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前言
本书是一本思维认知的工具类书籍,全书都在讲一个工具——结构思考力,不过与其他认知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把思维和表达两个环节打通来讲的,毕竟思考和表达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通过这本书,我们既会懂得结构思考力的运用方法,同样,也会明白何为有结构的表达以及为什么有结构的表达如此重要。简而言之,结构思考力让我们能够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一、整体认识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是职业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思考(解决问题、决策)和表达(写作、口头表达、沟通)等方面都是一个基本思路。
现在,我们先来构建一个对结构思考力的整体认识。
1.1 先总后分
场景1:陆人贾作为领导,他的下属贾亦斌对他说:“领导,最近技术部说有几个项目不得不延期,还有刚才客户打电话询问解决方案的设计进展,另外,我看到……对了,张总建议最近要开一次产品创新会,如果……可能……”听了半天陆人贾他还不知道贾亦斌究竟要说明什么,或者需要他提供什么帮助。
场景2:你的领导郝落锁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的PPT报告,并在会议上跟大家滔滔不绝地讲了30分钟,虽然信息量丰富却不知所云,结果下面一片寂静——很好地解决了台下人员的失眠问题。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吗?即使没发生在你身上,相信你也见过这种混乱的表达。出现这类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相通的——传递信息时没有构建一个有效的结构。
我们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和决策。如果没有结构,我们的思维就很容易从一点漂到另一点,却总也无法得出一个有效结论。没有结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让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没有结构,问题就会像洪水一样试图一股脑儿地冲进你的脑海中,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
结构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构化一个结构,在表达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地证明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做到清晰思考和有力表达。它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强调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
职场中更需要推广“先总后分”的结构化思考与表达,这对提升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有巨大的好处。
1.2 200ml的水和100ml的杯子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将200ml的水装进100ml的杯子里?”先声明这不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而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到答案了吗?我猜你的答案多半是“把水冻成冰”。没错,这是标准答案之一。在此我们的重点不仅要找到答案,而且要找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
请问,为什么200ml水倒进杯子里水会流出来?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因为你杯子小嘛,而且又不具备像气球一样的张力,可以随着水增多而变大。好,杯子小水一定就会往下流吗?还有什么原因?没错,因为地球有重力。那杯子小、地球有重力,水就一定会流出来吗?还有什么原因?没错,因为水是液体。
好,到现在稍微总结一下水之所以会流出来无外乎有三类原因:
- 第一类原因是杯子本身,比如太小或没有张力;
- 第二类原因是外部环境,比如有地球引力;
- 第三类原因是水本身,比如它是液体会流动。
杯子、外部环境、水这三个维度就可以理解为分析这个问题的一个结构。
这里你可以画一个结构图,最上面画一个方框写着主题“把200ml的水装进100ml的杯子”,主题下面另外画三个方框,分别写“杯子”、“外部环境”、“水”,再分别用实线将这三个维度连起来,最后用一条实线与主题相连,这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结构图,是不是和你所在单位的组织结构图很相似?不仅相似,几乎一样,这就是思考的金字塔结构图,学会画这个图对于学会结构思考力很重要。
此时我们不但把问题想全面了,而且还分的很清。如果我们接着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会发现很容易找到多种答案。
比如,从杯子角度分析,解决方案是换大杯子或换一个有张力的杯子,但这就与“100ml的杯子”前提不符,那我们可以把水装进气球里再把气球塞进杯中,解决杯子没有张力的问题。
再比如,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可以把水和杯子拿到太空上去,有可能解决吧?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成本太高。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水本身,既然会“流”出来是因为水是液体,那我们把它从液体变为固体冻成冰就可以解决了;除此之外,平常我们向杯子里倒水,水位是可以高过杯子的,那是因为水自身有表面张力,如果我们用一个半径足够大的杯子,即使这个杯子的标准容积还是100ml,但是由于水有表面张力,理论上我们也能向这个杯子里倒入200ml的水。
