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
作者名:[美]凯文·凯里
译者名:朱志勇,韩倩
前言
《大学的终结》这本书的作者是凯文·凯里,本科修的专业是政治学,研究生读的是公共政治学。书的第一章介绍了作者本人修完了哈佛大学的《生命的奥秘》这门课程,他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也并没有填过各种申请表,也没有支付高昂的学费,但是和其他众多的学习者一起修完了这门生物导论课程,并且获得了学校颁发的证书。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学录取”这个概念将成为历史,未来的大学将面向所有人开放。
一、大学
1.1 大学是什么样的?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中,关于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三种观点:
- 聚焦在大学应该如何帮助国家振兴经济上;
- 认为教师和研究是大学的核心;
- 关注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提出者,纽曼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这三种观点互不相让,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美国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大学教育目的:实用培训、研究和通识教育。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因为持有不同教育目的的工作人员会拒绝和排斥其他的教育目的。
比如,纽曼质疑为什么研究型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展本科教育;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创建者拒绝开展职业教育;赠地大学对热衷于奖学金和研究成果的人不屑一顾。
美国的大学没有从这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而是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
1869年,哈佛大学新任校长艾略特设计了一种能够容纳三种不同观点的大学结构,要求职业院校和研究生院必须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并且用选修课程替代了必修课程。这种制度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院系,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当然成本也越来越昂贵,所以只有少数相对富裕的地方才能够拥有大学。
在此之后,其他大学相继复制了这种革新,现代大学基本上都是依据这种模型设置的。
1.2 高额的学费
随着大学的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学生需要支付的学费也就随着水涨船高。
在美国,有许多学生背负巨额的助学贷款,其中有很多人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并没有选择早早辍学去工作,反而是选择贷款读大学。因为要想改变阶层,就需要大学学历这一张通行证。
科技的进步使得先进的技术更有价值,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能够被机器所代替,而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则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技能。也就是说,掌握的技术越复杂,待遇就会越好,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所以,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和上过大学的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毕业之后获得一份高额报酬的工作,学生们愿意承担债务的压力去就读大学,有一些学生甚至年纪轻轻就背负六位数的债务。为了支付上大学所需要的费用,他们在政府贷款不够的时候,甚至会去私人贷款那里贷款,利息高达10%,甚至更高。
高额的教育费用,需要他们在毕业之后拥有一份高报酬的工作来偿还债务。
1.3 大学的本质
学生想要通过大学文凭来获得一份高额回报的工作,他们对于大学的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进入大学的学生经常会发现,教师的注意力并不完全放在课堂教学工作上,这会让刚进入学校的学生普遍产生失望的感觉。
大学的老师们除了教学工作之外,都还在忙着做什么呢?科研。
学校不是应该是教学的地方吗?为什么老师们忙着去做科研呢?
雷达技术本来是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研制出来的成果,却被用到了战场上。当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时,武装设备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联邦研究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学,联邦政府并不关注它所资助的科学家是否拥有本科教学能力,甚至有可能更希望教授们最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而不是教学中。
巴尔赞曾经写了一段对话,有经验的老教授劝告新入职的教师:“年轻人,课堂教学一般就行,抓紧时间开始写论文吧。”这段话是评价教师标准的生动反映。
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不是教学能力,而是这名教师是否拥有博士学位,以及发表了多少具备影响力的论文。尽管,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并不一定就拥有良好的教学技能,但是,如果不聘请博士的话,又该让谁来做教授呢?
