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内向者优势: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
原书名:《The Introvert Advantage》
作者名:Marti Olsen Laney
译者名:杨秀君
出版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57819
前言
在这个社会中,内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性格特质,从孩提时期开始,内向的孩子总被父母或亲戚朋友认为「没出息」。
他们不敢公开讲话,不敢表现自己,不敢跟半熟的人打招呼,在人们眼里,这样的人就是没什么出息,不大方。就算内秀,有内才,也会因为别人无法主动发现而失去很多潜在的机会。
很多内向者都试图改变自己,但很难,当他们进入到一种自己不舒服的状态中时,他们的表现很糟糕,很生硬。即使付出加倍的努力准备,最后却还是容易搞砸,因为对于外向者来说,有些动作、语言、神情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但如果这不是内向者的天性,那么他们就会动作变形,流露出不自然,或者很明显可以看出刻意的痕迹。
其实内向并不是一个不好的特质,内向者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如鱼得水的场景,没有必要强行把自己掰成外向者。
**
一、内向和外向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内向者和外向者,内向者和外向者只是拥有两种不同的行事作风和偏好,并不存在哪些人就非得改成另一些人的样子,不管内向还是外向,都不是病理性的,它们只是一种内在特质,一种趋向,一种偏好。
**
外向者倾向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汲取能量,当他们有一段时间无法跟人交流时,就会产生孤独感,精力耗尽,而当他们出去聚会或者能在外面做点什么的时候,精力就会迅速恢复。
内向者则是从自己的内在想法、情感中汲取能量,他们不一定是孤僻的或者远离人群的,只不过他们更需要自省的空间,以便参透一些事,或者得到一些有力量的情感,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电。
你可以理解为这两者的力量源泉不一样,或者充电方式不一样,如果他们彼此处在错误的模式太久,就会电量耗尽。
当然这些都是倾向,每一个人都是内向和外向的结合体,仅仅是比例不同,所以造成倾向不同。内向者有时也渴望进入喧嚣,外向者有时也渴望独处,这通常是由于他们进入某种单一状态的时间太久,需要一些调剂,等到一点点调剂过后,他们马上又会想回到自己最舒服的模式之中。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第二个区别是深度和广度。
**
通常来讲,内向的人更喜欢深度,他们不喜欢太多的外在信息,例如身处噪杂的人群中,或者要兼顾很多事情时。他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在单一的信息中把包含在里面的深度体验都挖出来,然后获得愉悦感;而外向的人不一样,他们更喜欢的是广度,他们想要多种多样的朋友,多种多样的经验,尽量多的信息,哪怕每样都了解一点点,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精彩无比。
内向者和外向者截然不同,那有人就会问,难道个性不会后天改变吗?会。
正如刚刚所说,人没有绝对的内向和外向之分,只有比例,拿我个人举例,我是偏内向的,但也对参与新事情有着非常高的热情。
尽管可能两处都有表现,但一个人肯定有一种倾向,或者叫一种内在气质,你在跟这个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就能发现这种气质,你会很容易发现,这个人更舒适、更享受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是内向倾向的,但不代表我不能社交或不善于社交,只是如果让我选的话,研究工作更容易让我进入心流,得到优质的体验。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就是外向倾向的,这不代表他们想事情不深,只是他们更能从与人交谈中汲取能量,去谈合作或者跟陌生人交际时比我更乐在其中。
内向者的脑回路往往结构比较复杂,科学显示,内向者的脑部血流量更大,他们在开口前会思虑更多,而因为不同的脑回路导向不同的结果,所以在里面要先「决出胜负」才能得到最终指令,会慢一点;而外向者的脑回路结构往往比较简单,所以他们能够快速反应,并即时表达,不管这些内容在深思熟虑以后还该不该说,总之先反馈了再说。
脑结构的不同,就是倾向的由来,也是「气质」的由来。
**
如果要让一个人强行改变自己的倾向去做事,不是不行,比如罗永浩,很显然是内向倾向的,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但他能演讲吗?能,而且讲得很好。可这件事就要耗费他更多的能量,甚至上台前要吃一些药,或者上台前的焦虑对他的健康损害远大于外向倾向的人。
所以逆个性做事也是可以做好的,只不过就像逆风跑,容易事倍功半,且无法乐在其中。
**
二、内向者的社交
内向者偏向于从自己的精神中得到能量,但他们并不排斥社交,如果你留心你周围的内向者,会发现他们大都有个特点:跟不熟的人社交浑身不自在,但跟熟人有说不完的话。
如果你是他们的熟人,单看后者,你会觉得他们甚至是外向者,而如果你不是他们的熟人,看前者,就明显知道他们是内向者了。
内向者不是不喜欢社交,而是享受更深层的社交,要撬开他们的心门,首先他们得确认跟你志趣相投,等确定了跟你社交能够让他们得到更深层的体验之后,他们才更愿意付出社交能量。
