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
作者名:[日]大岛祥誉
译者名:颜彩彩

前言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万事有个好的开头,对于做事者也会有一个很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为行业顶尖的麦肯锡,在入职的第一课,会教我们些什么内容。

从麦肯锡出来的职业经理人,一直是职场的香饽饽,这源自于麦肯锡在新人选拨和培训中最注重的一点——逻辑思考。

这种“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的思维模式,是麦肯锡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能够让你在初入职场的头几年中快速成长,轻而易举地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如果顺利将这种思维贯穿并利用到自己的职业准则中,可以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日系作者相对于欧美的作者,在举例和讲述上会更加细腻,“碎碎念”的感觉像极了家长在给孩子做出征前的叮嘱,亲切而没有压力。对于即将迈入职场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小白”,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光环加身

职场中身居高段位的人,往往都十分有人格魅力。从言行到举止,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成为让你臣服与其的因素。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多的光环围绕呢?他们在职场中所向披靡的法宝究竟是什么呢?

1.1 逻辑思考

乔布斯在自传里提过“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掩盖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创造性工作的原点正是“灵光一闪”和“直觉”。这些非逻辑的感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灵光一闪”就好像生咖啡豆一样,无色亦无味,经过烘焙后才会散发出咖啡特有的香浓气息。而如何将“灵光一闪”转化为自己的武器,并让周围的人认可,这个关键就是“逻辑思考”的过程。

麦肯锡真正的逻辑思考是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深刻的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之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只需要三步:

  1. 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2. 深入查证(……所以会是这样)
  3. 持有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想法不错)

所以,无论任何人任何行业都适合“逻辑思维”法则,生来的头脑是否聪明或者是否会学习都不重要,学会运用这一引擎才是关键。

逻辑思考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对方表达想法的技术,即把思考变成最简单易懂的形式,之后给他人诠释沟通。打个比方,你要通过逻辑思考,让一些迄今为止没做过农业生意的汽车界人士觉得,种菜可能也挺有意思的,愿意去尝试。

TED演讲近年来十分受追捧,其目的是“向世界传播有价值的观点”。台上的演讲者并不仅仅是把TA的思考、行动单方面灌输给听众,而是以共同的事情为焦点,以同理、同感为目的进行演讲。

TED演讲之所以吸引听众,不仅仅是因为演讲的内容有逻辑条理、演讲者自身有魅力,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播放一些信息性的图片,例如,为了传达丰富神秘的自然环境因为地下资源被无节制开采而遭到破坏这一信息,与其强调数据,不如展示一些大自然精美绝伦的画面更有代入感。某些主题中,照片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这一点是容易被人们普遍忽视的逻辑现象。

很多的问题,乍一看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或者你的力量能够推动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呢?

将问题一一进行逻辑思考,正反面提问,究其根本,往往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之间有共通要素存在。发现问题的本质,解决本质的问题。

1.2 决断

某个周六晴朗的早晨,男人跟往常一样开车出发。在来到一个转弯前,他减速、换挡,准备踩下刹车应对前方的急转弯。正在这时,从转弯处冲出来一辆车,好像方向盘失灵似的,千钧一发之际又拐回来,加速进入反向车道。

男人一脚踩下急刹车,看到那辆车掉头向男人驶来,擦肩而过时,一位漂亮的女士从车窗探头大叫:“猪!”男人一下子火了,怒吼回去“丑八怪!到底是谁不会开车!“在怼回去之后,心情舒畅地加大油门,刚一转弯……就撞上了一群猪。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人们想当然和片面思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人的大脑在受到攻击时,会立刻形成“攻击性“机制,更容易反击。瞬间发怒这一感情是自然产生的,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在此之上的思考就显得十分必要。

无论什么时候,眼前发生的都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背后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和成份掺杂其中导致了目前的情形,这种逻辑性思考,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去掌控的部分。

1.3 零基思考

所有人通过逻辑思考,是不是都能的到同样的结论?并不一定。

运用逻辑思考,从相同的【前提条件】和【调研观察】可以得出大体相同的【结论】,但是在有竞争关系且有相同课题的情况下,就必须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不仅要逻辑思考,还需创造性思维。

麦肯锡课程中将这个部分称为“issue“,此情境中不能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你需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需要你从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成功体验中跳出来,这就是零基思考,思考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避免进入人云亦云的圈套。

二、同样的事,不同的结果

之前我们理顺了怎样在工作中展开和持有自己的逻辑,那么现在我们来深入学习作者非常推崇的批判性思考。

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情,换不同的人来处理,结果和收到的效益会大大不同。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同的人处理相同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收益和结果?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去处理这件事情,能否做到更好呢?

