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开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2720/answer/1725954081
1.易经三问
本人资深易经爱好者,此回答为我的代表作。初稿耗时一个多月,于2021.2.11日除夕夜首发,34000余字,图片90张,持续更新,凝聚了我对于易经的热爱与执着,后面会继续更新我的一些新的学习体会。目前在知友的帮助下修改了18次,修改记录在评论区,欢迎你的宝贵意见,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简要的回答三个问题,我称之为【易经三问】。它们是:什么是《易经》,为什么要学《易经》以及怎样学《易经》。在怎样学《易经》部分,提出了【学易三法】。在这篇回答里,你将会得到一个系统的认识。
文章提出了好几个“三”,它们是【易经三问】、【学易三法】、【易有三易】。后面还将提出【易经三基】。
感觉太长的看易经三问部分也可。
光收藏不点赞是学不会易经滴,点赞后观看,养成好习惯,点赞后关注,我会很满足。
1.1《易经》是什么
你可能会觉得《易经》是算命的,这句话其实也没啥毛病,朱熹都说了:“《易》本卜筮之书”。
那么,我们学习易经是不是迷信呢?孔子说『善易者不卜』是什么原因呢?学会了易经能否预测未来、逆天改命呢?
在古代,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有限,那个时候占筮非常的盛行,人们对占筮也非常依赖,包括祭祀、战争、婚姻和政治等方面,遇事都要卜一卦。
在商朝,宗教巫术在当时的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将天神看做世界的主宰,认为一切现象都在天神的支配下运转。也就是『天命难违』。
到了周朝,人们对于天神的迷信基本没有啥改变,但是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那么愚昧无知了。
从商朝的龟卜到周朝的《易经》占筮,表现了人们的思想已经从原始的巫术获得了一定的解放,将理性活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首先,《易经》中的许多内容表明,人们开始对把握自己的命运增加了信心。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是很相信天神的,他们认为,个人的命运需要依靠天神的保佑,个人的吉凶祸福与天神的意志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个人命运已经不是绝对被动的听从于天命了。有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得事情结果发生变化。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泰卦的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
大意为:失去小的,得到大的,会吉祥亨通。
否卦的卦辞说: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大意为:不利于君子坚守正道,失去大的,得到小的。
也就是说,大小、否泰和吉凶,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深入研究《易经》后,我们会惊喜的发现,没有哪一卦是绝对凶险或者吉祥的,每一卦中都有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的道理,它告诉我们顺境时候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在逆境之中也不要畏缩不前。
之所以阴阳可以转化,是因为我们个体的吉凶祸福,只不过是天地万物因果链条上的一环而已,任何个体放在这个链条上,都没有绝对的吉凶之说。这和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一个道理。
周朝以前的龟卜,其中的卜辞“受佑”与“不受佑”界限分明,吉凶预言相当确定。在《易经》的卦爻辞中,明显增加了不确定性,即使卦爻辞不吉利,也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化凶为吉。这与后来马克思讲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道理。
此外,《易经》的卦爻辞告诉我们吉凶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劝诫和教训。
比如家人卦九三说: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它主张家庭生活应当严肃认真,防止轻浮,这样才能少生事端。
由此看来,《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了很多修身、为人处世等理性劝诫,对我们的把握命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才是我学习《易经》的主要目的。
《易经》体现了人们努力追求天命和人事的一致性,体现出了是在人为的观念。这对天神的权威是一种挑战,既然天道运行有规律可循,找到这些生活准则,就可以逆天改命。那么,我们何必还要依赖于天神的预测呢?
《左转》中恒公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想要趋吉避凶,其实是不需要占筮的。因为《易经》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一个不可以改变的固定结果,而是通过阐述阴阳对立统一的原理,揭示天、地、人变化和不变的规律。
提前预知所谓的一成不变的结果有什么用呢?好像我都知道了未来我们每一天的日子是什么样的,那么还有什么幸福感而言呢?
我们只需要知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在自身或者别人的吉凶中发现规律,吸取教训,并且发现吉凶转化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就能趋吉避凶。我们的命运自然就会慢慢发生改变,未来自然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善易者不卜』的原因。
1.2 为什么要学《易经》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50岁学《易经》,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孔子可不是要我们等到50岁以后再来学习《易经》,是什么时候学习它都不晚。
《易经》先后经历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中国顶尖圣人以及无数先贤之手,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上一节讲了,《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了很多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理性劝诫,对我们的把握命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易经》就像是中国最有智慧的那帮人,为我准备的一系列【锦囊妙计】。
这个锦囊妙计,我经常翻阅,常读常新。不同阶段拿来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当我犹豫不前时候,我读到《易经》的乾卦,它鼓励我要在珍贵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当我面临困境的时候,看一看《易经》的困卦: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
它告诉我要坚守正道,身处险境而心中保持和悦,遭遇困境而不改操守。
当我事业刚刚起步,面临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翻一翻乾卦中的“潜龙勿用”,它告诫我发展初期要小心谨慎、厚积薄发,不宜太冒头。
当我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想起来了乾卦中的“亢龙有悔”,它告诫我不可骄傲自大,否则会有悔恨。
这个锦囊妙计是我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遇到问题,我总会拿来阅读,从中寻找解答。
三阳开泰 去咨询
1.3 怎样学《易经》
有的人学《易经》的目的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修身养性,这个动机很好。
有的人学《易经》是抱着占卜的目的学的,这也无可厚非。
实际上,《易经》虽然一开始是卜筮之数,但是它本身,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学《易经》,我们都需要对它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用之前,先了解它,这样才能用的好。
在此,提出学习易经的三点建议,我把它称为【学易三法】,仅供参考。
1.了解易经发展历史,对易经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易学著作实在是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1911年以前的《易经》类古籍,就有2000余部[1]。易学著作参差不齐,易学作者也是鱼龙混杂。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队易学史和主要易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话该信,哪些观点有待商榷。这样我们在自学时会少走很多弯路。
2.以经传为本源
《易经》的根本对象就是经和传。古人读易,讲究经传一体,以传解经。《易传》是最早的解易著作,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和传的创作时代不同,《经》本是卜筮之用。《易传》的创作目的在于解经,是我们学习《经》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秦树沣说:“以经解画,以传解经;合则是,而离则非”。经和传需要结合,不能割裂来看。
3.象数应为义理服务
学习《易经》究竟要以象数为主,还是义理为主,是有争议的,象数派和义理派长期共存并斗争,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
《易经》的形式为象数,内容为义理。由于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象数与义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讲象数,目的在于阐发某种义理;谈义理,也不能脱离象数这种表现工具。
孔子说:《易》,我后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2]
大意为,对于《易》,我把占筮看做次要的,我注重的是探明《易》的德义。圣人深明(洞悉)神明的道理而创立了占筮(象),从而通晓了数(推演)的神妙义理,进而通晓数的德义(理)。坚守仁义之道立身处世。
孔子主张,观察象,推演数,其目的在于通晓义理,从而立身处世。孔子的这一主张,应是我们学易的正道。
以下是第三个问题的详细回答。如果觉得写得不错,不妨点赞关注,让其得到广泛的传播。
任何一门学问,入门前都需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涵、结构框架、发展历程等内容,易经更不例外。学习易经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尽量在本回答中一次性讲清楚。文末有彩蛋。
我总结了一套系统化学习《易经》指南,步步紧逼,由浅入深,包括八卦、64卦顺序结构、易经思维方式、易学发展简史以及书籍推荐等内容。可以帮你更深入、系统的入门易经。1、首先告诉你,为何她这么难懂。2、接着带你认清她名字的内涵。3、全面看清楚她的容貌。4、然后替你为她把把脉,理清她的两大脉络。5、偷偷告诉你她平常是怎么思考问题的。6、带你扒一扒她的感情史。7、最后送你一套追求女神攻略。
掌握了这套追女神宝典,保证你能与她结缘,并对她有一个深入、系统、全新的了解。
此回答为完整版,简略版链接如下:
全文内容结构图如下:
图1 内容框架
能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爱学习、爱思考、有智慧的人,不妨点个赞把这篇回答Mark一下再继续看。以便于以后更方便地找到本内容,也算是对我的一个小鼓励吧。
2.《易经》的文字特点
《易经》包罗万象,但是它的原文却很简洁,上下经64卦合计约5016字。《道德经》也很简洁,已5162字。
2.1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古代文字最早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其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这就是《易经》的雏形。后来刻在青铜器上,就是金文,再后来刻在竹简上,叫作籀[zhòu]文。不管刻在哪里,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是很高的。如果像现在这样,几十万的一本书放在古代,一字字的刻下来咋都需要个七八年。
图2 甲骨文
既要节约成本,又要把话说清楚,怎么办呢?古人就在文字上下功夫。
首先,尽量简略,不出现废字。类似电报,按字收费。比如,想告诉儿子:爷爷昨天晚上因为高血压生病了,现在正在老家市医院住院,赶紧回来看望。电报说:“爷病回”。80年代电报约1毛4一个字,连标点34字,一共需要4块7毛6,压缩后3个字就可解决,仅需4毛2。
其次,把每个文字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古人发现精简字数后,成本还是太高怎么办?于是古人就发明了一种叫做“意境”的东西。比如《易经》中的“易”,有简易、变易、不易等很多意思,通过文字,可以是比喻也可以是意象,给你指个方向,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易经·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图3 言不尽意