**
他们非常不喜欢那种浅社交,就是两个人互相不了解,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找话题——凡是无法给他们带来深度体验的社交活动,对他们而言就是消耗和折磨。
别看内向者跟外向者摄取能量的方式不同,次数不同,其实摄取总量是差不多的。
外向者通过不断地摄入信息来获取能量,但是每次获取都比较浅,于是自然就需要更多次的摄入,而内向者本身在每一次的获取中都足够深入,也就是获得的单次能量都足够多,自然就不需要更多外在源了,而且他们也讨厌那种尝试获取了却又得不到多少补给的低效状态。
所以外向者的手机里往往有更多比例的点头之交,只要是熟人都可以是朋友,而内向者则相反,虽然平时交流的人不多,但跟少数几个人的关系容易更深。
三、与内向者沟通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内向者是有自己的优势的,比如想事情更深,跟少数人的结交也更深。
但也正因为深,考虑问题全,所以他们的反馈往往会慢一些,于是在外向者看来,他们就像是呆住了,或者反应不过来了,甚至有点笨。
所以内向者往往容易低估自己,以为自己反应不如人就是不如别人聪明。其实聪明的维度有很多个,反应快也不一定就是聪明,奈何很多人并不这么觉得,所以内向者就被庸俗人的看法给误导和影响了。
内向者的这种特性,也导致他们非常讨厌电话沟通和面对面沟通。你会发现,在即时沟通中,内向者总是显得有些笨拙,但在非即时沟通工具里,他们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很多内向者在非即时沟通中会变得非常睿智而有见地。
那是因为在即时沟通中,他们不太好意思长时间沉默来思考得更深入,于是只能随声应和或随意发表意见,而当他们得出深度思考后的结论时,就算发现有补充或者发现有不对,往往沟通也已经结束,只要不是重大问题,他们就不会特地来找你纠正或补充,所以喜欢即时沟通的你,就看不到他们真正睿智的一面。
因此如果你跟内向者沟通,那么最好的工具就是类似微信、邮件这样的非即时沟通工具,或者这么说,当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内向者的时候,只要不是十万火急,出于礼貌,你都应该使用非即时沟通工具,除非对方要求使用即时沟通工具。
**
很多人觉得不电话说或者不当面说,说不清楚,但对另一些人来说,用非即时沟通工具才能把事情表述得面面俱到,即时沟通只会遗漏信息,对沟通不利。
而我在这一方面,如果使用即时沟通工具,又想要更为清楚的表述一件事情或观点,就会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去发送比较长和多的文本内容,而这,可能就会让很多喜欢使用即时沟通工具的人不习惯,因为文字很多。
四、用自己最擅长的步调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外向者友好的世界,外向者承受了绝大多数赞美,从孩子开始就是如此,外向的孩子更讨人喜欢,容易受到更高的评价;外向的成年人也更容易被认为是好相处、懂人情世故、会交际、有勇气、有出息。
所以内向者不得不跟着这种普遍的社会评价去做别扭的自己,而别扭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做得不够好,于是更加验证了大家印象中的「不如人」。
内向者是有自己优势的,他们只是思考模式跟普通人期待的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偏好不同,因此内向者就更需要建立自己的步调,用自己的模式做事,进入到自己的高效中去,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强迫参与到让自己不舒服的竞争中。
**
周杰伦是不是一个内向者?是,非常明显,但正是内向的特质,可以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10 天写出 50 首歌。数字在宣传中有没有被夸张我不知道,但就算有一点出入,也只有内向的人能完成这种类似挑战,外向者面对这样的任务很容易崩溃。
所以内向者不是没出息或者做不好事情,他们是可以把事情做到 100 分的,但一定要选对行业,选对岗位,选择那个适合自己的步调,适合自己的个性发挥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去一个外向者才能成功的领域,被挤着做一些以自己的个性很难出成绩的事情。
然后抱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就是要闲聊、分烟、喝酒、请吃饭、按摩、洗浴,等等。但是社会不是这样,社会有千面,你得接受自己是内向者的事实,不以内向为耻,然后去做契合你的步调、能让你独自沉下来文火慢炖的事情。
五、设定你的个人界限
当然有时候我们是想用自己最适合的步调去做事,可事与愿违,事情总是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然后似乎要逼着我们进入不舒服的做事模式中,这个时候内向者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界限。
建立个人界限,就是要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拒绝什么。我们会受到很多要融入外向者模式的诱惑,出于对安全感的追求。所以我们需要坚定地知道自己更适合走哪一条路,这条路前面最好是有很多人走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坚定地拒绝随大流进入那条别人都以为必走的外向者之路。
如果你是内向者,想东西又慢又深,那么你对于请求通常就不要直接同意,而是允许对方让你想一想,考虑一下,给你点时间。
你可以鼓起勇气拒绝别人,或者你做不到,那你就给一个替代方案**,例如有人让你马上一起去打篮球或者吃饭逛街,而你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对拒绝感到恐惧的话,可以告知对方无法赴约的同时,跟对方约一个你自己方便的时候——为什么只能挑对方方便的时候呢?
