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输赢心理学:为什么想赢的人会输,为什么怕输的人会赢》
英文名:《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作者名:[美]波·布朗森,阿什利·梅里曼
译者名:乔晓燕,米拉

前言

《输赢心理学》是一本很特别的心理学书籍,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本身整本书都单说输赢心理的书籍并不多,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学习这本书呢?

首先,“赢”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心态形成以及各种能够使我们在竞争中获胜的方法;其次,我们只看它的内容有没有戳到我们的干货。

接下来让我看看这本只说竞争和输赢的书。

一、面对竞赛的众生相

每个人在面对竞赛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有人会紧张,有人会放松,尤其在面对多次竞赛的时候,有人会习惯,有人会更加害怕,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1.1 极限运动的魅力

有那么一些喜欢冒险的人,喜欢做一些冒险的事情,而且也爱极限运动。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种运动呢?有个实验试图通过连续跳伞引起的生物化学反应来探究这个问题,实验者发现,第一次跳伞时,受试者都是惊恐万分的,直到降落成功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但第二次,刺激程度会减1/4,第三次,刺激程度会再减1/4,也就是说,第三跳中,受试者还是会很紧张,但程度仅为第一跳的一半,咦,看起来似乎人们都有能力很快地习以为常。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极限运动可以很快地让人适应,那么对于跳伞运动员来说,经过几百上千次的重复之后,他们应该不再产生亢奋感了,体内也不再产生大量荷尔蒙了才对,那么,在不刺激了以后,他们为什么还要反复跳呢?
答案是控制感。

跳伞也好,其他极限运动也罢,通过熟练完成这些普通人不能完成的动作,参与者会有一种能够掌控局势的感觉。

通过战胜危险而得到的自我肯定是极限运动的真正回报,就跟你解出一道全班同学都解不出的数学题时产生的快感是一致的。

1.2 竞赛

知道了极限运动的情况以后,我们来看看其他领域是不是也一样,比如演讲。

据说人们最怕的事情里,公开演讲排在死亡之前,事实也证明了,人们在每次必须公开演讲前,生理反应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极限运动。

那么,演讲是不是可以像玩极限运动一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来克服内心的恐惧呢?通过对演讲新手、演讲老手、演讲专家等各个熟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跟踪,我们发现,就算你有多年的演讲经验,且已经进行了数千小时的专业训练,当你需要在一个大的场合讲上许久的时候,上台前你还是会有巨大的紧张感,且这种紧张感和新手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极限运动是自我练习,而公开演讲则不是,注意,这两种状态的心理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重复对刺激变得不敏感不是取决于领域或者是项目,而是取决于形式。当我们在做的事要被他人指指点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巨大的紧张情绪。
**
这种情绪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在这件事上很重视他人的评价,且这件事不可重复。

比如一次重要的面试,一次重要的比赛,一次重要的公开演讲,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我们做过再多次的练习,我们依然怕搞砸。

在练习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能完成,细节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只有自己评价自己,但在一锤定音的时候,“完成”不是最终目标,完美才是,而无论经过多少次的练习,完美都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只要你重视这次竞赛,紧张感是不可能消除的,连减弱都很难。

1.3 竞赛人数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在面对一次重要的“现场直播”时变得不那么紧张呢?

准备充分肯定是一个因素,但上过台的都清楚,你必须在上台以后一段时间后才能充分适应,在刚上台的时候,一定是紧张的。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可以让你在上台时就变得没那么紧张,那就是人数,当你是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竞赛时,你的紧张程度就会降低,团队成员人数越多,紧张感越弱,不信的可以试一下。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是焦点被分散了,人们不太容易全程盯着你,其次是搞砸的责任被分散了,竞赛输了怪不到你一个人的头上,于是你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1.4 争强好胜

竞赛或者竞争,是人类得以不断超越自己的源泉,没有这个,人类的极限就会被限定在一个很低的范围,且很早就被物种选择给淘汰了。
**
所以其实每个人的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渴望竞争的胜利的,不过这里有个陷阱,我们说一个人不争强好胜,并不代表他不渴望胜利,而是他不会进入一种病态的竞争。

