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英文名:《The Social Animal》
作者名:[美]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名:佘引,严冬冬

前言

《社会动物》是一本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人生意义的励志书籍,这本书几乎讨论到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各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出怎样的选择才可能更靠近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这些选择中,一个人可能会无数次地追问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如何定义幸福?

如何定义个人价值?如何定义朋友?如何定义亲情和爱情?书中都一一会有参考答案。当然这只是作为参考,每个人的人生会朝着哪个方向走,只能跟个人日复一日、无时无刻的行动有关。我们虽然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和梦想去编织一个理想的人生,却能用接近正确的行为举止去把它勾画得完满一些。

一、从故事开始

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一个人从恋爱到婚姻会经历的故事,我们也不妨比对一下,相信其中会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1.1 约会的进展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或者体验过约会的感觉。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约会只能悄悄地进行。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第一面大概总是短暂而美好的。

而随着我们进入社会,被长辈们逼着去约会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时候,第一面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与之对应的,我们看人的标准也越来越复杂。

当然,这是我们阅历增加形成的潜意识,和我们的经历有关。其实,潜意识还和我们的性别有关。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男性更多关注的是对方的样貌,身材。这不是说所有男性都是这样,只是大多数。而女性更多的是细节性观察,她们的潜意识使她们有观察细节的习惯。比如说,她们会观察你的服饰搭配,在意你的爱好或者收入。

经常独处的人也容易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这里的独处不是说被动单身,而是指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人。这种人往往对另一半的选择比较挑剔,首先看到的就是对方的缺点,这就是所谓的“缺陷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并不是不好,只是与我们的主流观念不同,这没有好坏之分。

在第一次约会的过程中,如果机缘巧合的话,双方就会相互产生好感。这是双方自主自愿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碰到。

在自然界中,动物会通过跳舞来吸引异性的注意。或者说,这是它们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最常见的方式自然是交谈了。通过交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同时,通过谈话我们能够展现自己的魅力,并且感受到别人的特点。

在谈话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这也是我们的潜意识造成的。和大多数动物一样,我们需要同类的认同,找到共同点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其次,通过谈话,我们还会去了解对方的容貌和收入。关注这些并不能说我们是肤浅的或者是物质的,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稳定和安全感的。女性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物质上的保障,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当然,男性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

1.2 做出决定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约会,双方之间的感情会渐渐升温。一般来说,处于热恋时期的情侣不太容易生气,因为双方之间的矛盾这时候还没有显现出来。彼此之间还是保留了一些幻想,相互之间的印象主要还是停留在前几次见面的美好之中。

热恋期间的接触并不是最真实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体内会分泌各种激素。因为这些激素的作用,我们的感觉会不同于平时。

这样的热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从第一次的约会开始,培养感情的过程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双方会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也会更注重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因为彼此之间的这种苦心经营,所以感情就会持续升温。

感情的培养是需要注重细节的,这时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很敏感的,任何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都可以提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举个例来说,我们在约会之前特意洗漱干净,注意衣服的整洁,甚至还喷了香水。这些细节很容易就会被热恋期的对方发现,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嗅觉、视觉都十分敏锐。

随着感情的一步步升温,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已经逐渐到位,这时候就可以做出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了——进入婚姻阶段。虽然近几年来,由于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但是这些并不能削弱婚姻的圣洁性和重要性。相反,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是在警戒我们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做好了解,足够慎重。

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感情持续升温的过程,当然,婚姻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婚姻是具有法律的效应,同时,婚姻也是对两人关系的一种宣告,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仪式。这种深埋于我们内心的仪式感,会使我们在潜意识里尽量去珍惜这份感情。这种潜意识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决定,但是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1.3 婚后的磨合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热恋期的情侣们感情有多么亲密,婚后的生活还是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些矛盾。在热恋时期,或者在婚后的短时间内,彼此之间还保持有一种新鲜感。与此同时,人们体内的激素会加剧这种感觉。

而随着婚后生活的展开,这种新鲜感就会逐渐地消失,激素分泌也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如果说在热恋时期细节能够促进人们感情升温的话,那么在婚后生活中细节问题往往是双方矛盾的罪魁祸首。在热恋时期,人们喜欢通过交谈来发现共同点;而在婚后的生活中,双方就下意识地挑出彼此的不同点。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个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同的,生活习惯也是这样。所以,想要找到一个生活与思想完全同步的伴侣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这样的事实,婚姻中的一些小问题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不断磨合来解决。双方可以各自选择在一些细节上迁就彼此,从而打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婚后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来发现对方和自己的差异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比起在生活中一点点去默默发现,沟通能节省很多时间精力。不仅在发现问题之前可以沟通,发现各自的差异之后进行沟通也是必要的。

