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康永寄语

    >> 把自己压抑到没脾气,那当然不是情商,那是欲练神功,只好自宫。永远对人笑眯眯的,那也不是情商,那是带了个令人窒息的面具。
    我们向往好情商,就是为了能好好做自己,而不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我们只活这一次,想想你我活到今天此刻,已经为了别人的要求,别人的评价,放弃了不知道百分之多少的自己。
    但没关系,只要肯探索情商,信任情商的力量,那些掉落的自己,都会重新又长回来。当你我因情商而终于醒来的的那一瞬,你我都开始,为自己好好活一次吧!


    ◆ Preface 康永的序

    >>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活的。
    只是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
    没做到的人,当然不是不想做到,而是因为老被别人误导,结果就很可惜,一直没有真心地对自己。
    既没有真心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真心地爱护自己。

    >> 别人不会故意误导我们,别人没那么闲。
    别人只是把他们也相信的事,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们听从了,很少鼓起勇气面对:那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 我们的内心不是马路,在我们内心通行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该为自己建立内心的交通规则,我们要认得出我们的红灯与绿灯。

    >> 我们都应该练习这样抬杠~ 把莫名其妙就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杠,抬起来移走。
    我希望你常常跟自己抬杠,常常跟世界抬杠。死命抬杠之后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
    糊涂不值得追求,豁达才值得追求,而豁达可不等于糊涂。心里糊涂的人,不明白,豁达不了,内心也不会强大。
    别人为什么会跟我们抬杠?因为对方觉得我们糊涂,想唤醒我们,才跟我们抬杠。(当然,也有人就是为了抬杠而抬杠的,那些是不在意自己目标、随便挥霍心力的人,等他们明白了,就不会这样了。)
    让自己尽可能变成一个明白的人,是非常过瘾,也非常值得的事。不管是透过抬杠、透过看书(看书常常就是邀请作者跟自己抬杠)、透过闭关思考、透过生活的小打小闹或大起大落都可以,只要能够变得明白,只要能够这一秒比上一秒明白、今天比昨天明白,就都是过瘾又值得的事。

    >> 失去自己,不管情不情商,就是最糟的状况。
    情商的出发与归宿,都必须是自己,不然情商就没有意义。

    >> 舒服地做自己,是追求情商的最重要原因。
    就算是打定了主意,要用尽一生去服务别人的圣人们,他们能够这么笃定地如此度过一生,也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要的生活,他们平心静气——而不是觉得全世界都欠他们的——舒服地做自己。

    >> 舒服做自己、舒缓建立情商的三个原则

    >> 第一个原则,就是“明白”,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让自己的心屈服地被捏在别人手中的那种“明白”。

    >> 另外两个原则:“刚刚好”与“慢慢来”。

    >> 在我向往的生活里,快乐没那么重要,快乐很讨喜,但快乐不及平静重要。
    我对快乐,当然喜欢,但我希望是“明白且恰当”的喜欢。我对悲伤,当然不喜欢,但我也希望是“明白且恰当”的不喜欢。

    >> 抬杠时所讲的那些“讲死”“考第一名”,我都希望我能“明白且恰当”地看待,不要抹黑,也不要抹白。

    >> 费劲,可是值得。
    一步一步地慢慢来,有一天就能做到“刚刚好”。
    而这些,都必须从“明白”开始。
    明白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来地做自己,为我们自己活一次。


    ◆ 1.你全身都贴满了“应该”的标签吗?

    >> 如果照我这样列下去,我们每个人身上绝对不止几百个小标签,这些“理当如此”,每秒都会生出新的小字条、小标签,附着上我们的身子。这秒有几张脱落了,下一秒又会有更多补上。
    它们会像鳞片,覆盖我们全身乃至眼耳。我们可以仗着这一身鳞甲,到处去指手画脚,“这个不对”“那个太差”,做出各种评价、各种判断,但没有察觉我们已经渐渐把世界、风景、天气、别人,都隔绝在外。
    而别人也看不到我们的面貌,别人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标签、字条所形成的一副密不透风的鳞甲。
    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依靠:卫生、交通、娱乐、商业,都需要互相依靠,彼此交换情感、能力与资源。但在依靠与交换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用我们的各种原则去掐住彼此的脖子。我们可以不用控制人,或被别人控制。我们不用拿自己身上这些字条,去粘在别人的脸上。
    当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有个“应该”的样子,而这些事却都不对,都不合我们期望的时候,我们就唤来了许多“应战”的情绪:嫉妒、愤怒、自卑、猜忌……都来了。

