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放弃的艺术》
英文名:《Mastering the Art of Quitting》
作者名: [美]佩格·斯特里普,[美]艾伦·伯恩斯坦
译者名:黄延峰

前言

坚持,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包括我。但坚持有个前提没有在这句话里体现,就是坚持有价值的事。这个世上并不是所有事都值得坚持,相反,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坚持了一件不那么值得坚持的事情时,其实等同于浪费了你在其他更重要事上的精力。

每个人都在讲“坚持”有多重要,甚至将其看作比成功本身还要重要,于是,我们只会崇拜那些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获得成功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名人在他们讲成功故事的时候,都会讲到他们是如何如何地艰苦,失败了多少次,最后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击败了无数的困难,才有了现在的成功,他们不怎么会告诉你,他们的某件事做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放弃显得没那么光彩,而坚持总是受人景仰。

这本书试图从放弃的角度去给人们开另一个视角,坚持是重要的生活技能,放弃也是一样,睿智的人从不会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时间,有人说,在没有看到结果前,你怎么知道是错的?

所以更精确地讲,放弃是关于“性价比”的艺术。

一、难以抉择的行为:放弃

为什么放弃这么难?到底是什么卡住了这个行为?

1.1 放弃的经历

放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放弃代表着失去一些东西,在我们没有明确看到更多获取的东西的时候,先失去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不过放弃一件事情或东西,常常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去容纳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常常出乎你的意料,不是你未放弃的时候能想象得到的。

所以很多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我并不十分反对,哪怕他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到很扎实的阶段,因为只要一个人有上进之心,余闲时刻是可能会迎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人生转折的

放弃也是有这样的效果,虽然放弃以后不一定都会变得更好,但既然空出来一段时间或空间,就一定有另一些你当前没有想到的精彩会塞进来,所以从“人生是体验”的角度来看,放弃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1.2 主动选择

人们之所以将“放弃”当成一个贬义词汇,是因为它通常跟一些不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比如懦弱、不负责任、逃避、懒惰等等,仅有当“放弃”了坏习惯的时候,人们才觉得放弃是好的。

由此可见,放弃本身并不应该有什么色彩,放弃好不好,其实是看你的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克服“劣质人性”,还是顺应它,被它奴役。当你是主动选择克服人性中的劣质部分时,放弃就是一个好词汇,反之则相反。

我们在其它书中学习过关于主动选择的事儿,主动选择人生是高质量生命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人说,那我主动选择葛优躺,这不叫主动选择,这叫被动,被动被懒惰驱使,因为顺应懒惰是最容易的,不需要你主动选择。

主动选择其实就是一种放弃,因为你必须克服一些东西的干扰,必须放弃一些所拥有的,比如积累、安全感等等,才能说你在主动选择人生。积累、安全感等都是人性中不需要克服就会自动希望拥有的,这时候放弃就很可贵了,因为只有真正对生命无所畏惧的人,才敢这么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1.3 近在咫尺的胜利

当胜利近在咫尺却失败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认为“快要赢了”,而不是“已经输了”,这种想法当然有好处,它支撑人们继续为了目标而努力。只要坚持,下次就有赢的可能,这种心态给了自己一些坚持的信心。

但人们其实在很多时候都不太擅长判断什么时候哪些事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因此如果人们一直认为“快要赢了”就该坚持的话,就不是很好。

比如说老虎机,显然玩老虎机赢钱和输钱都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研究人员对一群普通人玩老虎机时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时,发现赌钱者的大脑对这种“近在咫尺的胜利”的反应和做技巧性活动时产生的反应完全相同,他们的奖赏中枢都会在遇到“近在咫尺的胜利”时变亮,其亮度和他们真正赢钱时完全等同,这就是为什么赢了输了他们都会赖在老虎机前不走,直到口袋里没钱为止的原因。

举个例子,现在有三只老鼠,A老鼠按一下笼中的操纵杆,每次都会出点食物,于是A老鼠就在大笼子里转转轮子,玩玩木屑,饿了就去按一下,成了快乐的笼中居民;B老鼠按一下操纵杆,每次都不出食物,于是B老鼠觉得这玩意儿没用,也就放弃了,转而去笼子外用别的方式来寻找食物;C老鼠的操纵杆有点奇怪,一会儿出食物,一会儿不出食物,于是它就再也离不开操纵杆了,因为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跑掉奖励就来了,跑回来可能却没有奖励。

这种“间断强化”让C老鼠成了最“坚持不懈”的老鼠。

间断强化有时有用,可当面对的目标是不可达到或没有性价比的时,则是毒药,本来放弃就可以得到更多,但由于“得到更多”有时很难提前确认下来,不放弃则能确定保持间断性的获益,于是在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下,很多人就跟C老鼠一样守着不敢动,在工作当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也常常在大家身边可以看到?

