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英文名:《THE GRAY RHINO: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
作者名:[美]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
译者名:王丽云

前言

本书《灰犀牛》的作者米歇尔•渥克正是在看了《黑天鹅》之后才写的《灰犀牛》,他认为,黑天鹅事件虽然影响很大,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可控,因为黑天鹅就是黑天鹅,哪怕你有意识地增加自己被正面黑天鹅击中的概率,你始终还是不知道会在哪方面、以何种方式被击中,否则就不叫黑天鹅了。

而灰犀牛事件则是那些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把控的事情,作者认为,比起黑天鹅事件,那些事情才是更值得我们进行高度关注的。

听起来很有意思,那让我们看看咯。

一、关于灰犀牛

第一部分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灰犀牛,灰犀牛有些什么样的特征,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灰犀牛事件。

1.1 什么是灰犀牛

关于黑天鹅,我们知道它指的是不可预测的但有着重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

但其实很多看似不可预测的事情都有先兆可循,是人们不顾危险走进了“黑天鹅的圈子”里,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再叫黑天鹅了,是人们自己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说人们在判断了概率和收益之后觉得更值得去做,接着发生什么都不应该再被视为黑天鹅事件,我们把它叫“灰犀牛”事件。
**
至于为什么要叫灰犀牛,作者写了这么一段。

你在非洲游猎,深入莽荒之地,你唯一的想法就是看看活着的犀牛,以免绝迹了以后觉得遗憾。等了几天之后,你终于看到了犀牛,你悄悄过去找了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你的长焦镜头完全可以拍清整体画面,但为了一个更珍贵的特写,你忘记了向导的忠告——千万不能靠近它。当犀牛被激怒向你全力冲来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离开营地、车和队伍很远了。

你觉得犀牛看到你、被你激怒、然后撞伤你是一个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吗?不,这一切都是原本就应该被预见到的,之所以会有这些后果,都是源于你的视而不见。

1.2 生活中的灰犀牛

虽然我们已经介绍了“灰犀牛”这个名字的来源,但似乎理解起来还是不够接地气,还是拿生活中的例子来举例。

比如你在路上开车,你知道自己接电话不会影响到开车视线,你知道扭头跟副驾驶聊天其实没什么,你知道喝点酒也不会怎么样,你以前都试过很多次,从来没有出过事。

有一天,当你在扭头跟副驾驶说话的时候,明明与前一辆车保持了足够的车距,但对方突然急刹车,你才说了半句话就回过头来,可已经来不及撞了上去。

你觉得这是黑天鹅事件吗?毕竟突然急刹车还刚好刹在你扭头的瞬间,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我们说,这样的事不是黑天鹅,因为它不应该游离出你对未来的判断范围之外,你知道有这样的概率,只是由于概率较小,你将其当成了0。

闯红灯被撞飞的行人,戒不掉油腻食物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老板,无论输赢持续在赌桌上的赌徒……

这些都是灰犀牛事件,灰犀牛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黑天鹅事件更为常见。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犯过忽视灰犀牛的错误,现在可以在给大家说几个我曾经遇到过的例子🌰。

小明送一位朋友到机场,车刚停下交警就过来了,拿过小明的驾照一查,发现他的车过了规定的年检日期已有好几个月,于是被扣车。

在之后的两天里,他跑了几个地方,终于把车提出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以及1000多块钱。年检到期他知道吗?知道,为什么不去?

