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从“小”读到“大”
作者名:尹建莉

前言

尹建莉,著名教育学者,中国家庭教育的标志性人物,当代家庭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在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管理工作,现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写作。

尹建莉的教育观,整合了东西方优秀的思想,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划时代的教育经典之作,一经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震撼中国教育界。尤其促进了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并以平均每年近百万册的销量长销不衰,目前纸质书已销售近800万册,网上阅读量过亿,成为现象级图书。

其实就在十几年前,国人还非常不重视儿童阅读,以学课本为重。把课外书称作“闲书”,读闲书是要被家长和老师当坏毛病限制的。

作者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应该是国内最早强调儿童阅读重要性的家庭教育著作,无数家长正是从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开启了自己和孩子的阅读之旅。这几年通过各界人士的宣传和推动,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已成共识,阅读已开始形成社会大气候,由此关于儿童阅读的问题也一下子冒了出来。

比如,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么读书等等。而这本书就实实在在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这是一本专门讲如何引导儿童阅读的书,不仅直接陈述了阅读的相关问题,更扩展了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话题及知识点,几乎所有关于儿童阅读方面的疑问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们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阅读的重要性

人生初始,可以说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而单纯,同时又可以说每个孩子大不相同,家庭、遗传、天赋、境遇等,千差万别。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

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却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

心理学研究证明,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逻辑判断更清晰。

它超越年龄、种族、性别,在阅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出生是贫是富,无论你身居乡野还是都市,都可以借此获得丰富的智力储备和内在力量。

家长和老师如果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初中低年级,往往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课外阅读少的孩子,在课外班、家长和老师的强力推动下,甚至会暂时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和老师带来错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还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但当孩子进入中学,随着学业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增加,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后继乏力。

学校的各门功课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内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所有这些联系中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语言和文字来陈述和表达的。因此,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对理解和掌握其他功课有很大作用。

通过广泛阅读,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会拥有丰富的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相应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喜欢阅读的孩子内心更丰富,自信心更强,精神力量也更强大

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有正向和积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学业成绩需要多种因素成全,阅读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所以我们只能说,如果一个孩子爱阅读,他成绩优异的概率会很大,学业优势会随着功课难度增加而越来越明显。

但如果一个孩子不爱阅读,基本不会有好成绩,随着年龄增长,成绩上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就像一个人种了庄稼不一定有好收成,但不种庄稼肯定是不会有收成一样。

二、有效引导孩子阅读

2.1 阅读启蒙

不少家长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得可有可无,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电视、游戏里也有知识,用电视或游戏哄孩子。还有的把“放养”、“自由”这些教育概念和阅读对立起来,在学龄前不让孩子接触图书,也不去认字,认为这样可以保有孩子的天性。

作者说这些糊涂认知会导致家长错失了培养良机,让孩子在上学后一方面疲于应付学业,另一方面也难以建立阅读的兴趣。

因此,作者建议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家长要有适当的前卫意识,让孩子从小和图书亲近。

阅读启蒙可以从读绘本、读古诗开始,因为绘本是最简单的故事,古诗有最精美的文字。读绘本,大约在孩子半岁后就可以,而古诗可以更早些。

在抱着孩子睡觉或和他说话时,不时的给他读上一首或几句,不需要孩子听懂。儿童喜欢韵律感强的东西,儿歌和诗词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等到孩子两岁左右会说话了,可以引导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古诗词,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发音能力,也可以让他体会语言之美,还可以认字。

当孩子长到可以带着逛公园,逛商场时,就一定要常带他去逛书店和图书馆,书香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到,但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父母最好能做出表率,自己也看书。家长自己经常阅读,既给孩子做出了榜样,还能让自己成长。

儿童早期阅读有一个特别重要又很现实的功能,就是认字。孩子识字多,一是可以尽早自主阅读,二是上学后功课不费力气。

学龄前儿童识字主要有两种途径:

