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只需倾听:与所有人都能沟通的秘密》
原书名:《Just Listen: Discover the Secret to Getting Through to Absolutely Anyone》
作者名:[美] 马克·郭士顿(Mark Goulston)
译者名:苏西
出版方: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29715

前言

假如某个人自我评价上写着「沟通能力较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一、做好倾听的准备

绝大多数失败的沟通都是因为我们在跟人聊天时,像汽车一样挂了高速挡,因为我们喜欢说服别人,也热衷于争个对错。

这点在生活中很是常见。

南方人喜欢吃甜豆腐脑,北方人就惊呼,豆腐脑不都是咸的吗?怎么还有甜豆腐脑这种妖孽,必须说服南方人跟我们一样,吃咸的。

张三喜欢孩子,恰好他的聊天对象李四是个丁克,张三就拼命地劝李四,丁克要不得啊,老了没人养。于是就跟李四争辩起丁克的话题来。

这种「挂高速挡」的沟通方式会让人非常抗拒。你想想,我喜欢的一个东西被你贬得一文不值,我能不生气吗?

想要沟通出彩,就得学着挂低速挡。什么是低速挡?低速挡就是倾听、提问、照顾对方的情绪,这种意料之外的沟通方式能让他们觉得,你懂我,你是自己人。

基于这个观点,作者提出,要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清除心中的成见这两个着手,做好倾听的准备,这样你就能压制自己的说服欲和辩论欲,让沟通挂上低速挡。

1.1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在糟糕的情绪下会产生一种「恐惧攻击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让你无法倾听、无法沟通。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只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凶的的贵宾犬或者腊肠犬突然开始对人狂叫起来。这个人并没有威胁到这只狗的安全,它只是被噪音或者乱糟糟的环境吓到了,所以才狂叫不止。

人的「恐惧攻击反应」跟小狗狂叫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在某种状态下,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或者冒犯,或者是感受到了某种不存在的压力,情绪会因此变得糟糕,继续沟通都很难,更别说是倾听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只要哭闹发脾气,父母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糟糕。原本,你只需要听一听,他需要什么,为什么哭,尽量满足他就好了,但因为孩子的哭闹给了你压力,你不会再想着心平气和地去问、去哄,只想吼一声或者揍一顿,让他赶紧消停下来。打骂孩子我们都知道是不好的,但这偏偏就是「我们」在恐惧攻击反应下的条件反射。

有一次,身为总统候选人的鲍威尔出席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会议,还发表了主题演讲。鲍威尔满怀热情地讲了自己对童年、家庭和朋友们的感谢,还号召大家多做善事。但就在他发言后的提问环节,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有个人问他,鲍威尔将军,我知道您夫人曾一度患上了抑郁症,必须吃药,甚至还进过精神病院,您愿意就此事说上两句吗?

这明显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试想下,你在别人慷慨激昂的演讲后问一个人,你愿意说说你老婆生病的事儿吗?你说别人会怎么对你?作者当时也在场,他觉得,任何一个人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会直接冲过去揍那个人一顿。

但鲍威尔不能这么做,他是总统候选人,任何一个举动都有摄像机盯着,别说是打人了,回敬两句都可能被对手抹黑。鲍威尔停顿了一会儿,控制住情绪后,他简单地回答说:「不好意思,你最爱的人活在地狱,而你却不尽一切努力去救她出来,你会这么干吗?」

这句话没有任何的攻击色彩,鲍威尔的意思只有两点:

  1. 我爱我老婆,
  2. 我会尽一切努力去帮她渡过难关,

明明被冒犯了,鲍威尔却能够克服「恐惧攻击反应」,这也让他赢得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好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像鲍威尔一样,克服这种恐惧攻击反应,做到心平气和地跟别人沟通呢?

1.1.1 让情绪快速稳定的方法

某天,妈妈正坐在家中看电视,刚做完作业儿子土豆突然过来对她说,妈妈,我作业做完了,想去游乐场玩。那天天气不好,再加上前几天刚去过游乐场,她不想带儿子去,就直接拒绝了。

见妈妈不同意,土豆开始闹。他先是挡着妈妈看电视,接着又抢过遥控器,但妈妈还是不松口。接着,土豆又哭又喊,妈妈的情绪也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此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倾听孩子的需求,并做好沟通。但妈妈可能已经被糟糕的情绪冲昏了头脑,所以她可以试一下书中提出的这个方法。