什么是病态的竞争?当别人停下来的时候他们还在竞争,当别人不想参赛的时候他们还会用激将法强迫别人参与竞争,他们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比赛本身,而主要是为了羞辱对手。

我们说的有益的竞争大都不包含这类病态的情况。

热爱竞争并不是什么坏事,事实上,不管你热不热爱竞争,都有人会将你视作竞争对象,如果没有人将你视作竞争对象,可以说你是非常失败的,因为只有垫底的人才没有人关心。

因此,就算我们不愿意跟人竞争,也会被卷入竞争之中,有很多人想要超越你,而你若是不努力,连维持都做不到,因为后面的人会不断把你挤下去。

二、影响竞争的因素

影响竞争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就来逐个看看,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可以就此设计一些激励方案,也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

2.1 激发潜能

我们需要竞争是因为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好,因为竞争有输赢,而“赢”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一种状态,虽然我们在心态上要接受“输”,但每个参与竞争的人几乎都不会为了“输”而参加。

试想一下,当你一个人跑步的时候,你的1公里能跑出几分钟?尽管你认为自己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状态,但事实上,当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在你旁边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能跑出更好的成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上面的关键字,对,旗鼓相当,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实力远胜于你,那么很有可能的是,你的成绩反而比原来更差,这种强烈对比并不能激发你的潜能,而会消耗你的斗志;而对手如果实力远逊于你呢?差不多也是一样的结局,你会更倾向于“出工不出力”,因为反正你赢定了。

2.2 什么影响了竞争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当双方的实力差距太远的时候,此时竞争是没有什么促进作用的,有个实验是把成绩特别好的和成绩特别差的分成一个班,那些成绩差的都是快留级的,而成绩好的则是尖子生,学校想提升一下升学率,结果却发现不是这样的,那些成绩差的三五成群,吃饭生活都不跟成绩好的学生在一块儿,而差生跟差生凑在一起根本不会比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成绩更糟了。

但是剩下分在一个班的那些中等程度的学生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的成绩比以前好得多,这让学校很是不解。 其实我们了解了竞争的特性以后就知道,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追不上的时候,努力就没有必要了,而且差生跟差生之间会更愿意相处,因为这样可以逃避自卑的感觉。

所以我们设计竞争机制的时候,至少得让每个人有一线成功的希望,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动力为之奋战。
**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参与竞争的人数越多,大家的单个表现相对就越差,比如跟9个人竞争和跟90个人竞争。因为当人数众多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有个人竞争的感觉,超过几个人只是一个数字,而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2.3 主场优势

影响竞争的因素很多,我们就再来说几个,比如说主场优势。

我曾经很诧异,为什么NBA球队里主场和客场的表现会差异巨大?当然,主场有球迷的声浪,还有裁判的主场哨,但如果不是超级球星在场,裁判往往也不敢做得太明显。

况且曾经,意大利足球赛曾经有很多球队选择过在空体育场比赛,观众不得入内,结果很诡异,主场球队还在赢球。 大多数原因肯定是来源于球员本身,可是作为身经百战的运动员,球员们应该已经对这些习以为常了才是,为什么还会受此影响呢?

竞争对人心态的影响是很复杂的,比如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会让我们不舒适,发挥不出多少真实实力,比如我们会把主场当作自己的领地,守护自己的领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会变得更为好胜等。

主场是个相对概念,它不一定要完全属于我们,哪怕我们只是提前到场熟悉环境,很多时候都会比晚到者发挥得更好。

2.4 监督影响

说完了主场优势,再来说说其他的影响因素。

试想当你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你希望有自己的亲人在场吗?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希望,因为亲人在场给了他们熟悉感,可以为他们加油打气;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不希望,因为亲人在场他们会更怕丢脸,于是变得更加紧张。