  1.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时给孩子读店铺的名字,看电视时读电视上出现的字,还有广告语、车牌号、包装盒等等,文字无处不在,随时都可以读出来。
  2. 和孩子读绘本时,可以边念边用手指字,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记住很多字。这里需注意的是,指读一定要自然,决不要为了让孩子认字,把注意力放到指读上。目的性太强则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2.2 阅读进阶

亲子阅读总是一个从陪伴逐渐过渡到不陪伴的过程。陪孩子读到几岁因人而已,家长无需纠结该不该陪以及陪到几岁的问题。有的孩子四五岁就喜欢自己拿着书看,有的孩子十四五岁还喜欢家长给他读,这些都是正常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阅读基础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当然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而且如果孩子能早一些学会自主阅读,它自身的阅读内容、速度和阅读量都会上一个台阶。所以当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亲子共读逐渐过渡到独立阅读,这个过渡要尽可能做到不留痕迹。

比如遇到一本孩子很想读的书,家长假装忙得顾不上陪他读,让他自己先读了,然后讲给家长听。不管孩子讲的如何,只要他读了并能讲出一些,就一定要夸奖孩子,激励孩子继续读后面的部分。

孩子其实是很容易配合的,因为自主阅读更具乐趣,它是人的天性,就像人都愿意自主走路一样。但家长切不可直接对孩子提要求,比如“你该独立阅读了”。

在识字量不多的情况下,孩子缺乏阅读自信,如果家长催得太急,会引起孩子对独立阅读的反感和对立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当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经能够独立地阅读绘本和文字量中等的书籍,且家长感觉孩子的阅读水平已具备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时,要尽早鼓励和引导孩子去读长篇小说。

可能很多孩子面对文字量较大的书会没有信心,迟迟不肯在阅读上跨一个台阶,一直停留在读绘本和简单文字的浅阅读阶段。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难处,不要直接指令孩子读长篇,而要动用一些诱惑的手段。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家长可抓住这些时机,把原著小说买回来自己读,并推荐给孩子读。

作者说,阅读是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去读。孩子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才会发现读长篇小说的乐趣。

2.3 阅读应该是快乐的

儿童阅读培养必须是自由、快乐的,只有在轻松和快乐中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任何因阅读而发生的冲突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是阅读培养的大忌。

比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求孩子会复述故事,若孩子不会复述,就表现出不高兴,弄得孩子对于听故事很有心理负担。再比如,有的家长带孩子背了古诗后,就要求孩子必须背会、记住,还时不时检查一下。

作者认为,有趣、好玩是衡量家长做得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

同时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有的孩子喜欢一本书读很多遍,不轻易换新书;有的却是任何书都不想读第二次,不停地换新的;还有的孩子对于一整套书中的某一种特别喜欢,只看这一本,不看别的。

作者说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就像不同的人吃饭有口味偏好一样,不同的孩子阅读也有偏好,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求。有的家长也许会觉得反复讲一本书味同嚼蜡,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但只要孩子喜欢,要求家长讲,那就讲给他听。

因为孩子如果特别中意一本书,一定是因为这本书中有什么东西深深的吸引着他,而这个吸引力就可以成为他对书籍形成好感的媒介,家长可以不理解,但必须迎合孩子。同理,如果孩子一本书只看一遍,不停地要求换新的,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新鲜感就是吸引力。

只要书对孩子有吸引力,他就愿意与书为友,而一个与书为友的孩子一定会爱上阅读。

三、让孩子爱上阅读

3.1 培养孩子阅读的关键点

当下,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很重要”这个道理只要家长自己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讲给孩子。

爱阅读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把阅读正常的引入孩子的生活,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孩子不可能因为听说阅读很重要就去阅读,更不可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去阅读,只可能因为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而拿起一本书。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把阅读看作玩耍和游戏,如果父母做到了这点,让孩子喜欢阅读就基本成功了一大半。

