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作者名:[美] 科里·帕特森(Kerry Patterson),约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罗恩·麦克米兰(Ron McMillan),艾尔·史威茨勒(Al Switzler)
译者名:毕崇毅
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4942

前言

这本书相比其它书,最大的优势在于,作者没有生搬硬套的告诉读者使用怎么样的话术去说服别人,而是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找出了对话高手们在「关键对话」场景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归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结合对话场景,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并能实践应用到这些技巧。

一、关键对话

1.1 关键时刻的对话

关键对话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情绪激烈、风险高、观点不同。
**

有一天,小明和一位项目合伙人小白在探讨方案的一个具体细节。

小白首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完后,小明感觉小白并没有关注怎么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在抱怨和指责,其中有些语言明显对小明自己个人不满,小明感觉有些不高兴,于是小明说话的声调和语气也变了,小白接下来回应小明的话,小明自己根本不想再听下去,开始针锋相对的批评小白做事只考虑眼前和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们原来的初心,照这样下去是不会持续的。

说完后,小白的情绪也上来了,小明能感觉到他急促的呼吸和加快的语速,最终两人的情绪达到高潮,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结果不欢而散。

小明、小白两人当时面临的就是典型的关键对话适用场景,原本是要解决具体问题而展开的一次对话,可是在对话过程中,由于感觉到对方触及到了自己的软肋而情绪激烈,最终演变成一场闹剧。

跳出当时的状态仔细回想,他们俩在开始对话前并没有明确沟通目的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清晰什么样的结果是自己不想看到的。于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换位思考,对于出现的意外争执未能有效的调整,结果就转为了彼此伤害,在负面情绪爆棚的状态下,两败俱伤。

面对此类对话时,一般人通常跳不出三种应对模式:

  1. 逃避、沉默不理;
  2. 简单粗暴、伤人损己;
  3. 积极面对,妥善处理。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理智会告诉你选择第三种。

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应对方式很糟糕,要么畏惧退缩,胆小怕事;要么简单粗暴,损人不利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问题的出现本质原因就是沟通出了问题。或者说,当危机来临,需要面对关键时刻的时候,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人对话。

这一个个关键时刻,就像是人生前行道路上一个个陷阱,稍有不慎就会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遇到这些关键对话的场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两大方法,教你成为谈判高手。

1.2 两大原则

1.2.1 明确目的

开始对话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希望达到什么目标?我希望这件事以怎样的结果结束?

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往往会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暴躁不已。争吵的时候毫不顾忌当初的需要,以至于偏离目标太远。

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时不时的警醒自己,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做到这一点,关键对话基本上可以获得一半的成功了。

1.2.2 维护安全感

在对话的过程中,要能够为对方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让对方放松,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比如两个人进行商务谈判,要尽可能的利用肢体语言给对方营造一种温暖的感觉。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在对话过程中,如果一方感觉到心里不踏实,接收不到彼此的信任,就会表现出消极沉默或者暴力对抗。

二、开启关键对话

2.1 从「心」开始

成功对话的关键不仅仅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还包括情绪的传递。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上司固执己见,表现得高度自信时,员工往往倾向于抑制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敢冒犯。正是因为人们不敢畅所欲言,观点无法得到有效交流,风险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作者科里·帕特森曾经跟踪调查过2200多个跨部门的合作项目,得到的结果令人吃惊,他发现,凡是项目参与者不能成功应对关键对话的,这些项目的失败率近90%。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正确的做法是要从心开始,和对话的另一方在心灵深处产生连接,真诚的把对方当做朋友。

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对方,而是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只有用真心、真诚作基础去传情达意,才能构建两个人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彼此信息的传递才会更加顺畅。

2.2 注意观察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持对人的敏感度,及时捕捉安全信号。我们不仅要观察对话的内容(即对方说的是什么),更要观察对话气氛(即对方说话时的反应,比如表情、声调等因素),还要学会识别安全信号。如果你能搞清楚对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保留自己的观点或者沉默应对,那就能想办法把他们拉回到正常对话中来。

为了尽早的发现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安全信号

  1. 情绪上的反应;比如愤怒、激动、伤心、胆怯、害怕等。
  2. 生理上的变化;表情紧张、眼睛冷峻、身体后仰等。
  3. 行为上的变化;比如动来动去、指手划脚、抬高嗓音等。

这些信号在提醒你,关键时刻来临,你需要小心应对,要不然,你将远离健康对话。

三、关键对话进行中:保证安全

阻止两个人交流的最大元凶莫过于恐惧,这种恐惧感可能是你担心对方会拒绝接受你的看法,于是你会表现的非常强势,提高嗓门、身体紧崩、表情严肃,像一只进入战斗状态的公鸡。当我们担心说出真实想法会受到某种伤害时,便会犹豫退缩,掩盖内心。

但关键时刻的对话,出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给对方营造一种安全的对话氛围,你必须找到一种既能确定共同目的,又能营造互相尊重感的方式,让对话可以持续。

以下是三种有效的应对技巧:

3.1 道歉

必要的时候,真诚地向对方道歉,真诚要以能让对方感受到为标准。如何真诚地表示歉意?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动机,放弃要面子、争强好胜以及「我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学会关注彼此真正的目的。道歉有很多场景,常把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真诚地挂在嘴边,会有很好的效果。

