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英文名:《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作者名:[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译者名:王正林
前言
《刻意练习》是学习领域的经典著作,它不仅理清了很多学习领域中模糊的概念,甚至还颠覆了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认知,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个人来说,“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本书的主要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花费将近30年的时间一直潜心研究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比如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艾利克森做了大量实验和对比,甚至包括长达几十年的追踪回访,最后在书中归纳出一个结论:在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帮助人们变成他们行业或领域里世界级的杰出大师。
同时在书中所展现的更多是具有实操性的方法论。
一、天才?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问题:世界上存在天才吗?还是说天才真是训练的产物吗?
1.1 天才不是天生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和他的妻子在研究了各个行业内被认为是天才的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通过正确的培养,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变成天才。他们决定在接下来的25年中做一个实验,将他们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某一领域的高手,最后他们选定了国际象棋。
接下来的几年,他们幸运的接连生下了三个女儿。他们没有让女儿们上学,从小就刻意地训练她们对国际象棋的兴趣,逐步进入对国际象棋的研究中来。
最后的结果是让人瞩目的,大女儿苏珊4岁时就获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15岁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二女儿索菲娅14岁时在罗马的一次国际性比赛中获得了最高的国际比赛等级分,那次比赛时至今日依然被称为“罗马大洗劫”。三女儿朱迪特15岁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连续25年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赛中排名稳居第一,直至退役。
如此辉煌的成就正好验证了她们父亲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就是没有哪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培养出来的。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些人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里,可以将事情做到极尽完美,完美到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比如泰格·伍兹,在高尔夫球场上那是神一样存在,比如贝多芬,澎湃激荡的交响乐让全世界人民都心驰神往,比如达尔文……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让人仰视的天才般的光芒。但是几乎没有人关注他们为此付出的巨大的体能训练和大量的刻意练习。
1.2 定向培养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莫扎特,从小就被誉为音乐界最负盛名的天才儿童。当年,父亲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姐姐安娜做欧洲巡演的时候,他还没有大键琴高,却能将小提琴和各种键盘乐器演奏得精彩绝伦,彻底征服了家乡萨尔兹堡的所有观众。
他还能凭借听力辨别出任何一种乐器演奏时的调子,这种被称作“完美音高”的奇异才能在当时的社会被视为一种罕见的天赋,莫扎特也由此一直被誉为音乐界的神童。所有人都相信他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
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通过实验发现,那种不可思议的“完美音高”,经过早期刻意的接触和训练,是可以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莫扎特身为音乐教师的父亲从小对他进行了规范的刻意训练才使他拥有了这种超常才能。
还有名满天下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他能够在小提琴只剩下三根琴弦、两根琴弦、甚至一根琴弦的情况下依然镇定自若的演奏出完美的乐曲,这也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奇异之才,而是当年他为了让心爱的姑娘高兴,别出心裁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然后进行刻意练习所得到的结果。出其不意的是,这个本是用来刻意讨好姑娘的小技巧却让他名满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陪他训练某一种技能,并逐渐让孩子真正热爱上这门学科,我们就可以在在这个领域培养出天才,这里所说的领域泛指任何行业。
当然我们所说的刻意练习是区别于一般练习的,如果我们只是重复练习一些基本动作那样提高并不会很明显,我们需要不断克服的是一个个难点,不断地向上一个台阶跨越。
1.3 持续练习
艾利克森在书中还强调对于天才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最好从三四岁就开始。
但这并不表示成年后的你就没有机会成为杰出人物,不管什么年纪,只要你有足够的兴趣和有效的方法,愿意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依然有很大可能到达你渴望的高度。
但是达到杰出人物的水平有时需要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即使达到了既定目标,以后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来提升技巧,所以你得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忍受这种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
