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作者名:古典
前言
本书从社会的角度解释个人的成就和成功,主题就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以作者最近 5 年来学习的底层数学、进化论、系统科学的框架,配合身边高手的案例分析、结合生活的场景,把高手的心智和技术展现给我们。理解规律,引入资源,完成自己的跨越式成长,成为真正的高手。
一、探寻暗箱
网络、人工智能对于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和竞争力的改变,以及人类是通过“外包大脑”完成一次次的进化。在未来的时代,我们该抓住什么趋势,又应该规避什么风险?让我们打开大脑思维,探寻高手的暗箱。
1.1 时代特征
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借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跃迁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层规律,激发了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
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 —— 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这些人就是时代的高手。
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跟电脑“深蓝”对弈,“深蓝”最终以两胜一负三平的成绩获胜。当时人类世界一片哗然。在20年以后的2017年,谷歌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跟围棋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下棋,也赢了。
但这次我们的媒体论调变得比较轻松,而且还蛮乐观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逐渐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机器真的已经在很多领域比人强了。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1.2 高手暗箱
过去出门,我会花半个小时记下我的航班、航站楼、目的地酒店、坐什么车、当地有什么好玩的等信息;今天,我会花几分钟找到一个能提供这些信息的App。过去听完演讲,我会记录下演讲所有精彩要点,今天我会发邮件索要PPT,然后打上标签丢入我的知识管理库,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
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联机的独立思考,人机合一。
在书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识放到脑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很容易获得的年代,如何检索到知识更重要。
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大卫•霍克尼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画家、艺术评论家和摄影师,国际画坛的大师之一。他的著作《隐秘的知识》,书里有清晰的证据显示,16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在使用暗箱。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肯定了暗箱技术。
在今天的时代,基于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通过法则,实现跃迁。
“高手”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暗箱”。
1.3 外包大脑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的一个研究证实,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不太会去记住那些琐碎的知识。与此相对的是,他们更有可能会记住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信息。比如用地图类APP搜索出目的地的路线、乘坐的交通工具、需要花费的时间等。
很多企业都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减轻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不再购买打印机,而是租用打印系统服务,根据打印的页数按照量级结算费用。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是如此,以前我很喜欢用纸笔书写记录,现在更偏爱利用网络记事本记录,即便设备丢失,但是网络没有断掉仍然可以随时调取需要的信息。
同时会出现另一个担忧,万一打印的机密文件或自己的信息泄露了怎么办,我想这应该是另一个命题,关于信息安全的命题,有机会我们再来阐述相关内容。
所以每个变革时代,在每个大脑外包的巨大机会面前,人类都会出现焦虑和恐慌。
这些在新时代高手必备的认知、一定要理解的社会规律,以及必须掌握的技能。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
二、守住机会并保持不败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会变多,但是成功概率变小的社会,在这个时代,该如何识别自己的机会?如何做好选择?如何培养竞争力?我们从高手战略出发,分析高手们如何守住机会并保持不败的。
2.1 聚焦更少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我也一直支持一个观点,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的一流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研究战略领域的最佳人选,过去是将军们,今天则有可能是最一流的投资人,投资人是战略高手,他们需要在成千公司、十多个领域里高频地选择,判断投入产出比。
反过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不需要这种判断力呢?所以,我们要向投资高手学习人生定位和发展的个人战略能力。
歌德说:“如果你要指点四周风景,你先要自己爬上屋顶。”
只有站在顶端,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大部分的站位决定了你只能看到街景,看不到风景。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第一线的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去聚焦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2.2 好战略