2.1 批判性思考

如果从思考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将人们分为“想的浅的”和“想的深的”两类人。想的浅的人,日常并不会注重思考,也不会认为思考对自身有何价值,可惜的是,经常思考却也经常想不明白的人,他们都属于一类想的浅的人。

而想的深的人,并不是从最初就能够想得全面,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练习、总结、归纳和见多识广的经验结合,才能够升华为想的深的人。

思考、升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思考逻辑的必要性。很多人在遇事时,总觉得“这种事见怪不怪”、“以前一直是这样的”、“大家都这么说”等等,随波逐流很轻松,却也是最低效能的思维方式。

而批判性思考,就是在遇事时能够从怀疑、批判出发,要让自己进行比较艰难的思维过程,因此,这种方式其实也是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和消耗。经过这种思考模式下推理出的问题,能够让周围的人快速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清晰明了。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非批判性思考的产物。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整体的因素,而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现实”,以此来推断整体性事物。

好比真正的事物其实是大象,而经过盲人在大象某个部位的触摸,并以此部位为前提,那么无论想得多么深入,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所以在开始深入思考之前,一定要多检查看是否有遗漏,避免陷入想当然的陷阱。

我们说思考前要确认前提,而前提中也有一个陷阱,这就是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区别。

举个极端的例子:根据调查,超速行驶的人群中,有94%的人在超速前做过以下事情,97%的涉及重大人生伤害的肇事者在24小时内也有过这种行为。您认为是否应当通过法律来禁止这种行为?

多数人看完此描述后,都认为应该禁止,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调查中并没有写明具体做了什么行为,如果将这一行为标注成“吃早饭”呢?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很可笑的事件?

确认前提,适用于调查在内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前提和结果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关联。【关联关系】结果上有关,但并非直接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结果上有关,而且有合理且直接的原因和结果关系。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凭借关联关系就认定原因和结果,然后去想解决方案,最终得到的结果必定会不尽如人意。

2.2 香蕉思维

有媒体宣称,香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消息,香蕉营养价值很高,对健康有好处,且吃一根香蕉可以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但是从香蕉对健康有好处这一点,并不能得出每天早上吃一根香蕉就会变得更健康这一结论。

同样也有调查显示,有吃香蕉习惯的人比没有吃香蕉习惯的人会更长寿,但这一点也无法得出结论:吃香蕉会长寿。
再比如说,每天早上起来马上开始一天活动的人,和吃了一根香蕉之后再活动的人相比,后者在测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人类需要肌肉和大脑进行活动,而体内的脂肪和糖分是提供能量的源泉,每天早上起来身体都属于缺乏能量,也就是缺乏糖原的一个状态,因此,吃一根香蕉可以及时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葡萄糖和果糖,维持人体的精力和体力,所以吃一根香蕉对一天的活动是有益的,但当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后就会发现,这并不能推导出每天早上吃一个香蕉会让人更健康的结论。

实际上,认真吃早饭、过着比较规律的生活,去健身房、散步、跑步、没有抽烟等不良嗜好和习惯的人,整体的生活状态都属于健康的,而这种生活状态的源泉,也并不源自于是否吃香蕉。

这就是很典型的因果关系和关联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两种关系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2.3 三个方法

批判性思考的三个基本方法如下:

2.3.1 明确目的是什么

我们在工作中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完成这些事情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之后才能够完成一天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抱着强烈的目的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在做事的时候,过度的追求了过程,甚至是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从而忘记了当初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本末倒置,以至于收获的结果并不理想。

2.3.2 明确思维模式框架

在工作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被思维模式所困住。很多关于工作,职场类的教科书上写道,每天在开始正式工作之前,花5到10分钟来处理邮件,那么这种真的是正确的工作方法吗?我认为并不是如此。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都会有不同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更何况是每天的工作方法呢?