3.2 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和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它包括两部分: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时,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争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恢复对方的安全感,可以配合一些亲切的肢体动作,例如拍肩、握手等,然后继续展开对话,切记,让对方感受到安全和尊重永远是第一位的。

3.3 提出共同目的

当和对方交流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双方目的不一致时,我们可以利用四步法营造共同目的:

  1. 积极寻找共同目的,找到双方利益的交汇点。
  2. 识别行为背后的目的,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带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对方说出他的需求。
  3. 开发共同目的,当我们找到对方的需求之后,思考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求同存异,确定共同的需求。
  4. 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需求点找到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努力推动目标达成。

四、控制想法

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者解读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过程。如何控制自己内心的想法,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大难题。其实不难,我们可以通过反推的过程来控制自己的想法。

4.1 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

问问自己: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的行为?诚实主动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控制想法的第一步。

4.2 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准确的表达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比如,如果你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尴尬和诧异,而不是简单的气愤,能更好的理解你在大脑中形成了怎样的主观臆断。

4.3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确定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后,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种感受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你主观臆断的想法是否正确?因为感受源自我们的想法,而想法是我们大脑思维后的产物。

当得出的结果是「NO」的时候,你就要学会分析,控制自己的感受,质疑自己的想法。

另外,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想法却很容易千变万化,错误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事实的过度解读。

4.4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不要误把判断当做事实

比如,一位员工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这是事实。如果因此你觉得这位员工很懒,就是你的判断而不一定是事实了。判断是充满主观性的,并不能代替客观事实。而很多听起来让人不舒服的词汇,大多都是主观判断,不是事实。怎么才能把错误的想法构思成正确的应对方式呢?

错误的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完整性,会删减很多关键信息。把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找回来,才能把错误的想法变成正确的。

落实到行动上,最好的方式就是向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
**

  1. 我是不是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责任?
    1. 这个问题可以使你面对事实,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在你的描述中添加事实部分。可以让你把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错误,夸大对方错误的。
  2. 理智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1. 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此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淡化,以恕己之心恕人。
  3.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1. 我希望为自己、他人、双方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要想实现这些目的,我该怎么做?

通过反躬自问,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偏离对话的真正目的,开始承担对话责任,谋求到双赢效果。

五、如何行动

最后,怎样的行动会更有效呢?

5.1 分享事实

事实是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比如,你与小王谈话时说:「小王,考勤表显示,近一个星期你迟到了三次,每次都超过了十分钟」,此时,小王可能会去核实,通常情况下他不会当面反驳。如果你罔顾事实,直接说:「小王,你总是迟到,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恐怕一定会引起现场争执甚至引发小王内心对你的怨恨了。

因为一周迟到三次是事实,但因此得出结论小王没有责任心,就是你的主观判断。不以事实为基础,直接表达个人想法,更像是人身攻击,大概率会引发争执。

所以,陈述个人观点之前,最好先罗列事实,然后再提出看法,同时还要注意你的陈述方式,表明这只是你的看法,不一定是确定的事实。

5.2 说出想法

从分享事实再过渡到个人想法,对方还有可能表现出抵触情绪,毕竟,我们面临的是关键对话,你和对方讨论的是令人不愉快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因为事实本身往往不值得提及,摆事实,还是要服务于讲道理。而且,如果你说来说去都是事实,对方就可能不明白你对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因此,在分享事实之后,你需要加上个人观点,才能推动对话的进程,解决具体的问题。在提出自己的想法时,需要特别留意有没有出现安全信号,如果你感受到对方变的抵触或是感到愤怒时,最好暂停对话,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重建安全氛围。

5.3 征询对方

当你陈述完事实和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鼓励对方做出回应。因为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才是对话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需要鼓励对方陈述他所看到的事实、产生的想法以及感受,然后,仔细聆听他们表达的内容,做出积极的回应。

5.4 试探表述

试探性做出表述,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个人认为……」或者「可能你没有意识到……」表明这是我们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结论,以此来推动观点的自由交流,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很有意思的是,在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时,你表现得越强硬,对方就越发的充满敌意;你表现的越谦和,对方反而会更加开放的接受你的看法。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谦和并不是缺乏自信,谦和也非退缩,更不是让我们放弃个人的想法。

5.5 鼓励尝试

在关键对话的过程中,对方有可能陷入沉默,此时安全氛围尤其重要,我们需要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的看法,即便对方的看法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或者他们的看法充满争议甚至相当敏感,我们也需要对他们的人表达尊重,认真听完他们的陈述,确保他们有机会说出内心的想法。

可以参考的句式:「我很想听听大家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

总之,你使用的文字、语气和声调要软化你的措辞,要抛砖引玉,不要虚张声势。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有时候,特别是你身居高位或者因为某种社会角色人设,无论你如何谨慎,不管你怎么鼓励,都无法消除对方的顾虑,他们可能还是觉得你是在推销个人观点,试图强迫他们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坚持应用关键对话中提到的两大原则,回想你的目的是想战胜对方还是展开真正的对话,审视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没有营造安全氛围,双方的观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后记

对话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然而属于有效对话还是无效对话,就要看沟通的能力了。能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得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

运用书中提供的技巧,在面对难以应对的局面时,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不过和其它知识一样,学习之后更需要反复练习,反复回顾,以便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