在沟通中,双方要直面彼此之间的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二、家庭

我们接着讲述上一部分的故事,之前互不相干的两个人经过相识、相恋,结为夫妻组建了家庭,即将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新生儿的诞生与成长,这也是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所承载的重要意义之一。

2.1 亲子交流

根据生物学中的理论,新生儿的基因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因此,父母爱孩子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这在科学上也是说得通的。由于基因的关系,新生儿与父母相似的外貌首先就必然会获得父母的喜爱,就像热恋的时候人们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一样,父母会觉得相似的容貌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同。

其次,新生儿的一些动作也会使父母产生好感。比如说,新生儿的凝视。虽然新生儿的各种感官和心智都远远没有发育完全,但是足以完成和父母之间的对视,并且,这不是简单空洞的对视,而是含有一种深情。父母得到这样的反馈,往往会感到心中愉悦。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抚摸可以给孩子以安全感。通过这种方式,新生儿的不安情绪可以渐渐得到安抚。

不仅如此,这种过程还是相互作用的。父母的抚摸可以给孩子以安全感,而新生儿的触摸可以给父母以亲近感。虽然新生儿完全不懂得触摸这个动作,但是父母的内心却能够得到很大的慰藉。这其中虽然有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基因的作用。

除了新生儿下意识的一些动作,他们往往还会有这样的习惯——模仿。当然,要完成这个过程,就要求新生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育和成长。最开始的时候,新生儿只能够躺在那里,渐渐地,他们学会了翻身、坐起来,然后慢慢地学会爬。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新生儿没有明显的模仿对象,因此需要一些适当的引导。

想一下新生儿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就是跟着父母一点点的模仿,从最简单的“爸爸”、“妈妈”,再到后来的复杂语句,这就是一种模仿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是最能够得到父母喜爱的一种行为方式。

当然,亲子交流不只是有相互喜爱的部分,也会给原有的生活带来许多烦恼。对于父母来说,新生儿首先会占据父母的大部分时间。从婚后自由的二人世界,到突然多了一个小人儿,父母难免会有不适应。

研究发现,新生儿平均每隔20多分钟就需要得到一次关注,这是由于他们内心安全感的缺失。而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往往是给予关注的最佳人选。这就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新生儿身上。

2.2 如何成为优秀的家长?

在新生儿还不会说话的阶段,或者说,在他们还不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父母与新生儿之间的沟通往往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父母与新生儿之间常见的“非语言沟通”包括眼神、哭声、动作以及哺乳。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就要在这个阶段通过“非语言”了解新生儿的心思。只有了解了对方的需要,才能够做出合适的反应。

自然学家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人类是哺乳时间保持最长的动物之一。因为相对于其他的动物来说,人类的成长过程更久一点,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母乳往往是最佳的营养来源。除此之外,哺乳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因为新生儿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哺乳就是母亲与新生儿沟通的一座桥梁。哺乳是一个加深感情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带给新生儿安全感,这是别的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哺乳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经历的体验。

潜意识很重要,因为那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或者本能想法,这最贴近我们的内心。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笑是人类最本能的一种社交方式。婴儿天生就会哭,自然也会笑。

哭声可以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笑声可以用来释放自己的心情,这一点对于新生儿也不例外。作为父母,可以多用这样的神态跟孩子进行沟通,营造出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新生儿的成长

虽然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类的幼年成长时期比较长。但是和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其他时期相比较,新生儿的成长是十分迅速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脑、感官的发育甚至各种能力的发展也都是相当迅速的。在人类生长的其他时期,再难有这样高速的进程。

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把我们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们首先会怎么办?大多数人会先熟悉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这种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所控制的。虽然新生儿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的做法跟我们成年人会是一样的,那就是慢慢摸索,熟悉身处的环境。

