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英文名:《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作者名:[印]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法]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译者名:景芳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216

前言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贫穷的社会。出于恻隐之心,我们会希望穷人们都能得到合理的救助,因为我们认为穷人并不一定是天生就不如人,很多穷人只是缺少一点机会,缺少接受教育的环境。

但怎么救助,直接给钱么?我们见到很多例子,穷人被给了钱以后反而习惯了要钱,结果依然贫穷或更贫穷,那钱不是浪费了?我们也见到很多例子,穷人被给了钱和生产资料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好日子。那么,这是不是上述的反例?

可如果反例成立,难道穷人更拼命工作真的一分多的钱也挣不到?假如给一点化肥就能让田地多产出一点,给几只鸡就能鸡生蛋蛋生鸡,那么平时稍稍省下一些,少吃一个鸡蛋,多孵一只鸡,或者把收成多转化一点成化肥,不也能进入正向循环么?那么凭什么要拿免费的外力和生产资料去帮助他们呢?

贫穷没有那么简单,有很多很多可能的因素,所谓的「贫穷陷阱」究竟现实存在还是仅仅是个伪概念?

这需要我们系统性地去了解这两个字:贫穷。

一、穷人与他们的钱

1.1 穷人的钱去了哪里

有一种广泛的说法是这样,穷人因为吃得少,所以营养不好,所以干活不够高效,所以更穷,吃得更少,周而复始导致了穷者越穷。这种说法一直以来在中外都有数字支撑,我们可能还听过其他关于贫穷的马太效应变体,大体意思差不多。

在有些贫穷国家逐渐富裕起来以后,我们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穷人营养不良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是真的,但当所有人都有吃的的时候,穷人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他们并不会将钱用来购买饱腹性价比最高的食物,然后将多余的钱用来投资,他们会拿多余的钱来购买更好吃、价格更高但饱腹性价比更低的食物。

如果你在一个吃饱饭没问题的国家看到有人在吃饱腹性价比高但乏味的健康食物,那个人更有可能是富人,穷人是不会喜欢这样的东西的。

更进一步,在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中发现,就算食物都免费提供,穷人吃上更好吃的食物后还有多余的钱,他们也更倾向于将攒了几个月的钱用来购买电视机等消费品,而不是用于投资改善生活:他们只要没有确定性的投资回报可以短期改善生活,就会用来娱乐等消费,换句话说,更抵抗不住即时快感的诱惑。

健康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这句话,更健康的身体相对就有更多产出,也不用有更多额外的医疗支出,健康也能让生活走向良性循环。

那我们帮助穷人解决健康问题就能解决贫困了么?例如我们在疟疾肆虐的地方给穷人提供更便宜的蚊帐,他们会买么?事实证明,穷人对蚊帐的价格特别敏感,无论怎么打折,始终有较大一部分人就是不愿意买单。

你可以告诉他们,没有得疟疾的人一生中积累的财富平均可以多上多少,但你给出再有说服力的数据,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宁可把自己暴露在疟疾的风险之下:他们只会接受免费的蚊帐,而就算他们真的因此没有得疟疾并积累下了远高于蚊帐本身价格的财富,他们也不愿意给下一代买蚊帐。

所以就算再捐助,也依然没有帮助他们走向正循环之路。

:::tips 穷人并不是不重视健康,他们也会在健康出问题的时候去治疗,只是他们都倾向于忽略概率性的损失,也就是预防,他们喜欢赌自己好运,而不是精确地去计算期望值;他们也更喜欢短期内有确定性回报的事情,而不是在回报尚久或尚不确定的时候克制自己的当下欲望。 :::

**

1.2 穷人没那么差劲

最底层的穷人们缺乏远见,不会算账,鼠目寸光,思维上跟受过一些教育的人差距不小,看起来造成贫穷的原因是他们自己蠢,但事实上他们的智慧跟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穷人大都是因为「不懂」,或「未真正将付出的成本一对一地对应过某种好处」,所以表现出我们心目中的「不会算账」等行为。

然而我们也不是天生就博学,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自来水是理所应当」、「接种疫苗是天经地义」的社会中,我们不需要懂得具体的机理,生下来就这么做了,享受到了好处以后才有机会弄明白这些事好在哪里。