工作环境中也是一样,有时在老板频繁地监督之下,员工会加倍努力工作,有时却相反,老板的监督让员工不知所措,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反而降低工作效率。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还得分人和分事儿。

当我们做着那些不怎么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时,有监督,效率就越高,道理也很简单,工作比较机械,就算思绪被打断,手上不会停,而有老板在就不好意思偷懒;但当我们做着那些复杂的、更需要脑子的工作时,时刻被监督着则效率越低,因为创造力也好,思路也好,有时灵感来了被打断是续不上的,要续上还得再花更多时间,所以时刻被监督会让人难以集中精神。

而这,可能是送给各位老板和团队领导的,它告诉我们不是你在后面盯着,员工的效率就一定会高,比如有人在后面看着,我就画不出东西。

2.5 奖金和福利

要激起一个人的竞争性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奖金和福利了。

给销售团队定绩效考核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到底定多少比例的激励才能让他们努力做事呢?我们需要卡准那个点,过高是浪费,过低是不足。

有个方法是这样,你先定个大概的基准,然后根据他们一段时间的表现来调整,如果他们已经倾尽全力,那你再提高就没必要了;如果他们不仅在业务上倾尽全力,还要跟自己人“明争暗斗”抢单,那你可能定得过高了;如果他们消极怠工,只在你看到的时候装装样子,那你可能定得过低了。

其实金钱奖励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当你定完了激励之后,就只能往上,只要下降,大家做事的动力就会不怎么足,但金钱的好处在于普适性,如果你没有办法找到那样一群没有金钱激励也能自我驱动的人,你也没有办法找到激励他们的点,那么金钱激励显然是最普适最有效的。你必须让那些最优秀的人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让那些“次优秀”的人看到希望。

三、利他与自利

竞争跟合作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行为,但很多时候他们有着相同的作用。竞争让我们彼此变得更好,然而当竞争的损耗开始对双方都弊大于利且渐渐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就逐渐转向了合作,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自利”在驱使着,是的,利他也是由自利驱使。

3.1 竞争与合作

人类天生有竞争意识,因为希望得到更多资源。

将一群散乱的人分布在一片大地上,他们很快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小群体,只要没有一个特别大的群体来维持秩序让其他群体感受到根本打不赢的绝望,那么群体之间很快会因为各种事爆发战争。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大都见识过校园霸凌,或许参与过、受害过,我想私塾里或许也有一些父母,正为这事儿感到头疼。团体,竞争,通过战争攫取资源,这些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改变的,有学习上的竞争,就有体力上的竞争,有武力上的竞争。

要改变针锋相对的状态只有合作,有一个实验,一群孩子去露营结果组成了两队,互相争夺资源相互争斗,甚至拿石子互丢,互相偷对方的玩具烧掉,他们恨对方入骨,但当营地被水淹,卡车熄火等一系列事情发生导致他们不得不合作的时候,双方开始了彼此尊重,并最后结伴走出困境成为了好朋友。

这里要注意,弱者去找强者合作,那不叫合作,叫加入,只有当某些事是强者也搞不定,必须依赖弱者共同协作完成且弱者在里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才能叫合作。
**
在没有这种条件或没有刻意设计创造出这种条件的时候贸贸然跑去向强者说,“我们合作吧”,这不是一个好策略。

所以你看,孩子不是天生的天使,自利是天生的,竞争是天生的,合作才是长大以后学会的品质。为什么要学会合作?也是因为自利,因为自己搞不定,所以眼光开始放得更长远了,这种合作型的自利只是看起来更高级而已,因为同时也利他。

成人之间合作更多,竞争起来也更容易遵守规则,不要以为不守规则地竞争是“卑鄙”的成人的专利,其实孩子才更无所顾忌,因为他们更短视。

成人之间哪怕不合作只竞争往往也更守规矩,因为不守规矩的人容易在长远被圈子里的小伙伴踢出“可合作”的名单里,而孩子则顾虑相对少一些。

如果要让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学会努力竞争又能遵守规则,一个方法是让他们被迫参与公平竞争,比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棋类游戏或操场游戏等,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自己习得“不遵守规则尽管赢了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重”这样的道理。