这种方式优势很明显,使得《易经》博大精深,可以让人无限扩展,并且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领悟也会随着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对《易经》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且《易经》可以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易经》的魅力所在。
当然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不足,不足之处是它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歧义。汉子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于此对应,逻辑语言要求抽象、准确,它的表达方式是唯一的。但是,对于描述诸如情绪变化等复杂的微观世界,逻辑语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了解了这一点后,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我们不能咬文嚼字,弄明白文字的大体意象就好,重点是结合实践去领悟文字的意境。但是不咬文嚼字,并不代表可以囫囵吞枣。具体原因,请看下一节。
2.2结合语境看本义
上一节讲了《易经》中的文字可以有很多意思,但是实际语境中并不代表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意思。这里的语境,包括语言习惯和历史环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在理解卦爻辞时,要充分考虑到《易经》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尤其应当注意当时文字真实的本义。就好像我们不能以当今某人所认为的“小姐”去理解《红楼梦》中的小姐一样。
比如,“匪夷所思”这个成语,出自《涣》卦六四爻辞:“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现在人们一般理解为:形容事情离奇复杂,是按常理所不能想象的。“匪”通非,学过古文的人知道,这个成语按照通假字的解释,是没有毛病的。
有的书是这么解释的:“涣散朋党,至为吉祥。涣散小团体而结成山丘般的大团体,这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最后一句话的解释,让我匪夷所思。
我们来看看“匪夷”的原义,“匪”原义为盛物之器,表示应当清除的物品,“夷”是蛮夷的意思,周朝初期,夷族人经常叛乱。因此“匪夷”在当时表示行为不正的夷族人。
因此,六四爻辞可以解释为:“瓦解敌人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成功,所以吉祥。征讨敌人时,遇到了聚集成山的人群的顽固抵抗,这正是行为不正的蛮夷之族所希望的”。
明白了这点之后,当我们看到《易经》中匪夷所思的翻译时,不妨抛开引申义,试着用卦爻辞的本义,并考察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放在当时真实语境中去理解,或许可以豁然开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但是付出得到的回报是可观的,也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易经》的理解,才能高于常人。
3.易有三易
《易经》的内涵,体现在“三易”上,即简易、变易和不易。
3.1简易
大道至简,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也是《易经》的精髓。《易经》中的“易”,是简单而容易的“易”,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作抓住主要矛盾。
《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干任何事情,尽量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个单位的规章制度越简单越好。有的公司,这规章,那制度,条条框框的管理条例不计其数。由于矛盾不突出,反而不好管理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你管住了这边,就得放下另一边,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到头来哪边都管不好。因此,杭州马提倡,公司每增加一条管理制度,就必须减少一条或者更多之前的制度。
现实生活中,最好的道理往往是简单而容易的,简单容易的东西往往最接近问题的本质。如果有人故弄玄虚,用“天机不可泄露”之类的说辞神秘化《易经》,我认为这有违易经中“简易”的原则,明显是在忽悠人。
3.2变易
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宇宙万物在阴阳不断转化中孕育产生,没有哪个事物可以孤立存在且一成不变,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易经》讲的就是变化之道,它是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而演绎出来的,总结的是自然的变化规律。《易经》64卦显示了自然界64中自然现象,386爻演化了386种动态的变化,每一卦的每一爻总结了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规律。
《易经·系辞上》曰:“天道变化,圣人效之”。《易经》正是通过64卦的结构以及爻辞,帮助人们知晓天道变化的道理。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认识和看待《易经》。
3.3不易
《易经》中的“不易”有两层意思:首先,《易经》阐述的道理,是宇宙、人生、事物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的。宇宙万物虽瞬息万变,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的不变的。
荣格说:“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周易》亘古常新。”
其次,宇宙万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效法和适应自然,不可过于改变自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尽管《易经》千变万化,我们要抓住其中不变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
4.《易经》的结构
4.1伏羲氏八卦
《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图4 八卦生成图
太极☯就是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是宇宙的本源。两仪指的是阴阳或者天地,在易经中表示为阴爻“ - -”和阳爻“—”。
太极生两仪为中国哲学思想对世界认识的前两步,从无到有为太极,也就是从0到1,这是无名天地之始;太极生两仪,“生”表示演化,太极演化为两仪。两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即:老阳⚌,少阴⚍ ,少阳⚎ ,老阴⚏ ,这四象分别象征夏、秋、春、冬。
在四象的基础上,再复生一阴一阳,就形成了八卦。分别为:乾☰、兑☱、离☲、震☳、巽[xùn]☴、坎☵、艮[gèn] ☶、坤☷。八卦其实就是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一种文字符号。卦就像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眼前,故称之为卦。八卦象征自然界的六种现象,《易经·说卦传》曰:“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图5 八卦
八卦是易经中常用的符号,大家最好可以记下来,朱熹有一首《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乾三连☰:三条横线连起来。乾象征天。三阳爻,有刚强坚固之象,三爻皆盈,故圆满、亭通;但坚硬易碎,有欠安之象。乾象征父、上层人物、有领导地位的人。
坤六断☷:三条横线中间砍断成六条。坤象征地。坤卦纯阴,性柔顺、静止、厚德,有顺畅之象。万物生于地,人资生于母、故为母。六爻皆虚,有软弱、破裂之意。坤象征皇妃、臣子、国民大众、老母、后母、妻子、妇女、农夫俗子、泥瓦工、小人。
震仰盂[yú] ☳:像一个仰状的盆子。震象征雷电。震卦两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表示一种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震为动、为雷。阴在上,有动荡不己的样子。一阳在下专静而动,故为专。阳爻动于初,锐利进取,故决断躁动。震象征长男、大男、指挥员。
艮[gèn]覆碗☶:像一个倒着的碗。艮象征山。艮卦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表面实内里虚,表示事物有阻碍,困难,停止不前。也表示事物一种向下的发展趋势,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必须谨慎,否则就要向相反方向发展。象征少男、小儿子、门卫、领头的。
离中虚☲:两阳爻中间有虚位。离象征火。离卦一阴爻居中,两阳爻在外,为外刚内柔,外硬内软之性情,有由中心向外发展的趋势、有离散之象。象征中女、文人、大腹便便的人。
坎中满☵:两头断开中间不断。坎象征水。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入,有隐伏、险陷、忧愁之象。水流通畅,故坎为通。象征中男、数学家、心理学家、苦者贫困者、娼妇、流亡者。
兑[duì] 上缺☱:最上面的横线有缺口。兑象征泽。一阴爻在上,二阳爻在下,外柔内刚,外虚内实,表示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的事物,的事物。兑为泽,故有吸收功能,容易与外界周边事物信息沟通。象征可爱的女孩,少女,朋友。
巽[xùn]下断☴:最下面的横线有中断。巽象征风。巽卦一阴爻在下,有深入地下,向内发展的趋势,象征一种飘动而有渗透性的事物。巽为木为风,树木根善伸入地下,风无孔不入,故巽为入。象征长女、处女、寡妇、教师、科技工作者、下肢无力者。
八卦中的阴阳概念是我国的重要智慧,《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世间万物因天地阴阳二气而生(一维),一直到两仪生四象(二维),四象生八卦(三维),这就构成了的完整的立体结构,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立体的,并包含位次顺序的四维关系。
4.2周文王64卦
阴爻阳爻为《易经》最基本的符号,八卦是《易经》的结果基础。周文王发现八卦并不能很很好的解释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于是将八卦(三画卦)两两重叠,变成了六画卦,形成上卦(外卦)和下卦(内卦)结合的卦体,八卦两两排列组合,就形成了《周易》的64卦,用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图6卦结构图
《易经》64卦每卦为六爻,自下而上,以初、二、三、四、五、上表明爻的顺序,阳爻为九,阴爻为六。阴爻叫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阳爻叫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每卦为6爻,另乾卦增加用九爻、坤卦增加用六爻,一共64*6+2=386爻。
64卦有哪些呢?朱熹有一首《六十四卦卦序歌》,《易经》六十四卦就是按照诗中的顺序排列的,记住了诗也就记住了卦序,感兴趣的可以记下来。不过记不住也没什么关系,比如我就记不住。
《六十四卦卦序歌》
乾坤屯[zhūn]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gǔ]临观兮噬嗑[shì kè]贲[bì],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dùn]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kuí],
蹇[jiǎn]解损益夬[guài]姤[gòu]萃[cuì],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xùn] ,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易经》中每卦有卦形、卦名、卦辞;每一爻有爻题、爻辞。所谓卦形,就是卦的形象;卦名,是对卦形的概括;卦辞,是卦的纲领,从总体上解释一卦的卦义。爻题,表明爻的位次和性质;爻辞,是对此爻的位置及与其他爻之间的关系阐明吉凶的断语。
图7 卦爻辞
《易经》中的爻辞,有环境的描述,有故事的叙述,也有事理的阐述,中间或者末尾经常加上一些占断辞,作为对我们的提示和警示。理解占断辞,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学习《易经》。
《易经》一共有九个占断辞,按照从坏到好的程度依次为:凶、咎、厉、吝、悔、无咎、利、亨、吉。吉和凶是最基本的判断。
图8 占断辞
“凶”在《易经》中一共出现了56次,凶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有所偏离才会导致凶险。比如节卦上六爻辞:“苦节,贞凶”。意为过于节制就会导致凶险。提示我们做事要掌握一个度,要不偏不倚,过度则凶。《易经》通过这个占断辞,以帮助我们寻求防范和规避凶险的途径方法。
“咎”在《易经》中出现多达98次,虽然出现这么多次,但大部分都是无咎的。为什么呢?《易经·系辞上》曰:“无咎者,善补过也”。因为人们因咎而悔,善补其过,有过则改,以至于无咎。
“厉”在《易经》中出现27次,有潜在危险之意。《易经》讲到“厉”时,总会换一个角度,就是避免“厉”去做事情,这样便会“无咎”。比如睽卦九四爻辞:“睽孤,遇元夫,交孚,历,无咎”。大意为:孤身一人在外,遇到一位阳刚的大丈夫,彼此诚心相待,即使有危险,最终也会无咎。