情感上也有类似的现象,很多女生离不开渣男就是因为渣男给了一些“间断强化”,她们觉得“他似乎有时也是不错的”,而“我要是离开他,可能会更差”,于是就一次次妥协,直到最后,发现自己离开的资本越来越少,只好认命,而前期的“不错”和“改一改可能会更好”在很多时候或许只是自己不愿意离开间断强化带来的少量获益,以及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下的自我洗脑。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清楚,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下的间断强化的获益概率能不能增加,成本和收益怎样,放弃以后大概率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机会。

把情感因素撇除,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

二、不理性的行为

人们会自动维护自己先前的决定或行为,希望保持一致或保持永远正确,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

2.1 承诺升级

影响我们放弃某事的因素有很多,“承诺升级”绝对是其中之一:当我们更多地参与某事时,为了避免前面的努力白费,我们更不容易放弃。

比如一辆车(如果你有),如果你换了轮毂,买了漂亮的车饰,每天亲自洗车,亲自帮它换过胎,那么你就更不容易换了它买新车。同等情况下,如果另一个人每天雇的是司机,所有的一切都是司机来打理,那么他就更容易为了新车而换掉它。

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现象,因为不管你亲自做了某事还是花钱做了某事,其实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你说前者花了劳动,可后者代表的是同等的劳动,至于是你亲自还是你交换得来的,不应该有差别,有人说,或许是某些人的时间非常值钱,于是他用来做一些不值钱的事时,让不值钱的事也值钱了。

比如马云亲自洗车,哪怕洗得很干净,价值也是30元,但由于他同等时间内能赚1000万,所以洗车价值就该按1000万算,而不是洗得干不干净来算,这听起来有道理,但事实上,那些时间价值差距并不大的人,也更“亲睐”自己亲手干的活,维护自己下的决定。

于是,我们的内心里想要与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的这种冲动就在事实上成为了“承诺升级”的驱动力,哪怕已经隐约觉察出有点不对,我们也希望在旧有的框架内能有突破而不是新框架,这样代表自己无论何时都在做正确的决定。

但显然,这种默认的偏好模式只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2.2 正面放弃为何难

当我们要对某事进行“正面放弃”时,比如戒烟、戒酒、减肥等,我们需要放弃烟、酒、高热量食物等,这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大脑能量的,因此比较困难。

其实除了大脑能量的消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我们总是想着某事时,哪怕我们想的是要达成相反的目标,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被更容易实现的方式所吸引,这就有点像“白熊效应”,老是想着“别去想那只白熊”,白熊的画面就越是深刻,老是想着“快点睡着”,就越是睡不着。

用思维去对抗思维抑制,效果常常并不明显,尤其那个被抑制的是自我意识很乐意去唤醒的目标或行为时。于是,很多人会问,那还能怎么办,如何才能更好地“正面放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当然有,正面放弃很难,但有两种方式可以打败它:

2.2.1 与之相矛盾的更想获得的收益

这就有点类似于某位女神极度不喜欢抽烟的男生,于是先喜欢上女神,勾搭上女神,然后不得不戒烟,最后可能跟女神分手了或者只是普通朋友,但烟成功戒了。

2.2.2 目标替代

忘记要放弃的目标,因为当你记着它的时候,白熊永远存在,所以忘记它,设定另一个同步但自己顺着人性就更愿意去达成的目标,于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顺带着也达成了另一个目标。

这点在孩子教育上十分有参考价值,因为孩子更难看到远期利益,因此在难以说通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说了,用目标替代的方式让他通过做A事去解锁B事的“成就”就好了,请自行根据场景去适配。