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大学同构现象”却在全世界流行了起来,不同的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相像了。从某一学校毕业的博士只能够到略次一点的学校去做教师,而到新环境中的教师倾向于按照原来所在学校的制度和环境来工作,所有的学校就越来越相似。
教师越优秀,就越是漠视本科教学工作。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影响,但是,却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2.1 幸存的大学
如果教育仅仅只是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那么只需要把课程录制成为影片,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就好了。但是,实际上,人的大脑不是用来盛放知识的容器,人们会把新的事实、想法整合到现有的思想结构体系中,主动地构建和理解知识。
因此,所有被公认为优秀的公开课程中,都会包含大量的问题集。学生通过复杂的任务检测自己解决的具体问题,才真正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即使像卡耐基梅隆大学这样优秀的学校,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埋下自我毁灭的种子。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之前建立的大学组织模式越来越脆弱,陈旧的组织模式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现代世界面对的巨大挑战不是获取信息,而是组织和理解信息。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它包含80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这种数以万亿计的连接以不可思议的各种方式分布。每一个新的想法和记忆,都会使大脑的神经网络发生物理变化。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重组大脑的过程。
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完全相同的词语会有完全不同的神经模式,所以,每个人对于不同的词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四年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标准的大学办学模式并不具备激发个体积极完成具有挑战性工作的条件,也没有办法帮助具备不同神经结构的学生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
象棋大师和钢琴家等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通过成千上万的实践活动,神经已经将职业所需要的复杂规则内化成了模式,达到几乎自动化的程度。与此相类似,专家的学习方式也和新手不同,专家能够自动过滤无关的噪声,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新的数据,并且集成为复杂的结构。
专家并不是比新手能够记忆更多信息,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应该记忆什么,这种经验将指导人们用超出他人理解的方式采取行动。
人类思维模式的复杂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需要以新的方式思考教育。现有大学的学费变得越来越昂贵,但是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却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低收入家庭通过教育进入新的阶层需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大学是否还能成为进入新阶层的跳板?
2.2 人机交互
反应潜伏期是从接收到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对于某些活动来说,由于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刻意练习,所以神经联结很强,反应潜伏期几乎为零。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除非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反应时间上,否则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反映潜伏期,但是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时间可以被精确到毫秒,根据学生的反应时间长短就可以知道,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是出于自动化状态还是大费周章的。
人机交互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和记录下来,无论是单个学生的反应潜伏期还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进行学习,都能够得到精确时间记录。
这同时也对教育界提出了新的问题,每个人学习、掌握信息的方式都不一样,如何系统地教授上万人,甚至更多人?
2.3 远程教育
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流行的时候,许多大学投资建设广播课程。很快,因为广播成本的增加,听众的减少,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原因,广播课程逐渐被人遗忘了。
1922年,爱迪生坚信,电视课程能够改变教育制度。电视教育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目前已经很少有学校继续采用电视教育的方法来进行播放课程了。
通过邮件、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介进行的教育统称为“远程教育”,这种教育跟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起来,打破了对于空间的限制。
20世纪中叶,函授课程诞生,人们通过收发信件获取课程。文字有其局限性,但是文字的优势在于它的深度、广度和组织性,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重复阅读材料。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很多时候进行广播或者电视的方式并不比读一本书的信息吸收效果更好。但是,如今,函授课程也并没有成为主流授课方式。
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炒作和失望。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是否真的有机会改变?