“吝”在《易经》中共出现20次,有艰难之意。比如同人卦六二爻辞:“同仁于宗,吝”。大意为:如果六二只与九五在这样的亲枝相处,就会有艰难。这一爻通过“吝”字,告诫我们,待人处事不可偏颇,不能任人唯亲,要宽以待人。
“悔”在《易经》中共出现33次,但是悔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无咎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还曰:“过而改之,是不过也”。人有了过错,最怕不知悔,不悔的结果就是凶险,及时悔改,可获吉祥。
4.3易传
《易经》有经文和传文两部分。卦辞和爻辞为经,解释经的是传,人称“十翼”。易传有十篇,是经的羽翼,是揭开《易经》的钥匙。
图9 易经组成
现在一般的《易经》书籍,为了便于理解,会把《易传》中的《彖》、《象》放入对应的每一卦中。那彖辞和象辞又是什么意思呢?彖辞,是判断卦义用的;象辞,是对卦象、爻象蕴含的道理做进一步阐释之文。
图10 象辞
5.《易经》中卦的位置关系
《易经》64卦错综复杂,但是卦与卦之间,每卦内部之间,爻的位置关系,都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能让我们更快更好的掌握《易经》。
图11 卦的位置关系
5.1卦与卦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说某件事情错综复杂,其实这个词就是源自《易经》。这里 指卦之间的变化很复杂,虽然复杂,但是它们的变化很有规律。
5.1.1错卦
图12 错卦图
“错卦”也叫“对卦”或“旁通卦”,错卦是阴阳交错的意思,就是把卦的每个爻求反,得到的卦为该卦的错卦。
错卦指的是立场一样,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相同。以错卦的道理看人生,有赞同就有反对,有得意就有失意。
64卦每一卦都有错卦,比如乾卦和坤卦,一个天,一个地。再比如离卦䷝ 和坎卦䷜ ,一个火,一个水,虽水火不容,但同时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1.2综卦
图13 综卦图
综卦也叫反卦和覆卦,就是将卦颠倒过来得到的卦。综卦表明立场有了改变,卦象也随之变化。
以综卦的道理看人生,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天风姤[gòu]卦䷫,颠倒180度的得到综卦为泽天夬[guài]卦䷪。姤代表遇合,邂逅就要抓住机遇不能犹豫。夬表示决断,果决,看好就要决定。因此姤和夬是相综的。
5.1.3交互卦
图14 交互卦
“交互卦”就是“错综复杂”中的“复杂”,也叫互卦。指的是一个六画卦中,除了内卦与外卦外,由二爻、三爻、四爻为互,三爻、四爻、五爻为交,交互卦由上自下重叠得到的卦为交互卦。交互卦体现事物内部的交互关系,对卦的起因有重要的影响,互卦的内卦是主观卦象,外卦是客观因素。
交互卦告诉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一个卦看了外卦和内卦,虽然两面都注意到了,但还不够完备。每卦的纵深变化,又会产生两个交互卦,这样一个卦看出四个经卦,这样看问题才会更加全面和透彻。
5.2卦内部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卦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来看一看卦内部之间有哪些关系。“承乘比应”反映的是,卦象内部相关爻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5.2.1承
图15 承
“承“为承上,烘托之意。多为阴爻上承阳爻,象征柔弱者顺承刚强者,或者贤臣辅佐明君。
承有三种情况:卦当中如果一个阳爻在上,一个阴爻在下,此阴爻对上面的阳爻为“承”;一个阳爻在上,数个阴爻在下,下面的阴爻对上面的阳爻为“承”;阴阳相同的两爻也为“承”。
5.2.2乘
图16 乘
“乘”与“承”相反,为乘凌,居高临下之意。象征小人乘凌君子,沉下欺辱君主,多不吉善。由此可见《易经》的扶阳抑阴的思想。
乘有两种情况:卦当中如果一个阴爻在上,一个阳爻在下,此阴爻对下面的阳爻为“乘”;一个阳爻在下,数个阴爻在上,上面的阴爻对下面的阳爻为“乘”。
5.2.3比
相邻两爻称为“比”,为比邻,比肩之意。相邻两爻,一个为阴,一个为阳,称为“正比”。比如水地比卦䷇,六四爻辞:“外比之,贞吉”。六四阴爻居阴位,得位,与九五爻有“正比”的关系,所以《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相邻两爻同为阳或者同为阴,则为“逆比”,同性相斥,则“逆比”得敌。比如比卦䷇,六三爻辞:“比之匪人”。参考1.2节,这里的“匪”不能翻译成非,而是不正派的人。为什么爻辞是亲近不正派的人?是因为六三上下两爻都是阴爻,为“逆比”。
5.2.4应
图17 应
“应”为内卦与外卦对应的呼应关系。六爻中,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六爻,有一种志同联盟的关系,称之为“应”。阴阳两爻之间称为“相应”,同性之间,无相求相得之意,称为“无应”。
如艮为山卦䷳中,初六与六四、六二与六五,为柔“应”柔,九三与上九,为刚“应”刚,同性之间,是为“无应”,故《彖》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5.3正中当位
《易经》中,“得中”、“当位”的概念尤为重要,每个爻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爻的吉凶。六爻中,奇数1、3、5位为阳位,偶数2、4、6位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叫“正”,也要“当位”;反之,则叫作“失正”或者“不当位”。
“正”表示事物发展遵循正道,符合客观规律。《易经》中不仅崇尚“正”,更加推崇“中正”、“居中”。六爻中,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的中位,称为 “居中”,这两爻的地理位置很优越,象征坚守中道,不偏不倚,我国的中庸思想与这里的“居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阴爻处于六二位,阳爻处于九五位,是为既“中”又“正”,称为“中正”,在六爻中是最好的象征。
《易经》六爻中,第二、五两爻吉辞最多,占吉辞总数的47%;凶辞最少,占凶辞总数的14%,说明位置居中带来的多为吉利。《易经》一般来说,当为则吉,不当位则凶,但是《易经》中“中”比“正更重要。即使不当位,但是处于“中”位,也有可能吉祥。什么情况下不吉祥呢?《易经》中还有时机的因素,即使居中位,适时则吉,失时则凶。比如水泽节卦䷻九二爻:“不出门庭,凶”。《小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说明九二失去了极好的时机。
6.《易经》中的思维方式
《易经》成书年代久远,了解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怎么认识世界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读懂《易经》。《易经》中的思维方式,虽然古老,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仍在运用它们,这些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基础。
6.1象形思维
图18 象形思维
《易经·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就是现象,“立象以尽意”就是通过“象”,来充分表达意念,并由此推论出深刻的道理,这与第一节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易经》的一切内容都出自“象”之中,它把自然界、社会和人各种现象和相互关系,都借助64卦表现出来。8卦就代表8种自然现象。
相、数、理是《易经》的基本范畴,河图、洛书既展示了象和数,又包含义理,是相、数、理的统一。
图19 河图洛书
相传伏羲“仰观天象”中的“象”就是来源于河图。河图和洛书是古人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易经·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20 河图
《易经·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都由天地之数变化而来。河图是1到10的十个数字排列组合,其中1、3、5、7、9奇数为阳,2、4、6、8、10偶数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为30,阴阳相加为55。
图21 洛书
《易经·系辞·上》曰:“叁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洛书是1到9的九个数字排列组合,其对角线、横线、竖线的数字相加均为15,共组合成八组15。
河图1到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到9数是天地变化之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依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
河图洛书中的阳奇阴偶,首次表达了《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对立统一的基本哲学理念。河图洛书上,包含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宇宙星象,有无数的传说和谜底等待我们去发现。
6.2整体思维
图22 整体思维
《易经》中整体思维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性,是一种象数理多维度结合的系统性思维;二是全息性,知其一,就可知全体。
在《易经》的思维框架中,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包含天、地、人三才的大系统。以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把人和自然放在统一的整体结构之中来理解人事的吉凶。《易经·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天生人,我们就应当顺应自然。因此《易经·系辞·上》曰:“崇法天,卑法地”。说明我们只有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效法自然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自然面前就消极被动了呢?《易经·系辞·上》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它告诉我们,探明自然规律,是为了运用规律,利用自然,发奋进取。
6.3循环思维
易经的循环思维,体现的就是“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规律。从八卦到64卦都反应出了物极必反这一对立转化的循环思维思想。如乾坤两卦象征刚柔的对立转化,泰否两卦象征否极泰来的对立转化。
《易经》64卦排列,从乾卦到未济卦,以大自然有序运动为其内在机制,首尾相连排成一个大圆圈。体现了大自然的运行,由最初的潜藏酝酿,萌芽生长,奋发茁壮,欣欣向荣,历经艰难考验,到达开花结果的极盛时期,然后由盈而亏,返回初始,重新开始,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充分反映出了《易经》的循环思维。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基本排序。先从12点钟乾开始,逆时针旋转到震,然后从乾右侧的巽开始顺时针旋转到坤。
图23 先天八卦图
图24 方圆图
此《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64卦的排序,其实和先天八卦图排序一致。圆图12点钟为乾卦,逆时针旋转。下卦为乾☰,上卦按照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基本排序;第九卦履卦下卦为兑,上卦按照基本排序,一直到复卦,这是前32卦。从乾卦的右侧姤卦开始顺时针旋转,下卦为巽,上卦按照基本顺序排列,一直到坤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64卦循环。
方图的排序与圆图一致,只是从最右下角乾卦开始,自右向左,然后自下而上,一直到坤卦。方图的对角线,自右下到左上,顺序与八卦基本排序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方圆图的顺序与《易经》原文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原文的顺序需参考朱熹的《六十四卦卦序歌》。
6.4模糊思维
《易经》文字特点决定了其模糊思维特性,《易经》指明大致方向,它给人以很大的解释空间和联想余地。模糊思维有分析的成分,却不以此为主,讲究一个“悟”字。
首先,《易经》取象庞杂,一个卦可以代表多个象,交叉重复,不够清晰。比如,乾卦既代表天、父、刚健,又可代表有领导地位的人,具有不确定性。这样就导致同一卦象,不同的人解释就不同,甚至相反。
其次,《易经》的卦辞爻辞文字很简短,缺少必要的说明,加上年代久远,当年写《易经》的人又没有针对我们写个说明书。因此在解释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模糊性很大。比如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有人认为是“万事亨通,有利于占问”的意思,还有人则认为应当解释为“元始,亨通,顺利,公正”。
模糊思维讲究定性分析,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易经》主张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事物间寻找规律和联系,注重对事物整体性进行把握,最终做出灵活的结论。
6.5权变思维
权变思维其实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易经》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具有日日更新,永无止境的特点。
