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重视教育,开始呈现非常多的教育方式,并可能形成了多种现象和教育思想。

备注:本文描述的几种成长经历与我的家庭背景有某种关系,不具有典型性,仅仅作为一种简略版的例证。

“工养”与 “不育”

在父母那个年代(1965-1990),他们生长在农村,大部分都是一个家庭好几个子女,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大部分小孩都是这样的条件,吃不饱穿不暖,就连简单的蔬菜粮食都不够吃,更不用说肉蛋奶了。所以,他们的生活里还是免不了吃野菜,一个年长的兄弟姐妹长大了,衣服不得不给小的穿,小的没有新衣服穿。也更没有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小孩的营养品,零食,玩具。

这还不算,“工养”还没说到,“工养”就是你只要懂事了,就几乎是不得不帮父母干活,年纪小一点的可以做饭刷锅洗碗,照看还要小的弟弟妹妹;年纪稍大一点就要去田地里劳作。玩?基本没有的,即使有也是随便玩下泥巴,抓个蛐蛐蚂蚱,满街乱跑。

“不育”是什么呢,就是几乎不被父母关心自己的心理,精神,是否快乐,教育的相关问题。关于教育,那时候的小孩子,能读完小学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家长也不会关心你读的如何。除此之外,父母也很少教导你应该懂得什么道理,除了简单的家庭称谓、尊老爱幼,几乎就没有了,因为那时候的爷爷奶奶也不知道什么做人的道理,更不用说如何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品质高尚的人。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所谓的不育就是父母那一代,在小时候很少受到一些家长的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及辅导。

“放养”与 “无能育”

在我的童年到成年(1990-2010)里,我所经历的可以用”放养”与“无能育”来描述。

“放养”就是父母几乎没有管过我做什么,也没有时间管,与父母的经历想必,我肯定是幸福的,不用必须下地劳作,不用必须帮忙家务。但尽管如此,放养状态的我,还是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自愿的从三四年级开始就为家里做饭,喂养牲畜,周末时帮忙做农活。几乎从没有干扰过父母的工作,也没有要求或者奢求过父母能管过我怎样度过。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认识到什么,完全是自己摸索。

“无能育”是指父母在2000-2010年的时候意识到教育的问题,但发现与我所接触的初高中乃至大学圈子格格不入,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默不作声,做一些生活上、资金上的帮助。但是当我13岁开始住寄宿学校的时候,真的就索性不管不顾了,别人的家长都是每周去看下孩子,打下电话,带点吃的,我什么都没有。还不仅仅如此,当我回家之后,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吃好喝的做好,父母陪着,而我的父母什么都不做,和往常一模一样。唯一能感受到的母亲的,就是她会帮我洗下回学校换洗的衣服。而在教育以及人生的问题上,他们没有任何建议,也和我不能交换任何想法。这个直接导致,我在后面重大的人生抉择的时候,都是自己决定的。虽然很佩服自己的勇敢以及坚定一直走到今天,但我也确实很羡慕能在人生和教育路上,有父母陪伴的孩子。

“溺爱”

也许正因为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经历了困苦,当他们老了,当看到孩子时,他们忍不住去让他们受一点点苦,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甚至是超出了当前家庭条件的。

典型的溺爱包括了以下的几个典型特征:

  • 各个细节上没有原则性的照顾孩子的想法、情绪
  • 为孩子包办好一切,不让他学会独立的能力和思维
  • 凡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一味的鼓励,直接帮助
  • 超出当前经济条件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自己整个家庭过的异常拮据
  • 总是降低自己还有家庭的标准,把孩子放在手心,放在上帝视角去看待
  • 总是把孩子当孩子看,我们应该尝试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尤其他懂事以后
  • 舍不得批评、惩罚、强迫孩子做一些必做的事情
  • 认为溺爱、帮助、原谅等看似对孩子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
  • 恨不得一天24小时陪着她,生怕她孤单、无聊、无助

“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最早成风于发达国家,也是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它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精英的父母,会为孩子尽可能优质的社会资源,并从兴趣爱好,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工作,都铺垫好道路,让他们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精英式的社交圈子,并最终成为一名精英或者混入社会上层。