2.3.3 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就某个进行不顺利的问题进行谈话时,听者摆出批判性倾听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进入惯有模式之前,必须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将表面上很多的事实,用“然后又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等问题进行发问。挖掘事实,将其作为一个结构的问题来看待,就可以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了。

2.4 七个习惯

批判性思考的七个习惯:

  • 习惯一: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 习惯二:不要随波逐流;
  • 习惯三: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
  • 习惯四: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
  • 习惯五:区分事实和意见;
  • 习惯六: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对各种事物的疑问,在确认其本质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根据问题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找到更好的答案。
  • 习惯七: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

作者所列出的七个习惯,非常简单易懂,主要还是通过批判性的思考,结合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给予相应的警示。在原书中,每个习惯之下都总结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这个习惯的用处和用法。

归根到底,作者是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处理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应三思而后行,这样得到的最终结果或许会有翻倍的效应产生。

三、金字塔式表达

没有逻辑性的表达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干着急。职场上清晰表达要掌握四个基本要素,即在说什么、想说什么、这么说的理由、必须要做的事。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如何将思维逻辑展开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被称作“金字塔结构”。

3.1 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顾名思义,是以金字塔形状的逻辑积累,来让信息表达得更明确的一种方法。

金字塔结构的表达有什么用?金字塔结构的表达目的是要把话讲得更清晰,更富有逻辑性。因为要一次性陈述大量的内容,很容易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金字塔结构可以成为一个有效工具,让我们的表达更加有章可循。

思维导图是很多人都爱用的,除了可以表现发散性思维以外,还有很重要一点是思维导图具备可视化的特点,利于理解和记忆。金字塔结构从逻辑层面让信息变得“可视化”,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结构层次化,清晰可见,也让对方能够看清整个流程推导过程,便于沟通交流。

金字塔结构有四个要素,从前到后依次为主题、结论、论据、行动,简单点理解就是想说什么事、结论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的结构更便于理解沟通?因为这是一种逐次展开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人抓住重点。如果对结论感兴趣,就会去关注后续的论据,并且关心下一步行动。如果不是对方期望的结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节省交流时间。

来看看书里提到的例子以帮助我们理解,也体会一下这样的方式是否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

书里讲的是关于行车记录仪是否有用的例子,按照金字塔结构,定义主题为“车辆提供免费行车记录仪能否提升销量”,结论是“可以提升销量,因为记录仪可以产生娱乐效果”,接下来就该提出论据了,也就是为什么。

经过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集中采购记录仪成本可控;
  2. 可以记录窗外风景;
  3. 可以记录车内的活动场景;
  4. 行车时让人安心,不担心碰瓷。

最后的行动自然而然就引导到为每辆车安装行车记录仪的决策上来了。

3.2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前面分析了金字塔结构的诸多好处,那么该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表达呢?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需要确定主题,也就是要素里面提到的想要表达什么的事情。例如“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今年是否上这个项目”。注意这个步骤不要和结论混淆,应该是客观地提出一件事情而不加评价。这里和《光速成长》中的观察方法是一个道理,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第二步,考虑逻辑框架,其实就是如何让逻辑更为合理。这里提一个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的概念,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在逻辑思考中,做到“无遗漏,无重复”。

第三步,明确思考,也就是在逻辑框架明确后进行深入细化。

第四步,明确证据,把为什么说清楚。

后面的章节对第三步第四步还有分析,这里只点点题。在确立四个步骤的过程中,有两种工具可以参考,分别是“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听起来比较高大上,实际上属于平时常见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行动,也称为“三段论”。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所有人都会死(这是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归纳法则比较抽象一点,观察力和想象力比较重要,但也并不难,基本方法是收集各类数据、找出类似要素、推论。平时善于总结的人使用这种方式会更得心应手。

3.3 五个常见的NG句

NG指的是“no good”, 让人抓不住重点的“NG”词会让原本逻辑性很强的话,变得没什么逻辑性。

前面通过正向方法,介绍了如何进行金字塔结构的表达方式,现在列举一些五个常见的NG词,回顾一下我们平时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

  1. “我个人来说”,例如“我个人觉得没有问题”,客观事实变得主观了,说服力变差,正确表达是“从调查结果看是没有问题的”。
  2. “我不愿意”,例如“我不愿意去,他们根本没有诚意”,显得在发脾气,如果说“从他们的语气可以看出没有诚意可言,我认为没有必要去”。证据在前,想法在后。
  3. “我知道”,在别人提问或者批评时,回答“我知道”,别人并不明确你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会给人消极对抗的感觉。表达为“我明白了,下次一定注意”更为妥当。
  4. “那我问问你”,在对方提问时,不回答问题,而是反问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但是完全没有逻辑性,也没有建设性,应该尽量不使用这种方式。
  5. “没关系”,这里和“我知道”是一个道理,属于含混不清的表达。例如“讨论是现在进行,还是等到明天人齐一点”,“行啊,没关系”或者“行啊,都可以”。这种回答等于没有回答,最好是表达明确的想法。

