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创始人、京瓷名誉会长、“盛和塾”创办人。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技术员出身的他,最终成就了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2010年1月19日,具有国营背景的日本航空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在民主党鸠山政府的三顾茅庐下,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航的会长(董事长),重整问题重重的日航。2011年日航实现会计年度的合并经营利润达到2049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并在2012年11月重新上市。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以及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四个人当中唯一健在的就是稻盛和夫了。技术员出身的他完整地经历了日本经济从战后恢复,到创造奇迹,直至泡沫破裂的完整过程。而他刻苦勤奋的精神以及深植于佛教的商业道德的准则也使他成为日本本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书籍介绍

稻盛和夫的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其中大致可分为:稻盛哲学、公司经营两大类。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本书,我认为是以下几本。

稻盛哲学

《干法》是稻盛和夫的做事方法;
《心法》是稻盛和夫的处世哲学;
还有一本书是《活法》内容相当于前两者内容的综合。

企业经营

《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和夫多年企业经营总结出的“方法”,他通过这个方法成功救活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
《十二条经营准则》是稻盛和夫对自己的经营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也是稻盛先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动纲领。
《六项精进》是搞好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我们度过美好人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条件。

《心法》_


书名从字面上讲,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讲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论述位于工作方法前面的问题。_

它着重阐述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热爱是最好的投入

  • 如果你不喜欢、不热爱你当前的工作,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你得马上改变你的心态,哪怕是强迫自己改变。
  • 投入是高产出的前提,热爱是最好的投入。

译者的身体力行

  • 我今年已经69岁,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
  • 除公司内部工作,翻译工作外,有时一个月乘飞机十余次,应邀去各大企业和各地盛和塾,宣讲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解答企业家们的问题,有时连续讲解五六个小时。如此大的工作量,家里人、企业同事、周围的朋友、日本友人都为我的健康担忧。
  • 但因为稻盛哲学和实学是正确经营企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受到广大企业家发自内心的热忱欢迎。所以工作虽然忙碌,我却总是乐在其中,并不感到过度疲劳。
  • 因为带着紧迫感和紧张感,所以往往精神充沛,信心十足,真是“不知老之将至”。
  • 我想,这么重要的工作居然落到我的头上,我居然似乎尚能胜任,这让我感到格外荣幸,抱着一颗感恩之心,我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难以言表。

工作磨练心志

  • 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
  •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 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工作”入道

  • 三毒”(贪、嗔、痴)不能完全排除,但却必须做出努力让毒素稀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工作”。
  •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反省的力量

  • 在人生中,提升心志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实践并不简单。
  • 重要的是,要努力去思善、行善,而同时一旦动了不好的念头,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要虚心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 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 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 年轻的读者们,希望你们在工作中为自己的小小成功感到欣喜。要抱有一颗善被感动的心,要诚挚地对待生活。
  • 请把感动带来的能量当作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这就是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顽强生活的最好方法,也是我不渝的信念。

全身心地投入产品中,与之合二为一

  • “紧抱自己的产品”——每当新产品开发的时候,我总是这么想。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 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这个经验相当重要。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 如果你能喜欢上你的工作,喜欢上自己制造的产品,那么当某个问题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差错的原因所在。

要成为“自燃型”的人

  •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要想将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 比如,面前有一个课题:这个月的销售额要提高。
    • 这时,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师兄,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今天下班后,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好不好?”
    • 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 敢于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旋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
    • 这其实就是上一小节讲的“自燃型”的人,这种人工作上可以取得卓越的成果,人生也会更丰富多彩。

幸运的开始在于怀有“感恩”的心

  •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
  • 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输进自己的头脑中。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也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 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幸运的第一步。