《易经·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大意为: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称之为弘大的功业;日日自新和不断增善的精神财富,称之为盛大之德,天地阴阳交合生生不息的生长变化,称之为变易。
《易经·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表明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应当发生变化,经过变化,事物才不会停滞,这样才能永葆生命力。
因此,我们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看待《易经》。
7.《易经》的发展简史
这部分内容,我尽量做到有据可查,但是由于部分内容,易学界至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因此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易学著作浩瀚如烟,仅《四库》著录就有390部,2371卷。这部分旨在让你对《易经》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想被人忽悠都很难了。
7.1《易经》的起源及学派
图25 易经的起源及学派
关于《易经》的起源,主流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图26 三圣
上古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明了先天八卦,八卦最初是用来卜筮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就结绳记事,绘图传法,不断的累积、总结和验证。
中古殷商时期,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后天八卦,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卦。那时候已经有了文字,开始有了卜筮记录。
近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后人为《周易》作《传》,相当给《周易》写说明书,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易》。
《易经》确切的说还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周易》是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了。
后来研究《易经》的人越来越多,各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加上大家都想写书立说,宗派分立繁杂,逐渐形成了“两派六宗”。“两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他们都不满足于《易传》提出的体例,企图有所补充。这也是《易经》这部典籍在经学史上注疏最多的主要原因。
“象数派”中的三宗分别是:占卜宗,以先秦太卜、太史为主,主张用《易经》进行占卜;禨[jī]祥宗,以汉代焦延寿、京房为代表,主张用《易经》推算吉凶祸福;造化宗,以宋代陈抟[tuán] 、邵[shào]雍为代表,主张以《易经》之理,解释宇宙自然变化规律,进而预测人事之发展规律。
“义理派”中的三宗分别是:老庄宗,以魏晋王弼[bì]为代表,主张废除象数,以老庄的思想来解释《易经》;儒理宗,以宋代程颐、胡瑗为代表,主张借《易经》之理阐明儒家思想;史事宗,以宋代杨万里、李光为代表,主张以历史史实来解释《易经》之理。
7.2《易经》的历史传承
每个年代,《易经》都有其时代特色,可以总结为:先秦卜筮,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考据,近代科学。
图27 易经历史传承
7.2.1先秦易学
春秋前的《周易》就是单纯的卜筮之书,那时候就相当于经过数次验证、提炼得到的占卜笔记。笔记由专门的“占筮官”掌管,同时也被占筮官不断完善,一般人民很难接触得。孔子之前,并没有专门《周易》的说明书留存后世,只是在《左传》、《国语》等著作中有22条占卜实例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周易》才逐渐传播到民间。孔子50岁读《易》,“韦编三绝”,而后为《易》作传,系统的阐述了易理哲学思想。虽然孔子也会占卜,但是他更加重视《周易》中所阐述的精深哲理,并不注重占卜,提出“不占而已矣”。孔子的易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儒家的荀子也提出“善为易者不占”。
图28韦编三绝
《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的思想又渗透到了百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这说明在先秦时代,易学就开始产生了分化,占筮官们由于职责所在,重视占卜实用;而先儒们看重的则是《易》的德义。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占卜功能不仅是《周易》形成的重要原因,也在保全其免于秦火、得以传承的历史节点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7.2.2两汉易学
两汉时期,易学家辈出,易学发展非常兴盛。易学的真正的发展变迁、发扬光大,就是始于西汉,《易经》成为“群经之首”也是始于西汉。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设立五经博士,《易经》被定为“群经之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人们称《周易》为《易经》。
图29罢黜百家
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被称为“今文易学”派。所谓“今文”,就是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经学对《易经》的解释,倾向于把儒家宗教化,发挥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此派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易》视为一个定型的框架,大讲阴阳灾变。将《易经》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削弱了《易经》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代表作有《焦氏易林》、《京氏易传》。京房易学功底深厚,被后人成为“京房易学”。据说“六爻纳甲筮法”便是出自京房易学。
汉易还有以费直和高相为代表的民间易学,传承“古文易学”体系,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古文大篆[zhuàn] 。“古文易学”的倾向是反对用天人感应等神秘主义解释儒家经典,他们反对阴阳灾变论,着重阐述《周易》中的义理。开创了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的先河。费直虽擅长卜筮,但“述而不作”,只以《易传》文意疏通《周易》经文,不加任何发挥。到东汉时,“古文易学”逐渐取代了“今文易学”的官方地位,成了主流。代表作有《费氏易林》、《马融易传》。
与此同时,“谶[chèn]纬神学”也在民间流行,此派发展了孟京易学卦气说,吸收西汉元气说、阴阳五行说以及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解说《易经》,将卦气说和象数之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神学化了。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形成了与《易经》相呼应的《易纬》。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有《易纬·乾凿度》、《稽览图》。
此外,在儒家易学之外,黄老学说对《易经》的解释和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西汉以严君平、扬雄为代表,侧重阴阳五行变易之学;东汉以魏伯阳为代表,将卦气说同炼丹术结合起来,以《易经》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月体纳甲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以月亮的盈亏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成为道教易学的先躯。“黄老易学”一派对魏晋以后的道家易学影响深远,经过宋初道士陈抟[tuán]到邵[shào]雍等人,发展为宋明易学中的图书学派和象数学派。代表作有《太玄经》、《淮南子》、《周易参同契》。
东汉末年,分三国。虽战事频繁,但易学并未因此而荒废。吴国的虞翻,家传五代“孟氏易学”,同时兼容升降、纳甲、旁通、之正诸学说,融会贯通,开启“卦变”之先河。
魏国王弼[bì]继承了费氏“古文易学”思想,创立了“玄学”。他在解释《易经》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以老庄玄学观点解释经文,注重义理,文字力求简明,而抛开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不讲互体、卦气、卦变、纳甲和阴阳灾变等,从而开创了“义理派”之先河。提出“得意忘象、得象亡言”等,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从哲学史上看,此派易学又把《周易》经传纳入玄学领域,成为魏晋玄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表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论》等。
至此,易学各派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甚至还兼容了“神学”与“玄学”思想。
7.2.3晋唐易学
晋唐易学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郭璞、韩康伯、孔颖达、李鼎祚等人。
东晋象数学家郭璞,精通阴阳五行、风水堪舆、占卦卜筮。他主要研究“京房易学”,并将自己占卜的卦例汇集成《周易洞林》。据传风水学第一书《葬书》也是郭璞所著。
东晋玄学家韩康伯,继承并发扬了王弼的玄学思想。他认为《易经》是“明理之书”,提出了“八卦备天下之理”的命题,应当探寻象背后的义理,理是象的根本,进而排斥象数之学。王弼注《易》,未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韩康伯补之。韩康伯注《系辞》等传,不仅引用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阐发。唐孔颖达将王韩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成为正统易学,迄今仍广受推崇。
魏晋是古代易学史上一大转变时期,总的情况是从两汉经学,转向以老庄玄学解易的道路,成为易学史上的一大流派。玄学派的易学是这个时期易学发展的主流。这时候的象数学派,虽然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他们不满意以老庄玄学观点解易,同玄学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到了南北朝时期,两派虽有斗争,玄学派也占了上峰,但同时又出现了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趋势,从而为唐代易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了唐代,《易经》成为了当官者的决策指导书,同时也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籍。隋唐时期政治家虞世南曾说过“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唐代的易学,随着政治的稳定,易学研究出现了总结前人成果的新局
面,并且有综合两大流派的倾向,促进了两大流派的互相吸收和融合。
唐朝孔颖达,主张象为体,理为用,借以调和“象数派”和“义理派”两派的矛盾。并重新肯定了两汉“黄老”一派的元气说、阴阳说,还完善了王弼“玄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兼容了“神学”思想。孔颖达不墨守成规,而是对各家的说法,皆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所谓“去其华而取其实”。使得易学再一次经历大融合,各宗各派和平相处。代表作为《周易正义》。自唐太宗开始,即被官方定为正统易学,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周易》注解。
李鼎祚[zuò]博采秦汉至大唐其间三十五家易学之长,收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象数易学资料,为后世的“象数学”重新兴起保留了依据,备受推崇。李鼎祚偏重于汉代的象数之学,以纠正孔颖达偏重玄学的倾向。代表作为《周易集解》。
图30推背图
李淳风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只是坊间传说,历史无明确记载。李淳风易学领域主要著作《周易玄义》已失传,星象著作《乙巳占》尚存于世。袁天罡是著名的相师,其形象多见于戏曲小说、影视剧中。袁天罡是“称骨算命”法的发明人。
7.2.4两宋易学
两宋时期,是古代易学义理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时期,易学主要有四大流派。
一是以陈抟[tuán]为代表的“图书学派”,相传陈抟是张三丰的师傅,号称“睡仙”。“图书学派”其实就是用各种图式解释《易经》的原理。他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将《易经》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做到既能“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形成宋代所特有的“先天象数学”。代表作《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