二、黄金标准导言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里培养出杰出人才。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指机械地重复一些基础动作,这种通过重复基础动作就指望能够提高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刻意练习有着自己的黄金标准需要遵守。
2.1 一万小时未必有用
畅销书《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提出的1万小时定律曾经风靡一时,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潜意识里最简单的渴望,只要我花费时间来练习,我必将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所有的情况都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付出了超过1万小时的练习,也只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我们这里提出的刻意练习完全不同于日常所说的普通练习,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一些最基础的入门动作就行了。纯粹的卖苦力,或是热血沸腾地喊几句:“1万小时,你坚持了吗?”这种口号,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助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那么,进行刻意练习的黄金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刻意练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俗话说“积跬步以至千里”所有的伟大成就都是靠一步一步慢慢走过来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最终离自己的大目标越来越近。这就相当于把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很多个小模块,变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分头去消灭它。
每次掌握一个模块之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如此循序渐进,直至实现最终的目标。比如学习钢琴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需要一级一级往上考,平时我们只需要对不同的考级模块进行分批练习就行了。这样让学习者没有压力,而且有足够的信心往最高级别的顶峰攀爬,直至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级钢琴大师。
奥运短跑冠军闪电博尔特训练的时候也是把整个训练路程根据标志物分成不同的路段。但是在每一个路段都必须竭尽全力,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跑完一个路段教练会帮助他进行复盘分析,之后再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直至到达终点。
如果上来就制定一个巨大的目标,那经常让人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使自信心受挫,失去坚持下去的决心。
2.2 持续关注
刻意练习需要绝对的专注力。因为刻意练习是一项枯燥乏味、劳累而容易让人疲惫的工作,经常会使人分神,如果不专注,练习就没有效果。在更短的时间内投入100% 的努力,要比在更长的时间里投入70% 的努力效果要好的多。
刻意练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省劲的事情,它强迫你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不断地去挑战新的困难,这个专注的过程是注定不会让人感觉到舒适的。
瑞典的研究人员曾经做了一组对照试验。将一组业余歌手和一组专业歌手同时进行培训,然后进行心电图、血液、表情、感受等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业余组的歌手更多的是借歌声来直抒胸臆,表达关爱,很放松很愉悦,体验感更强烈。
而专业组的歌手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观察老师的发声技巧,呼吸幅度等技能并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时候他们更多的是专注于练习,这种专注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的。
其实你是不是在刻意练习努力奋斗,只要仔细品味一下,在前进的路上,你有没有感觉到艰辛苦涩、有没有身心俱疲到要坚持不下去了?就像下象棋一样,如果只是为了图个爽,那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象棋大师,因为你只是在舒适区里玩弄你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进行刻意练习,也就不可能有进步。
2.3 得到反馈
刻意练习的提高还需要一位专业的好导师为我们传授行业套路,并对我们的练习进行反馈。这里提到的套路是指各个行业里的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些行业内的老前辈、“老司机”,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将行业套路传授给我们,指导我们进行练习,并将练习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我们在新的练习中进行改进,不断进步。这种方法比起我们单凭自己的力量闷头瞎练要容易很多,而且效果更好。
美国棒球运动员贾斯汀曾经说过:“二年级的时候,我在为一场比赛进行赛前练习。教练在旁边观察了很久以后对我说,你这根本不是练球,你只是在机械的击球而已,因为你所有的动作都没有任何目的性。我们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从此以后我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练习,而不是简单的挥杆把球击出去,我的球技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美国的王牌飞行员学校,他们的战斗机战术训练计划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飞行员。
训练时,新学员有各种机会尝试不同的空中战法,被对手打败没有关系,但是落地以后你必须回答教官的各种问题“你在空中都注意到了什么?”“你采取了什么措施?有效吗?”“本次飞行你都犯了哪些错误?哪些是不应该犯的?”