3.2 内向与外向

在竞争与合作中,性格上的不同是非常影响表现的。

具体来讲,当需要单打独斗的时候,内向的人往往有上乘表现,这在一对一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差不多水准的两个人,当没人可求助时,内向者的工作绩效会高于外向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更快,专注时间更长。

而在需要互相协作的氛围中,外向者与他人的结合更为紧密,工作绩效也提升得更快,此时强行将内向者捆绑在团队里,他们的工作绩效往往会一落千丈,因为团队成员在他身上得到的帮助不足以抵消他自我牺牲掉的专注红利。
**
因此有些地方一味地鼓吹团队合作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具体还得看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对于内向者或外向者本人来说,也需要认清自己,选择那些能发挥出自己优势的行业和平台。

3.3 赢,还是不输?

当我们参与竞争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希望输,这里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了赢,另一种是为了不输。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更为积极,为了赢会不断地努力和冒险,而后者更为保守,为了不输会只专注于避免代价高昂的错误。

通常来讲,一场竞赛越接近尾声,暂时领先的一方就越容易转换到保守状态,这看起来是一个好策略,保守更不容易出现漏洞,但同时这种策略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对方“保守”的压力消失了,得以全力释放,在对方选择极端冒险的时候,你也很有可能“晚节不保”。

我个人认为的最好策略是在整体选择保守的同时,随时不忘冒险,尤其是当对方有疏漏,要毫不留情地冒险,给对方施加压力,让其无法全力冒险。

我们以前看中国足球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到了最后两三分钟被人灌1个球,有时甚至是2个球,就是因为太想保住胜利果实从而选择了极度保守的策略,连好的防守反击机会都放弃,一个大脚把球开出界外,然后11个人龟缩在自己半场,这就给了对方全力冒险的机会。

3.4 竞争心态

刚刚我们说的“赢”和“不输”是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其实赢和不输也可以是很多人一贯的处事态度,比如在对待工作上,有些人就是想赢,有些人就是想着不输,如果你是老板,你更愿意雇佣怎样的员工呢?

实验证明,后者比前者在对待同一件事上更难以坚持,更容易失去动力。而且若是工作的全部就是努力避免错误的心态,就会让人更加难以产生新思想,因为后者本来就是以“抑制系统”为主导,而抑制系统是创新的天敌。
**
有一句话叫,当你的目标是太阳时,你或许能得到月亮;但当你的目标是月亮时,你只能得到星星。中国也有句类似的话,叫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是一个意思。

当一个人始终以不出错为目标时,他不仅很难有什么成就,更糟糕的是,他肯定还会出错。

四、更加接近胜利

当我们被卷入一场竞争的时候(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更为接近胜利?

4.1 运气与冒险

竞争肯定离不开运气,运气好的时候,人们能够挽回劣势,运气差的时候,连优势也会失去。但运气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它还会影响到人们接下去的心态。

比如一家公司、一个团队因为某些好运而赚到了钱,或者躲过了危机,下次他们冒险的阈值就降低了,也就是他们会把“运气”看成是自身实力的一部分,认为自己就是能做到,或者下次还是可以“涉险过关”。

这是一个不怎么好的状态,因为我们前面学过“均值回归”的原理,运气最终还是会向均值靠近,如果你平时8点出门到公司刚好8点半,今天晚了5分钟出门竟然恰好还能准点到,但当你第二天、第三天渐渐向8点05分靠近的时候,你就是在向“迟到”靠近,因为你运气的均值是8点。

当竞争结束后,成功者往往沉浸在喜悦当中,他们很少会反思自己在竞争中有多少的“侥幸”,而会认为自己做对了所有的事,他们没有意识到哪怕再复盘一次,自己也不一定是获胜的一方。

4.2 善用愤怒

当我们在竞争中被逼到不得不应战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压力和恐惧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和恐惧会影响到我们的表现,即使之前有完美练习也不一定能消除,尤其是对手足够强大或者事情足够重要的时候。