  1. 承认自己的情绪反应。妈妈可以默默地想,我现在很烦,想发火。
  2. 释放这种情绪。承认情绪后,她可以闭上眼睛,做做深呼吸,直到情绪慢慢过去。
  3. 恢复冷静。这时,她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开始想办法解决。
  4. 打起精神,想好方法。她觉得,要听一听儿子的理由,为什么他想去游乐场。
  5. 重整旗鼓。妈妈这时可以站起来,问一问儿子,为什么他想要去游乐场。

五步做完,妈妈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时,妈妈已经走出了倾听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不做猜想,但至少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比打一顿或者骂一顿要好很多了。

1.2 清除掉心中的成见

成见是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固有看法,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成见。

比如:「95后」。如果这个词让你想到了「散漫」、「懒惰」、「娇惯」,那就说明你对95后这个群体抱有成见。同样的成见还广泛存在于各种标签中,比如在网络上,一提东北人,有人就联想到打架喝酒吹牛逼,一说河南人,大家就想人多地穷偷井盖。

我们会不自觉地按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给人归类,最终形成一种刻板效应。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成见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倾听。

成见当然会直接影响你的倾听。比如说,你部门有两个人,一个30多岁,穿得成熟有商务范儿,一个就是95后,大学刚毕业,头发染得花花绿绿,还总爱开些小玩笑。

两个人合作时,办砸了一件事,你会更愿意听谁的解释?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快速的答案,当然是那个成熟稳重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人说话更靠谱些。

大柱是一个设计师,跟一个办公室助理一起做事。这个助理工作上毛病很多,他总是没法按时完成任务,交上来的东西经常有明显的错误,一旦大柱指出错误,他就开始为自己辩护,或者生气。

星期一早上,大柱问这个助理,周三要交的文件准备好了没有?助理说,没有。接下来大柱可能都没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并且会生气、厌恶他,并想跟这个人划清界限,最好不再有工作往来。

但假如大柱这时候你镇定地问他:「你为什么没做完。」

这个助理的回答是,其实我在周末已经差不多做完了,本来准备今天上午带给你。可昨天晚上,我那患了老年痴呆的爷爷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奶奶得了严重的中风,要送到医院去。我父母都去世了,我是唯一能照顾他们的人,所以我放下一切处理这件事,整夜都没合眼。我知道,我不是头一回搞砸了,但是照顾他们真不容易,有时候我真的有点扛不住了。

这时候,大柱对这个助理的看法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助理工作不严谨,老为自己找借口。我们会觉得他不靠谱。所以,某一次再次犯错时,就会用固有的成见去评价他,不听他的任何解释。可一旦他告诉你家里这些不幸的事情,却又会觉得,哎,我可能想错了,这个助理也是情有可原。

作者用这个设想的故事其实是想说明,由于成见的存在,我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倾听的准备,所以也不存在倾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这种无意识的成见干扰视听。

大家都看过选秀节目,有没有发现,不管是某某好声音还是某某达人秀,上台的那些选手总喜欢把自己的家庭背景说得很惨。有的人,明明是养尊处优长大的,可一上台就说自己父母双亡,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为了追求梦想吃了多少多少苦。

他们这么说的目的,也是利用评委和观众的成见,让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演更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只有清除成见,才能真正开始开始倾听。

二、让别人感受到关注

想象一下,你跟一个陌生人聊天,你说话的时候,他时不时地拿出手机看一下微信,你会是什么感觉。肯定会很失落。你会想,怎么回事儿,他对我说的话一点兴趣都没有吗?面对这样的一个人,你还有讲下去的欲望吗?

谈话中缺乏关注,就像是表演时没了观众,会让主角丧失表达和表演的欲望。如果聊天时别人能感觉到自己被你关注着,那他也会更加热情,你们的沟通自然就会变好。

2.1 要主动对别人感兴趣

跟一个陌生人沟通前,你有没有这样的念头:要是我能让这个人对我感兴趣就好了,这样我就能跟他说上话了吧。如果你的确有这样的念头,作者会告诉你,你之所以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就是因为这种念头。

为什么?「因为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可你这么做是错的,因为你弄反了。」

也就是说,你要做的不是让别人对你感兴趣,而是要对别人感兴趣,让别人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了。

南加州大学领导力研究所创始人沃伦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跟他相处时,不管你是帮他停车的服务生,还是谷歌的CEO,他都会对你表示极大的兴趣。