好战略就是达成“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资源,互联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研究调查了100多个老师,包括来自大学、中学以及新东方等其他培训机构最优秀的老师,综合出5项核心技能,每个好老师都有这5项技能:专业知识、课程设计、呈现能力、个人魅力、积极心态。
根据这5项核心能力,设计出一个“教师之轮”培养体系,提升老师这5项能力,通过“教师之轮”体系培养新老师的效果很好,教师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教师之轮”看到了所有教学要素:先学会每个子模块的20%的精华,整体形成个人优势。 新东方精神是让最优秀的20%的老师形成互联的小圈子,整体形成企业气质。
其实无论是教师的个人成长、个人品牌的成长还是机构的成长,都符合一个原则——专注高价值的头部。
2.3 幂律法则
幂律无处不在,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持续地抓住重点,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
你若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公司的小部门工作,你的部门其实有重点。每天的工作看上去都是同样无聊,其实也许和某个领导某个时刻的沟通特别重要,会影响你一辈子,而其他工作可能做到80分就很好。
同样你读一本书,也一定有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一旦看明白了,就抓住了书的大部分。
以二八法则为例。大家只知道20%投入有80%的收益,其实进一步想想,这20%里依然遵循二八法则,有20%的20%。同理再推进一层,我们可以找到二八法则的三次方:找到20%的20%的20%,收获80%的80%的80%,稍微有点绕口,但是此时你的效率是别人的64倍。
当然,最难的是在变化的世界里持续找到那核心的20%。这个最难,但也最有价值。一家公司从天使投资到B轮,天使投资人大概会以100倍收益退出,付的就是这个当年发现20%的钱。
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幂律分布的特征是高度不平均且分形,这意味着每件事都要找到杠杆点。
2.4 头部效应
在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其余的30%。
头部会带来很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会提高你能力的溢价,带给你更高的收益。就好像唱卡拉OK时话筒不小心靠近音箱,微小的声音会放大到吓你一跳。
回想当年漫天遍野的视频网站,现在只有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等几家富有活力; 3000 多家团购网站只留下大众点评和美团;多家网约车公司只留下滴滴。
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很多投资人只投每条赛道的前两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个领域有人能获胜,那一定是头部的人。
头部=高价值×高优势;抢占头部、持续迭代。
头部效应三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思考差异化优势;从最近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
2.5 专注
想象一个聪明人,精力是别人的两倍,智商是别人的两倍,这够厉害了吧。
但一旦这个人分兵3个目标,他就马上会在这3个领域分别被3个综合能力不如他的选手击败。这就是聪明人的最大诅咒——贪婪而不专注。为什么专注这么难?
因为越是聪明人,眼界越开阔,面临的机会越多,可能越多,领域越多,一做就有小成,轻松歼灭低级选手,更加觉得自己厉害,所以越发不专注。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全力学习互联网金融的运营,闲时写作散播影响力,争取成为年青一代的头部。不要被企业大小所迷惑,抓住高价值——高优势的机会。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
2.6 持续迭代
曾国藩打仗的心法就是“守拙”,不取巧,不搞四两拨千斤。他不懂兵法,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
比如说今天一个湘军首领接到任务,迅速拿下南京。这个首领跑到南京城下,不进攻,先扎营,挖战壕。太平军一腔热血,希望跟湘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吃鸡大战!一看人家湘军,挂着勤劳的小汗珠, 吭哧吭哧地挖坑呢, 根本不准备和你一决生死。
一旦进攻过来,就一轮火枪给你打退下去。一看你不进攻了,继续吭哧吭哧地挖坑。扎一天营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一道加一道,圆圈套圆圈。直到城市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这种打法就是微小优势的持续迭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三、逐层递进
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终身学习也学不过来的时代。最新的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名师或教授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之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之中。所以,要和知识源头联机,用提问学习,用联机思考,用输出整合。
3.1 知识源头
知识源头,就像长江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不是学不学的差距,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
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
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一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讨论的内容。
那么怎样可以获取知识源头呢?比如通过一手的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甚至是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就像得到CEO脱不花,之前她对互联网一窍不通,通过接触行业内大牛,半年里基本掌握了所有行业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3.2 功利读书
时常也有人问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时间读书?