这种行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可以说,我们的成长就是基于这样的本能。先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应对,然后在一次次应对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把这些经历模块化。等到下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时,可以直接用模块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就是我们构建新的神经触点产生记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网,刚开始的时候,这张网是十分简单的。只有很少的几根线条,线条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复杂。而随着我们的经历逐渐增多,我们就需要构建新的触点来产生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这张网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不仅仅体现在线条数目的增多,还在于相互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由此产生的神经元网络也是独特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记忆,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才不尽相同。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相比,人类最为宝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兴起,一度引发了“人工智能会不会消灭人类”的议论和恐慌。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人工智能虽然总有精密的算法程序,但还是没有想象力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推动发展的创造力,这对于机器人也适用。

三、重要人生主题

现在我们按照人生正常的时间顺序继续来讨论青少年时期所要经历的一些重要人生主题。

3.1 童年的影响

童年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可能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养成。同时,童年时期的生活最容易被人们记忆。很多作家都喜欢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期,而对别的生活阶段的回忆就显得不那么多了。

社会学家认为,当我们处于童年时期的时候,表现得最多的还是依恋心理。因为我们的心智和形体都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自身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对于家庭和父母都有很强的依恋性。这一点在自然界中也有相似的情形,尚未成熟的动物们并不想离开原生的巢穴,但是很多动物家长们就狠心把它们丢出去。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的历练,对于以后形成足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童年时期,我们往往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且越是孤独的孩子越渴望得到关注。正因为这样,那些原生家庭成员缺失的孩子才会越来越感到孤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需要关爱的心理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们得不到关爱,或者出于别的原因压抑自己的这种想法,往往会形成一种自闭的趋势。而如果这种不良的情绪没有得到进一步地缓解,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都知道,患抑郁症的人不喜欢和他人进行交流,大多是由于心理因素。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心理障碍,当然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导致,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童年时期的孩子们都是具有依恋性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能随意地评价依恋性好或者是不好,因为依恋性包括了许多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依恋性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对我们成长有益的,比如安全性的依恋。这种依恋心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心态,不会过于影响我们最终能力的形成。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回避型的依恋。这种依恋心理的产生常常是因为孩子缺乏足够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情节。这种类型的依恋十分不利于性格的养成,因为心中的自卑情节,孩子们可能不想去与别人进行沟通,开始回避陌生人甚至是家人。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安全性的依恋对于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更强,但是拥有这种依恋心理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却更加独立。这个独立不仅是指心理上的独立,还包括性格和能力上的。因为相对愉悦的童年经历,所以这一类人的抗压能力相对来说就会更好一点。

3.2 课题学习

除开新生儿时期,青春期也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另一个比较迅速的时期,因此青春期也被称为第二次婴儿期。与婴儿期所不同的是,在青春期我们不仅需要完成各种感官和心智的成长,还需要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这是社会中普遍认同的一个过程。

就拿课题研究来说,青春期的课题研究重在研究的过程,重在培养能力,而不注重于结果。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获取相关的知识。在互联网尚未发展的初期,如果人们想要获取相应的知识,往往要去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检索。而现在,我们拥有更加多样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获取途径的增加,就忘记了最为关键的选择和记录过程。

完成第一步的获取工作之后,就需要我们把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其实这个过程才是快速增长知识的过程。因为在第一次的获取过程中,只是注重于获取的量,而没有加以整理和记忆,所以知识的实际增量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阶段,把相应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这就是一次更好的记忆过程,相当于把知识构建成一张网,而不是一个个单独存在的知识点。

整合之后,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前两步的操作都是在接收别人的想法,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到了这一步就需要我们对所整理的知识进一步提炼和延伸。这其实是一个挖掘潜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捕捉自己的灵感与想法。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当然,更多的时候,灵感与想法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便签,方便及时记下自己的想法。

最后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描述结果的阶段。只有把最终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一篇论文,其他人才会看到你的思考与努力。如果研究的课题并不是多么深入,那么论文的撰写最好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

在动笔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同时要选择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论文虽然是描述客观的事实,但是同样需要感情的投入。

3.3 如何过好青春期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青春期是一个形体与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所以,如果想要在青春期提升自己,就要注重于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构建。上述的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一个模板,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学习,探索和创新都是必要的,而不应该一味地重复老旧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能力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虽然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让人更加容易获取新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就会缺乏深入研究的思维。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交能力不好,而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而且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不能够放任自流。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加渴望自由,性情也更加叛逆。如果没有进行良好地引导,往往会有不好的结果。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就会想要模仿。这其实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种冲动,而通过正确地模仿与探索,就能构建我们的学习思维。除了学习思维,青春期还要有犯错思维。每做错一件事,就是一次加深认知与记忆的过程。通过这样不断地刺激,我们就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且记忆更加牢固。