一次,沃伦出席宴会,来的人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都非常聪明,很有深度,而且都很强势。大家越聊越晚,生动的交谈也变成了激烈的争论,桌上的这些人开始唇枪舌剑,最后说话的人比听的人还多。但在整个过程中,沃伦一直盯着别人看,什么都不说。后来大家可能谈累了停下来休息,沃伦趁机插了进来,他对其中最有辩论欲望的那个人说:「某某某,你多跟我讲讲你对那位哲学家的看法吧。」

沃伦并没有参与辩论,而是邀请其中一位抒发观点。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沃伦改变了整个谈话的主旨,并且也让交谈变得更有质量。

为什么「对别人感兴趣」会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因为当你对别人感兴趣时,对方回报的感激就会更多,对你的认可度也就越高。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假如我对他不感兴趣,是不是装作感兴趣也行。不是的。因为真诚是无法伪装的,所以最好试都别试。

一次,作者参加了一个饭局。饭局上除了他,还有一个从事保险行业的男士和一位女律师。吃饭时,男士问了女律师很多问题,而且听起来显得他对女律师很感兴趣。

比如,「你从哪儿来?」「你是怎么进入这个行的?」「你喜欢这一行的什么呢?。」那位女律师也非常热情的回答了他。但作者看出了问题,他认为,这位男士讲这些话的时候并不热诚,感觉就像是在照本宣科。如果遇上经验更丰富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的虚伪,并认为他的问题就是扯淡。

又要对别人感兴趣,又不能装做感兴趣,作者给出了两个技巧,让你可以真诚地对别人表现出兴趣。

2.1.1 技巧一:把谈话当成是一场侦探游戏

A和B刚认识,A想要对B的发自内心地感兴趣,就可以一点儿一点儿地挖。

「你老家是哪儿的?」 「河北保定的」,A一听,对这个城市不熟悉,接着挖。 「你大学是在哪儿读的呢?」 「武汉,武大毕业的」,A听完觉得,自己对武大还有点兴趣,又接着挖。 「你们学校出了不少名人吧?」 「是有不少名人,小米的雷军你知道吧,我们武大毕业的。」

A听到这里,立刻来了兴趣,接下来,便问了许多跟雷军和互联网产业有关的问题。

「你在读书的时候见过雷军吗?」 「雷军读的那个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 「你有没有考虑过做这块呢?」

就像是一个侦探游戏,A一点点地找到了话题,挖出了自己对B的兴趣点。

2.1.2 技巧二:问些可以让你了解更多东西的问题

作者专门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提问技巧,「你是怎么进入这一行的?」这样问一下,别人一般都会滔滔不绝,那么,他的回答中就很可能出现能让你感兴趣的点,你借坡打滚,顺着这个兴趣点接着问就行了。

2.2 鼓励别人多说话

鼓励别人多讲多说会给别人一种感觉,「嗯,他觉得我说的话很重要。」这样一来,别人自然就更愿意畅所欲言。

A对B说,昨天我去吃了川菜,味道真不错。 B说:「是吗,跟别的馆子有什么不一样?」 A回答说,味道正宗,我喜欢吃辣的,其他川菜馆儿感觉都有些不伦不类的,这家就不一样,从老板都厨师再到服务员,都是四川人。 B继续问,那么,你的吃过很多川菜店子? A说,那多得去了。我来这边上大学的时候最常去的就是川菜店,后来在四川待过一段时间,隔两天就会去吃一顿。这边的川菜店子,你叫得上名字的我都去过。你是不知道川菜的好,冬天的时候,辣得你满头的汗,不开空调你都会觉得全身暖和。

在这段对话中,B用的都是「鼓励式」的提问,「是吗,跟别的馆子有什么不一样」「那么,你吃过很多川菜店子」,A听完就会觉得,B对他和川菜的故事很感兴趣啊,他自然就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地全说出来了。

如果你的谈话对象情绪失控,也可以鼓励他们多说,通过这种方式给他们关注,让他们恢复平静。

一位顾客买的车出了问题,他气冲冲地去找卖车给他的销售。顾客上来就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上回你们卖给我的是垃圾,你们的产品是什么破玩意儿,你们的服务烂透了,你们这群人都是贪得无厌的大骗子。

销售员说,请把你的情况跟我说说。

顾客有些惊讶,问道,你有功夫听我说?好吧,反正是你要求的。第一,上回你们发过来的GPS不能用。我送去修了,你们还给了我一个旧的,上面都是划痕,像垃圾一样。

销售员继续说,我能理解您为什么这么生气。除了这点,你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也可以一起告诉我。

顾客态度明显缓和下来,他说,好吧,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小事。我投诉以后,他们把我的那个GPS换了个好点的,但我这次来,是因为我老婆车上的那个GPS又出问题了,我发了邮件问他们,他们根本就没回我。

然后销售员说,这可能就是软件的问题,会提供一个补丁给你下载,如果还不行的话,我把电话给你,咱们再想办法,在这之前,你还有没有其他要跟我说的?