从1个答案到4个答案,这就是结构化思考的魅力。注意,这里你不要去纠结“装进”的定义,否则会钻牛角尖,我们重点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来分析自己的思考结构。
运用结构思考力更容易把握问题的关键。因为运用结构思考力看待事物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强调的是“先总后分”,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是拘泥于细节,从而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关键本质与问题的关键。
1.3 立体化思维
在倒水的案例中,很多人一上来就只考虑了杯子的问题,所以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如何通过杯子的层面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问题还涉及其他两个层面。
因为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是习惯运用纵向结构,遇到一个问题以后可以钻研得非常深;而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是习惯运用横向结构,当面临问题时可以迅速地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哪个方向都不会想得太深入。
结构思考力则是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先在横向结构上对问题的主体有个认识,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对横向结构中的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纵向思考。在拥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结构的基础上,结构思考力就成为了一种立体化思维。
1.4 四个特点
在具体学习结构思考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为了便于记忆,作者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论证类比”四个关键字来与四个特点一一对应。
1、“论”对应结论先行:这是结构思考力“先总后分”的体现。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思考上能始终围绕中心思想,不跑题不偏题;二是表达上能让对方迅速抓住我们表达的主旨,消除对方对不确定性的顾虑,进而提高表达的效率和效果,也更容易说服对方。
2、“证”对应以上统下: 表示上面的结论是下面的理由论证得来的,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而下一层次思想都是上一层次思想的细分支撑,有理由支撑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3、“类”对应归类分组:如果要点太多且不进行归类分组,听众基本不会理解你毫无头绪的表达,分类使思考更有效率。
4、“比”对应逻辑递进:表示各种思想都需要通过对比的方式确定逻辑顺序。不管你的结构怎么划分,任何一个层次的下一层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这才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也更容易让对方记忆。常用的逻辑顺序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比如水、杯子、环境用的就是结构顺序。
理解论证类比这四个基本特点,是学习结构思考力的基础。
二、基于目标定好主题
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是一种典型的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所以搭建出有说服力的金字塔结构一定要先明确目标、主题,并以有效方式引出主题。这不管是对你展开思考还是进行表达都非常重要。
2.1 确定目标
作者做过一个测试,请大家用3秒钟的时间,环顾房间的四周。然后闭上眼睛后,让大家回忆一下屋子里红颜色的东西有几种?结果大家能够说出的答案一般很难超过5~6种。
如果再做一轮,同样给大家3秒钟的时间环顾四周,看房间里红颜色的东西有几种,然后闭上眼睛回顾。一般情况下答案会超过10种甚至20种以上。
第一轮和第二轮测试的区别在于第二轮告知了受试者明确的目标。如果把注意力当成一种能量的话,目标就可以帮你把能量集中。
有了目标,才能让思考或表达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同时也会提高思考或表达的效率。
而要有效确定目标,有两个基本要求:
2.1.1 场景设定
就思考来说,就是要设定好所思考问题所处的时期、人物、环境等要素;就表达而言,就是要提前设定好未来这一次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你是谁,对方是谁,才能组织你的内容。场景设想越具体,就能保证目标越准确。
比如老板约你谈话,你就要设定好谈话的场景,在办公室谈和在饭桌上谈情况不一样,老板高兴的时候谈和老板不高兴的时候谈情况也不一样,你业绩好的时候谈与犯错误的时候谈更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场景设定,你的思考结构和表达结构都要有所变化。
2.1.2 确定真正的目标
真正的目标,是要产生行为的。个人思考的目标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采取行动,这个好理解。我们着重讲一下表达的目标,表达真正的目标不是说出自己的思考,而是希望对方在听了你的表达后,产生行为。
比如跟老板谈涨薪,你的目标不是让老板知道你有多么能干、多么努力、多么奉献,而是让老板听完后改变对你的评价,甚至是马上决定给你加薪。
2.2 设定主题
光是确定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设定好主题,这一点在表达上尤为重要。这里说的主题就是我们整个表达的结论。