这些问题迫使学员不断地回顾在飞行时候的细节,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教官一起进行分析,第二天再把经验运用到新的训练中去。
如此反复,时间长了,每次训练的时候学员自己就会对自己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这种刻意训练的效果是惊人的。在第一次海湾战斗连续7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王牌飞行员击落敌机33架,而自己仅仅损失1架战机,这是空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
由此可见,一位好的导师对于最初的练习至关重要。他会准确地辨别并指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存在这些不足的原因。这样你就可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把这些问题作为焦点来关注。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更换更高水平的导师,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处于一种持续向上的状态。
当然,不管怎样,我们在练习中还是会遇到瓶颈期,会遇到障碍。其实,这时候阻力经常是来自心理层面的,是自己首先在心里打了退堂鼓。
“杆子抬的这么高,我怎么可能跳得过去?”“增加了这么多组的数字,我肯定记不下来啊”。这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存在的真实难度,从不同的方向想办法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心理表征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艾利克森倡导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指那些拥有中高智力水平的人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有意识地创建多种良好的心理表征,从而拥有较强的记忆能力。
这个词是诠释刻意练习如何达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能有很多的人不是很理解,我们来着重讨论一下。
比如说吧,有一种人专门喜欢下盲棋,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用看棋盘,只需要你报给他对手所走出的步骤,他就能启动头脑中积累的数万个“数据块”,辨别出棋子的规律,口述出自己下一步棋的走向。
俄罗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亚历山大·阿廖欣在1933年就能同时下32盘盲棋,这种高超的技能让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
> 阿廖欣从7岁就开始学习下棋,经常在课堂上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想着象棋的招法,在脑海中思考尝试不同的对弈局面。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入狱,受伤卧床等诸多原因,在没有棋盘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的他就靠下盲棋来打发时间。正是这种偶然的练习,使得阿廖欣无意之中被进入了史上最伟大的盲棋手排行榜的前列。
下盲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表征的体现,他们所有的记忆都来自于对整个棋局背景的把控,所有棋子的位置变化都记在脑子里,需要的时候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颗棋子的走向上。这需要将大量已经发表的棋谱背诵下来,烂熟于心,然后反复推测高手的下法,在自己的大脑记忆硬盘里存储棋谱模块。
这个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复杂,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提到“蒙娜丽莎”这个词时,脑海中会立马呈现出那幅油画的形象。甚至具体到蒙娜丽莎的五官、衣着,背景等等信息;当有人说起狗这个字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条狗的形象,包括狗的颜色,习惯、秉性等都会浮现出来。
当然,这必须是你之前见过蒙娜丽莎的油画,你了解狗的一些特性,这些都在你大脑中留下过印象,在你的记忆硬盘里有过储存才会达到这种效果。这就是心理表征的作用。
我们在某一方面创建了心理表征之后就会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库,并能随时调出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当然这对学习其他事物也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心理表征有助于我们进行高效的学习和工作。
比如一名医生诊治疾病的时候,首先他要收集病人提供的信息,然后在脑海中将学过的相关医学知识调动出来,根据病人的情况对号入座,进行辨别诊断,最终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征。
比如记忆大师史蒂夫·法隆也是利用心理表征的特性,将所有数字编成数字组,然后将这些数字组的编码储存进大脑的长时记忆库中,并对记忆与检索结构进行关联,这样他才能记忆多达82位数字。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我们只有创建了好的心理表征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技能水平。技能的反复练习,能使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创建的心理表征就会更加完整,这样又会使你的技能越发娴熟,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良好的心理表征有助于我们工作学习计划的制定和顺利实施。例如在外科手术之前,医生们一般都会根据化验检查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制定手术方案,将手术中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尽可能的罗列出来,制定好应对措施,这也是一个心理表征的创建过程。当然,如果中途出现意外,医生们还需要重新制定心理表征,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
再比如写作,新手写作时,可能会将自己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的倒出来,然后再进行挑拣、组织,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去掉。但是专业的作家一般在写之前就会在脑子里想好主题,安排好人物的出场次序,故事情节的发展路线。然后确定我这篇文章要写给谁看?