梦想的力量

  • 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这个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在同仁面前展示这个目标。
  •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
  • 废寝忘食,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复思考,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整日里只想这一件事,这样的愿望就会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 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我的口头禅。
  • 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说“到这种程度就行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努力。将目标一次接一次向前推进,就要进行持续的、无限度的努力。
  • 在持续这种努力的过程中,员工们难免会有不安和不满的声音:“如此无限度的、不要命的努力,人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要不了多久,大家都会倒下的。”再看看员工们的脸色,确实个个倦容满面。我考虑再三,但最终还是硬起心肠,说了下面一段话:
    • 企业经营,就好比连续奔跑42.195公里的马拉松比赛。
    • 我们就是至今未经训练的业余团队,而且在这样的长距离赛跑中,我们起跑已经比别人晚了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想参加比赛,那么,我想我们只有用百米赛的速度奔跑才行。有人认为这样硬拼,身体肯定吃不消。但是,我们起跑已迟,又没有比赛的经验,若想取胜,非这么做不可。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一开始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比赛。
  • 我经常向许多人问道:“你是否在竭尽全力地工作?”“是的,我在努力工作。”但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我会接着问,“你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你的工作方法是否不亚于任何人?”我坚信,每天坚持认真地、不遗余力地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持续的力量,它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
    • 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 同时,“伟大的事业”乃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如此而已。
    • 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 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与其中途就要作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

比昨天更进一步

  • “将来会搞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我不再痴迷于这些不着边际的远景,而只是留神眼下的事情。
    • 就是说,我发誓,今天的目标今天一定要完成。
    • 工作的成绩和进度以今天一天为单位区分,然后切实完成。
    • 在今天这一天中,最低限度是必须向前跨进一步,今天比昨天,哪怕只是一厘米,也要向前推进。我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 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 就这样,一瞬间、一瞬间都会过得非常充实,就像跨过一座一座小山。小小的成就连绵不断地积累、无限地持续,这样,乍看宏大高远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 这个方法就是最确实的取胜之道。
  •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 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坚信这一点,面向未来,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
    • 绝对不要说“自己不行”这种话。面对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
  •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 人的能力这个东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能力”,归根到底,应该采用“将来进行时”来估量。
    • 从应该到达的未来的某一点倒算→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 这个未来的某一点,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始终要把跨越的栏杆设置在比自己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然后瞄准这个未来的目标,注入热情,不惜一切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以这种姿态面对人生,对于达成宏大高远的目标而言,非常重要。
  •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 “在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这一思想在京瓷已经深深扎根。
    • 即使在工作被逼入“计穷策尽,已无办法可想”,不得不放弃的地步时,也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开始的起点。从这里出发,要以更坚强的意志、更炽烈的热情投入战斗。不管碰到何种阻力,都要穷追不舍,坚持到底—狩猎民族取胜的这种韧性,在我们要达成目标时必不可缺。

胜不骄败不馁

  • 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在成功和幸运的时候,要不骄不躁,抱着真诚的感谢之心,仍继续坚持努力,使成功得以长期持续。
  • 无论苦难或成功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 一开头我就提到,我刚进公司开始研究工作的时候,痛苦的情绪时时袭击我:“为什么我总是连遭不幸呢?我的人生将会怎样呢?”
    • 当时,没有指导我工作的上司,企业里也没有像样的研究设备,每天,就我一个人,一边摸索,一边持续研究开发。
    • 那时候,寂寞、孤单、苦恼—各种消极的情绪不断袭来。夜晚,在宿舍后面小河的河堤边,我常常坐下来仰望天空。
    • 星空满天的时候、月色清朗的时候、天色阴沉的时候、即将下雨天色暗黑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静静地思念故乡,思念父母兄弟,吟唱《故乡》等歌曲或者童谣。
    • 看到我的这种状态,宿舍的同事们就议论说:“稻盛又在哭泣了。”
    • 但其实,我是在用我自己的方式治愈我内心的痛苦和创伤,我在激励我自己。
    • 待唱完歌曲时,我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已经消失,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满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走回宿舍。那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也许是那些歌曲和童谣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向前看