每当我们去参加各种会议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主题,比如:✕✕产品介绍、绩效考核制度介绍、关于会议决议的报告、关于市场规划的汇报……看到标题就不约而同地有两个反应:第一,不知道会议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看主题就知道一定又是一个枯燥无趣的报告,而且也不知道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如果换成我们自己的报告,首先要从主题上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你要说服对方产生什么行为,是接受你的什么观点,还是采取什么行动;第二,如何对这个主题进行包装,让主题更有吸引力。
首先,主题一定是源于目标、服务于目标的,而且必须是一个有观点的结论。
比如某房产公司的市场经理要做一个别墅项目的客户推介会,他们的目标是让客户听完以后愿意购买这个别墅来投资,他们的主题就确定为“✕✕✕别墅,是你投资的最佳选择”,注意这里用的不是“✕✕✕别墅介绍”。前者就是一个有观点的结论。
其次,一个经过包装的主题,才能打动人心。
你知道“复方氨酚烷胺片”以及“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是什么药吗?相信能回答上来的人不多,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分别是“感康”和“护彤”你会不会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所以,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如果去药店买药的话,药品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通用名,一个是商品名,通用名是它的成分,商品名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包装出来的有含义、有吸引力、容易记忆的名字。比如,感康的含义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告知患者感冒可以康复;护彤也是从儿童患者家长的角度,用谐音告诉你可以保护儿童。
同样的,我们表达的主题也需要通过包装出商品名才更有冲击力。比如“如何用结构思考力准备工作汇报”就是通用名,“你的报告也可以价值百万”就是商品名。
当然你还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包装得更好,但不管怎么包装,都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
2.3 设计序言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找上司汇报一件事情,到他办公室后投影接上了,开始很正式地讲,结果讲了三分钟你的上司一缓神问你讲到哪儿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拿过来一本书或一份报告开始看,结果翻了两三页,但其实一点都没有看进去。
当一个人接收信息的时候,之前他脑子里一定想了好多好多的事情,你一推门就说我有一件事情要跟您汇报。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他前两点一定反应不过来。你看书时也是因为你头脑里一直在想某件别的事情,才导致你翻了几页都还没看进去。
所以,需要有一种方式在沟通之前把对方吸引过来。换句话说,你得先有个开场白,然后才开始表达后面的主题。这种方式就是序言,它是一种可以快速抓住对方并吸引对方的开场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序言的四个结构要素:SCQA。
- S是情景(situation),就是大背景;
- C是冲突(complication),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问题;
- Q是疑问(question),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疑问;
- A是回答(answer),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来看,S(情景)需要让对方产生共鸣,必须让对方听完以后产生一种“对对,你说的没错”的反应,只有情景被认同了故事才能够继续发展。C(冲突)是说明该情景下发生的情况,确认面临的问题。Q(疑问)是根据对方关心的问题提出疑问,通常就是“怎么办”。A(回答)是基于对方所关心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序言结构的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没有出中心思想(或者说主题)之前,用来提醒对方关心一个疑问,从而引发对方的兴趣,而这个疑问的回答就是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4 序言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四个要素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不用改任何文字,只是调整SCQA之间的顺序就可以了。一共有4种模式,分别是标准式、开门见山式、突出忧虑式、突出信心式。
前3种模式中都省略了Q(疑问),因为所有序言中的Q都可以是“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些案例。
2.4.1 标准式:S—C—A
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2.4.2 开门见山式:A—S—C
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
2.4.3 突出忧虑式:C—S—A
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2.4.4 突出信心式:Q—S—C—A
如何在确保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房地产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如果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建议还是运用标准式,因为标准式在沟通上有个优势:开场先说容易被认同的事情,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如果上来就说“冲突”,沟通的两个人之间有可能就真出现冲突了。