如何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帮助读者解决一些困惑的问题。把这些问题都先清楚了,写起来就会顺手很多,目的性也更强。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心理表征建立的过程。
心理表征的建立在音乐和体育训练上运用更为广泛。不管是进行乐谱的练习还是体操动作的练习,在你开始之前,你的头脑里已经开始出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的表象,你明白你要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哪些转折点、难点,如何把握好高低起伏的节奏。
这样你的练习才能流畅,优美、自然,而且能够克服以前存在的问题,使训练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努力反复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曾在书中多次强调对于天才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同时他也认为不管什么年纪,只要你有足够的兴趣和有效的方法,并愿意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依然可以到达你渴望的高度。
这里有一条迈向成功或者卓越的路线图,但是请慢慢走。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既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来进行反复练习,更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
4.1 榜样的力量
培养兴趣自然是很重要。刻意练习最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兴趣,能够保持对所从事领域的好奇心这点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才会自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这时候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如果能有一个榜样的形象可以进行模仿、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已经在这个行业做出了不俗的成绩,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要向偶像学习的冲动。
这种潜在的竞争状态会很自然的产生激励机制,使之渴望得到表扬和认可的欲望更加强烈,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有家族式的精英产出。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拉斯洛.波尔加的三个女儿全部是顶级的国际象棋大师,比如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教师,莫扎特和姐姐全都是音乐界的奇才。比如邻家的四个孩子全都博士毕业或者个个是商界大亨,这些都是有榜样的力量在起作用的结果。
4.2 动机助推
强化动机可以让练习变得更认真。其实,我们每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一定动机的,如果能够让我们进行这种刻意训练的动机更强烈,那也会成为我们刻苦练习的动力。
比如我们练习写作可能是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还可能是想通过变现,改善经济状况,让生活变得更好;比如我想学开车,因为有了驾照就可以自己开车上下班,而不用天天挤在公交车的拥挤人堆里,站得腿脚发麻;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最浅显、最实在的动机。
当然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或者导师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来自孩子内心真正的喜欢,这种动机才能够长久。
比如刚开始的钢琴学习可能需要来自于家长或者老师的不断鼓励。但是当孩子经过刻苦练习进行钢琴演奏时,那些来自观众的雷鸣般的掌声和老师、同伴的认可,都会让他荣誉感倍增,这样他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当他取得了成绩,并得到了自我认定,他就会自觉地督促自己进行更加刻苦的训练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4.3 全力投入
前面我们说过,要想跻身世界杰出人物的行列,必须有一位本领域内高水平的导师来进行指导。
这时候一般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权威的导师很难找到。
就算找到了那他愿不愿教你?如果他愿意教你,你是否能够负担得起高昂的私教费用?这也是本阶段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昂贵的教育成本?
要想培养出一个顶级大师,需要我们有大量精力和经济实力的全部投入。
比如进入IMG学院,每年的学费就是7万多美元,还得支付各种比赛的参赛费、交通费,还有装备成本等。这期间可能还需要父母放弃工作,来陪同孩子进行全国性的训练和比赛。
说实话,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能够全力支持,把孩子送到事业巅峰的家庭毕竟屈指可数。但是如果你真的完成了这一艰辛的过程,你也将收获巨大的回报。所以说那些日后成为顶级大师的孩子,他们的背后都有比他们更伟大的家长。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了以上几个阶段的训练,差不多都是一些牛人了,比如菲尔普斯、迈克尔·乔丹,比尔·盖茨等,他们已经迈入了不断开拓自己人生的阶段。
那些有创造性的、不安分又有进取心的人不但会是本领域里的佼佼者,在其他领域依然可以进行开拓创新,取得骄人的成绩。比如富兰克林,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是令人瞩目的发明家和作家。他不仅仅是哪一个领域的精英,他几乎是全能的,能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
因为这一类人已经懂得了一种方法,一种在一个领域内经过刻意的练习攀爬到行业顶点的方法,依照这种方法以此类推就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别的领域为自己搭建更多的梯子,而且是直通成功的梯子。
五、刻意练习>天生才能