  • 所谓“覆水难收”,一旦泼出去的水就难以收回,没有必要老是后悔,老是懊恼。“为什么会干那样的事?”“当时不那么干就好了!”这样想其实无济于事,你完全没有必要为失败而烦恼不已。
  • 应该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诚恳反省,“是什么原因让我干那样的傻事?”必须严肃地质问自己。但是,当你做完了充分的反思,接下来就应该把这事忘掉。人生也好,工作也好,总是会充满痛苦和烦恼,不可能时时顺心。
  • 针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是采取卑屈、怨恨等消极的态度,还是把困难的任务当作自己发展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选择不同的态度,走不同的道路,到达的终点也会大相径庭。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都是同样的道理。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 保持“有意注意”
    • 工作中要做到“有意注意”相当困难。需要靠平时不断训练、养成习惯才行。
    • 如果不论做什么事都能贯彻“有意注意”,那么,不仅能大大减少差错和失误,而且当问题出现时,也能够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予以解决。
    • 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正是因为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才使京瓷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 发生了错误用橡皮擦掉、重新再写就行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 但是,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绝对擦不掉的事情,而且,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
    • 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 “好的产品”要做到这种程度:眼前摆着的东西太出色了,令人着迷,人们对它怀着憧憬、敬畏之念,不忍心用手玷污它。
    • 要确信自己一定要做到“已经最好,好得不能再好了”。为了把产品做到这样的程度而不惜一切努力—这种“完美主义”,是企望登上“创造”这座高山山顶的人们无论如何必须具备的理念。
  •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 允许自己妥协,选择安逸之道,那一瞬间固然很惬意,但是,这样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到头来必定后悔。
  • “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才能为你的完美主义画上最美的句号。抑制“自我”,释放“真我”,让利他之心活跃起来,这样的作业就是“反省”。这样,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净化,就会变得更美丽、更高尚。

经常思考可以看见未来

  • “想做成这样”,描绘这种理想,把开始时的想法,提升为强烈的愿望,24小时不断思考,使成功的形象在眼前鲜明浮现。这一点非常重要。
  • 当你对事情的各个细节都有了明确的印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成功。
  • 最初只是理想,然后逐步与现实接近,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消失,好像理想已经实现。这种实现的状态,已经完成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或者在眼前鲜明地呈现:不是黑白色,而是要以鲜明的彩色出现。只要你反反复复思考,这种现象就会在实际中出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待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 成就新事业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见束缚、冒险心强烈的“外行”,而不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具备许多常识、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专家。
  • “自由发想”这件事是“外行”干的,不是“专家”干的。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 在推进看来非常困难的新事业时,我经常起用这种“盲目乐观的马大哈式的人物”。
  • 他们虽然头脑简单、有点“马大哈”,但听到我新的设想时,马上就会天真地表示赞同:“这很有意思,一定得干!”甚至当场卷起袖管,跃跃欲试。我常常委派这样的人担任新项目的领头人。
  • 头脑聪明的人中悲观论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似乎在事情实行之前就能判断成败。因此,当和他们提到新的构想时,他们往往下消极否定的判断:“这很难”,“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项目的实行力和推进力。
  • 而乐观派正好相反。虽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处,但他们却有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我会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但是,当这种构想进入具体计划时,再全部委托乐观派就很危险。因为乐观派的动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误入歧途。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 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在每天的工作中时刻思考“这样做是否可行”,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持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改善与改良,最终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成就。
  • 改善与改良最重要

建立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 热情与能力的分值在0到100分之间
  • 而思维方式有可能是负数,如果用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仅仅是-1,最终结果也会很差。

《心法》

核心思想

一方面是“埋头苦干”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定能成功”的确信。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逆境,乃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法则,是经营者的生存智慧。

只要永不言弃,事态一定会出现转机,我把这种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称为“与宇宙意志相协调”。