我们有无数的「默认助推力」去推动我们这么做,而穷人生活的环境中并没有,他们的默认选择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都知道,要改变默认选择是不容易的,是要做出额外努力的,所以我们只是更幸运。

因此帮助穷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懂得正确计算这一切的方法是什么,同时为他们提供「助推」措施,例如接种疫苗的会得到奖励,引入口味更好又富含营养素的健康食物等等,当人们习惯了某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又接受了正确的理念,并知道如何拿现实的结果去计算和对应,他们就会慢慢走向正循环之路。

思维的转变是绝对的核心,无论我们现在是穷人还是富人,我们在阅读、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管在短时间内是否在生活上有大的转折,毋庸置疑,我们都在变好。

二、刻板印象造成的结果

穷人的受教育程度通常较低,那么为什么穷人不愿意投入更多钱去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教育呢?照理说自己已经吃了教育的亏了,是他们看不到受教育以后会导致收入增长吗?是眼界问题?

为了更科学地论证这一结果,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分三组:

  1. 给穷人现金补贴,前提是家里的孩子必须上学;
  2. 给穷人现金补贴,没有任何条件;
  3. 给任何现金补贴。

**
结果发现,除了第三组以外,前两组的穷人家孩子辍学率都显著降低,这说明即使我们没有附加条件,只要给家长一些足以应对当下生活的现金,他们就马上能考虑到教育投入的合理性和长远划算性,他们就会变得更有「眼界」,更不排斥一项长远才能回报的投资计划。

「穷人眼界窄是因为笨」,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当然是不对的。

那么如果一个穷人有了一些钱,可以为孩子提供教育了,但孩子的数量过多呢?

有人会选拔出一位最有可能有出息的,有人会选择一位最疼爱的,有人会让孩子们抓阄。总之,大部分穷人都会选择把资源都倾斜到一个人身上,集中力量让他接受最多的教育,然后放弃其他子女。

我们总认为,教育带来的投资回报应该是这样的:一开始接受教育是几乎没有回报的,直到达到了一定的学府门槛,才能越来越影响回报。但事实上却并不全然如此,教育每增加一年,对收入都是有正向改变的,我们不去考虑这种「集中火力」的策略对还是错,至少得到教育机会的那个确实剥夺了其他兄弟姐妹本来可以享有的资源,而非「如果平均分配资源,大家原本也就只能像现在这样」。

而当这位被选中的孩子由于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其他人跟他的差距越来越大时,父母们就会更坚信自己的策略和选的人是正确的。
**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实验证明,好与差都可以自证,当一个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开始给老师的刻板印象就是成绩不会好的时候,他的成绩平均得分就会比不透露身份时更差,因为一透露身份,老师就可能投入更少的教育精力和资源;而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天生也没有那么聪明和优秀,但他们接受了教育、收获了自信之后,就理所当然地去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难题,老师们当然也就倾斜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于是会越来越自证自己果然也是精英。

:::tips 很多人受益于好的刻板印象,也有很多人受损于差的刻板印象,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刻板印象,但至少我们自己需要知道那些刻板印象是自证的,所以要保留好的,不相信差的。 :::

**

三、如何改变越穷越生

刚刚说到了穷人无法在不牺牲其他人资源的前提下给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假如穷人自己知道无法为那么多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越生越穷是有数据支撑的,为什么还要做?

我们都知道,生育对女性身体的损害要远大于男性,而生育需要两个人的共同配合,因此女性的付出是更大的。

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家庭地位更低的地方,更容易拥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她们对自己的身体、事业以及其他未来更没有决定权。而在贫困的地方,大都还以体力劳动为主,那里女性的经济地位显然相对更低,因此才会有「越穷越生」这句话,因为在那里,女性要为自己说「不」更难。

相反,如果女性能够拥有一定数量自己名下的独立财产,生育率就会远远下降,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此外,穷人更多地生活在没有健全社会保障的区域,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打算。他们知道生很多孩子会让自己更为贫穷,也知道通常来讲不会所有的孩子都能给自己养老,但他们不确定哪个孩子会给自己养老,如果知道,单独生他就可以了,所以也就只能扩大基数来尽可能保障自己的晚年。