二是以邵[shào]雍为创始人的“心易派”,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以心观物”的实验观察,用数学定量与《易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象数理占的结合与应用,来认识宇宙自然的生成过程,也被称为“数学派”。代表作《皇极经世书》、《梅花易数》。
图31梅花易数
三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胡瑗对邵雍之说不屑一顾,专注于人伦之理,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以儒家之理解说《易经》,纯粹且深厚,义理专精。代表作《伊川易传》、《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
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以“气”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发挥了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尤其是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代表作有《横渠易说》、《正蒙》。
图32 朱熹
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师,其易学中有理学之思,理学中有易学之蕴,两相辉映,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朱熹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合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各家之所长,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集理学之大成,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成为正统的儒家易学经典之作。之前提到的《八卦取象歌》、《六十四卦卦序歌》均出自朱熹。
易学发展到宋代,又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易学义理高度发展,形成了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
7.2.5元明易学
元明易学,就解易的基本倾向来说,仍然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流派。
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统治者为笼络汉族势力,启用一批汉族学者,大力提倡儒学,规定科举考试科目以朱熹注为标准答案。由此,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经学。
元代象数之学颇多创新。道教大师雷思齐,继承了邵雍的易学传统,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成为数学派解易的代表。而俞琰、张理和肖汉中等,主先有象而后有数,又发展了象学的传统。
元代张理继承北宋图书学派的传统,效法邵雍解易的学风,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和卦爻象的意义,企图将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后天图等揉合起来,提出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模式,用来解释世界的变化过程及其法则,成为元代象数之学的代表。
张理援引《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其易学图式,将医学知识同易学结合起来。试图揭示人体同天地之气、四时变化及饮食起居的联系,说明健康和疾病的原因。此种解释,表现了医易结合的新倾向,对后来医学以《易经》解释生理和病理起到了重要影响。
明朝建立之后,颁布《四书五经大全》,这标志着宋代的经学代替了汉唐经书《五经正义》,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
明代易学“象数派”以来知德为代表。来知德以象数为宗,强调气、理、象数相统一,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主张以象解易,从而使其从理学派中分化出来,成为明代象数之学特别是象学解易的
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一代大儒”,当时被称为“绝学”。代表作有《周易集注》,对后世影响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尤其对日韩易学影响颇为深远。
明末清初“义理派”以思想家王夫之为代表,修正易学义理,批判心学易学,继承了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对易象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把朴素辨证法推向一新的高度,建立了气本论。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大象解》。
7.2.6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由于历史背景等原因,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代汉易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在对《易经》经传文字的注释、考据、辑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作颇丰,形成了以考据学为中心的汉学。然而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是古代易学的衰落时期。
清代初期,康熙对《周易》非常重视,他从童年时就开始学习《周易》。康熙令李光地主持编纂《周易折中》,结合了朱熹《周易本义》和程颐《周易程氏传》的易学思想,同时综合自汉代至明代的二百多位易家学说,为清代易学增添了精彩一笔。
清代易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被称为“吴派”。倡导汉易,不做发挥,强调象数,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他们从宋学对《周易》经传义理的阐发,转向依汉易解经的学风重新注解《周易》经传。代表作有《易汉学》、《周易述》、《周易虞氏义》。
另一派以焦循为代表,被称为“皖派”。焦循不盲从汉易,而主会通百家之说,采其所长,在汉代象数之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另立解易新体例,提出比例引伸和假借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他重新解释了“经学”范畴,“性灵”得到了全面深刻的体现。焦循易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宇宙整体的动态画面:它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元素,经过有序的进化和积累生成的,而且一直处在生长过程之中,没有终结之时,是一个开放、不断扩大自身的系统。著有《易学三书》:《易通释》、《易章句》、《易图略》,意图在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易经》,在易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7.2.7近代易学
清末民初“象数派”以尚秉和为代表,尚秉和对《易经》的筮法、治易的根本等重大易学问题上,建构起自己独特的体系。尚秉和治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卦象解《易》,他认为,懂得了卦象才能掌握《易》理;不懂卦象而妄发《易》理,就失去了《易》的本义。成为近代沿用古代治易方法而自成一体的典型代表,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易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代表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易说评议》等。
高岛吞象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易学大师,他在监狱中研究《易经》7年,颇有当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味道。其代表作《高岛易断》是研究《易经》占断实例的一部著作。书中占例800余例,囊括国际关系、战争、经商、为官、丧嫁等,占断内容无所不包,而且是占无不验,令人拍案叫奇,在易学领域影响巨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清末民初“科学易”以杭辛斋为代表,他在狱中得长者指点,开始学习《易经》。杭辛斋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易经》,论证、对比、解释阴阳八卦与代数、几何、物理、统计等基本概念和一些定律的相似之处,开创了“科学易”的先河。其代表作有《学易笔谈》、《易数偶得》、《读易杂识》等。“科学易”的研究,大多限于用现代科学比附《易经》,很少用《易经》的思维方式去推进科学研究。
闻一多在古文字学和中国古籍研究中卓有成就。他的《周易义证类纂》代表了近代易学研究的新方向。其主要特征是不主象数,也不涉义理,专以文字考据解说《周易》,并从社会史料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在易学发展史中独辟新径,不仅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结论,而且开启结合历史研究《周易》的先河,对近代易学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中国因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丧失了文化自信,并将落后归罪于传统文化,很多人把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视为真理。《易经》被戴上了“不科学”、“迷信”的帽子,被大众妖魔化,成为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于此同时,有人反对“科学易”,认为《易经》对科学的发展没什么成效,反而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美籍华人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批评《易经》对科学发展有负面影响,并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1期发表。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却没有推演法。此看法迅速引来强烈反对,经学家们纷纷批评杨振宁不懂《易经》,外行装内行。
图33 波尔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丹麦人玻尔,在研究量子物理过程中,非常崇拜中国的《易经》。玻尔在1973年访问中国时,偶然见到带有太极图的令旗,他对太极图大加赞赏。自称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极图作为基本模式来阐释。他意外发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找到它他倡导的并协原理的足迹,《易经》中阴阳太极图被他认为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在国家为他受“骑象勋爵”时,他特地选择“太极八卦图”,作为他所得奖章的图案。
以南怀瑾为代表,主张对历史上的易学著作进行翻译、评述,融合儒、释、道思想,加上科学思想于其中,通过著作和讲座的方式,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代表作有《易经杂说》、《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易经》深受欢迎。
现代易学,在象数和义理两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呈现出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交叉研究的趋势。象数派以山东大学刘大钧为代表;义理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吉林大学金景芳、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还有北京大学的朱伯崑[kūn]。于此同时,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家也加入易学研究的队伍。
7.3《易经》书籍推荐(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易经》要有自己的侧重点。《易经》内容涉及象数理占等等,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能深入研究。一开始可以各个方面大致了解一下,然后专攻某一个方面。
这里提供了一些书籍参考,每本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涵盖了易学史上公认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典籍,可惜大部分书都已不再出版。
图34 书籍推荐
学习《易经》可分为三个阶段,由浅入深,从入门到精通。每个阶段选择部分感兴趣的书即可,排名不分先后,各个阶段也不一定要有明显的划分,仅供参考。
