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英文名:《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作者名:[美]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
译者名:卞娜娜
前言
尹建莉老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到,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雷夫老师所任教的第56号教室看起来普普通通,却创造了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奇迹。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他倾尽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把第56号教室打造成了一个无比开阔,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从这里走出来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知道怎么学习;不仅学习好,各项兴趣爱好也能得到充足的发展;不仅学习好,而且品格和心智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雷夫老师是站在教师的角色来写这本书的,但他不是那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谈的人,在书中他处处都在提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同理,家长与家长也可以如此不同。
一、班风
第56号教室与众不同的真相是什么?先说班风,和绝大多数老师采用“恐惧”来控制学生不同,雷夫老师认为“信任”可以促成教育者与孩子的真正合作。
1.1 我们和恐惧
在我们的生活中,恐惧似乎无处不在。老师们有恐惧,他们害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也恐惧,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愤怒;家长们也恐惧,怕孩子成绩不好,怕孩子碰不到好老师,怕孩子将来没前途,怕自己不是个好家长。
所有人都有恐惧,但是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恐惧并不能让事情发生真正的改善,也没能让我们表现得更好。相反,恐惧似乎经常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换句话说,靠恐惧来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想法不靠谱。
话说回来,如果教室里面闹哄哄的,没有规则和约束,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也就没有所谓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升,学习能力无法进步,品格无从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
所以,我们当然需要对教室进行管理,包括家长对孩子,我们总是要做点儿什么。
参观过第56号教室的访客,总会对一样东西连连赞叹,那就是“班风”。第56号教室的孩子都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好学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沙漠里的一块绿洲,是如此的特别和引人向往。
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种东西,那就是“恐惧”。雷夫老师把“恐惧”从教室里踢了出去。
1.2 无恐惧教室
某位老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波士顿红袜队全体队员的签名。当他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无法向儿子解释清楚红袜队全体签名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
老爸简直要气疯了,想痛打儿子一顿。但他转念一想,便明白儿子根本没做错事。自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
你自己可以想一想,孩子有多少事情是出于“害怕某些东西”才不得不做的,而并非心甘情愿。这是很可惜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把孩子教导成一个更好、更自觉的人吗?
打破孩子的恐惧,让他走上自我完善的道路显然并非易事。就像雷夫老师所说,打造“无恐惧教室”也很艰难,可能要花上好多年的时间,但这么做是值得的。
1.3 以信任取代恐惧
在开学第一天,雷夫就会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多数教室是以“害怕”为基础,而第56号教室却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口说无凭,雷夫老师会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意识到,他是认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很多人可能都玩过“背摔”的游戏。你闭上眼睛向后倒,另外有些人在后面接住你。这种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后面的人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你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不管他怎么道歉,承诺再也不让你摔到,你就是无法不带一丝怀疑地向后倒了。
“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这是雷夫向所有学生传递的信息——信任是很珍贵的,然后就会把珍贵的信任真正给到孩子们。
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这个事实。打破东西了?这种事难免的,我们可以一起来处理。我相信你,一切都有原因;我相信你,你可以越来越好。
然而,如果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了。这种感觉会促使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因为他知道,他可以犯错,甚至可以重复犯错,只要在努力,信任就一直在。拥有这份信任会让孩子们很自豪,他们不想失去这份信任。当然,老师或者家长也要反求诸己,维持向他们要求这份信任的资格。
作为教育者,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理解孩子犯的错,多给孩子机会。坚持下来,就可以形成持久的、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无价的。
1.4 做好榜样
信任可以给予孩子充足的力量去成长,可是这种信任并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率先示范,做好榜样。
要说话算数,勇于负责。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暑假会带他去旅游,那就排除万难,无论如何也要做到,即便是推掉你手上重要的工作和生意也在所不惜。随时为孩子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用行动把信任放在自己身上。身教重于言传。
当孩子犯错时,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的好时机。没有孩子不犯错的,孩子开始犯错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忘记了,还没有掌握,某种试探等等,但正常情况下,孩子不会一直犯错,没有人天生喜欢表现不好。如果某个孩子在某个方面重复犯错,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出于对抗他不得不如此,或者故意如此。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命令孩子,甚至我们可以拿枪指着孩子,让他们按照你的话去做。可是你想要的就只是这样吗?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这种可能性。
所以,请尽一切努力扫除孩子身边的恐惧,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做个值得孩子信任的人。
二、孩子本身的成长
和孩子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不是教育者努力的终点,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教育的终极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如果你发现孩子跟你配合得特别好,离开你却表现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你不应该高兴,或者以此为荣。就像雷夫老师说的,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级上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必须清楚,孩子内在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既然是成长,就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明白孩子现在所处的阶段,以及他可以去到哪些更高的阶段。
2.1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这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情景之一。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听话就要你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一遍又一遍地强化着孩子的思维。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这种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让孩子屈服于外力,而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实际上,很多孩子的思维模式都是处于这个阶段,也包括我们自己。回想童年,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为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做完的?通常只是不想惹麻烦才做完功课的,不是吗?