此时,我们可以应用一个之前可能被我们认为是绝对负面的情绪,那就是——愤怒

愤怒也有差不多的效果,能导致肾上腺素飙升、头皮发麻、心率加快、血流量增加等等。但与压力和恐惧不同,愤怒可以克服紧张的状态,它会产生让自己有更好表现的“报复型”驱动力。

愤怒有两种,一种叫性格愤怒,就是这人特别易怒,平时一直处于动不动就生气的状态,这是很不健康的;另一种叫情境愤怒,也叫
“得到控制的愤怒”或是“得到引导的愤怒”**,这种自我控制下的愤怒是有效的,有利的。

拳王阿里在上拳台的时候,有时见到对手比他个头大,也会胆怯,这是人之常情,他有一种方法挑起自己的愤怒,那就是朝着对手说:HEY,你敢叫我黑鬼?
对方心想,我什么时候叫你黑鬼了。此时阿里已是满眼怒火像要撕了他,对手有点发毛,而阿里则处于报复心态中,我们都知道,处于报复心态中,连被击中的痛楚都会减轻,此消彼长,赢面就大了许多。这就是一种“得到控制的愤怒”,它不仅让人消除紧张感,有时候能够超水平发挥。

4.3 拥抱竞争

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我非常期待考试的到来,因为我在完成作业和上课听讲上不是一名好学生,时常受到批评,只有考试过后,老师通常才没有理由说我。

我以为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错,所以我喜欢考试,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我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竞争性,哪怕是一些我起初不擅长的,我也会尽力通过训练让自己变得“相对擅长”,从而期待考试和竞争的到来。

而有一些同学呢,其实平时对知识点掌握得不错,但一见考试就愁眉不展,结果在竞争中实力被打了折扣。拥有“拥抱竞争”的心态对于一个人在竞争中发挥出实力至关重要。

拥抱竞争的人,会在很多时候主动参与竞争,没有这种心态的人,则会躲避竞争,而竞争,可以说是使人能力进步最快的方式之一。

我们说健身房练出一身肌肉的人,未必打得赢瘦弱但常在街头打架的混混。竞争前的准备,竞争中的心态调整和应变,竞争后的复盘和总结,一个在竞争中“泡大”的人,甚至可以单纯凭借多次竞争的收获赢过一个没有参与竞争但进行过专业训练的人。

输赢只是过眼云烟,再厉害的拳手也会被打倒,迈克尔乔丹也有被完爆的时刻,但竞争真正的长远目标并不在一时的输赢,我们之所以需要极度认真地对待每次竞争,是为了成长,为了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更严苛的环境。
**
Alphago Zero在没有任何人类棋谱输入的情况下,通过小白的自己跟另一个小白的自己对弈,随着局数的提升,两个小白一直同步成长,一直到3天后自我悟出了人类几千年都达不到的棋道水平,它们互相提升的驱动在哪里?

没有老师,不知道定式,只有“我要赢你,你要赢我”的争胜之心,每一次竞争带来的提升或许自己并不是很知晓,但用机器来模拟以后,由于可以迅速地将竞争次数达到一个“显性”的水平,竞争的提升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每一次的竞争,都是提升自己的机会,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常常会比其他人多出很多参与竞争的机会,其实也就是提升的机会。

五、更好的团队协作

说完了竞争,最后我们来说说团队协作,在团队里,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达成协作?