四、人生重要课题

一个人度过了懵懂的青春期,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怎样去创建自己的人生计划,才能尽量避免踩坑,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

4.1 培养你的能力

人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类对于环境的反应与某些植物十分类似,他们把儿童分为“蒲公英儿童”和“兰花儿童”。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植物呢?因为蒲公英这种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十分强,只要不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几乎就是落地生根。而兰花这种植物对于环境的选择则十分“挑剔”,只要环境有一点点不适宜,它就难以成活,或者不会开花。

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人是十分恰当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甚至不懂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样的,也会有另外一些人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并且有所作为。

懂得自我管理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习惯,并且在生活中更加自律。在我们的印象中,自律的人都是拥有着很好自我约束能力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人的意志是很薄弱的,起码和潜意识相比意志的作用很小。那么,那些自律的人是怎么做好自我管理的呢?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核心内容是潜意识的进化,自我的意识可以影响潜意识,而潜意识才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一样养成健身的习惯。

有一些人可以很好地坚持,但是更多的人往往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是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吗?不完全是这样,是他们不会用意志去调控自己的潜意识。那些经常健身的人,潜意识里认为健身十分有益,并且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凭借这样的兴趣去做,就能够很容易坚持下来了。

一般来说,决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就是获取生活中的信息。
  2. 第二个阶段就是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构思出自己的做法,
  3. 第三个阶段就是执行。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最容易的,而让人们真正有差距的就是后两个阶段。

在做出判断的时候,不同的人的思维高度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就各有千秋。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了我们思考一件事的角度和方式。因此,想要提升我们的处事能力,就需要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小事的不断积累,最终成就了我们的性格。

4.2 避开成长误区

美国科学家乔纳提出了一个“钟与云”的系统论,钟就是生活中的钟表,它们都是在一个既定的表盘里运行的。钟表的运作具有一定的规则,指针需要在一个有序的系统中运行。而云就不同了,云是一种流动的系统,没有一定的规则性,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呢?其实这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隐喻。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生活是具有规则的,我们都是在一个既定的系统中运行。当然,社会确实需要一些规则,比如法律和道德规范。这样的规则是好的,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在遵守这些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适当地做出创新,不能被死死限定在规则之下。

比如说,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博客的出现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后,微博和自媒体又大量出现,这些都是在相应领域的创新之举。面对这样的局面,许多传统的纸媒也纷纷注册了自己的IP,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我们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误区,就是不懂得改变,或者说不敢于改变。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并且有所行动的人才可能取得进步。

除了不懂得改变,成长中还有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否定自己。有时候,及时否定自己确实是明智的选择,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否定都是错误的。

有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没有做出成果,就会急忙放弃,然后告诉自己说“我不是这块料,我没有这种天赋。”确实,天赋更重要,但那只是更高一层阶段的比拼,因为那时的认知逻辑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思维限度。而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大多数情况,都不需要用天赋来比拼。

每一个领域都有做的成功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是依靠天赋来做到的。我们觉得自己不行,大多数情况下是只做了一点点,就陷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然后急于否认自己。

4.3 职业的发展

构建职业观念一定是着眼于未来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基本的预测能力。根据既定的事实和细节,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预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习惯预料自己将会做出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是不得当的,就可以提前规避。比如说,惰性、期望太高这样的行为都是可以被我们提前预料到的。认识到这样的事实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避免之后的行动出错。

职业要想得到发展,自己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找到合适的伙伴也同样重要。在传统文化中,有“孟母三迁”这样的典故,也有“近朱者赤”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圈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伙伴呢?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第一人选,如果难以找到这样的伙伴,那就要避免下面这两种人。第一种是悲观主义者。虽然悲观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改变这种潜意识。

因为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经常与这样的人为伍,很容易就会失去自己的斗志。第二种人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不是有理想,而是喜欢假设却不去实践的一种思维。理想主义者喜欢把未来构建在虚构的基础上,自己只是幻想而不去做,这些人通常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避免这样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保证自己不成为这样的人。

五、保证晚景安康

最后我们跳过原书一些大而化之的故事讨论,来看看一个人婚姻和人生的晚期阶段,究竟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晚景安康。