顾客明显已经没了脾气,他说:「哦,我就是对你们公司的服务不太满意,这回算了,或许以后会好起来吧。对了,很抱歉刚才冲你发脾气了,我知道那些事儿不是你的错。」

读完这段对话,我们会发现,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这位销售员都在鼓励顾客说出自己碰到的问题和心里的想法,话题的关注点始终都在顾客身上,最终,双方的沟通也开始正常起来。

三、让别人感受到尊重

每个人身边都有难沟通的人,他们可能是动不动就摆脸色的同事,可能是爱吵架的邻居或者是没事儿就嚼舌头的亲戚。

那你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总是不好说话吗?

这些摆脸色、爱吵架、嚼舌头的人严重缺乏自我价感值,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们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够重要,不够特别,他们想要感受到别人的尊重,一旦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会用像小孩子乱涂鸦一样,用这种方式去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予他们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自然会乐于和你交流。

有一次,作者正在跟一位经理谈事儿,他们正聊着,办公室助理冲了进来,说是有事儿找经理。这个助理平时很不招人喜欢,很多人认为她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果然,助理进来后说了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儿,并且不停地抱怨。

助理走后,经理向作者诉苦,说这个助理经常这样打断自己工作,让她烦得要死。作者就帮她分析,意思大概是,这个姑娘找你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她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觉得自己在公司里不重要,希望你能让她感觉到自己很重要。

作者又告诉这位经理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下次助理又来找你,你就让她先说几句,然后你再告诉她,你说的这些太重要了,我得专心地处理才行。可是我先没空,所以想请你两个小时候再过来。你去考虑考虑,想对我说什么,想让我怎么做。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我会非常乐意帮你做到的。

这位经理几天后告诉作者,她已经试了那招,很管用,那个助理之后也再没烦过她。

作者教的那个办法有什么高深的地方吗?没有,他其实就是抓住了人心,知道那个烦人的助理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所以对症下药,让她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很重要,满足了助理的需求,她自然不会再去烦别人。

怎样自然得体得给别人尊重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呢?书中提出了一个「肩并肩交流」的秘诀。

3.1 肩并肩交流

其本意是两个人交谈的时候,保持一种平等的交流状态。

我们都知道,人跟人之间是存在一种隐形等级的。比如说,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属、成功者对平庸者,这种隐形的等级很容易让沟通失衡。儿子在父亲面前,员工在老板面前,往往都难做到畅所欲言。

但书中讲的肩并肩交流并不单指字面上的意思,它其实是提倡一种平等的谈话气氛。如果你想让对方感觉很自在,无话不说,就应该主动去营造这种交流谈话气氛。

古希腊时代的大贤苏格拉底就非常擅长这一招。苏格拉底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古希腊远近闻名的人物,但他跟别人聊天时特却特别亲民,哪怕是跟社会最底层的人交流,他都不会高高在上地摆什么姿态。

他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一边跟别人散步,一边提问,直到对方自己找到答案。

肩并肩交流也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当下的沟通问题。

周末,一位父亲带着15岁的儿子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东西。跟许多这个年纪的小孩差不多,儿子不爱说话,他只顾着自己听歌。父亲跟他聊自己的工作和家里的一点事儿,但儿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两人的聊天像白开水一样寡淡。

父亲在谈到自己不喜欢的一个同事时,突然问儿子:「哎,你觉得你的朋友里头,谁最有可能闯祸?」这让儿子很是惊讶。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老爸只会问,你考试成绩提高了没有?你那花花绿绿的头发是怎么回事儿?如此,儿子还确认了一遍,「你说什么?」

父亲说,我想知道,你那些朋友里,有谁是特别喜欢冒险,一看就是容易惹事儿的?还有,为什么你觉得会是他?儿子没料到老爸会征询自己的意见,他想了想,开始非常配合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在之前是几乎没有过的。

为什么儿子的态度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原因就在于他觉得自己在父亲面前是平等的。

作者还特别强调,这种肩并肩的交流方式有三个注意事项:

  1. 不要辜负别人的信任。
  2. 不要跟对方争论。
  3. 要尊重对方的意见。

关于第一条,不要辜负别人的信任。这是什么意思呢?