这合情合理,既给自己留了时间和空间,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拒绝并非因为讨厌对方。此时如果这个新时间对方刚好没空,那么他就能迅速代入你的处境,并主动对你表示理解。
六、内向者的社交小技巧
最后,我们来说几个内向者的社交小技巧,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你不得不参加一些对你来说重要的社交场合,这里有 3 个小技巧让你变得稍稍自如一些,一个用于开始,一个用于中间,一个用于结束。
6.1 精心装扮
很多内向的人倾向于装扮得越普通越好,这样最符合他们的期待,因为不会被人关注到。
平时是可以,但你要清楚一件事,你在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你的目的就是跟别人交谈,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社交关系,而你的所有顾虑,就只是你的性格无法接受主动去跟人交谈。
那很简单,你就只能被动地等着别人先跟你交谈。你不是不能跟别人交谈,只是你没法先开口,先开口以后不知道该说什么,而假如别人能先打开话匣子就好了。
这就像一个女生,你不想去追人,开不了口,想要人追你,那么你就只能在吸引人上下功夫。如果你不先让别人注意到你,你就没法实现这个目的。
**
这个精心装扮不是说一定要装扮得特别隆重,而是准备一些吸引同类人的显眼装饰。
比如你是迈克尔·乔丹或者科比·布莱恩特的球迷,你想跟乔密或者科密交谈,你根据经验跟这些人交谈会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下打开话匣子,那么你就买一块有显眼标志的手表,带一个显眼的徽章,或者是帽子、吊坠、耳环、大大的公牛总冠军或湖人总冠军的戒指等等。
别人一看到就知道你是他们的球迷,在一个人多的地方、一个别人也想结识更多人的社交场合、你带上一个全民偶像的元素,相信我,会有人找你聊的。
只要是你想别人跟你聊的话题,你都可以在显眼处装扮上,这种装扮要非常地与众不同,且别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就是内向者吸引别人聊天的一种方式。
**
6.2 话题告一段落时续上你的提问
你不需要在每一次的回答后续上问题,但如果你还想跟这个人聊,且你们一来一往的回复已经到大家说话前要想一想,步调开始变慢的时候,说明当前的讨论即将进入信息交换的枯竭期。
这时候你可以接上一个有相关性的提问,比如你们在讨论乔丹和科比谁更强,讨论到快枯竭时,你可以在枯竭前先续上一个相关问题:你觉得韦德、艾弗森和哈登跟他们比起来怎么样?
这就能让话题延续下去,且结束交谈后,你们都很少会意识到中间有「话题快枯竭」的状态,这样能让你们双方都觉得跟对方交谈很愉快。
或者你找不到相关问题的话,也可以顺着对方刚刚说的某一点,倒回去展开:你刚刚收到詹姆斯来着,你觉得詹姆斯能排历史第几?
这里用到了两点,一个是倒回去展开,一个是提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更有发挥的空间。
但是注意,开放性问题的禁忌是太深,比如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们是在开展一段短期的社交,就不要问这种太深的开放性问题,因为你们对彼此的背景知识都不了解,这种问题别人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让聊天陷入僵局,而且会让人觉得你找话题很生硬。
**
6.3 提前给自己规划好离开时间
对内向者来说,最煎熬的莫过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走,有时候自己的能量已经耗完,但同行者却还没有要走的意思,这个时候内向者就会觉得走又不是,不走又不是,时间过得很慢,所获很少,参与这样的社交也很浪费。
如果可以提前规划好「我就参加1个半小时,9点肯定要走」,那么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最多也就是1个半小时。这种心理上的舒缓反而能让你在社交中发挥得更好,因为不怕把话题聊光,反正快走了。
而这种规划最好就不要有弹性,否则你还是会纠结要不要走。所以最好提前给自己安排好2个小时后就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安排死,而开车回去需要半个小时,于是到了1个半小时你不管遇上任何事就都得走。
这会让你有充足的理由跟主人和朋友们道别,不至于心虚——内向者不太擅长说谎,当他们说自己有事不得不离开,如果是假的,就容易一眼被人识破。同时,你还很可能在某几次要走的时候意犹未尽,让你觉得参与社交没那么可怕。
后记
内向和外向,都分别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偏内向,仅仅是我们的一种偏好,是一种不同于偏外向者的思考方式、行事方式和聚集能量、使用能量、享受能量的方式。
如果你接受了它,认可它并不需要特地扭转和改变,同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和生存之道,你就能用内向的方式,在外向趋向的价值观世界里展示属于内向者的、更深的独特价值。
当你把事情做好,生活看起来井井有条,不再因为自己内向而焦虑时,也就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享受深度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