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 | 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原创:Taraaa Taraaa
“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 源自自我的兴趣,以及尽管和主流的认知或价值观有区别,仍抱有对自我的清晰了解和认可;这才得以使他在日后漫长的寂寞岁月里能保有耐心吧,也使他能在一片喧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 不要多问理想怎么养,多问自己现在应该怎么样。
- 很多问题不会自己消失,不行动肯定是错误的。只要行动就有力量,哪怕只是行动的准备行动,唯有行动才能改变事情。
“逃逸速度”,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人造天体无动力脱离地球引力束缚所需的最小速度。
“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这是张一鸣微博里的一句话。他逃离平庸的逃逸速度是什么,又是如何训练的呢?我们来扒一扒。
01—穿越喧嚣独立思考
2002 年 12 月 24 日,南开大学。
平安夜,学校里充满着圣诞的气息。像往常一样,张一鸣抱着书本,走进了一间自习室。平日爆满的自习室今天轻松就能找到座位。外面偶有打闹的声音传来。他翻开一本传记,遁入自己的世界。
那一年,张一鸣大二。
外貌平平,不爱喝酒聚会,不会打篮球,也没有什么学生会经历。除了上课学习,就是看书敲代码。在学校里他显得有些不合群,不免内心失落。
这一年他读了很多书,其中不少名人的传记。
张一鸣在很多报道中说,读名人传记对他影响很大,培养了他的耐心,帮助他忍受寂寞枯燥的生活。
他诚然是耐得住寂寞的。除了学生时代重复的日子,还有几件事能反映。
2010 年 12 月 8 日,当当和优酷上市。这件事无疑对张一鸣有很大的冲击。他的许多朋友股票套现,走上了财务自由之路。
而彼时的他,27 岁,1年前刚刚经历了饭否网的关停,正带着 10 几个人的团队在创业“九九房”,面临着挑战、未知和焦虑。
当时如果有微信公众号,这位即将而立的重度信息需求者会不会被《你被你的同龄人抛弃了》这样的文章刷屏而失眠呢?
他在微博上写:
不被别人的成功打乱节奏,耐下性子做好脚下的耕耘,这是一种耐得住寂寞。
我在难以复制的今日头条,和张一鸣的信息帝国里提到,今日头条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一鸣一直在做好“个性化推荐”这一件事。而同时期的一些类似的资讯类 APP 做了很多花哨的尝试,例如社交阅读、社会化阅读等。
在一片喧嚣中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是一种耐得住寂寞。
他曾在母校南开大学的演讲中,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提到:
怎么面对枯燥的生活?> 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心灵鸡汤。> 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如果说有收获,就是发现那些伟大的人,在没有成为伟大的人之前,也是过着看起来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最后从点连成线,成就了他们。
人物传记培养了他的耐心吗?
我反而觉得,这个读传记的过程其实帮他完成了自我认知的确认。
因为如前面讲到的,大学时的他存在感低,甚至“感到失落”,可以推断经历过自我怀疑。而从名人传记中他看到:哦,原来他们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可能是经历、思维方式、性格等方面看到相似的地方,从而完成了自我确认:原来我这样也很好。
另外,张一鸣有好几条微博提到,要避免“差不多”这样的模糊词汇。说明他以前有这样的语言习惯。模糊词汇影响沟通效果、影响信息触达效果。
大胆猜测下,他对于信息分发、信息触达效率的兴趣部分是源自自己的困扰。可能曾经有过信息获取不畅的经历。
就像张小龙说的: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源自自我的兴趣,以及尽管和主流的认知或价值观有区别,仍抱有对自我的清晰了解和认可;这才得以使他在日后漫长的寂寞岁月里能保有耐心吧,也使他能在一片喧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02—忍耐寂寞
韩寒说,三十岁像一周里的周日,是个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很郁闷的时刻。轻松的周末即将过去,繁忙的工作在十几个小时后等着你,除了焦虑,你别无选择。
除了焦虑,别无选择。生活没有意思。
张一鸣的朋友也这么找他诉苦。
怎么忍耐寂寞、减少焦虑,除了上面说的尽早完成自我确认和找到兴趣,在他的微博里还有不少实在的方法论。
自己改变人生意思就很大。
但改变什么呢?
当你觉得迷茫了,静下心来做最基本的事情,阅读、健身、写作等,总是会有回报。
这个对他影响真的挺大的,他在今年字节跳动7周年演讲时也提到了。
以及,要保持行动力:
03—思维方式
关于张一鸣的思维方式,可能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延迟满足”,又或者是他像机器一样训练自己。这些有很多的报道我就不具体讲了。来讲讲其他的有趣的点。
张一鸣的微博上有很多对词汇、俗语的更进一步的反思。看着似乎是在琢磨语言,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认知、思维的反思。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到我们用隐喻来界定现实:
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 当我们按照它开始活动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更深刻的现实。
什么意思呢?
奇葩说第二季里,对于辩题 “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 蔡康永说:
今天我们的辩题…….它已经排除掉了我们讨论的一大批人,就是那些根本不在乎人生输赢的人,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那些想要人生快乐、幸福的人,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 想要成为人生赢家的人,是把人生当成是战场的人。> 他们在打仗。> 他们打仗靠什么?> 他们打仗靠武器……
他的话当时挺触动我。“人生赢家”这个词是默认了把人生当战场。而人生,也可以不看作战场。
你看,你对于人生的态度,可以取决于你所用的词汇、隐喻。
这就是对于日常的词汇、俗语等反思的意义。我们不加分辨地使用它们会形成一些未经审视的认知和价值观。而张一鸣对此有着清醒的反思。
另外,张一鸣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也很有意思:
对快乐的拆解:
这大概也是他延迟满足感的定义来源。
对“好奇”的拆解:
快乐的 3 种类别:
3 种企图心:
可以看到他喜欢将抽象的事情分解。这部分和前面所述有些类似,他讨厌一些定义模糊的词汇。(后面两个虽然是转发的,但也说明他认同这种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
另外,他还擅长用一种具象的东西来定义抽象:
1999 年 7 月,东莞。
那是个无所事事的高一暑假,伴随着焦灼的烈日,哀伤的情歌,少年的心事。
唯有手头的三本《在北大听讲座》,各种思想和信息的激荡驱散了寂寥,点燃了向往。
他在风中做好了起跑的姿势,准备穿越重力。
愿你也如那个少年。
参考资料: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