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问题。
我们从小听到父母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这是个错误的思路。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什么”、“如何学”,比“学就好了”更重要。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毕业,甚至到更高的学历一直在学,但是结果如何?大部分人还是一见到老外就怂,根本不敢上去搭讪。
但是在国外三个月,就可以跟外国友人无障碍沟通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老外对你的发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要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站在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
**
阅读之前选择书很重要。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3.3 知识晶体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提现;知识也是一样。
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大部分人学了很多,却因为不知道这个概念,没法提现,非常可惜。反过来说,有很多人学习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也就是能从众多散乱的知识里拿出不错的产品。知识晶体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
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关联,树状,序列,数据。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比如把知识进行树状处理,编成口诀,就是一个好方式。
-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 SWOT 分析。
-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比如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等。
-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常见的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等等数据结构图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
大量观看别人的知识晶体,模仿知识晶体,尝试打磨自己的一块知识晶体,然后和他人进行交换,联机获取他人大脑里最新的知识。
3.4 联机学习
联机社交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古希腊文明诞生,文艺复兴)的知识大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果。
三次人类知识大爆炸,都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多元、互联、跨界,最终形成知识跃迁,创造出大师辈出的年代。
现代社会这种跨界的联机学习无处不在,比如布朗大学一组分别从事数学、医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专家群体,共同揭开了猴脑思考的秘密,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因工程师与生物学家合作了解贝壳坚固的理由,把知识运用到坦克和装甲车外壳上。今天,最新的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之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之中。所以,要和知识源头联机。
3.5 提问模式
知识树的思路,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工业化时代分工高度稳定,每一个领域都相对独立、发展缓慢,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
沿着一棵长成的大树向上爬,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但在一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全部靠自己学习显然来不及。
比如你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也需要有很多跨领域的知识——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发布渠道、写作、美术等相关知识。全部学完,哪怕挑重点学也需要两年时间。没等你学完,也许出现比公众号更火爆的方式,这样低效的学习,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焦虑的根源。
**
所以你没法不焦虑——聚焦于一棵知识树,会让自己受限;但如果跨出专业,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焦虑就是全民学习热的动力,不过这股热潮只停留在“如何学习”,而不是“学来干吗”的思考上。
场景问题才是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而不是学科知识。你其实是需要一棵“问题树”。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
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4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会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棵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出一道题,考考你的记忆力:有一辆车,车上有8个人;第一站,上来了3个,下去了5个;然后,上来了5个,下去了8个;然后,上来了8个,下去了3个;然后,上来了2个人,没有人下去;然后,上来了4个人,下去了一半的人。现在请问,车走了多少站?
你可能会说我耍流氓,你为什么不早说?这个游戏凸显出我们日常的一个困境——当信息多到你记不住的时候,你就会散焦,丢失真正的答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问。提问比答案更有效果。
**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做一名真正的终身提问者,别列书单,去列问题单吧。
3.6 知识IPO
如何让知识转化成价值。所有的知识生产者,他们都有一整套知识 IPO 系统。
- I:输入问题(Input a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 P: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这是一套高效地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IPO。
那么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IPO呢?
-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的,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 比如你不可能走完一座大山的所有角落,聪明的探险者懂得做个标记,下次再来,继续向终点进发。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
-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检验输入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比如《小群效应》的作者徐志斌,为读者建立了一个读书群,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读书笔记,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困惑,作为作者的徐老师,基本都会一一解答,因为这样的沟通,碰撞出更多思想的花火,解答了读者的困惑,同时也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灵感。
形成自我知识体系,最优方案:问题导向、联机思考、知识晶体和信息源头。
四、系统,破局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如何看懂和理解世界的技术,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我们要谈一个终极的高手能力,就是“破局”的能力,也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4.1 改变
虽然死亡感觉距离我们还是很远,轮回的说法无法得知结果。佛陀开示说,轮回中的人都深陷循环因果中:你这辈子伤害或帮助了谁,下辈子对方就会回来报复或报恩,来来回回,因因果果,循环不断。排除这个说法的宗教神秘性,你会发现“轮回”是一种人被困在复杂系统中的绝妙的隐喻。
在生活中处处都看到佛陀指出的“轮回”现象:
- 比如,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永远的处于减肥状态: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
- 恋爱过程中,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伴被女友提分手:不陪——分手——陪——和好——不陪;
如果不想陷入这种循环当中,就需要对事情做一些改变,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
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才是破局的关键。
就像减肥破局关键的所在不是少吃,而是加速新陈代谢;不被分手的破局关键不是陪不陪,而是如何陪的问题。对于轮回问题破局,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要第二序改变;拆墙是不够的,要拆天花板;第一反应是不够的,要第二反应;直觉是不够的,要反直觉。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4.2 系统
去郊外的时候,观察一下河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
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石头、水流都是“元素”;波纹则是系统的“功能”;石头在水流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波纹的形状,这是“关系”。
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波纹展示出一个系统的基本特质: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换一颗石头,只要还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个波纹就存在。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
罗伯特•M.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写道:“即使工厂被拆除了,只要它的精神还在,你就能很快重新建立起来一家。
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旧政府,但新政府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模式没有变化,就难以逃离再次被推翻的命运。关于系统,很多人挂在嘴上,但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
还记得《哈利•波特》吗?魔法世界和麻瓜(不懂魔法的人)世界虽然都在地球上,但是又那么完全不同,这个世界就在你眼前以一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运转着。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你只是看,而并没有看到,更不要说洞察。世界属于能看懂系统的人。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是现代世界的睁眼瞎。
**
系统最重要的是关系,我们从最重要的两个关系说起——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
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4.3 回路
回路是从时间维度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
在系统里,结构决定结果 —— 具体在忙乱什么、谁在忙乱都不要紧,一旦增强回路形成,这个回路就会自我强化,一直到系统的上限受不了为止。这种循环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搞好了,是人生的增长引擎,搞不好则是人生的死亡螺旋。
下面列出人生最常见的8种循环,有增长引擎,也有死亡螺旋。看看你是否陷入某一个循环当中。正循环:好习惯本质就是那些能自增强的正循环的行为,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快速学习的知识IPO,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当中,以上四个是正循环,在看下负循环:穷者越穷、投入不足、工作狂、求认同。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所以人们往往为了不改变而改变。
所以需要打破这个局,好的破局者往往知道: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你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而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会是什么?