    >> 我们调出了各种对付敌人的情绪,但其实并没有敌人出现,可是因为我们身上粘贴的那些原则,带领着我们到处树敌、到处去评断与我们无关的事、到处去宣示那些“理当如此”,于是,只要对方不听话,只要生活不听话,只要世界不听话,我们就觉得“有人跟我们作对”。

    >> 然而,因为这些我们以为的敌人,根本不是敌人,当然也就无敌可退。

    >> 这些随便出场、无从收拾的情绪,除了堵在我们自己的胸口,还能去哪里?
    不知从哪里来的情绪,就一定不知往哪里去;不知为什么而来的情绪,就一定不知要拿什么去消化。
    这些没完没了的“应该”,都是哪里来的?
    如果这些“理所当然”大多未经检验,来路不明,为什么还把它们理直气壮地贴满了全身上下,当成我们的标签,甚至我们的鳞甲?

    >> 你要做自己,就要让你自己比这些标签、字条都重要,让它们只是点缀在你身上,而不是拖垮你、遮蔽你,你珍视的少数几个标签,值得好好打造,随身珍藏,偶尔展示。剩下那么多别人随手塞给你的、无助于你做自己的标签、字条,就放松地看待,恰当地对待,粘上就粘上,掉了就掉了,别用它们来评断别人,评断自己,乃至困住自己。
    如果真心相信“钱是一切”,那就认真研究它有没有道理,研究之后觉得有道理,那就认真研究金钱跟自己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要靠它创业,还是要靠它求偶或繁殖?然后把这想法设为目标,一步一步去靠近。
    这是你专注研究之后,想要做的“自己”,你经得起内心的自问自答,内心因而强大,你想要的生活,就会在眼前浮现。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地相信“钱是一切”,然后还要分散心思去管尽天下的其他琐事,骂交通、骂天气、骂明星、骂别人修图修太多、骂别人不懂粽子的好坏,那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弄清楚我们要做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己?

    >> 在这么多的明星里,有些人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恰当”的程度,去接收大众的评价,然后“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这些明星未必是最红、最受欢迎的,但可能是明星之中,内心比较宁静平衡的。
    做情绪和感觉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绪和感觉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空话,这可以一步一步做到。
    辨识情绪都从哪里来?它们来做什么?它们来了以后,我该怎么办?要把它们各自安放回去时,该放回哪里?这就是我建议的情商。
    培养情商不是为了做生意,也不是为了受欢迎,那些都只是顺便跟着来的东西。
    情商的唯一价值,也是它比智商重要的唯一原因,是探寻情商的过程,就是探寻自己的过程。所谓的“心”,虽然抽象,但真的存在,而且就是我们赖以度过一生的依据。

    >> 智商不是智慧,智商有可能使拥有者更焦虑、更辛苦,而不一定能得到自由与幸福。智商没办法处理“心”的事情,智慧才可以。而智慧的基础,是“明白”。
    世界充满了与我们无关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与我们有关。
    世界永远不会属于我们,但“心”永远属于我们。
    世界的强大,可能更令我们感受不到自己,但“心”的强大,就是我们的强大。
    我们有“心”,这是很大的礼物。越大的礼物,越要好好享用啊。情商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份礼物、打开这份礼物、享用这份礼物的钥匙。
    生命没办法给我们更大的礼物了。


    ◆ 2.面对自己的“感觉”,好像很害羞又很没面子?

    >> 这世上每秒都有改变,大部分不会令我们更幸福,也不劳驾我们有感想。

    >> “长恨此身非我有”,那是我们最大的痛苦。
    此身,如果能够是“我有”,就好了。
    但“我”是谁?
    我,就是我所有的感觉吧。

    >> 所有的感觉来来去去,永无休止,当这些感觉像各色丝线被束成了一簇,那一簇感觉,就是那一秒我们能够感知的“自己”。(情绪的“绪”字,就是丝线啊。)等到了下一秒,这一簇感觉里的成分,有了些变化,我们还是能够感知当下的“自己”,只是跟上一秒的那个自己,不太一样了。
    然而情绪与感觉这样的变化,太乱又太快,脑子赶不上心,来不及追踪辨认,只会觉得思潮起伏,思绪纷乱。