2.4 军队中的教育技术
美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学机构。战争对于士兵具备的技能具有高度精确的要求,这些技能事关生死。
1947年,美国军队做了一个使用千分尺的实验,有三个实验组,第一组教师朗读说明书并进行演示;第二组自己阅读说明书并查看图示;第三组观看录像,录像中教师朗读说明书并演示使用方法。测试结果发现,三组学生的表现差别不大。印刷技术和录像技术使得美国军队能够在合理的成本下,训练更多的人掌握使用千分尺的方法。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类似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甚至有专门的网站进行研究,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忽略教学效果的相似性。
美国教育部对在线学习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发现教学效果和面授课程相似。无论是书面文字、光盘磁带等信息存储方式,还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都不能动摇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会威胁大学的地位呢?我们下节课来讲这个问题。
三、大学地位的威胁
为何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会威胁到大学的地位,我们来看几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
3.1 学习迁移
陈述性知识是事实,比如,“糖是甜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情的,比如,“27+28”,先计算个位上的数字7+8,得到15,然后进位,计算十位上的数字1+2+2=5。
大脑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如果碰上“25+36”,会首先判断需要的是程序性知识还是陈述性知识,然后在模块中进行寻找,找到与之类似的“27+28”的程序,因为两者都是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采用同样的规则进行计算。
学习迁移,是将一个情境中学到的概念和模式应用到另外一个情景中的过程。所有优秀的教育都以强化迁移作为目标。
如果学校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规则和模式,它们便能够应用到新情景中,帮助学生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媒介并不等于信息,更重要的是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为目的。
3.2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拥有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力,教学设计的变化取决于学习者本身。这种学习活动是为学习者量身定制的,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电脑就会指出错误,并且改变学习者需要观看的视频课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将学习者放入可以帮助TA学习的讨论组中。
这种情况类似于GPS导航,当汽车移动到某一个原来规划的路线之外时,地图就重新规划出新的出行路线进行导航。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的时候,人工智能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够让学生解决问题。电脑,在做一名优秀的人类导师应该做的事情,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进行指导。
然而,尽管计算机使得许多新事物的出现成为可能,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大学是一个昂贵而稀缺的场所这一经济逻辑。
3.3 知识不等于教育
大学的课程安排基本上已经程序化了,学习时间被固定为一个学期几周,每周几节课。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完成同样的教育经历,不同的只是自己的学习过程。但是,在线课程可以将课程在线免费赠送给学生,只向将这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大学收取一定的费用。
知识和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情。
知识可以用符号表示、存储、复制和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整个的一系列过程都变得越来越廉价。但是,教育过程并不因此就结束了。在一所优秀的大学中进行学习和参观一个博物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教育是一种结构化、交互式的漫长活动,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教育活动的发生并不仅仅是进行信息传播这么简单。如果教授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使用麻省理工学院等公开的免费课程,那么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还有必要聘请教授?如果大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用较少的教授教育同样数量的学生,那么这些大学肯定会削减教授的数量。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愿意去这么做,因为教授是衡量学校声望的重要标准。当涉及到教学时,高校并不想变得更有效率,甚至会想办法阻止这样的命运。这是为什么?
3.4 高等教育的围墙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报纸、旅行社、唱片公司等都不得不进行创新,但是高等教育行业却能够躲过被颠覆的命运。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享受直接拨款、税收优惠、政府奖学金等政府资金。
大学为了获得政府资金,就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资质的机构。政府为大学设置了固定的标准,比如招聘某等级学历的教师,需要拥有藏书量多少的图书馆等。只有达到特定的标准才能够获取到这笔政府资金,因此大学就会将一部分的精力集中到去满足政府规定的硬性标准上。
在高等教育方面,社会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和学分体系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种认证机制的垄断,导致了综合型大学忽略了通过技术提升效率的可能性。
如果仅仅基于某大学课程实际的教育价值,而获取不到该大学的学位证书、也不提供在该大学生活的经历和录取通知书,那么这门课程有多大的市场价值?答案是,几乎没有价值。
高等教育的围墙比实际的校门更难进,因为这堵墙是制度、金钱、习惯、价值观等相关的社会资本,即使技术让周围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综合型大学却依然变得越来越贵。
传统的综合型大学一直处于被高度保护的状态,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学陷入不可控的商业运作中,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采用新技术进行变革就需要进行痛苦的蜕变。
综合型大学在保护中生存,却无法前进,并且日益受到自身不连贯的内在结构的侵害。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用更少的钱去教育更多的人,未采用信息技术的人就损失更大。
3.5 计算机取代人类