与溺爱,快乐成长不同,精英教育很看重成长的质量,看重对孩子某方面的重点培养。这里很难去直接对比,孩子是否有必要在小时候就接受精英教育,放弃了可能欢乐的童年,因为无论哪种都意味着一个度。

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每个人经历童年后都会长大,而童年里是否玩的开心,在你长大后,在你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时不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是你的智商和情商。也许你傻傻的、开心的玩了5-10年的泥巴,但这有什么用呢?如果让我自己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有适度的娱乐后,父母能够给我适当的引导,让我能够掌握一些我每个年龄段适合了解和学习的一些内容。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倾向而已,我也打算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能懂的尽量懂一些。

“过度教育”与“无结果诉求”

当大家的经济条件变好了,很多有钱有条件的家长便开始无脑的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成绩不好的再报各种学科补习班。但是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自己的虚荣,是为了自己内心安稳,还是真的想为孩子谋求什么?

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切实的需要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在他们确定自己的方向后,切实的监督,甚至逼迫他们取得一些成就,否则我们每件事都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大家都报了班,意味着就都能成为精英,那只能向上天祈祷:1 我们的孩子都天生异秉 2 他们都能自主的监督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成绩。

显然,上面的假设并不现实,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下面的几点:

  • 通过广泛的关注和了解,帮助孩子增长见识,确定兴趣点
  • 孩子感兴趣的点,监督辅导甚至一定的强迫他,有所建树,而不是蜻蜓点水,似懂非懂,对结果我们要有合理的期望和诉求
  • 对于一些必要的学科,帮助孩子分析好,他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而不是仅仅考量分数之类的

我想贯彻的成长经历

有原则的爱,合适的奖惩

我会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无脑的溺爱。我会告诉他你应该明白的道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情。以及对应这些事情,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奖惩。

独立,艰苦奋斗,不能攀比

告诉他,父母不会,即使有大把的时间也不会一直陪着你,你需要独立,在思想以及生活上,慢慢的适应这种,并且能够在毕业之后合适的时机里也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父母不会一直陪伴,但会一直在你身后,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而在我们不必要的时候,我会看着你长大。

奋斗是永远不能变的底色,即使我们今天条件好了,也不能出现浪费的情况,不管是自己在长大的过程,还是以后成家立业,你都应该学会奋斗,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果和生活。这当然也包括,你在小时候懂事的时候,就要承担一些责任,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

攀比是从小就要禁忌的,作为父母更需要言传身教,不是总是对比别人家过的怎么好,别人家的孩子吃的用的怎么样。首先,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攀比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只会提供适合我们家庭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多得你也不要多想或者奢求。我们做的应该是看到差距后努力去弥补。另外一点,攀比也是不正常的心理,总有人比我们过的好,也有人过的比我们不好,但这绝不是我么产生什么心理或者行动的原因,我们要能安稳的看待当前的现状,通过行动去一点点改变。

言传身教

相比很多话语,批评,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尤其是,当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时,更应该努力的去做好那样的表率,而不是以一句望子成龙成凤就糊弄了,什么你好好搞就行了。当父母都放弃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期望时,你又怎么去鼓舞孩子呢。

正如《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对孩子讲,你以后玩不好篮球的,但他突然发现这句话对孩子伤害太大了。他的孩子也许因为这句话就对篮球乃至一切感兴趣的丧失信心,于是又对孩子说:无论谁和你说你不行,你都不要放弃,哪怕是你爸爸我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的,爸爸终于通过努力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生活也开始出现阳光。为孩子做了很好的表率。

你成长的良师益友

与我父母以及自己的童年不同,我自己作为父母具有很好的教育经历,也能够在你成长的同时,很好的帮助你在各个阶段了解、学习一些内容。

当你在学习、认知某个内容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有能力同步跟进你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并能够给你们合适的建议。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结合我们的经历,给你合适的人生建议,让你少走弯路。我会告诉孩子:事情是这样这样的,你可以现在不听我的,继续走,也可以听取我的建议,更顺利的走完人生之路。我保留建议权,你保留决定权。

关于教育,除了常规的学校教育,与大部分家长不同的是,作为父亲的我将长期关注经济、互联网、技术、产品、管理、情商、交际、文学等多维度的知识,并把这些在不经意间传导给你,让你在摄取知识的广度和认知上有更全面快速的途径。当你有相应的疑问时,你可以选择来咨询我的想法,我将是你的长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