5.1 团队竞争心

先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是有竞争心的人组成的团队更和谐,还是少有竞争心的人组成的团队更和谐?很多人可能会选后者,毕竟竞争心可能会影响到团队和谐,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为了一些小事起摩擦。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研究显示,团队分崩离析的最大杀手是看不到“赢”的希望,竞争心是有可能会影响到团队内部的和谐,但它也是守护团队对抗外敌的战斗力。

很多人都认为竞争心会让人变得自私,其实恰恰相反,有竞争心的人更在意他人的看法。
**

比如著名的睾酮(能提升竞争心的物质)实验,剑桥实验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艾森南格博士让120位女士参加三轮金钱游戏:在每一轮,她们可以和对手分钱,或从对手那里偷钱,然后她们可以带着战利品回家。在游戏之前,艾森南格让她们把药片放在舌头下面,并告诉她们,这有可能是睾酮,也有可能是安慰剂,但不会告诉她们是哪一种。

游戏结束以后,他问这些女士们她们认为自己服用的是睾酮还是安慰剂,那些表现自私的女士认为自己服用了睾酮,而表现无私的女士则认为自己服用了安慰剂。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服用了睾酮的女士们更乐于与对手分享自己赢来的钱,对于有竞争心的人来说,把钱带回家的诱惑,还比不上让其他人喜欢自己,即便会让自己破费。

之后博士在其他的例如球类等运动中也证明了这一点,睾酮带来的竞争心的提升,让一个人显得更“无私”,其实这种无私就是将“私心”放大了更多,放远了更多,于是我们舍弃了眼前的“自私”,选择了更大范围的自私,也就是更在意他人的看法。

因此总体来说,竞争心对一个团队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5.2 团队身份

合作的效果取决于团队的每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地“干活”,甚至是否能够为了团队的胜利展现出比单人做事更大的热情。
**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的手上有一支临时组建的团队,你如何让他们为彼此而战?

我想很多人找不到头绪,其实团队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身份。团队领导者要不停地强调自己团队的名字,公司领导者要不停地强调自己公司的名字,把团队里所有的人都拉入到一个圈子、一个阵营,这个不是随便说说,是要不断强调的,可以有助于团队和公司的小伙伴把另外一些小伙伴当成“自己人”,不拖自己人的后腿,为自己人而战,战斗力就会比较强。

如果是临时组建的,大家彼此还不了解,也没有团队名,也没有公司名,只有两三个人怎么办呢?

一定要先找共同点,比如都是广东人,那么说话时一定要多用“我们广东人做事XXX”,比如都是11月中旬出生,说话时要多用“我们天蝎座做事XXX”,这些都是可以加强陌生人协作的效果,至于你本身是不是真的信,这个是不打紧的。

5.3 团队关系与表现

既然找到共同点可以加强团队认同感和凝聚力,很多人就认为,团队若要进一步成功,团队成员之间得彼此成为朋友才行。

但研究人员发现,其实团队表现的最终结果好坏也对团队的关系有着反向塑造的效果。
**
当团队表现出色的时候,谁若是在其中表现不是很好基本都在可被忍受的范围内,大家会认可他还是有表现好的时候,而且有些小摩擦也很快会被抹平。

但当团队表现不怎么好,或者遇到一些艰难的挑战的时候,成员之间就有可能因为互相指责而使感情破裂,因为在hard模式下,一点小错误就会招致失败,于是之前因为挑战简单而被掩盖起来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

而这种不和谐则会导致协作效率的进一步降低,这是我们需要严重警惕的,很多本来战斗力不错的团队就是因为贸然尝试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挑战而分崩离析,所以不要认为团队成员之间已经是朋友了,就可以掉以轻心,友情之所以是友情,也基于彼此能带来帮助的前提下。

所以团队关系和团队表现,他们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恶性循环。

后记

本书的参考文献多达100多页,是我见过的书里引用文献最多的,但无论他的书里有多少比例是引用了多少文章和文献中的观点和数据,只要它里面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就值得我们一学。

竞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人类文明,竞争功不可没,其实除了人类以外,所有物种之间竞争、争夺资源都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进化、适应环境,体力更矫健,反应更灵敏,头脑更聪明。

所以竞争的基因是刻进骨子里的,而赢家往往代表了更好的基因,有资格将基因传承下去,从动物之间为了交配权而竞争,到人类男性之间为了女性的决斗,莫不如此,所以也可以说,这就是基因的“阴谋”吧,人类作为它的载体,一生都只是在它的“助推”之下,完成让它延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