    >> 所以我们才会一方面很确定有这么一个“自己”,一方面又常常觉得“自己”怎么老是变来变去,还常常自相矛盾,一下好想恋爱,一下又好想一个人过,一下想成功赚大钱,一下又想偷懒当废物。

    >> “我”是每秒都在变动的,因为感觉是每秒都在变动的,此起彼落,生灭聚散。

    >> 如果我们认真想“做自己”,我们首先要真心地面对这件事,就是“我们的感觉”。
    要真心面对自己的感觉,对很多人来讲,好像会害羞。因为其实我们不喜欢承认我们有感觉。承认自己“有感觉”似乎很脆弱,有点没面子。我们吃面时会说“好烫”,吹了风会说“好冷”,但就这样了。我们爱或恨某些人,往往一辈子不说;我们寂寞或痛苦时,习惯忍住说“我没事”。我们人云亦云地推崇乐观,根本不管硬撑的乐观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们也盲从地逃避悲伤,根本不管悲伤在关键时刻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瞧不起自己,又常常对自己生气。我们什么都想要,可是一旦要到了,又立刻觉得不够。
    这样的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感觉,习惯不观察、不面对、不拿捏、不安置。我们忽略自己、背对自己,却同时缘木求鱼地想要做自己,这如同一边吃宵夜,一边把体重计一脚踹到角落去再丢块毛巾盖住,却幻想着人鱼线与马甲线。
    如果我们开始学着面对我们的感觉,进而能够恰当地拿捏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内心一定会开始一步接一步地改变。
    这样的改变,新闻无从报道,路人不会围观,但之前被记者拦住的那位大妈,应该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改变才叫了不起,因为改着改着,会就此变幸福啊。


    ◆ 3.独处,一点都不孤单,还很有趣

    >> 你也不该把明星当回事。真正野生鲟鱼的鱼子酱很难得,但野生鲟鱼也没把自己当回事。

    >> 依据情商的原则,我不应该把爱吐苦水的人,称为“负面的人”,这种说法等于根本地否定一个人。应该说成:这人并不负面,只是常用负面的态度,看待别人与自己。(有点啰唆,但这就是跟自己抬杠的精神啊。)

    >> 要开始面对自己的感觉的第一步:练习关门。

    >> 这不合理,门要是随便打开,岂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跑进来?
    别忘了有时要选择把内心的门关上,这是一种能力,说穿了,就是跟自己相处的能力。
    如果有门,却只开不关,那要门做什么?直接挖一个洞就好了。我们的心灵,不是通道,任由各种信息与感觉穿过来又穿过去。关上门,空间才会出现。这是要安放重要记忆与感情的地方。
    独处的能力,是使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关键能力。

    >> 跟别人相处时,别人会带来各种随机的刺激,迫使我们用各种情绪去反应。

    >> 当我们开着门,就任由各种杂乱的事,来占用我们的注意力,耗费我们的情绪反应。

    >> 如果害怕脑子会动起来,却竟然还幻想要做自己的人,那很可惜这本书不是为你写的,你应该去找教人制作木乃伊的教室报名。因为你要做的,不是活生生的自己,而是一个幻想中的自己的标本。
    跟自己相处,并不孤单。反而是跟无聊的人勉强鬼混,才容易感觉孤单。独处不是要我们面壁打坐,我们可以挑选自己感到好奇的书或电影,当成我们跟自己相处的催化剂,类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面的“明月”吧。
    为什么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常被称赞“启迪人心”?因为当我们心灵贫乏,没办法自行产生能量时,藏在书里、电影里那颗丰富的心灵,会不断催化我们,对生命诞生想象。

    >> 人最有兴趣,又最没把握的,就是自己。
    我们对自己有最多的要求,也同时有最多的猜疑。
    而独处,是我们好好跟自己相处的唯一机会,借由所看、所读、所想、所问,一步一步地明白自己。
    现在就来想想,你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话,你想邀的,是来自哪个人生角落的哪个人物呢?最好选一个人物,是你觉得跟你某方面有点像,或是这人竟然做了某些你很想做但还没做的事。你想到了谁吗?某位侠客?某个运动员?某个很宅的巫师?还是某个八面玲珑的妈妈桑?
    把这个人物邀来,在你与你自己相处时,可以聊这个人物哪些地方跟你很像,或是这人做了什么事,是你想做还没做的,为什么对方做了,你却还没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