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
作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能养成的最好的第一个思维习惯就是逆时间打断负循环,顺着时间搭建正循环。一旦有了这个意识,你就开始成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的人生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回路,而那些侵蚀你精力的负循环也会慢慢停止。
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自增长的技能,例如读写能力、社交能力、英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聪明的善良等等。
4.4 层级
层级是从空间维度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
比如,我们来聊聊勤奋的层次。勤奋也是有境界的:
- 低水平勤奋靠努力;
- 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
- 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很多人基本都处于低水平勤奋,大概有人表示抗议了,先别急,之所以说你处在“低水平勤奋”,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一层;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第二层;其实很多的力道,应该用在第三层。这是“勤奋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希望快速学习、成长,一年内成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你在这三个层面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呢?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处在这个层面的人应该都有知识焦虑。现在好的学习资源很便宜,但很多人明明有学习焦虑,却没有学习时间;明明有学习时间,却没有学习精力。所以,要学习,要付费学习,要空出时间、精力来学习。
勤奋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论勤奋。如何更高效率地调用时间,找到好知识,确保学了有用,做笔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等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在更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我们身边不乏方法论狂热者。
比如我的朋友小红,她绝对是知识付费的忠实拥护者,市面上流行的所有热门课程、书籍、理论内容她全都知晓。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期待自然很高。但是她越努力,越找不到方向,尤其是这些方法论和大牛的说法有时还彼此冲突,左右互搏,小红就迷茫。实际上她的上层缺一棵清晰的问题树,底层缺好的执行力和精力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向上跃迁一层。也就是勤奋的第三重境界。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底在什么赛场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在更高层面获得了竞争力,对我有什么价值?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个人战略、人生设计的话题。
想得足够明白,足够了解这里的关系,就敢少做事,找杠杆支点。聚焦到“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要学的东西突然就变少了,和你竞争的对手也变少了,而支持你的人变多了。注意,这就是目标选对了的表现。做那些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
不管什么系统,之所以会涌现出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原来层次的资源。困于底部,说白了就是意识还未完成进化的跃迁,也就失去了在更高层次调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太关注学习的快感,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那整体效率也会降低。
执行是为了完成事项,如果没有真正思考事情的结果,只是盲目动手,那就失去了用更多方法、更多力量完成的可能。
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上层决定下层,下层无解,跃迁一层有答案。
4.5 多层布点
很多人年初立下宏愿,我要今年读50本书。那么读50本书的预期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用读书能到达吗?