7.3.1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不建议一上来直接读原文,先要了解学习《易经》的基础知识,对《易经》体系结构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开始了解原文。
本文对易经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可以帮助你对《易经》的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01祖行《图解易经》
图35 图解易经电子版截图
此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去粗取精,一改过去版本深奥难懂,不知所云的弊病,含600幅精美手绘插图,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图解形式,以实用风貌展现《易经》的博大精深,给读者一个新鲜生动的完整《易经》版本。
系统图解的方式,对易的描述起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通俗易懂。其中还包括一些卜筮方法的图文介绍。
02谭晓春《漫画周易》
图36 漫画周易
本书并没有对《周易》的卦爻辞做逐字逐句翻译,而是采用通俗、生动的图文,化简为易,全面诠释了河图、洛书、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起源与原理。
不同文化、不同专业、不同社会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启发,读起来很轻松。
03张延生《易学入门》
图37 易学入门
作者张延生,兼职中华易学文化大会名誉会长、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曾带领团队对“特异功能”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将“特异功能”与中医经络学结合,有效解释了古中医“穴位”之谜。作者发动机专业出身,易学、气功等造诣颇深。在易学破除迷信中,贡献很大。
本书是根据张延生举办的“易经学习班”上的讲课录音内容整理而成。
作者将许多易学中传统的易学概念,在保持原来意义的基本上做了适当地延伸和发展。使其更适合具符合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分析、研究和发展的要求。同时,本书还从现代的数理化、天地生等领域,粗略地探讨了易学基础哲学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它们内涵的异同。按易学“求同存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将其共性及共通性的思想做了简便地介绍与归纳。
此书为易学的初学者,打开一个新的进入易学科学领域的大门。
04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图38 周易经传十五讲
廖名春为清华大学教授,师从易学大师金景芳,同时也是马王堆《周易》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此书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是北大发起,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此书分十五讲,能够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周易》这门学科的通识,可为读《周易》之入门。《周易》的特征、学《易》的意义、学《易》的方法,尽在其中。
05熊逸《周易江湖》
图39 周易江湖
熊逸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此书用最轻松的叙述、严谨的考证、直接的方法、简短的篇幅,来解读最晦涩的思想和费解的历史,让通晓“周易”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有趣!
在所有严谨的《周易》书中,没有比这本书更通俗的;在所有通俗的《周易》书中,没有比这本书更严谨的。实际上,这本书确实很有趣,值得一读。你不打算一读吗?
06刘大钧《周易概论》
图40 周易概论
刘大钧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
此书是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历代《周易》研究概况,前人研究《周易》的传统方法,及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本书还包括有关帛《易》及战国竹简《易》等出土考古《易》学研究的最新见解和成果。
我认为学习《易经》时,有必要对《易经》的历史、研究方法等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07朱伯崑[kūn]《易学基础教程》
图41 易学基础教程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篦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
此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全方位地介绍了《易经》、《易传》、易学、易图学中的思维方式、易学与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易学概况,清晰勾勒了易学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脉络,对易学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这是一本易学爱好者必备的入门之书,权威性和普及性俱佳。
08曾仕强《易经的奥秘》
图42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院长。
此书是曾仕强在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除了播出的内容之外,还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语录,以及电视上未播出的部分内容。这是一本《易经》的入门书、导读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以及懂了《易经》的道理后,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样意义。可以结合视频一起看,视频共8个,每个一小时左右。
虽然有人在知乎吐槽曾仕强,但我保留意见。我看过曾氏强的视频,作为易经科普,虽在权威性和学术性方面不是特别强,但也不失偏颇,尤其是普及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曾仕强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算是科普二者结合的相当好的了。
09南怀瑾《易经杂说》
图43 易经杂说
南怀瑾,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中国正统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此书是南怀瑾有关《易经》的讲记,风格比较口语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书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把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风水、命理等相关的知识都融汇进来,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内容。
作者功底深厚,学识丰富,其中有一些南怀瑾个人的独到领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味道极佳。不过,南怀瑾重领悟、轻训诂的特点在这本书里也有所体现,对于卦爻辞的解释不尽如人意。
10常秉义《易经图典精华》
图44 易经图典精华
常秉义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中外文学名著酷爱有加。步入易界,对象、数、理、占全面关注,并将易学原理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古为今用,取得许多开拓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此书将三千年易学史上最有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图典精华进行分类归纳,特别是对太极、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六十四卦象数符号系统的深层内涵与广义外延充分地加以开掘拓展。
此外,此书对易学基础理论和重要流派的精华以图典方式加以介绍,意在让广大读者从“易简”之理快速切入主题,进而登堂入室。
7.3.2进阶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对《易经》64卦原文,以及《易经》中的相数理等内容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
0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图45 周易译注
黄寿祺教授,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返闽后,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张善文,师从黄寿祺,国学功底深厚。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
此书参考了包括了汉代以来的主要易学代表作,将《周易》译成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对《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的注解都是经过了广泛对比和研究,而得出的较为适中的方案,严谨规范,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
在注解方面,引用了很多前人名家的注解,有助于帮助一般的读者比较容易地读懂《周易》。
02曾仕强《易经的智慧》(PDF版本不全)
图46 易经的智慧
此书也是曾仕强在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曾仕强针对《易经》原文来讲述《易经》的智慧,对《易经》原文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了现代化诠释,赋予了《易经》全新的生命意义。教授告诉我们,64卦代表了人生的64种情境,掌握这64种情境的应对方式,趋吉避凶,是学习《易经》的基本点。
可以结合视频一起看,视频共144集,每集一个小时左右。
0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图47 周易尚氏学
尚秉和是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书是对《周易》全文的注释。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认为《易》辞皆观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释《易》。除了依据《易傅》所取象外,又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特别是《易林》研究中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并提出覆象、半象等说话,用以解释《周易》。
本书以象解易,是象数派易经的经典著作,需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04孔颖达《周易正义》
图48 周易正义
此书为三位大家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合著。
王弼注《易》,未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韩康伯补之。韩康伯注《系辞》等传,不仅引用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阐发。唐孔颖达将王韩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定稿于公元563年。本书融合了众多经学家的见解,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自唐太宗开始,即被官方定为正统易学,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此书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周易》注解。有古文版和导读版可供阅读。
05李光地《周易折中》
图49 周易折中
李光地,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中进士,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关于此书,稍有文言文功底的都不难懂,类似于下面的介绍,如果能看懂的话,建议阅读。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故名《周易折中》,康熙御纂。
本书的特色是,对于每一爻,既有李光地本人的看法,又选录了其他家可供参考的注解,而不做过多点评,这留给读者很大的探讨空间,而不至于误人。
06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
图50 周易全解
金景芳金景芳,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
本书包括对《易经》、《易大传》的详细而通俗化的解释,以及金景芳对《周易》几十年来研究的心得体会。本书恪遵孔子作《易大传》所开辟的道路,纠正前人对孔子《易大传》的错误理解。金景芳并不否认《周易》是卜筮之书,而着眼点却不在于卜筮,而在于它内部所蕴藏着的思想。