要抱着“无论如何也要让事业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去工作,在这一点上做到极致。这种强烈的“意识”类似于格斗时必须具备的“斗争心”。缺乏这种“斗争心”的人,首先就不适合当经营者。相反,只要具备这种“意识”,哪怕资金、技术、人才不足,都可以靠热情和执着的信念加以弥补,就可以让事业获得成功。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稻盛人生哲学之基,经营实学之魂。_

对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

  • 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都不能说不必要。反过来说,世上没有多余的东西。缺少了任何东西都会破坏宇宙的半衡。同时,宇宙中的所谓存在,并不是某种东西可以孤立存在,所有一切都在相互关联中存在。进一步说,因为其他东西的存在オ有自己的存在,因为自己的存在才有其他东西的存在。一切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都是相辅相存。
  • 如果做一个假设,就是人的价值不高,即便不高,但如果我们把人的出生认定为“必然”,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提升我们人生价值的愿望。“出生乃是必然”、“天生我才必有用”抱这样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使命、热情等才会萌生出来。
  • 我认为,这样的思考非常重要。

宇宙

  • 说到“进化”,一般都会想到达尔文所主张的以生物为对象的“进化论”。至于无生物的进化,从来没人提及过。一般人都认为无生物是不会变化的。但是,初期的宇宙,曾发生过剧烈的“无生物的进化”。
  • 无机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进化、都是在促使万事万物生长、发展、进化的宇宙的法则、宇宙的意志的作用下完成的。
  • 这种宇宙的意志存在于我生物之中、同样也存在于石块之中。接言之,字宙的意志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 现在对死亡有三种定义:呼吸停止死亡、心脏停止死亡、脑活动停止死亡。但无论哪一种死亡,都是肉体消灭这层意义上的死亡。然而,即便肉体消灭,宇宙的意志这一“存在”的基础不会随之消灭。
  • 我相信,既然宇宙的意志是“存在”的核心那么,肉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真正的死亡。

意识

  • 所谓“科学”,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判断事物的正确的基。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针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科学”,而精神科学,即对于意识和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人们普遍认可的判断基准。
  • 人生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
    • 不管事业成功还是失败,不管人患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宇宙的造物主为了提高我们的心性而赐予我们的修炼的场所一一佛教称为修行的道场——如此而已。
    • 我们在现世的一切体验,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变着手法,给予我们的考验和锤炼而已。
  • 释迦牟尼用“诸行无常”这句话来描述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千变万化的,新的考验会不断降临。因此,释迦牟尼说“人生即苦”。
    • 释迦牟尼所说的“苦”,正如前面提到的,它不仅指失败和苦难,也包括了成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也是种苦难。
    • 人们应该做出努力,将这种类型的苦难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 不理解这个道理,成功而不知足,依然在欲望的泥潭中沉迷挣扎,那才是真正的不幸呢。

造物主

  • 如此浩瀚的大宇宙既然已经形成,那么,创造它的某种伟大之物的“存在”,这一点应该肯定。
    • 否则,这个世界的形成和它的结构就无从解释。如果否定这种存在,只相信科学能够证实的物质性的东西,那么,一切都会变得不可思议、难以理喻。
    • 不过,我称之为“造物主”、有人称之为“某种伟大之物”、有人称之为“神”的东西,或许真的属于不可知的领域。
  • 造物主只是给了我们最初始的意志。所谓最初始的意志就是“万事万物都朝着幸福美好的方向进化发展”这样一种意志。
  • 可以把遍布于世的宇宙的意志称为“爱”。造物主以伟大的爱包容一切。而同时,造物主还给予了我们“自由”。
  • 因为具备自由,所以人类可以无限地追求欲望,但是,这不仅对宇宙无益,而且对自己也有害。
    • 而更要紧的是,这样下去将会破坏地球。考虑到地球环境,人类应该适可而止,抑制对欲望的追求,与地球上其他动植物共生共荣,除此之外,人类将无路可走。
    • 也就是说,人类要懂得知足,要抑制欲望的膨胀
    • 这就是“睿智”。这种睿智本来就包含在造物主给予我们的“爱”之中。许多认真修行的宗教家们也领悟到了这种睿智。同时,通过对地球环境问题的研究考察,体会到这种睿智的人正在增加。对人类而言,这是可喜的现象。