有其他方式吗?如果这个目标是随口说的,那么正好可以精细化;如果是为了某个成长目标,也许还需要增加其他方式才更有效;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显得自己牛——其实牛的方式也有很多玩法啊!比如访谈100个人会不会时间差不多、效果更好?人生总是有很多可能的。找到了目标,下一步也要继续布控制点。
如果这些点没有想清楚,这个项目基本像连续向上摞起的三块石头。
只要有任何一块不稳,整体就会坍塌。现在你认为从办张健身卡到练出马甲线,这里面有多少控制点呢?组织是最经典的“愿景——战略——资源——管理——执行”多层系统多层布点,我们常常在某一层很强,就会忽略其他层级,导致失控。真正的好组织,都是多层控制的。
阿里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是企业文化和销售团队。清华控股的董事长徐井宏对于组织的多层管理有精彩的总结:家国情怀、学者智慧、商业思维、江湖行动。
4.6 单点控制
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分为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这个世界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于是就有了两种掌控思路。
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他们的注意力是这样分配的:能力>难度>努力>运气。他们的内心对话是:这个事情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
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
而糟糕的掌控者,往往都是机会主义。他们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他们的注意力是这么分配的:运气>难度>努力>能力。他们的内心对话则是: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
这种人把人生都押在外部常常变化的领域,所以你注意一下,他们的问话思路永远是:能赚钱吗?机会大吗?难吗?投入大吗?最后,结果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即便成功了,也是不可控了,很快会从神坛狠狠地坠下。
多层布点,层层可控。当这些控制点全部都出现时,安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尽量让事情在控制范围内就好。如果失去控制,就调整控制点,让目标重新可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尽了一切努力,于是安心面对成功或失败”。
4.7 目标折射
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多层系统,那么在不同阶段做偏离直线的行动有时更好。这种情况称为“目标折射”——在多层系统,直线会失效,你需要根据层级特性调整切入点。最后的成功路径,是一条折线或者曲线。
就像高考,在学习《异类》的时候,提到过比尔盖茨的故事,很多学生因此决定放弃高考辍学去学编程,大学文凭也许不一定重要,但是能极大提高你的成功概率。
想想看,你是愿意请一名没驾照但有10年驾龄的司机,还是一名有驾照、3年驾龄的司机?“所以如果要放弃一个控制点,就一定要把握住另一个更好的控制点。比尔•盖茨,他写了一万小时程序,手上握着IBM的合同。这个控制点对于成为程序高手显然比哈佛大学本科学历更好,所以他就辍学了。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五、逆人性的内部改变
高手需要内在修炼,仅仅有外在技巧是不够的,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所以高手们需要大量的内在修炼。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推动它的主要动力,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5.1 连接
前面讲述了,只做头部,联机大脑,终身提问,理解系统。我们不禁自问,深入想想,到底这些变化更加底层的改变是什么?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还是个人崛起、消费升级?
答案越来越明显,是连接。
连接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底层改变。
**
世界因为连接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个人因为连接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强大,也有越来越多可能。商家、消费者连接在一起形成幂律分布;有了联机思考和学习;过去分隔的、不相关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系统。
这个时代可称为“海洋时代”。过去的生活是平面的,像在陆地上,你只需要关注离你比较近的人;今天的生活则是三维的,像在海洋里,你可以游向四面八方。
过去职业的攀登是向上的,你只需要搞定上面的人;在海洋里,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波浪一样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扰动身边的人。
5.2 开放思维
有时候不愿回老家,并不是看不起老家的人,而是发现思维方式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条件很好,回去弄个小生意,生意有点起色,越干越好,总有些人见不得你好。这种嫉妒是那种完全损人不利己的嫉妒。
用各种方法恶心你,比如偶尔给你断个水电。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周围人的思维差异。
贫富差距变大,不意味着穷人更穷。现在农村越来越开放,而城市也出现躺在父辈财富上不愁生计的人,这两种思维没有差距,更多的是“我好你也好”和“我不好也不能让你好”的思维差异。
看不得人好、不承认自己差的人最爱封闭体系。
要见得人好,不要想着当年他和我还同班同学呢,当年是当年,人家乘着幂律火箭跃迁了,你能做的只有赶紧学习。对比你差的人,要容得别人的不够好,他和你的差距没你想的那么大,只是他还没有理解你看到的规律。