文字畅晓易懂,道理深入浅出,是了解周易文字和儒家哲理,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07傅佩荣《傅佩荣解读易经》
图51 傅佩荣解读易经
傅佩荣,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和余英时教授。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50岁以后致力于研究《易经》。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等方面皆有成就。
此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将《易经》的64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08马恒君《周易正宗》
图52 周易正宗
马恒君,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汉语和古文献研究专家。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河北省书法协会、语言学会会员。
此书是为讲《易》而写的,试图把每一句话讲确定,每一个词落在实处,把问题讲明白,给读者确立一个学《易》可信可靠的基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提供一个愿意看下去且能看得懂的读本。书中的解读忠实于原典,忠实于历史,采取辨象证义即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传统解读方式,从象上理出一个头绪,探索出卦爻辞来源的依据,以减少臆解经书的随意性。
本书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周易正宗》很正宗。
09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
图53 周易知识通览
本书汇集了著名大学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给读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以参考。作者团队阵容强大,本书汇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社科院等学校教授,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辑,还有一帮博士硕士。《周易通释》和《周易知识通览》这两本书内容类似,前者600多页,后者1000多页。
最权威的易学大牛的周易研究专著,《易经》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仅看作者团队,这本书都让人无法拒绝。
10张其成《易图探秘》
图54 易图探秘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 2020年荣获“汤用彤国学奖”。
本丛书旨在全方位展现易学文化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采统阐述《周易》和易学的基本原理、哲学智慧,深入发掘易学与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内在关系,企图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揭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发展规律。
作者对卦图、河图洛书、太极图进行深度揭秘,为我们打通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的通道,值得一读。
7.3.3高阶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对《易经》主流学派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结合古文原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领悟,同时要注重实践与运用。
01朱熹《周易本义》
图55 周易本义
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之集大成者。
这本书虽然兼讲象数与易理,但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此书释卦爻辞,都是从占筮的角度入手,但重点在于解说卦爻辞,其特色是注重文义,言简意赅,未通之处宁可存疑,也不穿凿附会,表现了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
《周易本义》成书之后,流传甚广,一度成为元明两代科举考试标准用书,是易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02高岛吞象《高岛易断》
图56 高岛易断
高岛吞象高岛吞象,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
《高岛易断》是研究《易经》占断实例的一部著作。书中占例800余条,囊括国际关系、战争、经商、为官、丧嫁,占断内容无所不包,而且是占无不验,令人拍案叫奇。
百余年来此书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易学领域影响巨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03李鼎祚《周易集解》
图57 周易集解
李鼎祚是唐朝中后期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象数之学兴盛于汉代,它是《易经》的一个开放的包容极大的体系,是其理论与智慧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应价值。本书出现的本卦卦象、覆卦卦象 、体卦卦象之错综复杂、精采纷呈,充分表现了象数学思维的巧妙和机变的智慧。
此书为研究唐以前象数学的必读之书。
04郑玄《易纬·乾凿度》
图58 易纬·乾凿度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易学和哲学著作 ,用象数方式编织的天道观 ,不仅包含了阴阳卦气思想,同时还继承了老子和《中庸》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儒家的价值理想。
此书是我们研究汉代《易经》不可或缺的资料。
05张其成《易学大辞典》
图59 易学大辞典
这是我国第一部易学大型工具书,全书分为总论、经传、义理、象数、术数、人物、著作、百科,共八个部分。该词典不仅收录《周易》经传及其历代重要的注释,而且收录与“易”有关的内容,例如卦气、太极图、河图洛书、占卜、筮法、奇门遁甲、堪舆风水、器物建造等。1992年出版,现已绝版。
全书共173万字,内容广泛,你可能不会通读,但是如果你有某个《易经》相关的问题要查询,别忘了这本书。
0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图60 周易集解纂疏
李道平是清代经学家,字遵王,号蒲眠居士。嘉庆戊寅年(1818)举人。
此书是十三经清人注疏的第一部,包括周易集解纂疏诸家说易、凡例、卦气、消息、爻辰、升降、纳甲、纳十二支、六亲、八宫卦、纳甲应情、世月、二十四方位、上下经、易传等。
此书为繁体竖排半文言,阅读有一定的门槛,象数部分多于义理,是深入研究象数的必备之书。
07王夫之《船山全书》
图61 船山全书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本书与易经相关的有《周易内传》、《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和《周易外传》四部分。这部高度凝练、博大精深、功力浑厚的著作,打破了传统《易》学研究的格局。在该书中,王夫之既重象数,也重义理,更从各个方面以《易》理为准则,总结历史上各个时期正反的经验与教训,为人君治国平天下提供借鉴,或为士民立身处世砥砺其志趣。
曾国藩曾为《王船山遗书》做序。此书为繁体竖排半文言,是《易经》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0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四卷本
图62 易学哲学史
朱伯崑认为,在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理论思维基本上是通过易学来锻炼的。因此研究中国哲学而不研究易学,就不能深入把握中国传统理论思维的特点。正是基于此,朱伯崑举十年之力,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易学哲学史》。
此书系统研究了《周易》经传所蕴含的哲理,从义理辨析的视角全面梳理了《周易》原典的诠释,以及由此形成的从先秦到清代乾嘉时期易学理论流变史,重点探讨了历代易学的宇宙观、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并旁及其他相关问题。是易学史研究领域重要著作。
朱伯崑是著名的易学家,是易学哲学领域的奠基人,他的易学哲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了,这是朱伯崑的第三部推荐著作。
09张载《横渠易说》
图63 横渠易说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此书著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他认为世界本源是太虚一元之“气”,万物皆由“气”聚散变化而成。其以“气”为万物之本的唯物论观点已经基本形成,他认为“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凡有皆象,凡象皆气”。
此书是研究宋代易学思想及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北宋和整个易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10两派六宗代表作
两派六宗的主要作品,多为古籍,还有部分导读或者解读书籍。这些作品在易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是全面研究易学的必备资料。
占卜宗:先秦易学家,基本没有留下易学著作,《左传》、《国语》共记载了22条春秋时期《易经》占筮记录。
禨[jī]祥宗:代表作有京房的《京氏易传》、焦赣的《焦氏易林》。
图64 京氏易传
图65 焦氏易林
造化宗:代表作邵雍的《康节说易全书》(包括《皇极经世书》、《梅花易数》、《鱼憔问答》、《紫微斗数》、《河洛真数》、《铁板神数》、《邵子神数》、《伊川击壤集》),中国五大术数之三都在这里了;来知德的《周易集注》。
图66 康节说易全书
图67 周易集注
老庄宗:代表作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图68 周易注
图69周易略例
儒理宗:代表作程颐《伊川易传》、《程氏易传》。
图70 伊川易传
图71 程氏易传
史事宗:代表作杨万里《诚斋易传》。
图72 诚斋易传
8.易经书籍推荐(精简版)
本章在在第七章38部经典书籍的基础上,精选了17部《易经》书籍,作者都大有来头,作品自然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大致排序是阅读难度由低到高。
图73 书籍推荐(精简版)
01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廖名春为清华大学教授,师从易学大师金景芳,同时也是马王堆《周易》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此书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是北大发起,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此书分十五讲,能够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周易》这门学科的通识,可为读《周易》之入门。《周易》的特征、学《易》的意义、学《易》的方法,尽在其中。
图74 周易经传十五讲
02朱伯崑[kūn]《易学基础教程》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篦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
此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全方位地介绍了《易经》、《易传》、易学、易图学中的思维方式、易学与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易学概况,清晰勾勒了易学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脉络,对易学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这是一本易学爱好者必备的入门之书,权威性和普及性俱佳。
图75 易学基础教程
0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黄寿祺教授,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返闽后,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张善文,师从黄寿祺,国学功底深厚。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
此书参考了包括了汉代以来的主要易学代表作,将《周易》译成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对《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的注解都是经过了广泛对比和研究,而得出的较为适中的方案,严谨规范,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
在注解方面,引用了很多前人名家的注解,有助于帮助一般的读者比较容易地读懂《周易》。
图76 周易译注
04孔颖达《周易正义》
此书为三位大家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合著。