欲望

  • 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凝”“见”。
    • 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想据为己有的贪婪之心;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的世界看作一成不变,当自己的勾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的愚痴之心;所谓“慢”,就是放慢不逊之心;所谓“疑”,就是对释迦牟尼宣导的真理抱有的怀疑之心;所谓“见”,就是总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
    • 这六大烦恼中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 释迦牟尼所说的六大烦恼原本是人生存之必需,缺乏它们,人就不能维护自己的肉体。
      • 例如“疑”,就是多疑,疑心大。换言之就是“小心谨慎”。原始时代,缺乏尖牙利爪的人类为了在丛林中生存,需要警觉,需要小心从事,以防患于未然。这是极其重要的。
      • 还有,有食物时就要吃足,因为下次不知何时才能捕到猎物,运气不好就可能饿上十天半月。因此,不但要吃今天的份额,最好把明天的也一齐吞下。这就是所谓“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 可以说,烦恼原本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具备肉体的人类能够维持生存。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这两者相加,人类就可能作恶。
        • 因为是自由,就可以任意发挥,百分之百自作主张,“千什么都无需顾忌”,任凭本能和欲望驱使,胡作非为一一人具备这样的可能性。
        • 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自由,就会成为“失控的、无法驾驭的人”。放任欲望的自由行动就是造恶。
  • 为了防止堕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
    • “六波罗蜜”第一条是刚才讲的“布施”,接下来是“持戒”,第三条是“忍辱”。所谓“忍辱”,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可谓波澜万丈、千变万化。忍受这样的变化,不动如山,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人世无常,一切都在变迁流转之中或有灾难降临,或遭病魔侵扰,人难免品尝苦难。要忍耐,承受得住,这很重要。
    • 第四条是“精进”。一切生物都在拼命求生存,人类也应该勤奋。放眼自然界,植物也好、昆虫也好,没有哪种生物是懒惰的。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无论在盛夏的酷暑中还是隆冬的严寒中,都在顽强地生长。只有人类是例外、一有机会就想偷懒、就想玩乐。自然界所有动植物都朝气蓬勃、努力成长,我们人类也该不遗余力、拼命奋斗才行。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努力实践这四条然后腾出一点时问来坐禅,借以整理自己的心绪。这就是第五条“禅定”。做到这五条,就能最终达至“智慧”一一领悟字宙的真理一一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教诲。
  • 一般来说,贫困和病患会让人心烦意乱、消极沮丧。
    • 但是“穷有什么关系,一日三餐不是还有饭可吃吗?”只要这么一想,就能一举改变人生观,生存的勇气、奋斗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 相反,有的人适逢优越的境遇,却精神贫瘠,整天担忧自已的财产是否减少。这种人毫无价值,毫无魅力。他与真正的人生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

意识体和灵魂

  • 我认为,在脑细胞里反映的信息,渗入到了刚オ讲到的意识体内,因而被承袭下来。就是说,记忆不断在意识体内积累、保存,直到临死为止。
  • 意识体这个东西,不是在今世这个“我”身上就终结了,它还会转移到下一个重新转生的自己身上。因此,提升自己的心性、品格和人格,不仅是对今世的自己负责,而且是对来世的一代负责。