“不想惹麻烦”的思维会让孩子们只求自保,习惯被动去做事,如果他们一直没有机会进化思维模式的话,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
2.2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这些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经验不仅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也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多项研究的证实。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这种做法被普遍应用在几乎所有的班级和家庭之中,大家会觉得这总比惩罚和吓唬要好吧,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但不得不说,我们需要对这种做法提高警觉了。
虽然付出获得报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运作的——但是如果用礼物或金钱来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这种危险在于会让孩子混淆了内在成长的欲望和外在奖励的兴奋,逐渐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做好是应该的,跟奖励无关。
2.3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成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会在课堂在挺直腰板,会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通常无法抗拒这类现象。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当然,家长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
但是,请认真思考一下,孩子们这么做对他们的成长有意义吗?他们是为了你才刷牙的吗?他们是为了你才系鞋带的吗?想通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成人享受这种取悦是多么可笑。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因为家长有这种被取悦的需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对生活如此不满。其实是因为他们过的是取悦父母而选择的人生,并非自己的人生。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
2.4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不管是教室,还是家里,成人都会制定规则,这当然是有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很多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则的设计。他们认为: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定。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果你的孩子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且愿意身体力行。这实际上已经比大部分的孩子要好太多了。但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要孩子接受有意义的教育,真的只需要他因为规则说他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做吗?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规则:如果接受家人的礼物,都必须马上说谢谢,如果3秒钟之内没有说,礼物就会被收回去。这个方法通常会很有效,你会发现孩子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
但是这里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而且这种感谢的品质并没有扩展到孩子的其他生活领域。比如在饭店吃饭,他不会向服务生说谢谢。他的规则只限于某个空间或者针对某个人该有的行为。
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做得更好。
2.5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达到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下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车上对着手机大声讲话;开车或买电影票的时候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两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样的世界多么美好啊!
为此,雷夫老师一直试图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学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坦克斯给女儿的一段忠告中,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把这段忠告牢记在心,变得越来越善解人意。
雷夫老师从其他很多人那里都得到过相同的反馈,第56号教室的学生是他们接触过的最和善、举止最得当的学生。虽说没有什么事情比遇见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更开心的,但是还可以更上一层楼。
2.6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个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或者说不可能教出来,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就使得我们没办法教,也无法讲述,而只能靠孩子个人的领悟。我们可以参考雷夫老师做的,为孩子提供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让孩子从中自行吸收营养。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所饰演的瑞德。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者老师,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要想让我们的付出得到长期回报,培养出我们为之骄傲、自己也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着孩子们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阶段,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不会配合你,或者他无法无天的行为让你感到失望,但请你坚信,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孩子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三、帮助孩子
在了解了教育者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发展的六个阶段之后,已经可以看到孩子未来应该达到的美好远方。但是路还得一步步走,现在谈谈如何帮助孩子到达美好的远方。
3.1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现在全社会都在强调阅读,包括学校和家庭,对阅读这件事也越来越重视。这当然是好事儿,但我们要警惕一个情况,那就是把阅读当成一项学习任务,布置给孩子。很多学校都有这种倾向,比如搞一些必读书目,要求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等等。
我们不是要培养会读书的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喜欢乃至热爱阅读的孩子。