刻意练习适用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们也反复强调练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天生才能的作用,这也是为了打消很多人进行消极自我暗示的念头。
5.1 自我暗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在与人沟通方面就是个白痴,我根本不可能做销售这一行。”“我没有绘画天赋,我不会画画。”“我五音不全,从来不敢张嘴唱歌。”好像我们给自己的定义都是千真万确,无可更改的真理。如此之多的自证预言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努力去挖掘,有目的地去进行刻意练习,一定会出现不一样的成就。
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小例子。我的一个表弟大学学的是文科类专业。高等数学、物理等学科一直让他头疼不已:“我不喜欢数学,老师讲的课我也都听不懂,我根本不可能学会。”
当初任凭我怎么开导,他仍是停留在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里不出来,因为没有兴趣,因为不喜欢,他认定自己学不好,所以连尝试都不肯。
可是,后来当决定考研的这一目标确定了以后,数学成了必考科目,他被迫拿起数学书,开始一点一点的啃那些他觉得自己永远也学不会的线性代数。参加培训,听网络授课,做练习,常年数学难以及格的他居然在最终的数学考试中得了130多分。
迫在眼前的事实让他不得不改变了思维模式,否则他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在数学上还有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的潜能。
其实,所谓的天才人物也不过是通过艰难的刻意练习一步步走过来的,这其中没有捷径可言。
5.2 大脑也可以被训练
如果非要说到天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那只能说在我们同样遗传了优秀基因的时候,那些天才们更能充分利用这一基因。
NBA传奇球星雷.阿伦经常被媒体誉为天生的三分王。他却为此感到生气:“上帝并没有特别赐予我投三分球的禀赋,你们看到的其实是我每天付出巨大努力辛苦训练达到的效果。大家可以问问我的队友们,哪个人在投篮训练的时候最刻苦,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
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有着曾经饱尝汗水的付出,没有一个天才是可以坐享天赋自动带来荣耀的。
同样,一个普通人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依然可以练就一副“聪明的头脑”。
我们来看一下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伦敦包括主干道在内的所有街道都成曲线状弯曲环绕,几十座高架桥横跨市中心,还有古怪的街道编号系统,这一系列的因素都能使来到伦敦的人瞬间失去方向感。这时候伦敦出租车司机就是最好的GPS。
伦敦有大约2.5万名出租车司机。每一名司机上岗前都要经过俗称世界最难的测试。变态的考官会辗转几个回合来测试司机的方向感和对道路的熟悉程度。
从A地到B地,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最短的路线是哪条,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想要参加测试的司机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将伦敦的大街小巷熟记于心。最后在司机们的脑子里大约要积累320条最佳路线,才有可能通过测试。
神经系统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跟踪调查和对比实验,从出租车司机接受培训开始就对脑部组织进行核磁扫描,记录大脑中的海马体也就是大脑中涉及记忆、形状像海马的那个部位的大小。历经四年之后,核磁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之前明显增大,功能也变得更强。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如果得到密集刻意的训练,也会逐渐变得健壮而出现“膨胀”。如此可见,不同程度的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天赋。
5.3 开发潜能
有一档流行的综艺节目叫做“最强大脑”,正是展现了在头脑风暴时代,人人都想拥有最强记忆和机智反应速度的欲望。
而这正是可以通过长期训练达到的。填字格女孩超强的推理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盲拧魔方选手超强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和运动感知能力等等,这些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大脑可以拥有的无限潜能。“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大脑做不到的”。
如果我们参加相同的训练,最后成绩优秀的往往都是那些更勤奋更努力的人。智商虽然能够占据一定的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小。
最终,全书只为得出一个结论,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方法。无论你想做什么工作,弹琴、烹饪、打球、编程、设计、写作,等所有工作,无一不需要付出大量的刻意练习。无论你的年龄如何,无论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只要你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的练习,假以时日,你都会梦想成真。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我们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改造,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人。
后记
本书并不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实验例证和枯燥的练习论述。它所提倡的学习法则和《学习之道》提出了“划小圈”的学习模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刻意练习法把训练过程讲得更透彻,更具可操作性。
如果理解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再回过头温习一下《学习之道》,就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刻意练习和高效学习方法背后的底层规律。