科学

  • 对于DNA,我的观点是:DNA的突变并不是仅仅基于外部的因素,意识体、意识这种内部的因素也会导致DNA的突变。
  • DNA的改变,有的时间较短,有的需要长期的演化。昆虫的拟态、大象的长鼻子、长颈鹿的长脖子,应该是长期意识的影响促成的。
  • 我认为进化论未必正确,而且我认为现代科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事物。
    • 进一步说,现代社会,只重视科学,只习惯于用科学去解释事物。“为了人类变得更好,为了创建更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哲学规范。”这么重大的问题却无人问津。
    • 把是否符合科学作为第一原则,仅仅局限在这一框架内思考问题,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对于人类,对于宇宙,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从这角度出发的讨论完全没有。即便有人提出这种意见,也立即遭到否定,被批判为“不科学”。然而,现代科学能够推导出绝对的真理
      • 举例来说,最初发现原子时,科学认为最小的物质是原子。但到发现基本粒子时,原子最小的结论被推翻。后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又说夸克是基本粒子中最小的物质。
      • 这个例子表明,即使已被科学证明的真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可能被否定。因此所谓科学,不过是“现阶段所认知的范围内的事实”。它既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事物,也不代表唯一的真实。
  • 在思考人类和宇宙整体的时候,需要站在造物主的视角上观察。
    • 只在局部上精雕细刻,决不可能正确地理解整体。现在的科学或者说现在的学者,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述局部而迷失了整体。
    • 所谓“造物主的视角”,就是观察和把握全局,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人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这一点是现代社会最为必要的。

人性

  • “人性是善的吗?”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性善说”和“性恶说”两种观点会进行辩论。但我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 为了自己的幸福,人就会依据欲望的冲动采取行动,陷他人于不幸。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 所谓罪大恶极之人,大体上都是将自己的欲望极度扩张、一味强调自身自由的人。丝毫不顾及别人的人,作恶的可能性极高,而且本人并没意识到自己在作恶,这就更可怕,更难以对付。
  • 进一步说
    • 赤裸裸地依本能行事,自由过了头,必然作恶,释迦牟尼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倡导“要抑制本能”、“要抑制欲望”“要懂得知足”、“要持戒”。
    • 遵循释迦牟尼的教海,能够抑制自己的本能、欲望的人就是不作恶的人。不仅抑制本能和欲望,而且积极帮助他人、有助人为乐精神的人就是为善的人
    • 结论是:人依据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既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坏的方向前进。换句话说,人只要活着,因为具备自由,就有作恶的充分的可能性。同时,只要能抑制自己就会不仅不作思,面且可以行善。因此,需要超越“性本”、“性本恶”的概念,需要理解手怪自由的人,因运用自出的方法不同,既可作恶也可为善。
    • 想要提升心性——抑制欲望、积极地为众人服务,人就会变善。如果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持戒、努力利他、努力提升心性,就会不断朝善的方向发展。
  • 人类具备思考能力、具备心智,人类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存在,这个说法并不过分。人类立于万物之巅,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类的思想、行动对世界万物有巨大影响。
  • 人类是能够“通盘考虑地球整体”的唯一的生物,其他动植物都没有这种能力。因此,人类作为最有价值的存在,必须承担使命,为地球、为人类努力奉献,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由

  •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能发展进步,基本的要素就是自由,就人的本质而言,自由极为重要。但正是这个最重要的自由,实际上恰恰是我们人类造恶的原因之一。前面已经提到,人为了扩张自己的自由,不惜剥夺他人的自由,在强调自身自由的借口之下制造出罪恶的阴影。
  • 要面对并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需要的是“觉悟”。释迦牟尼为了让人觉悟、让人提升心性,提出了“六波罗蜜”的修行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谈到:要为他人尽力ーー布施;要知足,要遵守戒律一一持戒;要忍耐、有韧性一一忍辱;要努力工作一一精进:要把心沉住,保持心境平和一一禅定,这样做了,就能进入悟境一一智慧。
  • 自由与青少年犯罪
    • 看媒体的报道以及所谓有识之上的分析,感觉到他们并没有明白最近青少年恶性犯罪的真正原因。在前面已叙述过,认投入工作、吃苦耐劳、忍耐忍受、奉献他人,把这些思想行为抛在脑后、让自由无限泛滥。我认为这才是青少年恶性犯罪的真正原因。所以,教育孩子慌得抑制欲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抑制的方法,这オ是当务之急。
    • 至少有两条必须教给孩子,一条是帮助别人,就是“布施”,一条是明确不允许做的事,就是“持戒”。务力斗就是“精进”,忍耐忍受,就是“忍辱”,这两条必须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自己掌握。至于释迦牟尼讲的“禅定”,就是计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对于年径人,我觉得首先必须教会他们“布施”和“持成”。