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成人的指导很有必要。并不是说我们比孩子聪明多少,而是我们拥有更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我们挑选出那些经典好书,推荐给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阅读。能够和孩子共同享受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享一本书,也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好办法。
我们还要善用图书馆。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孩子去图书馆。虽然现在网上购物非常方便,但是去图书馆看书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是很有益处的。在网络上不能进行的浏览和触摸,可以在图书馆做到;孩子还可以和各个年龄层的人互动;可以认识同样热爱读书的伙伴。总之,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好处多多。
阅读一定要读好书,多读书。
读好书就涉及到如何挑选好书。家长如果读书经验比较丰富的话,自然会对书的质量做出判断,或者可以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如果你不知道从何找起,挑选获得知名奖项的图书是一个捷径,比如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迪克大奖、凯特·格林纳威奖,另外还有安徒生大奖等。
多读书意思就是不要只读学校推荐的基础读本,或者那些所谓专门给儿童提供的“精简版”和“压缩版”,这是远远不够的。儿童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你就给他几滴水哪能满足呢,只有把他放到河里甚至是海洋里,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成人还可以帮助孩子把阅读和现实生活,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孩子们不能只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而读书,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他们会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并且把它当做自己做决定时的参考。
现代社会网络和科技如此发达,孩子们受到的诱惑和刺激也前所未有的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创造好好阅读的环境,从自身做起,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讨论阅读,引领孩子爱上阅读。
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3.2 写作能力受用终身
普遍来看,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很差。很多孩子直到小学毕业都无法写出通顺的句子。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写道:“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精确。”孩子们需要具备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好的写作能力会使他们受用终生。
我见过有些四五年级的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作文,或者每周要写两三篇,这个量显然是有些超出了学生正常承受的范围。学生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只有靠写一些流水账,或者参考现成的文章(这是好听的说法)。为写作而写作,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把写作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是个好主意。比如关于如果拥有超能力的话题,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写读后感,而不应该在题目上限制过死。需要加以限制的,是作文的结构,无论作文的主题是什么,都必须符合结构完整的原则,这是老师需要带领学生们提前学习和练习的。
当孩子主动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就会在那里收获到成绩。我们需要花心思去激发起孩子的参与热情,再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最后孩子的收获就指定不会小。
3.3 数学不只是做题
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对数学的认识好像就只是做题,做题,做题。我曾经辅导过四、五年级孩子的作业,他们每天都要做几百道数学计算题,会不会都要写。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每天做数学题做到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
除了题海战术以外,老师们还擅长总结出各种解题“技巧”教给学生,这样的老师看似是在用心教学生,却导致学生虽然会算正确答案,却搞不清楚背后的原理,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样做惟一的成果可能就是:学生的测试成绩很好,大家都很高兴。但这不应该是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帮孩子了解数字的魅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
题目肯定不是越多做越好,“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孩子的学习热情就是这么生生给磨没了。“重质不重量”应该是布置题目的原则,实在没必要搞题海战术,毕竟保护孩子们对数学的感觉比成绩更重要。
另外,雷夫老师认为数学还可以玩着学,也就是做游戏。家长也可以借鉴一下,在家和孩子做做看,既温习数学,又促进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比如“Buzz”游戏,其实跟我们玩的“逢七过”差不多,只是加了更多的变化。老师或家长随便选一个数字,比如“5”,第一个人说1,然后依次数下去,碰到带5的数字,或者跟5沾边的数字都一律喊“过”。由老师随机指定由谁来接,这样一来大家的专注度都会非常高。当然,游戏还可以加入很多的新元素,例如以乘法、质数或者分数为规则。
游戏带来的欢笑和兴奋感受,以及让学生学到的许多事情,都是做练习题无法达到的。不过这只是开始,游戏不能搞定所有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培养更多更高的思考技巧。但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孩子如果想未来持续在数学方面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真正爱上数字,这跟阅读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其它学习领域
4.1 如何看待考试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就像温度计一样,只是一个测量工具,就这么简单。但事实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往往会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大的压力。这不但会让孩子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也降低了他们做出最佳表现的机会。
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考试的结果,帮助他明白“行动”和“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一起找出哪些知识点,哪些技巧需要再加强练习,也就可以了,何必把过多的情绪和后果加到上面呢?