正如所有新技术的发展一样,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同样给人类带来恐慌,大量的员工下岗,计算机取代人类等焦虑情绪随着人工智能的越来越强大而逐渐蔓延。
计算机正在逐步替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复杂的工作,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但是,如果人类能够更好地和计算机进行沟通,拥有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也许就可以防止或者减轻被替代的命运。
2001年之后,有三个发展引人注目:
- 移动通信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密集发展,犹如迅速扩散的神经元网络;
- 台式电脑的计算机存储器等被云端的网络连接服务器取代;
- 计算机设备不再仅仅用于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成为了一种社交网络。
科技、资本和优秀人才联姻,创造出了新的强大文化。这种强大的文化拥有蜥蜴的繁衍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也因此,哥斯拉玩具模型会经常出现在会议室桌面上。
四、被质疑的学位证书
MOOC的兴起,打破了知识获取的限制条件,对学位证书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大学不再是高墙中的大学了。
4.1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这里说的摩尔不是化学中的单位,而是计算机领域内的知名定律,它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摩尔定律的内容是:当价格不变的时候,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大约每两年时间内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换句话说,现在能够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两年就可以提高一倍。
摩尔定律作为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定律,最鲜活的例子却是智能手机。手机已经从最开始的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如今很多人都不仅仅拥有一个手机,而是会有备用机。现在买的最高性能的手机,用不了两年就跟不上潮流了,许多人就继续剁手新的手机。
这种行为看起来有点败家,洗衣机、空调等大件家电的服务寿命要比手机长得多,但是人们还是会为智能手机的销量贡献力量。
因为,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了,智能手机上集成了更多的应用和功能,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如同曾经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一样,尽管曾经辉煌,但是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就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比,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显得缓慢而迟钝。
4.2 先发优势
马太效应体现在市场中最明显的就是“先发优势”。当一家企业进入新的市场的时候,赢得了许多顾客,后续的竞争对手就很难超越。
比如,某一个品牌的手机推出了新功能之后,尽管功能上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是为了抢占市场依然会尽快推向市场。如果等到各项功能都完善之后再推出去,那么这项新功能对于消费者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先发优势”,优秀的大学在一开始如果拥有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师资力量,收获了较高的声誉之后,更容易吸引新的师资力量。
但是,综合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而且这种局限性很难被打破。比如,尽管申请人数猛增,但是哈佛大学20年来,几乎从未扩招过一个本科生。大学的名誉资本以及排他性,使得大学无法满足想要购买其教育服务的大众需求。
大多数大学依然是按照时间计算的学位,而不是学生掌握的能力。
4.3 MO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被音译为“慕课”。
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他把自己讲授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放在了网上。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教授开始在网络上上传自己的授课视频。
萨尔曼·可汗因为将小学、初中、高中等一系列教学视频发布在教育网站——可汗学院上而声名鹊起,可汗学院如今在网络在线课程方面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这三个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而且,它们的课程都是免费的。
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MOOC元年。
MOOC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风潮。除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外, 学分认证,发放证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MOOC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议。
4.4 慕课平台如何盈利
慕课平台免费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那么它们依靠什么盈利?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高明,因为对于互联网初创公司来说,如果能够为人们提供免费而且非常高雅的项目,那么世界各地的用户都会涌向你的虚拟门户。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吸引力和规模寻找到新的方法去赚取数十亿美元,谷歌和Facebook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以课程时代(Coursera)为例,如果全球只有2%的人愿意支付74美元的服务费,那么一年就是100亿美元,这足以养活一家公司。课程时代是一家由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的盈利性公司,风险资本希望在短期内能够获得20倍的投资回报,他们把教育质量问题留给大学。
edX最大的投资者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本身,这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哈佛大学投入300万美元, 不是为了在某一个时间段内获得20倍的投资回报,而是希望在未来五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依然被视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学。
无论大学是以在线课程还是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传递知识,与之息息相关的只不过是大学的赚钱方式:那张大学文凭。
4.5 学位证书的价值
学位证书只不过就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像金融货币一样,它的价值是人们共同赋予的。尽管,学位证书根本不能表明一个学生在大学学到了什么,虽然它会对学生进行打分,但是,没有人知道打分的标准是什么。那么,学位证书,有什么用?