阅读的功能虽然很强大,但家长切忌把阅读功利化,切忌在阅读上和孩子谈条件,或施以奖惩等。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没有让孩子感觉到阅读就是玩耍和游戏,只把阅读这件事当任务布置给孩子,然后检查、赏罚,这会使孩子一想到阅读就感觉到压力和不快。

所有人都喜欢表扬和鼓励,厌恶批评和责备,孩子更是如此。

在培养孩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要适时适度地表扬和肯定孩子,增强他对阅读的内在成就感和和自信心。同时,家长最好能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胜过所有的说教。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生来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威,尤其在孩子幼小时更为明显。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孩子。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爱读书,那么自己首先要拿起书读,哪怕以前不爱读书,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哪怕起初只是装模作样,也会对孩子产生示范作用。

要经常买书看书,让书籍成为家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里有书香,孩子更容易受到书香的浸染而爱上阅读。

3.2 家长常陷入的误区

另外,作者还提到在阅读中应该避免的一些做法,也是家长常常会陷入的误区:

3.2.1 要求孩子阅读时专心

就像人的爱好各有不同一样,儿童的阅读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阅读时会表现得非常沉迷,有的孩子则只能保持非常短的注意力,有的甚至会边玩边看书,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家长不要要求孩子看书一定要专心致志,这种要求除了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3.2.2 要求孩子慢慢读,或催着快快读

一些没有阅读功底的家长,有的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认为只有慢慢地读,书籍的内容才会被消化、吸收地更好。作者说,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和速度。

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速度快,说明阅读能力强,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当有的家长了解到阅读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后,又去催促孩子快快读,比赛谁读得快,或在规定时间读完后给奖励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不需要家长人为的去做什么,只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了。

3.2.3 让孩子背诵好词好句

让孩子记忆好词好句,无非是想让他写作文写得好些,但这样的要求只会打扰孩子的阅读,降低他的阅读兴趣。孩子愿意拿起书去读,一定是因为对书里面的故事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促使孩子一本接一本地阅读的动力所在。

书读得多了,词汇量自然丰富,优美的句子自然会创造出来,因为他已千百次地见识过丰富的词汇和美妙的句子。写作是一种“创作”,必须经由大量的阅读积淀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话语,靠背别人的词句写出好作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3.2.4 测试孩子记住了多少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就问孩子各种问题,考查孩子记住了多少。作者说这样的做法和要求孩子记好词好句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一旦孩子知道读完一本书还面临着考核,他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应付家长的问题上,而非有趣的内容上,阅读就变成了任务和负担,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少。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和浸染,而不是记忆和搬运。只要孩子读得足够多,哪怕他忘记了所有读过的书名及内容,但他从书中获取的营养也不会减少分毫。

3.2.5 遇到生字要求孩子自己查字典

阅读要的是流畅感,很多家长在孩子阅读遇到生字时,不会痛快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家长可能认为这样会加深记忆,让孩子认识更多的生字,但其实这是对阅读流畅感的破坏,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家长完全不要介意生字是不是太多,孩子是否读得懂?只要孩子不问就说明他可以看得懂,生字就不是问题。一旦孩子遇到一些关键字不会读,来问家长,家长就要痛痛快快地告诉孩子。

如果家长也不会读,可以跟孩子说:“这个字我也不认识,我去查查字典”。作者建议在孩子的阅读中尽量少掺杂功利心,不“刁难”孩子,不人为的给孩子的阅读设置障碍,做得越自然、越简单越好。

3.2.6 干涉孩子的阅读方式

不少家长对阅读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比如阅读要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前后有序,逐字逐句,或画出重点等。作者说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基本上是平时不怎么读书的,因为不了解阅读并且没有亲身体验,就会很随意地用各种想象来要求孩子。

人和人不一样,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本书,每个孩子的阅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从中间看的,有从后面看的,有跳跃着看的;有一口气读完的,也有零打碎敲每天读一点的;有人喜欢在书桌前读,而有的人则喜欢在床上,不一而足。