绝对不可以拿某个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世界上总是会有更会阅读、数学更强,或作文更好的人,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特别的个体,而不是和其他人去比较。
此外,我们还要提醒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考试上。比如品格、诚信、道德、胸襟等等,这些是更重要的人生课题。想把考试分数提高并不太难,然而,如果我们想培育非凡的孩子,就必须更重视后者。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4.2 社会科学的学习
我们现在太过重视语数外的学习,造成老师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这三个科目上,其他科目的学习——比如历史,地理等——都名存实亡。
对学校来说,有充足的理由这么做,毕竟他们只关心分数,但对家长来说,我们不能只关心分数,毕竟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社会科学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说实话,现在学校里使用的历史和地理教材确实让人没多少兴趣去读,孩子们完全感受不到读历史时应有的高度相关性、兴奋感,以及乐趣。好的父母和师长会使用额外的教材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
比如,“电影”就是一项帮助学生喜爱和了解历史的有力工具。在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就经常使用大银幕来介绍各种节日的由来。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这方面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建国大业》等。对儿童而言,视频的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自行去研究一段历史。
我们不必把孩子的学习拘泥于教室之内。动动脑筋,花点心思,找一些能让孩子感兴趣又能起到很好学习效果的方式并不难。第56号教室走出来的学生如此优秀,并非因为他们都是天才,而是靠热情、用功和接触各项超越标准的活动。
4.3 艺术和体育
很多家长,包括老师,都会觉得在画画、音乐这些艺术项目上花时间没什么必要,而且还会影响学习成绩。雷夫老师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真是愚昧的想法”,他后来这么评价自己。
因为他发现参加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学生,不仅没有落后于班里其他同学,而且表现还是全班最好的。很快他就明白了一个基本真理: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孩子们能拥有这套技巧对他们来说再好不过了,对学习,对人生都妙用无穷。
因此,意识到自己见识浅陋的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参加艺术类学习横加阻挠,我们要看到这些学习对孩子成长的价值。体育练习同样具有价值。
体育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你的队友需要支持,而非嘲笑。这种团队合作的品质在体育活动中才可以被学到。还有独立练习。无论你要学习什么技能,都必须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的情况下自行练习。这一点通过在体育练习中最容易学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五、长远的眼光,更高的视野
第56号教室教出来的学生是如此特别和优秀,关键在于雷夫老师能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学生们的成长,更关注学生们的品质培养和技能练习,同时还能试验出各种新奇好玩的方式来让学生乐在其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得有这种长远的眼光。至于会花多少心思,就得看“你”认为这个事情有多重要了。
5.1 经济学的天空
第56号教室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制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室里拥有工作,可以购买或租赁座位,每个人都要独立记账,还有学生专门扮演银行的角色,甚至还有拍卖。这不是在玩一场真人大富翁游戏,而是通过这种实际的练习让孩子们学到非常多的终身受益的品质和技能。我们当然无法奢望所有的教室都像第56号教室一样,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花些心思,同样可以达到这些效果。
“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有多少家长都在为孩子杂乱无章的房间和毫无节制的买买买而头疼?而懂得安排、整理和分配的孩子,让这些情况都不会再发生,他们懂得整理和安排,而且还乐在其中。通过记账,尤其是和自己有关的账目,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经济学,孩子们还会懂得节俭和爱惜物品。如果他们必须工作才能买到一本书或一个玩具,就会更加爱惜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延迟享乐”。现在这个快餐社会鼓励年轻人什么都要,而且马上就要。但是借助管理财务可以教孩子一个道理:会存钱且谨慎用钱的人,多半财务状况都优于为了立即享乐而乱花钱的人。
5.2 独立思考
第56号教室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比我们用那些无意义的指示——比如“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多动动脑子”、“方法要用对”之类的来搪塞孩子——要强得多了。
这些方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老师经过大量的工作归纳总结出来的,想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总结出类似下面这套方法呢?
如何解决问题
- 步骤一:理解题目(把笔先放下),搜集相关资料
- 步骤二:选择合适的策略
- 付诸行动
- 选择运算方式
- 画图
- 先猜测再检查
- 找出模式
- 制作图表或表格
- 逻辑推理
- 逆推
- 步骤三:解题(拿起铅笔)
- 步骤四:分析:我的答案合理吗
雷夫会和学生们一起反复朗诵上述的问题解决步骤,直到他们朗朗上口为止。这可以帮助孩子指出解决问题的流程,让他们知道如何理解题目,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
5.3 行万里路
带领全体学生旅行,也是第56号教室的常规课程,雷夫老师会把旅行视作强化教室教学的绝佳机会。这一点家长们可以好好参考。
第56号教室的旅行都是有清楚而重要的目标的。首先要求所有人应该用一种不同于平庸学生的热情来追求知识的深度。出发之前,大家要对规划好的旅游项目做深刻的了解,比如要去长城,那么就要对长城的历史,长城的价值提前做好详细的研究。这样一来,在现场的感受才会与众不同,才会更深刻。
其次,通过旅行让学生们提前认识“大学环境”,也就是独立生活的技能。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怎么“生活”,生活可不止是学习好这么简单。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及“失落感”,而败下阵来。利用四处旅行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未来独立生活的技能教给孩子。
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分数,因为还有很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后记
第56号教室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室,它的不普通在于老师的不普通。雷夫老师真正把学生的长期发展,品质和技能的获得作为安排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除此之外,他还为学生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
热情和智慧很多教育者,包括老师和家长,都不缺,大部分人缺乏的反而是对教育准则的迷茫和无知。
有的人或许会说道理我都知道,对不起,你做不到就是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从第56号教室学习的是对孩子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对教育准则的理解和应用,当然,还有雷夫老师的热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