2.3 忘不忘初心

我们常说要不忘初心,其实说的也是不要“放弃”初心,要坚持自己最初想要的东西,不能做着做着就随波逐流了。但其实初心这个东西真的都值得坚持吗?恐怕是未必。

什么时候初心值得坚持?唯有当你的初心是比较抽象,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时,初心是值得坚持的,比如你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你的初心是比较具体的,比如你想当科学家,你坚持什么初心?你想当就真的能当了?更可能的是蹉跎了一辈子一事无成。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你的初心就是那个时候你的认知想做的事情,认知改变了,自然初心也要变。我们以前说过,灯塔可以不变,但通向灯塔的路可以变,我们可以根据浪的程度、风的方向选最省力的路线驶向灯塔,哪怕中间有些迂回,而不必每次都仅仅是直勾勾地逆风前行,不进可能还反退了。

“不忘初心”这句话太重,重到明明需要改变也不敢变,无论初心是不是幼稚,好像“初心”变了人就变了,而人变好像就只能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这种非理性的坚持何尝不是另一种思维束缚呢?

一个人如果说从公职当中走出来,会有不少人说需要“有勇气”,事实上这可能并不需要太大的勇气,因为所谓的勇气,是勇敢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甚至很有可能失败的未来,不确定性越大、失败的概率越大,勇气就需要越多,一定要认真地说,其实它跟鲁莽差不多是同义词,只是我们常常错误地按照“结果”、“世俗判断”和“利他性”去分辨这两个词。如果说未来已经比较确定了,那么这种“放弃”反而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正确认识什么是初心,同时学会拥有真正值得一生去追求的初心。

三、“放弃”的类型及特点、利弊

3.1 逃避式放弃

有一种放弃,叫逃避式放弃。

这类人无论干什么都会习惯性放弃,当事情的进展变得困难,或形势比想象中复杂多变时,放弃就会发生,或者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干什么都不积极参与。

对他们来说,放弃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他们通常只愿意做自己能轻易掌控的事情,一旦事情有可能让他们丢脸或者让他们有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时,他们就选择不做。

在他们的世界里,“因不做而放弃”永远比“拼命做了还做不好”来得更体面,但问题是世上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极少有不需要拼命就能做得很好的,因此每个人大都是从笨拙到优秀的,也就意味着“笨拙”是个必经的过程,于是这类人为了自己的“体面”,就很容易一事无成。

这也就是只要你不尝试,那么就可以永远不失败。其实,成功不成功的难度不知道,但不失败还是很简单的。

3.2 对决式放弃

对决式放弃可以说是“逃避式放弃”的衍生,只不过使用“对决式放弃”的会使用更好的理由来逃避。

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先占领道德制高点:我放弃是因为诚实更重要,强调一下坚持下去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带来更大的损失。但其实是真的吗?可能关系根本就不大,把诚实换成其他正面词汇效果也基本差不多,而不管用什么词汇,一旦用了,他们都会把某些事情往上套,直到这些大的正面词汇和继续做下去的利益相悖为止。

为什么说它是逃避式放弃的衍生呢?因为这样放弃者就不需要为放弃前的所作所为或者这个放弃行为本身承担任何责任,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

3.3 假装/威胁式放弃

3.3.1 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

比如爱人之间,明明还爱着对方,但选择了放弃。然而在选择了放弃之后又不甘心,四处打听关于对方的消息,这种就是假装式放弃。

3.3.2 作为威胁的筹码

这类也是在亲近的人身上比较常见,亲子之间常常会有互相威胁的事情发生,“你不给我看电视我明天就不上学了”,显然这是假装的,孩子不会真的不去上学或者不会真的能连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去上学;“你敢跟TA在一起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通常也是假装的,用威胁的方式逼对方就范。

这两种通常都不是真放弃,只是伪装成放弃的样子,它的本质是博弈。

3.4 爆发/冲突式放弃

爆发式放弃常常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生,当然,有些人忍的阈值比较低,因此就很容易因为冲动而放弃一些事情。

但问题是,这种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做的决定,很多时候是要后悔的,因为并没有从客观上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决策。一时的畅快背后是长时间的诅丧和懊悔,所以经常“爆发式放弃”的,也是“自我控制力低”的表现。

这种放弃和前面的对决式放弃一样,都是很糟糕的放弃类型。

3.5 貌合神离/自欺欺人式放弃

貌合神离式放弃刚好跟“假装式放弃”的第一种情况相反,假装式放弃的第一种情况是说“放弃者先放弃,然后却干着没放弃的事儿”,而貌合神离式放弃则相反,是“假装不放弃,但事实上却干着放弃的事儿”。