表达的习惯反映的是思维模式,这种表达习惯的改变不仅仅只是套路的变化,而是会潜移默化的引起思维模式的变化。

四、提升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上一章节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结构的构建步骤,第三个步骤就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是经过独立思考得来的,其实不然。现在就来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提升思维能力。

4.1 创意思考法

创意思考法,感觉像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才会用的方法,但实际并非如此。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场合中,都能起到作用。创意思考法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手法叫等价交换法。

等价交换法的操作步骤是:

  1. 设定对象主题;
  2. 找到可以跟对象进行等价交换(相同性质、作用的事物)的东西;
  3. 将等价物品放在主题中,然后进行构思;
  4. 使用步骤3的构思,放回原主题中进行思考。

这听起来有点儿绕,等价交换法其实核心就是不要局限于主题指定的对象能力,尝试替代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婚礼现场活跃气氛的人,接到朋友做婚庆主持人的邀请时,一定会感觉到到压力山大。这时也许你会百度如何主持、有哪些搞气氛的节目,模拟推演之后还是觉得困难重重,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现在用创意思考法试试看,注意这里讲的是固定套路,当我们熟悉套路后则可以自由发挥了。

  • 首先第一步找到对象主题是“做婚庆主持人”;
  • 第二步找到等价物“观众自创娱乐节目”;
  • 第三步构思观众自创娱乐节目,这一步就突破了自己找段子的局限;
  • 第四步大家一起出节目,主持负担大大减轻。

回过头来看,这种方法是不是感觉很简单?因此一定不能局限自己的思维。

4.2 六顶思考帽

冰激凌一定是夏天才卖得好吗?火锅是冬天吃的人多吗?如果没有做过调查有很多一部分人会说是的,但这样实际上就陷入了固定思维当中。突破思维局限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叫“六顶思考帽”,顾名思义是要使用不同的角色代入思考。

六顶思考帽按颜色分为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成为另外的角色来自动打破思维定式。

  • 白帽,从数字和可信的数据信息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吃火锅可以想想周围朋友吃火锅都在什么时候,每次路过火锅店时是什么情境;
  • 红帽,从情感和直觉进行思考,例如你自己什么时候爱吃冰激凌;
  • 黑帽,从风险和损失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吃了火锅一身味道,夏天衣服少会不会更好?
  • 黄帽,从价值和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什么时候属于打折季呢?
  • 绿帽,从创新性方面进行思考,即从未出现过的方面进行思考,现在的冰激凌和火锅都有哪些创新?商家肯定希望突破季节的限制;
  • 蓝帽,从整体可行性方面进行思考。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肯定的是,冰激凌一定不是只有夏天才卖得好,火锅也不是只有冬天才生意好。经统计,冰激凌一年四季都有较好的销量,火锅冬季夏季生意都很不错,冬天吃着暖和,夏天晚上天气凉爽,食客们很享受火锅和啤酒搭配的感觉。

六顶思考帽,既可以一个人尝试所有的帽子,也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轮替交换思考。这样的思考方法往往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起到了头脑风暴的作用。

4.3 逻辑思考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几天几夜不得要领,突然一下子“灵光一闪”,问题迎刃而解。其实这种灵光一闪并不是侥幸产生的,而是通过逻辑思考产生的。

创意思考法也好,六顶帽思考法也好,都是通过大脑逻辑系统的工作,将现有知识以及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最终得到好的创意。

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逻辑思考的结构,在设定适当的问题之后只需要跟随逻辑思考,就可以有灵光一闪的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并不存在不善于思考的人。当然,要得到更好的想法,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个逻辑思考结构。这个结构越先进,越能得到更为独特的想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是关于压岁钱的。小朋友的压岁钱应该存起来还是应该花掉,很多人认为这应该是不用讨论的话题,当然要存起来,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都是这么做的,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而且应该明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而不是依赖父母。

然而有位知名博主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压岁钱应该花掉。孩童时代存的钱,数年之后使用根本感受不到巨大的喜悦和感激之情,等工作以后可能一天就可以赚那么多。