三、结构思考力的纵向结构
我们的思维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径分解,探求答案的能力,也就是自上而下;另一种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结论或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就是自下而上。
这两种能力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结构思考力的纵向结构。
3.1 开会与看电影
场景1:一位同事在公司大会上发言,一共讲了30分钟,结果大家睡了25分钟,这种情况很常见。 场景2:我们去看电影,两小时的电影演完,我们从电影院出来后觉得好像刚过几分钟。
为什么30分钟的会议发言让大家睡着了,而两小时的电影那么吸引人呢?当然除了明星和视觉效果以外,最能吸引我们的一定是情节,所有电影在一开篇的时候都会抛出一个悬念。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会特别关注悬念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而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答案会一点一点地解开。吸引人的电影整个剧情的展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给你一个悬念、给你一个答案、给你一个悬念、给你一个答案……当所有的悬念解开之后,这个电影也就结束了,而整个过程你会一直被紧紧地吸引着,所以两小时的电影看完以后,跟刚刚过了几分钟一样。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也可以像电影一样,很好地吸引对方并说服对方。这种方法我们在结构思考力中叫作自上而下疑问回答。
3.2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是一种想象对话技术。你要在一开始便根据自己的金字塔思考结构,从最上面第一个层次开始设立问题,然后用下一个层次来解答问题,接着再出一个问题,然后再用下一个层次来解答,整个过程你都是在想象与对方进行问答。这有点像上一节我们说的,给一个悬念、给一个答案,再给一个悬念、再给一个答案,让对方完全跟着你的节奏走。
通过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表达会非常吸引人,因为说的内容都是对方关心的问题;第二,表达一定非常有说服力,因为对方关心的问题已经被一个一个解答过了。
这样的思维模式跟平时正好是相反的,平时我们更习惯于告诉对方我们有什么,而这种方式是站在对方角度看对方会关心什么。这里注意,问题的回答就是你表达的一级标题,这些标题同样也要求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也就是结论,这样就会引发听众听到一级标题后的疑问,接下来再回答这些疑问构建二级标题。
依次类推,直到你觉得已经解决对方所有的疑问并能够接受你的观点为止,就完成了结构框架的搭建。这既是一个想象的对话过程,更是一个大脑的思考过程。
当我们问问题的时候,不一定单纯问为什么。疑问回答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我的任何一个观点的得出,都要去想对方看到这个观点之后,他头脑中会有哪些问题;或者我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对方已经存在了哪些和我的观点不一样的问题,那个就是我说服他的重点。
3.3 设想问题
如何进行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步骤很简单,先设想问题,再回答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步,设想问题。
设想问题是在已经确定完主题(结论)的基础上,看对方会关注什么问题,是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新模式。
比如以谈工资话题为例,如果主题是“申请加薪20%”,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跟上司说涨20%之后他会关心哪些疑问呢?为什么涨?涨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涨呢?不涨会怎样?他一定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个人的上司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甚至另一个同事跟你同一个上司,他去谈和你去谈上司关心的问题也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这些问题都是这个场景下的私人定制问题。
设想问题这一步最大的难点是能不能换位思考,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告知对方我们有什么,而不太习惯看对方关注什么。第二个难点在于我们问的问题够不够完整。
要克服这两个难点,有两个主要方法:
1.转变为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尽量放下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完全从对方的立场、动机、利弊去设想,当对方接收了你传递的主题后会有哪些疑问,然后你表达的内容都得是回答对方疑问的。
2.通过5W2H确保问题被全面覆盖
在确保问题的完整性方面,有一个小技巧叫做5W2H:
- What:是什么?做什么?
- Why:为什么?理由或原因是什么?
- Who:谁来做?谁来负责?由谁来承担?
- When: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完成?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 Where:何处?在哪儿做?从哪儿入手做?
- How:如何做?怎么去做?
- How much: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费用是多少?