比如婚姻名存实亡,再比如做作业时假装拼命努力,其实脑子并没有任何专注在题上的意思,健身房也是同理,看似每天都去练,其实就去洗个澡。

这有个不好的地方,在于当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会忘了当初自己“假装”的事儿,于是真的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无论是学历、工作还是身材,因此就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这在我们身边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报名参加一些课程打卡,以为自己报了名就已经学到了点什么,但是最后其实大概率也就是花了钱,浪费了时间,最后还认为自己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这么个样子。

3.6 另一种放弃

以上种种放弃我们都看得出来,都不是什么有利的放弃类型,其实真正有利的放弃并不是单单停止对某项目标的追求,而是同时开启对另一项目标的追求,它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但不管是怎样的,它应该从一开始就是以获得为目的的。

很多时候,各个目标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

比如事业与家庭,谁都想两个都要,可是你必须要舍弃其中之一,这并不是说没有两者都做得比平均水平好的人,而是说,这两个目标之间在本质上是对于时间的争夺,是无解的,如果某个人两件事都做好了,那么显然,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能做得更好。

所以放弃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对另一目标的追求,这才是正确姿势。

四、什么决定是否选择放弃

放弃需要一些资本,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资本?

4.1 评估放弃的能力

“放弃”就两个字,字很简单,但要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因为放弃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而我们前面学过,经测算,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约为获益的2.5倍,因此,在非理性大脑的影响之下,人们常常不太容易评估准确自己的放弃能力,或者说对放弃的承受能力,有时候是过高,即盲目乐观,事实上不仅把自己,且把别人暴露在风险之下;有时候是过低,在损失厌恶的非理性影响之下,对安全感过度追求。

很多人都想要放弃当下的工作,去寻找自己想做的事,但又犹豫,现在这里有几个要点,就是要正确评估放弃的能力,需要综合考量几方面的问题:

4.1.1 你的风险是否在自己承受范围?

  1. 是不是在承受范围,很多人当自己很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都会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融会贯通:我们学习过的“远期成本折现”),当真的开始承受的时候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是需要注意的;
  2. 是不是自己承受。你把家里的房子去卖了,一旦失败,老婆孩子睡大街,这就不是你自己承受的问题了,而是把别人一起拉进你的风险圈里,这样的事情就不在你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哪怕你成功了,也是运气好,是不理智的。

4.2 抓住切换的时机

当正确评估了自己的“放弃能力”时,什么时候该放弃大概就清楚了,但光清楚这个还不够,因为放弃依然需要勇气,且需要清楚地知道那些最好的时机在哪里。

比如一个人在单身的时候,30岁以前,这就是很好的切换时机,此时你无论怎么切换,无论怎么犯错,后面都还有大把机会弥补,且你的放弃风险永远只会影响到你一个人;再比如当你在新领域做出超越原领域的成就时,也是切换的好时机,此时你的切换风险已经很小。

有人说,那我也会。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我见过很多公务员,本身也不喜欢做公务员,且其他领域的事情做得不错,为什么不辞职呢?因为怕突然就行情不好了,或者做差了,而公务员至少行情再差不会丢饭碗。

一旦有了切换的时机,就要抓住,当你不全情投入的时候,原本你可以有建树的领域可能也渐渐对你关上了门,这时候你却或许还在庆幸,幸好我没有切换,其实只是自证预言而已。

人生没有注定怎样的事儿,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勇敢听从内心的呼喊,有些时机过了就是过了。

4.3 盲目坚持

有一些人,是我们之前说的“习惯性放弃”,而另一些人,是盲目坚持,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真实的成功率,是由于他们害怕失败。但害怕失败是不是最终的原因呢?挖得还不够深。

其实是不存在“害怕失败”这个概念的,人们真正害怕的,是“比不上其他人”、“对自己评价低”等带来的羞耻感。
**
这件事儿很容易论证,你造原子弹失败会不会害怕呢?当然不会,因为所有人都干不了这事儿。仅有当大家都干得了,你干不了的时候,这时候的失败你才会特别在意,于是这就不是害怕失败本身,而是某些“比较之后的失败”带来的羞耻感。

为了躲避这种羞耻感,人们就不愿意在很多事上面对失败,而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其实就跟理性相矛盾了,理性追求的是最高性价比,这种心理则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天平,影响到了正常决策。