只要孩子愿意拿起书去读,这已经是家长最大的成功了,至于怎么读,家长完全不必干涉

3.2.7 强迫孩子看家长推荐的书

家长推荐的书孩子不爱读,无非是内容不对或时机不对,也就是说孩子对书中内容不感兴趣,或孩子还不到读这本书的时候。阅读就像吃饭,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如果家长特别希望孩子读某本书,一定要自己先看看,在和孩子谈到这本书时就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接下来,孩子愿意读当然是好事,不愿意读或只读了一部分,家长也不要因此批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在给孩子推荐书的同时,不妨让孩子也给自己推荐几本他感兴趣的书,家长读了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

当阅读成为共同话题后,家长再推荐什么书,孩子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

四、家长应如何帮孩子选书

4.1 选书原则

这里首先提几条选书的基本原则,既适用于成人图书的选择,也适用于儿童书目。

4.1.1 选经典书目

经典作品,能流传多年而不衰,自有其道理,经典本身就是大浪淘沙后的黄金,是无数的人和长长的时间帮助我们筛选出来的结果。当然,选中文经典比较容易,但如果选国外译著,必须看译者是谁,因为译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经典的水平。

4.1.2 选畅销又长销的书

一本书如果再版或重印过很多次,口碑好,说明此书的内容出色,这样的书流传多年后,自然会成为经典。

4.1.3 选现象级图书

所谓现象级图书,即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引发出版市场轰动效应的某些书,这样的书都是开创性的图书,可谓出类拔萃,不但自身畅销,还会改变出版市场的某些局面,形成某种气候。

4.1.4 选择有参考文献的书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作者的阅读水平,研究能力和其论点论据的可靠性。好书的参考文献还相当于一副地图或一个缩影,按图索骥会找到更多好书。

4.1.5 选作者

好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份优质书单,除了阅读他们不断推出的新作,还可以阅读他们推荐的作品,这样既能保证阅读质量,又能提高阅读的系统性。

4.1.6 选出版社

一般来说,大的、知名的、老牌的出版社出品的图书比较值得信赖。

最后还要看感觉,一本书无论别人如何高度评价,但如果自己或孩子看得味同嚼蜡,就说明这本书并不适合读。因为读书和做其他事一样,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最重要的标准。

4.2 选书时的注意事项

给孩子选书时,大致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进即可,不需要过分考虑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虽然有些书上标着适合的年龄段,但那只是一个参考,孩子的阅读基础不一样,阅读程度的差异自然会非常大。

比如有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读大部头世界名著,而有的高中毕业还读不了长篇小说。

家长在领孩子买书或读书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因为能进入图书馆和正规书店的图书,经过了各种筛选和把关,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如果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不知该选哪一本,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推荐,但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作为价值判断。

因为即使对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是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而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帮孩子选书时,作者建议最好不要选择同时有几种文字的书。比如有的书同时有汉语,又有英语,还带拼音,这是比较典型的功利主义产品。除非是经典诗文,一字不可读错,附加拼音是可以的。普通童话或文学作品,根本不需要双语或加拼音。孩子能阅读一种文字就已经不容易了,家长就不要在阅读之上再附加学习任务,那样会破坏孩子阅读的兴趣。

另外,作者建议孩子不仅应该要读得多,而且应该读得杂。什么都读一读,才知道最喜欢读什么。而且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从小阅读内容丰富,会让孩子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的更完善

现在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多如牛毛,这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实用阅读的怪圈中,把阅读功利化。比如很多人知道阅读重要,一心要读有用的书,就把自己的阅读定位于某一领域,虽然没少读,但思维却始终局限在一个小天地。

孤立的专业知识很难演化为学问和智慧。

所以父母引导孩子阅读要尽可能地杂,阅读内容越丰富越好。

4.3 推荐的书目类别

在帮孩子选书时,家长可鼓励孩子重点阅读以下几类书:

4.3.1 经典名著

在价值观还未完全塑造好的青少年时期,经典名著对塑造孩子的人格有很大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去认识和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这里需强调的是,经典名著虽好,却不可强加给孩子读。家长要适时引导,不留痕迹地将其引入孩子的阅读中。在让孩子阅读经典名著时,尽量不选儿童版或缩写版名著。

作者说,一部优秀的著作,不仅内容出色,文字也必定精湛,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改编的。不给孩子看原著,而看儿童版,这就犹如不给孩子吃新鲜的水果,却给他吃果脯一样,营养及美味都相差甚远。

4.3.2 科普读物

阅读科普读物能扩展孩子的视野,增加好奇心,经常阅读科普读物的孩子,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更会对知识产生稳定的兴趣。而且阅读科普读物可有助于孩子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4.3.3 人物传记

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杰出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坚定的意志、开创性的勇气、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热爱,都具有榜样作用。读他们的自传或别人替他们写的传记,就是在和这些优秀的人交流。

同时,许多传记作者本身文学造诣就很高,优秀的传记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比如,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其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脍炙人口,流传千年,司马迁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

再比如,中国近现代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前两位作者是历史学家,后两位作者是文学研究家。阅读这些传记,除了励志,还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4.3.4 长篇小说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书时,只买散文精选,短篇小说集等篇幅较小、文章之间联系较少的书籍,可能是他们认为孩子小,功课紧,适合读篇幅较短的东西。

但作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孩子应该从小就读长篇小说,不要担心孩子读不懂,只要能读懂短篇就能读懂长篇,5000字的文章和5万字50万字的文章,就理解力而言没有差别。另外,长篇小说有利于阅读的延续性和量的积累,因为长篇小说一本书讲一个大故事,能吸引孩子一口气读下去。

而短篇小说讲的再精彩,孩子也很难一篇接一篇地连续读20个小故事。因此,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好的短篇作品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但不要成为主力。

还有些家长会把中小学生作文选当做孩子的日常阅读资料。而作者认为中小学生作文选和作文杂志收录的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的习作,这些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些幼稚的习作,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可读性上都很不成熟。既不能在语言词汇上丰富孩子的见识,也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们的进步。

当然,作文选不是不可以给孩子看,看看同龄人的写作,适当借鉴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作为常规阅读材料就没有意义了。

五、教孩子识字以及诵读古诗词

5.1 如何教孩子识字

有的人反对学龄前儿童认字,认为识字是提前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文字符号会禁锢孩子的思维。

作者说这样的认识非常浅薄,这是把错误的认字方法和认字本身混为一谈了。学认字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太多的人一直怀着功利心,用错误的方法来教孩子认字,败坏了孩子的学习胃口,而文字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世上任何好东西,如果我们是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结果都会导致孩子对这些东西的厌恶。

比如吃是人的天性,但如果天天怀着完成任务的心理,用逼迫的方式让孩子吃饭,那么孩子厌食几乎是必然的,这难道是饭菜或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吗?所以认字和认颜色、认水果一样都是好的。

文字作为一种最具内涵、最有效的沟通介质,是启蒙教育中最应该注重给孩子的。

说了这么多认字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教学龄前儿童识字呢?作者说,教学龄前儿童识字的方法恰恰是“不教”。

即识字活动不应采用读、写、背的方式让孩子有意识的记住,而是作为附加的内容糅合到生活中,只把文字当工具或玩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经常接触,不知不觉地记住。下面是一些具体方法。

5.1.1 在生活环境中认字

不管孩子多小,只要文字出现了,随意地给孩子念一念,读一读,让孩子与这些文字经常打个照面,久而久之孩子与文字就混熟了。引导孩子认字和引导他认人、认物是一样的,见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关键是家长要做的无痕,目的性不要太强,并要注意场合,不要一看见文字就不管不顾地拉着孩子去认。

比如在街上,当孩子正对某辆汽车好奇地盯着看时,家长却无视孩子的关注点,一把拉过孩子说:“这里有几个字,我告诉你怎么读”。这就把认字这件事做得太刻意了。

还有的家长喜欢考孩子:“上次教你认过这个字,你记住没?”如果孩子没想起来,家长就批评孩子:“怎么这么笨呢?这几个字每次路过时我都读给你,怎么还是记不住?”

