响,以人力抗拒自然规律,但最终我们发现只有遵守生活的基本法则时,平和与生活质量才会应运而生。
以原则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本书始终,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最后几章内容,学习如何在原则之下获取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如何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5.1 自内而外获取能力
如果我们能生活和工作在高度信任的氛围中,行事就会顺利很多,但是实际上很难有这样的氛围。我们工作的组织通常淹没在规矩、条例和繁文缛节之中。
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指令和竞争机制,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关注圈,即第三象限的活动中,例如:勾心斗角、背后中伤、谩骂、指责、揭发别人的错误等等。
而真正应该做的是以原则为中心,把精力投入到影响圈之内,通过发挥凝聚作用创造一种环境,使我们和其他人能够发展个性、竞争能力与协作增效精神。
我们在影响圈内如何能专注第二象限不紧迫但很重要的事务呢?
主要有三点:
- 培养获取能力的条件,能力是不能安插的,能力必须培养。培养的核心条件是信誉,这是性格和能力之间的一种功能。性格是我们的本性,能力是我们能做些什么,两者对于建立信誉来说都必不可少。
- 要求反馈和接受反馈,也就是理解反馈并且根据反馈采取明智的行动。反馈能让我们更加谦虚,看到自己的盲点,接受别人的观点来改善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利用反馈来帮助我们获得更为完整的人格。
- 成为服务员式的领导者,这种“服务员式的领导”的概念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但很容易纸上谈兵,成为一种表面功夫。
担任一个服务员式的领导要比担任一个控制型的领导要困难的多,特别是在第一次,但是回报也大得多,这样的方式能够带给团队信心、勇气和温暖,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5.2 从时间管理到个人的领导作用
第四代时间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是不同的,比起时间管理,它更注重个人的领导,是理念的革新。这种革新在于我们不是从活动和任务的角度看待每一天,而是从人和人际关系的角度看问题,把每个过程看成是为组织的使命做出贡献的新机会,重要的不仅是什么时候做事情,还关系到是否需要做这些事情。
当我们决定要做最重要的活动时,就必须考虑提高能力的条件以及如何把精力集中到那些你能获得最大长期收益的领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对活动进行辨识,例如这个活动的起源是什么,我为什么现在做,这个活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活动对组织的动机有贡献吗,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要采取的行动。
可以看到,时间管理的模式总是在谈论计划,而个人管理更注重思考事物本质的意义。就拿家庭生活来说,家庭成员一起把审议家庭的使命宣言作为开端,讨论家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大家做什么才能使家庭获得成功,审议自己的进展,探讨原则和价值观念,讨论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作用,这样的行为对家庭生活的质量将带来质的飞跃。
我们越能发挥个人的领导作用、越能致力于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务,我们就越能感觉到成长。
5.3 结果所带来的平和
本书是一本管理学书籍,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管理,通篇都富含了哲理性的思考,最后一章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原则的基础上缔造幸福与平和,这才是生活的要义。我们探讨的平和,不是遁入荒野以逃避纷乱复杂的日常生活,而是我们深层次内心世界的功能,是快乐的生活。
对于平和心态最重要的两大基石就是贡献和良知,贡献为其他需要赋予了意义并使它们充满活力,良知为其他能力赋予了意义,并使它们充满活力。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经也遭遇过“作家障碍”,在一段时间内,他无心写作,创作灵感枯竭,以至于失去了创作勇气,难以入眠。
后来他晚上开始在伦敦的街头漫步,他看到了贫困的景象,看到了孩子们在工厂加夜班时所面临的非人的待遇。这些见闻激发了他的良知,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来改变局面。后来他的大作《圣诞颂歌》在英国引起轰动,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获得平和心态的两大致命障碍是气馁和骄傲。气馁是因为我们把生活建立在幻象而不是原则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攀爬了搭在一堵错误之墙上的梯子。骄傲则是一个更大的绊脚石,是妨碍我们以原则为中心的最大危险,骄傲不是从获得某样东西中得到快乐,而是从与别人比较当中获得快乐。
获得平和心态最终回归到以原则为中心,最后来看看以原则为中心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 一是更加灵活和自觉,把生活看作是一种探索,不拘泥于计划和方案;
- 二是拥有更丰富、更能带来回报的人际关系,对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也真心感到快乐;
- 三是更为合作。
他们不断学习、注重贡献、注重生活平衡、言出必行、活力四射,他们也更能享受生活。我们越能开发这些特性,生活就越快乐和平静,最后真正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接近真北的原则。
后记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管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哲理性很强的书籍,是作者柯维思想的核心精髓之一。它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时间管理观念,提出了以原则为中心的方法,让我们追求诚信、勇敢和乐于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