青少年犯罪

  • 分析现状
    •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快速增加。仔细分析一下,犯人一般都是很懂礼貌的孩子、家庭背景也不错,有些甚至经济条件非常优越。
    • 但是,在过去贫苦年代的目本,孩子们的自由都受到了压抑、压制。而当时却没有发生今天这样的问题。
    • 我想、这是因为那时的小孩,平时在与大人交往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别的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训练,知道了如何抑制自己的欲望。而现在,孩子眼家庭成员的交往,与朋友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了。因此,该如何控制自己才好,他们并不明白了。
    • 实际上,兄弟姐妹少了。因此,如果父亲买来一块蛋糕独生子女就一个人独享了。但是,如果兄弟姐妹有五人,蛋糕就会分成五份,因为不能分得那么均衡,有大有小,所以最小的孩子拿小的,最大的孩子取大的。如果最小的孩子想拿大的,就立刻会受到责骂。
    • 与此对应,在家庭大扫除时,最大的孩子干活最多,最小的孩子甚至可以不干活。有了兄弟姐妺,就要这样互相容忍,有时还得互相帮助,孩子们必须在生活中学会克制自己换句话说,在家庭里,在兄弟姐妹的关系中,有规则存在。由此孩子们自然而然受到了训练。有人说:“通过吃火锅,我学会了竞争和谦让。”通过和别人的共同生活,很自然地就学到了如何构筑人际关系,以及作为社会一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
  • 不要替孩子辩解
    • 还有教师说:“孩子纯真,不教也知善恶。”但是,在我看来,绝非如此,小孩不懂克制本能,他们类似充满“我执”的动物。
    • 在远古时代那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大自然会通过生活教育人们“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同时,不能遵守这种规则的人会被无情地淘汰。但是,在生活富裕的现代社会,大自然的教育就不奏效。正因为如此,就必须通过教育,明而切实地教会孩子们分辨“作为人该做的好事和不该做的坏事”
  • 应当塑造孩子心灵
    • 克制自己的欲望、忍耐、勤奋,这三项是塑造我们心灵所必不可少的。

人生的目的

  • 提升人性,即磨炼灵魂,这是最重要的。
  • 磨炼灵魂,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忽略这个目标,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 虽说每个人走过各自的道路,到达人生的终点,但不管哪种道路,都是“造物主为了磨炼人性而赐予的道路”。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
  • 我认为,我思考的这个人生最终的目的,如果能够在小学时期就灌输给孩子,那么孩子们就可以度过一个更为美好的人生。
  • “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 能否获得一流学者的地位,除了自己的意愿和遗传基因之外,还有超越这两项因素的“某种东西”的存在,它属于“命运”的范畴。
  • 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一个构成我们人生的重大要素,那就是“善根结善果,恶根生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换言之,造就我们人生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某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另一个是这个人的思想、行为所造的“一( karman)。再换一种表达,“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宛如DNA的双重螺旋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
  • 重要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或多或少要强于“命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就是说,想好事、做好事就能促使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