学位证书对于确认身份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它关系的问题是“我是谁”。
如果没有大学文凭,一些人会被劳动力市场中高回报领域直接排除在外。尽管,没有大学文凭的人中,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但是从中筛选出人才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对来说更大,公司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钱去苦苦寻找这些人。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已经被同化了,符合现代组织对于规则、架构和程序的要求,人们喜欢雇佣同自己经历和思维方式都很相似的人。相对于其他劳动者而言,拥有学位证书的人被辞退的概率相对更小,而且被重新雇佣的机会也要比没有大学文凭的人高得多。
同样,拥有相同能力的人,高学历的人会比低学历的人赚得更多,同时会有更多的机会。教育同样遵循着马太效应,你学得越多,就能学到更多。
大学的学位证书,对人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在工作的第一年能够挣到多少钱,而是提供了开创事业、迈入某个阶层、找到与自己各方面发展潜力相匹配的伴侣、以及有利于后续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五、未来与现在
未来的大学、未来的学历认证、未来的学生,都会和今天不一样。
5.1 未来的学历认证
目前,完成MOOC课程,并通过考核之后,会获得一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中会有专属的证书号可查,以证明证书号有效,并表明证书所有者。
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和传统的学位毕业证书相差无几,无法体现毕业生的技能、经验和成就。高等院校是创造知识的地方,但是,这里所产生的与学习本身相关的信息基本上都丢失了。学生们在大学里写论文、交作业、参加考试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几乎都被破坏了,很少有被保留下来的。
谋智基金尝试着运用开放性的原则代替大学文凭。这个项目叫做“开放徽章”,目标是创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认证系统。
徽章的造型和图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枚数字徽章都是一个数据库。点击一个徽章,就能够看到是哪一个组织在何时颁发了该徽章,并且提供链接,以表明徽章持有人为了得到它所做的努力。当然,还会有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课堂作业、各种测试和任务的分数等。
企业雇主更希望通过点击数字徽章,来了解自己即将雇佣的人才所拥有的技能和发展潜力。学员将自己的数字徽章上传到人才数据库,这样就会有成千上万合适的岗位与TA所拥有的技能进行匹配,筛选到更适合的工作。
也许,未来的大学毕业证书颁发机构不再是大学,而是拥有财富、威望和社会资本的组织。
5.2 泛在大学
世界经济在过去50年间,出现了飞速增长。30年内,世界人口增长了35亿,但是处于贫困中的绝对人口数量下降了7亿。一旦实现了生存水平的安全,人们就想要舒适的生活并提升文化修养,教育的需求会更高。
粗略估算,到202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上涨到33亿;2030年将达到48亿。也就是说,未来20年中,希望接受大学教育的新增人口数量,将会超过人类历史中已经上过大学的人口总和。
大学扩招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教育需求的缺口,新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满足更多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慕课令人瞠目的招生数量就是由全球需求所驱动的,尽管目前慕课的完成率不够理想。
未来的课程是免费的,但是在进行评定方面依然需要一些费用,这些费用相对于如今在高等教育中需要支付的高额学费来说,简直不值一提。这种“免费的课程-便宜的评估”将会成为未来课程长期过程中的一部分。
5.3 “孩子”和泛在大学
也许每一个家长都会关心一个问题:“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什么?”
无论家长认为应该为孩子做什么,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都是其中的一环。1982年,认为孩子应该读大学的家长只有57%,201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2%。
无论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前程和自己作为家长是否成功都取决于孩子是否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
尽管未来泛在大学所需要的学费与如今相比有大幅下降,这绝对不意味着你可以把孩子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把你辛苦赚来的钱投入到你和孩子的教育上来,高质量的教育项目能够启发你的孩子,同时能够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
世界变得越复杂,机器就越多地代替人类的传统角色,人类生活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就更多。
要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就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人们越是想摆脱贫穷的隔离,就越想用一生的时间学习。
总结
看清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的事物,保持警惕,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