作者说,如果这样就已经变成了有意识的学习,害处不亚于把幼小的孩子关在教室里认字。

5.1.2 在阅读中识字

阅读是密集地和文字打交道的过程,是儿童识字的主要途径。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一边读一边用手指着字,或抓着孩子的小手指着字,让孩子慢慢建立文字和发音、内容之间的联系,认识并理解文字,这个方法可以简称为“指读”。

指读时切忌将注意力聚焦在手指和文字上,僵硬的用手指着一个个的字,让孩子跟着看字,以至于影响了孩子对故事本身的关注。指读的关键是书中的内容,而不是手指头和点击到的文字,早期阅读会促进早期识字,但早期阅读绝不是为了识字。

如果孩子的兴趣不在文字上,或觉得手指放在书上碍事,不愿意指读,那么家长要马上放弃,采用孩子感觉最舒服自然的方式即可,不要刻意提醒孩子去看字,更不要要求孩子专心听。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要抛弃所有学习目的,绝不要制造任何不愉快。

5.1.3 少用识字卡,如果用也只当玩具来用

识字卡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的使用方法。如果把卡片当简单的玩具,不时的和孩子玩识字游戏,孩子也乐意玩,这样便很好。但如果卡片的存在就是为了识字,那就没有必要了。

因为卡片识字是孤立的,每个字之间没有联系,文字间没有内容,孩子只能机械记忆单个的字音,字义和字形。这种识字方法需要孩子付出很大的努力,收获却非常少,缺少趣味性,识字活动也很难坚持下来。

5.1.4 不追求识字多和快

教孩子识字,切不可急躁和功利,不要和同龄孩子比较,也不要批评孩子,否则会给孩子造成紧张和压力,让孩子反感认字。幼儿期多识或少识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除了影响一部分家长的面子,对孩子的未来没有任何影响,也完全说明不了孩子的智商天赋。

关于先学拼音还是先学汉字的问题,作者的建议是:拼音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拼音存在的价值是对付生僻字,不是为了学习常用字。

作者认为,拼音的正常学习时间应该放在基础识字任务完成之后,也就是儿童至少认识2000个汉字后,或小学四年级以后,甚至到初中再学也不迟。不是说没必要学习拼音,只是说没必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学,更没必要从幼儿园开始学。

因为拼音不是给低龄儿童准备的,而是给有一定识字量的大孩子或成年人准备的。

5.2 儿童古诗词背诵

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儿童古诗词的背诵。

作者认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有其特殊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小接触到这样的文化瑰宝,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另外现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古典诗词的教育,中小学教材的古典诗词比例也在逐步增加,孩子如果能从小大量背诵诗词,除了可以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在面对学校功课方面也将占有优势。
让孩子学习古诗词,越早越好,体会文字的韵律感和美观性的同时,还可以为孩子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古诗词呢?作者认为学古诗词的年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岁都可以,总的来说越早越好。在孩子只有几个月时,就可以把诗歌当作儿歌读给孩子听,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

只要让孩子听到声音,体验到韵律感,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与温度就可以了。

比如在抱着孩子睡觉时,可以把古诗词当摇篮曲,一边轻轻拍着孩子,一边读给他听。或在和孩子玩拍手或其他有节奏感的游戏时,也可以一边有节奏的拍一边念诗,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就可以。

儿童学古诗词并不重在理解,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一遍遍的背诵,诗词的魅力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最后家长再稍作解释和点拨,孩子自然会懂。

即使当时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后也会不解自通。

后记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几千年来,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汇成一个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

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

古今中外智者灿若星河,他们所著的书散落在茫茫时空中,而阅读就像是无障碍的穿越时空的一场旅行,让我们靠近那些闪亮的名字,感受他们的温度和高度,在他们以文字铺就的知识、智慧、经验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径,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