公司老板想听听员工小张对公司的看法,为了让小张能畅所欲言,他特地邀请小张到外面的一家饭店吃了个饭。老板说的话也让小张很舒服,「咱们没什么老板员工的身份,我给这个公司卖力,你也是给这个公司卖力,有时候,我觉得你们出的力比我这个老板还要多。」

类似这样的话让小张受宠若惊。所以当老板问他,公司有什么让他感觉不爽的地方。他也放心大胆地说了,公司加班太多而且有时候还不给加班费,考勤太严格了,迟到10分钟就扣我半天工资。还有还有,有时候真有急事儿,请个假比西天取经还难。这些不好听的话,他一股脑地全给说了。

结果,小张并没有得到他想要听的回应。老板对他说,加班费这点还说得过,迟到罚款那得怪自己懒吧,还有,请假的事儿,哪个公司都一样,如果你请假公司就要批准,那公司不成菜市场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小张听完,顿时沉默,脸色变得难看起来,饭也吃不下了。

这个案例中,老板开头做的很好,以平等的身份,跟员工肩并肩地交流。但却辜负小张对他的信任。小张以为,老板是真心实意地想听自己的看法,而且不管说什么都没关系。但老板的后面的话却给他浇了一头的凉水。

这位老板显然辜负了员工对他的信任,以后他想找小张了解情况,估计小张也不敢再开口。

这便是让人感受到尊重的意义。你让别人觉得自己有价值了,受尊重了,别人才会放心大胆地说,一旦你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对人不屑一顾的态度,那就准备好吃闭门羹吧。

四、让别人感受到理解

让别人感受到理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在瞬间改变你们之间的关系,在那一刻,你用不着努力去了解对方,你已经赢得了他的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他就会在你面前敞开心扉,让你的倾听变得更有分量。

如何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理解呢?转换立场。

在跟别人沟通时,你想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并且说更多的话,不妨试着转换一下立场,把自己想成是他,然后站在这个立场上提问、引导他说话。

小贤是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也有能力做好法务助理的工作。但他就是很懒,图省事儿。所以工作都是马马虎虎,有时候还会推给别人去做。同事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儿会加班加点,但他到了时间就会早早下班。但是老板还是想挽留一番小贤。

所以,老板决定找小贤谈话,想听一听他的想法。这天,小贤被叫进了老板的办公室。刚进去,他就很担心,是不是老板发现他没有好好干活了?他内心很复杂,他想替自己辩解,但又有些害怕。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老板却对他说:「对不起,有些事情,我肯定做的不对,让你很沮丧,我愿意道歉。」

然后,老板说了一些自己的问题。半个小时后,小贤回到了自己的桌子前。开始变得努力起来,这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老板没有找员工对质,却去主动道歉。这其实就已经是给他发出了一个信号,我虽然是老板,但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所以,你如果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也可以理解。

如果我们的老板也能这么跟我们说话,估计大家都会松一口气,接下来,他要问什么,我们都愿意告诉他。

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谈话步骤,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理解。现在,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呈现这个步骤。

小孔最近在一个关键的新项目上很犹豫,有点畏首畏尾的。她的上司想知道为什么,就去找小孔聊天。这是第一步,体察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小孔回答说:「嗯,是有一点。」上司说,我很想了解你的心情。我猜,尝试这么一个新东西,你是不是有点害怕,是这种感觉吗?这是第二步,确认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小孔说道:「我不太好意思讲。可是你也知道,我不是很懂画图,一下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压力好大。家里也有点事,让我感觉一团糟。我现在有点扛不住了,我知道这个项目是个好机会,但我怕搞砸了。」这是第三步,让对方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上司说:我理解,事情都扎堆了,我在想,怎么样能让你轻松点,如果我让别人来教你画图,你会不会好点?这是第四步,告诉对方一个解决办法。

小孔说:这可是帮了我大忙了。如果他能帮我画一部分,那就更好了。

最后,上司打消了小孔心理的困惑,两人的对话一路延伸到了下一个项目当中,小孔对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这个步骤中的每一步都让小孔感受到了上司的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甩开包袱,并对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五、沟通技巧