嫌麻烦,因为时间宝贵,但结果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更令人崩溃的是,这事连侥幸都算不上,因为他一直没打算去年检,这也就意味着被抓包只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浪费更多时间”是注定且明明就可以预见的未来。

1.3 中性灰犀牛

忽视灰犀牛事件,常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但灰犀牛事件本身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因为如果正视它,它的信号往往也可以为你所用。
**

举个例子,新媒体的崛起把纸媒冲击得七零八落,导致那些纸媒巨无霸不得不经历阵痛转型,有些甚至直接歇业。那么,之前他们看不到互联网对于媒体业的改造么?我想并不是,以他们的眼光,和对媒体业的熟悉,大部分人应该都可以看到趋势,就算顶层的人年纪大,接受新事物慢,总也会有人跟他们提起。

然而正因为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因此他们“有意”地说服自己忽略了灰犀牛的存在。而那些正视灰犀牛的人,却后来居上,在新的领域打赢了巨头们。

再比如同样生产巧克力的商家,当公众越来越认识到某些食物会导致肥胖,并对这些食物开始保持警惕时,某些巧克力商家面对“危险”不为所动,但另一些巧克力商家却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灰犀牛事件,改良配方,推出“不发胖”的巧克力,你说谁会吃掉谁的市场份额呢?

本来大家只是势均力敌,但对于重视灰犀牛的人来说,灰犀牛代表着机会。

1.4 灰犀牛的五个阶段

当我们看到灰犀牛时,我们通常会经历5个阶段:

  1. 否认或弱化灰犀牛的危险性;
  2. 采取拖延战术;
  3. 互相指责、推诿责任;
  4. 恐慌不安、惊慌失措;
  5. 采取行动。

当进入到第4阶段时,通常灰犀牛就已经发动了攻击,于是第5阶段的“采取行动”也常常是滞后的。

为了避免经历这5个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发现灰犀牛的时候就建立起“失败防御”体系,至少的至少,我们也得意识到灰犀牛的存在并正确评估它的危险性。

二、如何应对灰犀牛

说完了灰犀牛的定义,让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忽略灰犀牛事件?那么,我们又如何对付这种心态呢?

2.1 低估和高估

我们对危险的接受程度和应对能力取决于我们之前应对类似危险的经验,如果从没发生过,我们会倾向于“它不会发生”,因为一次侥幸会增强下一次侥幸的信心,而如果近期刚发生过,我们则会显著高估它发生的频率,印象越是深刻,解决起来越是麻烦,我们就越容易高估。
**

一个开车玩手机的老司机,有可能永远也不会出事,有可能比不玩手机的新司机出事概率还低,因为技术好,但技术再好,也总是比不上不玩手机的他自己。

当他一直平安无事时,他就容易显著低估他的出事概率,但若是经过了10年以后出了第一次严重事故,这次事故可能导致了一些较严重的后果,这之后,他就再也不敢玩手机了,至少在最近是不敢了,此时他对出事概率会有显著的高估。

这种印象深刻的危险冲击有时甚至不需要自己亲历,比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发生枪击案,就足以打消人们去美国任何一个角落旅行的计划。

显然,这是毫无必要的,我们需要分清哪些是黑天鹅事件,哪些是灰犀牛事件,黑天鹅事件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而被人们过分重视,而时常都有发生的灰犀牛事件却被我们错当成“影响力没那么大的黑天鹅事件”,从而被我们所忽略,但事实上,要规避灰犀牛事件带来的负面后果,比防范负面黑天鹅事件要容易得多。

2.2 自我保护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心理倾向,比如厌恶失败,厌恶损失,固守观点,融入群体等,这些心理倾向在很多时候会阻止我们看清真相,也会阻碍我们客观地评价对错。

否认,是我们出乎意料之后最直接的反应,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接收到一些令人意外的信息之后,“否认”能立马起到缓冲作用,但这种自动运行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强有弱,一些人能立刻缓过神来,并根据客观事实纠偏,积极应对,而另一些人,则会采取“无视”和拖延的态度。

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并非故意无视,而是需要计算的复杂性超出了能力范围,或担心自己应付不来,于是只能心存侥幸祈祷“天不会塌下来”。

这种做法其实也跟失败厌恶和拒绝正视自我有关,因为若是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么自己“应付不来”的这种特质则会被自我忽略,自己依然可以感觉良好。

作者对此的评价则更为“刻薄”一些,他把这种特质归为愚昧。

2.3 自我觉醒

感知不到灰犀牛事件或者对灰犀牛事件的刻意忽略,是很难通过他人的语言用教导式的方式去解决的,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我觉醒。