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每次都被用到,但通过5W2H的分析,可以确保让你换位思考时能够做到更加全面具体。然后,你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完全定制化的问题。
结构思考力用于表达的疑问回答式,同样适用于思考问题。只是问题不一定是别人问的,而是我们自己问自己的,比如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使用5W2H的方式分析,可以帮助你准确、清晰地界定问题,抓住问题的框架从本质上掌控问题,有助于提高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全面性。
3.4 回答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步:回答问题。
提前想好答案,回答已设想的问题可以提升表达的效果,实现事半功倍。一旦你能主动解答对方心中的疑问,对方对你的信任值和好感度都是会逐步上升的,因为对方会产生一种“你懂他”的潜在情感。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 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
- 即每一个答案的本身就是一个结论,不能是“X框架特点的介绍”、“X框架特点的优劣势分析”。因为是结论才有可能回答上面设想的疑问,因为是结论才能引发下一个层级新的问题;
- 各层级答案都是结论,才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复杂问题表述清楚。
- 对方最关心的问题要放到关键位置上
- 比如关于这个新产品,客户就是关心有什么功能、如何使用,结果你拿着产品的五大差异、七大优势、八大特点去跟人家讲就完全不符合对方的需求;
- 你要做的首先就是功能介绍和使用演示,然后你再视情况去介绍那些差异、优势、特点。
3.5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是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出发,一步一步找到支撑。反过来,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堆素材,你要把它整理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怎么办?比如工作总结,一年干了很多活,但是却搞不清楚这一年总结的目标是什么?主题是什么?该从哪里开始整理?
接下来分享第二种构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就是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分为三个步骤:
-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
- 第二步:分类。面对零散的信息,我们通常无法清晰地理解和传递含义。这时要遵循“归类分组”的原则对上一步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确保同一组的思想都属于同一个范畴。
- 第三步:概括总结。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当然还可以继续往上概括,直到金字塔结构的塔顶得出最终的结论为止。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杜绝“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得出结论,告诉对方你想表达的关键信息。
概括结论有三个技巧:
- 寻找共性,通过共同点概括结论;
- 情景想象,预想交流情景设定结论,比如同是工作总结,向直接上级领导汇报和向HR总监汇报就不能采用相同的结论,前者要重不足,后者要重成绩;
- 善用修饰,提出可以打动人心的结论,也就是包装主题。
3.6 上下结合
到此,我们已经学习了结构思考力中纵向结构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和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比较好?没错,没有好坏之分,要看不同情况。
当我们的目标特别明确的时候,自上而下疑问回答会更适用。比如你参加竞聘,这时你的目标(应聘岗位)就非常明确,一定是从上往下搭建结构会更好。
什么时候自下而上呢?没有目标的时候,比如年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如果你也不知道要表达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把一月到十二月所有的事情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再将每个类别概括出一个结论,最后再将这些结论往上概括出一个总结论来,便完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结构搭建。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太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就把你的结构建完了,一定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相当于是先自上而下搭建出了一个初步框架,然后再自下而上去完善这个框架;另外,也可以先从下到上搭建初步框架,然后再从上往下的来验证这个框架。总之,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应用,因为这是人类理性思考的两种不可分割的方式。
四、结构思考力的横向结构
结构思考力的横向结构指的是同一组内同一层次的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或归纳关系。
在横向结构中一共有两种方式构建关系:
- 一是演绎,也就是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搭建同一组的内容,重点在于推理出最后一步的结论,主要用于说服的目的;
- 二是归纳,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特点的思想归类分组并概括出结论,主要用于提出解决方案。
4.1 演绎
我们先来看演绎,一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标准式,另一种是常见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标准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比如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再比如大前提“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心脏的动物”,小前提“所有马都是哺乳动物”,结论“所有马都是有心脏的动物”。