5.1 度过危机

从热恋时期到婚后的生活,人们往往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会不断地产生一些小矛盾。这个时候的矛盾其实是最初级的,互相之间多一些宽容,就可以度过初次的危机。然而在婚姻的后一阶段,由于工作、情感上的原因夫妻双方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深,并且难以去调解。

在婚姻的后半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无非是两个,工作和情感。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是有所掺杂的。比如说,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家庭造成了情感问题。或者是,因为产生了情感上的问题,因此推脱是工作太忙。就像热恋过程中,双方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相互产生好感,在婚后的生活中,感情危机往往也是因为细节问题。

那发生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呢?作者戴维·布鲁克斯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去参加露营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忘却工作中的不顺心,双方的心情都是完全放松的。并且,可能由于孩子的存在,双方的关系就会出现缓和。

当然,“露营活动”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一定要去露营,而是提醒我们适当地放下工作,多和家人沟通交流。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不管双方的关系产生多大的危机,各人一定是在乎孩子的。孩子可以说是婚姻关系中的一座桥梁,对于缓和双方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那如果婚姻中的危机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意识造成的,这样的关系应该如何改善?这一类的情况应该由不同的关系对照来解决。当双方之间产生矛盾时,首先要考虑这样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无法继续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自然尽快结束为好。

如果双方内心中还有犹豫和依恋,那就要尽力去挽回。这个时候,人们可以通过内心的道德感来完成自我救赎,毕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是需要遵守道德规范的。可以说,道德感是一种直觉。通过发掘这样的一种潜意识,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的情绪,避免做出过激的行为。

潜意识中的道德感很重要,并且这种道德感是可以培养的。在生活中,通过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荣誉感和同理心,就可以培养出自己的道德感。

5.2 丰富的晚年生活

日本行为学管理专家石田·淳在《使命必达》一书中提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世界范围内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这种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就要求我们延缓退休的期限,这样更有利于保证生产力的正常发展。

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企业中退休的期限是比较早的了。对于那些自由工作者来说,六十岁可能是职业生涯中比较顺利的时候,精彩的人生可能才刚刚开始。金庸在九十多岁的时候还能够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王健林六十多岁依旧保持着高度自律的生活,这些都是拥有良好的晚年生活的典型例子。

晚年只是相对于年轻来说的一个年龄段,这并不是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停下来了,应该退休了。一个人是否要进入退休生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而不是迫于环境的压力。

之前阿里招收六十岁以上的公司员工,紧接着就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年人。他们仍旧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并且身体健康,思想前卫。

当然,晚年不想继续工作也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可以选择别的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比如说,冥想。冥想这种活动起源于佛教,后来被推广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受到普遍的喜爱。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人们难免会感到浮躁。

通过进行冥想这种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需求。多进行这样的体验,我们的情绪就会逐渐平静,做事往往会更加理性。

除了进行冥想,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说旅行,把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山水或者风土人情,也可以进行艺术的欣赏,我们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本能,这个过程使我们感到愉快。

欣赏并不是单纯地看,不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虽然,我们所有人看到的客观事物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不仅如此,解读也是一个需要自己思考的过程。多做这些艺术欣赏,可以防止大脑老龄化,并且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5.3 最后的时刻

从新生儿到童年、青春期,然后工作、结婚,度过婚姻的危机,之后度过丰富的老年生活,人们终究要迎来自己最后的时刻。不仅仅人类是这样,自然界的大多数动物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生命的暮年,人们往往是活在记忆中的。在潜意识中,我们怀念过去,并且感到孤独。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需要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别的亲近人士的陪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这样。

那些在年轻时候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在暮年中也会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比如说,之前的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在自己八十多岁的时候依旧工作,保持旺盛的精力,并且保持理性的思考。这样的老人其实有很多,他们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并不太容易感到孤独。

其实,晚年是否感到孤独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思想高低。一切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说,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要直面自己的需要。

不仅如此,在人们进入生命的暮年时,就会下意识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其实,这样的思考并不会有结果。因为所有的思考都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人的一生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所组成,至于意义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

后记

本书的作者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妻:哈罗德和埃丽卡。通过讲述他们不断经历人生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的故事,这是一篇关于人类成功和成长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腰缠万贯、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等等。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

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当然,这一切都是见仁见智的,这本书完全可以给我们多一个了解人生的窗口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