这就像那些避免让孩子犯错,避免让孩子受伤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永远不能真正对某些事有自己的自我觉醒。

很久以前,表哥曾经习惯于将包放在副驾驶的位置,很多人提示过他,放这个位置比较危险,他都不置可否。

后来果然车窗被砸了一次,自此后,他就把车窗的膜换成了深色,从外到里完全看不到,再也没被砸过,因为如果他看不到车里面的东西还砸,那这个贼就经常会“跑空趟”,毕竟很多车砸开以后都是没东西的,做事这样低效,同时冒的风险又高的贼肯定是早就干不下去被市场“淘汰”了。

然而之前这么多人跟我表哥提副驾驶包的事儿,为什么他都不去重视这个问题呢?因为很多暂时还未产生“实锤性影响”的事情通常是不可被教导的,灰犀牛事件是概率事件,一个人没有切肤之痛是很难重视那些未发生的风险的,后来他看到别人把包放在副驾驶,膜又贴得很浅,就从来都不说,毕竟,让他吃一次亏就可以自动觉醒了。

年轻人领悟其他道理也是一样,为什么人总是说年轻就要多踩坑?自己踩的坑,才能自我觉醒,而自我觉醒的认同和坚持的程度总是会大于被强制教化。

2.4 设置红线

有时候光是讲我们对灰犀牛的感知和应对的理论有点空,对此我们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置红线。
**
我们明知道某些事容易导致不好的结果,又明知道自己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么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设置好一条红线,碰到红线就要怎么做,机械化一些,严格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滑坡”,什么是滑坡呢,就是当没有严格界限的时候,人的“容忍限度”会不断延伸,直到面目全非。

举个例子:约翰•霍普斯金大学设计建立了一套简单的、很难被忽略的体系,来设置红线,触发行动。

一个包含5个步骤的备忘录,来阻止医院传染病渗入中线导尿管,这种疾病每年耗费国家30亿美元,致6万人死亡。备忘录的设置很简单:洗手;清洁病人皮肤;穿上消过毒的衣服,悬挂消过毒的帷幔;避开腹股沟;无论导尿管放在哪里,即刻拿开。

这个备忘录有个非常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以上5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没有逐字逐句执行,全体医疗组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注意关键字,红线是逐字逐句,触发的行动是立刻停止。

我们知道某些东西的危害,以及它有一定概率导致危害性的后果,因此必须严格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就像编程一样,把if then的语句编好,接着让系统自动严格执行,将风险彻底规避。

**

三、忽视灰犀牛的影响

除了心理因素以外,某些偏好也会导致人们忽视灰犀牛事件,而这每一秒的忽视都是有成本的,是之后的正视也无法抵消的。

3.1 长时轻微负面偏好

如果要承受同样多的痛苦,很多人就有长时间轻微负面的偏好,什么意思呢?人们大都对“钝刀割肉”没那么敏感,人的心理有很多忍受程度的区间,在不同区间,就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感觉到明显的压力或者是“不痛快”的阈值是A,那么只要没有到达这个A,我们的感受都是“还可以”,因此钝刀割肉的肉只要不多,我们都可以做到“得过且过”,心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但若是一次性的负面足够明显,成本足够大,付出足够多,人们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的,就像分期付款,每月付1000元,24个月还清,并没有觉得有太多压力和不爽,但一次性让你拿出24000元,很多人的感受就进入了另一个区间。

防御灰犀牛事件需要在事情没发生前做“额外”的事来规避,一定要计算的话,等于把一天天小的“提心吊胆”收集起来了,然后一次性付出成本去解决,但这不符合人们在阈值设置时的感受偏好。
**
很有意思的是,轻微负面虽然轻微,没到达阈值,但很多人由于常常不解决灰犀牛问题,导致这类问题增多,而一旦增多,就会导致三重压力,即一方面忍受的阈值依然被突破,且长时间持续,同时至少发生一件灰犀牛事件的概率也会大上许多。