这也可以看出,要真正达到理性,我们需要控制很多暗中起作用的情感,甚至需要把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形成的很多观念都洗一遍,对于被植入较深的人来说,是挺困难的事情。

4.4 真正的放弃艺术

几乎所有人都会将放弃和坚持对立起来,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最粗浅的关于字面的认识就是这样,其实真正懂得放弃艺术的人,他们在大多数人认为要放弃的时候恰恰可能不会选择放弃。

“放弃”在字面上的反向替代是“顽强地努力”,此时你可能会得到三种结果:

  1. 你到达了目的地;
  2. 你发现向既定目标前进不再是正确的了;
  3. 你发现自己走向了一个更好的地方。

**
你可以看到,就算你顽强地努力,三种情况下还是有两种包含了“放弃”的相关内容,但这种放弃属于理性放弃。懂得理性放弃的人,恰恰在很多人认为的“太难、阻碍太多”的时候不会选择放弃,他们唯有在看清真正意义上的利弊之后才会选择放弃与否,而不是让畏难情绪主导自己。

五、放弃,值?不值?

放弃有值不值之分,很多人经常会觉得放弃某事不值,其实这种心理感受未必是理性的,这通常是他们的关注点出了问题。

5.1 后悔的影响

后悔是一种人人都体验过的情绪,它表示的是“我本可以这样,结果却那样”。后悔有两种:

  • 一种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表示后悔;
  • 另一种是对自己没做的事表示后悔。

据调查,后者比前者的情绪要强烈很多倍。都是本可以达到但没有达到自己预计的效果,为什么后者的情绪更强烈呢?因为已经做过但没做好,至少有了执行,去抓了机会,只是能力问题;但本可以做但没去做的事,就是心理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克服能力问题需要更长时间,而克服心理问题却只需要转变当时的一个瞬间念头,因此后悔带来的情绪会更加强烈。

**
正因如此,放弃做某事若是最后竟然错过了什么,人们会对“放弃”更为印象深刻,这就导致人们通常只喜欢拥有更多,而不愿意从自己已拥有的东西里清除什么出去,这种现象也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当我们丢掉了一些几年都不用一次的东西,之后竟然用到了的时候,我们会变得不敢丢任何东西,却全然不记得清理出去以后长期带来的其他好处。

5.2 替代选择

人们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在了“后悔”之上,其实是损失厌恶的衍生,更多时候,人们后悔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并不是单纯的损失,而是通常都多少有其他获益,但通常容易被人们给忽略。

人们更关注的是某个决策带来的损失部分,却往往并不关心跟这一选择同时进行的“替代选择”。
**
什么叫替代选择,就是当你不做A事的同时做了B事,那么收益就应该是B-A,但现实中人们衡量收益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同一时间的替代选择。比如经典的考研和工作的选择,一个人在工作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时候,常常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考研,他不会想到自己当前拥有了更高的即时收入,获取到了很多学生时代获取不到的东西。

只专注放弃带来的损失,却看不到替代选择的收益,不仅是非理性的思维,更是徒增人们的痛苦总量。

**

5.3 安心放弃

说了这么多,要让人们安心放弃也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听听有道理,却完全不知道怎么执行,所以讲完了“道”,我们还需要“术”。

书里讲了很多,但都没有太多的吸收必要,最有必要的策略就是“隔离策略”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放弃”只是假性放弃,我们在事实上给自己留下了反悔的空间,比如当我们删除了前男/女友的所有联系时,我们留下了对方的QQ空间地址,我们想放弃过去的感情,但又怕想反悔的时候没有渠道。

这种假性放弃会阻止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专注在新目标上,因此要安心放弃并真正获取到新目标带来的收益,就要采用隔离策略,放弃就是完全放弃,否则可能两边都不会有收益。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此时此刻正犯着“越多越好”的信息恐慌症,所有人几乎都不愿意放弃任何东西,因为“万一有用”呢?可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在另一些地方得到另一些东西。

后记

这本书看起来像是催人放弃,但其实并不是,坚持和放弃都要讲性价比,我们最需要学会的,不是一味坚持或者是放弃,而是要学会分辨哪些目标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哪些则是不值得。

且就算最终选择放弃,书中也明确指出了,如果放弃的同时没有伴随着新目标的确立,那么放弃就不是一个好选择,所以放弃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