之所以说它是标准式,是因为它有一个标准的思想形式: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
在标准式演绎中,一个推理的前提能否合理地得出结论,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而是取决于其思想形式。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和马的例子,二者的思想内容不同,但形式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标准式演绎。
如果在工作中发现有某些观点是对方不愿意接受的,可以尝试着运用标准式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论证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横向结构中运用标准式演绎来表达会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让你的表达更加有说服力。
而熟练运用标准式演绎结构必须掌握正确的大前提,因为这些大前提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原理、行业规律、基本规则等常识,所以要想有力说服人需要在多掌握这些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式演绎的推理结构。
接下来, 我们看看常见式:现象+原因+解决方案。比如现象“业绩开始下滑”,原因“人员能力有待提升”,解决方案“抓紧内部课程开发和培训”;再比如现象“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原因“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解决方案“加强对工厂监管”。
你看,常见式真的很常见,它就是我们平常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但同样可以达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因为它相当于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方面来有力支撑你的结论,比较适用于问题解决、专项汇报、方案推介等方面的呈现。
不管是标准式还是常见式,都是为了确保横向结构中每一组内部的结构化,一项内容与另一项内容之间要有逻辑对应关系,这样才能让你的素材和结论相对应,才能让结论具有说服力。
4.2 归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归纳。相比演绎,归纳使用起来会相对简单一些:
- 它不用去构造同一组内容间的演绎推理关系,而只需要寻找并建立共性;
- 人类大脑有自动地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能力。
所谓归纳,就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方法,它的重点在于对事物进行归类,一般有三种归类顺序:时间、结构、重要性。
- 时间顺序
- 即逐一进行,这应该是三种子顺序中最容易被理解的,在日常工作中用的也是比较多的。
- 时间顺序适用于项目进展、阶段汇报、实施方案,比如你的日程表、项目执行的甘特图、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达成目标的三个阶段、绩效改进的四个环节等,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
- 结构顺序
- 即化整为零,是指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 这个整体既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概念,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表达顺序有利于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比如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 重要性顺序
- 即水平比较,是指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内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 比如,你提出某一类型的3个方案,这3个方案具有相同的特性,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所以你在表达时会依据这些方案的重要性加以排序,先说最重要的方案,以此类推。
同样一件事情可以用多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之间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可以说不同的分类方式体现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定位和价值观。
比如,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研发、生产、销售,还可以按照结构顺序分为东北、华北、华南……不同区域,还可以按照重要性顺序划分为不同的事业部、业务单元等。
运用归纳的关键在于保证每一组内容只运用一种分类方式,或时间、或结构、或重要性,而不是交叉使用,否则会造成分类不清,一旦出现混乱,就失去了结构思考的意义。
4.3 MECE法则
运用归纳,我们能够对同一层级的要素进行概括总结、分类定序。但我们如何确定要素是否搜集完整了呢?
这就要用到结构思考力中的黄金法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一旦做到同一层级的所有要素都是独立的、清楚的(“相互独立”),我们还必须审视,以保证它同时还囊括了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所有问题或事项(“完全穷尽”),所以MECE原则也起到帮我们更好地审视总体、全局的作用。
在使用归纳法构建思考金字塔的横向结构时,需要用MECE原则对每一组思想做逐一排查。
4.4 因需而动
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都能够用于构建结构思考的横向结构,我们按需取用即可。
4.4.1 演绎适用于需要说服对方时。
当你需要说服对方的时候或觉得对方可能会有抵触心理的时候,用演绎的方式会更好一些。而演绎作为横向结构中一种主要的方式也有其利弊和适用情况。
- 第一个“利”是证明结论的必要性;
- 比如通过大前提以无可争议的说法来陈述情况,小前提是对情况的评论意见,结论是情况所代表的含义及评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果。
- 第二个“利”是对有拒绝心理的听众极为有效;
- 比如对方不认同我这个观点,你用演绎的方法证明会很有说服力。
那弊的地方是什么呢?