3.2 命运主导

和长时轻微负面偏好一样,还有一个影响人们是否忽视灰犀牛事件的心态是人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掌控程度。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命运10%是由运气决定,而90%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决定;而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命运10%是自己决定,而90%是“天意”决定的话,前者比后者能防御更多的灰犀牛事件,最后看上去的结果就是,前者比后者的“运气”好得多。

理由也很简单,坚信自身行为是命运的主导的,就会花更多心思在行为改善上,反之则不会,而人生本就是个概率游戏,灰犀牛事件也是个可防御的概率游戏。

很明显,更优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好的结果降临的概率,就像抽红球游戏,一个是10个球里面有9个,另一个是10个球里面只有1个,虽然前者也有几率抽到白球,而后者也有机会抽到红球,世人常常把这样的极端案例拿出来说事儿。

但事实上,这并不能说明努力无效,对概率游戏来说,任意增加了好结果或减少了坏结果概率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3.3 不作为

相信人生的90%由运气决定的,则更容易“听天由命”,面对灰犀牛事件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他们认为运气好的人结果总会好,运气不好的人怎么做都不会好,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因为完全忽视了概率。

很多人认为,“不作为”最多是不变好,也不变差,其实并不是这样,不作为是有成本的,那就是机会成本。同一份时间内,你的“本可以”能达到的最大效果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我们也见过很多人,他们忽视体检的作用,有些是觉得麻烦,有些是害怕检出什么,前者是忽视,后者是刻意地视而不见,但不管是哪一类,都属于“不作为”。

那么这个不作为的成本是什么呢?视你的最终结果而定,如果最终没事,那就没有,最多只是将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而已,但如果是某种本可以被检测出并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却恶化了的不治之症呢?这里的成本就是生命。

所以不要认为“不作为”就算是给了自己交代。

3.4 选择余地

当我们已然决定对灰犀牛事件做出应对,也并非就万事大吉了,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做了就等于没我的责任了”,或者说“我尽力了”,这是不对的,就像一个孩子在考试前决定翻两页书来安慰自己一样——我看了,考不好不怪我。

对于灰犀牛事件的应对,成功率很受时机的影响,具体来说,越早成功几率越大,越早可选择的余地越大。
**

当你在杭州的家里,一头犀牛从非洲向你冲来,你可以有很多选择,当然,它从上海过来也一样,你可以从容地报警,然后布下天罗地网等着它来。

但当它已经到了离你一公里处时,此时你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多了,向不在近处的亲人朋友求助,显然也是来不及了,甚至购买一些稍好的武器来应对也很难。

当它已经到了离你一百米处时,你的选择更少,而若是距离仅剩下10米,你除了瞬间跳开别无选择,当然更多人选择僵在当场,听天由命。

我们在最紧急时候做的最好选择,很多时候甚至不能与应对时间宽裕时的一般选择相提并论。

发现状况,判断重要性和概率,然后越早处理事情就能被解决得越好,不要等到连系统2的介入都不太可能的时候才想起处理,没人愿意把重要事情交给系统1去执行。

四、如何打败灰犀牛

我们说了这么多灰犀牛的东西,那么OK,我们该如何去打败它呢?毕竟分析了半天没有对策可不行,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几个方法。

4.1 增加赌注

要对灰犀牛事件引起重视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侥幸就是人性的一种,只要概率不是百分百或大到离谱,很多人就愿意赌一把;另一方面,灰犀牛事件是关于未来的事情,很多人根本没有思考“太远”的习惯。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人更快地意识到灰犀牛的存在,虽然有一点点冒险,就是提高人们的恐慌指数。
**
当灰犀牛事件导致的最坏结果是你被恶作剧一下,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但当灰犀牛事件会有一定概率导致死亡,相信大多数人都无法忽视,比如抽烟导致肺癌。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戒不了烟呢?那就是灰犀牛的特性在起作用了,一个是并没有必然的一对一联系,另一个是效果实在是太遥远了,远得过分,远得让人觉得能够忽视,这就像很多小孩子觉得自己三十岁就老得不行了,甚至后面的生活都无所谓了,但真到了二十八九,会觉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因此,如果要让人们更快地对灰犀牛事件引起重视,只有增加赌注或加速灰犀牛事件有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的时间,比如某事的结果若是不好会被人嘲笑,但仅仅被嘲笑是不够的,你可以提出赌钱,把赌注加大,如果检验的时间点比较靠后,你还可以约在提前,反正用尽一切办法去靠近“下一秒搞不好就会损失很多”的状态。