佛教中有一种修炼,叫作随喜赞叹。西藏人看到了朝圣路上磕长头的人的虔诚,于是随心、真心发出感叹,感叹他们的功德,也希望他们更好。这个瞬间,你就获得了同样的福报。
经历越多,越能明白,高明与不高明的观点的差距并不在于智商,而是在于眼界。在今天,人与人在知识获得上是公平的,眼界的差距会反馈到心智上。这个决定因素,就是视野开放。
5.3 开放专注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观察到很多捐赠者本来希望穷人将捐款用在教育、健康上,实际却往往被花在了消费品、奢侈品上,因为穷人和富人处于不同的自控力和心智资源层面。
如果把这种根据社会学尺度观察到的贫富现象平移到我们身边,就会发现,其实贫穷早就不是一个财富数字,而是一种稀缺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里,你越是注意力、自控力稀缺,越是没法想远,只能贪图短期翻盘或享乐;而越是这样,就越是深陷劳而无功的苦差事之中,造成进一步的稀缺。
工作瞎忙、生活混乱、情绪失控,这个时代整体的焦虑,都是因为这种向下螺旋的吸引力。高手战略不是一种计谋,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既开放又专注的修炼。
**
开放才能不断找准高价值区,专注才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修建护城河,不被其他东西带跑。高手战略的内在修炼,就是开放且专注。
对待未来和新事物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人:创造变化的人,拥抱变化的人,忍受变化的人。希望你成为前面两种人。
随喜赞叹还是不许你过得比我好?比较富还是一起穷?封闭还是开放?这是一个选择。
5.4 迟钝有趣
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得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这种能力,在股票交易中能帮你降低成本,而在管理复杂系统时,迟钝就是一种生存能力了。
这就好比你下午6点下班开车回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下班,反而堵在路上,8点才到家;而7点半出发,也许也是8点到家,错峰出行也许比快速反应的成本更低,这一个半小时就是你的“延时管理”收益。
玩一盘游戏的周期是5分钟,写一个读书笔记的周期是4小时,每日做三件事的周期是一天,公司经理的工作周期是一个月,总监和企业看的是一个季度,股东看年回报率,基金一般是5~7年的回报期,而行业有10~30~60年的大周期。
操越大的盘,越需要对于短期体验的迟钝,需要对于长期受益的想象力。
人性和动物性的尺度,就是时间。只有人类,有能力思考遥远的未来;也只有持续思考遥远未来的人,才能坚定地摆脱自己的动物性部分,才不会陷入具体的短期快感中。在之前的内容中,我详细地描述了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第一序改变往往带来好的感受,而第二序改变带来长远的改变。
陆刃甲的老领导原来是某纺织研究所所长,老人家是上海人,同济大学高材生,很有老知识分子的派头,退休后从零开始学法语、葡萄牙语,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花了5年时间游历美国、法国、巴西、葡萄牙等十余个国家。
周边很多老同事用酸葡萄的心态评论,七老八十不安心晚年,穷折腾。老人不以为然,现在退休有时间了,他认为自己心态年轻,为什么不多出去走走,做一些有趣的事儿呢?
迟钝不是慢,是看到了更大的系统。有趣的人不是浪,而是智慧又超然,看到了更远的格局。
5.5 简单善良可激怒
1980年,密歇根大学美国政治科学教授阿克塞尔罗德设立了一个大赛,他邀请一群博弈论学者每人设计一个程序,来玩一场200轮的“多重囚徒困境”游戏,看最后什么策略会胜出。经过两轮比赛,神奇的是,最后胜利的依然是最简单的TFT(Tit forTat 意为“以牙还牙”),而且依然赢了一大截。
TFT到底使用了什么策略?
它的策略简单到你无法相信,就两条: 第一步,合作; 以后每一步,重复对手的行动,就是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TFT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鼓励别人和你实现共赢,这个策略的成功能用这4个词解释: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
TFT的人际策略是陌生人社会里很好的策略,同样可应用在真实的商战、人际交往模式中。
5.5.1 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以和为贵,第一个出友善牌。但如果你黑我,我也一定等量报复。绝不做烂好人。
5.5.2 既往不咎,面向未来
过去背叛过、伤害过你的人,不苦苦纠缠、怀恨在心。只要愿意重新回到合作轨道上来,既往不咎,尽快翻篇儿。
5.5.3 让人看透,足够简单
一定要用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这种策略和态度,然后一直奉行。也许一开始有点儿不爽,但时间长了,大家知道你就这样,反而沟通成本很低,合作顺畅。反倒是你今天豪爽,明天又精明,大家看不透你,也懒得猜,不如换个人合作。
5.5.4 多沟通,多沟通,多沟通:不要复杂,不要让人猜
讲清楚自己的需求,讲清楚自己的好恶以及原则。记住,简单真实最有力量。就像谈恋爱,宁选赵敏,不挑周芷若;宁选史湘云,不要林黛玉。
面对世界,开放而专注,进入系统。面对自己,迟钝而有趣,智慧而超然。面对他人,简单、善良、可激怒。面对不确定,善良些吧!
**
古典老师总结了现代社会高手的7个心智关键词:开放、专注、迟钝、有趣、简单、善良、可激怒。希望我们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后记
在这个时代仅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找到系统的杠杆支点,个人的力量才会被放大。
书中深入地剖析了很多高手故事,有没有发现,其实普通人距离高手并不遥远,而是他们占到了先机,去发现我们的先机吧!时代越快,我们越要慢下来,用一种战略眼光看清楚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