- 第一个“弊”是如果听众对前提有异议,整个论证就失去效果;
- 比如你跟女孩说:“你适合嫁一个这样的人。”对方说:“我凭什么要嫁给那样的人。”你继续说:“我就是这样的人……”结果可想而知了。所以对方不接受大前提,风险会特别大,整个后面的论证就全白做了。
- 第二个“弊”是听众在听到结论之前可能要记忆大量的信息;
- 毕竟有些大前提或小前提可能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楚的,从接收信息者的角度,他在听到结论之前要记忆太多的信息,负担太大,这样的情况也不符合结论先行的原则。
4.4.2 归纳适用于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
当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更适合运用归纳的方式。横向的归纳论证有哪些利呢?首先,便于记住要点,方案就包含1、2、3三个方面,要点很清晰。其次,一点被否定其余要点仍具有说服力。
比如你跟女孩说:“我有钱、有才华、有梦想,你嫁给我”。对方说:“我不喜欢有钱的。”管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至少有才华、有梦想还能继续帮你说服她。
最后,对于注重具体措施的听众极为有效。比如上司只关心这个方案是什么,你1、2、3、4、5几步就可以了。
五、让表达清晰有力
能够做到思考清晰,不仅能使自己想明白,还能将思考的内容以简单、容易记忆的方式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我们学习结构思考力的初衷: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5.1 包装
结构思考力的原则是“论证类比”,其中“论”排在第一位,意思是结论先行。可是先说结论就一定能让人记得住吗?不一定,这需要一个基本技巧——包装,经过包装的语言可以让对方更容易记忆。
比如,出门哪些东西一定要带?很多人会立马回答身份证、手机、钥匙和钱包,可这并不容易记忆,如果把这四样东西包装成“身手钥钱”,效果是不是好了不止一倍?再回忆一下“交通123”是什么?1看、2慢、3通过。很多年过去了,这些要点你还可以非常清晰地记得。究其原因,这些要点被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了包装,让你记起来更加的简单、明了且形象。
当你表达的时候,对方的思维一部分用于接收信息,一部分用于找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一部分是用于理解记忆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将准备传递给对方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再加上前面搭建的结构,一定可以让对方轻松愉快地记住并接受我们的观点。
书中介绍了三种包装方法:
5.1.1 类比
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比如某咨询公司要推广自己的渠道管理经验,如果给客户的方案标题就是“渠道管理方案”,那一定会让客户乏味,但如果我们用类比的方法,把渠道比喻成生命线,标题改为“决胜生命线——实现渠道全面掌控”,先不说方案内容怎样,单就这个标题就能给人深刻印象。
5.1.2 引用
引用广告、歌曲或名言的方式进行包装。比如某公司要推广一款内部保险产品,名字叫“心意保”,怎样能让员工对它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利用流行语和歌名来包装这个产品。
比如用“发福利啦!——员工专属产品✕✕✕实惠多多”吸引员工,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告诉员工为什么买保险,用“我让你依靠”让员工体会到产品的专属性,用“我是你的唯一”表现给予员工的独一无二收益。
5.1.3 整合
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比如某移动公司向渠道商推广4G终端,需要介绍4G与3G的区别。如果只是列出数据图表难免过于乏味,也不利于渠道商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1234来进行包装,比如大标题叫“抢钱、快人1步——渠道4G终端营销”,小标题“2个变化”解释4G终端与3G的区别,“3个特点”介绍4G钱多、量大、趋势的优势,“4个招式”分享营销的四个步骤。
5.2 形象表达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
首先结构思考力帮助我们搭建框架把问题想清楚,形象化表达则是把想清楚的问题说明白的有效方式。书中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结构思考力构思和设计PPT来实现形象化表达。
5.2.1 构思时请远离你的电脑
远离电脑的目的,在于让你在草稿上用笔“画”出构思,画一遍,能让你纵观全局,让思路变得清晰,而且会让大脑重新将整个思路完整地走一遍,不仅会加深原有印象,也许还会触发新的灵感。
5.2.2 将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放到PPT中
结构思考力运用在PPT中最直观的是对总体架构的确认。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封面、序言、过渡页、正文、回顾、封底六个部分,这就将金字塔结构直接放到PPT中,其中过渡页和正文可以多项并列,而序言部分可以根据情况确认是否增加到PPT中,也可以选择用口头的方式来开场。
5.2.3 每一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首先是要求每一页PPT都要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
- “论”——结论先行:每一页PPT只表达一个观点,并且出现在标题中,即每页PPT的标题都需要是具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 “证”——以上统下:每页PPT的主题,都需要是下面要点的概括。
- “类”——归类分组:每页PPT中的要点,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能有遗漏和交叉。
- “比”——逻辑递进:每页PPT中的要点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且需要经过包装。
5.2.4 运用数据图和概念图。
数据图表是一种说明数字非常有力的工具,通过将数字形象化之后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则更加具体、精准有说服力。而一些不可量化的信息传达可以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流程、过程等。
后记
不得不说,结构思考力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场景,同时也能对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