4.2 扭转思维

我们所有想让大家对灰犀牛事件引起重视的举动,都逃不开对人性的尊重,尊重并非去让人们逆人性而行动,因为逆人性是很困难也是不持久的,而是应该在顺应人性的同时,加点东西,使人性和利益趋于一致,你看,又跟我们之前学的续上了,很多东西底层逻辑是通的,把底层的东西搞明白就能举一反三。

我们的思维会驱动执行对我们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很难对单纯避免问题的发生产生很强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后者尽可能转换成前者,把危机定义成机遇才能更好地引发行动。

就像很多日薄西山的领域,它们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新机遇的出现,因为如果没有更高效的替代品,它们是很难走下坡路的,但凡整个行业进入缓慢增长或者衰退期,必有更高效的商业模式出现,因此,有些人看到的是负面灰犀牛,有些人看到的却是正面的,而后者显然能比前者更有驱动力。

4.3 远期作战

就像我们前一部分所说,当一件事到了最后关头才去解决,不仅解决的质量会受到影响,而且成本往往会大幅度增加,因为拖延和等待都有成本。

因此,要远离灰犀牛的攻击就需要跟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有点像马云说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始终在受着灰犀牛事件的困扰,他们总是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问题,然而总是不能完全解决,而那些不能解决而概率性出毛病的问题,则衍生出了更多的灰犀牛事件,就像解决了10个问题里的9个,然后那个没解决的一不小心就又生出了10个问题一样。

而那些致力于活在未来,解决远期问题的人,只要大方向判断正确,随着时间的过去,未来会越来越像他们提前布局时的样子,也就是说,他们的“眼前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差别,一种人越活越累,另一种人越活越轻松。

4.4 更本质的根源

每个灰犀牛事件之所以存在,都有其更为本质的根源,当你追溯源头的时候,通常都会发现都是因为在很久以前,你有某些事没有做好,可能是为了应付短期的看似像危机的东西,可能是追逐短期的诱人利益,但这些偏离本质的东西都没有引起你的足够重视。

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罗辑思维是一个好例子,罗辑思维将自己的所有投资都收了回来,包括那些已然大幅盈利的在内。为什么呢?他们从更远的未来往回看,提前看到了某些灰犀牛事件。

比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某些脆弱性和天花板,于是就决定从现在开始规避,这才有了“得到”现在的规模。

腾讯也是个好例子,在推出微信前已经有了王牌产品QQ,照理说在社交领域暂时已经无敌,腾讯内部在QQ上的利益捆绑也已经是盘根错节,马化腾还是力排众议推出了微信,理由是“与其让别人革我们的命,我们先革自己的命”。

这些都是需要勇气的,能从各种危机和利益中跳脱出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本就不易,而从“看到”到“做到”更为不易,但唯有如此,才不会让灰犀牛事件在远期始终出现在你的视野之内,并带给你潜在的可能威胁,诺基亚就是个漂亮的反例。

五、再次认识灰犀牛

灰犀牛事件的解决并不那么容易确认,毕竟灰犀牛本来就是概率事件,而灰犀牛就算被完美解决,其实也没有那么出彩。

5.1 尝试归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饱受灰犀牛事件的困扰,但我们通常将其归为“运气”。