因此孩子应该马上把钱花掉,这样更能激发孩子挣钱的好奇心。孩子利用这些钱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对一生都可能有重大影响。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例子是不是也会觉得眼前一亮,当我们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的时候往往还有一条更好的路。

对于成年人来说何尝不是,有的人二三十岁开始为退休存钱,如果能把这些钱用来学习提升、户外旅行,也能认识很多朋友,说不定可能遇到改变一生的人。

很多家长拼命筹钱买学区房、上培训班,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不过是把焦虑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已。

五、逻辑只是一方面

在职场中,总会有很多好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总会遇到很多挫折,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常说知易行难,其实是逻辑思考不足,有时候只关注想法本身的逻辑正确性,但想法是否有价值、想法如何落地往往被忽略。

5.1 不能只靠逻辑

我们会运用批判性思考找到好点子,但往往止步于好点子的阶段。而只有运用逻辑思考将好点子通过“正确的实践得出结果”,才会得到好评价。

“这样做不太好,问题太多,建议大家不要采取这种方法”。在职场里,一些“老人”往往会给新人提出一些忠告。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职场新人听到这个陈述心里还是会犯嘀咕,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要避免踩坑一定得知道为什么。

那么作为新人,也一定要避免这样的表达方式。一个好点子一定是个“建设性意见”,所谓建设性就是要有始有终,有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

再结合前两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好点子的练习,也可以分四个步骤:明确课题、明确前提条件、调研观察、结论行动,这和金字塔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看一个杂货铺冬天推销萝卜的例子,难点在于知道哪些顾客有意愿买萝卜,也不确定如何才能说服顾客。

聪明的老板开始构思了,首先明确课题是如何让客人买下萝卜,然后明确前提条件是冬天做关东煮的萝卜卖得很好;接下来是调研观察,发现拎了糕点袋的顾客一般会买萝卜;最后一步结论行动就是说服顾客,顾客的决策是瞬间的事,因此在他没有主意时要第一时间补位,“萝卜太大,切一半怎么样”。

最后一步的行动尤为重要,老板抓住了顾客想买萝卜但又嫌萝卜太大,觉得浪费的心理状态 。

作为新手,并不是每次行动都能得心应手,善于记录复盘是好习惯,复盘时仍然建议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日积月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2 预见未来

前面讲了很多逻辑思考的套路,也知道了行动的关键作用。不过行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事情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或者有些事情会比预想的进展更为顺利。

当然,更顺利不代表就是好事情,有时候更顺利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开发的一件产品推出后销量远远超出预期,这也许会带来供给和售后跟不上的问题,导致客户投诉增多。

因此无论一个多么让人赞同的计划,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场景。同样我们可以用逻辑思考将各类情况分门别类进行分析,以此预见未来的过程,这个方法也叫“脚本法”。

针对事情发展顺利或者不顺利都有与之对应的脚本,试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方案中能有这样一个脚本,一定能增加他人的信赖感。在麦肯锡公司内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使用过这样的脚本分析,当时在面临经济大萧条的形势下,对企业合并和收购进行了分析,作为咨询企业得到了大家的信赖。

脚本法大类通常分为两个版本:进展顺利的情况、进展不顺利的情况,对每个版本再进行细分。对考虑好的对策又按事情的紧急度和重要度进行细分,细分方法其实就是时间管理的方法。

我们按照四象限将事情分为不紧急也不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紧急且重要四类,紧急且重要的事情优先级最高。这里最容易忽视的是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通过有计划的执行确保这类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

5.3 为什么要学习套路

本书讲了很多具体的思维方法,例如“金字塔结构表达”、“创意思考法”、“六顶思考帽”、“脚本法”,都带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原书中有针对这些方法的详细案例剖析。

也许你会觉得很简单,也许你会觉得过于机械化,但这恰恰是麦肯锡的智慧之处,初入职场,学习套路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套路是为了打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固定的操作步骤容易让人陷入为了思考而思考的困境。

一旦真正熟悉了学习套路以后才是逻辑思考的开始,最终达到使用直觉看透问题本质的能力,而这种直觉就是来自于平时的规范化的积累。

后记

大岛祥誉,非常有日本作者的特色,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来诠释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整体浏览之后,会觉得这并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提示或训练书。

这本书并不能够帮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让我们改变原有的并不高效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因此建议快速阅读后提炼其中精华部分,慢慢做练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