作者还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别人的心扉,顺利地倾听到别人的心声。现在,摘选其中三个有意思的技巧进行述说。

5.1 主动向别人示弱

许多人都认为,想要赢得尊重就永远不能示弱。作者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他逐渐明白并认识到,这是自己年轻气盛时的错误想法,只有让别人看见你的软弱,别人才会让你看见他们的软弱,这是非常有利于沟通的。

往往是,你在示弱之后,别人也会放下心理的戒备,向你坦露自己的心声。接下来,只需要倾听你就能收获一次完美的交流。

作者刚学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进去,脑袋像死机了一样,根本没法思考。看到病人时,他还会恐慌。所以他去找自己的父亲,对父亲说,我不想上学了。父亲也没有把这当一回事儿,他问儿子,你是不是考试没及格,被学校退学了。

这话让作者很不舒服,他开始跟父亲争论。吵了几分钟,他放弃了抵抗。父亲建议,实在学不进去,你就去请个家教给自己开小灶,反正你要待在学校里。作者这下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自己再学下去肯定会疯掉,甚至是自杀。他对父亲说,爸爸,你没弄明白,我害怕。

说完之后,他哭了。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对他说,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和你妈妈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的。

一句简单的「我害怕」,让作者倾听到了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哪个父亲不爱自己孩子,儿子示弱之后,父亲把自己心里那块软弱的地方也说了出来。

示弱,它能让人们卸下心理防线,跟你分享更多的信息。

5.2 帮助他人摆脱压力

当一个人压力很大时又不愿找你倾诉时,你要做的是帮他摆脱这种压力,让他们能够恢复正常状态,并打开话匣子。

一个人被查出患了肺癌,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的情绪变得非常糟糕。医院给他请了两位精神医生,都被他轰走了。院方没办法,只能请作者出马。作者看到这个患者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根本就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因为没法接受自己得了癌症。

他没办法,他做了一张假名片,说自己是脑瘤科的医生。没想到病人很快就识破了他的伎俩。作者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问他,在这儿待着感觉是不是很糟糕?病人脾气非常冲,他大吼,你才不想知道。言下之意是,没人会关心他的痛苦。

作者非常坚定地说:「我也许是不想知道,但是,如果别人不知道你的感受,那你很快就会疯掉。」令他没想到的是,病人先是愣了一下,忽然咧嘴笑了笑,并对作者说,都已经这样了,还能坏到哪儿去,你坐下跟我说。

然后,病人开始向作者讲自己有多么生气,多么害怕。作者也不断地引导他摆脱这种压力。

那次谈话之后,病人开始配合医院的治疗,而作者也成了这个病人最喜欢的倾诉对象。

5.3 用填空式的问题拉近双方的距离

什么是填空式问题?

去商场买手机,导购员会问,您想买个什么价位的手机?这是一般我们能听到的问题,而填空式的问题是:「你心里能接受的手机价格大概是……?」

第一种提问方式会把交谈直接变成一场交易,而填空式的问题就不一样了,它会让你觉得,这就像是一段正常谈话中会出现的问题一样,你也不会心存戒备。

填空式问题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别人更有表达欲。

原理其实很简单。当你抛给别人一个填空式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你可能是真的对我的看法感兴趣。作者认为,这种问题特别适合跟客户之间的交流。他自己也经常用填空式的提问跟客户沟通。

有一次,某经纪公司的老板找作者做咨询。因为跟合伙人闹翻,公司流失了不少明星演员,这位老板想让作者帮忙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简单的寒暄过后,老板双臂交叉,等着作者问那些让人耳朵起茧的问题,你想达到什么效果?你是怎么规划时间的?你愿意花多少钱。

但是,作者问的是:「你考虑要请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是因为你想……」同时,他还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鼓励她回答。老板明显放松了警惕,她放下了交叉的手臂,身体向前倾,认真地说,因为我想把公司变成一个值得我回来上班的好地方,我还希望员工真心实意地为我工作,而不是迫于压力不得不给我打工。

如果你是个销售(我们每个人都是销售),不妨尝试用这种问题拉近自己跟客户的距离。你不需要向他介绍你们的产品有多好,你们的服务是多么地到位,你可以让他自己去填空,问问他,「您打算买这个东西,是因为……」或者这样问:「您找我们这样的公司,是因为你想……」问题点到即止,剩下的时间交给他,你只需要倾听就好。

后记

保持倾听是向对方传递一种「我在关注你」、「我想要了解你」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