事实上,它的确有运气的成分,因为很多灰犀牛事件哪怕没有被关注到,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是不会发生任何事的,甚至当你自以为解决了之后,也有可能是由于“运气”而没有发生,也就是说,你的努力或许在这其中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但是更差的是,它还对你的努力方向产生了误导,让你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不断尝试解决灰犀牛事件并不只是解决那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危机,而是试图找出解除那一“类”危机的方法,通过反复印证来提升自己的危机预防能力。

毕竟,你需要很多尝试和归纳才能大致确定“之所以没发生”,究竟是不是因为我做的某些事,还是它本就不会发生?而常常忽视灰犀牛事件的人,他们不管有没有承受到后果,都没有获得这类能力的机会。

5.2 承认危机

几乎每一个负面黑天鹅的背后,都有着至少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式的危机,虽然黑天鹅事件完全不可预测,但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当我们提前解决了某些灰犀牛事件,那么很多黑天鹅其实就不会出现。

灰犀牛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像黑天鹅那么小,它是属于明显的,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类,作者将其比喻为房间里的大象,每个人都看得见它,却又闭口不谈。

可存在就是存在,只有当你承认它的存在时,你才有机会发现更多的东西,比如深入挖掘为什么你会对显而易见的危机“避而不见”。

有时候对于我们不想知道的答案,我们干脆就不愿意提问,但讽刺的是,这恰恰就证明了,答案其实就在我们心中。

5.3 修理还是更换

当你确认了灰犀牛事件,承认了危机可能之后,你就需要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你想彻底解决还是暂时解决,如果是暂时解决,就有可能会生出下一个灰犀牛事件,当然也有可能不会。用通俗的比喻就是,你是想修理还是更换?

很多人都在做着修理的事情,他们看到了灰犀牛事件,并做出了响应。

就像一辆车破了胎,修车师傅告诉你这个胎几乎补不了了,就算补好也很容易再破,但是换胎看上去需要更多钱,于是他们选择了继续补,下次破就等下次再说呗,结果下次发生状况可能是在高速上。

不彻底解决灰犀牛事件,其实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创造了另一个灰犀牛事件,注意上面这句话。

只是着眼于当下,就不叫“解决”。我们前面说过远期利益的重要性,
只有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才是减少灰犀牛总量的唯一方法。

**

5.4 不精彩的灰犀牛

现在,我们对于灰犀牛事件的各个方面应该都了解得差不多了,灰犀牛事件很重要,灰犀牛事件发生概率不低,灰犀牛事件容易被忽略,灰犀牛事件应该如何被看待,如何去尝试解决等等,但这最后一天,我们需要泼一盆冷水,那就是灰犀牛事件就算被解决得再好,在结果上也注定是不会有那么精彩和引人入胜的。

因为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没事发生。就算将危机当成机遇,并紧紧抓住了,也很少有人会认为那是意识到了灰犀牛危机的功劳。

比如警察,其实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不是打击犯罪,而是控发案,把很多很多的灰犀牛事件解决在萌芽之中,事实上完全是可以的,但问题来了,一个辖区没什么发案,意味着没什么案子可破,也就意味着每次专项行动都拿不到名次。

灰犀牛事件解决得好,并不会被人们所铭记,因为人们会认为“那或许本来就不会发生”,而当事情发生之后,能够完美解决的则最为闪耀,因为人们明确看到了“如果没有他结果会如何”。然而相比之下,你更愿意选择哪个呢?

从职场角度来说,如果你是员工,我会建议你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后者,毕竟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慧眼;但如果你是老板,我会建议你好好留心有前者能力的人,这是真正的人才。

后记

从《黑天鹅》到《灰犀牛》,我们经历了一次思维的迁徙,有心人会把这两本书的内容再拿出来,然后揉吧揉吧塞进自己的思维体系里。

本书就在这里结束了,其实在书中作者有好几章都花了好几小节的篇幅讲真正的灰犀牛——能跑能跳的那种独角兽,讲如何保护它们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但这对我们的通识并没有什么作用,毕竟我们学的不是少儿百科,我们更要知道的是灰犀牛是一种怎样的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