人生的试炼

  • 一句话概括:满招损,谦受益

烦恼和憎恶

  • 为了不生烦恼,我会透彻地思考,思考到“不要世考为止”,之后就会采取“尽人事、待天命”的态度。这是很必要的。
  • 怎样可以“不去烦恼”
    1. 如果有空去烦恼,不如去干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 第二,要谦虛不要骄傲
    3. 第三,要每天反省,反省同烦恼不同
    4. 第四,要知足,活着就要感谢;
    5. 第五,不要老是考虑自己,而要更多地为別人着想,要具备利他之心。
  • 拼命投入工作,以至没有烦恼的余暇,自己对自己说“活着不就是幸福吗?你还企求什么呢?”这样来培养自己的感谢之心。这么一想,烦恼自然会消退。
  • 如果说,人活在现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心性,那么在人们的情感中,最纠结、最痛苦的,莫过于要宽恕那些不能宽恕的人和事。这同时也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修行,或许是比被剥夺财产、名声这类试练更为苛刻的修行。但是,只要超越这种障碍,就能获得比任何修行都更有效的提升心性的机会。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进化,我们的灵魂就会充满光辉。

逆境

  • 从未经历过苦难的人,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可以说,古往今来没有这样的人物。只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人才能创造伟业。
  • 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有“千金难买少年苦”的说法。虽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但从长远目光来看比起从小就养尊处优的人,年轻时经历困苦的人,在尔后的人生中,往往更能取得硕果。
  • 知识只要翻阅百科全书及各种辞典就能获取,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哪怕填鸭式地灌输了许多知识,充量也不过是知识渊博而已。重要的是把知识提升到信念、也就是见识的高度,オ能一通百通。然面,即使再有见识,若不能实行,仍将一事无成。所以必须再将见识变成胆识。
  • 什么时候オ能心生勇气呢?实际上,在具危大义名分时,最能鼓起勇气。此刻我若不抵身而出,这个世道将会怎样?我若不拼命奋斗,这个公司将会如何?必须具有这样的使命感。
  • “摆脱利己心的束缚,明确树立做事的大义”,这一点很重要。

情和理

  • 虽然西乡式的情义在我心中占据中心地位,但是,经营事业却必须具备大久保利通的理性和冷峻。
  • 我认为,在事情的开始阶段,必须用理性思考。在实际执行阶段再融入感情因素,这才是恰当的做法。

勤奋

  • 在贫困的时代,为了维持生计,人们不得不认真劳作。但劳动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饭,那么到了富裕时代勤奋的意识就会逐渐淡薄,因此我们就需要找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的“劳动的意义”。
    • 前面已经阐述过,劳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吃饭,劳动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塑造人们的心灵。大家一齐努力工作,就能够塑造心灵,就能够造就品格高尚的人。我认为,对劳动的意义做这样的“再定义”就可以了。

宗教和死亡

  • 我是相信有来世的,我认为人死之后并非一切归零。但如果问我:“死后的灵魂何去何从?”我只能回答“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我仍然相信人有来世。
  • 纯化心性、净化灵魂,将它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美丽,这一作业,我认为就是我们人之所以生于现世的目的。就是说,我相信,所谓“现世人生”,就是神灵为了把我们的心性提升到更高境界而赐予的一个时段,就是磨炼灵魂的一个道场。
  • 当我们离开现世进人来世时,我们所能携带的只有灵魂,财产、名声等只能统统放下,也没人陪我们同行。单独一个人
  • 死去,虽然寂寞,但我们必须孤身踏上新的征程。那时候,我们可以佩戴的勋章,就是一个更美丽的灵魂,一颗更光明的心。

共生和竞争

  • 我的思考是:为了共生必须竞争,同时为了竞争又必须共生。
    • 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国道的路旁只开了一家拉面店,客人很少光顾,不久便倒闭了,这种现象不少见。
    • 但是,周围一连开了几家面店,客人不断增加,每家店都生意兴隆。这是因为各家面店互相竞争,味道好吃了,价格下降了,各店都繁荣,结果就形成了共生的局面。
    • 相反,只想自己一家独占市场,旁边有竞争对手出现就设法阻挠,结果因缺乏竞争,服务上不去,品质上不去,客人不来店,自己也只好关门大吉。
  • 竞争也好、共生也好,本来就是以承认对手的存在、承认多样性为前提,才能成立的。而且,只有共生和竞争同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以上内容是我阅读稻盛和夫的《心法》整理的读书笔记,阅读原书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