王弼注《易》,未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韩康伯补之。韩康伯注《系辞》等传,不仅引用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阐发。唐孔颖达将王韩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定稿于公元563年。本书融合了众多经学家的见解,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自唐太宗开始,即被官方定为正统易学,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此书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周易》注解。有古文版和导读版可供阅读。
图77 周易正义
05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
金景芳金景芳,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
本书4包括对《易经》、《易大传》的详细而通俗化的解释,以及金景芳对《周易》几十年来研究的心得体会。本书恪遵孔子作《易大传》所开辟的道路,纠正前人对孔子《易大传》的错误理解。金景芳并不否认《周易》是卜筮之书,而着眼点却不在于卜筮,而在于它内部所蕴藏着的思想。
文字畅晓易懂,道理深入浅出,是了解周易文字和儒家哲理,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图78 周易全解
06马恒君《周易正宗》
马恒君,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汉语和古文献研究专家。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河北省书法协会、语言学会会员。
此书是为讲《易》而写的,试图把每一句话讲确定,每一个词落在实处,把问题讲明白,给读者确立一个学《易》可信可靠的基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提供一个愿意看下去且能看得懂的读本。书中的解读忠实于原典,忠实于历史,采取辨象证义即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传统解读方式,从象上理出一个头绪,探索出卦爻辞来源的依据,以减少臆解经书的随意性。
本书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周易正宗》很正宗。
图79 周易正宗
07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
本书汇集了著名大学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给读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以参考。作者团队阵容强大,本书汇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社科院等学校教授,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辑,还有一帮博士硕士。《周易通释》和《周易知识通览》这两本书内容类似,前者600多页,后者1000多页。
最权威的易学大牛的周易研究专著,《易经》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仅看作者团队,这本书都让人无法拒绝。
图80 周易知识通览
08张其成《易图探秘》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 2020年荣获“汤用彤国学奖”。
本丛书旨在全方位展现易学文化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采统阐述《周易》和易学的基本原理、哲学智慧,深入发掘易学与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内在关系,企图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揭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发展规律。
作者对卦图、河图洛书、太极图进行深度揭秘,为我们打通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的通道,值得一读。
图81 易图探秘
09朱熹《周易本义》
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之集大成者。
这本书虽然兼讲象数与易理,但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此书释卦爻辞,都是从占筮的角度入手,但重点在于解说卦爻辞,其特色是注重文义,言简意赅,未通之处宁可存疑,也不穿凿附会,表现了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
《周易本义》成书之后,流传甚广,一度成为元明两代科举考试标准用书,是易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图82 周易本义
10高岛吞象《高岛易断》
高岛吞象,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
《高岛易断》是研究《易经》占断实例的一部著作。书中占例800余条,囊括国际关系、战争、经商、为官、丧嫁,占断内容无所不包,而且是占无不验,令人拍案叫奇。
百余年来此书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易学领域影响巨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图83 高岛易断
11李鼎祚《周易集解》
李鼎祚是唐朝中后期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象数之学兴盛于汉代,它是《易经》的一个开放的包容极大的体系,是其理论与智慧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应价值。本书出现的本卦卦象、覆卦卦象 、体卦卦象之错综复杂、精采纷呈,充分表现了象数学思维的巧妙和机变的智慧。
此书为研究唐以前象数学的必读之书。
图84 周易集解
12王夫之《船山全书》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本书与易经相关的有《周易内传》、《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和《周易外传》四部分。这部高度凝练、博大精深、功力浑厚的著作,打破了传统《易》学研究的格局。在该书中,王夫之既重象数,也重义理,更从各个方面以《易》理为准则,总结历史上各个时期正反的经验与教训,为人君治国平天下提供借鉴,或为士民立身处世砥砺其志趣。
曾国藩曾为《王船山遗书》做序。此书是《易经》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图85 船山全书
13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朱伯崑认为,在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理论思维基本上是通过易学来锻炼的。因此研究中国哲学而不研究易学,就不能深入把握中国传统理论思维的特点。正是基于此,朱伯崑举十年之力,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易学哲学史》。
此书系统研究了《周易》经传所蕴含的哲理,从义理辨析的视角全面梳理了《周易》原典的诠释,以及由此形成的从先秦到清代乾嘉时期易学理论流变史,重点探讨了历代易学的宇宙观、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并旁及其他相关问题。是易学史研究领域重要著作。
朱伯崑是著名的易学家,是易学哲学领域的奠基人,他的易学哲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图86 易学哲学史
14邵雍《康节说易全书》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北宋五子”之一。他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对《周易》有独到的理解。
全书包括《皇极经世书》、《梅花易数》、《鱼憔问答》、《紫微斗数》、《河洛真数》、《铁板神数》、《邵子神数》、《伊川击壤集》。易经术数之大作。其中《皇极经世书》,最为经典。
图87 康节说易全书
15来知德《周易集注》
来知德,明代理学家、易学家,著名诗人。被后世尊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他的《易》学成就独树一帜,时称“绝学”,“孔子以来未曾有”,对后世影响很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
本书共分继承了朱熹的理数之学而更加详细,侧重取《系辞》“错综其数 ”以论象,以象数阐释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纵横推演,以象数错综变化,按图索骥。
为学《易》者洞开了门,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之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四圣”原处,震惊《易》林,故《周易集注》当时被称为绝学。
图88 周易集注
9.后记
其实这篇文章我用了8天就写好了,后期修改校对用了十天左右时间,后来又放了一周。对内容斟酌再三,总觉得还不够完善,深知易学之复杂,唯恐对你产生哪怕一点点的误导。
回想起当年硕士论文,初稿只用了一周就完成了,当然不包括前期的实验。修改用了一个月,后来盲审老师对我论文一顿吐槽,无奈又修改了一个周。最后明评老师夸奖我的论文写作功底,他说写作方面是他见过的学生里是最好的了。虽为硕士论文,文字写作被人肯定(虽然我自己清楚,我的写作水平一般般),也算是另一种鼓励了吧。这也是时隔6年后,我开始尝试写作的动力之一。
我学易多年,虽师出无门,但也算得上是骨灰级爱好者。我本科虽工科出身,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古典文学的酷爱,尤其喜欢易学古籍的收藏和阅读。由于居住地不稳定的缘故,我会寻找古籍的电子版,没有的话,我会自行扫描,因此积累了大量经典易学资料。推荐的书每本我都有电子版或者扫描版。
既然是自学,不太建议一上来就学习四柱、梅花、紫微、六壬之类,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学习它们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功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才会有更好的辨别能力,就知道应该学习哪些了。
以《四库全书》为例,易学著作的正统部分,都列在经部第一。而与圣人之道无关的易学著作,列入子部术数类。这种重“道”而轻“术”的取舍,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一直抱着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普易经这件事,力求做到有理有据,但学识所限,难免会有纰漏之处,欢迎提出有理有据的反对意见。
每个人对《易经》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谓是“见仁见智”。我在学易的过程中是理性多于感性,自认为与易学专业人士相比,学术性和专业性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努力的主要方向。只希望读者切勿笼统接受,需有所辨别。即使是专业人士的观点,由于所处的立场和动机不同,难免会有所偏颇,也不可全信。这里引用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的一句话: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彩蛋来了:
本回答历时一个多月,34000余字,图片90张。
承蒙不弃,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以文会友,相遇是缘。如果你觉得回答还不错,不妨花0.1秒点个赞再走。
祝你点了就火,赞了就泽, 关了就遇上上签!
1、曾仕强《易经的奥秘》;
2、号称“帝王之术”的奇门遁甲入门经典《神奇之门》(张志春);
3、横排汉字简化版《周易浅述》(清)陈梦雷;
4、野鹤老人《增删卜易》;
5、苏轼《东坡易传》;
6、刘攸红《神秘的五行》;
7、庞朴《帛书五行研究》;
8、谢松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创作声明】:该文章首发于同名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三阳开泰,它有自动回复功能。
该问题的扩展阅读:
学周易有什么用处?
如何在三次内将《易经》64卦倒背如流?
想学易学,入门有什么书籍推荐?
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为什么很多研究易经的人不建议占卜?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玄学存在吗?
参考文献:
[1] 张延生.周易入门[M].团结出版社,2005.
[2] 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3] 刘大钧.周易概论[M].巴蜀书社,2010.
[4] 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5]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M].东方出版社,2012.
[6] 金景芳.周易通解[M].长春出版社,2007.
[7] 南怀瑾.易经杂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 陈树文.周易与人生智慧[M].清华大学版社,2012.
[9] 张其成.易学大辞典[M].华夏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