明知道越生越穷,还要越穷越生,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只能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以及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当一个穷人知道自己不需要孩子也老有所依的时候,才会对生孩子这件事有正确的判断,歧视女性的事情也会相应减少。

**

四、难以积累财富

穷人积累财富的速度更慢,所以穷人才是穷人。那为什么积累得更慢?除了他们没有本钱做一些财富效应较高的事情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他们的资金消耗一直比别人大:不仅仅是生活必要的资金消耗占收入的比重更高,还有他们的资金使用成本往往也高于富人。
**
几乎没有正规的贷款机构愿意借款给穷人,因此穷人的借款对象往往是非正式对象,例如民间放债人等等,而非正式对象的利率往往又是显著地高于正规的贷款机构,这就加重了穷人的负担,让他们积累财富更慢,「翻身」更难。

这不是说正规的贷款机构就坏,穷人的坏账率更高,尽调成本更大,还款控制力更弱,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正规贷款机构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和成本是正常的。仅有那些当地知根知底的、不怕你不还钱的恶人们才会借款给穷人,这就意味着就算你是一名信誉良好、内心正直的穷人,也不得不跟着一起被抬高借款成本。
**
那么,如果我们正视这个事实,开始用储蓄来解决问题呢?

我们不给额外的贷款利率支出以更多消耗我们的机会。比如水果小贩,原本每天进货需要问别人借钱,当天卖完以后连本带利归还,假如这个小贩一天少喝两杯5块钱的茶,他第二天理论上就可以少借点,这样或许不出一年,他就能用自己的钱来进货,然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样的机会就放在旁边,照理说就算是穷人,就算收入再少,无论存一块钱还是一分钱,只要再减低一点点欲望,理论上也是可以每天变好一点点的,为什么不行?

我们会发现,穷人总是会面对更多需要决策的诱惑,穷人需要更多的意志力去应对:家里有人生病、有人要买新衣服、有客人要招待、走亲戚不能失礼于人……

穷人在出现意外问题时总是会自我斗争一番,然后把存款花掉,他们的意志力非常薄弱,因为要用到意志力的地方实在太多。相比而言,富人就好很多,他们没有那么多天天需要意志力去纠结的事情,意志力能量一直很充足。

:::info 要打破这样的状态,就一定需要有强制储蓄计划,或者是定投计划,这种强制储蓄必须是不放入就会蒙受损失的,这样就算是一穷二白的人也不得不定期将钱放进去,且用机制保证到期前无法取出。 :::
此时,当他们不得不为所谓的「刚需」要支出的时候,他们就会更为谨慎地审视「这到底是不是刚需」,口袋里没钱在手就会让人更谨慎。当他们发现这件事是不得不支出的时候,他们会不得不想别的办法去多赚钱,例如短期兼职来解燃眉之急,当我们还能用剩余的存款解决时,我们就会放任自己闲在家里不动。**

**

五、穷人的理想开端

以上内容是关于贫穷状况的解析、需要改过来的思维和在不改变当前生活状态下的微改变方法论。

如果要说穷人最理想、现实中出现最多的改变之路,当属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做企业家可以吗?可以,但几率实在太小,而做点小生意看似是老板,其实冷暖自知。

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可以使穷人得到利率低得多的贷款,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还包括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到还不错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这可以说是穷人最完美的改变命运的开端了。不要试图靠一代人就彻底扭转整个家族的命运,这种几率有,但极小,更为靠谱的就是先成为一名中产,先得到一些福利和优势,减少一些因「贫穷」而不必要的支出,攒下一些财富和资源,然后让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肩膀起飞。

后记

穷人由于信息来源不够,所以往往会忽略那些长远有利的事,他们也常常由于生活压力过重和诱惑过多,导致意志力薄弱,更为看重短期利益。

但穷人并不笨,他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助推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境遇,重中之重就是思维,思维改变之后若是肯按照正确的思维迈出第一步,而不是认命或随波逐流,用几代人的努力,是一定可以彻底脱离贫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